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标卡尺教学反思10篇游标卡尺教学反思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标卡尺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机械运动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器 教学仪器 刻度尺、卷尺、停表。
程 教学过程 课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 P10 的图片,判断线段 AB、CD 的长短及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再测量看。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证明不准确。
课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具体方法见幻灯片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
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
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2.化曲为直法:用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地把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3.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的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
结 (三)课堂小结 习 (四)课堂练习 练习题 详见幻灯片 业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5 第 1、2、3 题 :
教学反思:
第2 节
运动的描述 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点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点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为什么会走? 二、新课教学 1、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1、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3、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
。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
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4、运动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物体 三、小结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 照 物:在描述物体运动时,事先被假定
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说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四、课堂练习 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五、布置作业:
P18
1、2、3 题 :
教学反思:
我们可以理解为“参照物上长着 观察者的眼睛”,利用这一方法给我们判断参照物及其运动带来方便.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2.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公式ts
5、单位:
6 、例 1
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 110m 跨栏金牌,成绩是 12.91s。这项奥运会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 3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大? 例 例 2
2008 年 8 月 16 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决赛中以 9 秒 69 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 秒 72 的世界纪录。这个项目新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例 例 3
火车的速度是 72km/h,汽车的速度是 30m/s,是火车快还是汽车快?
解题过程见幻灯片 三、匀速直线运动 :
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 v=s/t 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 s、t 的大小无关.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
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ts 求出.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 s 和时间 t 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四、小结(内容见幻灯片)
五、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幻灯片)
六、布置作业:P22
2、3 题 量 物理量 位 国际制单位 位 常用单位 系 关系 速度(υ)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m/s=3.6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 3 m 时间(t) 秒(s) 小时(h) 1h=3600s 注意: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教学反思:
第 4 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仪器:
斜面、刻度尺、小车、停表、档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公式? 2、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 二、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让学生提问(在上段和下段运动的一样快吗?)
二、新课教学 1、介绍科学探究的环节(内容见幻灯片)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实验原理 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
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实验原理ts
4、分组进行实验设计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6、交流与合作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巩固练习 内容见幻灯片 作业布置
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教学后记: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能求平均速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关于长度测量的估读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单位:
长度测量
工具:
时间测量
单位:
工具:
定义:
机
机械运动
参照物:
定义:
械
选择:
运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动
运动快慢的描述:
公式: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单位:
运 动 的 种 类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
变 速 运 动 :
(二)典型示例,抽取规律
考点一:物体长度的测量
例 1.如图所示的物体 A 的长度是
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方法归纳: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 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
例 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变式练习】
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方法归纳: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 考点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例 3.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适用专业:机械专业 使用范围:
中等职业学校 课
时:2 课时
撰写时间:2014 年 6 月 教材分析:
本书课时节选《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中项目二任务二,为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通过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指导学生操作训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而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教师以引导启发配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根据轴颈尺寸要求,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
2.
能根据测量轴颈尺寸,作出尺寸合格性判断
(二)能力目标 会保养种类测量用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主动学习、交流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量具的刻线原理与读数方法
量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案
量具的刻线原理
教学准备:
1:简单轴类零件 2:测量用量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进 1、 产品精度的判断方法——测量、测试、检验。
2、 量具的保养知识。
二、引入新课 轴——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外表面,包括圆柱形外表面和其他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被包容面。
轴类零件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轴径是各类电动机主轴、传动轴、齿轮轴等零件与机座、轴承等腰部件配合的重要部位,轴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影响到机器结构与运行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必须根据轴径尺寸精度要求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对其尺寸进行检测、控制。
【设计思路】
讲解案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二、提出任务 通过问题 “你能对课件中老师展示的轴类零件进行测量吗?”,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思考并接受任务。
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及读数方法
游标卡尺测量范围和精度 1、测量范围九种:0—125、0—150、0—200、0—300、0—500、0—800、0—1000、0—1500、0—2000 2、适合于中等精度(IT11—IT16 级)
3、1/50mm 示值误差为±0.02mm 测量步骤 (1)清洁、检查、校对游标卡尺。
(2)清洁工件
(3)测量方法:小尺寸轴径用单手测量;大尺寸轴径用双手测量。测量时要注意量爪应通过工件中心线。
(4)记录测量测量数据。
(5)填写检测报告。(书本附录 2)
【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思考。
三、制定计划 1.通过 ppt 展示零件,提问学生是否能完成对其测量。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内讨论写出测量方法,根据教师点评,记录正确测量步骤和方法以便加深知识的记忆。
2.让学生组内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通过对各组学生检测的对比,查缺补漏。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制定报告。再通过指点学生进行计划制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四、实施计划 1.组内成员分配各自的任务,自主完成任务分工。
2.
学生每 3~5 人为一组,测量轴颈尺寸。
【设计思路】
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分工,指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并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积极性。
五、任务评价 通过提问“1-2 位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情况”,来点评各组任务完成情况。从点评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思考及改正。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客观的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评价,并进行点评打分。
教学反思:
1.教学材料一定要准备齐全,没有基本的材料和工具,学生会无所事事,测量工具一定要准备到位。
2.要对难点知识作适当的讲解补充,有目的让学生进行测量,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适用专业:机械专业 使用范围:
中等职业学校 课
时:2 课时
撰写时间:2014 年 6 月 教材分析:
本书课时节选《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中项目二任务三,为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通过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指导学生操作训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而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教师以引导启发配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
2.
能测量零件各种线性尺寸,作出尺寸合格性判断
(二)能力目标 会保养种类测量用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主动学习、交流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量具的刻线原理与读数方法
量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案
量具的刻线原理
教学准备:
1:简单零件 2:测量用量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进 1、 产品精度的判断方法——测量、测试、检验。
2、 量具的保养知识。
二、引入新课 1、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他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2、孔是各类套筒类零件起支承或导向作用的最主要表面,如支承旋转轴的各种形式的滑动轴承、夹具上引导刀具的导向套、内燃机气缸套、液压系统中的液压缸以及一般用途的套筒内孔等,在机械制造业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根据零件孔径尺寸要求,正确选择测量工具,保证孔径尺寸,可以很好地实现孔的上述功能。
【设计思路】
讲解案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二、提出任务 通过问题 “你能对课件中老师展示的零件进行测量吗?”,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思考并接受任务。
测量步骤 (1)清洁、检查、校对游标卡尺。
(2)清洁工件,清理毛刺。
(3)测量小孔戏用单手测量法,大孔径用双手测量法。量爪卡至内径并作轻微上下摆动,找到最小点位置后,读出正确尺寸数值并作记录。
【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思考。
三、制定计划 1.通过 ppt 展示零件,提问学生是否能完成对其测量。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内讨论写出测量方法,根据教师点评,记录正确测量步骤和方法以便加深知识的记忆。
2.让学生组内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通过对各组学生检测的对比,查缺补漏。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制定报告。再通过指点学生进行计划制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四、实施计划 1.组内成员分配各自的任务,自主完成任务分工。
2.
学生每 3~5 人为一组,测量内径。
【设计思路】
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分工,指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并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积极性。
五、任务评价 通过提问“1-2 位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情况”,来点评各组任务完成情况。从点评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思考及改正。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客观的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评价,并进行点评打分。
教学反思:
1.教学材料一定要准备齐全,没有基本的材料和工具,学生会无所事事,测量工具一定要准备到位。
2.要对难点知识作适当的讲解补充,有目的让学生进行测量,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2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2 1.2 运动的描述 ................................................................................................................ 8 1.3 运动的快慢 .............................................................................................................. 12 1.4 测量平均速度 .......................................................................................................... 15 第二章 声现象 ....................................................................................................................... 18 2.1 声音的传声与传播 .................................................................................................. 18 2.2 声音的特性 .............................................................................................................. 26 2.3 声的利用 .................................................................................................................. 32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36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41 3.1 温度 .......................................................................................................................... 41 3.2 熔化与凝固 .............................................................................................................. 47 3.3 汽化与液化 .............................................................................................................. 52 3.4 升华和凝华 ............................................................................................................... 60 第四章 光现象 ....................................................................................................................... 65 4.1 光的直线传播 ........................................................................................................... 65 4.2 光的反射 ................................................................................................................... 71 4.3 平面镜成像 ............................................................................................................... 76 4.4 光的折射 ................................................................................................................... 82 4.5 光的色散 ................................................................................................................... 88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93 5.1 透镜 ........................................................................................................................... 93 5.2 生活中的透镜 ........................................................................................................... 98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102 5.4 眼睛和眼镜 ............................................................................................................. 107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 113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119 6.1 质量 ......................................................................................................................... 119 6.2 密度 ......................................................................................................................... 125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 129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 135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 m; 1dm=10 -1 m;1cm=10 -2 m;1mm=10 -3 m;1μm=10 -6 m;1nm=10 -9 m。
长度的估测 问题 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几 5 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 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 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第 11 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
s 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 米。阅读课本第 13 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
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 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甲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
丁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 mm,其中 69 mm是准确值,0.5 mm 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 2.77 cm。
3.特殊长度的测量 (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 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 d。根据公式 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 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 n 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 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 L=s/n,再利用L=лd 求出硬币的直径 d=s/nл。
方法 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 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 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 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 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 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 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 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 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 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 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 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 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问题 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③利用圆周公式 C=2πr=πd: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 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
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 ms;1ms=10 3 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集体活动):估测 1 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 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 1min 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 4:(2 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
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
二、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
复备教师
课题 运动的快慢
课型
教材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学情分析
。
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很多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对运动的相对性来说。
。
对于学生来说,物理用字母表示是在物理这门学科上第一次,需要同学们注重记忆。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分析
1.观察比较法: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
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
课前准备 教师 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学生
钢直尺、钢卷尺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课时)
教 学 教学活动 设计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引入 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让学生自己探讨,自行发言,自己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并做汇总。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 观 众 的 方 法是:比赛中看谁 游 在 最 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 法 实 际 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 动 路 程 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 16 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 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 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 30m,用了 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 40m 用了 50s。图 11-2-1 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 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 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 或 m.s -1 )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 km/h 或 km.h -1 。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阅读课文第 23 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 23 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 24 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 v=s/t 求解,将公式v=s/t 变形得到 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 25 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 以 不 能 将v=s/t 理解为 v与 s 成正比,与 t 成反比。)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 v=s/t 来计算,s 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 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 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板 书 设 计
运动的快慢 速度(v )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s/t
速度
单位:米/ 秒(m/s,m?s-1 )千米/ 时(km/h )
教 学 反 思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 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2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2 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 ....................................................................................................... 6 第 3 节 运动的快慢 ....................................................................................................... 9 第 4 节 测量平均速度 ................................................................................................. 13 第二章 声现象 ....................................................................................................................... 26 第 1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26 第 2 节 声音的特性 ..................................................................................................... 30 第 3 节 声的利用 ......................................................................................................... 34 第 4 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37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41 第 1 节 温度 ................................................................................................................. 41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 ..................................................................................................... 44 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 ..................................................................................................... 48 第 4 节 升华和凝华 ..................................................................................................... 51 第四章 光现象 ....................................................................................................................... 55 第 1 节 光的直线传播 ................................................................................................. 55 第 2 节 光的反射 ......................................................................................................... 59 第 3 节 平面镜成像 ..................................................................................................... 62 第 4 节 光的折射 ......................................................................................................... 66 第 5 节 光的色散 ......................................................................................................... 70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74 第 1 节 透镜 ................................................................................................................. 74 第 2 节 生活中的透镜 ................................................................................................. 78 第 3 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82 第 4 节 眼睛和眼镜 ..................................................................................................... 85 第 5 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 93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99 第 1 节 质量 ................................................................................................................. 99 第 2 节 密度 ............................................................................................................... 103 第 3 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 107 第 4 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 11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请同学们思考:
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出示一些测量工具)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
器。
(2)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 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出示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思考:零刻度线磨损了看不清楚怎么办?) ②(出示视频)学生实际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讨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③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A.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B.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平行;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E.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组织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活动:如何较准确地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2.时间的测量 (1)(出示视频)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工具和方法。
认识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2)学生活动:
①(出示视频)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归零、停止;如何读数。
②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知识拓展】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有很多,建立一个统一的精确的计时标准就很有必要了。“秒”最初定义为一年的131 556 925.974 7 。由于季节变化和潮汛等影响,地球自转并不完全均匀,这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精度受到限制。在 1967 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铯原子振动 9 192 631 770 次所需的时间为1 s。铯原子钟的精确度非常高,每 3
000 年只有 1 s 的误差。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
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总结】两者区别:错误可以消除,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三、课堂小结 1.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 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的换算关系:1 h=60 min=3
600 s。
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停表来计时,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类钟表,古代还利用日晷和沙漏来计时。
2.长度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1 km=1000 m=103
m 1 dm=0.1 m=10-1
m 1 cm=0.01 m=10-2
m 1 mm=0.001 m=10-3
m 1 μm=0.000001 m=10-6
m 1 nm=0.000000001 m=10-9
m 3.刻度尺的使用 (1)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多大、分度值是多少; (3)正确摆放刻度尺:平行紧贴被测物体; (4)正确读数:①视线和尺面垂直;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有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出,需借助特殊测量方法,如测地图上两站之间的铁路线长度可用“化曲为直法”,测硬币的直径可用“等量替代法”,测一页纸的厚度可用“累积法”等。
5.误差与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地减小误差。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等引起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消除的。
四、检测反馈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该同学读数时的方法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正确读数结果应是________。
答案 1 mm 错误
3.49 cm 2.同一尺度的四次测量记录分别是 25.1 mm,25.2 mm、27.2 mm、25.3 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个物体的长度记作________。
答案 27.2 mm 1 mm 25.2 mm 3.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
) A.一位学生的身高为 16.3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 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 3.5 D.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 1.9 答案 B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选放读记单位:m、km、dm、cm、mm、μm、nm长度的特殊测量 化曲为直法辅助工具法累积法 二、时间的测量、误差
1.时间测量 工具:钟、表、停表单位:s、min、h 2.误差 定义产生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 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印制达标检测反馈题。
一、新课导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 2 000 m 高空飞行,忽然他
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过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 二、新课教学 1.机械运动 (1)让学生讨论课本图 1.2-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教师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提问】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是在运动,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树木也是在运动吗? (2)学生的讨论: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一辆汽车停在路边与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这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学生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思考问题】(1)选取课桌为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选择课本为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3)选择尺子为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归纳总结: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描述】你认为课本图 1.2-4 拖拉机的运动情况怎样? (1)选取地面为参照物,拖拉机是运动的; (2)选取收割机为参照物,拖拉机是静止的。
【教师总结】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观察图 1 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 AB 、帽子高 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 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问题 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甲
乙 图 1 目测后回答。
领悟目测不可靠。事先选一个标准才可以比较。
新课教学(20 分钟)
一、长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 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 km)、分米(符号为 dm)、厘米(符号为 cm)、毫米(符号为 mm)、微米(符号为 μm)、纳米(符号为 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 m; 1dm=0.1m=10-1 m; 1cm=0.01m=10-2 m; 1mm=0.001m=10-3 m; 1μm=0.000001m=10-6 m; 1nm=0.000000001m=10-9 m 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发现:由于选取的标准不一,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地知道长比宽多多少。
体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掌握单位换算的书写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图 2 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图 2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放、看、读、记”。
1.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 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图 3 甲
图 3 乙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并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归纳。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具体活动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图 3 丙
图 3 丁
2.看,视线经过被测物体的末端并要与尺面垂直。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 4 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mm,其中 69mm 是准确值,0.5mm 是估读值。
图 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 5 中木块长度为 2.77cm。
图 5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读数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归纳体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时间的测量 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
学生思考回答:
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 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 h)、分钟(符号 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 (2)计时工具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
图 6 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等。
仔细观察秒表,获得秒表结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
四、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体会误差只能减小,但不可能消除。
总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知识反馈 (课后完成)
让学生课后完成本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学情分析 弄清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便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活动,“对症下药”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2、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性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丢三拉四,但喜欢表现自己。
3、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4、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易犯错误:学生先认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漏写单位和丢失估读数值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效果分析
本次当堂达标,效果比较好。第一题中,错误率比较高的是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因为不是从 0 刻度开始量起,有的学生没有注意到,导致出现了错误。说明知识点:“长度测量从 0 刻度开始量起,0 刻度磨损了从其他刻度量起”掌握不够牢固。下面的选择题中,7、8、9 题的错误率较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利用程度不够。
立足基础,恰当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关注差异,不追求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而追求个体发展的最大化。
试题不仅仅是“会”与“不会”,“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
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但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次基础知识也比较灵活,难度适中,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习题的解答较以前有较大进步,有不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正确解答。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教得扎扎实实,训练反反复复,能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因而多数学生学得比较主动、灵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补差帮困,因材施教。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进步的态度。加强补差的力度,强调补差帮困的实效性,激发学习兴趣,力争做到日日清。对学困生采取优先措施,如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面批作业等等, 本次检测,总体能反映出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节介绍的长 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本节内容由“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首先说明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 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的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再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最后通过实验活动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懂得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本节的重点是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其中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是难点。
二、重难点突破 1.长度的单位 突破方式: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 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
问题。可以结合课本给出的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发表意见,然 后再测量,认识到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从而引出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测量的本质就是一种比较,没有比较就不存在测量。要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单位,测量任何物理 量首先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在此基础上引出国际单位制的概念,有了小学学习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说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国际上通用的符号,让学生 明白这个符号就是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物理量的单位的名称和符号,是学习物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许多学生常把它们搞混淆,一开 始就要让学生搞清楚。建议按下面的形式让学生记忆(英文单词不必记忆,主要是了解第一个字母):长度(length)──l──米(metre)──m;时间(time)──t──秒(second)──s。还要知道长度的其他单位名称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记住它们间的大小和换算关系。
对于长度各单位要有具体的感知。可以让学生不借助于刻度尺在地上或纸上分别画出线段,让线段长约为 1 米(m)、1 分米(dm)、1 厘米(cm)、1 毫米(mm),增强学生对不同单位的感知能力,这样也为估算常见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这里 1 微米(μm)和 1 纳米(nm)是两个新的单位,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可以让学生这样了解:把 1 米分成 1000 份,每一份是 1 毫米,1 毫米人眼可见;把 1 毫米分成 1000 份,每一份是 1 微米,1 微米人眼看不到了,借助于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把 1 微米分成 1000 份,每一份是 1 纳米,1 纳米借助于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PM2.5、纳米技术等名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到,教师可以结合微米、纳米对它们再进行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如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75 微米,课桌高度约 0.75 米,教室高约 4 米。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 1.5 米,据此可估算教室的长度,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了解人身上一些部位的长度,如握拳时,拳头宽度约 1 分米,指甲盖宽度约 1 厘米,眼睛眯成一条缝的宽度约 1 毫米。张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即一拃)的长度约 20 厘米,据此可以估算物理课本的长度,课桌的长和宽。
2.长度的测量 突破方式: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长度测量的内容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不符合精确测量的要求。要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于观察刻度尺,提出以下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思考:(1)学生常用的是塑料刻度尺,找出它的零刻度线、最大刻度对应的...
.........................................................................................................5 多用表的读数方法.............................................................................................................................8 Ω 表原理.............................................................................................................................................9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一、 刻度尺 常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lmm。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眼睛正对刻度线读数, 以避免视差。
2. 为防止因端头磨损而产生误差, 常选择某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测量的长度等于被测物体的两个端点在刻度尺上的读数之差。
3. 毫米以下的数值要估读一位, 估读最小刻度值的 1/10。
4. 测量精度要求高时, 要进行重复测量后取平均值。
可用“累积法” 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或一张白纸的厚度。
二、 游标卡尺 1、
10 分度游标卡尺的原理 051 001 主尺的最小分度是 1mm,游标尺上有 10 个小的等分刻度它们的总长等于 9mm, 因此游标尺的每一分度与主尺的最小分度相差 0.1mm,当左右测脚合在一起, 游标的零刻度线与主尺的零刻度线重合时, 只有游标的第 10 条刻度线与主尺的 9mm 刻度线重合,其余的刻度线都不重合。游标的第一条刻度线在主尺的 1mm 刻度左边 0.1mm 处, 游标的第二条刻度线在主尺的 2mm刻度左边 0.2mm 处, 等等。
0 游标的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的刻度线重合, 就是零点几毫米。
2、
20 分度游标卡尺的原理 主尺的最小分度是 1mm,游标尺上有 20 个小的等分刻度它们的总长等于 19mm, 因此游标尺的每一分度与主尺的最小分度相差 0.05mm,当左右测脚合在一起, 游标的零刻度线与主尺的零刻度线重合时, 只有游标的第 20 条刻度线与主尺 的 19mm 刻度线重合,其余的刻度线0 05101 0 10 20 1 2 3
D FE B 都不重合。
游标的第一条刻度线在主尺的 1mm 刻度左边 0.05mm 处, 游标的第二条刻度线在主尺的 2mm 刻度左边 0.1mm 处, 等等。
游标的第 n 条刻度线与主尺的刻度线重合, 就是 0.05×n 毫米。
3、
另一种 10 分度游标卡尺 主尺的最小分度是 1 mm,游标尺上有 10 个小的等分刻度它们的总长等于 19 mm, 因此游标尺的每一分度与主尺的最小分度相差 0.1 mm,当左右测脚合在一起, 游标的零刻度线与主尺的零刻度线重合时, 只有游标的第 10 条刻度线与主尺的 19 mm 刻度线重合,
其余的刻度线都不重合。
游标的第一条刻度线在主尺的 2mm 刻度左边 0. 1 mm 处, 游标的第二条刻度线在主尺的 4mm刻度左边 0. 2 mm 处, 等等。
游标的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的刻度线重合, 就是零点几毫米。
4、
50 分度游标卡尺,
主尺的最小分度是 1 mm,游标尺上有 50 个小的等分刻度它们的总长等于 49 mm, 因此游标尺01的每一分度与主尺的最小分度相差 0.02 mm,……
5、 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是:
整毫米数由主尺读出; 小数部分由游标尺和主尺读出(具体方法是, 游标尺的第几刻度线与主尺上的某一刻度线重合, 毫米以下的读数就是 n 分之几, n 是游标卡尺上的分度数, 如果游标尺是 20 分度的, 那就是 20 分之几)
。
10 分度卡尺, 读数的末位(105; 50 分度卡尺读数的末位(106、 如何快速找到“游标尺上与主尺重合的刻线” ?
答:
先按照一般刻度尺的读数方法估读一个不足 1mm 的数, 再根据这个数到游标尺上相应位置去找。
20、 50 分度游标尺很容易出现“同时有两条刻线与主尺对准” 的情况, 读数时应选“对得更-1 mm )
可以是 0~9 中的数字; 20 分度卡尺, 读数的末位(10-2 mm)
可以是 0、 2、 4、 6、 8 中的数字。
-2 mm)
只能是 0 或准” 的一条。
读数不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游标主尺的读数是准确值, 用游标估计的数字也是准确的。
米尺估读的最后一位数带有主观判断, 是可疑的, 属于不准确数” )
三、 螺旋测微器 1.原理:
精密螺纹的螺距为 0.5mm, 即 D 每旋转一周,
F 前进或后退 0.5mm。
可动刻度 E上的刻度为 50 等份, 每一小格表示 0.01mm。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测量时被测物体长度的整数部分有固定刻度上读出, 小数部分由可动刻度 E 读出(注意要估读一位数)
。
读数时, 特别要注意固定刻度上表示 0.5mm 的刻度线是否从“旋转套” 边缘露出, 避免少读 0.5mm。
可根据“可动刻度” 上“0” 的位置来判断:
“0”在基准线上方——未露出, “0” 在基准线下方——已露出。
0 1 2 3 4 5 6 7 8 9 023456789100 5 10 0 1 2 3
[P11 .] 06 年 5 月深圳市第二次调研考试 11、 (1)
图(甲)
是用一主尺最小分度为 1mm, 游标上有 20 个分度的卡尺测量一工件的长度, 结果如图所示。
可以读出此工件的长度为____________mm. 图(乙)
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圆筒内径时的示数, 此读数应为
mm
解:
(1)
102.35 (2 分)
;
5.545(5.544、 5.546 均可得分)
(2 分)
[P12 .] 07 学年南京市期末质量调研 12. (10 分)
(1)
写出如图所示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①游标卡尺的读数
mm;
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mm。
[P13 .] 06 年广东东莞中学高考模拟试题 11. (10 分)
(1)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物体厚度时, 示数如图甲所示, 读数是______mm。
用游标卡尺可以测量某些工件的外径。
在测量时, 示数如图乙所示, 则读数分别为_______
mm
答:
(1)
1.193mm
11.50mm 15 205 10 0 0 5 10 (乙)
(甲)
10 0 11 12 1020cm
图乙 0102001 234 5 主尺 游标尺 图甲 0510 202515
[P14 .] 07 年佛山市教学质量检测 11. (1)
(2 分)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一工件的长度, 测得的结果如图所示, 则该工件的长度 L=
cm。
答:
(1)
2. 03(2 分)
;
[P15 .] 07 年扬州市期末调研测试 12. (10 分)
(1)
用游标卡尺测量某一物体的厚度, 如图所示, 正确的读数是
mm
答:
(1)
29.35
(3 分)
[P16 .] 07 年苏锡常镇四市教学情况调查 12. (10 分)
(1)
用螺旋测微器测一金属丝的直径, 示数如图所示. 由图可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2)
现用游标为 50 分度的卡尺的
(填图中的 A 或 B)
测脚, 测定某圆筒的内径, 卡尺上的示数如图, 可读出圆筒的内径为
mm.
答:
(10 分)
(1)
1.555mm(4 分)
(2)
A
(2 分)
11.14mm(4 分)
[P 17.] 07 届南京市综合检测题(一)
9、 一同学用游标卡尺测一根金属管的深度时, 游标卡尺上的游标尺和主尺的相对位置如图甲所示, 则这根金属管的深度是
cm; 该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 零件的厚度时螺旋测 微器上的示数如图 乙 所示, 则小 零件的厚度为
cm.
124567 08 9 10 330 1 24 5 6 7 8 9 0012 12A B 图
乙
答:
1.055;
0.8464(答案在 0.8462~0.8467 之间均可)
[P18 .] 07 年广东普宁市华侨中学三模卷 13. (1)
读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游标卡尺读数为_______5.45
___cm.
螺旋测微器读数为_____
6.725
___mm. (1)
56 (1)
[P19 .] 2007 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22. (16 分)
⑴.一种游标卡尺, 它的游标尺上有 50 个小的等分刻度, 总长度为 49 mm。
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 卡尺示数如图所示, 则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 cm。
答:
4.120 ; (漏掉末位有效数字“0” 不给分)
;
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一、 教学目标:
理解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难点:
理解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三、 设计思路:
先介绍电流表及电压表量程的种类 然后一一举例读数总结读数规则 最后学生整理学习笔记 四、 教学流程 电流表量程一般有两种——0. 1~0. 6A, 0~3A; 电压表量程一般有两种——0~3V, 0~15V。如图所示:
05 10(2)
因为同一个电流表、 电压表有不同的量程, 因此, 对应不同的量程, 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 电压值不相同, 所以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比较复杂, 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比较容易出错。
下面是不同表, 不同量程下的读数规则:
(A)
10 分度仪表读数 电压表、 电流表若用 0~3V、 0~3A 量程, 其最小刻度(精确度)
分别为 0.1V、 0.1A, 为10 分度仪表读数, 读数规则较为简单, 只需在精确度后加一估读数即可。
即把精确的每一小格在目测分成 10 份, 这不是精确值而是估读的, 看大约所在的位置 如图所示, 电压表读数为 1.88V, 电流表读数为 0.83A。
若指针恰好指在 2 上, 则读数为2.00V(或 A)
。
红颜色位是估读位 (B)
2 分度仪表读数 电压表若用 0~15V 量程, 则其最小刻度为 0.5V, 为 2 分度仪表读数, 所读数值小数点后只能有一位小数, 也必须有一位小数。
将精确的每一小格在分成 5 份, 估计在在哪一份
如图所示, 若指针指在整刻度线上, 如指在 10上应读做 10.0V
指在紧靠 10 刻度线右侧的刻度线上(即表盘上的第 21 条小刻度线)
读数为 10.5V
若指在这两条刻度线间的中间某个位置, 则可根据指针靠近两刻度线的程度, 分别读做 10.1V, 或 10.2V, 或 10.3V,或 10.4V, 即使是指在正中央, 也不能读做 10.25V, 若这
样, 则会出现两位不准确的数, 即小数点后的 2 和 5, 不
符合读数规则,
练习:
学生读数 读数应为 9.3V。
(C)
5 分度仪表读数 电流表若用 0-0.6A 量程, 则其最小刻度为 0.02A, 为 5 分度仪表读数, 其读数规则与 0—15V 电压表相似, 所读数值小数点后只能有两位小数, 也必须有两位小数。
将精确的每一小格再分成两份, 比如在 0.50 到 0.52(精确刻度之间)
之间分成两份, 中间刻度为 0.51 靠近 0.50 读数都为 0.50, 靠近 0.52 读数为 0.52 , 靠近 0.51 读数为 0.51
读数为 0.40
读数为 0.50
读数为 0.22
读数为 0.50
读数为 0.52
读数为 0.51
板书设计 专题 电表读数规则(A)
10 分度仪表 电压表、 电流表若用 0~3V、 0~3A 量程, 其最小刻度(精确度)
分别为 0.1V、 0.1A, 为 10 分度仪表读数, 读数规则较为简单, 只需在精确度后加一估读数即可。
(B)
5 分度仪表 (C)
2 分度仪表 教学反思:
学生读数 学生读数规则不清, 估读位数不会确定, 分类讲解效果较好, 多出几组让学生自己读数, 学生质疑, 学生答疑 多用表的读数方法
Ω 表读数练习:
122 Ω
1.50k Ω
Ω 表原理
I=0
注意:
欧姆表的黑表笔跟表内电池的正极相连。
红表笔跟表内电池的负极相连。
用欧姆表判别二极管好坏时用到这一点。
注意:
(1) 欧姆表的刻度与其他表刻度相反且刻度不均匀 (2)
欧姆表每次换档测电阻前都要调零。
不能带电测量。
(3)
欧姆表中电池用久了, 电动势和内阻要改变, 测出的电阻值有较大的误差。
所以欧姆表常用来粗测电阻。
例 5.
如图是一个万用表的刻度盘, 当万用表选择开关置于“30mA”档时, 测出的电流强度为
; 当选择开关置于“12V”档时, 测出的电压为
;当选择开关置于“×100 Ω”档时, 测出的电阻为
。
RIg
1002RIg
xgRRI32
50100XRR 答案:
20.0mA
8.0V
5KΩ
01234567890012345678910紧固螺钉主尺尺身深度尺
12000520104000.1mmcm510155151000200.05mm0.02mm55123410303、 、 游标卡尺的分类:游标卡尺一般分为10分度、 20分度和50分度三种, 10分度的游标卡尺可精确到0.1mm , 20分度的游标卡尺可精确到0.05mm , 而50分度的游标卡尺则可以精确到0.02mm。
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以十分度为例)主尺游标01010cm10毫米9毫米1毫米0.9毫米主尺上的1个最小分度与游标上1个分度相差为多少呢?
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主尺游标01010cm0.1毫米主尺上的最小分度是1毫米, 游标上有10个等分度, 总长为主尺上的9毫米, 则游标上每一个分度为0.9毫米, 主尺上一个刻度与游标上的一个刻度相差0.1 mm 。
主尺游标01010cm当被测量的物体长度为零时, 游标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主尺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
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0. 1mm时, 游标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主尺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0.1mm
主尺游标01010cm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0. 1mm时, 主尺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游标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游标向右移动0.1mm
主尺游标01010cm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0. 1mm时, 主尺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游标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只有第一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1毫米刻度线重合,其余的刻度线都与主尺上的刻度线不重合。
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0. 6mm时, 游标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主尺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0.6mm
主尺游标01010cm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0. 6mm时, 主尺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游标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游标向右移动0.6mm
主尺游标01010cm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0. 6mm时, 主尺上的哪一根刻度线与游标上刻度线相重合呢?4、 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只有第6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重合, 其余的刻度线都与主尺上的刻度线不重合。
当被测量的物体厚度为27. 7mm(2. 77cm) 时, 游标上的第7根刻度线与主尺上刻度线相重合。L= 27+ 0.74、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主尺cm310游标0读数=整的毫米数(主尺)+对齐的格数×精度(游标)277×0.1=27.7mm
5、 游标卡尺的读数练习:主尺cm210游标0L= 15mm+ 0.3mm注意:将主尽读数转化为mm之后进行读数最后根据需要转化3×0.1=15.3mm15读数=整的毫米数(主尺)+对齐的格数×精度(游标)
5、 游标卡尺的读数练习:2主尺cm10游标0L= 20+ 0.00=20.0mm203
5、 游标卡尺的读数练习:11主尺cm10游标0L=111 + 00=111.0mm11112
6、 请你读出下列游标卡尺的读数:5主尺cm10游标0L=52 + 0.6=52.6mm52.66
6、 请你读出下列游标卡尺的读数:主尺cm1010游标0L=95 + 0.5=95.5mm95.5
7、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二十分度)3主尺cm10游标026L= 26+ 0.255×0.05=26.25mm420读数=整的毫米数(主尺)+对齐的格数×精度(游标)
7、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二十分度)11主尺cm10游标0105L= 105 + 0.000×0.05=105.00mm1220读数=整的毫米数(主尺)+对齐的格数×精度(游标)
主尺cm210游标0L= 15 + 0.35 =15.35mm38、 请你读出下列游标卡尺的读数:20 15.35
主尺cm110游标0L= 5 + 0.95 =5.95mm28、 请你读出下列游标卡尺的读数:20 5.95
01234567890012345678910答案:
游标尺零刻度线在主尺15mm后, 且游标尺第6条线与主尺21mm线对齐, 故读数为15+24x0.02=15.48mm
科
目 :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课
题:
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
班
级:
2013
级
7
班
任
教:
陈
德
勇
2013 年 12 月 5 日
任务 名称 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 教学 对象 机 械 专业 学生 班 级 13 级 7 班 课 时 1 课时 教学方法 任务 驱动 一、 任务目标 1、 了解游标卡尺的类型与结构组成;
2、 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3、 掌握用游标卡尺正确测量工件;
4、 明确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二、 任务重点 1、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2、 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
三、 任务难点 游标卡尺的读数 四、 学情分析 1、 职高学生普遍不太好学, 学习兴趣不浓厚。
2、 测量是车工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书本理论枯燥的学习中, 融入了学做一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将用游标卡尺测量具体化, 使学生能正确测量工件。
五、 教学资源准备 1、 0. 02 精度的游标卡尺 16 把;
2、《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教材及多媒体课件;
3、 学生实训加工的工件 16 个;
六、 板书设计
类型
结构组成 游标卡尺
读数方法
使用及注意事项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学研讨LEZHIXIANGAOJIZHIYEZHONGXUE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做一体化” 教案 七、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实践 活 动
一)、 任务引入 用学生加工的零件提问引入,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 如何判断尺寸合格?
二)、 任务分析
需要测量的有哪些尺寸?
长度 40±0. 1, 24±0. 1,
79±0. 1, 外圆直径 60±0. 02,
50±0. 1,
48±0. 1,内孔直径 38±0. 1, 深度 20±0. 1, 槽宽 7。
提问:
用什么测量?
三)、 任务相关知识 游标卡尺 1、 游标卡尺的类型:
普通游标卡尺 按用途分常用的有
游标深度尺
游标高度尺
抽生回答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学研讨LEZHIXIANGAOJIZHIYEZHONGXUE
0. 1 精度 按测量精度分
0. 05 精度
0. 02 精度(机械加工中常用)
2、 游标卡尺的结构组成
幻灯片展示 3 、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1)
首先读出主尺上位于游标零刻线左边的整毫米数;
2)
再读出游标上与主尺刻线对齐的小数;
3)
整数部分(主尺读数)
+小数部分(游标尺的读数)
4、 游标卡尺使用演示及注意事项 1)
使用前, 将游标卡尺的量爪并拢, 检验游标卡尺是否准确;
2)
测量外径时, 游标卡尺的下量爪开口要大于被测尺寸, 注意量爪与工件轴线垂直, 要测在直径上。
3)
测量内径和槽宽时, 游标卡尺的上量爪开口要小于被测尺寸, 测内径时要测在直径上。
4)
测深度时, 注意要用卡尺没有缺口的一边靠紧工件内壁。
5、 演示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
学 生 看 书并 填 图
学生回答
读数练习
学生诵读 巩固加深
0 12 3 4 5 6 78900 1 2 34 5 678910名称: 功用: 名称: 功用: 名称: 功用: 名称: 功用: 名称: 名称: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学研讨LEZHIXIANGAOJIZHIYEZHONGXUE
四)、 任务实施 分组测量工件, 完成任务, 并填定写任务单 任务要求:
1、 每组两个同学完成对工件的测量, 并记录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并判断尺寸是否合格;
2、 每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部分, 未测量的同学检查方法是否正确, 并纠正, 然后对任务评价表自评和小组评部分进行打分;
3、 将抽部分组的同学进行演示;
任务单 项目 要求 实测 判 断 是 否 合格(∨或 X)
长度 79±0. 1
40±0. 1
24±0. 1
外圆直径 60±0. 02
50±0. 1
48±0. 1
内孔直径 38±0. 1
内孔深度 20±0. 1
槽宽 7
五)、 任务评价与小结 完成任务评价表 六)、 任务拓展与思考 1、 上网查看游标卡尺还有哪些类型? 游标深度尺, 游标高度尺如何使用?
1、 思考如何用游标卡尺测量两孔的中心距?
教学反思:
学生实践
学 生 回 答演示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
“教、 学、 做一体化” 教学研讨LEZHIXIANGAOJIZHIYEZHONGXUE
任务完成评价表 任务序号:
5 被
考 评
人
考 评地 点 项
目序
号 内
容 配 分评分标准及扣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专 业 能 力 1 游 标 尺 类型 2 游标尺结构 3 4 5 6 6 6 8 8 8 8 错误一次扣 1 分 错误一次扣 1 分
游标尺的使用 及注意事项 长度读数 正确测量 方法 正确 各得 一半 79±0. 1 40±0. 1 24±0. 1 60±0. 02 50±0. 1 外圆7 8
8 9 10 11 8 6 6 8 48±0. 1 7 20±0. 1 38±0. 1
槽宽孔深内径小
计
80
通用 能力 出勤 4 按时到岗, 学习准备就绪
道德自律 4 自觉遵守纪律, 有责任心和荣誉感
学习态度 8 积极主动, 不怕困难, 勇于探索, 安全文明 能融入集体, 愿意接受任务并积极完成
团队分工合作 4
任务反思 与总结 成果
不足
相关热词搜索: 游标卡尺教学反思 反思 教学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