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洁故事(全文),供大家参考。
廉洁故事选编
故事 1:
三国时期, 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蜀国名 相诸葛亮严于律己, 一身清廉使然。
诸葛亮一生“抚百姓, 示官职, 从权制, 开诚心, 布公道” 。
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深为其所动, 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
刘备死后,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蜀国国事, 事无巨细, 每必亲躬。
他 5 次亲率大军, 北伐曹魏, 与曹魏短兵相接。
他严格要求子侄辈, 不以自 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 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 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 诸葛乔“本当还成都” , 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 , “宜同荣辱” 。
马谡失街亭后, 他引 咎自 责,上疏后主刘禅, “请自 贬三等” , 从此更兢兢业业、 勤勉有加。
“夙兴夜寐, 罚二十以上, 皆亲揽焉; 所啖食不至四升。
”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 积劳成疾, 年仅 54 岁便英年早逝。
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 自 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 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 己的财产、 收入进行了 申报:
“成都有桑 800 株, 薄田 15 顷, 子弟衣食, 自 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 无别调度, 随身衣食, 悉仰于官, 不别治生, 以长尺寸。
若死之日 ,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
” 诸葛亮去世后, 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 可谓内无余帛, 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 留下遗嘱, 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 依山造坟, 墓穴切不可求大, 只要能容纳下一口 棺木即可。
入殓时, 只着平时便服, 不放任何陪葬品。
这就是一代名 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 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故事 2:
“新鞋踩泥”。《松窗梦语》 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 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 只给张瀚讲述了 自 己的一次乘轿见闻:
一天, 乘轿进城, 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 从灰厂到长安街, 小心翼翼择地而行, 生怕弄脏了 新鞋。
进城后, 路面泥泞渐多, 轿夫一不小心, 踩入泥水坑中, 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 不复顾惜了 ……王延相说:“为官之道, 亦犹是耳, 倘一失足, 将无所不至矣? !” 张瀚听了 这个“新鞋踩泥” 的故事后, “退而佩服公言, 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 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 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 的吏部尚书, 建树颇多,名 留青史。
故事 3:
“子罕辞宝”。《左传· 襄公十五年》 载文:
春秋时,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 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石的人说:
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 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 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 子罕说:
“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 你把玉石作为宝物。
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 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 宝物; 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 的宝物。
” 故事中,
子罕恪守“不贪为宝” 的信条, 巧妙拒玉, 寓意深刻, 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故事 4: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 道应训》 记载了 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 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 公仪休不收。
问其原因, 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 所以不能接受, 现在我作为国相, 能够用自 己俸禄买鱼吃, 如果现在收了 鱼而丢了 官, 谁又会送给我鱼呢? 所以我不能接受啊。
” 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 实乃其深知“贪赃、 枉法、 丢官、 受惩罚” 之间的内在联系, 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 经济帐、 家庭帐。
故事 5:
“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记载: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 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 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 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 一半, 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 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 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 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 己出钱买的亮吗? 后来才知道, 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 他认为这是私事, 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 为了 半封家书, 竟然换烛再读, 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 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 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 私打、 公车私用、 公请私吃、 公费私游等等凡此
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由一双象牙筷子让商纣王变坏说起
谁能想到, 一代君王竟因为一双象牙筷子而变坏, 荒淫无耻,昏庸无道, 最后丧失政权。
这就是说的商朝最末代的一个帝王商纣。
商纣, 是殷商帝武乙的小儿子, 本名 辛。
由于他即位后不久便荒淫暴虐, 故天下人尽称他为商纣, 不称他为帝辛。
然而, 他是怎样变成荒淫暴虐的呢? 这起因源于一双象牙筷子。所以 , 为此还被人撰写了 个“见筷而惊” 的典故, 以教育后人。
说商纣刚继王位的时候, 并无荒淫之象, 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明主呢。可是有一天, 在朝堂上议事完后, 他忽然拿出一双别人制作的象牙筷子, 请大臣们观看。
大臣们看后, 都觉得做得精致大方, 雕花镂云, 颇为美观, 为此感到高兴。
然而, 有一位大臣看了 这双筷子后,却像见了 鬼一样, 吓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众人问他怎么回事, 只见他牙颤口 抖, 就是说不出话。
这个大臣, 原来就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
退朝之后, 有些同他要好的大臣便去继续问他缘由。
这时箕子才向求见的大臣们说:“我看到了 这双象牙筷子, 就担心纣王会变坏呀!”众臣不解, 说一个堂堂国王, 怎么能会从一双象牙筷子变坏呢?箕子这才又向众臣们叙说起他自 己的看法来。
箕子说, 列位想想看,这样好的筷子, 纣王肯定不会把它放在土制的碗罐上, 那会显得难看, 也太委屈了 这象牙筷子。
它该配上一些玉制的碗碟, 才显得好
看。
有了 象牙筷、 玉碗碟、 玉杯, 吃什么呢? 用这些精美的器具盛些豆角豆叶之类的东西来吃, 恐怕纣王也不太乐意了 , 他必然要在这样的碗碟里装上旄牛、 大象、 金钱豹的胎来吃才感到有味。
而有了 这些后, 他肯定不会再愿意穿粗布短衣站在茅屋草棚下吃它, 他就会要人费时织衣, 费人盖房, 而锦衣广厦了 。
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人们就会对他不满而进行斥骂, 他就会对不满者镇压, 必然变得残暴。
那时候, 你我还能站在这朝堂上吗? 谁知这些大臣听了 , 都不以为然, 且无不哈哈大笑。
见状, 箕子再没说什么, 只是摇头, 叹气。
果然, 没过几年纣王就建了 肉林, 悬肉其中, 旁边设上炮烙。还造了 一座很大的池子, 蓄满了 美酒, 何时想喝, 临池即可长饮。群臣谏议, 渐渐地他就烦了 , 后来就大加刑戮, 弄得众臣归周。
由于纣王荒淫无道, 他最终被武王逼上鹿台, 失去了 统治。
很多人都在嘲笑箕子关于一双象牙筷的理论。
因为那时候, 商朝并没有出现任何亡国的征兆。
不到五年, 纣王就酒池肉林, 沉湎于酒色, 设炮络之刑, 大兴土木, 为所欲为, 最终深陷周武王重兵团围, 自 焚露台而亡天下。
那一双象牙筷子, 竟然成了 历史的转折点!
一双象牙筷子, 竟断送了 一代江山, 如此教训不能不谓之沉痛而深刻。
这对我们后人来说, 也不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写到此, 不由得使我想起了 ,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 十年军阀混乱、八年抗日 战争、 三年解放战争之后, 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向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 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
的伟大号召, 足见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如何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 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是多么地重要啊!
那么, 人们不禁要问:
一代帝王为什么能被毁于一双象牙筷子呢? 关键不在于象牙筷子本身, 而在于统治者的头脑想什么, 崇尚什么, 他个人又是如何对待象牙筷子之类物品的, 而且自 己又是用什么样的生活作风去影响下属的。
在商纣王看来, 在当时生活条件极差的年代, 当帝王的如能用上象牙筷子, 这就是一种尊贵的表现,就是一种荣耀的事情, 又是理所当然的。
他根本认识不到, 用象牙筷子是一种奢侈, 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也想不到会因此而脱离大臣, 众叛亲离的。
他更想不到, 因为不能洁身自 好, 使用了 象牙筷子, 会丢了 自 己的江山。
然而, 对此箕子却想到了 , 实践证明,他的预想是完全正确的, 他向众臣们的慷慨陈述是发自 内心的, 他是为国之忧, 为民之忧。
我们只有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 才无愧于这个先明之人啊!
从一双象牙筷子断送了 一代江山的教训中, 我们每个人还应当得到一个启示, 即无论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讲, 还是对于新社会的领导人来说, 勤俭建国, 艰苦奋斗, 不事铺张浪费, 这是多么地重要啊。
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作风, 更是一项基本的国策, 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道理对于国家来说如此,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想成就大业的人来讲, 也完全如此。
由此不难看出, 最近胡锦涛同志为什么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真实用意, 可见其教诲是多么的重要
啊。
一双象牙筷子
纣王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他本不叫 纣王, 而叫 帝辛, 帝乙的儿子。
纣是一个恶名 , 是后人加给他的称呼。
帝辛从小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 还是少见的大力士, 武力超群, 口 才好, 就是爱饮酒,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后人称他为殷纣王。
纣王即位不久, 便暗暗滋长了 骄横与逸乐的情绪。
有一次, 他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
纣王的大臣箕子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于是摇着头感叹地说: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 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
有了 玉杯, 其中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 而要装山珍海味才相配。
吃着山珍海味, 就不愿再穿粗衣麻服, 而要穿绫罗绸。
这样华丽打扮, 就不愿再住茅屋陋室, 要住高楼广厦, 要乘华贵的车子。
这样下去, 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 就会要发动战争, 打仗远征掠夺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 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骄傲恣肆, 专横跋扈,刚愎自 用, 以为天下没有人能高过自 己。
对大臣的话, 也听不下去。对生活的要求直线提高, 雕花的筷子换成了 象牙的, 杯子也换成犀角的。
有了 象牙筷、 犀角杯, 又要吃熊掌豹胎。
为了 住得好, 修建了 鹿台。
原配姜氏, 年老色衰, 便要诸侯献美女, 搜罗到了 美女妲己。
要音乐家师涓谱出靡靡淫乐, 引 进“北里之舞”。
闲来宫中无事,
便逐狗斗鸡, 饮酒作乐。
凿池储酒, 悬肉如林。
让妇女倡优, 裸着身子, 互相追逐, 以取笑乐。
群臣看到这个样子, 伤感如此下去, 国将不国, 于是纷纷进谏,但纣王并不理会。
他的叔父比干冒死谏劝了 三天, 最后搞得纣王烦了 , 于是他轻蔑地说, 你这样劝我, 是不是以为自 己是圣人呀? 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 我倒是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有七个孔窍。
于是比干被剖腹而死。
箕子看到纣王如此残酷地害死自 己的叔父, 知道他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 为了 保存自 己, 假装疯狂,把自 己装扮成奴隶模样。
但是纣王也没有放过他, 把他抓起来, 囚禁在牢狱里。
从此, 满朝大臣, 谁也不敢再进谏了 。
由于纣王的残暴, 以致天怒人怨, 在文王率部征伐下, 士兵纷纷倒戈反商。
众叛亲离的纣王, 最后被迫自 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纣王原来也是有所建树的, 但成了 君主后, 开始追求享乐和奢侈生活, 从一双筷子起, 最后到酒池肉林, 鹿台朝歌, 欲望的大门一旦打开, 就象决堤的洪水泛滥, 放任地为所欲为。
以为找到了 享乐之地, 却不料是踏进了 毁灭之门。
奢侈和享乐, 往往成为人生奋斗成功的归宿, 而毁灭的命运也就悄悄潜伏。
相关热词搜索: 廉洁故事 故事 全文 廉洁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