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篇天然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35卷第3期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我国引进海外天然气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木宋秋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摘要引进海外天然气资源是中国能源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然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篇,供大家参考。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7月出版目前已经开展的9个海外业务中有5个项目与天然气有关。1.2引进管道天然气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与两大世界级天然气产区( 中亚一俄罗斯、中东) 相邻,陆地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潜在资源陆桥供给优势。根据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要,先后设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个管线项目,其中,中俄天然气管线的动议始于1995年,科维科金气田到目前因价格和政治均势原因一直未果;中亚管线动议始于1996年,其国内部分也叫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于2008年2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投入运行,年供气能力120× 108m 3;中缅管线动议始于2004年,2010年开始施工建设,目前已经进入工程施工的收尾阶段,预计今年( 2012年)6月份完工,并开始输气,但是天然气资源问题将是该气管线最大的瓶颈。中俄、中缅管线实际上代表了当前跨国管线天然气存在的三种主要风险:资源、价格及政治均势。从伊朗通过管线获得天然气资源的可行性依然存在。这部分资源的竞争对于平抑俄罗斯管线天然气价格和提升中国的市场价值具有重要作用。LN G 引进现状与前景液化天然气使天然气可以运送到更远的、管道不易到达的地区和国家,天然气贸易流更加广泛,使用领域也从发电、民用扩大到交通领域H o。中国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为LN G的接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地缘优势和安全结构上看,太平洋天然气产区将成为我国LN G的主要供给区,中东LN G也将占有一定比例∞J 。中石油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加大LN G 项目开发力度,在亚太和中东地区进行频繁的业务拓展,2006年底在伊朗项目上获得突破。2008年11月和2009年8月,中石油分别与澳大利亚高更项目的荷兰壳牌和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在20年内每年向中国供应,液化气共计325× 104t。2011年1月份,中石油认购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公司19.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早在2002年底,中海油向BP收购了印尼东固LN G 项目相当于12.5%的权益。东固LN G 项目的合作伙伴已签订一项为期25年的I烈G供应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将向中国福建的LN G 接收站项目供应液化天然气。2003年5月,中海油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的上游资产及储量,将于2006年开始为广东LN G 接收站供应来自N w S天然气项目的液化天然气。2006年11月,中海油与马来1.3· 78·西亚石油签署协议,马来西亚将从2009年起的25年内,持续向中国上海供应液化天然气。2010年3月份,中海油与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合同,购买其在澳大利亚项目的LN G,每年360× 104t,为期20年。2引进海外天然气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2.1国内天然气气价过低是引进海外天然气资源的最大障碍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北美、欧洲、太平洋三大市场的天然气价格和定价方式逐渐趋同;而中国国内市场在2011年的B’ rU 价格仅为国际气价的46%。由于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不接轨,过大的价格差异导致我国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急剧减弱,并将直接限制对国外优质天然气资源的利用。例如中亚气在新疆的到岸价约2.2形立方米;目前广东天然气销售价格最高,其门站销售价格也仅为2.74衫立方米,而全国其他地区,天然气门站价格仍维持在1.8元/立方米一2.3元/立方米。2011年中石油进口中亚气155× 108m 3,亏损额就达200亿元。2.2引迸海外天然气具有高风险。我国油气战略规划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由于目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尚在微妙的变格之中,世界天然气工业正处在急剧调整和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在全球均势格局和天然气价格走势没有完全明朗以前,政治经济竞争与均势较量导致以跨国天然气管线为主的引进项目面临很多变数,这种变数进一步增加了我国油气战略中长期规划的不确定性¨ -。首先,不同的天然气引进项目类型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其次,跨国天然气管线建设无论对于资源国或消费国都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行为,跨国天然气管线建设就有来自于政治和资源等非市场化竞争的风险。所以,我国目前正在论证的天然气管线项目都面临很多变数。尽管LN G 市场已经实现全球化和大区市场格局,我国在世界主要LN G 产区( 中东、俄罗斯) 的大单合同依然具有较强的国际政治敏感性H j ,随时都可能因为大国力量的介入而难以实现或终止。2.3跨国管线业务政治化倾向。运做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辨证实施气源储量落实的跨国管线因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一般视为实业管线,消费国可以通过商业( 外交协助)手段实现,如中一土管线;而天然气储量不落实的跨国管线则主要服务于国家问的外交斡旋,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利用这类管线并通过外交手段( 油公万方数据
第35卷第3期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司协助) ,来使国家( 政治) 利益最大化。合理区分跨国管线类型辨证施治,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尤为重要。2.4海外引进天然气对市场和调峰要求比国内更为苛刻由于国际政治、经济、资源结构的复杂性,即使已签约也面临很大变数。典型如俄罗斯在乌克兰供气问题上的行为、管线过境争议、自然灾害、国家间战争等,均可能导致供气中断或减少。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需要做好充分、详实的市场准备及调峰规划。海外天然气资源竞争面临巨额资金投入及高沉没成本压力海外油气勘探是国家进行国际资源竞争的重要战略手段。未来天然气资源的发现机会主要出现在深海、复杂山前带、极地等高成本、高风险领域,以及中东和俄罗斯等世界级政治敏感区¨ J 。这些地区探井成本一般需千万或近亿美元,而气田开发建设成本一般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如果没有国家作为油公司强大的政治后盾,没有国家经济上的扶持与鼓励,油公司将可能面临巨额风险资金沉没的压力,从而放弃参与海外天然气勘探项目。2.53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3.1加快中国国内天然气市场培育与价格体制改革。实现国际接轨合理进行中国天然气工业及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定位,一切战略的制订首先在于战略定位。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阶段定位:尚处于从传统石油工业脱离,形成独立天然气产业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完成分地区、有试点的消费市场培育、价格与国际逐步接轨、勘探开发全球化;中国天然气工业在全球市场的定位:目前还是相对封闭的本土计划经济模式。由于引进海外资源超前于国内市场改革,因而面临两种市场矛盾和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巨大冲击,到了不得不变的关键决策时期。由于引进海外天然气的三种形式都采用国际化合同模式和价格标准,因此一旦按照国际价格引进的天然气进入本土市场,最首要的问题就是价格。LN G方面,除了中海油在2002年签约的1210万吨/年具有特殊优惠价格外,其余均为当前国际价格( 接近原油BTu价) ,这部分资源在2009年前后陆续进入我国市场。管线气方面,土库曼到中国的管线天然气已经在2009年底进入中国市场。中亚天然气管道作为我国首条陆上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管道,此前A/B线已相继建成投运,目前输气能力达170亿立方米/年,2012年6月将升至300亿立方粑年。该管道已连续安全平稳运行732天,累计向中国输气超过195亿立方米,占中国同期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0%以上。加快统一价格,通过差异税收及补贴逐步过渡。充分吸收国外经验,在短时间( 2—3年) 内使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形成统一定价机制,以满足海外资源竞争需要。采用差异性税收、地区及行业性补贴方式维持国内消费市场的稳定,逐步引导消费市场向更加国际化方向发展。如加收环保税、增加燃气发电补贴促进电厂用气等。要通过政府反复试点、调整、修正,使国内市场平稳过渡。必须先试点,后滚动,再普及。中国天然气生产体系与消费市场不同于世界任何其他大多数国家,必须针对中国自身问题,以试点方式首先发现和暴露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减小向洁净能源转型阶段的社会振荡。根据地区性能源结构特征,将油气和煤资源贫乏地区、富油气一贫煤地区、富煤一贫油气地区,以及风能和水力丰富地区区别对待。分析天然气价格接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3.2根据引进海外资源风险特征,制度化跟踪和修订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海外引进天然气资源具有比石油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天然气工业的规模经济,以及跨国管线天然气的范围经济特点,是国际业务的普遍特点。从全球主要资源国、消费国和大油公司战略研究方式看,应对海外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制度化跟踪和逐年修订国家能源战略规划[7]。国家给予政策鼓励和有效扶持,激励油公司挑战前缘领域,拓展资源空间确定国家层面海外攻关内容,设立政府级风险投资和技术攻关基金。中国油公司已经基本渡过进入关,未来发展关键是尽快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攻关领域包括深海、极地、冷海( 天然气) 勘探,边远丛林区资源勘探,大型“ 三高” 气田开发,海上LN G等。由于这些攻关领域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而风险上接近或超过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建议国家设立风险投资和技术攻关基金,鼓励企业积极挑战高风险前缘领域。在气价接轨之前,分类设定油公司海外天然气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IRR) 标准;对于因为气价原因达不到IRR标准的项目,由国家通过财税补贴达到IRR标准‘ 引。3.3· 79.万方数据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7月出版3.4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解决调峰和储备问题海外天然气资源不仅是国内资源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保护,因此在空间和时间上科学配置两种资源需要发挥政府的重要调节职能。建议:( 1) 管线天然气:将跨国管线附近的国内气田部分作为战略储备,在海外天然气资源引进正常情况下限产,在出现风险时放开,效果上类似储气库。( 2) IN G引进:大公司到国外拿大单,鼓励民营企业到国外拿小合同现货LN G ,由地方分销公司统一运营和协调,解决工N G调峰和储备问题。参考文献1BP.BPSta6sti c日I Re订ew0fw orl dEner留J une200r7[R].ht—tp://w w w .bp.倒n/咖d8ti c8l revi ew ,2007.2世界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7[ R] .hnp://w ...
摘要 本文论述了国有燃气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结合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背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1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使用燃气的居民用户在逐年大幅提高燃气企业的规模同时在逐步增大优化城市燃气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燃气行业的垄断性地位逐步被打破燃气企业同样面临市场竞争。原有国有燃气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企业多为财政补贴的亏损型企业。虽然有些燃气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及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没有改制或改制不彻底的国有燃气企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已严重阻碍了国有燃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对目前国有燃气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因及解决对策提出浅显的看法。
2
国有燃气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1 )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虽然近年来城市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有所转变 但由于传统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和现在的社会管理者角色定位不清以及部门行政管理惯性的影响城市政府在管理城市建设行业方面还存在着透明度不高 行政干预过多以及人事组织干预等等的现象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远远不足。
( 2 )
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掩盖管理薄弱和经营不善组织管理效率低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
原有燃气公司在改制前一般为自收自支或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 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用事业的“福利性”实行燃气销售廉价政策燃气企业连年亏损现象比较普遍企业领导者都愿意将亏损归咎于政策性亏损。传统的燃气企业自然垄断地位及事业单位的编制造成很多人想进入企业个别领导者利用手中的职权随意进人造成了企业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在管理中个别领导者的短期行为不注重企业节能降耗、挖掘降低成本措施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应有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都一样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低下。而这些并不影响企业领导的提升而企业的领导者都把责任向政策性亏损上推卸来掩盖管理上的问题。
( 3 )
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价值背离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转能力非常脆弱。
目前大中城市都在大力推广天然气的使用促进燃气事业的发展确保燃气供应的安全与稳定发展思路是对的。但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其价格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 采购价格也不断上涨。
随着社会发展 居民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公用事业单位又承担着一定的服务功能服务成本不断增加而城市供应价格问题是社会敏感性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 过于强调城市建设行业的产品福利性和公益性以及出于对政治、社会承受力的考虑城市建设行业的产品、服务的价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难度调整起来不仅涉及各行各业利益的再调整也关系到居民承受能力和社会的稳定。由此造成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企业在价格上缺乏主动权造成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转能力非常脆弱。
( 4 )
有些燃气集团虽然进行了企业化改制 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尚未全面展
开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观念淡薄经营者认识不到位出资人监管职能“缺位”。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被列入“社会公共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体系不完备没有建立起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虽然有些燃气企业进行了企业化改制但由于涉及到民生很多改制的企业仍是国有持大股出资人、经营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在观念和体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5 )
燃气行业债务负担沉重效益低下
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许多历史原因。一是燃气行业作为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公用行业多数为政策性亏损企业债务负担沉重资产流动性差融资渠道少一般为银行贷款缺乏雄厚的资金和资产运作能力与经验对企业的再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二是国有燃气企业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申请银行贷款手续复杂、 耗时过长 且亏损企业申请贷款困难重重 利率上浮高达 3 0 % - 7 0 % 企业已不堪重负。
而国有燃气企业负债累累且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融资结构扭曲所内含的产权残缺和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问题。
( 6 )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的能力。由于燃气企业的历史原因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外部环境都没有使国有燃气企业形成竞争压力造成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有燃气企业人才的流失有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管理观念与用人机制落后管理观念的落后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没有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对人才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
究和探讨二是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人才激励不足及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 三是对人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外部因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南方沿海开放城市宽松的用人环境大大拓展了人才流动的空间造成了一些国有企业人才严重流失。
( 7 )
有些燃气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作坊式的方式效率低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有些中小城市、 郊区的燃气企业是在原液油气公司的基础上发展的原为简单的购气、 罐装、 送气 缺乏应有的规模。
随着液化气市场不规范的竞争的现状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例如当上游燃气价格上涨时一些个体、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就停止销售或抬高价格当上游燃气价格下跌时赢取暴利的同时 以降低价格的方式赢得市场而国有燃气企业的价格受到物价等部门的制约同时还兼负着平抑物价的职责上涨时不得不亏损经营下跌时面临着被动地失去市场的危机。这样的经营方式使得国有燃气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 8 )
各地燃气法规、行业标准不健全对市场的准入、准出等竞争规则有待完善。
各地的燃气发展历史不一样地方燃气管理条例不够健全致使企业在燃气管理中有盲区。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建立燃气市场准入机制也是理顺燃气市场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 1 )
明确政府管理职能 规范政府监督行为。政府对燃气行业的管理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随意行政干预的做法在促进燃气市场化的进程中按照政企分开
的原则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仅仅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不是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不是市场主体政府不能代行企业职能企业也不能代行政府职能。要解决好政“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一是变多头管理为统一归口管理责任要明确管理要到位二是加强燃气法规建设组建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三是要建立燃气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对燃气发展、安全质量、设备状况、稳定供气、用户服务、价格成本等进行客观的考核和社会评价。
( 2 )
客观考核和评价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财政承担必要的政策性亏损的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通过改革企业要在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方面有所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学习和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燃气行业的管理对经营者实行契约管理要通过明晰的合同确定燃气行业经营者责、权、利以此制约经营者 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减少亏损。
( 3 )
在解决燃气的价格问题时应坚持国家宏观控制兼顾国家、企业、居民三方面的利益。政府要公开价格调整程序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在既保证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 也要使用户在一段时期内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享受到燃气企业为市民提供的优质公共服务最终维护用户的长远利益因此必须对燃气和服务制订有吸引力的价格。一是在确定价格补偿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燃气的价格并给予企业以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不同的用户可以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例如确定合理的能源比价鼓励使用天然气制定季节性天然气用气差价鼓励夏季用气制定批发与零售差价鼓励用气大户制定不同类型用户用气差价鼓励燃气采暖、发电、制冷用气等一系列的价格政策。以价格作为促进燃气事业发展的杠杆 最大限度
地发挥城市管网的作用使天然气利用达到最佳经济状态。二是鉴于燃气的利用带有公益性和行政性。燃气价格不能真正到位以及社会承受能力不足的情况政府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性政策 对具有合理利润水平的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偿三是变暗补为明补对低收入群体实行补贴。目前在很多城市都推行了低保用户价格优惠政策。
对少量特殊用户的补贴 减少了社会矛盾缩小了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
( 4 )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各项制度改革。
燃气行业的大型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革 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尽可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逐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要按照母子公司体制改革控股和管理中小城市的燃气企业。将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城市燃气输配管网与燃气销售服务分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产运营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要面向市场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上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企业遵循的原则。
( 5 )
资产重组。建立以资产运行为核心的管理
从现国有燃气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与管理入手调整现行资产管理方式将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多渠道地解决投资与价值补偿问题从而规范城市燃气事业的投资、经营与管理的方式为建产资产运营机制创造条件。一是积极运
作企业改制准备可以联手其他有实力的集团以现金方式出资合资经营城市燃气采取国有控股适当吸收其他经济成分的股份制经营机制。二是选择有信誉和燃气管理经验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要大胆进行产权结构改造和所有制改革的试点鼓励私营企业和社会化投资利用制度优势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社会发展。
三是给予政策的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 减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 “刚性”依赖 从体制上打破燃气企业亏损金融化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再生机制。
例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企业整体上市直接融资。四是可以考虑实行债权——股权转化 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企业的股权以真正建立起患难与共、风险均担、利益共享的新型银企业关系并解决企业债务负担问题。
( 6 )
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积极应用新技术和高科技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
大型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核心技术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增加技术储备。要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把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合理安排企业的组织流程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要重点抓好燃气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制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燃气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要注重吸引和培养技术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改变国有企业存在对管理及技术人才激励严重不足的情况制定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把吸引人才做为头等大事来抓。
( 7 )
中小城市及郊区城镇燃气的发展特别是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分销应在区县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实行市场准入采取多元化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
区域管理、独立经营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实现郊区城镇燃气发展的目标实现燃气的市场化可以通过联营、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途径成为综合实力强、 有能力抗御外来竞争压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可以采取天然气的发展及管理获取特许经营权在独立的中小城市或独立的区域利用集团资金、气源优势建立压缩天然气站发展管道天然气。
( 8 )
规范燃气市场的竞争秩序应尽快制定出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体系。依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市场准入与企业经营的监管机制要尽快建立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经营许可制度规范市场进入行为既保持适度的竞争又要维护各类和各段时期竞争者的平等权益。
及对策建议思考
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燃气行业“保民生、保安全、促和谐、促发展”的总体要求,住建局作为城镇燃气管理的主要部门,如何根据自己的职责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并形成长效机制,如何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开展燃气专项整治工作,控制燃气事故发生特别是重特大燃气事故的发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x 月 x 日,我带领燃气管理处工作人员会同市管局相关人员到常州武进区进行了交流调研。针对城镇燃气如何加强管理、餐饮行业“瓶改管”工作、老旧液化气储配站的技改升级、与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协调配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经验交流。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常州市武进区的先进做法 常州市武进区曾经也因城镇燃气的管理绞尽脑汁,但是仍然不能控制事故的发生,专项整治效果也不明显,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对此,常州市政府对城镇燃气管理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联合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不单打独斗,形成合力,针对非法储存、充装过期瓶、倒灌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人员,其中公安机关大力配合、全面介入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仅 2017年一年就没收钢瓶 2000 余只,拘留 89 人;同时对液化气储配站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多管齐下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积极推进管网建设,提高管网供气覆盖面压缩瓶装气市场,对于全区液化气储配站与总体规划不匹配、技改条件不符合的一律关停。积极推进“瓶改气”工作,在一条街道上搞试点,然后集中推开。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武进区燃气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武进区不搞运动式整治,采取回头看、临机检查等一系列方式,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目前我市燃气管理存在问题 一是 一线监督任务繁重、管理人员不足。目前全市有 x 家液化气储配站、x 家管道燃气企业、x 家汽车加气站(现 1 家汽车加气站正在施工中),另有天然气用户 x 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大量存在,而燃气主管部门只有 x 人,管理人员少、监管任务重,与
面广量大的燃气市场管理任务不相适应。
二是 城镇生活燃气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整改仍需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作为城市地下管网和燃气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组长单位,我局牵头开展了企业自建燃气设施专项整治工作、液化石油气“黑气点”专项治理、“瓶改管”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但按照职能分工,在打击和查处充装过期瓶、报废瓶、无码瓶等方面,我局只能是配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燃气气瓶专项治理;配合商务部门对餐饮场所开展“瓶改管”推进工作,相关工作还需两个牵头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尤其是企业自建燃气设施整治工作虽由我局牵头,但由于自建燃气设施的经营企业不属于我局管辖,且相关燃气管理条例对企业自建燃气设施管理未有明确表述,工作难度大。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一些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燃气经营企业缺乏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现场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三、有效举措和成效 1. 加大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压缩瓶装气市场。目前港华公司现有天然气门站及高中压调压站 5 座,计量站 4 座,地下管线总长度约 x 公里,管网覆盖城区、开发区、xx 高新区外已延伸到了 xx 镇、xx 镇,xxxx 工业园、x 工业园、xx 工业园。
xx 市已成为同时具备“西气”、“川气”和“金坛储气库”的多路气源城市,目前具备满足年供气量 2 亿立方目标的供气能力,供气保障和安全稳定性大大增强。同时我们要求港华公司加大入户检查工作,每年不低于一次,加大管线巡查与安全用气常识的宣传工作,安全用气得到有效保证。
2. 加大对液化气储配站的监管。要求全市 x 家液化气储配站坚决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供气用户的检查及宣传,严格自律不充装过期报废瓶,加强场站内部管理。积极协调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整治工作,形成联动机制。积极推进老旧液化气站的技改工作,目前全市的液化气站已技改结束 x 家。积极配合商务部门推进“瓶改管”工作,提高餐饮企业经营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积极会同其他职能部门不间断地开展燃气整治工作,认真履职,实现燃气行业“保民生、保安全、促和谐、促发展”的总体要求。
江西吉安
343000 摘
要: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加大了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相应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所以,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就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积极应用,从而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主要就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1 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 新能源,就是常说的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传统能源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生产及广泛利用,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并且很多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用完了短期内就不可再生了,能源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21 世纪以来,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实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意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消耗速度较快,所出现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对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升级,对新能源积极开发,采用可替代资源,这对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非常有意义。
2 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新能源产业,就是围绕新能源研究开发利用的相关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体现着新能源的利用开发程度、水平,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可以供人类永久开发利用;新能源能源密度低,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开发利用大量使用;新能源含碳量少或者不含碳,对环境影响较大,清洁污染小;新能源分布广泛,便于小规模分散利用,开发利用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新能源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宏观支持力度较小,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针对新能源产业当中,除了水电和太阳能在市场当中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之外,很多新能源开发成本都比较高,并且资源的分布比较散,规模比较小,相应的生产能力也不高,这样就使得在实际的市场当中缺少一定的竞争力。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风电以及生物质能等激励 机制不是很完善,这样对于我国能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能源开发在和宏观支撑方面缺少较为稳定的利益关系,造成当前我国相关技术发展很难获得有效优化, 3.2 新能源市场缺乏保障 长期以来,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开发缺乏长期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以及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开始逐渐地加大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需求链,新能源市场仍然缺少持续性的市场拉动,市场的发展规模较小,还缺乏长期的导向化指标,新能源市场缺乏相应的保障,这直接对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3.3 新能源行业的人才素质低下 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除了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其他的新能源技术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同时,很多其他的新能源技术开发、设备制造的能力较弱,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很多的技术要求以及技术水平与国外的能源技术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我国很多的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仍然没有得到创新。
4 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出台相关的市场政策以及经济激励政策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成功技术经验,可以了解到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新能源产业就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现阶段,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技术,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扶持提升产能,进一步地发挥大企业的综合性发展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发展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激励性政策以及保障性政策,发挥新能源技术的优势,调节现阶段的能源经济发展状况,加快新能源技术进步的步伐。
4.2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保障新能源的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这样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成本和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在能源发电市场中利用价格优势,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发展新能源技术提供战略支撑。中国制造科技全面创新,可以为中国的经济积累民间资本,提高民间资本开发新能源的信心,提高产业技术的全面化改革。
4.3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新能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地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引进核心技术,提高引进资金的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效率。
5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展望 5.1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其中,重工业的发展产值能耗大约为轻工业的 4 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消费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促使住房和汽车等需求开始不断地增长,直接导致城市耗能的快速增长。根据住建部门预测分析,2020 年将是中国建筑行业的鼎盛发展时期,中国的建筑面积将从 350 亿增长至 690 亿m2,这使得中国的建筑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的逐步成为国家的高需求行业。因此,如果按照这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煤炭、石油等资源等仅仅只能支持后期 20 年的生产生活,开展新能源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一条势在必行的道路。
5.2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政策 5.2.1 节能优先战略政策 为了遵循能源开发和节约放在首位的战略原则,现阶段,我国主要开始采用新型的技术能源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节能终端的及时有效建立,积极推进政府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的节能降耗,积极推行需求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和能源企业之间自主协议节能机制的实行,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物资管理,加强企业节能管理,可以在发展中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节约资源。
5.2.2 结构优化战略政策 在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调节和优化能源发展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积极将新能源转化为电能。根据实际情况,到 2020年天然气的消费量预计将会超过 1600 亿,水电的容量将不断提升。进一步实行结构优化战略政策,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功能进行专业化和技能化提升,促进能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实现产能的优化发展,推动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5.2.3 环境友好型战略政策 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是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核心要点和关键因素。因此,实施环境友好型能源战略政策,必须要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能源控制,及时将各类能源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全面推行节能、减排、降耗,开展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到 2020 年,煤炭资源将占国家能源消耗的 60%,因此,发展洁净煤炭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二十一世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积极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道路。
参考文献:
[1]牛学杰,李常洪.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政策框架与政府角色[J].中国行政管理,2014(03):100-103. [2]刘志雄,王玥.中国新能源发展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国矿业,2012,21(06):1-4. [3]周嗣辉,韦伯蔓,宋涛.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0(10):105-106. 。
。. .。
。
对策建议思考
城市燃气企业在社会需求变化以及政策要求不断规范化的前提下呈现出了很多新的变化与特点,它们对于目前的燃气企业经营模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需要企业能积极地识别和解决面临的各项挑战问题,能实现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出燃气企业良好的科学布局、规划能力。
[关键词] 燃气企业;发展问题;展望探究 燃气企业在政策形势和社会需求形势改变的前提下,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尝试各种全新的经营发展模式和思想指导,以此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实际的经营效果,对于存在的变化问题能有效地识别预防,保障各种问题能得到深入的解决。
一、城市燃气企业发展现状及经营概况
燃气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因为供气区域相对固定、现金流稳定,经营模式在较长时期内无明显改变,经营策略相对单一和固定,在企业的发展中,一直在经营过程中占据主动权,没有较大的风险隐患问题。同时因为经营过程中,存在这种不良的“温室”思想,导致燃气企业在发展中,不具备较高的经营模式创新发展能力,很多的企业经营服务能力表现出不足的问题,导致行业的各种经营乱象丛生,比如失信问题较多,市场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交易价格不透明等问题。在当前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管网公司组建、中游管网分拆独立、上游和城市燃气終端供应市场化势不可当的局势下,燃气企业面临气源单位对终端市场的强势竞争,实际的经营模式受到新型模式的挑战,导致燃气企业的原有市场受到挤压,要求燃气企业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1]。
二、城市燃气企业监管新趋势分析 (一)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及监管
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加快非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天然气可中断价格、调峰价格及峰谷价差管理体系,鼓励大用户与供气企业签订量价相对稳定的长期协议,逐步建立调峰用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和城市燃气配气价格,强化
价格管理和成本监管,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健全完善天然气安装服务价格政策[2]。
(二)强化天然气市场监管
强化天然气市场监管。加强天然气上中下游市场监管,建立监管联动机制,理清部门监管职责。建立全市天然气基础设施统一调度、运营监管平台,定期公布天然气气质信息、管道信息,逐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依托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天然气行业信用诚信典型“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三)环保监管考核
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由城区扩展到近郊。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这些要求有利于城市环境问题的科学改善。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推进排污许可管理。加速淘汰黄标车、筛查柴油货车和高排放汽油车,限期更换重油燃料船舶,引导淘汰燃煤、重油等工业燃料。将民用和工业燃料“煤改气”、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等内容纳入对各区县政府环保考核范围。
三、城市燃气企业面临新挑战
(一)资源精确配置要求提升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天然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在既定城市资源总量的前提限制下,城市燃气企业要积极提升资源精确管理能力,发挥突出的指导优势,同时做到在实际的资源管理上,具备潜在用户需求的科学识别能力,能发挥出良好的资源精确配置和调配能力,始终将现有的城市燃气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价值[3]。
(二)管网的科学建设发展,提升输送能力
为满足燃气的实际输送能力,在管网的科学建设发展方面,要能具备较高的科学规划的施工建设效果,要能做到在实际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具备较为突出的输送能力提升优势,尤其是对于城市老城区的燃气管网改造来说,因为其原有输送规划问题、管道的布设问题、既有建筑结构和管线结构的影响问题,导致了各种管网建设不能具备较高的改善效果,其需要在管网发展建设中,全面解决各种存在的现状问题,对于燃气企业的有关工作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做好调峰储备工作
城市燃气的需求往往在不断的时间阶段存在峰值需求问题,在城市燃气资源紧张的前提下,做好峰值调配,满足实际的用户需求,是考察燃气企业服务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指
标,要能科学地落实好燃气储备工作,在特定时间节点,能提升实际的燃气配置优势,发挥出较高的燃气需求满足能力。燃气企业因此要能对于城市的峰值产生的时间节点、峰值最大需求量等信息进行科学地搜集和分析,能实现在科学管控方案制定和落实中,获得可靠依据,而这项工作的工作量较大,搜集数据资料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管理成本。
(四)提升燃气的利用水平
鼓励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高效利用天然气。鼓励低浓度瓦斯、通风瓦斯发电或热电联供,高浓度瓦斯力争全部利用。天然气运输企业要研究采用移动压缩机回收管道计划性为检修时放空气,减小放空量,避免浪费;优化大口径长输管道燃气轮机运行方式,降低燃气消耗。出台环保政策鼓励天然气利用。
四、城市燃气企业发展策略和未来趋势 (一)加强市场拓展,提高经营规模
近年来,在监管趋严,获利空间收窄的情况下,扩大规模化优势是城市燃气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型燃气企业开展对中小型燃气企业并购,并购使得燃气企业的合作发展路径被有效拓宽,为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发挥出较高的业务
拓展能力和效果,积极地融入多元化发展理念,提升实际的市场竞争水平,更能以国际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发挥出良好的品牌效益打造和提升。通过不断地进行市场开拓发展,逐步提升企业的规模,降低市场风险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4]。
( 二)以企业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成本 随着政府对于燃气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燃气企业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剧烈。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于燃气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成本就是材料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因此,在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中,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制度和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采购材料时要货比三家,落实供应商准入制度,建立规范的招投标制度,严厉禁止超标采购,从而减少库存成本,提高存货的周转率。选择合理的方式,不断增强企业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制定出能够真正提高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严格控制每一项成本费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从头到尾一站式的动态成本管理。其次,要增强企业员工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意识,可以用“6S 管理”理论细化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制作成看板张贴。
(三)优化气源结构,提升经济性
燃气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天然气的销售和购买差价。目前,还有部分地区是单一管道供气或尚未接通管道气,从而导致了气源不足、气价成本较高等问题,限制了当地燃气企业的发展。区域性燃气企业可以拓宽气源获取渠道,采购液化天然气(LNG)等多种气源,与多供应主体合作,采购最经济的气源,多措并举,降低气源采购成本,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四)尋求增值 服务,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化,积极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能增强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新时代环境下,区域性燃气企业可以利用主营业务形成的用户资源,发挥品牌、渠道和市场等优势,为用户提供主营业务以外的增值产品和服务,深挖客户价值,增强客户粘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可以开拓的增值业务主要包括燃气终端设备及配件类产品、整体厨房及家电类产品、生产及生活服务类产品等。企业要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寻求业务方面新的增长点,能够在市场上率先发现新的增长服务项,实现利润增长点。
五、结语
燃气企业在应对未来的各项变化趋势挑战的过程中,应能重视各种存在问题的发挥,实现在工作开展中,能具备对更加突出的隐患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需要燃气企业做好前期布局和规划,积极进行主动应对策略落实,实现在工作开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服务和竞争力表现。
参考文献:
[1]发展改革委网站.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http://www.gov.cn/xinwen/2017-07/05/ content_5207958.htm,2017-7-5. [2]何建宇,程昕.城市燃气企业发展相关问题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9(10):68-70。
[3]杨白雪,路清明.中国城镇燃气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6):2207. [4]高胜普.中国城镇燃气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工程技术.2016(8):272.
中国化工贸易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原油资源以及天然气等资源的全面利用,在这一过程中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性突显出来。然而,不科学的煤化工产业建设与发展,很容易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更容易引发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对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煤化工技术有待更新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文明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主要途径。针对煤化工产业来讲,其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多样化先进技术,因此技术相对落后成为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煤化工企业运行中,都积极引入了先进的煤气化设备,但是设备在长时间复杂的环境运行下,很容易出现功能和质量问题,然而我国多数企业缺乏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先进人才,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修理,不仅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在没有将工业化验证应用于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等生产活动中时,会导致不匹配的问题产生于设备与煤化工工艺当中,导致实际生产中不仅生产效率下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煤化工产业产量。1.2 产品标准及技术规范缺乏统一性现阶段我国煤化工产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缺乏统一技术规范以及产品标准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很容易导致煤化工生产中,无法使用规范化的生产技术,很容易导致整个生产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生产效率较低,同时煤化工产品的流通以及使用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以及使用标准来展开新型民用、车用船舶和机车等煤基甲醇、燃料煤制油、煤基二甲醚等的生产[1] 。整个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严重限制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2 解决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2.1 加大煤化工技术研发力度①增加资金投入,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努力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创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积极整合工程设计与技术研究开发,提升煤化工产业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为促进煤化工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②积极进行煤基二甲醚、煤基甲醇等新衍生物的研发和拓展,促进煤化工产业链的延长,高效缓解现阶段我国产能过剩的困境;③规划、科学设计我国煤化工产品生产装置,从科学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促进煤气化装置、单套煤液化装置规模的扩大,确保整个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能耗量有所降低,例如,在充分应用新型煤化工煤炭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的背景下,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煤化工产品竞争力奠定基础[2] 。2.2 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首先,对现代煤化工产业准入条件进行严格制定,从加大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煤化工产业进行严格要求[3] 。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煤化工产业发展中使用的原料煤炭主要特点,可以实现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目标。因此,我国有关机构运行中,应积极有针对性设置准入条件,如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等,明确规定产品生产中会产生的污染物、能耗以及水耗等排放标准,为有效降低煤化工产业生产成本奠定基础,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综合应用税收、财政等政策,实现装备使用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产品应用技术以及工程化技术的创新,在积极对自主创新的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创设的背景下,实现对煤化工项目使用以及建设生产的有效规范。在科学的税收政策背景下,有助于引导企业运行中对石油代替品进行充分应用,为实现自主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目标奠定基础。3 结束语综上所述,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还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在实际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进行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并从加大煤化工技术研发力度、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角度出发,为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健康运行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 龚琪 , 姜言欣 , 王雪阳 , 周庆 . 甘肃平凉地区煤化工发展的环境资源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J]. 环境科学导刊 ,2018,37(05):7-12.[2] 许明华 , 郑昌宏 , 向言 , 戚兆勇 , 王乐 . 去产能背景下我国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开滦集团为例[J]. 煤炭经济研究 ,2017,37(12):38-42.[3] 宋玉春 . 现代煤化工 : 探索“黑色产业绿色发展、高碳产业低碳发展”新路—2017( 第六届 ) 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综述 [J]. 中国石化 ,2017(10):37-40.分析我国煤化工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王 荣(乡宁县应急管理局,山西 临汾 042100)摘 要:煤化工产业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然而,现阶段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参考。关键词: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对策分析万方数据
电话 : 010 - 62754931 ;13693649107。文章编号 : 1006 - 6535(2004) 06 - 0005 - 04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张 波1,陈 晨2(1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 ,北京 100871 ;21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北京 100871)摘要 :南海海域中我国可管辖的面积近 200 ×104km2,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尤其天然气水合物是我国未来开发潜力巨大的替代能源 ,南海油气资源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和保障因素。
对我国南海海域油气资源特点以及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探索性的提出开发利用南海油气资源的对策 :从强化 “寸海寸金”的海洋国土意识出发 ,统一规划 、相对集中 ,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实施重点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促进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 ;全面提升南海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 ;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产业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键词 :南海 ;石油天然气 ;勘探开发 ;海洋产业 ;对策中图分类号 :TE132 文献标识码 :A前 言按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 ,我国可管辖的南海海域面积达 200 ×104km2,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持因素。
分析研究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探讨其勘探开发方略 ,对于加速南海资源合理、有序开发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主要特点111 海域面积大 ,可开发利用空间广阔南海是太平洋主要的边缘海之一 ,除具有独特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资源和生物等特色资源外 ,还具有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海洋能源、港址资源、滨海砂矿和旅游资源等 ,是我国沿边四海中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尤其是油气、热能、滨海生物资源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本文就其油气资源特征和前景进行讨论。国际上所称的 “南中国海”就是我国的南海 ,南北长 1 800 km , 东 西 长 900 km , 面 积 约 350 ×104km2,是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3 海面积之和的218 倍 ;南海平均水深约 1 212 m;海底地貌呈环状分布 ,海底中央为海盆 ,水深达 4 000 m ,海盆外围是台阶状或陡峭的大陆坡 ,大陆坡外围向中国大陆方向是大陆架 ;南海海域岛屿众多 ,约 1800 个岛屿面积大于 500 m2,大陆岸线 5 792 km ,其海域面积、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均居四海之首[1 ](表 1) 。表 1 中国主要海域状况及其石油资源比较Tab. 1 China Sea areas and oil resources海区海域总面积/ 104km271703877大陆岸线/ km250043625746石油资源量/ 108t40136196414主要盆地渤海石油资源量/ 108t4013渤海黄海东海东海珠江口53186810南海350579213414莺歌海4917北部湾1617小计470184002461022815112 油气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南海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 3 大板块的交汇处 ,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3 大板块的相互作用 ,使该区地壳受到多方面的构造应力作用 ,形成了独特的地球物理场和边界构造特征[2]。
新生代期间 ,在太平洋板块和印度 — 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第 11 卷第 6 期2004 年 12 月 特 种 油 气 藏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Vol111 No16Dec1 2004
用下 ,东南亚大陆边缘地壳发生减薄、裂解、漂移、聚敛和碰撞等组合过程。
南海正是在这种板块活动背景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离散、聚敛、转换和俯冲 4 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 ,并伴随 4 种大陆边缘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
南海陆缘区为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提供充足的烃源岩以及适宜的温压场环境的同时 ,还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 有利的构造条件[3]。
南海海底近似长轴为北东 - 南西向的菱形海盆 ,海底地势自边缘向中心呈阶梯状下降 ,平均水深 1 212 m ,最大水深 5 377 m[4]。
北部陆缘为张裂大陆边缘 ,分布有珠江口 、琼东南、莺歌海与北部湾等含油气盆地 ,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南海北部大陆坡北东向展布 ,在大陆坡上的地貌类型有海台 、链状海山 、海底谷和海底扇 ,东沙群岛就位于较缓的北部陆坡上 ,常规油气藏非常发育。目前对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认识:南海是世界上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
据初步估计 ,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介于 20 ×108~150 ×108t 之间 ,约占全国总资源量(海陆)的 1/ 3 ,被称为 “第二个波斯湾”,是国家级重要战略资源。
尤其是南海陆坡和陆隆区域面积达 93 ×104km2。
近些年来 ,我国学者对南海海域的大量研究表明 :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蕴藏总量达 64315 ×108~77212 ×108t 油当量 ,大约相当于我国陆上和近海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二分之一[5 ,6];该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最有利的找矿远景区。113 油气资源开发程度低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潜力巨大 南海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区而言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相关研究较为薄弱[7]。
1979 年 2 月我国政府与数十家国外石油公司签署了在我国南海和黄南海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意向书和意向性备忘录 ,自此 ,才拉开我国海洋大规模石油勘探的序幕。据全国海洋开发规划课题组的测算 ,5 种可比海洋资源的开发系数 ,广东为 0130 ,海南为 0120 ,广西为 0116 ,福建为 0114 ,在 11 个沿海省份中位次居后。
如国家战略物资的石油 ,1997 年南海东部、西部石油公司总产量只有 1 400 ×104t[1 ]。然而 ,近些年来在我国南海海域 ,对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研究、地质调查、勘探开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识别技术、开采技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 ,对这种人类 21 世纪重要的接替能源的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刚刚起步 ,大规模商业性的开采尚不成熟。在西太平洋海域 ,迄今为止已发现 10 余处天然气水合物产地 ,如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海海槽等。
中国近海 ,包括南海、东海和台湾东部海域 ,位于西太平洋中部 ,其地质背景、气体来源、温度和压力条件均有利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5 ,6 ,8]。
最近 ,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资料显示 ,在中国南海有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例如 ,在南海发现有拟海底反射层(BSR)和阻抗空白带 ;卫星热红外扫描发现中国近海存在海面高温异常 ,这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或天然气苗有关。
此外 ,ODP184 航次1146 站位中发现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沉积物甲烷含量异常和孔隙水氯度低异常 ,还发现南海浅层沉积物的烃类气体含量异常和放射性异常 。
总之 ,南海北部陆坡区、南海南部陆坡区、东海的冲绳海槽及其两翼斜坡、南海西部陆坡区和台湾东部海域均为我国南海海域最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远景区[9]。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气田的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地球化学计算模拟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分析认为 :南海北部陆缘琼东南和珠江口盆地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条件[8 ,9]。2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环南海北部的广东、广西、海南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 ,海洋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速度。
不但传统的海洋渔业、盐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新兴的海洋油气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 ]。
2000 年三省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1114157 ×108元 ,110145 ×108元和 70123×108元 ,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 20 %。
其中 ,广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 1993 年起连续年增长 20 %以上 ,2000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 26 %;海洋产业增加值 720 ×108元 ,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716 % ,居全国第 1 位 ,其中 ,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尤其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相对于我国南海区所拥有的资源特点和面临的形势而言 ,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仍存在许多问题。6 特 种 油 气 藏 第 11 卷
21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目前南海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 ,特别是世界领先的、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少 ,与其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① 海洋资源开发前期基础工作不足 ,过去的海洋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存在着区域不连续、精度低、内容和项目 少等问题 ,使得该海域海洋油气资源本底不清 ,并缺乏对其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评价 ,已不能满足区内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的需要 ; ② 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如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普遍缺乏深海石油勘探工作平台 、深海浮式生产装置技术、深海油气田的水下生产系统技术等 ; ③ 新兴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国际上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海洋化工等正逐步投入使用 ,而国内这些技术极为缺乏。总之 ,我国对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分散粗放和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 ,许多勘探区域油气资源的开发还只停在简单开采和粗加工的水平上 ,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率和生产水平相对较低。212 基础设施薄弱 、海洋自然灾害频繁 ,损失严重 南海是我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不但种类多 ,而且灾害影响范围大 ,损失严重。
如台风、风暴潮 、海浪、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 ,人为因素诱发的海岸侵蚀等。
尤其是远离大陆的南沙诸岛屿 ,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差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 我国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主权的维护。213 国土资源流失严重 ,权益形势严峻我国虽然已经依据 《联合国海洋公约》有关大陆架定义和大陆架划界的规定 ,确定了我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范围 、原则和权利 ,但与海岸相邻或相向的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主张方面仍存有重叠 ,势必造成我国在实施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时面临海域划界主张的冲突和岛礁主权归属的争议[11 ,12]。我国南海海洋权益受到侵犯 ,许多岛礁被他国侵占 ,油气和其他矿产资源被掠夺 ,海域划界矛盾突出 。
我国与南海周边相邻或相向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存在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
在资源开发方面 ,这些国家积极对外招标 ,与外国大搞共同开发 ,肆意加速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11 ]。
目前已经有 60 多个国家的石油公司插手南海资源事务 ,每年从我国南海海域非法开采石油多达 5 000 多万吨 ,有些是在我国海上版图的续断线以内 。
据有关专家估计 ,按照已知储量和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 ,南沙海域的石油还能开采17 a ,天然气还能开采 40 a ,在军事利用方面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侵占我国的南沙岛礁上建立永久性设施 ,除军事利用外 ,还进行海洋旅游开发 ;在海洋权益方面 ,周边国家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力 、物力和人力 ,巩固侵占、抢占我岛礁 ,南沙群岛 230 个岛、礁、滩、沙洲等 ,目前我国大陆控制的岛礁 11 个 ,台湾控制 1 个 ,周边国家抢占 50 多个 ,1998 年越南又新占我 2 个岛礁 ,企图造成实际管辖的事实 ,为今后与我国海上划界制造籍口[12]。3 南海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策311 从战略高度认识南海海域国土资源的重要性 ,强化 “寸海寸金”的海洋国土意识 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有着眷恋黄土地的深情 ,寸土丧失有砍躯之疼。
但在谈到我国国土时 ,一些人只知道我国有 960 ×104km2的 “黄色国土” ,而不知道还有 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 “蓝色国土” ,重陆轻海根深蒂固 ,海洋意识十分匮乏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因此 ,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国民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 ,树立 “寸海寸金”的海洋国土观 ,加大海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 ,促进海洋经济腾飞 。312 统一规划、相对集中 ,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实施重点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南海地域辽阔 ,在资金、技术有限的情况下 ,资源开发不能全面铺开 ,必须实行 “相对集中 、重点开发”的战略。
针对目 前的国际形势 ,南海海域油气和其他资源的勘探开发重点应由海岸带和近海转向外海和深海 ,包括中部海域和南部海域 ,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研究与开发 ,逐步实现对南海海域的有效管理。313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油气资源开7第 6 期 张 波等 :我国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对策
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益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 “产品高价 ,原料低价 ,资源无价”。
自然资源被...
相关热词搜索: 天然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发展 对策 天然气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