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7篇

时间:2022-08-20 14: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7篇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全文约7500字)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1950--2006年)董志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7篇,供大家参考。

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7篇

篇一: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中国史研究 2008 年第 6期 党校学报》2008 年第5 期,全文约7500 字)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 ( 1950- - 2006 年) 董 志 凯 20世纪 50~80 年代是我国工业化起步和奠基 时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基础 设施相对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投资全部来源于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 资数量和比重都很有限。80 年代,我国的工业体系 初步建立起来 ,工业化进程逐步转入 中级阶段。但 是工业化的进展并没有使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下 滑的态势得以逆转。90 年代 ,农业投资主体进一步 多元化,利用外资明显增加 ,促进了优质高效农业 的发展;农民个人投资有所增长,但主要用于住房、

 运输业和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仍处于不 断削弱的趋势中,原有基础设施老化、危化 日益突 出。“九五” 时期 (1996- - 2000 年) 农村基础设施比 重下降的趋势开始扭转,这与 1998 年以来我国遭遇 水灾、损失严重分不开,更为重要的是亚洲金融危 机后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农 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

 “十五” 计划时期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对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仍 是基础设施。必须大幅度增加农村中小型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这不仅需要保障资金来源,还要有 得力的组织承接、合理规划,并与农村金融支持和 村民责任相结合。投资形成的经济实体要有明确的 产权责任和管理。新农村建设、反哺农业的重点应 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加强与体制改善。( 郑瑁 摘自 《 中国经济史研 究》2008 年第 3 期,全文约 16000 字) 中长铁路归还中国的历史考察 张 盛 发 中长铁路归还中国的交涉和谈判经历了艰难的 历史过程。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苏两党领导人就 开始试探地交流有关包括中长铁路在内的苏联在中 国东北特殊权益问题的看法。1950 年 2 月 ,中苏签 订了 《 中苏关于中长铁路、旅顺 口及大连的协定》

 等文件,苏联将中长铁路归还中国。

 苏联归还中长铁路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进行考察 :第一阶段 ,从 1949 年底到 1950 年初 中苏条约和协定的谈判时期。苏联同意归还中长铁 ·1 16· 路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在冷战中的颓势使斯大林迫切 需要新中国成为其战略盟国,而且斯大林相信新中 国能够成为苏联的战略盟国;第二阶段,在中长铁 路协定签订后至 1952 年底的铁路实际回归时期。苏 联最终归还中长铁路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通过朝鲜 战争确认了中国成为苏联的可靠盟国的地位并且认 可了毛泽东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

 中长铁路归还中国对中苏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有助于建立中苏两 国的战略同盟关系,推 动中国抗美援朝的开展。从长远看,中长铁路归还 中国削弱了苏联在中国的地位,弱化了苏联对中国 经济的影响;削弱了苏联铁路管理模式对中国铁路 系统的影响;消除了两国经济合作中的一个摩擦点;

 逐渐瓦解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侨民社会。(郑瑶摘 自

 《 历史研究》2008 年第 4 期,全文约38000 字) 评析 2O世纪 80 年代 中 国

 对非洲外交战略 的调 整 乔 旋 20 世纪50- - 70 年代,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处 于起步状态,中国积极支持非洲 国家的民族独立 ,

 并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设。80 年代,中 国调整了整体外交战略,同时对非洲国家的政策也 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政治上保持相对中立 ,尽量 避免卷入非洲国家内部的事务与争端 ;中国与非洲 国家建立了平等和伙伴关系,强调与非洲国家在平 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进入 90 年代,中非 关系趋向成熟和务实,并逐步改革双边经济合作方 式,拓展经贸合作新途径 ,将合作的主体从双方政 府转为双方的企业。中国还实行多样化的援外方式,

 以政府低息优惠贷款、援外项 目合资合作、在国家 财政许可的范围内提供适量无偿援助等方式帮助受 援国,并将援外与投资、贸易结合起来,推动我国 企业同受援国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 金融机构的作用,既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又促进 我国企业走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密切我国同非洲国 家的经济合作。

 2O世纪 80 年代中国调整对非洲的外交战略在 中非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从 自身经 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同时考虑到国际环境因素的制 约和非洲繁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以更多的现 实考虑替代了以往的意识形态划线。经过这次对非 战略的及时调整,奠定了中国政府对非洲外交工作 的政策基调,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中非平等合作日益成为国家平等交往的范例。(郑瑶 摘 自 《 国际问题研究》20o8 年第 6 期,全文约 8000 字)

篇二: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课程

 返回课程

 第一节 时代新主题下的中国外交大调整一、调整的背景 ---- 时代主题的转换• 毛泽东时代 ---- 战争与革命“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邓小平时代 ---- 和平与发展返回课程

 • 1977年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因为我们有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外交路线可以搞好国际的反霸斗争。另一方面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返回课程

 • 1982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时的讲话:“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只是提出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说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 1985年讲话“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性很迫近的看法。”返回课程

 • 关于和平与发展“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返回课程

 二、调整的内容----进一步确立了中国采取的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 对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家安全环境有了改善中国要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外交必须为这一大目标服务努力为经济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返回课程

 • 独立自主---- 真正的不结盟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军事集团建立同盟或准同盟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依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我们的立场。“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中国强调“不结盟”立场缘由①②③返回课程

 三、调整的意义• 明确了中国外交在新时期的任务使得中国外交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新的形象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返回课程

 一、对美政策拉开距离不搞战略关系调整时期中美关系围绕着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的交锋1坎昆会议前后的斗争2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签订“八一七公报”3其它问题----湖广铁路债券、胡娜事件、技术转让问题、领导人互访等返回课程

 返回课程

 二、对苏政策----改善关系但不参加“大家庭”调整时期中国在处理中苏关系时注重把握以下几点1抓住时机适时改善2坚持原则不急于求成3改善关系但决不重返“大家庭”返回课程

 返回课程

 三、对其他国家的政策的调整• 对东欧国家----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稳步发展”• 对西欧国家---- 一是不再扣“绥靖主义”的帽子而是视为重要的和平力量二是将其视为 技术引进的重点返回课程

 • 对日本---- “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 对第三世界国家----一是在整体上明确提出他们是制止战争的和平力量二是在个体上不以是否亲美苏划线具体国家具体对待发展友好关系三是在经济上坚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返回课程

 一、“一国两制 ”思想的提出1历史上有关香港、澳门的不平等条约香港---- 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澳门----1887年中葡《会议草约》返回课程

 2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考虑“一纲四目”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统一后除外交统于中央外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双方不互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返回课程

 3邓小平对这一思想的总结提炼• 1979年邓在美国会做演讲“重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与现行制度。”• 1981年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其中包括“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返回课程

 • 1982年在会见外宾时邓氏第一次将其明确概括为“一国两制”指出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只是台湾还有香港问题大体也是这九条。返回课程

 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及“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现1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与中英联合声明的签定• 中方的基本立场不承认历史上有关香港问题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不承认香港三部分的不同法律地位收回整个香港的主权与治权。返回课程

 • 英方要价香港岛和南九龙的主权是英国的主权和治权可以分开考虑香港居民是英国的属土公民英国对其有道义上的责任。• 谈判进程1982年9月—1983年6月1983年7月—1984年9月程序性问题实质性问题返回课程

 • 1984年9月26日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关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关于土地契约草签。• 1984年12月撒切尔再次访华与中国总理签署的上述文件。1985年5月双方互换批准书文件生效。返回课程

 • 意义第一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四化大业有利于远东和世界的和平第二为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经验。三、过渡时期的斗争• 焦点政治架构问题• 英国试图将殖民时期香港的行政主导制变为立法主导制返回课程

 • 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另起炉灶”成立香港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 1997年1月1日凌晨中国恢复了对香港的主权返回课程

 四、澳门的回归• 解决澳门问题的难度小于香港问题• 谈判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 谈判焦点第一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第二怎样对待拥有葡国国籍的华裔的国籍问题返回课程

 • 1987年4月双方总理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 199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返回课程

 返回课程

篇三: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opy;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第 29卷第 1期丽 水 学 院 学 报2007年 2月Vol . 29 No. 1JO URNAL O F L ISHUI UNIVERSITYFeb. 2007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3李   敏(中国防卫科技学院 经济与贸易管理系 , 北京  101601)   摘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 ,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 — — — 附庸式朝贡制度 ,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

 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

 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 。

 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 晚清外交的“屈辱 ”转型 ,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关键词 :中国 ;近代外交政策 ;转型中图分类号 : D829. 1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 6749 (2007) 01 - 0008 - 04On Transition of the Chinese M odem D iplomatic PoliyLiMi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 Managemeut, College of China NationalDefence Tech - sci, Beijing 101601, China)Abstract:After the Opium War contemporary China entered a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ributing system to accep2ting the western diplomatic opions in the conduct of foreign relations. The Chinese diplomacy began to modernizein the fear and confusion.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Chinesemodern diplomatic opnions and elaborated the guiding ideology, from the devoloping ideas of the diplomatic guid2ing thought, the passive adjustmentof the diplomatic policy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pomatic ide2as in late Qing Danysty.Key words: China; policy modern diplomatic; transfor mation   从历史上讲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 ,西方人也曾多方试图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 ,但这些尝试无一取得成功 。中国的朝贡规则 ,同西方的自由贸易规则发生了 剧烈冲突 ,中国内部的管理和统治没有受到这些外来因素的干扰。

 这就预示着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将格外艰难。

 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前 ,并没有国家概念 ,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只特别强调“华夷之辨 ”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层级序列 。

 所以近代意义的中国外交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开始的 :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 - 附庸式朝贡制度 ,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

 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 。一、中国近代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鸦片战争后 ,中国始终没有提出或形成一个适应形势发展的 、能够主导全局的 、积极应对“强权外交、实力外交 ”的外交思想。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巨变中与契机失之交臂 。中国近代外交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3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0  作者简介 :李   敏 (1979 -  ) ,女 ,山东青岛人 ,讲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⒈ “俯顺夷情“与 ”示以限制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所派代表耆英 ,在受命与英交涉时 ,曾在奏折中提出 :“务求上持国体 ,下顺夷情 ,通盘筹算 ,以为永绝祸根之计 ”的外交建议。[1 ]《南京条约 》签订后 ,清政府对英国的态度基本上是力图维护条约规定的范围与现状 ,在条约细节上注意关税细则的讨论 ,而对美、法两国的通商要求 ,采取不准在新开口岸贸易 ,一概劝回广东 ,循旧章办理的区别对待原则 。

 而在 1843年初 ,两广总督耆英和钦差大臣广州将军伊里布 ,先后上折提出“与其守旧章致我棘手 ,莫若因势利导 ,一视同仁 ”,但准法、美在五口 通 商 , 并 议 定 关 税 “不 准 在 闽 、 浙、 江 苏 专 设 码[1 ]2537 - 2238他们的意见和应对之方 ,触动了 道光帝求和头 ”。自保的心态 ,于是改变初衷 ,于 1843年 1月 29日以廷寄上谕的形式宣布 :“该督所称不得于闽 、浙、江苏之外另有觊觎 ,也不准在闽 、浙、江苏专设码头。

 自应于俯顺夷情之中 ,示以限制 ,著耆英函商伊里布 ,熟计万全 ,具奏请旨 。

 ”[1 ]2532至此 ,清政府在《南京条约 》签订后对各国 采取“俯顺夷情 ”、又“示以限制 ”的总方针开始确立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英《虎门条约 》的谈判 。

 清政府代表耆英一面俯顺夷情 ,大表诚意 ;一面又在谈判中设置障碍 ,极力限制对方提出的过分欲求 ,既不使谈判决裂 ,又要符合少失权益的目 的 ,这可在英人居留地问题上反对外人“自 行择地 ”、坚持双方共议一事中得到证明 。

 在谈判中 ,英方代表璞鼎查借口广东发生火烧十三洋行等情况 ,重提自行择地之说 ,要在黄埔自行建造房屋。

 耆英坚持指出双方“永久相安 ”之策只能是“由中华地方官会同该夷目 ,各就近地民情 ,议定在何地用何项房屋或基地 ,租给居住修造 ,华民不许勒索 ,该夷不许强租 ”,最 后 , 璞 鼎 查“始 就 范 围 , 不 敢 坚 执 自 行 择 地 之[1 ]2740此规定确认了 中国对外国人居留地拥有行政、司说 ”。法主权和土地所有权。

 有关条款从内容到行文都是以中国的意见为主 ,在谈判中确实执行了朝廷所定的“于俯顺夷情之中 ,示以限制 ”的意图 。

 此后近 20年时间里 ,清政府基本以此为对外政策主轴 。⒉ 合作政策与条约体系西方列强通过对华侵略认识到仅仅以暴力是难以完全使中国屈服的 ,所以西方在利用条约扩大在华利益的同时 ,也从外围逐渐向中国压缩 ,对中国的藩属国逐渐蚕食。

 与此同时 ,为更好巩固其侵略成果 ,根据中国政治新变化的需要 ,对华一致采取“合作政策 ”。

 总体上讲 ,以英国为首 ,利用战胜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建立中英关系的新秩序 ,从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回报。

 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主要从实利主义角度出发 ,以获取快捷的高利润为政策的基点 。

 清政府在国内外矛盾及压力的双重打击下 ,逐渐与西方靠拢 ,洋务派的兴起并取得外交实权 ,最终促成合作政策并肯定了条约体系 。

 清政府对西方的逐渐认同也使中外关系暂时祥和 ,深层次则体现了 清政府天朝中心观的动摇及近代世界观的产生。

 从总体上讲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 ,局部的 ,但对中国外交政治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856年后 ,中外联合而治扩大 ,辛酉政变及洋务派取得外交实权 ,为合作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所谓的合作政策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列强与清政府合作 ,帮助清政府镇压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各地方民族人民的大起义 ,建立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和促使清政府实行有利于侵略者的‘外交改革 ’ ;二是列强之间彼此合作侵华 ,共同对清政府进行敲诈勒索 ,压服清政府屈从于它们 ,以便源源不断地从清政府手中攫取种种特权和利益。

 ”[2 ]在实质上 ,“这就成为以精神的威逼来代替物质的强迫手段 — — — 于他们同意的各项问题 ,通过四国公使的联合压力进行 ,而不是由一国公使或一个领事作单独的行动 。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确立的一批中外条约极大扩充了 列强在华特权 ,不平等条约初步形成体系 ,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 》,反映出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 ,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转向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重要标志 。

 此后不久便出现了 列强协调在华利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 》使不平等条约系统化。

 条约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用炮舰逼使清政府用法律固定下来的国际交往方式 。对于中国来讲 ,条约体系从外围割断了 东亚各国与中国脉络连接的同时 ,也使朝贡制度瓦解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列强在中国种种侵略性要求的合法性。

 所谓“外敦信睦 ”、“守约自强 ”在外交实践中就是凡事都对外妥协屈服。执行条约的结果及其危害 :其一 ,使中国在半殖民地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其二 ,在国家主权逐渐沦丧后 ,所谓的“自强 ”也不可能实现。

 支持洋务运动的西方列强 ,他们的动机很明显 :首先 ,在镇压国内起义问题上与清政府利益一致 ;其次 ,介入洋务运动可以增强地方军阀对他们的依赖 ,增强他们对中国军阀的影响和控制 ;其三 ,可以乘机为本国军火商和制造商推销陈旧的机器及材料 ,获取高额利润 ;其四 ,执行条约还有一结果是使西方宗教势力在中国更为猖獗 ,而统治者在办理教案中 ,一味妥协投降 ,“抑民媚外 ”,又加深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失望和洋人的仇恨。

 特殊的是 ,在中国从短期上看 ,“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关系并不总是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相反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西方列强于 1862年后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 满清的灭亡 ,与中国政治的变革。

 ”[4 ]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来看 ,条件体系客观上起着促进中国外交向近代转型的作用 。

 这主要表现在 : (1)打破国民的“天朝上国 ”的盲目优越心理 ,使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解体。

 不平等条约固然损害了 我国的国家主权 ,但它以法律文本的形式至少使我们这个弱小的国家享受了 程序上的平等 ,这为后来中国一批近代外交家在国弱民贫的境况下 ,仍9第 1期             李   敏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据理力争以获取一部分国家权益打下了 基础。(2)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从内外两个方面推动着中国外交的近代转型。从外部推动上讲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除获得大量的政治 、经济权益外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求双方交往的主体平等 ,比如对外交人员觐见皇帝的礼节问题 ,中国政府的跪拜礼节明显不合时代潮流并带有强烈的人格侮辱 ,洋人在条约上的这些规定 ,强制中国的外交与国际接轨。

 从政府内部的被动适应上讲 ,随着洋人入侵的逐渐深入 ,与列强打交道成为政府的一大难题 ,由不懂国际关系的官员主管外交 ,只能使一些国家主权白白送给洋人 ,例如“领事裁判权 ”的丧失便是沉痛的教训 ,这种压力促使一部分精通外交的官员脱颖而出 ,专门的相应外交机构也不得不顺应内外形势而出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条约体系的逐渐确立 ,被动的或是半主动的促使中国的外交逐渐向近代国际外交的主流形式发展 ,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⒊ “曲意逢迎 ”的投降卖国外交《马关条约 》极大地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随后兴起的维新运动 ,希望中国能仿效日本改革 ,改善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但只是昙花一现。

 1900年 8月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慈禧在外逃路上 ,授权李鸿章与列强商谈议和 ,提出“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的卖国求和的原则 ,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近代史上中国最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 — — 《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 》以后 ,列强干脆撇开清政府自行协议瓜分中国的领土和权益 ,表明大清帝国从此在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

 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痛心疾首的一页 ,充分阐释了“弱国无外交 ”的国际关系本质。纵观晚清的外交 ,其外交思想发展脉络基本可以概括为 : 无 知 排 外 — — — 羁 糜 绥 靖 — — — 妥 协 屈 服 — — — 卖 国 投降 — — — 丧权辱国 。

 闭关与开国之争 (世界观的变化 )、体用之争 (夷狄观的变化 ) ,和战之争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 ,突显出晚清外交思想的过程 ,陈腐的外交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二、近代外交指导思想的成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未使清政府从根本上认清现实的国际关系 ,华夷秩序理论仍占主导地位 ,“对外关系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关系 ,而不是政治关系 ,视《南京条约 》为权宜之计。

 ”[5 ]这与强大的传统政治外交文化有关。清朝由于本身出身于“蛮夷 ”,强烈的文化自卑心理使清朝统治者更加宣扬和实施包括“华夷论 ”在内的中国传统模式 ,用来加强统治中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也就是说 ,位于文明的边缘集团 ,种族甚至个人处于统治文明的中心之后 ,统治者会执行和强化中心的优越性以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

 明清两代统治者由于各自 特殊的国情 ,比过去各朝代显得更加确信儒家价值观 ,这也使得他们更加极端排外。

 “有史以来 ,还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 ,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6 ]清政府以更加顽固保守的传统夷狄的目光来看待西方 ,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西方与中国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越之处 ,而在战后仍然如此 ,使其观念和政策与现实背离、脱节 ,更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即宗藩外交体制 ,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特殊的对外关系模式 。

 其特点是 : (1)对外关系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天朝体制。

 事实上 ,保持天朝体制一直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 , 1850年 3月下旬 ,英领事阿礼国遣翻译麦华陀到天津欲向大学士穆彰阿、耆英投递公文 ,路过上海时 ,咸丰帝认为这将导致“无厌之词 ,向在京各衙门纷纷呈投 ,成何事体 ! ”于是严令两江总 督要“觊切晓谕 ”,令其“废然而返 ! ”[7 ](...

篇四: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近年来美国学界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研究述评陶

 季

 邑20 世纪 80年代初, 具体而言, 亦即 1982 年,中国对外战略由 70 年代以 /联美遏苏0 为基本特征的 / 一条线0 战略开始转变为独立自 主对外战略。

 这年 9 月,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 独立自 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 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 主权利。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 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0 同年 12 月 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 也明确规定:/ 中国坚持独立自 主的对外政策。0 从此, 中国不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军事战略关系, 不再联合一个超级大国反对另外一个超级大国, 不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 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来决定自己的对外政策, 既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也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既保持同美国良好与稳定的关系, 也努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自 1982 年以后, 美国学界就开始对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进行研究, 陆续出版了不少重要学术著作, 如: 1984 年科罗拉多州波德市出版塞缪尔 ( Samuel S1 Kim) 主编的著作 5中国和世界: 毛泽东以后时期中国的外 交政策6, 还出版金思 伯格 ( Norton Ginsburg)A1 Lalor) 主编的著作 5中国: 80 年代6; 同年耶鲁出版哈丁 ( Harry Harding) 主 编的著 作 5中国80 年代 的 对外 关系6; 1986 年纽约 出 版萨特(Robert G1 Sutter) 的著作 5中国外交政策: 毛泽东以 后 的 发 展6; 1988 年 华盛 顿出 版蓝 普顿( David M1 Lampton) 和柯瑟 ( Catherine H1 Keyser)主编的著作 5中国在全球的存在: 经济、 政治和和拉勒 ( Bernard安全6; 1989 年马 里兰州 兰哈姆市出 版冷绍 传( Shaochuan Leng) 主编的著作 5中国的变化: 政党、 政府和社会6; 1992 年华盛顿出版哈丁的著作 5脆弱的 关系: 1972 年以 来的美国与中 国6,同年西雅图出版罗德明 ( Lowell Dittmer) 的著作5中苏关系正常化及其国际意义6; 1993 年纽约出版柯英茂 ( Michael Yingmao Kau) 和马 许 ( SusanH1 Marsh) 主编的著作 5邓小平时期的中国6, 还出版欧佛 霍 尔 特 ( William H1 Overholt) 的 著作5中国的崛起6; 1994 年兰哈姆市出版冷绍传主编的著作 5邓小平时期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6, 同年纽约出版罗宾逊 ( Thomas W1 Robinson) 和沈大伟( David Shambaugh) 主编的著作 5中国外 交政策:理论与实 践6, 普林斯顿出 版包 瑞嘉 ( RichardBaum) 的著作 5邓 小平时期的中国 政治6; 1995年牛津和纽约出版沈 大伟主编的著作 5邓小平:一位中国 政治家的描写6; 等等。

 这些 著作基本上运用了 / 外交政策分析0 ( / foreign policy analys2is0 , 亦即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剖析中国外交政策) 、/个案研究0 ( / a case study0 , 主要是以邓小平制定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为个案来反映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 / 比较研究0 ( / comparativestudy0 , 主要是将邓 小平时期对外战略与毛泽东时期对外战略进行比较) 以及 / 微观和宏观相结合0 ( / micro- macro linkage approach0 , 如将 8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置于新时期中国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中考察, 或置于 80年代初世界新形势中研究) 等等方法, 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这一课题作了可贵的探讨, 为以后美国学界继续研究此课题打下一定的基础。近年亦即 1996 年以来, 美国学界继续运用上述研究方法, 从更多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80 年代中共党史研究 2006 年第 3 期2006 年第 3 期# 115

 #

 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

 有关学术著作仍然不断问世, 如: 1996 年兰哈姆市出 版简三强 ( SanqiangJian) 的著作 5重新构造相应的 外交政策: 1982至1989 年中国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6, 同年纽约出版赵全胜 ( Quansheng Zhao) 的著作 5解释中国外交政策: 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 方法6; 1997 年纽约出版斯塔尔 ( John Bryan Starr) 的著作 5了解中国6, 同年纽约还出版傅高义 ( Ezra F1 Vogel)主编的著作 5与中国共处: 21 世纪的美中关系6;1998 年波德市出版塞缪尔主编的著作 5面向新千年的中国外交政策6, 同年纽约还出版本杰明# 杨( Benjamin Yang) 的 著作 5邓 小平: 政治 传记6;1999 年纽约出版亨特 ( Alan Hunter) 和塞克斯顿(John Sexton) 的 合著 5当代 中国6, 还出 版孟捷慕 ( Jim Mann) 的著作 5转向6; 2001 年斯坦福出版了 兰普顿主编的著作 5改革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和安 全政策的制 定6; 2002 年华盛顿出 版马蒂(Michael E1 Marti) 的著作 5中国 和邓 小平的遗产6, 同年纽约还出版彼得# 史威哲 ( Peter Schwei2zer) 的著作 5里根的圣战6; 2003 年华盛顿出版佛兰那根 ( Stephen J1 Flanagan) 和马蒂 ( MichaelE1 Marti) 主编的著作 5解放军与转变中的中国6;2004 年纽约出版刘国力 ( Guoli Liu) 主编的著作5处于转变中的中国外交政策6, 同年纽约还出版赵穗生 ( Suisheng Zhao) 主编 的著作 5中 国外交政策: 实用主义与战略行为6, 托尼# 塞奇 ( TonySaich) 的著作 5中国的管 理和政治6。

 2005 年兰哈姆市出版邓勇 ( Yong Deng) 等主编的著作 5中国崛起: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力量和动力6; 等等。近年美国这些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对 8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进行了 更深入的探讨。

 此外,美国学界还发表了 一些有关的论文。

 下面笔者拟就近年美国学界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现状作些简单的述评。一、 关于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当今美国学界基本上以 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作为 80 年代 初 中国 对外 战略调 整的标志¹。

 从 80 年代初到 1995 年, 美国学界普遍认为,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 与当时国际新形势和中国国内新情况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进行调整: ( 1) 中国改革开放需要 / 和平的国际环境0 。中国实行独立自 主对外战略为中国国内这一目 标( 2) 美苏争霸出现 / 战略僵局0 , 中国在国际上活动的空间开始扩大, 从而为中国调整对外战略创造了条件。

 ( 3) 1981 年初里根担任总统后, 与中国在台湾、 人权、 纺织品贸易问题上出现系列摩擦, 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战略。( 4) 1982 年以后, 苏联愿意改善对华关系。º1995 年前美国学界关于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服务。战略调整原因的 这些探讨基本符合当时的 实际情况。近年美国学 界仍然运用 / 外 交政策分析0 、/个案研究0 、/ 比较研究0 以及 / 微观和宏观相结合0 等等方法, 从更多角度和更多层次来考察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一) 对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中国因素作了更进一步的剖析11 新时期中国发展经济、 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迫切 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 际环境。而中国在 80 年代初将其对外战略进行调整, 实行独立自 主的和平对外战略, 可以为中国国内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这样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可以促进国内经济顺利发展, 因为发展经济此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最优先的考虑, 而外交则必须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21 80年代初中国将其对外战略调整为独立自¹º»EdwardFriedman1 ReflectingMirrorsAcrosstheTaiwanStraights: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a China Threat1 Herbert Yeeand Ian Storey, Eds, The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Mythsand Reality1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21 p1 821关于这些观点, 参 阅:ine H1Keyser, Eds, Chinap s Global Presence: Economics,Politics, and Security1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2( 1) David M1 Lampton and Cather 2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881 p1 2031( 2) Herbert J1Ellison,ed 1 ,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Union1 New York: M1 E1 Sharpe, 19931 p1 261但是美国个别学者对此有异议。

 如威斯 康辛大学麦迪 逊分校政治 学教授 弗里曼 ( Edward Friedman) 认 为, 中 国1981 年就已经将毛泽东的 / 联美遏苏0 战略调整为 / 独立自 主0 的 对 外 战略。

 参 见: Edward Friedman1 ChineseNationalism: Challenge to U1 S1 Interests1 Stephen J1 Flanaganand Michael E1 Marti, Eds, The People p s Liberation Army andChina In Transition1 Washingto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Press, 20031 p1 921 # 116

 #中共党史 研究

 主的和平对外战略, 是实现国家统一和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有学者特地从 80年代初中国正确地调整对美战略这一角度来分析当时中国对外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指出 80 年代初中国调整对外战略, 包括正确处理对美关系, 对中国实现其国家 统一计划至关重要, 有助 于争取美国 推行/一个中国0 的政策¹。

 还有学者专门从 80 年代初中国正确地调整对苏战略这一角度来分析中国对外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认为 80年代初中国调整对外战略, 不与美国结盟以对付苏联, 相反, 实行独 立自 主的外 交政策, 包括与苏联关系 正常化, 其目的是希望苏联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支持中国的国家统一计划, 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和中国主权问题。º近年美国学界的这些分析饶有新意, 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31 80 年代初中国调整对外战略, 是提高其国际声望、 增强其综合国力的需要; 实施独立自 主的和平对外战略, 可以扩大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

 有学者还特地强调指出, 如果 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不进行调整, 那么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未来, 中国就不会取得大国地位并且在世界上得到应有的尊重¼。

 近年美国学界的这些看法是比较客观的。(二) 对80 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国际因素进行了更系统的考察11 关于 / 和 平与发展0 的 国际新形 势对 8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影响80 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 一系列和平因素, 促使世界形势向 / 和平与发展0 的大方向发展, 这对当时中国对外战略调整有显著影响。

 近年美国学界较全面细致地分析了 80年代初影响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这些国际和平因素。(1) 关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到了 80 年代初,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世界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 世界越来越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多极化, 因为第三世界和欧洲亦在发展, 向两极世界提出了挑战。½( 2) 关于全球化趋势。

 进入 80 年代以后, 世界出现了 全球化趋势, 并因此带来了 全球的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要求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共同进行调整, 要求中国和其他大国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国际重要领域里进行合作。

 鉴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这些要求, 所以中国在 80 年代初调整了 自 己的对外战略。¾有的学 者还分析了 全球化背景下所出现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认为, 进入 80年代后, 出现了 科技革命新浪潮, 使得世界各国之间日 益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在这种新的时期亦即全球化 纪元里,中国适时地进行了 改革开放, 并调整了其对外战略。¿( 3) 关于美苏争霸战略均势。

 80 年代初, 美国新总统里根上任后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 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则有所下降;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开始形成。

 国际和平可能性在增加。

 这就促使中国领导人调整其对外战略。À21 关于中美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摩擦对 8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影响近年美国学界不仅坚持认为 80 年代初中美在台湾等问题上的一系列摩擦促使中国调整其对外战略, 包括同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且看到了¹º»¼½¾¿ÀSanqiang Jian1 Foreign Policy Restructuring as Adaptive Behav2ior: China p s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1982)19891 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61 pp1 219- 2201Samuel S1 Kim1 China p s Path to Great Power Status in the Glob2alization Era1 Guoli Liu, Ed1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Tran2sition1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041 p 1 3641David Lampton1 A Growing China in a Shrinking World: Beijingand the Global Order1 Ezra F1 Vogel, Ed1 , Living With Chi2na: US- 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1 NewYork: W1 W1 Norton and Company, 19971 pp1 123- 1351Robert G1 Sutter1 Shaping Chinap s Future in World Affairs: The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1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1pp1 15- 171John W1 Garver 1 Chinap s U1 S1 Policies 1 Yong Deng and FeilingWang, Eds, China Rising: Power and Motivation in ChineseForeign Policy1 Lanha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51 p1 2021Suisheng Zhao1 The Making of China p s Periphery Policy1 Suish2eng Zhao, Ed1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2tegic Behavior1 New York: M1 E1 Sharpe, 2004 1 p 1 2591Edward Friedman 1 Chinese Nationalism: ...

篇五: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1980 年代中国外交的转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1002 班 王安然 2010334010214 摘要: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后,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政府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对当时国内形势和国际态势的洞察和分析适时的对我国的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将过去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转变为“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使中国外交迎来新的局面。本文将就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外交的转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1980 年代,中国外交,转型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外交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为重要的转型:一是改变了过去中国一度认为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判断;二是改变了 70 年代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实施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的牌”,由此展开全方位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 中国外交在战略认识方面的转变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在外交战略的认识方面发生了转型。对比

 转型前后中国在外交战略方面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有了根本改变。我国由不相信世界能保持持久和平,转向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深入认识学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二,我国对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自力更生的对外经济战略,改革开放后则调整为对外开放的对外经济战略;第三,对国际战略力量划分有了科学的认识,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战略。中国由“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转向“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由对外半封闭转向全面对外开放,由偏重双边外交转向双边与多边外交相结合;第四,将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我国外交由过去的意识形态色彩浓重转向以国家利益为重,由反对现存国际体系转向参与国际体系,认识到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中取得更大的利益,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话语权。

 2、 中美外交关系的转型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继任总统福特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直到 1979 年,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中美

 正式建交。到 1980 年代,双方出于各自国家的利益和对付苏联扩张的战略需要,走上了和平对话、求同存异的道路。1982 年以后,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政策。美方也基于同样的考虑,确认“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国”或“一个强大、安全和现代化的中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8 月 17 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打破了两国在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上的僵局。此后,中美高层来往频繁,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4 年 1 月,中国总理赵紫阳访美,这是继 1979 年邓小平访美后中国第一位国家高层领导人访美,美国鼓励中国放弃集权体制,在经济上逐步走向市场机制,急需拓宽中国和主要工业国家之间的交流。同年 4 月 26 日至5 月 2 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中美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等四项协定和议定书,并草签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1985年 7 月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对美国进行了访问。1989 年 2 月 25日至 26 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

 在这一时期,在国际上,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大大影响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也给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中国方面,由于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而中苏关系则由于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而进一步恶化;在美国方面,美国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涨状态,而侵越战争也陷入了泥潭。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中美双方建立了和平平等的外交关系。但在此期间,中美关系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种种问题。台湾问题成为发展中美关

 系的直接障碍。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于 1979 年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但在 1981 年后,美国对台政策严重逆转,发生了售台武器和试图建立美台官方关系的严重事件,对此,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明确警告,邓小平于 1981 年 1 月 11 日发出明确指示:同美国开展一场斗争,要准备中美关系倒退到1973年(中国在美国设联络处)的水平。直到 1982 年,中美双方经过紧张的谈判,签署了《八·一七公报》,这是一份中美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文件,使中美关系保持着正常、良性的发展势头。

 3、 中苏外交关系的转型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一直实行“一条线”的联美抗苏外交战略。1979 年初,中苏关系仍处于“冷冻”的状态。从 1969 年 9 月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的会晤之后,整整十年间,中苏两国高级领导人没有任何正式的接触。应该说两国关系已经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谷底。进入 80 年代后,中苏关系趋向缓和,逐步走向正常化。80 年代初期,中苏关系仍然十分紧张,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压力使得苏联成为中国在国际上谴责的主要对象。直到 1982年,勃列日涅夫发表了改善中苏关系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中苏关系解冻。而后 1986 年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表示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讨论建立睦邻关系的问题,同意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阿穆尔江(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同时还宣布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并正在同蒙古讨论撤军的问题。这是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苏共领导人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做出

 明确的承诺。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这是 30 年来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第一次晤面,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也是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到访的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共同宣布的。

 4、 中日外交关系的转型 1972 年 9 月 29 日,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交部长代表中国政府,与田中角荣首相、大平正芳外相代表的日本政府签署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80 年代,是中日复交后的“黄金时期”,日本曾多次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帮助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89 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 189 亿美元,是 1979年贸易总额的 2.7 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位于美国之前。但也曾发生了一些民族矛盾。例如,1982 年 6 月的“教科书事件”、1985 年日本首相和其他政府成员正式参拜供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光华寮事件”、钓鱼岛等争端的搁置。

 5、 中英、中葡关系的转型 中国与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主要是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发达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82年至 1984 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 1984 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

 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951 年,葡萄牙政府宣布澳门为其“海外省”,1974 年又宣布澳门为其管理下的一个“特殊地区”,直到 1979 年中葡两国建交后,葡萄牙政府才声明澳门主权属于中国。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经济、文化等开始复苏,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力量,就澳门的主权问题与英国和葡萄牙进行了多次谈判,终于在 1987 年 4 月签订了《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

 6、 两岸关系的转型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发展两岸关系就已列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对台工作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和 1981 年叶剑英九条对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定位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而台湾当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在坚持“三不”立场的同时,松动了其僵硬的大陆政策,并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在此期间,美国承诺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从而实现了中美建交。关于美售台武器问题,中美间达成了“八·一七公报”。但是美国为继续插手台湾问题,随后又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并作出对台湾的六点承诺。直至 1987 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

 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 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使中国突出了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特色,在改善了对苏关系的同时,与美国也保持了正常的关系,并与其他国家保持了和平平等的友好外交关系,从而成功地在美苏争霸两极格局下采取了一种相对超脱的姿态,由此拓展了自己的外交空间,增强了自身的外交地位,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此后中国的对外战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说,这是中国对外战略最具深远意义、最为成功的一次转变。

 参考文献:

 [1] 丁明.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8(2006 年 06 期). [2] 王洋.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年. [3] 钟龙彪. 1980 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 外交学院, 2008 年. [4] 李启龙. 中国共产党与 1978 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年.

篇六: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七: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6 期章一平:

 2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战略性凋整。

 8 3出发点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总是要失败的。所谓超越意识形态, 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 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远近, 也不以此划分敌、 我、 友。

 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广交友、 少树敌。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 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 而是广交朋友, 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 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二】

 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 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

 20 世纪8 0 年代前, 中国实行的是结盟政策, 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实行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不久便出现了苏联要求与中国建联合舰队、 长波电台等于涉中国内政的事件; 20 世纪7 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 三大片” 的联美反苏政策, 但在里根执政后中国的内政受到了美国的严重干涉。

 里根声称要恢复与台湾的官方关系, 扬言中国无权过问美国的对台政策。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 不能更好贯彻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 妨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广交朋友; 中国同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妨碍它抵制对方可能发生的越轨行为, 甚至有可能被对方利用去反对另一些友好国家;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如果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 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20 世纪8 0 年代以来, 中国在全面总结过去30 年外交经验, 以及对新时期国际形势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 那就是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20 世纪8 0 年代初, 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 同苏联松动关系。

 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的提法。19 8 4 年邓小平明确宣布: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 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 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n ltP 57 )。

 此后中国外交严格依照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 不屈从任何大国的压力, 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原则。

 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义、 主持公道, 不迁就于一时的事变, 不拿原则作交易, 中国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 也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

 对此, 日本学者是这样概括的:

 “如果将上述特点概要地加以整理, 那就是:

 ( 1)摆脱那种划分主要敌人和朋友, 然后包围主要敌人的‘统一战线式’ 的外交。

 ( 2)转向以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和本国的‘独立自主’ 为外交支柱, 不同任何国家保持同盟关系的‘全方位’ 外交” “1。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 开创了2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中国不再喊“打倒帝、 修、 反” 的口号, 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

 中国真诚希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友好相处, 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发展而努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好评, 国际威望迅速提高, 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 国际社会把这个阶段中国外交的特点概括为“无敌国” 外交。

 20 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后, 中国外交的交往对象不仅仅是范围的扩大, 而且交往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强调与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侧重于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西方大国的战略合作, 目的是推动和深化中国与西方大国的信任、 合作与友谊。

 在战略伙伴关系中双方强调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 不结盟、 不对抗、 不针对第三国。

 着眼大局, 面向未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6 期章一平:

 2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战略性调整。

 8 5‘作用并不小, 但是, 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 物质力量强大起来, 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 1( P 24 0)。

 “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的压力, 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 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13]f f '356)。

 在强调经济外交务实思想指导下, 20 年来中国的经济外交获得了富有技巧的报偿, 充分显示了经济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点连西方学者都看得很清楚. 早在19 8 5年1 1月 3日,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洛杉矶时报》 上说:

 “西方评论家认为中国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是非常错误的。

 中国恰恰不是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恢复了马克思的正统观点和信念, 即生产力的增长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会把社会主义推向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11】

 哈里什・卡普尔. 觉醒中的巨人[ MJ.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7 . I.【2】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1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

 邓小平文选:

 第3卷f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14 1天儿慧. 邓小平时代的外交战略lJ】

 .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 19 9 4 , ( 2)O nth eS tr a te g icR ea d ju stm en to f C h in a 7 SD ip lo m a c ysin c e 19 8 0 sI责任编辑:

 董世■】Z H A N GY i・p in g( D ept. o fS o e iMS c ie n c e sT e a c h in ga n dR e se a r c h , S h e llz h e n U n iv . , S h e n z h e n 518060, P . R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S in c e19 8 0 s, th e r eh a s b e e nam a jo r stra teg ic rea d ju stm en to fsu b sta n tia l sig n if ica n cein C h in a ’ sd ip lo m a c y . T h e c h a n g ein th eu n d e r sta n d in go fth ee p o c hth e m e w a s th e f o u n d a tio no fth isrea d ju stm en t, th ee sta b lish m e n t o f th e d o m e stic w o r k f o cu s W a S itssta rtin g p o in t, th escien tif ica w a l311n c ss o f th e d iv isio no fin ter n a tio n a lstra teg icf o rces w a s th eco g n itiv eb a S is o f th a to fth ef o r eig np o licyw h ile th e essen tia l c o n te n ts o f th erea d ju stm en t ch ief ly r e p r e se n tth e m in th e a ll—d im e n sio n e dd ip lo m a c y tr a n sc e n d in g id e o lo g y , in d e p e n d e n ta n d self—relia ntn o n —a lig n m e n td ip lo m a ticp d ic ya n dd o w n —to —e a r thd ip lo m a tic sty le, etc.K e yw o r d s:

 str a te g icrea d ju stm en to fC h in a ’ Sd ip lo m a c y ; b a c k g r o u n d ; e sse n tia lc o n te n t  万方数据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国内因素 浅析 转型 因素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