心得体会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6篇

时间:2022-09-05 13:10:25  来源:网友投稿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6篇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艺术笔谈人文之友延安鲁艺音乐作品的时代特性高延胜(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陕西延安716000)延安时期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中国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6篇,供大家参考。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6篇

篇一: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笔谈人文之友延安鲁艺音乐作品的时代特性高延胜(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陕西 延安 716000)延安时期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拓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新成果。具体到音乐上,当数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鲁艺虽然在战争环境中,地处西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却为中华民族的新文艺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艺从1938年4月创办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鲁艺总校共培各类文艺人才685名,加上短训班及其它培训班共培养2000余人,鲁艺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培养了郑律成、马可、安波、李焕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他们不仅有良好的马列主义政治修养、正确的文艺观,而且有艺术专长,成为当时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音乐骨干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解领导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正确指引下,鲁艺的艺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生产大合唱》、《南泥湾》等等。这些音乐作品表现了解放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感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的热爱,体现着艺术工作者新的艺术追求、新的艺术观点、新的艺术创造,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一、延安鲁艺音乐作品对中国共产党的歌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实行了一系列为民惠民政策,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了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一百多万边区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特别是普通老百姓通过参加选举对政治的参与,更是边区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惊天大事。生活的幸福,加上政治所激发出的热情,边区到处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的美好景象。边区军民对共产党的热爱是由衷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新气象、新风貌,激发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出于同样的感受,文艺工作者理所当然地把大量笔触聚焦到对党和党领袖的歌颂上。秧歌剧《减租会》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反映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的秧歌剧《减租会》创作于1943年,由鲁艺文工团的贺敬之等人集体作词,刘炽作曲。1943年,刘炽和贺敬之等人在绥德分区体验生活,农民们的新生活及斗争触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他们根据当地农民们减租减息斗争的情况创作了《减租会》。全曲在创作上借鉴了戏曲和说唱音乐的特点,其中的《太阳一出满天红》的唱段是一首根据陕北说唱音乐“道情”道情原属于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原为“徒歌”(即不用任何乐器作伴奏的歌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又称为“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地民间音乐的结合,其题材扩大,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形式。

 《翻身道情》所依据的《陕北道情》,是只唱不说,以单口为表演形式的一种。]的音调改编而成的民歌,因而被称为《翻身道情》。这首作品歌颂了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领导,表达了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共产党的无限感激之情。该曲将陕北道情富有特色的拖腔,浓烈的西北说唱风格和戏曲式的唱腔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延安颂》词曲同样表现了对共产党的热爱与赞美。1938年4月的一天,鲁艺学生到延安城里参加大会,下午五时散会时,郑律成与几位同学走出延安城北门,爬上鲁艺所在的半山坡,望着从城里走向山野间的战友,望着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的延安,郑律成对莫耶说:

 “给我写个歌吧!”莫耶望着庄严雄伟的延安城,夕阳辉映的宝塔山,清清的延河水,东方升起的月亮……壮丽动人的美景引发了词作者的满怀激情,《歌唱延安》的歌词由此诞生。郑律成也是激情迸发,完成了此曲。郑律成后来回忆道:“当时,延安还很荒凉,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大家住窑洞,吃小米饭,生活很艰若。但是,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灯塔和希望,人们怀着对革命的向往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又从这里把革命的火种带到四面八方。因此,延安充满了朝气,到处都洋溢着热情和明朗的歌声。” “我那时还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人,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延安。我日夜琢磨着,想写一支这佯的歌,它应当是优美的、战斗的、激昂的,以它来歌颂延安。因为歌颂延安就是歌颂革命……革命的激情促使我拿起笔,写了《延安颂》的音乐主题,并请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莫耶同学写了歌词,在歌词的基础上我发展了原来的主题,写成了《延安颂》”。《延安颂》将朝鲜民歌和西洋抒情曲的风格完美结合,其乐句方整对称,节奏自由宽广,并融入浓浓的情感,成为抒情颂歌这一新的音乐体裁中的力作。这是一首为革命圣地延安谱写的颂歌,也是一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谱写的颂歌。王震赞誉说:

 “在整个战争年代,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人民都会唱他创作的进行曲,他所谱曲的《延安颂》,表达了无数的革命者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郑律成用感染力极强的音乐作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文化宝藏中的珍贵财富。”二、延安鲁艺音乐作品对劳动及劳动英雄的颂扬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求生存和谋发展,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展开。为了把大生产运动推向高潮,陕甘宁边区在各行各业树立了数以千计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劳模运动。鲁艺的艺术工作者既是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也是这场运动的推动者。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增进了对劳动者的感情,因此,鲁艺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歌颂劳动英雄、赞美生产光荣的音乐作品,朴实、通俗,感情十分真挚。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塞克作词)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有光有力,轻快活泼”的作品,也是一部“大众化民族化较成功的作品。”冼星海《创作杂记》所附《生产大合唱》座谈记录,引自《冼星海全集》第一卷,第138页。]这部大合唱采用活报的形式化装演出,是一部有人物、布景和简单情节的大型歌舞表演。通过对几个劳动生活场面的刻画,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响应党的号召,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其音乐建立在民052万方数据

 2018年第15期艺术笔谈歌和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上,音乐风格明朗清新,构思大胆新颖。作品共四场:①《春耕》(合唱);②《播种》(独唱);③《秋收》(混声合唱);④《丰收》(独唱与大合唱)。第一场《春耕》采用了冼星海的旧作《拉犁歌》。第二场《播种》中《二月里来》明朗悠扬,后来到处传唱。儿童歌舞《酸枣刺》也颇受观众欢迎。第三场《秋收》是一首混声四部合唱,采用对位化的手法,从而使各声部交错起伏,气氛热烈欢腾,把男女老少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场《丰年》的旋律优美温馨,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人民对从军亲人的无限深情。量后,在鸡、牛、羊等动物的鸣叫声和人们欢乐的歌声中,组成了童话般神奇色彩的交响,结束了这部带有浓郁田园气息的大合唱。安波作曲的《向劳动英雄们看齐》[秧歌剧《兄妹开荒》选曲,路由作词]来自劳动内容本身,这是作者深入民间生活劳动后,将民间乐调在情感和内容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作品有着鲜明的劳动律动和火热的劳动情绪。作品的曲调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具有陕北民歌的调式、音调和旋法特征,但以新的创作手法加以展开,将秧歌舞音乐与进行曲相结合,使音乐开阔爽朗,渲染了红火热烈的劳动气氛,充分展示了解放区人们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冲天干劲。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及吕骥的《开荒》(天蓝作词)、郑律成的《生产谣》《熊复作词)、李鹰航的《生产运动歌》(徐—新作词)、张棣昌的《运粮歌》《刘模作词)、安波的《八路军开荒歌》(贺敬之作词)等。这些作品都是鲁艺的艺术工作者根据大生产运动创作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音乐作品。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艺术创作活动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成为了真正的革命的文艺创作。由于各种政策改变了时代的面貌,改变了人民的相互关系、生活地位、思想、感情、心理、习惯和命运等,因此,反映人民的生活的艺术作品,在颂扬劳动及劳动英雄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共产党各项政策的颂扬。这些艺术作品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方面,在丰富根据地和全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延安鲁艺音乐作品对新生活的赞美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产物。人民群众与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摇篮。这就决定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对来源于生活的东西进行深入的加工提炼,同时又要和群众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验。毛泽东也要求:“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惟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鲁艺的艺术工作者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向民间艺术学习,并且尽力创作了适应他们的欣赏口味的新音乐。张鲁作曲的《有吃有穿》创作于1943年。这首歌曲的音调是陕西人民喜欢的、熟悉的郿鄠音调,其内容写的是大家每天接触到的纺织、生产, “纺出的线线匀个蛋蛋,织的布平个展展。” “猪肉羊肉炖豆腐,粉条子菠菜鸡蛋汤。”表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们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颇受人民群众欢迎。《夫妻识字》是郿鄠戏《戏秋千》和《花岗岩调》的曲调填新词。表现了解放区农民的新生活,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扫盲运动。作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曾把“千元票子当作五十元花”的青年农民刘二夫妇,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受苦人成了当家的人”这一历史性转折时期,明白了“学习文化理当然”的道理后,积极响应边区政府号召,努力学习文化。其中“黑格咙咚天上出呀么出星星”唱段流传甚广。延安时期,鲁艺的音乐作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矛盾、音乐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创作的,在政治因素的融入和影响下鲁艺音乐作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中国抗战的实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音乐的渴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鲁艺的音乐生产和传播活动对国民的音乐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它是中国20世纪“新音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艺音乐创作从抗战歌曲到大合唱,从以秧歌剧为代表的歌舞音乐,再到新歌剧,完成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跨越,奠定了我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基础,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注释:①道情原属于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原为“徒歌”(即不用任何乐器作伴奏的歌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又称为“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地民间音乐的结合,其题材扩大,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形式。

 《翻身道情》所依据的《陕北道情》,是只唱不说,以单口为表演形式的一种。

 人【参考文献】[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2]冼星海《创作杂记》所附《生产大合唱》座谈记录,引自《冼星海全集》第一卷.【作者简介】高延胜(1982~)男,陕西延安人,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馆员,延安市青联委员。研究方向: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053万方数据

篇二: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数据

 分 类 号:

 J609.2

  UDC:

 781.8

  学

 号:

 16450882295

 密级:

 公开

  温州大学 硕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吕骥音乐思想研究

 LU JI MUSIC THOUGHT EXPLORTION

  作 者 姓 名:

  培 养 类 型 :

 全日制学术型

 专 业 名 称:

  音乐与舞蹈学

 研 究 方 向:

  中国音乐史学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9 2019 年 年 6 6 月 月

  温州大学学位委员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 要

 吕骥(1909-2002)湖南湘潭人,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新音乐运动的倡导者,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吕骥一生致力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诸多领域均有重要成就。本文着重研究吕骥的音乐思想,探讨其音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实践与影响,以及不同音乐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历史意义。

 本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简述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根据吕骥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事音乐活动的内容与性质,将其生平分为五个时期——求学时期、“左翼剧联”活动时期、延安鲁艺与东北鲁艺时期、中央音乐学院时期,并探讨各时期从事音乐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吕骥“新音乐”、“国防音乐”思想的实质与内涵,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探讨吕骥不同时期民族音乐思想发展与变化,从实践层面探讨其民族音乐思想的影响与历史意义;第四章,着重探讨吕骥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与贡献;第五章,综合分析吕骥三种音乐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总括全文,整体探讨吕骥的音乐思想,并进行历史评价。

 关键词:吕骥,新音乐,国防音乐,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I 万方数据

 LU JI MUSIC THOUGHT EXPLORTION

 ABSTRACT Lu Ji (1909-2002) was born in Xiangtan, Hunan Province, He was a famous composer, music theorist, music educator and advocate of the new music movement in our country.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Lu Xun"s Art Institute, vice-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etc.

 Lu Ji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sic industry and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many field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Lu Ji"s music thoughts,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influence of his music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different music thoughts.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first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Lu Ji’s music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is life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study period, left-wing theatrical association period,

 Yan’an Lu yi and Northeast Luyi period, and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period, and the

 interrelation of musical activities in each period is discusse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Lu ji’s thoughts of〝new music"

 II 万方数据

 and 〝national defense music"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discrim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national music thoughts of Lu ji’s national music though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his national music thoughts from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Lu ji"s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The fifth chapter makes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ji"s three musical thoughts ;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discusses Lu Ji"s music thought as a whole, and carries on the historical appraisal.

  KEY WORDS:Lu Ji, New music, National defense music, National music, Music education

  III 万方数据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II 绪论................................................................................................................................ 1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1 (一)音乐创作.............................................................................................. 1 (二)音乐理论.............................................................................................. 2 (三)音乐教育.............................................................................................. 3 (四)民族音乐.............................................................................................. 4 三、研究方法......................................................................................................... 5 (一)文献法.................................................................................................. 5 (二)历史研究法.......................................................................................... 5 第一章

 吕骥生平述略................................................................................................ 6 第一节 求学时期................................................................................................... 6 第二节 “左翼剧联”活动时期........................................................................... 6 第三节 延安鲁艺与东北鲁艺时期....................................................................... 8 (一)延安鲁艺时期...................................................................................... 8 (二)东北鲁艺时期...................................................................................... 9 第四节 在中央音乐学院与担任音协主席期间................................................... 9 第二章

 新音乐与国防音乐...................................................................................... 12 第一节 新音乐与国防音乐之辨析..................................................................... 12 (一)新音乐................................................................................................ 12 (二)国防音乐............................................................................................ 14 (三)新音乐与国防音乐之辨析................................................................ 14 第二节 吕骥提出的新音乐与国防音乐之实践................................................. 15 第三节 新音乐和国防音乐的评价..................................................................... 17 第四节 吕骥新音乐与国防音乐思想的影响..................................................... 19 第三章 民族音乐思想................................................................................................ 20 第一节 民族音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 第二节 民族音乐思想的实践............................................................................. 23 第三节 民族音乐思想的评价............................................................................. 25 第四节 民族音乐思想的影响............................................................................. 28

 IV 万方数据

 第四章 音乐教育思想................................................................................................ 30 第一节 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0 第二节 音乐教育思想的实践............................................................................. 33 第三节 音乐教育思想的评价............................................................................. 39 第四节 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 41 第五章 吕骥三种音乐思想之间的联系.................................................................... 43 结论.............................................................................................................................. 45 参考文献...................................................................................................................... 46 一、学术著作....................................................................................................... 46 二、学位论文....................................................................................................... 47 三、期刊论文....................................................................................................... 48 致谢.............................................................................................................................. 5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1

  V 万方数据

 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吕骥(1909—2002),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新音乐运动的先驱,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系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作为作曲家,吕骥创作了 100 多首声乐作品,风格激昂有力,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有《自由神》《保卫马德里》《抗大校歌》《凤凰涅槃》等;作为音乐理论家,吕骥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涉及新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现阶段》《伟大而贫弱的歌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并撰写《〈乐记〉理论探新》等学术著作;作为音乐教育家,吕骥积极引进人才,完善师资并实行教学改革,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建设及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吕骥的音乐活动涉及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民族民间音乐遗产收集和整理等方面,吕骥的音乐思想与其音乐活动关系密切,对其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多方面的音乐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研究意义

 1.综合研究吕骥的音乐思想有益于我们全面认识吕骥本人及其艺术成就。

 2.吕骥的音乐思想是中国近代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吕骥音乐思想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认识。

 3.吕骥音乐思想主要涉及新音乐与国防音乐、民族音乐思想、音乐教育思想,因此,研究吕骥音乐思想对于认识我国三十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近代民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专业音乐教育...

篇三: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战烽 火 【l】的 难忘 歌声 (上 )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纪事 Documenta ry of the M usiC Depa广tment of Ya n’a n L u X u n A rt S C h O O【 由毛 泽 东 、周 恩来 等领 导 人 倡议 ,中 国共 产 党 决定在延安设立专 门培养抗战文 艺干 部的高等艺术 学 府 —— 鲁迅 艺术学院 (第 二期增加文 学系后 ,改名 为 鲁迅 艺术文学 院,均 简称为 “鲁艺 ” )。该院 向中华 民 国政府 申报 成 立和 备 案时 ,却 不 被教 育 部 (部长 陈立 夫 )批 准 ,陕甘 宁边 区政府 毅然 决 定独 立 自主 地开 办并承担所 需的全部费用 。但是 ,该院校董事会 的二 十二 名成 员 里 ,除 了有 共产 党 的毛 泽 东 、周恩 来 等十人 ,以及文化 界的郭沫若 、茅盾 、许广平等六 人外,还有 国民党 的宋庆 龄、蔡元培 、何香凝、于右 任 、邵力子、陈立 夫等人 。

 “鲁艺 ”于1938年4月成立时 ,仅 由沙可夫担任副 院长 (据说 ,毛泽东说 自己不懂艺术未 同意兼任院长 ,

 院长因此空缺 )。戏剧系、美术系和稍后文学系的开办 都很便捷顺利,因为1930年就 已经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 ■ 向延生 戏剧家联盟和美术家联盟 ,在八年的时间里 已经培养、 储存 了众多 的文学 、戏剧 与美术人才 。可是 ,当时 中 国专 门学 习音乐的人很少且多为富家子女 (作为特例的 是来 自湖南邵阳农村的贺绿汀 ,他也是中师毕业后工作 数年 ,努力积攒学 费后才 考入 了当时唯一 的高等音 乐 学府——上海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投身革命的音乐家 就更少,1934年才在 “左翼剧联”里附设了一个只有几 个人的音乐小组 。1938年该组的成员聂耳已经于日本去 世 ,任光远赴法 国巴黎 ,张曙和冼星海在武汉军事委员 会政治部三厅任职,只有 吕骥来到了延安。

 毛泽 东参加 了1938年4月 10日的 “鲁艺 ”成立大 会 ,并与师生们合影 留念。4月28日,毛泽东又来到延 安北 门外的 “鲁艺 ”,在 窑洞 前的小广场对师生发表 演讲 :

 “没 有丰富 的实际生活经验 ,无从产生 内容充 实 的艺术作 品。要创造伟大 的作 品,首先要到抗 日根 教学论 坛 Teaching FoⅢm 【、/ 2

 据 地和前线 去,从实 际斗争 中去丰 富 自己的经验 ,用 所 掌握 的文 艺知识和技能 ,为 民族解放 战争服务 。” 前期 (1 938— 1 940) “鲁 艺 ”音 乐 系 的首 任 系主 任 是湖 南 湘 潭 人 吕 骥 ,他 曾经在上海 的 “国立音专 ”师从周淑 安教授学 习声 乐 (“文革 ”结束后 已七十 余岁 的吕骥 ,仍然能 够担任歌 曲 《延安颂 》的领唱 ),后投 身 “左 翼 ”音 乐活动和 抗 日救亡群众 歌咏运动 ,1935年在 上海加入 中国共产 党 。1937年初他途 经天津 、北 平至绥远 (现 在 的内蒙古 )慰 问抗 战将士 。七 七事变后 ,抗 战全面 爆发 ,吕骥 由太原八路 军办事 处安排 ,于1937年 10月 底来到延 安 ,在抗 日军政大学和 陕北公学 负责音乐工 作,成为最早来 到延 安的革命音乐家 。

 按照 毛 泽 东 的提 议 , 时任 中共 中央 宣 传 部代 部 长 的凯 丰 写作 了 《抗 日军政 大 学校 歌 》 的歌词 ,该 校 的前 身是 成 立于 江 西 “苏 区 ” 的红 军大 学 ,继 承 了光 荣 的革 命传 统 。此歌 由 吕骥 作 曲,他 以黄 河 汹 涌 澎 湃 、 勇往 直前 的 形 象 ,引 出歌 曲开 始 部分 的主 题 ,两个 具 有 八度 大 跳 只是 结束 音 不 同 的乐句 给 人 以深 刻 印象 。中 间部 分 ,在 高音 区 以强烈 的 同音 顿 音 节 奏 ,突 出了毛 泽 东 为 “抗 大 ”制 定的 “团结 、 紧张 、严 肃 、活泼 ”的校 训 , 以及 “艰 苦 奋 斗 、英 勇牺 牲 ” 的光 荣传 统 。变 化 再现 的第三 部 分 与前 面 形 成 呼应 ,强 调 了全 曲豪 迈 、坚 毅 的气 概 。这 首 充 满 青 年人 朝 气 的歌 曲,体 现 了革 命将 士 为 国家 、为 人 民不 怕牺 牲 、前 赴 后继 的英雄 气 概 。此 曲一诞 生 就 迅速 传 播 ,久 唱不 衰 ; 1983年被 中央军 委确 定 为 全 军所有 军事院校共 同的校歌 。

 向隅 ,湖 南 长沙 人 ,1932年 考 入 “国立 音专 ” 学习小提琴 、钢 琴和作 曲,并与张 曙、冼星海 、贺绿 汀、 吕骥等人一 起开展抗 日救 亡群众歌 咏运动 。1937 2 8 截 201 8 l

 5

 l第5期 ^r I

 t’I1

 Siuging 年上海 陷入 战火后 ,他 去国外 留学 前回到长沙与长 辈 辞行时 ,其岳 父 的同事和 结拜兄弟 、时任 八路军驻湘 代表的徐特 立 (毛泽东 的老师 )动 员他 于这年年底来 到了延 安 。1982年 ,在广 电部和 中国音协 联合召开 的 “音乐家 向隅 同志纪念大会 ”上 ,中国音协 主席 吕骥 在 主 旨报告里赞扬 “向隅 同志 是来到延安 的第 一位专 业音乐家 ”。

 要筹建 “鲁艺 ”音 乐系只有 吕骥 、 向隅两位 教员 还不行 , 吕骥与唐 荣枚 (向隅 的妻子 )同是 “国立音 专 ”声 乐教授周淑安 的弟子 。得知唐 荣枚 1938年初 已 在家 乡长沙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 ,于是 吕骥请 中共 中央 组织部通 过组织关系 ,发函至长沙 八路军办事 处调她 来 “鲁艺 ”工作。

 1933年 ,长沙妹 子唐荣枚考入 “国立音专 ”,先 后师从周淑 安、苏石林 、克里洛娃三 位 中外教授 学习 声乐 。1935年起 ,唐荣枚 已经在 上海 、长沙 、武汉等 地的演 出中担任独唱 ,为冼星海 、贺绿汀作 曲的电影 录音配 唱,同时参加抗 日救亡群众歌 咏运动 ,担任 女 青年会合 唱团的指挥 ,并 于1936年参加 了共产党 领导 的革命 组织 “中华 民族解放先锋 队”。

 手 持徐 特立 开 具 的组 织 关 系介 绍 信 ,唐 荣 枚 于 1938年3月末抵达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办事处考虑她是 个 专门人才 ,特别安排她乘坐顺路的卡车,4月初 就抵 达 了延安 ,显示 了党对 知识分子 的重视 。与唐 荣枚 结 伴从长沙来 到西安也要去延 安的堂姐是 1926年就加入 党 的老党 员 (其丈夫是被 国民党杀害 的中共湖南省委 代书记 ),年 龄 比她还大 十二岁 ,办 事处却安排她 步 行八百里路 ,于十天后才抵达延安。

 唐 荣 枚 去 中央 组 织部 转 接 党组 织 关 系 时 ,对接 待她 的副 部长 李 富春 说 :

 “我 是 新党 员 , 能否 让我 去抗 日军政 大 学先 多 学 习一 些 ‘马 列主 义 ’? ”李 富春 说 :

 “现在 哪 有 时 间让你 去 学 习 ,

 ‘鲁艺 ’ 已 经开 始 上课 ,急等 着 你 去任 教 , ‘马列 主 义 ’可 以

 在 工作 中 学 习, ‘鲁 艺 ’也开 设 有这 方面 的课程 ,

 你 可 以边工 作 边学 习 嘛 。

 ”随后 , “鲁 艺 ”颁 布 了 副 院长 沙 可夫 签署 的 任命 唐 荣枚 为全 院 声 乐指 导兼 任音 乐系教 员的布 告。

 4月 10日, “鲁艺 ”正式 开学时 ,在 毛泽 东与师 生 的合影 里 已经有 了唐 荣枚的身影 。音 乐系的第一 、 第二期课 程都只有系主任 吕骥 和 向隅夫妇三 名教员 。

 其分工 是 吕骥教授新音 乐运 动、指挥与 合唱, 向隅教 授作 曲和器乐演奏 ,唐 荣枚教授声乐 和视唱练耳 。一 直到 1939年初开学的第三期 ,才来 了冼星海等人 。

 “鲁艺 ”的开办体现 了新 的理念和 办学方法 ,强 调在 马列主义理论和 中国新 文艺运动 的基础 上 ,建设 中华 民族 新时代 的文艺理 论与实践 ,团结和培养适合 抗战 需要 的大批文艺干 部,使 “鲁艺 ”成 为实现 中共 文艺政策 的堡垒与核心 。

 “鲁艺 ”强调政 治理论 的学 习 ,实际文艺技能 的掌握 ,学 以致用和 全面综合 的发 展 。开始 时 ,实行 “三 (在校学 习)三 (外出实 习) 三 (回校进 修 )”共九 个月的训练班学制 ;后 来 ,因 为学 员去 实习时多被各单 位留用不能返 回,第三期就 改为在校学习一年然后才分配工作 。

 音乐系第一 期的学员郑律 成是来 自朝鲜 (现为韩 国 )光 州 的爱 国青年 ,1933年 来到 南京 参加 朝 鲜人 的抗 日爱国活动 。他 自幼 就能歌善舞 ,当时每 周还去 上海跟 随俄籍声乐教授 克里洛娃学 习声 乐。七 七事变 后 ,郑律 成 由抗 日救 国会 的领袖李公朴 资助路 费,背 着心爱 的小提琴和曼 陀林来 到延安考入 陕北 公学 ,后 与安波等 人又转入新成立 的 “鲁艺 ”,成为 音乐系第 一期 的 学 员 。

 延安作为 中共 中央 的所在地 ,当时 聚集着 众多来 自四面八 方的朝气蓬勃 的热 血青年 ,四处都飘 扬着高 亢激 昂的抗 战歌声 。满怀豪情 的郑律成触 景生情 ,创 作 出歌 曲 《歌颂延安》 (“鲁 艺 ”戏剧 系第一 期学员 莫耶作词 )。郑律成邀请音 乐系的声乐教 员唐 荣枚来 演唱此 歌,才得知两人还 是同 门—— 唐荣枚是克里洛 娃任教 “国立音专 ”的正式 学生,郑律成是克里洛娃 在家里 教授 的私人学生 。1938年夏初 ,在延安 的一次 文艺晚会 上唐荣枚首次演唱此 歌时,郑律成弹着曼 陀 林担任 伴奏并合唱 了结尾时 的二声部 ,演唱受到毛泽 东等观众 的热烈欢迎 。

 此歌开始 时是 署拍 , 以抒情 宽广的旋律深情 歌颂 了延安 —— 这座 到 处充 满抗 战 歌声 的庄 严雄 伟 的古 城 。中部转为 署拍,进行 曲速度 ,曲调雄 伟豪迈 ,与 前后形成 鲜明的对 比,突显 了延安军 民坚强 的战斗意 志和革命 精神 。后部 以 “啊 ,延安 ”为转折 ,再现 回 到 署拍 的宽广旋律 和节奏 ,二部合唱 的部 分更增强 了 艺术表现 力,突 出了 “延 安的名字将 万古流芳 、 l烂 辉煌 ”的歌曲主题 。演唱 的次 日,中央宣传部要去 了 歌谱 ,几天后此歌被定名为 《延安 颂》。这年10月 ,

 “鲁艺 ”为中共六届六 中全 会演出时,唐荣枚与郑律 成再次 合作演唱 了 《延 安颂 》,受到各地与会者的欢 迎并迅速而广 泛地传播开来 。1940年 ,此歌有策略地 用 《古城 颂》的歌名发表在重 庆出版的 《新音乐》 月 刊后,更是广为传唱 。

 郑律 成 指挥唱 《延安 颂 》 唐荣枚作为延 安的首席歌唱家 ,经常 在延安的各 种演 出、晚会 里演唱 中国的抗 战歌 曲、苏联歌 曲 (如 教学论坛 Teaching Forum 2 9

  》 )等 中外作 品。她演 唱了 《延安颂 》 以后 ,

 共 中央秘书长 的湖南人王 首道就说 “我们 的湖 唐荣枚就是 ‘延安夜莺 ’ ”,毛泽 东、贺龙 、 j、胡耀 邦 等湖 南 老 乡此 后也 都 纷纷 赞 扬她 是 夜莺 ”。

 r纪 念 抗 战全 面 爆 发 一 周 年 , 1938年 6月 向隅 1指挥 “鲁 艺 ”师 生演 出了延 安 的第 一 部歌 剧 f曲 》 (李 伯 钊 编 剧 ) 。这 部 叙 述 日寇 入 侵 ,国人 民被 迫奋 起 抗 战 的歌剧 ,不仅 在 延 安连 l十 余场 深 受观 众 欢迎 ,其后 很 快又 在 许 多敌 1根 据 地 演 出 , 也 在 “大 后 方 ” 的 重 庆 、桂 l等城 市 演 出 ,成 为抗 敌演 剧 七 队经 常演 出 f节 目。抗 战胜 利 后 ,还 在泰 国、新 加 坡及 中 地 区等地演 出。

 村 曲》剧照 (主 演丁里 、李 丽莲 ) )38年 1 0月 ,武 汉 失 守 前 ,政 治 部 副 部 长 周 虑 政 治部 人 员 的去 向时 ,认 为 冼 星海 需 要 安 J作 环境 ,政 治上 还 需要 学 习培 养 ,于 是 安排 }去 “鲁 艺 ”任 教 。冼星 海 夫妇 坐 火车 抵 达西 I睾号乘汽 车 于 l1月初 来 到延 安 ,担 任音 乐 系 的 负责 教授 作 曲和指 挥课 程 。次 年6月 ,冼 星海 “鲁 艺 ”第 一副 院 长 的赵 毅敏 介 绍加 入 中国 并 接 任音 乐 系主 任 。冼星 海在 延 安接 触 学 习 O 。。

 期 了很 多 民族 民间 音 乐 ,创作 了歌 剧 《军 民进 行 曲》 和 《生 产 大合 唱 》 (民族 风 格浓 郁 的歌 曲 《二月 里 来 》就是其 中的选 曲)。

 活动在 山西地 区的政治部 抗敌演剧三 队,1939年 2月渡过黄河到延安汇 报演 出 (冼星海在政治部时参与 了这些演 剧队 的组 建 )。随该 队而来的有冼星海 老友 张光年 (笔名光未然 ),他们再 次联 手 ,创作 了 《黄 河大合唱》。冼星海神速地 只用 了六天的时间,于3月 底就 完成 了这部享誉世 界 的巨作 (其中 的 《黄河 颂》 还写作 了三稿 )。此作 品是应 “演 剧三 队”的约请 写 作 ,因此是 由该队的二十余 名队员于4月13日在延安首 次演 唱, 由该 队的音 乐组组长邬 析零指挥 ,

 “鲁艺 ” 音乐系的小乐队协助伴奏 。

 冼星 海指 挥 “鲁艺 ”合唱 团排练 《黄 河大 合唱 》 1 939年 5月 1 1日,在 纪念 “鲁 艺 ”成 立 一周 年 的庆 祝 晚 会 上 , 冼 星 海 指 挥 由 一 百 人 组 成 的 “鲁 艺 ”合唱 团 演唱 了 《黄 河 大合 唱 》 , 由向隅 任 队长 的二 十余 人 组成 的 “鲁 艺 ”大 乐 队担 任伴 奏 ,受到 台下 各界 观 众 的热 烈欢 迎 。此 曲后来 成 为延 安欢 迎 来 宾的必 唱 作 品 ,合唱 团的规 模 最大 时 甚至 达 到 了 五 百 人 。周 恩来 回延 安 聆 听此 曲 的演 出后 ,7月8日 为冼 星海 书 写 了题 词 :

 “为抗 战 发 出怒 吼 , 为大众

 谱 出呼 声 !”冼星 海 离开 延安 后 , 由其 学牛 、音 乐 系 第 期 高级班 结 业后 留校 担 任助 教 的 拿焕 之接 任 指挥 “鲁艺 ”合唱 团演 唱此 曲 。

 《黄 河人 合唱 》作 为 中华 民族 杰 出的 艺 术瑰宝 ,其雄 伟 激 昂 的歌声 至 今仍然经常 回荡在世 界各地 。

 “鲁艺 ”成立一 周年的晚会上 ,向隅指 定王 莘领 唱 了他 自己作 曲的歌 曲 《红缨枪 》 (金浪词 )。这 首 允满入度 、七 度大音 程跳跃 ,富有 民族 语 言和音 乐特 点的歌 曲,旋 律曲折新颖 、节奏活 泼鲜 明.很快就 传 唱于 各敌 后抗 日根据地 。

 1940年 初 ,此歌 发表 于 重 庆 《新音乐》创...

篇四: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安“鲁艺” 音乐的“红色经典” 价值

  摘 要:

 延安“鲁艺” 的新型音乐体裁为“红色经典” 音乐提供了技术积累, 民间音乐研究开拓了“红色经典” 音乐创作的新模式, 毛泽东《讲话》 精神为“红色经典” 音乐指引了 创作方向, 专业的创作队伍为“红色经典” 音乐提供了 人才储备。

 延安“鲁艺” 音乐在推动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同时, 奠定了 中国“红色经典” 音乐的基础。

 关键词:

 延安鲁艺音乐; 红色经典; 价值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4)02-0239-02

 延安“鲁艺” 音乐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20 世纪“新音乐运动” 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鲁艺” 为新中国的音乐创作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延安“鲁艺” 音乐创作从抗战歌曲到大合唱,从以秧歌剧为代表的歌舞音乐, 再到新歌剧, 完成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跨越, 奠定了我国“红色经典” 音乐的基础。

  一、 新型音乐体裁的探索为“红色经典” 音乐提供了 技术积累

 抗战时期, 延安“鲁艺” 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歌曲。

 伴随着延安“鲁艺” 歌曲创作的丰富, 1939 年冼星海在延安相继创作了大型合唱作品《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等。

 自这两部作品为起点, 在延安掀起了 “合唱运动” 的热潮。

 之后短短的二、 三年间, 延安相继产生了 三十多部大型

 的大合唱作品。

 冼星海自己也认为《黄河大合唱》 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黄河》 歌曲的创作, 虽然产生在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 但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救亡歌曲的新型歌曲了 。” ①虽然此后延安“鲁艺” 时期创作的大合唱作品中, 其艺术成就远没有超越《黄河大合唱》, 但是这一时期的大合唱音乐创作, 从延安传播至全国, 其团结奋进、 勇于抗敌的精神在群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大合唱作品的创作也奠定了中国合唱艺术的基础。

  建国后 50、 60 年代, 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合唱艺术的创作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

 如《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江上的歌》《祖国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等等。

 还有 1965 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30 周年而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简称《长征组歌》)。

  新歌剧也是诞生于延安“鲁艺” 时期的一种新型音乐体裁。

 1945 年,延安集体创作的《白毛女》 被赞誉为中国新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的成功演出, 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虽然关于创作手法引起了众多争鸣,但毕竟在我国歌剧是新型产物, 创作者一边创作一边摸索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道路。

 在陆续几年的争鸣、 反思和改进的大讨论中, 中国新歌剧的发展逐步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

 1957 年“新歌剧讨论会” 后的 10 年间又出现了 一批优秀作品, 如《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 等。

 可见, 延安“鲁艺” 初期的歌剧, 虽然音乐结构简单、 歌剧表现手法不完美, 但自《白毛女》 诞生后, 其创作经验和创作模式影响中国剧坛半个多世纪。

  二、 民间音乐研究开拓了 “红色经典” 音乐创作的新模式

 “鲁艺” 在延安的 7 年多的时间里, 始终坚持对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音乐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

 学习和研究民间音乐一直贯穿于音乐系的教学和创作中。

 这一时期, 对于汲取民间音乐精华而创作的成功经验也备受关注。

 尤其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演出后, 关于民族民间音乐与创作的研究和讨论异常热烈。

  1938 年 7 月, 延安“鲁艺” 音乐系在吕骥的倡导下, 成立了“民歌研究会”, 开始了 有计划、 有组织的民歌搜集、 整理和研究工作, 并出版了《绥远民歌集》《陕北民歌集》。

 1941 年 2 月, “民歌研究会” 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该会在探求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 改造和利用旧形式, 创造新形式, 学习民族传统, 借鉴西洋音乐等方面树立了 榜样”。

 ②1942 年 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毛泽东的《讲话》 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延安“鲁艺” 的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得以深入的发展, 其视野从收集整理民歌扩展到说唱、 戏曲, 其创作从歌曲延伸到秧歌剧、 歌剧。

 此后, 陕北大地上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出现一批新秧歌, 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等。

 1945 年, 贺敬之、 马可、 张鲁、 瞿维等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 是学习和研究民间音乐的成功体现, 它为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延安“鲁艺” 的民族音乐研究, 开拓了音乐创作的新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 音乐家继承了 延安“鲁艺” 音乐的创作传统, 开拓了新音乐的发展,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 如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克拉玛依之歌》《蝴蝶泉边》《乌苏里船歌》 等等。

  三、 毛泽东《讲话》 精神为“红色经典” 音乐指引了 创作方向

 “政治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艺术, 以支持或反对它们的发展,以给它们一定得激励。

 古今中外, 我们都可以发现政治多少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音乐舞台, 致使一些音乐服务于政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③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 1942 年 5 月在延安召开, 这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 是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它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④

 延安“鲁艺” 的音乐工作者聆听《讲话》 之后, 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走出小“鲁艺”, 到大“鲁艺” 去, 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 向民间艺术学习, 并且尽力创作了 适应他们的欣赏口味的新音乐。“鲁艺”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易学、 易唱, 贴近生活, 反映抗战时事, 群众参与性强, 曲调简单, 节奏明快, 深受群众喜爱。

 音乐家们在向底层民众普及新音乐的同时, 也开创了中国化新音乐的创作道路。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讲话》 指引了 延安“鲁艺” 的创作方向, 确立了音乐创作的“革命性、 民族性、 大众性” 的风格特征。

 延安“鲁艺” 的音乐创作受到了 当时抗战时局的影响和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指引, 力求作品以抗战为目的、 以现实为题材, 服务抗战、 贴近民众, 扎根民间音乐。

 建国后的音乐创作也秉承延安精神、“鲁艺” 精神, 以《讲话》为指导, 创作了 一大批以“革命化、 大众化、 民族化” 为特征的优秀“红色经典” 音乐作品。

  四、 专业的创作队伍为“红色经典” 音乐提供了人才储备

 1937 年,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 一直领导着八路军、 新四军及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 一部分文艺青年及爱好音乐的青年人奔赴延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 延安逐渐聚集起了一批艺术人才。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了多所大学, 其中包括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 简称延安“鲁艺”。“鲁艺” 聚集了 众多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音乐人才, 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音乐工作者。

  延安“鲁艺”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的第一所培养艺术人才、 艺术管理干部的院校。

 它在音乐教育上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体系,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探索出了 一条新路。“鲁艺” 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不但为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 强大的精神力量, 而且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音乐艺术干部和一批专业创作人员。

  建国后, “鲁艺” 的众多师生成为各地区音乐工作的领导骨干和音乐创作的主要力量, 他们呕心沥血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创作、 教学及音乐事业的发展继续做着贡献。

 如音乐家安波, 1938 年 2 月入“鲁艺” 音乐系学习, 毕业后留校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

 20 世纪 50 年代, 他创作了 歌剧《纪念碑》 和《草原烽火》。

 1964 年, 他在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中任编导和音乐组长。

 再如音乐家刘炽于 1939 年入“鲁艺” 音乐系, 师从冼星海学作曲和指挥。

 建国后他创作的著名作品有歌剧 《阿诗玛》、大合唱《祖国颂》、 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 等。

  延安“鲁艺” 不仅培养了 大批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还培养了众多的文艺干部。

 如吕骥担任中国音协主席、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李

 焕之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中央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兼指挥等职。

 他们在各自 的岗位上辛勤耕耘, 为我国的新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总之, 延安“鲁艺” 时期的音乐生产和传播活动对国民的音乐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历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范畴内, 更体现在政治范畴中。

 延安“鲁艺” 音乐文化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红色经典” 音乐文化的基础, 当代“红色经典” 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正是延安“鲁艺” 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社会影响力的必然结果。

  注 释:

  ①冼星海. 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 曾刚. 山高水长:

 延安音乐回忆录.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1. 22.

  ②谷音, 石振铎. 东北现代音乐史料. 第二辑(内部资料)

 . 1986. 16.

  ③伊沃?苏皮契奇. 社会中的音乐:

 音乐社会学导论.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140.

  ④黄华. 陕北 礼 俗音乐 的 考察与 研究 . 上海音乐 学 院 出 版社,2005. 156.

  参考文献:

  〔1〕 王培元. 延安鲁艺风云录[M]. 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曾刚. 山高水长:

 延安音乐回忆录[M]. 陕西: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3〕 计晓华. 试论延安鲁艺时期中国化的音乐创作[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4, (2):

 42-45.

 〔4〕 白玮. “鲁艺” 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 (4):

 3-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篇五: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究 视 窗鲁艺音乐文化的记录与传播一 以 《乐府新声》 中鲁艺音乐文献的传承为例193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 安倡议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 高等艺术学院。抗战胜利后,鲁迅艺术学院从延安迁至东北, 1949年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 院 (音乐部)

 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更 名为沈阳音乐学院。鲁艺音乐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 承鲁艺音乐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和重要载体,是对前人鲁艺音 乐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总结,为人们了解鲁艺音乐文化发 展历程和全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鲁艺音乐文献是承载历史、 缅怀前辈、教育后人的资源素材,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 是我们借鉴历史、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重要资源,也是回 望历史的窗口。鲁艺音乐文献研究呈现的载体形态,主要包 括 专 (编)著、自传、文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期刊发表 的论文等,其中最难整理的当数散落在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 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价值。由于鲁艺内涵的 多重性及历史复杂性,对于鲁艺音乐文献的界定应持宽松态 度。对鲁艺音乐文献的研究,既包括史论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 也包括鲁艺的音乐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中国音乐文化、中国文 化乃至社会思潮的影响等。学术期刊具有学术传播、学术记录、学术引领等功能,鲁 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学术期刊的记录与传播。通过 对刊载鲁艺音乐文献的期刊检索发现,鲁艺音乐文献的期刊刊 载来源以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居多,偶见于其他刊 物 中 ;此类文献作者以沈阳音乐学院师生居多。1938年至今, 鲁艺已经走过了 81载风雨历程。沈阳音乐学院作为鲁艺的重 要传人,与鲁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脉关系,因此沈阳音乐学院 师生对于开展鲁艺音乐文献研究、记录与传播鲁艺音乐文化具 有不可推卸的学术责任和传承责任。《乐府新声》作为沈阳音 乐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鲁艺音乐文化记录与传播的 主要阵地,也是唯一开辟相关专栏的学术期刊。《乐府新声》对鲁艺音乐文献的记录与传播对刊载于《乐府新声》中的鲁艺音乐文献梳理发现,研究 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历史档案和回忆性史料整理 与研究,如 《和安波同志在一起的日子》 《忆星海同志为〈烽 火舞〉配曲的一段事》②、《记星海同志为延安女大学员上课的 一天》气 《往事回首情尤切 — 我参加“鲁艺”的前前后后》® 、《艰 苦 的 岁 月 难 忘 的 历 程 一 忆 “鲁艺”三团》⑤、《新中国古筝放异 彩 一 -回 顾 “东北鲁艺” “东北音专”筝业发展二、三事》⑥、 《“东北鲁艺”史料考辨二则》@ 等 :二是鲁艺时期作家、作品和 文艺活动研究,如 《时代的烙印 — 延安鲁艺音乐作品研究》® 、 《鲁艺时期吕骥的音乐理论、实践及主要贡献》® 、《決论安波音 乐创作的民族性》® 等 ;三是鲁艺精神与鲁艺音乐文化思想研究, 如 《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 ^ 《延安鲁艺音乐思想钩沉》 《鲁 艺精神的当代传承- 写在沈阳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之际》@ 、 《毛泽东“鲁艺”校训思想的解读》® 等;四是鲁艺艺术教育研究, 如 《鲁艺的新音乐教育与新音乐风格》@ 等。除此之外,研究以 红色经典、红色主题、历史形态、传统优秀经典文化、学科建设、 近现代音乐史等为学术聚焦点展开,通过梳理,清晰可见鲁艺 音乐理论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焦点和学术热点。通过对鲁艺音乐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发掘,在本体研究 阶段,首先可由局部拼凑出一个整体,客观还原出中国文艺 史上的鲁艺从诞生到发展至今,如何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产生何种影响的过程。宏观上通过音乐文献还原鲁艺音乐文 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向的变迁,微观上从文献中寻找 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变革的踪迹,注重旁征博引,以时代背 景为参考线,以鲁艺发生和营造的重点事件为节点,兼以填 充文献中所载的鲁艺学术研究、工作细节,最终营造出一个 丰满的鲁艺形象:在参照研究阶段,以时间与地域双重尺度 为参考,将发生在不同时代、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类似历史事 件作为参照,对鲁艺与中国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作用的因果、 条件展开共通性与特异性研究。通过学术期刊对鲁艺音乐文 化的记录与传播,获得全息、立体、客观的鲁艺形象,起到 历史研究知古鉴今的目的。对 《乐府新声》传承鲁艺音乐文化的思考对于学术期刊刊载专题文献的梳理既是传承、保存研究资 料的一种手段,更是对学术思路、学术历程的厘清,可以找到 更多的学术增长点。《乐府新声》作为记录与传播鲁艺音乐文 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了鲁艺音乐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在此 对 《乐府新声》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鲁艺音乐文化提出三点 思 考 :1.在继承和创新上下功夫梳 理 《乐府新声》已刊载的鲁艺研究文献发现,研究文章 大多以叙代议,偏重于史料展示。论从史出,历史必须重视, 重视原始材料的掌握无可厚非,但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应在1〇8 I I

 * 2019<| 12) J J "|

 研 究 视 窗此基础上鼓励研究方式的视角转换,要重视选题策划,趋向于 对鲁艺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口述史、鲁艺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 模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鲁艺音乐文化资源的抢救与 保护、鲁艺精神的时代新义与当代审视、文艺思想文艺观、历 史语境及其政治哲学内涵透视等选题的挖掘,与社会学、传播 学、史学等交叉,开展跨学科、大视角的全方位研究。2 . 运用差异化战略精心打造,实现特色栏目与优势学科 的互动学报应充分利用、整合学院现有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地缘、 人才、学科等优势,凝练特色,找准定位。地方艺术类高校学 报的定位必然要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成果转化、服务对象、 管理体制等方面。特色栏目的打造是破解刊物“同质化”的方 式之一,纵观全国各音乐学院学报栏目设置,如中央音乐学院 学 报 的 “一带一路音乐”“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音乐与 认同专题”等•,中国音乐学院学报的“中国乐派专题” “纪念 马可先生诞辰百年专题”“纪念安波诞辰一百周年专题”等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的“‘音乐上海学’专题”“音乐丝绸之路上 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上海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等 ;武汉音 乐学院学报的“曾侯乙编钟出土 4 0 周年专题研究”等 ,星海 音乐学院学报的“中国当代音乐‘周文中研究专题’” “岭南音 乐文化研究” “冼星海研究”等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的“西安 鼓乐研究”等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音乐批评”等 ;四川音 乐学院学报的“王光祈研究”等,无不体现着各院校的学科优 势和学科特色。新的历史语境下,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

 栏目设置要以高校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打破学科壁 垒,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加强学科融合,在深化传统学科研究的 同时,寻找学科发展与新的学术增长点、学科生长点,注重学 术发展的前沿性,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精准定位中培 育特色,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特色栏目品牌化。3. 鲁艺传人讲好鲁艺故事学报与学科、学报与学术、学报与学者、学报与学校之间 密不可分、相互关照。学报是高校的“学术名片”,学科建设 是学报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学报对学科建 设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学报是学术公器,是学科建设的重要 阵地,是服务科研的重要渠道,学科建设与学报质量相辅相成。

 《乐府新声》应结合沈阳音乐学院光荣的“鲁艺”历史传统和 学科优势,以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为基础,根植区域文化特色, 挖掘、研究、创新鲁艺音乐文化,整合学校学术优势,扩大学 科群体和研究队伍,走 “刊、学、研、用”的开门办刊发展之 路,形成相应的学术团队,集中发力,以优势学科打造学术增 长极。可以单独组织或联合承办区域性、全国性高规格的鲁艺 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活动,壮大研究队伍,拓展作 者群,扩大刊物学术影响力,挖掘优质稿源,加强与研究人员的密切联系,摒 弃 “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消极意识,及时学报的发展就是要在名刊、名栏、名文上下功夫,着力打 造学报特色,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出更多具有前 瞻性、学理性、标志性的优秀学术成果。《乐府新声》作为具 有八十余年光荣“鲁艺”历史传统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报,对鲁 艺音乐文化的研究应包含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在正确历史观的 引导下对鲁艺音乐文献的传承和编辑出版进行拓展性研究。其 记录与传播成果对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文艺史、中国音乐史、 红色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乃至社会思潮皆会产生影响,对 学术期刊发展以及未来我国现代文艺前进方向也有参考意义, 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价值。《乐府新声》应在办刊之 路上不忘初心,坚持学术品格,厚积薄发,为鲁艺音乐文化的【本文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鲁艺音 乐文献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编 号 :2〇l7SYQ〇9) 成果】注 释 :① 乔振民:《和安波同志在一起的日子》[」】. 《乐府新声》. 1983 年第3 期② 陈星:(〈忆星海同志为〈烽火舞〉配曲的一段事》[J],《乐府新声》. 1984年第1 期③ 梁 寒 光 《记星海同志为延安女大学员上课的一天》[」】,《乐府 新声》 , 1985年第4 期④ 吴琼:《往事回首情尤切 — 我参加"鲁艺”的前前后后》[」],《乐 府新声》 , 1994 年第1期⑤ 王淑华:《艰苦的岁月难忘的历程一 t乙 ‘鲁艺"三团》[」],《乐 府新声》 , 1989 年第 4 期⑥ 吕殿生:《新中国古筝放异彩 — 回 顾 ‘东北鲁艺”“东北音专’’

 筝业发展二、三事》[J],《乐府新声》 , 2008年第2 期⑦ 王冰凌:《“东北鲁艺”史料考辨二则》[」】,《乐府新声》,20U 年第2 期⑧ 王 丽 虹 《时代的烙印 — 延安鲁艺音乐作品研究》[」],《乐府 新声》 . 2014 年第 3 期③魏艳 :

 《鲁艺时期吕骥的音乐理论、实践及主要贡献》[」],《乐 府新声》 , 2008年第3 期⑩马堃 :

 《浅论安波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乐府新声》 . 1996 年第1期: . U 白玮:《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乐府新声》 . 2008年第2 期设季惠斌:《延安鲁艺音乐思想钩沉》P],《乐府新声》 . 2018年 第 2 期i:j 赵 德 山 《鲁艺精神的当代传承 — — 写在沈阳音乐学院80周年 校庆之际》[」].《乐府新声〉 >, 2〇18年第3 期射 陈 丹 :《毛 泽 东 鲁 艺 ”校训思想的解读》[」].《乐府新声》. 2009年第2 期J5 白玮:《鲁艺的新音乐教育与新音乐风格》[」].《乐府新声》 . 20〇4 年第3 期(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了解、追踪、跟进鲁艺文化研究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记录与传播、传承与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盘年id荇• 2U191丨2;J中 丨 iQ g

篇六: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i i i :莲载【八)★文,乔书田吕骥指挥三十年代“ 业余合唱团” 的老成员们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为迎战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和必将发生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使全党同志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准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接着,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拉开了序幕。在延安政治家的眼里,文艺界是存在着严重问题的。抗战正处在最艰苦阶段,我们的文艺家,不是专心致志地为抗战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而是关起门来搞提高。“ 鲁艺” 戏剧系在教学上热衷推崇“ 斯坦尼体系” ,剧团热衷于演大戏、洋戏,什么《日出》《北京人》《钦差大臣》《铁甲列车》《带枪的人》《悭吝鬼》《马门教授》等等。音乐系则喜欢洋腔洋调,追求大、洋、古。延安的老百姓看不懂,也听不懂,说演员演戏是“ 装疯卖傻” ,唱歌是“ 哭爹叫娘” 。而美术系则喜欢搞漫画,讽刺延安的缺点和不足,热衷于揭露黑暗面。根据这种情况,中央决定在延安召开一次文艺座谈会。5月2目下午,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一楼的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中宣部代部长凯丰和毛泽东共同主持。朱德、陈云、王稼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都参加了会议。毛泽东作了讲话,他风趣地说,现在,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朱总司令的是“ 手里龛枪的军队” ;鲁总司令的是“ 文化的军队” 。他没有拿讲稿,却严谨而流畅地提出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这便是后来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 引言” 部分。5月1 4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解放日报》发表了列宁的著作《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并加了“ 编者按” 。“ 按” 说,“ 最近由毛泽东、凯丰两同志主持举行的‘ 文艺座谈会’ 是一件大事” 。接着,5月15日至20日,又连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拉法格论作家与生活》《列宁论文学》,以及鲁迅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并在鲁迅的文章前也加了编者按,说,“ 鲁迅先生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其中对左翼作家和知识分子的针砭,对于文艺战线的任务,至今完全有用。”5月16日,座谈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大家用一天时间,进行了深M譬暖_一。;一型d而主一蛭州嶙囊一万方数据

 入讨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i都参加了会议,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但,没有发表讲话。5月23;日傍晚,举行第三次会议。由于参;加的人数增加了许多,会议室里坐;不下,会议移到办公厅门前的空地i上举行。i服务人员用三根木杆支起一个;三脚架,上面挂起一盏汽灯。毛泽!东在这盏明亮的汽灯下,发表了演i讲。他说:“ 座谈会开了三次,开;得很好。我对文艺是小学生,门外i汉,向同志们学了很多。前两次是i我出题目,大家做文章。今天是考i我一考,大家出了题目,要我来做i文章,题目就叫《结论》。” 他针i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联系i“ 五四” 以来文艺运动的经验,从i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阐述了革命i文艺工作的方向和道路问题。他i说,“ 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的文艺必须是;“ 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文艺工作者“ 必须和新的群i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 。他;强调,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的文艺家,要认真改造思想,要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吕骥自始i至终参加了座谈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5月30日,应周扬邀请,毛泽i东再次来到“ 鲁艺” ,发表了讲i话。他再次强调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努力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他说,“ 鲁艺” 是“ 小鲁;艺” ,工农大众的火热斗争生活是{“ 大鲁艺” ,他教诲艺术家要走出“ 小鲁艺” ,到“ 大鲁艺” 去,向l工农大众学习。8月中旬,“ 鲁艺” 的整风学l习告一段落,身为院长的周扬作i了《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的报;告⋯ ,对“ 鲁艺” 教育工作作了全面检讨,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说,“ 鲁艺的教育和实l际脱节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这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偶尔的,而是贯{穿于从教育方针到每一具体实施的i全部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根本方针;上的错误。‘ 关门提高’ 这四个字;出色地概括了方针错误的全部内i容。” 他分析认为,错误“ 主要表i现在提高和普及,艺术性和革命性j的分离上” 。“ 成了提高、普及二i元论,造成了关门提高的错误。”应该说,1942年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是我党文艺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从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了我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成了文i学艺术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必读教科书。时光进入了1943年,春节前后,陕甘宁边区掀i起了轰轰烈烈的劳军热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鼓舞下,“ 鲁艺”成立了秧歌队,他们敲锣打鼓走上;街头扭秧歌。原来根本看不上眼的;/7j 音乐纪实民间秧歌,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 跑旱船” 、“ 推小车送粮” 、“ 赶毛驴运盐” 、“ 打花鼓拥军”等,以秧歌为体裁创作的新节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尤以路由编剧、安波作曲、王大化和李波合演的《兄妹开荒》,最为成功。他们演到哪儿,群众就跟到哪儿,饭不吃了,水不喝了,看了一场又一场,总是看不够。随着“ 鲁艺” 秧歌队的出现,“ 边区文协秧歌队” 、“ 中央党校秧歌队” 、“ 枣园秧歌队” 等,许多秧歌队遍布延安的沟沟坎坎,锣鼓声、唢呐声,冲天地响。延安群众说,“ 一九四三年,秧歌闹得欢。” 称“ 鲁艺” 秧歌队是“ 鲁艺家的革命秧歌”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在枣园看了“ 鲁艺” 秧歌队的演出。毛泽东笑得合不拢嘴,不断夸赞:“ 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朱德连声称道:“ 不错,今年的节目与往年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高兴地留“ 鲁艺” 秧歌队在枣园吃了一顿饭。至此,大家认为文艺界的面貌大为改观,文艺界的整风取得了丰硕成果,运动可以结束了。然而,4月13日,中共中央再次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指出,继续整风的目标是,为“ 肃清党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对所有干部要进行一次严格的审查。很快,“ 鲁艺” 备系纷纷成立了“ 审干领导小万方数据

 组” 。音乐系的“ 审千领导小组”组长是吕骥,副组长是系党支部书记麦新。一场全面的坦白、交待运动,在“ 鲁艺” 迅速展开。应该说,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的严峻形势下,要想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保障革命营垒内部的纯洁与坚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开展一场审干运动,纯洁党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这个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社会部部长、情报部部长、“ 中央整风委员会” 主任( 一大堆头衔的) 康生泡制出来的《决定》,对国民党特务的渗入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使审千运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一时间,逼、供、信满天飞,仅十几天,延安就揪出了所谓的“ 特务” 1400多人㈦’ ,造成了许多冤假锚案。音乐系的扩大化也不例外,安波等许多老师被关押,声乐老9i l l 杜矢甲,因感到冤枉,跳井自杀,结果却是一口枯井,被拉上来后,罪加一等,说他是对抗党领导的整风运动,随后被关押。8月l S日,“ 中央整风委员会” 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向毛泽东作了《报告》。毛泽东看后说,“ 我看是扩大化了。我们要纠正这一错误做法。我们的政策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抓。这些同志的问题是会搞清楚的,现在可不{能随便做结论。如果我们给哪一个i同志做错了结论,那就会害人一辈i子。现在做错了要给人家平反,给;受害的同志道歉。要彻底纠正这1种‘ 左’ 倾扩大化的错误。” 门’;不久,传来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大会上,向所有到会者;举起右手敬礼道歉的消息。中央很{快发布了关于甄别工作的“ 九条指;示” ,“ 鲁艺” 的甄别工作开始{了。几十年后,吕骥曾回忆说,“ 当时音乐系的审干运动,虽然由l麦新负责,可我是领导小组组长,许多重大问题他都征求了我的意i见,是我同意了的。” “ 鲁艺” 音i乐系第四期学员、麦新的妻子程迈i( 1922一) 曾在一封来信中这样i写道:“ 除了康生从中破坏、搞扩i大化外,在一些同志思想上右的倾i向( 把敌人估计过高) ,行动上左i的做法,致使大部分同志受到残酷;的斗争,有的含冤死去。不少人对i组织、对积极分子产生对立情绪,l这都是不实事求是、主观臆断造成i的恶果。” ㈡’1944年4月初,丁{玲带领的“ 西北战地服务团” 从晋;察冀边区回到了延安。他们带回来l一个剧本《自毛女人》,这是根据i流传在河北一带的“ 白毛仙姑” 的l故事编写的。周扬听了汇报、看了i剧本,很受感动,建议“ 鲁艺” 戏}剧、音乐系,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作一部新歌剧,向即将于次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根据周扬的建议,由张庚、吕骥主持,集中戏剧、音乐系的骨干,集体研究了剧本的主题、结构、情节和人物。最后,周扬作出决定,由“ 西北战地服务团” 比较熟悉这个故事的《自毛女人》的原作者邵子南和“ 鲁艺” 文学系的贺敬之合作创作剧本。以马可为主,由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等五人组成作曲组,¨ ’开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创作流程基本上是一边写唱词,一边作曲,一边进行视唱、排练。12月中旬,“ 鲁艺” 戏剧、音乐系试排了前几场,请周扬及各系师生审查。大家看后,提了不少意见。主要有三条:一、把地主写得过于坏,会不会影响统战工作?二、形式太陈旧,有点像旧戏曲。三、感觉有点猎奇。听了这些意见,大家有些泄气。创作人员之间也出现了矛盾,邵子南提出退出编剧。在这种情况下,周扬院长鼓励大家说:“ 不要泄气,大胆地干,失败了属于我,胜利属于你们,要坚定信心,勇敢地干下去。” 他决定,接受大家的意见,剧本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由贺敬之和丁毅担任编剧,导演组改由王大化㈨’万方数据

 为主,充分体现了“ 不拘一格用人才” 的思想。可以说,《白毛女》的成功,王大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举个小例子:喜儿扎红头绳的一场戏,剧本上写的是杨白劳买来二尺红头绳,喜儿自己在那儿扎。王大化把它改成了“ 爹爹为女儿扎” ,并增加了一段生动的男女声二重唱。一个生动的小细节,使戏活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父女间难得的一段暂短的喜悦和亲情,与随之出现的悲剧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发牵动全身” ,许多这样的;生动细节,使《白毛女》最后走;向了成功。1945年4月23日,具有重大历i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l堂隆重举行,会议整整开了一个;月零19天。就在大会即将闭幕的l前夕,“ 鲁艺” 的艺术家们,为;大会首演了经过多次修改、反复i排练的民族新歌剧《自毛女》。i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与参加“ 七大” 的全体代表一i起观看了演出。演出获得极大成;么童垂绝塞功。每演到激动人心处,“ 毛主席、周副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不约而同地热泪盈眶。都拿出手绢不停地擦着眼泪,并站起来鼓掌称赞。” ‘ 7’ 从此,《白毛女》成了演出时间最长、演出的剧团最多、演出的场次最多、最受群众欢迎的经典剧目,成了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歌剧《白毛女》和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吕骥领导的“ 鲁艺” 音乐系所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 1) 该文发表于1942年9月9日延安的《解放日报》。( 2) 见1943年8月2日《康生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 3) 见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跟随领袖二十年》( 王保成著) 。( 4) 见1989年6月9日程迈( 王君阑) 给乔书田的来信摘要。( 5) 歌剧《白毛女》署名作曲的刘炽、陈紫,主要是建国后参加了部分音乐的修改工作。( 6) 王大化( 1919—1946) 剧作家、演员。山东潍县人。1936年3月加入共青团,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N 在北平遭反动政府通缉,逃往南京,入戏校学习。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长沙,入洪深领导的救亡演剧二队。其间,创作了剧本《八百壮士》。1938年在成都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并任中共成都市区委书记。1939年秋到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同时从事戏剧活动。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赴东北。1946年12月19日,率创作组深入生活途中,由于过度劳累,在乘坐的大卡车上打瞌睡,不慎跌落下来,发脑溢血逝世,年仅37岁。毛泽东亲自批准授予他” 人民艺术家” 称号。( 7) 见歌剧《白毛女》作曲者之一张鲁撰写的《( 白毛女) 的音乐创作及演出》一文,2001年7月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高水长》第364页。万方数据

相关热词搜索: 吕骥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活动 延安 时期 活动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