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8篇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Enterpriseoperation企业经营质量管理q21 獐子岛“黑天鹅”事件内控案例分析关利娜(重庆理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8篇,供大家参考。
獐子岛 “黑天鹅” 事件内控案例分析关利娜(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摘 要】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于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对外信息披露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通过分析獐子岛 “黑天鹅” 事件, 基于 COSO 五要素分析了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指出了獐子岛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内部监督; 信息沟通獐子岛集团事件的发生, 让其一直受到社会公众和各种媒体的关注。
下面我们通过运用 COSO 模型来解读獐子岛 “黑天鹅” 事件产生的原因。一、 内部环境的失败(一)
公司治理:
政企不分, “一股独大”。
獐子岛公司的前身是一集体企业, 后在其现任董事长/总裁的领导下进行了体制改革, 才成为如今的上市公司。
在股权结构上, 到目前为止, 獐子岛的前三大股东均为集体企业, 合计约为60%, 其董事长/总裁持股 5.3%位列第四大股东, 一股独大的现象己经不可避免。
而且这些集体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大都是镇级和村级的领导干部, 企业的资产也都是集体管理。
政企不分,一直都是公司治理上最不希望出现的, 因为这种现象可能会给集团的运营、 管理和资源配置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二)
治理层结构:
高管离职频率过高, 变动频繁。
獐子岛的内控报告显示, 公司建立了一个以 “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为决策层, 总裁为执行层, 监事会为监督层, 领导所有员工参与” 的内部控制基本组织框架, 但獐子岛的实际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其董事长和总裁实为一人。
同时根据獐子岛年报中提供的数据显示, 公司的高管离职颇为频繁, 自上市以来, 累计约有20 名高管申请辞职。(三)
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聘用员工的时候考核不严。
在扇贝投苗的时候, 因为海上作业的特殊性, 只有少许的是企业内部员工, 很多都是来自外面临时聘用的, 缺乏好员工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观。
而且企业的很多员工并不具备合格的养殖培育扇贝的技能, 员工招聘流程不正规、 考核不科学。
作为以海珍品养殖为主要业务的獐子岛集团, 生产人员承担着非常重的任务和责任, 提升他们的教育程度有利于集团的发展。二、 风险评估的失败(一)
海域盲目扩张。
自从2006 年獐子岛集团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之后, 集团播种的养殖海域面积在飞速扩张, 深度也在不断加深。
2006年刚上市的时候, 獐子岛集团养殖海域的面积为 65.63 万亩。
然而到了2014 年, 就超过了360 万亩, 短短的8 年时间就扩张了接近5 倍。
不仅如此, 海域扩大以后, 獐子岛就开始向50 米的等深线迈进了。
但是,资料显示集团并没有针对深水区的水质、 水深和其他条件进行科学详尽的勘测, 只是单纯的通过短时间的尝试底播, 随后就在超过 50 米的深水区进行底播。(二)
负债过高。
根据獐子岛的年报数据显示, 其负债状况一直处于借短期借款还短期融资债券, 再发行短期债券去偿还短期借款的循环之中。
但我们都知道养殖扇贝所需要的投资很大, 而且扇贝的成长期有3 年, 所以养殖扇贝并不适合短期借款, 因为短期借款这种筹资方法财务风险相对较高。
但是, 獐子岛集团却过度依赖短期债务, 这种行为给公司带来了两大问题:
财务风险巨大和高额财务成本。(三)
存货连年居高不下。
獐子岛的主要业务为海产品养殖, 存货也主要是那些播撒在海底的虾夷扇贝等消耗性生物资产, 具有难以盘点和核算的致命弱点。
但从獐子岛的报表可以看出, 2006 年上市之初,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是31%; 从2007 年开始, 这个比例就开始一直维持在50%左右, 而大部分同行业的存货比例维持在 20% -30%之间。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 獐子岛集团的存货比重几乎占据了自身的半壁江山,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四)
风险反应迟纯。
作为一个有多年海产品养殖经验的企业, 獐子岛公司已经具备有完善的检测系统, 且根据其年报中风险提示已经表明公司具有健全的监控系统并24 小时持续不断的对整个海域进行监控,但至冷水团来袭之前并未有任何迹象表明獐子岛曾采取过措施来规避此次的风险。
而且当黑天鹅事件爆发之时, 面对扇贝绝收的风险, 獐子岛集团也没有采取任何的补救措施。三、 控制活动的失败獐子岛集团的主要产品都是海珍品, 属于生物资产。
对于生物资产的采购和播种应当透明, 应当设置对应的内部控制程序。
但是从獐子岛集团对外披露的信息中, 只能得知扇贝的采购和播种都是员工自主进行的, 在对扇贝等海珍品的播种也是公司的员工直接进行播苗, 没有使用摄像设备进行录像监控, 也没有第三方监督机构现场监督, 只有简单的记录, 具体的播苗数量难以保证和统计。四、 信息与沟通的失败根据獐子岛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显示, 公司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信息与沟通制度, 并配备了先进的 ERP 系统, 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沟通, 降低了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一)
信息披露。
根据 《中国证券报》 报道, 早在 2012 年, 獐子岛的管理层就意识到了深海底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出于对地质多变和洋流影响的担忧, 自2012 年开始底播的面积开始大幅度的进行缩减, 然而在这三年的时间里, 对已经意识到的风险担忧, 公司既没有向投资者公开揭示风险, 也没有加强深海底播种检测予以防患。
且獐子岛公司于10 月14日即宣布停牌, 却在10 月30 日才对此次的巨亏事件予以披露。(二)
信息沟通系统。
在冷水团发生之后, 獐子岛召开了对外说明会, 阐述了整个冷水团对公司造成的损害, 但是对具体的情况却没有进行细说, 也没有理会社会各界对于冷水团及存货等问题的质疑, 只是一直在呼吁大家理解公司, 共渡难关, 并没有切实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考虑。五、 内部监督的失败(一)
外部监督。
由于獐子岛的主要产品都是海珍品, 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所以对其的审计一直以来都是一道难题。
审计师虽然会进行实地考察, 但是也只能采取用抽样推算整体的方法, 因此无法确定存货的准确数量及质量, 这也是审计师经常对此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原因。
但是, 针对獐子岛集团的 2013 年年报、 2014 年中报,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二)
内部监督。
《公司法》 中规定, 我国企业中, 监事会与董事会地位平等。
但是, 我国上市企业的监事会成员由员工代表和股东代表构成, 股东代表都是由大股东决定的, 员工代表又是管理层的下属人员, 因此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强, 权威性更是无从谈起。
根据獐子岛年报的披露, 在獐子岛集团的前四届监事会里, 员工代表没有担任过监事会主席, 在其中的发言权也仅有20%。
除此以外, 近几年猜子岛集团的内部控制鉴定报告里都没有披露集团内部控制有缺陷, 但是事件的爆发却说明内控有很大的缺陷, 因此, 獐子岛集团的内部控制也是形式主义,其应有的内部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参考文献】[1] 孙文芳.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3):
161.[2] 张贵祥.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J].中国市场,2015 (22):
41 +45.[3] 柴芳云, 陈燕丽.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以獐子岛为例 [J].会计之友, 2016 (24):
13 -17.[4] 陈艳利, 方鸿斌.关于 “獐子岛” 内部控制整改措施的剖析与完善 [J].财务与会计, 2015 (24):
30 -31.[5] 王成禹.基于 COSO -ERM 框架下的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6.作者简介:
关利娜 (1994 -), 女, 汉族, 河南周口人, 学生, 会计硕士,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会计专业, 研究方向:
MPAcc (iCFO)。万方数据
獐子岛事件分析
官琳玲
摘要:本文以截至 2015 年 3 月 1 日的有关獐子岛的研究报道及其公司公告为研究样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为描述獐子岛事件过程。第二部分为描述媒体上对獐子岛的质疑。第三部分是笔者对质疑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这次的事件启示,该部分回顾獐子岛事件讨论此次獐子岛事件对其他农业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审计的启示。
关键词 :财务造假;生物资产计量;信息披露违规
一、獐子岛事件过程
(一)獐子岛公司概况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58 年,是一家以水产增养殖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海上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獐子岛位于北纬 39°,盛产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以虾夷扇贝为例,其对养殖水域的水深、流速、水温、盐度、底质等均有较高要求,国内只有大连长海和山东长岛部分海域适宜大规模养殖。
(二)獐子岛事件前后
2014 年 10 月 30 日晚间,獐子岛正常披露三季报,公告披露后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10 月 30 日晚间,獐子岛公布三季报,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份计提巨额存货减值公告。根据公告,公司决定对 105.64 万亩海域成本为7.35 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本轮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对 43.02 万亩海域成本为 3 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28305 万元,扣除递延所得
税影响 2.54 亿元,合计影响净利润 7.63 亿元,全部计入今年第三季度。11 月6 日,证监会表示正在就相关情况进行核查。12 月 5 日披露了证监会对獐子岛巨亏事件的核查和处理情况。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未发现 2011 年底扇贝的苗种采购有虚假行为,大股东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
二、遭受的质疑
(一)存疑的冷水团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水文气象部主任陈满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理论上北黄海中水层和底层确实存在一个冷水团,且每年随着季节和气候不同,冷水团的大小和范围均不一样。对于獐子岛公司所称的影响其底播扇贝生存繁殖的这个冷水团,没有该方面的正确数据可以提供。
(二)意外还是预谋
在信息披露后,舆论一片哗然,认为獐子岛有靠天“造假”的嫌疑。而被分析师认为“最具疑点”的细节,来自融券交易数据。从 10 月伊始,不少投资者融券卖出了这家被诸多机构看好的个股。停牌前三个交易日的放量下跌,融券卖出的忽然升温,獐子岛的巨亏“似乎”显得早有迹象。在缺少相关专业权威部门机构的有效鉴定意见之前,獐子岛发布公告,确认了这一重大损失,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事前监测和信息披露,完全依据一家之言,没有以准确的事实为准。因此,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肯定獐子岛严重不符合规定,应当着力改正。
三、对质疑的分析
(一)致命的冷水团
北黄海冷水团简而言之就是在夏季的时候一直盘踞在北黄海洼地之上
的低温孤立的水体,其温度范围通常为 5-11℃,盐度范围通常约为 31.8-32.5。
冷水团的确存在,但是否如獐子岛所称在 2014 年夏季反常活动引起獐子岛底播扇贝所在海域的海底水温和盐度极度波动,致使底播扇贝大量死亡,是需要足够的监测数据来判断的。由于獐子岛没有实时监测,这使得冷水团的致命性证明没有任何的相关资料,獐子岛公司在技术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并且在其披露中没有声明。
(二)难以计量的存货
在农业上市公司中,由于生物资产所固有的特性,其盘点过程比一般制造业企业更为复杂,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存货和营业成本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价值的认定等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也更大。针对难以确定和难以计量的生物性资产,我国财政部于 2006 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生物资产》,这使得我国在生物资产计量上有了新的进步,但在现有条件下,对于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与牧场不同,海产养殖企业在确认和计量生物性资产方面面临更大的难题,对于这种海底大规模养殖的企业,常用的检测存货方法就是定点抽测,由于测量方法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了一旦养殖状况发生变化投资失败,证明“冷水团”灾害的存在就像证明存货数量一样困难。
四、事件启示
(一)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启示
农业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注重于对该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即使有些风险是很微小的,仍然需要及时披露,这样投资者才能及时把握投资信息。
(二)对投资者的启示
在投资农业上市公司时,尤其是水底养殖和植物种植的行业,必须十分谨慎小心,只有在全面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信息披露规范等之后,才可以考虑进行投资,以减小陷入被投资企业造假风波的可能性。
(三)对审计的启示
在农业企业里,处于不同种类的农企对存货的计量方法在具体上表现不同,这就要求有各行业的专家和会计结合,为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制定相应的成本及存货的盘点方法,这就需要国家的引领和政策扶持。
结语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上市公司造假都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农业上市公司造假由于其得天独厚的造假条件和高风险的盈利模式成为十分棘手的难题。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生物性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目前在诸多方面对于如何科学合理的计量生物性资产还不能达成统一的规定。
除了生物性资产的难以确认和计量,交易终端的分散和大量的现金交易也给防范和治理农业企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带来很多不便。这就要求我国农业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向集约化、产业化农业发展,这才能有效的综合资源,培养统一的交易终端,减少现金交易,从而使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生产更透明。
本文以最新的獐子岛案例出发,结合獐子岛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造假的特点,并为投资者和企业一级审计提出一些建议,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一些想法还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恩泽.第二个蓝田”来袭?[J].董事会,2014(12).
[2]崔迎科.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陷阱”的实证研究———基于74 家农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3(7).
[3]何凤平.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刘晓波,王玥.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旬刊,2013(5).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1] 水产品的种类多、数量大且位置在不断移动,难以准确计量。此外,水产品的生存状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被审计单位对水产品的减值金额有很大的主观性,而由于水域环境的复杂性,审计师难以评估水产品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从而无法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的生物资产“准确性、计价和分摊”认定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使得被审计单位容易对减值金额做出操纵,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总之,水产养殖行业的特殊性不仅增加了审计师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而且对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在整个审计期间 , 审计师都应该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
[2](二)公司简介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大连市长海县,简称为獐子岛集团,成立于 1992 年 9 月 21 日。2006 年 9 月 28 日,獐子岛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獐子岛集团作为国家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以虾夷扇贝、海参、海螺为主要产品,并且是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獐子岛集团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水产养殖企业财务造假及其防范措施——以獐子岛集团为例关诗卉
雒京华*(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屡屡发生,农业类企业更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蓝田股份、绿大地、万福生科这些耳熟能详的财务造假案都发生在农业类企业当中。水产养殖企业作为农业类企业的一种,具有消耗性生物资产量大、盘点困难、流动性强、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而这些特性为它们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从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案入手,运用舞弊三角理论对獐子岛财务造假的手段进行分析,并针对獐子岛集团存在的问题和防范财务舞弊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财务造假;獐子岛;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3-17作者简介:关诗卉(1996-), 女 , 山西临汾人 , 在读硕士 , 研究方向 : 社会审计 ;* 雒京华 , 女 , 教授 , 通信作者。文章编号 :1674-0882(2020)05-0126-06
·127·2020 年2004 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8 年登榜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2010 年被评为中国最受信赖的十大品牌。(三)案件经过2014 年 10 月30日,獐子岛集团发布了 2014 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及系列公告,公告称海洋牧场受到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几年前在海底播种下的价值 7 亿元的虾夷扇贝死亡“绝收”。反观 2014 年度半年报,獐子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4 665.19万元,同比增长 10.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845.53 万元,同比下降 8.07%。也就是说,獐子岛集团在 2014 前半年的业绩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经营下去,那么 2014 年一整年无疑是盈利的。而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獐子岛集团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对虾夷扇贝存货计提7.63 亿元减值准备,前三季度亏损了 8.12 亿元。由盈利突然转变为大亏损,让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感到措手不及。[3]2018 年 2 月 27 日,獐子岛集团发布公告称2017 年亏损 6.76 亿元,同比减少 949.44%。造成这次亏损的原因是 2017 年度存货盘点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虾夷扇贝死亡严重,而死亡的原因是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导致扇贝越来越瘦,最后饥饿致死,因此拟计提存货减值准备6.3亿元,并计入四季度损益,2017 年亏损 7.23 亿元。换句话说就是獐子岛集团除了产品销路不畅以外,又有大量的虾夷扇贝“跑路”了,戏剧性的一幕再次上演。2019 年 4 月 27 日,獐子岛集团公布了 2019 年一季度报告称,一季度亏损4314.14 万元,同比下降 379.40%,对于这次亏损的原因,獐子岛集团归结为受到 2018 年海洋牧场灾害的影响,水产品产量下降,致使产品单位成本上升。2019 年 7 月10日晚,在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查之后,证监会指称獐子岛集团涉嫌财务造假、涉嫌虚假记载和未及时披露信息,对獐子岛集团处以 60 万元罚款,董事长吴厚刚终身市场禁入。[4]至此,獐子岛集团五年内扇贝三次“跑路”才被真正地烙上了财务造假的印章。[5]三、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分析本文通过运用舞弊三角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獐子岛集团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分析,以此发现獐子岛集团财务造假的动机和条件,为监管机构监管上市公司提供参考价值,从而更好地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构建更加有序、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 一 ) 压力因素1.“强制退市”的压力。按照深交所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亏损 3 年将面临着暂停退市,连续亏损 4 年将被终止上市。退市后就不能在资本市场上继续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就会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因此很多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自己被退市,便想尽各种办法对影响净利润的各项报表项目进行操纵,以此达到扭亏为盈的效果。从獐子岛集团披露的财务报告可以发现,獐子岛集团2014、2015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6.62 亿元、27.26亿元;但净利润均为负数,分别为-11.89亿元、-2.43亿元。如果獐子岛 2016 年继续亏损的话,就面临着暂停上市的风险。好在獐子岛披露的 2016 年度报告中净利润为 7571 万元,显示盈利,躲过了被暂停上市的风险。然而事实真的会有这么巧合吗?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獐子岛集团在 2016 年就开始了财务造假,通过虚减营业成本和营业外支出的手段,在 2016 年涉嫌虚增利润 1.3 亿元;通过虚增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和资产减值损失的手段,在 2017 年虚减利润 2.78 万元。也就是说獐子岛集团 2016 年的真实利润应该是 -5543 万元,如果獐子岛集团不进行财务造假的话,在 2017 年就应该退市。之所以出现这种在 2016 年盈利、2017 年亏损的局面,是因为獐子岛集团在某些海域提前捕捞水产品,并相应确认采捕收入,但是不对成本进行确认,这样通过虚减成本来调高净利润。等到下一年,獐子岛集团便做做样子对已经采捕过的海域进行抽测,宣称大量水产品死亡了,便开始虚增减值损失和营业外成本,造成这一年的净利润为负数。通过财务造假的手段,獐子岛集团不仅在 2017 年不会被退市,相反这种一年亏损一年盈利的局面怎么样也够不着连续亏损 3 年的门槛。[6]2.“融资”的压力。通过分析獐子岛集团 2013年的财务报告可以发现,獐子岛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为 54.07%,财务费用为 8063.91 万元,较 2012 年的4864.4 万元同比增长了 65.77%。獐子岛集团也对财务费用的突增进行了解释,是由于本期借款增加,导致利息费用上涨。由此可以看出,獐子岛集团在2013年已经有了大量借款的迹象。到2014年三季度,獐子岛集团公开披露负债总额约为37.99亿元,其中,短期借款 26.82 亿元,长期借款 7.15 亿元,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 71.44%,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 -9279.68 万元,此时獐子岛集团已经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难以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獐子岛集团在关诗卉等:水产养殖企业财务造假及其防范措施——以獐子岛集团为例
·128·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年此后年间依然大量依赖于借款,据公开数据显示,獐子岛集团从 2015 年到 2019 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已经从 79.75% 一路飙升到 88.93%。单看獐子岛集团 2019 年一季度的财务状况,需要偿还的短期借款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共高达25.67亿元,但是账面上仅仅有 3.21 亿元的货币资金,就算往最好方面想,獐子岛集团可以把所有的除货币资金以外的流动资产 21 亿元立刻变现,也不能偿还马上到期的 25.67 亿元债务。獐子岛集团从 2013 年到 2019年都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困境,业绩不佳且债务累累,只能不断借款来维持经营并偿还即将到期的利息和本金。然而上市公司在向金融机构借贷时,金融机构通常都会查阅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从而分析该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金融机构只有在觉得该企业具有很强的还本付息能力时才会将资金贷给企业。獐子岛集团一直以来都大量依赖于借款,但是如果规规矩矩的披露财务报告,一定会显示出很突出的偿债问题。一边是对于借款的依赖,一边是“不好看”的财务数据,獐子岛集团只能对报表项目进行财务造假,以此达到融资的目的。(二)机会因素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而疏漏的内部控制制度则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根据迪博公司公开的内控指数可以发现,獐子岛集团 2013 年的内控指数为 587.98,2014 年就下滑为252.15。这意味着獐子岛集团自2014年开始,内部控制制度就开始存在着很多漏洞,风险管理水平较差。獐子岛集团的年报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 2017 年还对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出具了否定意见,更加说明獐子岛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本文从以下 5 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一,獐子岛集团的控制环境不完善。通过分析獐子岛集团高管等人员变动表可以发现,獐子岛集团的高管人员离职情况频繁,从 2010 到 2015的 5 年间就有高达 57 位高层管理人员离职,从 2016 年到2018 年也陆陆续续有高管人员离职,离职人员中包括独立董事、总经理、执行总裁、董事等等。如此频繁的人员变动从侧面反映出高管人员对獐子岛集团现有的薪酬政策、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潜力心怀不满,企业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外,高管人员大量流失不仅会增加培养新员工的成本,更极大地冲击了獐子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第二,獐子岛集团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獐子岛集团自 2013 年开始,资产负债率就一路飙升,到 2018 年已经达到 87.59%。然而这 6 年当中有 3年的净利润都为负数,分别为 -11.95 亿元(2014年)、-2.45 亿元(2015 年)、-7.26 亿元(2017 年),其余 3 年的盈利数额分别为 3.18 亿元(2013 年)、0.76 亿元 (2016 年)、0.34 亿元(2018 年),盈利数额远不能弥补亏损数额。獐子岛集团一直靠借款来维持经营,但是经营业绩欠佳,导致财务风险极大。即使如此,獐子岛集团一直没有针对财务风险做出应对措施,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借贷,这说明獐子岛集团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7] 。第三,獐子岛集团控制活动失效。獐子岛集团曾在2012年报当中发布风险提示,指明水温、冷水团、生态环境会对海域的水产品带来重大影响,因此从多方面加强对水产品的监控,保护水产品的生存安全,其中有一条就提到獐子岛集团会构建北黄海冷水团监控系统,对海域水温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测。而201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和2017年的年报当中,獐子岛集团都对虾夷扇贝计提了大量的减值准备,而这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原因,那就是海域温度发生了异常导致虾夷扇贝绝收。獐子岛集团早在 2012年就声称会 24 小时监测水温,如果这项控制活动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话,又怎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两起由于水温的异常所导致的悲惨事件呢?由此看来,獐子岛集团的水温监测系统也只是形同虚设罢了。第四,獐子岛集团未能及时披露信息。2014 年獐子岛集团虾夷扇贝遭遇冷水团的影响而“绝收”,一时间质疑声满天飞。有的人质疑冷水团的真实性,有的人质疑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有的人质疑水产品的养殖方法是否科学等等。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獐子岛集团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过多解释,反而刻意回避,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只是说他们说不清冷水团的事,也说不清底播增殖的事,很多人的无端猜测让他们觉得很委屈。之后吴厚刚自愿承担 1 亿元费用弥补灾害损失来了结此事,有关獐子岛集团的虾夷扇贝的具体信息怎样,投资者也无从知道。此外,2017 年度的虾夷扇贝存在异常的情况下,獐子岛集团就应该对在三季度做出的年度盈利情况做出及时修正,但是獐子岛集团在第三季度中不仅没有修改预测数据和发布风险提示,而依然预测 2017 年度将会盈利 9000 万元至 1.1 亿元,向市场传达出“利好”消息。然而好景不长,獐子岛集团在 2018 年1月底便180 度大变脸,声称由于存货发生异常,将对存货进行减值处理,
·129·2020 年 关诗卉等:水产养殖企业财务造假及其防范措施——以獐子岛集团为例预计可能造成 2017 年全年亏损 5.3 ~ 7.2 亿元。巨额存货发生异常应该在 2017 年就可以发现,但是獐子岛集...
CO M M ERCI AL ACCO U N TI N Gl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表l单位:元期初数期末数项目账面余额跌价准备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跌价准备账面价值原材料9l044 571.45325282.22907i 9289.23107178895.282 437 274.74104 74l620.54在产品15286 060.591 5 286060.598 724 246.0l8 724246.0l库存商品552530 525.495 366 366.015471641 59.48428376841.64110 24 820.384l7 352021.26周转材料22557 509.1822557509.1821342541.802l342541.80消耗性生物资产2150 314 452.552150 3l 4 452.552 131 679 538.942408 655.602 129 270883.34委托加工产品4 019069.304 019069.302 807856.692 807856.69发出商品113 000.84113 000.84合计2 835 752188.565 69l648.232830 060 540.332 700 222 921.2015 870 750.722 684 352170.48⋯I黼蝴撇榭、非常黧淼腻一方醍烹,警鬻麦苎,暨坠曼巴弯篓三鬯量竺!:,毪篓妻量箩l子岛争坚竺苎妻妻要在于:到底有多少2011年底播的扇四、农业审计资质认证环节缺失,会计磊;务磊存薹釜≥蒹于慕妄“ “⋯~⋯⋯⋯’ 一一⋯’公司所误导,或是程序流于形式,对于企业存货的情况难以精确的掌握。在獐子岛事件中,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并未联合相关的独立水产农业专家进行存货监盘,而是与獐子岛联合进行存货监盘,因其在存货监盘过程中,存在监盘时间短、监盘覆盖面小等问题而广受诟病,投资者也对其存货监盘结果表示质疑。J参考文献:1.杨毅沉.黑天鹅事件偏爱农业上市公司巧合还是必然[N 】.新华网,2014—11—5.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獐子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会议纪要【RI.2014—10—21.3.獐子岛公司.獐子岛关于大连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的整改报告[ R】2014- 12- 31.4.獐子岛公司.獐子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半年度财务报告[RI.2014—12—315.獐子岛公司.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问询函有关事项的专项核查说明【R】.2014—12—5.作者简介:赖惠明,女,北京东城区职工大学财经系讲师.套计教研组组长,北京东城区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会计。万方数据
基于财务视角的獐子岛“黑天鹅”事件分析基于财务视角的獐子岛“黑天鹅”事件分析作者:赖惠明作者单位:东城区职工大学财经系 北京100125刊名:商业会计英文刊名:Commercial Accounting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赖惠明 基于财务视角的獐子岛“黑天鹅”事件分析[期刊论文]-商业会计 2015(7)2015(7)
摘 摘 要 农业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的代表,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在此类上市公司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证监会的公布的财务造假案例中也常常有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身影。从盈余管理到财务舞弊,生物资产是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事故多发地。因其特殊性,生物资产的计量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减值的计提等方面一直是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难题。
獐子岛集团曾经是农业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在辉煌时期被称为海上大寨。近年来却多次发生生物资产大额减值的情况,扇贝不断的逃跑、饿死和集体覆灭。这些事件的背后是獐子岛公司在生物资产计量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獐子岛进行深入分析,从计量方法选择、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减值计提几个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獐子岛的生物资产计量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很好的体现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化;在初始计量中,苗种费等成本的可靠性差;在后续计量中,海域成本的摊销不客观;生物资产减值的计提中,存在诸多不合理。
这些问题的出现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从市场到内部控制再到监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也正是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方面的问题重重。主要包括:第一,生物资产市场活跃度低,使公允价值计量难以发挥优势。第二,存货管理不完善,导致企业存在大额减值的风险。第三,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第四,生物资产异常的价值变动。第五,各部门的监管不足,使企业在生物资产计量方面有漏洞可循。
通过本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的生物资产计量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资产计量情况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的进行改善,包括计量模式的选择、计量过程中的控制,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以及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计量提出
II
以下建议:首先,在计量过程中适当使用公允价计量以体现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其次,在计量过程中要注意成本的分配合理性;另外,在企业内部要注意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对生物资产计量的专业能力和公允价值模式的学习;最后,完善生物资产方面的内部控制,从源头上规范生物资产计量。
关键词:会计准则,计量,生物资产
III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he activities of 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ies are of great concern from investo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liste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the area of balance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fraud,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biological assets where problems are rais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ly.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due to their particularity, especially the selection of measurement attributes and the provision of impairment has always been a key problem for scholars to pay attention to. ZONECO was one of the leading companies i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hich used to be titled Fortress on the Sea. However, problems due to poor assets management have occurred many times in recent years like scallops fleeing and starving to death or even collective collapse. The problems in ZONECO"s poor biological assets accounting are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behind those issues. In this essay I made in-depth analyses on ZONECO with case analyses method, and fou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measurement method selection, initial measurement, subsequent measurement and impairment provisi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in ZONECO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main aspects: first,the measurement model selected cannot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change in the value of biological assets; second, there is false behavior and reliability in the initial measurement; third, the amortization of the sea area cost in subsequent measurement is not objective; fourth, there are unreasonable impairment provisions existing in the provision of the impair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which are in the market, internal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We can deny that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and subjective reasons. It is precisely these reasons that together cause the problems of biological assets measur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es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first, the low activity of the biological asset marke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fair value
IV
measurement to make better use of its advantages; second, the imperfect inventory management leads to the risk of large-scale impairment of the enterprise; third, companies have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fourth, Abnormal value changes of biological assets; fifth, the insufficient supervis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has given enterprises loophol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model has a lot of room for development. Th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measurement the choice of model, the control i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financial personne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related enterprises. Focusing on the fore-said problem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assets of 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ies in China: first,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used i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to better reflect the value changes of biological assets; second, enterpri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cost alloc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third, compan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financial personnel"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fair value model learning of biological asset measurement; fourth, people improve internal control and standardize biological asset measurement from the source.
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Measurement, Biological Assets
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2
1.2 文献综述 ............................................................................................................. 3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3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6
1.2.3 文献述评 .................................................................................................. 9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0
1.3.1 研究方法 ................................................................................................ 10
1.3.2 文章框架 ................................................................................................ 10
1.3.3 创新点 .................................................................................................... 11
2 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
2.1 生物资产概念及特征 ....................................................................................... 13
2.1.1 生物资产概念 ........................................................................................ 13
2.1.2 生物资产特征 ........................................................................................ 13
2.2 生物资产计量规定与现况 ............................................................................... 15
2.2.1 生物资产计量相关规定 ........................................................................ 15
2.2.2 我国生物资产计量现况 ........................................................................ 17
2.3 相关理论 ........................................................................................................... 20
2.3.1 会计目标理论 ........................................................................................ 20
VI
2.3.2 会计计量理论 ........................................................................................ 21
2.3.3 会计信息理论 ........................................................................................ 24
3 案例介绍 ........................................................... 27
3.1 公司介绍 ........................................................................................................... 27
3.2 獐子岛经营情况 ............................................................................................... 28
3.3 獐子岛主要生物资产 ....................................................................................... 29
3.4 獐子岛生物资产计量 ....................................................................................... 30
4 案例分析 ........................................................... 35
4.1 生物资产计量问题分析 ................................................................................... 35
4.1.1 计量方法没有体现生物资产价值变化 ................................................ 35
4.1.2 初始计量可靠性差 ................................................................................ 35
4.1.3 后续计量海域使用成本的摊销不客观 ................................................ 36
4.1.4 减值计提不合理 .................................................................................... 37
4.2 生物资产计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 41
4.2.1 生物资产特性和缺乏活跃市场 ............................................................ 41
4.2.2 监管不到位 ............................................................................................ 41
4.2.3 盈余管理动机 ........................................................................................ 42
4.2.4 内部控制不完善 .................................................................................... 43
5 对策建...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獐子岛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然后对獐子岛公司虚假披露年度报告、虚假披露盘点及核销、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等财务造假的手段进行了分析。接着,对獐子岛事件的因素进行挖掘,发现獐子岛公司内存在管理层和董事会高度利益关联、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实行三权分立、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关键词】财务造假;虚假披露;内部控制;三权分立;信息披露 2020 年 6 月 24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獐子岛集团股份公司和相关的 15 名直接责任人员作出处分。至此,这场从 2014 年开始的“獐子岛‘绝收’事件”终于落下帷幕。本文拟对獐子岛此次财务造假事件的前后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相关建议及措施。
獐子岛集团股份公司在 2014 年、2018 年、2019 年分别发布公告,称大规模虾夷扇贝绝收。2020 年 6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对獐子岛有限公司作出相关行政处罚和证券市场交易禁止准入的行政裁决,对獐子岛有限公司予以严重警告,并予以六十万元处罚,对十五名主要责任人员予以三万至三十万元不等处罚,对四名公司主要负责人实行五年或终生的市场禁入。
自獐子岛在 2014 年 10 月扇贝第一次遭遇绝收事件后,该公司的公募基金便大量减持了该股票。2018 年之后,许多证券公司都暂停了对獐子岛的跟踪与调研,政府以及许多买方金融机构也将獐子岛加入了禁投对象的黑名单。
经过各方调查,獐子岛公司存在虚假披露年度报告、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虚假披露盘点及核销等违法事实。
(一)虚假披露年度报告 獐子岛公司于 2016、2017 年所披露的报告中均存在虚假披露现象。
首先,由于獐子岛企业所拥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全部以海上养殖的方法分布在附近海区,存货结构较为特殊,所以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测算方式而会形成不同的结论,受社会主观因素等的影响很大。而獐子岛公司却正好利用了这一点,由于虾夷扇贝的产出期很可能长达 3 到 4 年,在这个周期内,市场产品价格也将可能会随之产生较大幅度波动。这导致了会计信息无法得到公允反映,存在折旧、减值等主观因素判断,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自 2012 年起,獐子岛集团每年通过一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的结算方法用以侵蚀其经济收益。《公司法》在出台时已对上市股票公司的退市标准进行了规范,规定一旦上市公司有最近三年持续亏损,或者在其有限期内出现无法及时消化的情形,可以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决定立即暂停其公司证券的发行。2016 年,就在獐子岛公司已经持续出现亏损近两年,将要陷入“退市”的危险之际,其又采用了虚减记录成本、营业外费用等的方式,将公司利润从亏损中披露至盈利。在接下来的 2017 年,公司又将以前年度已成功采捕的两个海区分别作为增值核销捕渔海域以及作为减值核销海域,并大幅夸大了经济损失赔偿幅度,宣称其亏损 7.26 亿元。
(二)虚假披露盘点及核销 獐子岛集团目前所公布的《年终盘点公告》和《核销公告》也同样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记载。
水产食品养殖业的库存监盘问题,一直以来是库存内审和外审两个流程审计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底播时,虾夷扇贝公司在会计上并没有准确清点实际养殖种苗的产量,所以一般直接按照实际生产样本清单的库存金额计算监盘金额,而在底播后其对实际库存监盘金额发生变动,也就更加容易无法控制。底播海水养殖是采用比较传统粗放的海水养殖生产方式,即使我国海水水产养殖具有很强的生产专业化性,但由于生产复杂化,底播需要具体样本存货量很大而无法真正实现对第三方的库存审计进行检测。尽管审计师现场进行调查后,用随机抽样样本来推算虾夷整体养殖样本库存数量,在这些推算方式下的库存审计也很难真正达到审计实际意义上的准确。
(三)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2018 年,獐子岛发布公告, 称由于日前发现部分附近海区的底层散播贝类虾夷贝及扇贝产品库存异常,公司的全年业绩预测将 2017 年的同期净利润由 0.85 亿元提升至 1.2 亿元,将转亏为盈计提 5.3 亿元至 7.2 亿元。公司年度业绩与之前预测存在明显不符。公司 2017 年净利润不超过 0.3 亿元,与三季报 0.9 亿-1.2 亿元的年度利润预期相差较大。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七十条中的有关规定,獐子岛股份应对公司业绩调整公告進行及时发布。2018 年 1月,公司的年度业务与预测出现很大差异这一情形,触及公司信息发布点,公司却并未对外进行披露。
(一)管理层和董事会高度利益关联 通过梳理獐子岛公司发布的《2020 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决议公告》,由会议的出席情况和投票决议出席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獐子岛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已经形成高度利益相关的关联体,并且董事会完全有能力决定股东大会的决议情况。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对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具有极强的控制能力,甚至于凌驾在公司的控制之上。
同时,獐子岛集团存在总裁与董事兼任的董事会领导结构,“两职合一”导致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从而影响公司的各项重要决策。同时,獐子岛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重大事项及风险时会有不及时的现象。
(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2012 年,獐子岛集团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就曾对獐子岛的整体存货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多次进行过具体反映,并详细反映了獐子岛曾多次出现“公司治理混乱,业务员违规操作和贝苗播种不足”的串通情况。首先,从獐子岛的存货管理者组织结构上来看,由于它属于家族成员管理下的公司,因此存在家族及其管理者在企业中任人唯亲、没有对投产质量数量监控严格的管理缺陷。其次,由于獐子岛公司文化建设的滞后,部分人员没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从而出现贪污资源的现象。企业整体控制环境的缺陷将导致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层面效率低下,甚至失效。
(三)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公司对该海区的气象和海洋条件普遍不够熟悉。但在深海底播过程中,獐子岛公司只从内部的职能部门中开展初步研究,参考以往的研究经验就进行了深海底播决定,并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也未能完成深海底播种试验即大面积投放。
为了充分证明扇贝企业已经具备有效防控预防附近海洋海域冷水团养殖风险的管理能力,獐子岛集团曾在 2012年和 2013 年的企业年报中两次特别强调,一旦扇贝渔业养殖经营区域的附近海面受冷水温发生变化,獐子岛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相关信息,并适时采取危机反应举措。而这次事故也表明,该公司的预警管理措施完全没有能够发挥什么实际效果,甚至形同虚设。
针对上文对獐子岛公司事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三权分立 所谓“三权分立”,指的是对财产权、决策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开与制衡。股东是企业的真正主人,由董事会进行决定,股东参与企业实施。当企业在成立之初规模较小时,公司往往的所有权、管理权和执行义务重合,这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但是,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身份的兼任就易出现大股东因私做出损害公司发展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此时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就显得尤为重要,股东只负有限的责任,获取投资收益。所以,股东会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约束公司股东滥用职权,以避免侵犯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权益;但随着股东权力的不断扩大,同时又要防止股东滥用权力,可组建监事会,实施对董事会和公司经营的监督,以此来保证公司的稳步发展。
(二)加强内部控制 中国证监会发行司、会计司相关人员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内控建设逐渐趋好,但不管从市场环境还是上市公司内控建设流程中,均面临一些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注册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内部管理建设重在强化对上市公司监管,提升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便捷的沟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内控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它将帮助企业准确地掌握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在组织架构中所出现的不同状况,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各种及时、全面和精确的资讯,进而提高公司内部管理的实施效果。为此,企业组织应当尽快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管理架构,将企业组织管理架构走向扁平化、开放化。依据其主要职能重新设计整合多个组织管理机构,以尽量减少复杂组织管理架构中不必要的诸多复杂程序,有效提升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信息的有效实时传输,有效降低集团企业日常经营风险。
(三)规范会计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部分。作为一个公司,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有节奏地披露公司重要信息,资本市场与实体经营互为配合,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达到良性循环的目标。
目前,由于证券市场竞争剧烈,证券公司在企业会计信息公开方面的不真实,也许虽然能够使企业在短期之内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如果长期在企业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长期经济发展的巨大损失。为了能够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健良好的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将目光放长远,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所以,规范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市场稳步运行的基石。公司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认真和不准确,损害了市场的法律基础,损害了公平竞争,也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所以,规范公司信息披露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常运转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会计信息也是证券交易的重要成分,它对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登津、闫曉茗.事实风险、审计师行为与财务舞弊[J].审计研究,2017(4):89-96 [2]卜海涛.企业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9):107-110 [3]李克亮.高级财务造假的审计策略思考[J].财会月刊,2018(3):163-167.[4]黄世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八因八策[J].财务与会计,2019(16):4-11
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52《国际商务财会》2021 年第1期7843 万元下降了 4460 万元;2011 年末在册员工 4335 人、2012 年末在册员工 4421 人,虽然公司员工较上一年有所增加,导致其工资及工资性费用由 2011 年的 11 191万元上升到 13 070 万元,但工资支出总量仅增加 1879万元。以上三项因素合计减少当年利润 9916 万元,并不是净利润下降 39 365 万元的主要原因。因此,后两项解释才是导致獐子岛 2012 年业绩骤降的根源。但受限于当时的公开资料,投资者未能及时了解底播虾夷扇贝亩产下降和浮筏鲍鱼产量下降的具体影响,直到两年后通过公司的自我披露才意识到其严重性。自2012年开始,獐子岛公司营业收入总体保持稳定,而净利润逐年下降,2014 年甚至亏损 11.95 亿元。2014年 10 月 31 日起,獐子岛公司先后对其关键性生物资产虾夷扇贝的状况进行了多次公告,引起舆论关注。獐子岛公司期末存货大幅减少的原因,是放弃对当期 105.64万亩底播虾夷扇贝的采捕,并进行了核销处理所致,该项核销直接导致当年营业外支出增加 73 461.94 万元。此外,獐子岛公司还对当时尚存的 43.02 万亩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原账面价值 30 060 万元)计提了跌价准备28 305 万元,并全部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两项合计共减少当期利润 10.18 亿元,上述非经常性损失是导致当年巨亏的主要原因。(二)2015——2019 年财务数据分析在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后,2016 年獐子岛公司扭亏为盈,避免了股票被暂停上市。然而 2017 年,獐子岛海洋牧场再次遭受重大灾害,受灾海域达 131.46 万亩,公开继续采用前述做法,一方面核销存货,另一方面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最终将损失 63 830.12 万元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导致獐子岛公司 2017 年度业绩出现大幅亏损。同年,时任外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第一次对獐子岛公司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此,事务所从两方面予以解释:一是 2017 年獐子岛公司巨亏 7.26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89.7%,营运资金缺口超过 12 亿元,结合其消耗性生物资产大量核销,表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二是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2018 年 2 月 9 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与此同时,獐子岛公司还收到了事务所为其出具的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认定公司对于底播虾夷扇贝存货的计量存在严重偏差,尤其是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异常预判不够,以及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管控中的监测手段和预警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在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獐子岛公司首次承认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存货管理中的监测预警制度存在缺陷。特别是由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有对生态指标、生物指标进行关联评价标准研究,以致獐子岛公司无法全面评估外界生态指标的异常共振可能对底播虾夷扇贝产生的影响,无法对其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状况进行及时预判。2018 年 1 月,獐子岛公司在盘点底播虾夷扇贝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养殖海域内扇贝死亡严重,超过 107 万亩海域平均亩产过低,经测算捕捞收入不足以弥补采捕成本,故选择放弃采捕,并对账面成本为 5.78 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同时对另外 24.3 万亩海域价值 1.26 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6072.16 万元。上述两项合计影响净利润 6.38 亿元,全部计入当年损益。2019 年,獐子岛公司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但继续收到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外部审计师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獐子岛公司在生物生长安全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避免生物死亡的技术识别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未能避免当年存货发生的死亡风险。2019 年秋季,獐子岛公司又陆续发布公告,称其在日常抽测中发现底播虾夷扇贝再一次出现大规模死亡,并对过去两年所投的 43.57 万亩账面成本 2.31 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苗进行核销处理,此外还对 12.48 万亩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6055.44 万元。这几乎是2014 年的历史重现。毫无意外,2019 年公司经营业绩发生重大亏损。四、案例反思(一)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存货真实价值的反映抑或准则的滥用獐子岛公司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产品、周转材料和消耗性生物资产。与其他存货不同,公司所有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全部以海洋养殖的方式散落于周边海域,因此在观察和计量上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獐子岛公司对包括虾夷扇贝等在内的消耗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期末,通过比较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账面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以判断是否存在减值以及需要计提的生物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虾夷扇贝等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在养殖过程中投入的苗种费、浮筏摊销、海域使用费以及出海员工的职工薪酬等。可变现净值则以年末资产负债表日各产品的市场价格为参照基础来计
Case studies 案例分享53《国际商务财会》2021 年第1期算。此外,倘若有确凿证据表明导致生物资产发生减值的影响因素消失的,公司可以在原计提的减值损失范围内对减记金额予以恢复。从 2012 年开始,獐子岛公司每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损失”都在侵蚀其利润,并在 2014 年、2015 年和 2017 年加重了公司的亏损程度。比较 2014-2017 年数据可以发现,獐子岛公司 2014 年、2015 年均确认了大额存货跌价损失,而唯独在 2016 年仅确认了不到 66 万元,考虑到 2016 年是决定其是否要被暂停上市的关键年份,这恐怕才是獐子岛公司当年“谨慎”确认损失的主要原因。而随后的 2017 年,公司又确认了 9000多万的存货跌损失。此外,在 2018-2019 年,獐子岛罕见地转回了部分减值损失,给出的解释是经过合理评估,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有所恢复。特别是在 2018 年,转回的减值损失 1556.70 万元占到当年净利润 3398.69 万元的 46%,为当年的盈利贡献不小。(二)特殊生物资产监盘的复杂性——审计师的失职抑或审计手段的局限农业类公司靠天吃饭,其经营状况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獐子岛公司采用的是海洋养殖模式,一旦投苗后,虾夷扇贝等生物资产的生长完全依赖于所处海域的水文环境以及生长期间的生态环境。一旦外界环境变化,不论是自然因素引发的气候反常或是水温异常,还是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或海上事故,甚至是水生物种的大规模疫病暴发等,都会对獐子岛公司的海水养殖带来严重影响。然而,公司却对上述变化的控制或扭转能力有限,即使能事先预计到相关风险,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在 2019 年以前,獐子岛公司一直由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2011 年,天健衡信与立信大华合并并改名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且签字注册会计师一直相对较稳定。以此看来,外部审计师对于獐子岛公司的经营情况应该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 2017 年以前,尽管獐子岛多次深陷争议舆论中,但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仍然每年为其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每年收取的审计费用逐年增长,特别是 2012 年较前一年增长 70%。从2017 年开始,时任外部审计机构连续两年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巨额亏损、高负债率、营运资金不足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方面,尤其是针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大量核销,更是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对于外部审计师而言,最为困难的是确认并核对獐子岛公司的生物资产。受到“海洋牧场”的养殖方式的限制,外部审计师只能在年末时,借由獐子岛公司盘点底播虾夷扇贝之机,对其生物资产实施同步监盘。海上作业的复杂性使得外部审计师只能按照獐子岛公司提供的出海船舶和盘点区域来进行,而虾夷扇贝等生物资产的盘点涉及主观判断,也超出了审计师的专业认知。(三)对外披露存在虚假记载——公司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抑或公司内部的有意为之?在近期证监会对獐子岛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直接点名其披露的多份公告存在虚假记载。虽然证监会的处罚仅涉及 2017 年和 2018 年,但公司虚假记载的端倪从几年前就有迹象。比如,在 2013 年春季虾夷扇贝存量调查中,獐子岛公司发现其 2011 年底播虾夷扇贝肥满度及成长情况良好,同时 2012 年底播虾夷扇贝存活率较以往明显提高,这表明至少在 2013 年公司抽测后并没有对生物资产的养殖风险有任何警示。但在 2014年却放弃采捕海域面积 105.64 万亩、账面价值 7.35 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还对 43.02 万亩底播虾夷扇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83 亿元,这显然与前述报告不符。虾夷扇贝的正常生长期刚好是三年,前两年长势良好的生物资产在第三年捕获期却因“冷水团”影响导致存货减少而放弃采捕,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公司每年所做的虾夷扇贝存量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大额政府补助——政策性支持抑或公司扭亏为盈的关键作为獐子岛控股股东的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每年都会收到大额财政拨款,通过政府补助计入了当期非经常性损益。考虑到獐子岛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且所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中的养殖业,因此公司得到地方政府厚待并不意外。此外,公司一把手吴厚刚自上市起便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结合其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镇长、党委书记的过往经历,表明獐子岛公司自上市伊始便与当地政府关系匪浅。獐子岛公司的这一背景在其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以 2016 年为例,当年净利润为 75 714 518.16元,而 2016 年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为 30 200 353.35 元,占当年净利润的 40%,可见政府补助对公司当期利润的贡献。尤其是公司在 2014 年、2015 年连续两年亏损,2016年的盈利对公司避免被暂停上市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 2018 年,当年所收政府补助 547 万元,而当年实现净利润尚不到 3400 万元。考虑到公司
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54《国际商务财会》2021 年第1期2017 年亏损,若 2018 年...
相关热词搜索: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獐子 造假 案例分析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