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10篇

时间:2022-08-19 18: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10篇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浅谈对文化霸权、“编码解码”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浅谈对文化霸权、“编码解码”及大众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10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10篇

篇一: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对文化霸权、 “编码解码” 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霸权、 “编码解码” 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摘要】

 在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葛兰西、 阿尔都塞、霍尔及费斯克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名字, 他们以其著作和经典理论闻名于世。

 文化霸权、 编码解码、 大众文化等理论更是耳熟能详。

 文化研究学派学者为新闻传播学科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

 因此, 研究他们的理论及其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了解文化研究学派学者的学说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对解释当代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霸权 大众文化 编码解码

 一、 文化研究学者理论的相关性概述

 笔者认为, 意识形态理论、 文化霸权、 “编码” 与“解码” 、 大众文化理论四者是一条连贯的线。

 后者以前者的研究为基础, 又突破了前者, 甚至被认为是对前者的颠覆, 实则不然。

  1、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理论

 葛兰西认为, “文化霸权” 就是某个居支配地位的阶级(与其他各阶级或阶级的一部分结成了联盟), 不仅统治着一个社会而且还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主导着这个社会, 它通过诸如家庭、教育制度、 教会、 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这类机制而运作。

 并强调“文化霸权” 绝不只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强加给被统治者的权力, 而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据从属地位的集团之间“谈判” 的结果, “文化霸权” 确立的过程是一个以“抵抗” 和“融合” 为标志的斗争过程。这就对 20 时期 70 年代以前, 以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和颠覆, 它说明了文化不仅仅只是政治的工具, 具体的个性在它的面前并不是毫无反抗的。

  2、 霍尔与“编码解码” 理论

 无论是阿尔都塞的理论还是葛兰西的理论都特别重视传媒的作用, 霍尔正是将文化霸权与媒体的研究相联结。

 霍尔是当代从文化研

 究视角研究大众传播及通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诠释框架以马克思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核心, 并借鉴了阿尔都塞、 葛兰西等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以及民族志、 语言学、 符号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方面, 他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 而是存在一些表征系统, 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

 人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 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

 对于传媒, 霍尔又从了解社会统治秩序、 国家形成及其维系的过程来理解其角色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还将这两种理论资源融合在他的著作中, 进而又提出了为人熟知的媒体研究中著名的三种解读方式:

 倾向式解读、 协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读。

  3、 费斯克及其大众文化理论

 霍尔的理论直接导致了新的受众研究浪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与 80 年代初期兴起, 它的发展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中一派的代表就是约翰. 费斯克, 他将受众的能动性进一步放大, 走上了 “符号民主” 的道路。

 费斯克认为, 文本仅仅是意义的储藏物, 等待着读者通过多种方式来激活和解读。

 所以,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在他看来, 其价值在于它把分析重点转向了受众即解码者。

 在它的理论体系中, 文本的作用被淡化了, 受众的创造性得到了 尊重和肯定。

 费斯克认为,读者自身完全可以自行从文本中构连意义, 并从中得到愉悦和满足。在他的著作《解读大众文化》 中, 费斯克提到:

 “大众文化的意义仅存在于它们的传播过程中, 而不是存在于其文本中;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文本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将他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来理解, 而不是因为或者通过它们自身来理解, 因为这确保了它们的传播。

 ” 在这部著作中, 费斯克曾多次使用“规避” 和“抵制” 两词, 笔者认为, 这两个词就是对霍尔协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读的延伸。尽管有很多文化研究学者认为他夸大了受众的权力, 对他的理论进行批判, 但费斯克对受众创造反抗和颠覆活动的肯定, 无疑将受众研究推进了一步。

  二、 文化研究学者理论于当代传播活动中的体现

 1、 于国际传播中的体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利用通讯技术能力的增强, 大批来自西

 方国家的电影、 电视剧和影视、 文学作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的一部分。

 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影视剧中看出, 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认识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中国人和欧美地区的人们在观看同一部影片时,对于该影片的接受程度、 理解方式都是不同的。

 例如 2012 年美国上映的喜剧《泰迪熊》 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主人公与众伙伴在泰迪的家中开派对, 声音太吵打扰了邻居, 并且因不小心砸漏了墙。

 隔壁的中国人立刻将头探出窟窿, 脸上满是愤怒的表情, 值得一提的是, 镜头故意放大了陈列在他房间中的毛泽东画像, 屋内的摆设陈旧落伍, 俨然 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落后的中国家庭。

 中国人拎着菜刀怒气冲冲的前来算账, 却被众人捉弄一番后无奈离去。

 面对如此讽刺丑化同胞的片段, 身为中国人的笔者, 自然会选择反抗式方式进行解读。

 而与此同时, 一个美国人观看该电影情节时, 会由于电影传达的观念与其头脑中既有观念一致而采取倾向式解读。

 不同的人从同一影视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消化, 从费斯克理论来说, 即是“一个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意义; 一个文本只有进入了社会和文化关系中才能被激活, 才有意义。

 ” 其实, 类似的丑化中国人及亚洲人形象的情节在欧美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

 例如美国《欲望都市》、《破产姐妹》 及德国《丝女士》 等广为人知的欧美影视剧, 中国及周边东南亚地区都被表述成落后、 野蛮、 封建、 顽固不化的守旧形象。

 另外, 这些影视作品总会利用台词、 人物形象塑造等方式暗示本国的发达、 富饶和开明。

 以美国最甚。

 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主人公及其父亲被迫害, 最终流亡到美国这个“崇尚自由、 尊重人权的美好国度” 。

 而台词“这里是美国” 一度成为美国宣扬自己的一句标志性用语。

 这种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对本国民众的思想冲击是十分强烈的。

 此时此刻,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得到了印证。

 在这里, 世界成为他理论中的“社会系统” ,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统治(占支配地位的)

 阶级” , 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被统治阶级” 。

 在当代, 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这种文化霸权更加严重, 文化霸权就是世界霸权的一部分。

 <!--endprint--> <!--startprint-->

  2、 于国内传播活动中的体现

 2012 年浙江卫视模仿荷兰《The Voice》 举办了《中国好声音》,曾一度击败综艺收视冠军的湖南卫视。

 不少歌手因参加该节目, 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其中一位名为徐海星的女孩, 在演唱后讲述自己是站在舞台上为已故的父亲唱歌, 不禁让现场观众和各位评委为之感动落泪。

 而随后在网上不断出现对徐海星本人在现场讲述事情的质疑, 并爆出多张徐本人的生活照, 与其在节目中判若两人。

 更有人批评她为出名编故事欺骗观众。

 后来, 徐海星本人及好声音栏目组对质疑分别给出了解释和声明。

 不到一周的时间, 受众对该选手的表现经历了倾向式――反抗式――协商式三种解读方式的转变。

 在后来的一段日子中, 多名参赛选手如吉克隽逸、 郑虹、 邹宏宇、 李维真等均被怀疑身份造假, 一系列事件使原本在观众心目中形象良好的一档节目的地位一落千丈。

  又如, 为了挽回局势, 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首档全景式纯纪录音乐节目《我是歌手》。

 该节目原版来自韩国, 湖南卫视引进后保留了原版模式, 无论节目形式、 歌手设置以及主持模式等都没做任何修改。与以往的歌唱比赛有所不同, 这档节目中, 每位歌手演唱结束之后,没有安排评委或导师, 而是由现场 500 名观众评审投票决定胜负, 最终按票数多少排名。

 另外, 这档节目神秘感和紧张感十足, 第一期节目中, 7 组歌手事先并不知道对手是谁, 每个人都被安排在各自的房间里, 彩排时间也完全分开, 为的就是避免歌手碰面。

 开播前宣传造势可谓吸引了 广大观众的好奇心, 前几期的节目也同《中国好声音》一样, 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庞大的收视率。

 但随着越来越多被网友戏称为的“陶醉哥” 、 “激动姐” 、 “泪点女” 、 “便秘帝” 等表情过于丰富、 入戏太深的“职业观众” 的频频出现, 不禁使人们开始怀疑节目的真实性, 更有相关新闻爆出此类观众是由电视台花钱雇来赚噱头等信息, 给节目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致使不少观众由之前的支持和赞美转而指责其“拖沓、 混乱” 。

  其实不仅是《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 国内多档选秀、 综艺节目的形式都是从国外引进, 它们当中有些在模仿的同时, 根据国内具体情况进行了改善使之本土化, 深受观众好评, 始终占据收视率榜首。

 而有些仅仅依靠照搬照抄, 只能昙花一现。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这种模仿和照搬的背后, 是否就是文化霸权的作用? 而不同的人对之采取的不同态度, 是否可以用三种解读方式概括? 那么从中得到愉悦和快乐的人们, 是否像费斯克一样, 也是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者呢? 想到这里, 不禁感叹, 也许这就是经典,它的魅力和智慧, 任何时候都不会褪色。

  参考文献

 ①安东尼奥・ 葛兰西 著, 田时纲 译:

 《葛兰西的另一部思想作品》, 人民出版社, 2008

 ②路易・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 上午印书馆, 1984

 ③路易.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列宁与哲学》, 远流出版公司, 1990

 ④约翰・ 费斯克 著, 张锦华 等译:《传播符号学理论》, 远流出版公司, 2001

 ⑤斯图亚特. 霍尔, 《编码解码》, 《文化研究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⑥武桂杰著:

 《霍尔与文化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⑦约翰・ 费斯克 著, 杨全强 等译:《解读大众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⑧张华:

 《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⑨约翰・ 费斯克 著, 王晓珏、 宋伟杰译:

 《解读大众文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

 周蕾

篇二: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文化类综艺节目编码与解码分析 ——以《朗读者》为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

  学生姓名:刘月姮 指导教师:董天策

 教

 授 学科门类:文

 学 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答辩委员会主席:董小玉

 教

 授 授位时间:2019 年 6 月

 万方数据

 New Cultural Variety Show Encoding and Decoding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The Reader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Arts

 By

  Liu Yueheng Supervised by Prof. Dong Tiance

 June, 2019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由“嘉宾访谈+朗读+轻解析”三个主要环节构成,节目播出后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级节目。本研究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框架下,分析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编码和解码行为,理解当代媒介生产和受众解码的机制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特征,为文化类综艺的创新创作提供借鉴。

 在编码方面,编码者通过将录制现场搭建成图书馆与剧院的样式,以及综合调用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呈现样态上营造节目的仪式感和感染力。在选择节目参与人员和朗读环节文本时,编码者根据节目定位,在多样性、广泛性的基础上进行平衡,更多选择与文化科技艺术等相关的行业翘楚,为节目注入精神厚度;更多选择更容易叙述情节和传递情感的散文、诗歌、小说,让受众容易接收和理解节目的价值内容。本研究还发现,《朗读者》最主要的叙事类型分别是在职业中达成理想和成就;在家庭中追求和表达亲情;爱国与国家文化认同,它体现出节目制作者对于我国主流精神内涵的把握以及对这三类价值类型进行宣传推广的意图。

 在受众解码方面,本研究得出受众对《朗读者》的解码以主导-霸权式解码和协商式为主,反抗式解码较少,只占 5%,总体上节目达到了与编码意图相一致的传播效果。其中霸权式解码主要有价值认同、节目欣赏、情感共鸣和人物崇拜四种类型,协商式解码主要有针对社会性议题、针对个人反思、针对节目建议进行协商表达的三种类型。在这两类解码路径中,受众均对节目传递的价值观进行了正向解读。在反抗式解码中,受众对部分朗读嘉宾的身份和经历进行质疑,体现了参与人员的信誉对于传播效果的负面影响;而受众对延伸的社会政策以及节目话语体系的质疑则属于节目编码不可控的部分。

 通过对比《朗读者》节目的编码和解码行为,本研究发现节目的解码与编码对于各类价值观的强调和接收总体上保持一致,但是受众爱国和爱家乡的情感更加突出。本研究在编码、解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生产应该选用适宜的编码形式,鼓励多元的节目参与者,并且擅长把握社会主流文化精神内涵,挖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价值故事。

 关键词 :《朗读者》 编码分析;解码分析;文化类综艺 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The cultural variety show The Reader is composed of three main links: guest interviews, reading and short analysis. It has become a phenomenal program after broadcasting. Based on Hall"s encoding/decoding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ncoding and decoding behavior of cultural variety shows represented by The Reader,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path of contemporary media prod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reation of cultural variety shows. In terms of coding, the coder creates a sense of ritual and appeal of the program by setting the recording site into a library and theatre style, as well as using various artistic forms such as drama, dance, music and so on. When choosing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reading text, the coder balances the diversity and extensiveness based on the program orientation, chooses more industry leaders related to cultur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 to inject spiritual thickness into the program, and chooses more prose, poems and novels which are easier to narrate plots and convey emotions, 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easily accept and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program. Content.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main genres of Readers are love of profession and exciting life, sense of achievement, family and family security,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security. These three genres reflect the intention of producers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spirit of our country and to promote these three types of value types. In terms of audience decoding,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dominant-hegemonic decoding and consultative decoding are the main decoding methods for Reader, while the rebellious decoding only accounts for 5%. On the whole, the program achieve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consistent with the coding intention. Among them, hegemonic deco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value identification, program appreciation,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character worship. Negotiated deco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ocial issues,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negotiated expression of program suggestions. In these two kinds of decoding paths, the audience has a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s of program delivery. In resistive decoding, the audience questioned the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of some of the guests who read aloud, reflec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participants on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while the audience questioned the extended social policy and the program discourse system, which belonged to the uncontrollable part of the program coding.

 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By comparing the encoding and decoding paths of Reader,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emphasis of decoding paths and encoding on various values is generally the same, but the patriotism and patriotism of the audience are more promin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 path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innovativ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variety shows should choose appropriate encoding forms, encourage multiple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be good at grasp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society and excavating value stories with wide influence.

 Keywords: The Reader; Coding analysis; Decoding analysis; Cultural Variet

 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目

 录

 中文摘 要

 .......................................................................................................................................... I 英文摘要

 ......................................................................................................................................... II 1 绪

  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2 1.2.2 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源起与变迁 ............................................................................... 3 1.2.3 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现状 ................................................................................... 4 1.3

 研究设计

 ................................................................................................................................... 5 1.3.1 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 ....................................................................................................... 5 1.3.2 研究方法 ........................................................................................................................... 5 1.3.3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6 1.3.4 内容分析编码表及信度 ................................................................................................... 6 2 《朗读者》节目的编码 分析

 ......................................................................................... 8 2.1

 节目结构及形态分析

 ............................................................................................................... 8 2.1.1 节目结构划分 ................................................................................................................... 8 2.1.2 节目场景设置 ................................................................................................................... 9 2.1.3 节目演绎形式 ................................................................................................................. 10 2.2

 节目参与者分析

 ..................................................................................................................... 11 2.2.1 参与者的身份角色 ......................................................................................................... 11 2.2.2 参与者与文本的联系 ..................................................................................................... 12 2.3

 节目文本分析

 ......................................................................................................................... 13 2.3.1 节目议题范畴 ................................................................................................................. 13 2.3.2 节目价值取向与叙事类型 ............................................................................................. 14 2.3.3 文本体裁与叙事策略 ..................................................................................................... 18 3 《朗读者》受众的解码 分析

 ....................................................................................... 21 3.1

 霸权式解码

 ............................................................................................................................. 21 3.1.1 价值认同下的解码 ......................................................................................................... 21 3.1.2 节目欣赏下的解码 ......................................................................................................... 22 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3.1.3 情感共鸣下的解码 ......................................................................................................... 23 3.1.4 人物崇拜下的解码 ..........................................................................................................

篇三: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l l 卷 第 1期 V 0 I . 1l No 1

 邯郸 师专 学报 I-landan J our n al of Teachers College 2001 年 3 月

 Mar . 加 0 l 论 美国“ 文化 霸权 &quot; 的历 史渊 源 与现实基础 张骥韩 晓彬 (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91) 摘国“ 文化霸权 源于其根深蒂目的种族等级观念。种族观惫逻辑 地{匝明“ 优等” 种族 文化上征服 “ 劣 等 种族 的 合理 性和 合 法性 。特 殊 的 民族 经 历造就 了美 国特 殊 的 民族性 格 . 高度 的 “ 自我 中心 唯 我 独尊 的意识 、 美国倒外的信念厦好斗 自私的本性, 成为建立“ 文化霸权” 的内在原 因。

 国际政话 学 家认 为“ 硬权 力 衍 生 出“ 软权 力 ” 。“硬帆 力 ”的 膨胀是 建 立“ 文 化 霸权” 的真正 现 实基础 后 国 际环境 的变化 , 美 国调整 其 战略 重点 . 把 文 化渗 透 作 为征服 别 国的主要 手 段 , 达到 不 战 而胜 的 目的 。

 关 键词 :

 美国; 文化霸权 ; 历史渊潦:

 现实基础 中圈分 类 号 :

 D5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008 —3332(2001】

 o1一∞ l8 —06 要 :

 冷 战 蛄束后 , 美 国“ 文化 霸 权” 逐 步建 立起 来 。文化 渗逢 成 为美 国对 外战 略 的 重点之 一 。

 美 随 着 冷 战 自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 Granm ci)提出“ 文化霸权” 理论 以来 . “文化霸权” 这一标签似乎总是贴在美国人 身上。美 国人对此却表示不可理解并难 以接受。坚持认 为 “ 美国文化 是全世界文化 的混合体。⋯ ⋯是为了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美国应坚决传播 、 推行 其价值观念 。⋯⋯ 美国是最公平 、 最具有包含性、 最能经得起考验并充分证明自身的. 而且 , 它 是未来社会 最理想 的模式 ” 。

 ⋯ 究竟是 什么使 美 国人产 生这样 的观 念 , 并对 自己 的文化 如 此 自

 信 . 把其“ 文化霸权”认为是理所 当然? 本文将从产生“文化霸权” 的历史渊源 、 内在动力 、 现实 基础及国际环境等方面探寻其原因。

 一、根深蒂 固的种族等级观念 是美国“文化 霸权”产 生的历 史渊碌 美国同其它 国家相 比 , 其最大 的特色 在于是移 民国家 。移 民 , 一方面构成 了美 国活力 的源 泉, 另一方面, 也为美国种族等级观念 的产生提供 了沃土。早在在踏上北美大陆之前 . 英国人 就已经饱经伊莉莎白时代对黑人看法的熏陶。在新大陆 , 当他们接触到其它流放到此的欧洲 收稿 日期 :

 2000 — 07 —20 作者简介 :

 张礁~1956 一 ) . 男, 河北邯郸人 , 博士 。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 .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世界政 治经 济与 国际关系冲 国政治。

 ①文中的 美 国人”指自种盎格鲁 一 擞克逮人 。

 ⑦文中的 美 国文化 指美国的主流文化 . 即 :

 白种盎格鲁 一 撇克逊人中岫基督教新教徒所信奉的宗教价值观。

 l 8 :

 ; I 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年 张骥韩 晓彬论 美 国“ 文化霸 权”的历 史涮源与现 实基础 第 1期 人 、 土著 美洲人或亚洲 人时 , 就很 容易把类似看法转移 到这些民族 身上 。随后 当产生掠 夺土地 及稳固统治的需要时 , 这些继承来的观念在国内便变得激烈起来 。随着 国外冒险与海外扩张 的进行 , 种族等级观念也从国内扩展开来 , 初步形成了美国人的种族等级观念及伴随而来的以 身体 特征划分 世界 的观点 。

 到 l9 世纪 末 , 文化 上 占统治地位 的英裔 美 国人 画 出的种族 等级 表 已相 当精细 :

 盎 格 鲁 一

 撒克 逊人具有 勤奋 、 聪 明 、 道 德观念 强 、 管理 能力 卓越 等种 族特性 , 理 应 占据种 族 等级 的顶尖 ,

 他们应领导世界事务 、 主宰国际舞台。德国人其次, 他们是盎格鲁 一撒克逊人 的“表兄弟” 。只 是 因为德国人已失去了对 自由的热爱 , 只能跟在盎格鲁 一撒克逊人的后面相形见绌。斯拉夫 人是国际舞台上令人生畏的竞争者. 具有粗鲁 、 朴实的农民气质, 表现出巨大的毅力 、 耐性 、 强 劲 。种族 等级再往 下数就是欧洲 的拉 丁民族 , 包括 法 国人 、 意大利 人 、 西班 牙 人 。他们缺 少活 力 、 神经质 、 不守纪律 、 迷信 , 在国际事务中只能充当小角色。再往下就是不足道的几个等级 ,

 有犹 太人 、 拉 丁美洲人 和亚洲 人 , 他们 或愚昧无 知 , 或 怯懦 颓废 , 或腐 化 堕落 , 已经 处于 不 可救 药 的边缘 。种族等级最底层 的是非洲各民族 , 他们是野兽般 的野 蛮人 , 比其他 任何 人更需 要 白 人 去统治 。

 直到今天, 美国人不再对“野蛮的”或“ 落后的” 民族大讲他们的种族观点、 种族特性 , 但替 代这些名词的是适合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种族等级位置上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的品质。其排列的 结果 同行前祖先们 所作 的排列如出一 辙。英 裔美 国人依 旧 留在 族类 的顶端 , 接 下 来是 各 欧洲 民族 。然后 是“第 三世 界” , 这是一 个冲突地 带 , 需要 美国人去提携和拯救 。亚 洲人 和拉 美人仍 具 有异 己味道 , 难 以识别 。非洲人依 旧处于最低 一层 , 他们 的肤 色令人厌恶 。

 除此 之外 , 基于种族偏见 , 美 国人创造 出诸多词汇 :

 他们 把黑人称 为 niggers 或 darkeys~ , 把 拉美人称作 dagoes~", 把中国人称作 chinks":

 , 把越南人称作 gooks或 slopes ,

 g yp~"a ,

 这些词汇无不带有歧视性。

 种族等级观念之所以对美国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并被奉为对外交往的圭臬。首先是 因为它提 供 了驾驭世 界的一种最 现成 、 最有用 的方法 。美 国人 只要 运用 种族 特性 的手段 就 能 逻辑 地证 明他们统 治“劣等 ” 民族 的合法性 。其次 , 在一个 复杂多变 的世界 上 , ’睢有这种观 念是 最牢固、 最稳定的 , 也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并愉快地加以运用。美国人用不着花费时间去弄 清楚别种文化的精细模式 , 只要从人的表面性格与情感倾向就能把别的民族贬低下去, 就能够 稳操胜券。

 美国人正是利用其种族等级观念去追求他们想要获得 的土地 , 并以完全正 当的理由传播 其文化和制度。美国人相信他们 的肤色代表了高的身体的 、 心智的道德的水平 , 优等的种族当 然具有优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制度。那么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优等民族的文化 , 就不是侵略、 渗 把偷窃行为称作 ,把分期付款称作 Dutch ① 船 舶 意 指 黑 鬼 ” ; darkeys刈 黑人 的蔑 槔 ②dagnes 指肤色浅黑的西班牙人 、 衙豹爿 。

 ^ 。

 @ e lf i nks是从 Ot ina,.~ 转化而来; chives 的意腽是弱点 、 裂缝等等 ,

 @ 对菲律宾人 、 tl本人、 啦 J衅人等东方人的蕊称 ;

 『

 @舒l, 暗舍对吉普赛人的贬义 。

 0 Dut ch 暗 含对 丹 麦人 贬义 。

 二溅 ¨ ¨ r倒人的艘称 . 盥思是斜 眼看人 l 9 :

 ;

 。

 。

 K

 . 、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 丘 邯郸 师专学报 第 | I期 透 , 而是 哺育 , 是 呵护 , 是拯救 , 这是历史赋予美 国人 的责任 和 义务。

 源于历 史的种族等级观念无 疑已成 为产生“ 文化 霸权” 的思 想 基础 , 而 由此延伸 出的·自认 为优越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衡量它种文化的标准。

 二 、 民族特性 是导致 美国“ 文化霸权 ”的 内在 原因 特殊 的民族经 历会造就 特殊 的民族性 格 , 这 已是 一条颠 扑 不破 的真理 。美 国人 的特 殊 经 历 造就 了美 国人 的特殊性格 , 同时也锻造 了美利坚 民族的 自我 意识 及 对世 界的认 识 。意大 利 政 治家马基 亚维利 早就 说过 :

 造就最强大 国家的首要 条件不在于造枪炮 . 而在 于能够造就 其国 民的坚定信仰。

 笔者想要补充的是 :

 强大国家的“ 文化 霸权” 的产生不仅在于枪炮 , 而更在于 国民的“ 坚定 信仰 ” 。美国 国民特性 中孕 育着坚定 的“ 国民信仰 ” , 7J一 是产 生 “文 化 霸权 ” 的 内在 原 因 。

 美 国是 国土辽 阔 的移 民国家 . 国内居 民的流动性很 大 , 同时在历 史 小 , 因此 美国就成 为一个 年轻而充满 活力冉 勺 国家 崛起 成为 世界上最 富裕 , 址 强人的 国家 一尤 是 :

 = 『 灾世 界火 战后 , 突然成 为超级 大 国 , 无论 在 军事 上 、 经济 上、 战 略上 , 都 处于南面称孤的地 位。这就 轧 屯予了美国人一 种 高度 的“ 自我 中心 、

 唯我 独尊” 的意识 , 老子天下第一 , 并经常 以 【 }[ 界的“领袖” 和 霸主” 自居 , 趾 高气扬 , 得 意忘形 。

 由此 美国人 也确 信 自己的文化观 念 、 价值理念 , 政 治制度是 地球 上最优 的 , 全世界都 应该 以美 国的文化 为楷模 。其它民族 的文 化 , 在美 国人看 来是 落后 的 , 或顺 从的 , 只能是异 国情 调 , 毫无 价 值可言。对这样 的文化 , 美国人 是不愿 、 也不屑 于去深 入 了解 的。因此 , 美国的成 功所 唤 起 的强 烈的 民族主 义情 绪 , 当 然不会 把美国文化 的散播看作 是文化 侵略 , 而看作是 帮助落后 民族 摆脱愚昧 、 步人现代社会的便捷途径。这是民族特性其一 。

 其二 , 美 国人 立国之初 , 就认 为美 国是 人类的新 大陆 , 它代 表着 人类 最 美好 的未来 。这 就 形成 美国与众不 同的心理 , 认 为美 国处处高人一 等。再加 上作为 主流 文化 , 源于北 美殖 民时期 加尔 文教 派 的新教神学 的信 仰 , 更使 这种观念深 入人心 。首先 , 新 教神学 的教 义是 “上帝 选择 ” 和 “命 运 注定 ” , 美 国的“ 优越 ” , “崇 高” 的地 位也是 上帝 的选 择 和命运 注定 的 , 不是 自封 的 。其 次 , “加尔 文 主义” 的思想气质 视美国 人为最优 秀的上帝 的选 民 , 视 美利 坚 民族 为救世 主 民族 ,

 其使 命是把 上帝的福音传播 到整个世 界。

 当在对外扩 张中胜 利一个接一 个地 到来之 时 , 美国 民众对他们特殊命运的自信心 加稳定 、 更加深化 . 确信 自己有了自由, 可以按 自己的模式去 塑造别人。因此, “优越感” ,

 救世主精神” , “ 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一直是美国国民的明显的“精 神支柱” , 大 多数 美国人 天生 就认 为 美国清 白无辜 ; 美 国乐善好施 ; 美 国人信 奉美国例外 论~o

 L ?J另外 , 美国人还有一种宿命感一相信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越性, 上帝总是站在 自

 己一边 , 美国代表着 进步 和未来世界最好 的模式 。罗纳德 ·里 根毫不迟疑地 认为 自己这个 国家 属于特殊的例外 。这个 国家 是从 “ 人类 历 史上唯 一真 正 的革 命 中诞 生 的。这 个国 家 已成 为 “ 自由之岛” , “ 上天” 指褫它担当起全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的捍卫者的角色。

 这就是美国人的观 念 , 有 了这种观念 , 美 国文化 的散播 怎么 能叫作文化侵略 和文 化霸权呢? 其三 、 除 了“ 美国 至上论” 与“美 国例外 论”之 外 , 美 国人 还具 有好 斗的 心理 和 自私 的本 性 。

 美国特殊的历史所造成的人 1 3 的极大流动性及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盛行于美国的“ 达 尔文主义 , 由此发展而米的强涮竞争的伦理观念成为社会风尚, 也逐步培养出美国人适者生 ,

 ’ 封建 制度 的影响 又较 建 国仅二百 多年 , 它就从一个 荒凉 的殖 民地 2 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年 张骥韩 晓彬 论 美 国“ 文化 霸权” 的历 史渊源与现 实基础 第 1期 存的好斗心理。这种民族特性使其在内部发展方 张精神。著名美国思想史专家理查德 · 霍夫斯塔特 (Rieh~为敌对 的方面正对 本国的政 治 、 文化 、 生活方式 等构成 巨大威 胁 。把 人类历 史 看成是 阴谋史 ,

 是克 服对 手 、 推动文 明前进 的历 史 , 是 不 同文 明的对抗 史 。

 ⋯这种 民族心理 导致美 国一心 想问 鼎世界霸权。同时, 美国又是一个自私的民族。只要对己有利 , 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国际正义抛 到一边 , 为所 欲为。对 己不利 , 则退避 三舍 , 不闻不 问。当看到 自己的“ 敌手”气 数将 尽 , 美 国人 欢 呼雀跃 , 认为 自己一 切都 比对手强 。看到别超 过 自己 时 , 辄 以为太难 临头 , 并不 择 手段地 加 以遏 制。

 这就是美 国人 。有 了以上这些 心理特 点 , 他们 欲在 文化上推行霸权 也就不 难理解 了。

 三、 “硬 权 力” 的膨胀是美 国实现 “文化 霸权” 的现实基 础 国际政治学家普遍认为 :

 权力的竞争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 甚至把权 力作为形 成 、 发展、 瓦解世界秩序的基本动因。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 奈伊提 出“软权力 这一概 念后 , 传 统意 义上的权 力 也就称为“ 硬权 力” 。“硬权力 ”指 一定国家 和社 会的军事 力量 、

 自然资源和其它有形的物资力量。

 近现代 以来 , “硬权力” 历来是国家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和衡 量 国家实 力的基本 尺度 。虽然说 软权力” 即由一 国的文化 意识形态 和制度等构成 , 现 在越来越得到政治理论家们的青睬, 把它作 为一种分析国际政治现象的有效手段 . 但文化或 “ 软权力”本身不能称其为权力。它只有建立在“ 硬权力” 基础上才张为权力。亨廷顿指 出:

 只 有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才会提高自信心 、 自负感 , 更加相信与其他 民族相 比, 自己的文 化或软权力更优越 , 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 美国“文化霸权 ”的存在正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 积累了经济 、 技术 渖}学 、 资本 、 规范等 方面的先发优势之后, 文化借助于这些因素的力量 ,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篇四: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李   震内容提要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体系的一个切入点 ,同时也是探究文化与政治、 经济之间复杂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本文分析了葛兰西理论中 “文化霸权” 、等概念的内涵 ,进而探讨了文化霸权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市民社会” 、“有机知识分子”关 键 词   文化霸权   市民社会   有机知识分子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安东尼奥・ 葛兰西的思想观念中,文艺总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他看来,文化的概念 ,既包含有哲学的内容,同时也将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囊括在内。葛兰西对于文艺的性质、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艺批评标准等问题的论述,可以说统统是放置在其文化理论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可以说,葛兰西始终把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来进行研究 ,目的就在于把这种建立新艺术的斗争,与创立新文化的斗争,同改造人自身的斗争融为一体 ,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精神生活和感受、 认识现实的方式。葛兰西这样描述他的文艺- 文化观: “艺术始终同一定的文化或文明休戚相关 ,为改革文化而进行的斗争势必导致改变艺术的内容,人们不应当谋求从外部去创立新的艺术(例如提倡教诲性的、 宣传性的、 道德说教式的艺术) ,而须从自身开始,因为人的情感、 观念和关系一旦改变,作为这一切的必然体现者,人自然随之整个地改观。

 ”①以此为前提,葛兰西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与意识形态理论相结合,并且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把以非暴力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控制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权力运作方式加以考察。他将文化 ,包括文艺,视为相对于强制性国家机器而言的隐蔽的专制统治方式,从而形成了一定社会形态下,某一社会集团在思想、 意识、 文化、 道德等方面的领导权 ,葛兰西称之为 “文化霸权” 。

 “文化霸权” 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体系的一个切入点 ,同时也是探究文化 ,包括文艺,与政治、 经济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就此而言,我们对于葛兰西文艺思想的研究 ,也不能不论及其 “文化霸权” 理论。市民社会与文化霸权葛兰西认为: “每个国家都是伦理国家,因为它们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把广大国民的道德文化提高 到一定的水平,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学 校具有正面的教育功能,法院具有镇压和反面的教育功能,因此是最重要的国家活动 ,”②葛兰西在这里划分出了国家实行阶级统治的两种方式。以此为依据,他发展了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 ,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 “市民社会” 这一概念。“市民社会” 作为一种西方政治概念 ,最早由亚 里士多德提出,在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蕴55©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含着不同的意义。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市民社会以个人利益作为结合的目的 ,而国家则将结合本身也即普遍利益作为目的 ,市民社会介于家庭和国家之间 ,国家决定着市民社会。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概念的合理内核,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正是以个人利益和普遍的公共利益相分离和对立作为前提,这种分离促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产生和独立存在,因而 ,马克思得出结论 :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③也就是说,市民社会就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即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马克思又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颠倒认识。他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不同 ,葛兰西将市民社会看作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而不是经济基础。他把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分看作是一种方法性的 ,而不是结构性的区分 ,认为国家是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统一体。政治社会通过监狱、 法庭、 军队等专政机构行使强制职能,而市民社会则是制定和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民间机构,包括教会、 学校、 新闻机构、 文艺团体等,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正如博比奥所指出的 : “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所包括的不是 ‘ 整个物质关系’ ,而是整个思想文化关系 ,不是 ‘ 整个商业和工业关系’ ,而是整个知识和精神生活。

 ”④葛兰西认为,在西方社会 ,资产阶级的统治并非主要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进行维持,而主要依赖于其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占有 ,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控制从而使大众接受着一定的道德观念、 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他把政治社会比作外围的堑壕,而市民社会就如同其背后牢固的防御工事,国家机器容易被摧毁,稳固、 复杂的市民社会则难以突破。而一旦统治阶级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受到削弱,国家也就进入了危机状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葛兰西与马克思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所存在的巨大分歧。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 法律等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又受制于政治、 法律等上层建筑;葛兰西则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上层建筑内部,市民社会 ,即意识形态 ,是政治、 法律等上层建筑,即政治社会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葛兰西认为马克思对于操纵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以上的认识 ,葛兰西将文化的意识形态职 能凸显出来,即统治者借助于文化手段影响并塑 造大众的世界观,使其服从于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里的文化意味着什么呢? 葛兰西解释说: “它无疑是指彻底的、 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 ‘ 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 ,是某种 ‘ 世俗宗教’ ,是某种 ‘ 哲学’ ;它应该名符其实地成为 ‘ 文化’ ,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 生活方式、 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

 ”⑤籍此,葛兰西将某一社会集团在文化、 思想、 道德、 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取得的领导权,称之为 “文化霸权” 。然而 ,葛兰西同时又指出,这种文化霸权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强制和压迫手段来进行的。霸权的形成需要以被统治者自愿地接受和赞同作为前提,依赖于达成某种一致的舆论、 世界观和社会准则,并且存在着一个斗争、 冲突、 平衡、 妥协的复杂过程。在这里,托尼・ 本尼特对此做了恰当的描 述: “霸权概念指出,统治集团的支配权并不是通过操纵群众来取得的 ,为了取得支配权 ,统治阶级 必须与对立的社会集团、 阶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 念进行谈判,这种谈判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调停。换言之 ,霸权并不是通过剪除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为了说 服那些心甘情愿接受其领导的人,统治阶级的政治取向必须有所修正,这就使得意识形态中任何 简单的对立,都被这一过程消解了。

 ”⑥也就是说 文化霸权的建立,是在一个交融着斗争与谈判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这种文化也并非是统 治阶级思想文化的纯粹体现,而是在对被统治者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接受和包容基础上实现的 ,并且诉诸于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形式。当 然,这种妥协不会对统治阶级的利益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种观念直接左右了葛兰西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视,他始终把大众文化置于中心的位置。在 他看来,大众文化既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纯粹体现,同时也并不仅仅具有被统治阶级单纯的文化抵抗性质。其中 ,差异、 矛盾、 斗争和谈判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因而 ,葛兰西也承认,自己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的文化65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霸权 ,就内容而言是社会主义的 ,就形式而言则应该是民族的。在这里需要指出,列宁关于通过观念改革的途径以确立领导权的思想对葛兰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葛兰西认为,列宁关于党的任务的论述,实际上正是强调了借助于文化手段以促成革命过程中思想意识变化的重要性。而领导权的实现也正是以新的意识形态的诞生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葛兰西完成了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造性理解和发展。与马克思不同 ,他并不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灌输给大众的虚假意识和幻想信仰系统。正如保尔・ 兰色姆所说: “葛兰西进一步清除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中的否定因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概念 , ‘ 文化霸权’ 这一术语是用来描述任何赢得并掌握了权力的社会群体所拥有的世界观。因此,工人阶级革 命的前提是形成一个一致的、 合法的世界观。葛兰西强调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与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尽管在内容上有本质区别,但是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葛兰西将他的分析直接针对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得以建筑和巩固的具体过程的原因。

 ”⑦也就是说,葛兰西对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研究 ,目的在于通过颠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没有获得一种自觉的和历史的意识 ,就无法成功地进行革命。因此,为了建立一种新社会 ,就必须首先建立一种新文化 ,从而塑造一种 “新人” 。这一任务,葛兰西认为,应该由有机知识分子来完成。有机知识分子葛兰西对于文化的复杂性有着充分的认识 ,他认为文化 “是内在自我的组织与纪律,是对自我人格的把握,是对更高层意识的获取。通过获取这种意识 ,人们就能理解自己的历史价值,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职能,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但是这一切不会由于自然的演进 ,不会由于与自我意愿无关的行动与反应而自发地发生。

 ”⑧正因于此,葛兰西突出强调了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中 ,以至于在文化霸权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往往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任务:通过为大众提供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 ,以确保统治者领导权的实现。葛兰西承认,每个人都持有特定的世界观,并且在职业以外从事着某种智力活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知识分子。然而 ,这样一来,就无法解释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于是葛兰西进而又指出,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知识分子的职能。葛兰西对于知识分子的这种辩证认识 ,目的在于建立起知识分子活动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必然 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并非单纯地作为知识或思想的生产者,作为独立于社会各阶层之外的力量而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讲,知识分子要“积极地参与实际生活,不仅仅是作一个雄辩者,而且要作为建设者、 组织者和 ‘ 坚持不懈的劝说者’ (同时超越抽象的数理精神) ;我们的观念从作为 工作的技术提高到作为科学的技术,又上升到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没有这种历史观,我们就只是停留在 ‘专家’ 的水平上, 而不会成为 ‘领导者’ 。

 ”⑨这是知识分子的真正职能所在。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指导和组织本阶级群众,为从属阶级向领导阶级的转化创造条件,这是实 现无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区别开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的一种标志。在葛兰西的观念中 ,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着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他们为一种行会精神所左右,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 自由的 ,不依附于任何阶级的。事实上,这种意识是虚幻的 ,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同特定的社会集团发生联系。葛兰西于是提出了 “有机知识分子” 的概念,在他看来,每一个社会集团都会产生出依附于自身的知识分子阶 层,这一阶层与其所属的阶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干预性。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即在对社会文化观念、 意义规则的生产和缔造过程中 ,彰显着自身的价值。葛兰西将有机知识分子的职能具体表述为: “知识分子与生产界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与主要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那样直接,其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体系的‘ 调解’ ,而知识分子恰恰就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 公务员’ 。

 ”⑩因此,无产阶级当然需要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 ,并且同化和征服传统知识分子 ,借 助于创造和传播科学、 哲学和艺术等文化产品75学海   2004. 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和价值观念 ,提高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水平,在与民族— 人民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创造。这一过程正如本・ 阿格尔所描述的那样: “群众有 ‘ 感情’ ,而知识分子 ‘ 有知识’ 。没有群众,知识分子就会落到 ‘ 迂腐’ 的地步;没有知识分子 ,群众则会沉缅于 ‘ 盲目的热情和宗派主义’ ,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把工人异化和失落感变成能从历史和结构角度阐明工人这些体验的连贯的理论体系 ,并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λ ϖ“有机知识分子” 的概念是与 “文化霸权” 与“市民社会” 分不开的。葛兰西认为,有机知识分子恰恰是在市民社会中体现自己的职能和作用,而这种作用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他始终坚信,当代社会的变革,总是首先通过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行使的职能实现的。然而这种变革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得以实现的 ,需要一个如 “阵地战” 那样的长期过程。因为西方社会的国家结构与将统治主要建立在...

篇五: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西文化霸权理论内容浅析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内容浅析

  葛兰西在其关于政党的理论中指出, 政党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群体, 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脚步中, 政党扮演着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

  一、 葛兰西的政党理论

 在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发展时期、 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不同的民族内部关系中, 政党所要发挥的作用和角色是相同的, 既建立国家维护统治。

 可以说一个政党历史在一定程度中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政党的生存可能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国家的稳定。

  葛兰西指出政党的生存有三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方面, 政党和党员必须紧密联系群众, 这点和我党的群众路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葛兰西指出国家的稳定和政党统治力的发挥必须依靠群众和党员, 党员必须与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使得群众对于政党有着充分的信任, 让广大人民充分的凝聚在政党周围, 群众基础是一个政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根基。

 第二方面, 政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一个政党要有自己的完善的党纪和党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 伴随着政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政党的纪律和规定也要相应的去适应时代的要求, 去满足人民的希冀,只有在严明的纪律约束下, 政党才能让人民信服, 让政党自身得以永保青春和“清纯” 。

 第三方面, 政党应该充分认识到道德和精神的力量, 充分发挥道德在党政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我国当下充分发挥模范和典型的道德精神力量一样, 政党重视道德精神的力量, 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正确的和积极的道德导向标。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和作用

 葛兰西指出, 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政党都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的, 都反映着这个阶级的阶级意志, 但是政党在社会活动和国家决策中并不是单纯的反应本阶级的阶级利益, 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反映着社会“总体性” 的利益需求, 政党在这种权衡中

 找到本阶级和社会总体利益的平衡点, 并且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

  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国家以及维护国家稳定的同时应建立“总体性世界观” , 这里的“总体性世界观” 是指“能在整个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改造的由于历史的必然性而能够发展的国家思想” , 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现方式。

 在无产阶级政党统治实现方式中“总体性政党” 、 “总体性国家” 和“总体性世界观” 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首先, “总体性政党” 建立“总体性国家” 和“总体性世界观” , “总体性世界观” 又反过来影响“总体性政党”和“总体性国家” , 让二者更加完善和发展, “总体性国家” 作为“总体性政党” 和“总体性世界观” 的实践对象, 对于二者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这个真正代表着最广大社会利益的“总体形政党” 是唯一可以实现保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资本主义社会在其本质的作用下始终是无法调和资本家和工人, 劳动者和剥削者的根本矛盾的,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以消灭、 剥削消灭阶级和消灭一切不公的代表最终是会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总体性国家” 的。

  三、 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在有机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关系上, 葛兰西指出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传统知识分子在接受了改造和发展之后可以成为有机知识分子, 而有机知识分子在脱离社会发展失去进步性之后也会变成传统知识分子的。

 而在统治阶级实行变革和巩固统治利益的阶段, 其很大程度上市依赖着有机知识分子对传统知识分子进行改造, 从而壮大自身的代表集团, 以达到更好的掌握市民社会的目的。

  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 葛兰西提到了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而要充分掌握市民社会就要依靠有机知识分子的力量, 创造代表自身利益的有机知识分子, 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发挥无产阶级在文化、 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方面的影响, 实现对于文化方面的领导力, 即文化霸权。

 作为代表先进进步力量的有机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仍然能够保持稳固的统治基础正是得益

 与对于市民社会文化霸权的掌握, 在以后的时期里, 资本主义的统治方式更是从政治社会的暴力统治手段向市民社会的软性统治方式转化, 从而使得人民在非对抗和潜移默化中接受统治集团的文化引导。所以葛兰西在其文化霸权理论中充分重视和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必须创造自身的有机知识分子队伍, 强调在文化方面的统治力的重要性。

 四、 葛兰西阶级斗争理论

 在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 葛兰西指出,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首先确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领导权,即无产阶级要夺取文化霸权。

 在夺取文化霸权的道路上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 其一就是“运动战” 策略, 无产阶级直接向资产阶级发起进攻, 用暴力手段直接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和国家机器, 破坏资产阶级赖以传播其文化和意识价值观念的各种舆论工具, 这种手段可以说是最直接和冒险的方式。

 其二是“阵地战” , 资产阶级在达到发达资本主义的阶段时, 往往其统治力量是稳定且雄厚的, 其统治工具更偏向于文化控制和舆论控制, 在潜移默化中操控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暗中就让广大民众服从其价值观和统治方式, 葛兰西指出“在西方, 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调整了的相互关系。

  总之, 葛兰西的理论是承前启后的, 一方面葛兰西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一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 另一方面,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十分深远, 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 总是可以看到受到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影响的影子。

 对于之前的文化和无产阶级斗争理论之间的关系更加分离, 在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中也很少将文化作为武器来表述, 葛兰西通过对于市民社会的独创性研究, 将文化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来看待, 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方向方面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阶段, 面对着西方的文化冲击, 我们必须要加强在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来应对日益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无疑很好的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篇六: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章、意识形态与文化第八章、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霸权

   1 1、意识形态概念的来源最早提出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蒂蒂· ·德门新学科的计划的这门学科有关对观念和感知的系统分析对它们门新学科的计划的这门学科有关对观念和感知的系统分析对它们产生、结合和后果的分析。产生、结合和后果的分析。

 2 2、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1 1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他对于作的最经典的阐释是在作的最经典的阐释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错误的东西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形式也就是说是错误的东西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形式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这些统治通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这些统治通过媒介、知识分子传播并统治着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阶级尽管媒介、知识分子传播并统治着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阶级尽管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些思想却被统治阶级控制和支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些思想却被统治阶级控制和支配。

 2 2卢卡奇的

 、意识形态概念的来源

 德· ·特拉西在”年时候提出来他提出这个词语是用来描述一IdeologyIdeology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德斯1796年时候提出来他提出这个词语是用来描述一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德斯特拉西在1796  、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他对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所”看作看作所》中将中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

     3 3、阿尔杜塞的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19181 1、关于A A、意识形态环境。通常人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和以前人的哲学都不同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但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生下来并不是立刻成为后来的那个一个新局面。但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生下来并不是立刻成为后来的那个“思思””马克思哲学有一个认识断裂期马克思哲学有一个认识断裂期1845年断裂后是年断裂后是““科学科学””阶段。在阶段。在1845里被黑格尔的思想所笼罩里被黑格尔的思想所笼罩1845天生就是思想家。天生就是思想家。

 ““马克思既没有生下来就要当思想家也没有选择要在由德国历史集中于大学教育中马克思既没有生下来就要当思想家也没有选择要在由德国历史集中于大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世界中进行思考。他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在这个世界中学会行动和生的意识形态世界中进行思考。他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在这个世界中学会行动和生活同这个世界活同这个世界‘‘打交道打交道’’又从这个世界中解放出来。又从这个世界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马克思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整体意识形态整体”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必须揭示出这一思想的内在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必须揭示出这一思想的内在整体即思想的总问题。要把所考察的思想的总问题同属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各思想的整体即思想的总问题。要把所考察的思想的总问题同属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各思想的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断定所考察的思想有什么特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是否有新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断定所考察的思想有什么特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是否有新意义产生。意义产生。””

 B B、

 、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

 1918- -1990“意识形态的结构意识形态的结构”、意识形态环境。通常人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和以前人的哲学都不同为人类开创了1990年在”

 年在““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于““马克马克18451845年断裂前是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在黑格尔思想意识1845年之后马克思才和黑格尔思想决裂。马克思不是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阶段、阶段、1845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在黑格尔思想意识年之后马克思才和黑格尔思想决裂。马克思不是 ”

  ”中要了解马克思思想中要了解马克思思想““必须在思想必须在思想 、““重新退回重新退回””的必要性。的必要性。

   2 2、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首先根据阿尔多塞的观点马克思所提出的首先根据阿尔多塞的观点马克思所提出的“解决所有资本主义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问题必须认识到解决所有资本主义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问题必须认识到“态态””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重要性。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重要性。

 其次阿尔杜塞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叫其次阿尔杜塞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叫《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在这里阿尔杜塞把意识形态分为强制性的、非强制性的在这里阿尔杜塞把意识形态分为强制性的、非强制性的. .

 3 3、附华裔学者周蕾运用附华裔学者周蕾运用““召唤理论召唤理论”家民族文化家民族文化——3 3、意识形态的再发现霍尔的霍尔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观。的意识形态观。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并不能并不能“意识形意识形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召唤机制召唤机制””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控制。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控制。

 ”解读——陈凯歌、意识形态的再发现——。  解读《中的主体性》《孩子王孩子王》《》。。

 》《男性自恋与国男性自恋与国陈凯歌〈〈孩子王孩子王〉——霍尔的表征主义理论。〉中的主体性霍尔的表征主义理论。

   

 4 4、汤普森与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图1 1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论点一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论点一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

 论点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论点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

 论点三我们不能只通过分析传媒机构的组织特征论点三我们不能只通过分析传媒机构的组织特征或传媒信息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或传媒信息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传媒信息也必须联系它们被接受它们的人所取用传媒信息也必须联系它们被接受它们的人所取用时的具体背景和过程加以分析。时的具体背景和过程加以分析。

 、汤普森与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图

 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

 3 3意识形态运行图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

 一般模式一般模式

 合法化合法化

 虚饰化

 统一化统一化

 分散化分散化

 具体化具体化

 意识形态运行图

 一些典型的象征建构谋略一些典型的象征建构谋略

 合理化、普遍化、叙事化合理化、普遍化、叙事化

 转移、美化转移、美化

 标准化、统一化象征标准化、统一化象征

 分化、排他分化、排他

 自然化、永恒化自然化、永恒化

 虚饰化

   阅读书目阅读书目

 、阿尔杜塞《  2 2、马克思、卢卡奇《  4 4、汤林森、斯图亚特· ·霍尔、卡尔· ·曼海姆、霍尔《  8 8、张锦华  1 1、阿尔杜塞、马克思《  3 3、卢卡奇、汤林森《  5 5、斯图亚特  7 7、霍尔、张锦华《《保卫马克思保卫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霍尔《《表征表征》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传播批判理论传播批判理论》》

 》

 》

 》

 》

   6 6、卡尔》

 》我没有看过我没有看过

 》台北。台北。

   1 1、提出领导权雷蒙领导权雷蒙· ·威廉斯在一个国家统治另一个国家这种含义在一个国家统治另一个国家这种含义在19前不普遍但十九世纪之后相当普遍了最近前不普遍但十九世纪之后相当普遍了最近hegemonism明大国或超级大国支配他国的政治手腕相当明大国或超级大国支配他国的政治手腕相当于帝国主义于帝国主义Imperrialism的首先是普列汉诺夫。这个概念真正发展起来并的首先是普列汉诺夫。这个概念真正发展起来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是葛兰西。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是葛兰西。

 、内容——霸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一个政治阶级的霸权是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它自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它自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

 、提出文化霸权文化霸权hegemony威廉斯在《hegemony又称为文化《关键词关键词》》中指出通常指中指出通常指又称为文化19世纪之世纪之hegemonism霸权主义这个字被用来特别说Imperrialism。提出文化领导权霸权主义这个字被用来特别说。提出文化领导权  2 2、内容——“ “动态的统治动态的统治””

   霸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一个政治阶级的霸权是

  

  3 3、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自然不是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简单肯定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重单肯定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重新建构。他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新建构。他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和国家。文化霸权强调不同阶层争夺领政治社会和国家。文化霸权强调不同阶层争夺领导权。导权。

 、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和大众

 葛兰西在讨论文化霸权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识分子识分子””的作用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的作用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是比较困么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是比较困难的东西譬如有人区分普遍是知识分子和特殊难的东西譬如有人区分普遍是知识分子和特殊知识分子萨义德的专门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知识分子萨义德的专门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子。

 、

 核心核心————争夺文化的领导权争夺文化的领导权

  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自然不是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简  4 4、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和大众  葛兰西在讨论文化霸权的时候特别强调了“知知

   5 5、文化霸权的意义英国学者托尼· ·本内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文化与转向葛兰西文化与转向葛兰西》》. .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之前英国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是受文化主义英国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是受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影响文化主义将大众文化看作是真和结构主义影响文化主义将大众文化看作是真实表达了受社会集团或阶级支配的价值观即文实表达了受社会集团或阶级支配的价值观即文化是特定阶级或者性别的化身。文化本质主化是特定阶级或者性别的化身。文化本质主义所以他们努力寻找工人阶级的真实声音义所以他们努力寻找工人阶级的真实声音汤普森的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把大众文化视为把大众文化视为““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机器”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要揭示出文本的深层结构。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要揭示出文本的深层结构。

 、文化霸权的意义——  英国学者托尼——转向葛兰西本内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之前转向葛兰西

 《大众大众》。而结构主义。而结构主义”关注的是文关注的是文

   但现在葛兰西打破了结构主义义二元对立结构大众文化不是大众的文义二元对立结构大众文化不是大众的文化扭曲也不是他们自身文化的肯定而化扭曲也不是他们自身文化的肯定而是一个是一个““冲突的结构冲突的结构”中有多种对抗意识形态只不过有的是中有多种对抗意识形态只不过有的是占主导的有的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之间占主导的有的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之间是动态的平衡次要的在某一个时刻革是动态的平衡次要的在某一个时刻革命翻身成了主人霸权结构或者关系就发命翻身成了主人霸权结构或者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生了变化。

 但现在葛兰西打破了结构主义————文化主文化主”。在这个冲突结构。在这个冲突结构

   1 1、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现在到处都在谈“国主义国主义””但现在基本上用西方文化霸权来取代但现在基本上用西方文化霸权来取代““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强调的是西方对我们的帝国主义强调的是西方对我们的直接占领或者殖民但现在我们用文化霸权更直...

篇七: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传媒观察 2015.06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广东

 王卓慧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验学派的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在传播研究领域独占鳌头,他们以量化研究为主、定性分析为辅,以正在飞速发展的电视媒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伯明翰学派逐渐发展壮大。批判学派从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视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形态以及传播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它们更注重对传播体制的研究,对于大众传播研究苑囿在线性模式与实证的狭隘范式里。霍尔同威廉斯一样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他并不完全反对实证主义量化研究方法,只是认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应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进行,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实验室模型,不应该与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政治研究相隔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尔创建了“编码/解码”模式,也被称为“霍尔模式” (图1)。“编码 / 解码”模式与“美国的传播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决裂,并且与美学决裂、与把观众看做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这样的观念决裂。在此基础上,霍尔重开分析的篇章,提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接受理论” ① 。图 1 霍尔的“编码 / 解码”模式霍尔把像电视这样的大众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结构,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流通、分配 / 消费以及再生产这四个阶段为参照,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的“编码”阶段。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编码者对世界的看法;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电视作品完成,它呈现的是一个多义的、开放的话语系统。这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赋予了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第三个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包括观众对信息的使用和对信息的再生产),观众可能会采用与编码者不同的符码来解码,从而产生与编码者预设“意义”不同的“意义”来。在电视话语的“解码”阶段,电视受众的知识结构与技术结构使其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产生不同的符号体系,他们用这个符号体系对电视符号进行解码。如果受众的解码符号体系与电视制作者编码符号体系相同,那么意义就会毫无偏差地实现;然而如果符号体系不同,解码就会有误差。由于电视受众的解码是“相对自治”的,除了与编码者的符号体系不同,受众之间的符号体系也不尽相同。在这里霍尔提到了“主导”这个概念。霍尔认为电视符号的内涵层次是固定并且开放的,因此构建的多义价值可以互相转换,但是并不对等。“任何社会 / 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封闭,都倾向于强制推行其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分类。这些分类构成了一个主导文化秩序……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被划分为各个话语领地,等级分明地组合进主导的或选中的意义” ② 。可见,“主导”是一个被赋予了意识形态性质的词汇,它是“霸权性”的,它“代表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形势和对事件的界定”,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它是被“选中的意义”在整个社会秩序里的多个领域中进行实践的结果,“它们显现为一系列的意义、实践和信仰:如对社会结构的日常知识、‘事物如何针对这一文化中所有的时间目的而发挥作用’、权力和利益的等级秩序以及合法性、限制和制裁的结构” ③ 。霍尔根据受众对电视产品的解释,以“主导意义”作为参数,认为受众有三种假想的解码立对霍尔模式三种解码立场的新阐释◆ 学术园地 ◆

 37MEDIA OBSERVER□ 2015.06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以此来说明电视文本与表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来解构电视的编码机制。一、霍尔的电视受众的三种解码立场(1)主导——霸权的立场主导——霸权的立场是指电视观众“在主导符码范围内”进行解码实践,他们“直接从电视新闻广播或时事节目中获取内涵的意义,并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 ④ 。霍尔将这种理想的电视传播模式称为“完全透明的传播”。另外,霍尔还提到主导——霸权模式是由“专业符码”所产生。因为专业的播音员将信息编码时所假设的立场,实际上是以霸权的方式在表意了。比如代表国家立场的新闻发言人,他们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记者面前,面对各种提问,他们的表情和语态较为严肃,他们的口气是不卑不亢的,他们所使用的话语逻辑也较为严密,那么从现场记者和通过电视传播的观众来看,他们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就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就是国家权威。语气、语调、语态这些作为专业符码的元素,它们运用自己技术实践特性的标准进行自己的转换操作,而这个过程是在主导符码的霸权下进行的。“它只是用不明显的方式在主流的方向下,再生产霸权的定义。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在此也就毫无意识地、不经意地发生了。” ⑤ 因此,简单来说,主导——霸权立场就是观众解码的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编码立场或专业符码立场完全一致,编码与解码两相协和。(2)协商的立场这似乎是大部分电视观众所持有的解码立场,既不完全赞同,也不完全否定。霍尔解释说,“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认可旨在形成宏大意义的霸权性界定的合法性,然而,在一个更有限的、情境的层次上,它制定自己的基本规则——依据背离规则的例外运作。它使自己的独特地位与对各种事件的主导界定相一致,同时,保留权力以更加协调地使这种主导界定适合于‘局部条件’、适合于它本身团体的地位” ⑥ 。也就是说电视受众一方面承认支配意识形态的权威,但另一方面也强调自己的特定情况,两者之间存在着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霍尔举了个例子,观看电视新闻的工人们可以赞同新闻的观点——增加工资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他们还是会上街参加为了增加工资而举行的罢工。(3)对抗的立场霍尔认为,“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也就是说电视观众能够看出电视话语的“编码”,但是选择自己的解码立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解读出与编码者完全不同的意思来。二、对霍尔电视受众解码立场的进一步阐释与思考霍尔受众的三种解码立场被认为在受众研究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受众一改往日消极的、被动的学术象征,而成为在消费电视产品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这里笔者要着重指出的是霍尔对受众角色做积极的转换,他的前提是在受众对于电视文本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或主导、或协商、或反抗的立场。也就是说受众在理解、领会了编码者的编码意图之后,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不同解码立场进行解码。因此霍尔模式强调的受众的积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反抗的积极,一种自由选择立场的积极。另外,笔者认为霍尔的受众三种解码立场不应该是静态的,它是根据电视话语传播过程以及编码者、解码者所处环境和条件的不停变化而变化的。电视话语的传播并不是信息从编码者到解码者之后就结束的,它是一个循环或者像威廉斯说的那样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流程”。因此,对于源源不断的电视话语,解码者的解码立场也是随之调整和变化的。下面我们以 2012 年深圳526 特大交通事故的舆论风波来看看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解码者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解码立场的。2012 年 5 月 26 日凌晨,一辆超速行驶的红色跑车在深圳滨海大道与同方向行驶的红色的士以及蓝色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发生剧烈碰撞,造成电动出租车起火,导致该车内三人当场死亡,涉事司机在第二天上午自首。随后网络开始“透露”越来越多的“内幕消息”:1,听说深圳有关部门对媒体宣布了封口令;2,听说肇事司机并不是深圳警方所说的侯某某,而是另有其人;3,听说真正的肇事者很有背景,而且已经外逃。这些信息给这个本来普通的交通事故披上了许多阴谋论的色彩,它不仅引起轩然大波也使公众开始质疑。2012 年 5 月 28 日,深圳交警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过曾经连续 12 个月高居“深圳地区所有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的“第一现场”节目公布证据、回应网民质疑、涉事司机的背景◆ 学术园地 ◆

 38传媒观察 2015.06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以及他当晚逃逸行踪等等来为“顶包”辟谣。但这些却得到受众反抗式的解读,遭来更多的质疑:警方提供的医院监控视频为何不是原版,而是用手机翻拍的?为何侯某某当晚逃逸至游艇会所的监控视频片段中,头上出现了一个“光环”?2012 年 5 月 29 日,深圳交警再次公布新证据:比如跑车车主赤裸上身的照片(证明他没有受伤)以及他在事发时不在现场的视频,肇事车主进入车内的视频,并对监控录像中的“光环”做了解释。除此之外,深圳交警新闻发言人也走进“第一现场”节目现场与主持人就事件做一系列探讨。但是质疑的声音还是没有消失。2012 年 5 月 30 日,深圳警方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邀请了死者家属到达现场,而且公布了更为详细完整的视频。对于头顶“佛光”,警方调取原始视频,并亲自在同一地点做实验,证实这是光影投射现象而非作假手法。同时 DNA的信息,包括对于涉事司机的采访都在当天“第一现场”节目发布。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警方在当晚的微博上回答网友的各种质疑。然而此时仍有大量网友对警方公布的证据链持怀疑态度。2012 年 5 月 31 日,深圳交警第四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于公众“为何这两个立交桥下的测速摄像头全部哑火?”的质疑,首次公布了肇事跑车被沿途摄像头拍摄的直接画面,虽然图片模糊,但可以佐证肇事司机的身份。2012年6月1日,此案件移交深圳市检察院,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结。当晚网上又出现视频,在车祸现场听到一位女性喊声,网友解读为“赶紧走,别说我是司机”。“肇事司机是位女性”又在网络上传起。2012 年 6 月 2 日,通过交警的调查,“第一现场”播出了网传视频喊话的女性,并确定她喊话的内容无关案件,并也找到了该视频的拍摄者还原案发现场,确定没有顶包。至此,公众质疑的声音慢慢消退,同时也认同了案件属性。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舆论风波的始末,公众解码立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原始新闻的播出到解码者质疑,这是第一个过程;由于解码者的质疑,编码者深圳交警再继续公布,再质疑,这是第二个过程;继续公布,继续质疑,这是第三个过程……若干过程……直到公布的证据事实链完全建立,质疑立场改变为认同立场。从质疑性的对抗式解码到采用主导立场解码认同警方,这是一个不断变化、起伏的微妙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变化主要是随着编码者深圳交警通过大众媒体源源不断地提供信息量而变化的,这包括对真实信息披露以及对质疑合理科学的解释,这样的电视话语暗含的是深圳交警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态度,有网友表示这是一种“认真保持不漫骂、不人身攻击、不造谣、更不预先设定立场的态度” ⑦ 。可以说这次的事件从电视话语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一起,改变了解码者的解读立场。由此可以看出电视话语的传播不是单次行为,而是循环往复,不断妥协、不断调整、不断改变的过程。霍尔本人也对此有过反思:“我曾犯了个错误,只是把那个图表划了上半部分。如果你想阅读全部内容,你必须划一个环形图显示它。” ⑧不过霍尔的反思依旧是源于编码者与解码者力量斗争的对比,只要有斗争存在,这个模式就有流动下去的动力,因为霍尔不愿意看到这个图表没有动力,也不愿看到这个模式没有决断力,因此在他看来,受众和编码者并不具有同等的力量,“首选的阅读只是显示了你是否驾驭了媒体,只有拥有它、书写它,才说明某种程度可以塑造它” ⑨ 。不过,受众的阅读力量是有限的,凯尔纳等媒体理论家强调过,过度强调受众力量的危险性,“受众的抵制不能产生实力均衡或政治替代品,要么使主导意识形态的制造者改变媒体形象,要么最终促成媒介所有者建立更加民主的体制。” ⑩(作者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影视制作专业教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参考文献 :① GraemeTurner,BritishCultureStudies:AnIntroduction,London:Routledge,2003,p72-73.②③④⑥ [ 英 ] 霍尔著 :《编码、解码》,罗钢、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59 页,第 360 页,第 364 页。⑤StuartHall, “Encoding,Decoding”,TheCultureStudiesReader,eds,SimonDuring,London&NY:Routledge,2007,p516.⑦ Kate_Kay :新 浪 微 博,2012 年 5 月 31 日10:49,http://weibo.com/katekay。⑧ ⑩ 武桂杰 :《霍尔与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34 页。⑨ StuartHall,“ReflectionsupontheEncoding/DecodingModel:AnInterviewwithStuartHall”,Viewing,Reading,Listening:AudienceandCulturalReception,eds.JonCruzandJustinLewis,Boulder:Westview,1994,p256.◆ 学术园地 ◆

篇八: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网 络 传 播 中 的 文 化 霸 权 及 应 对策 略

 学科专业名称 传播学 申 请 人 姓 名 刘

 颖 指导教师 张冠文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 4 月 10 日 单 位 代单 位 代 码码 10445 学学号号 2009020240 分 类分 类 号号 G206 研究生类别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全日制硕士

 III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绪

 论 .................................................................................................................................................. 1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1 二、相关概念的阐述 .....................................................................................................................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四、研究方法 ................................................................................................................................ 8 五、创新点 ................................................................................................................................... 8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表现 ................................................................................................... 9 第一节

 互联网中英语信息的霸权地位突出 ................................................................................. 9 一、英语语言霸权的产生根源 .............................................................................................. 10 二、互联网时代英语行使了文化霸权职能 ............................................................................ 10 第二节

 借助于全球化网络教育和交流的文化殖民 ..................................................................... 12 一、全球化教育对传播弱势国家造成文化冲击 ..................................................................... 12 二、 全球化网络教育为文化霸权的实施提供了便捷渠道 ..................................................... 13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渗透 ............................................................................... 14 一、传统媒介中意识形态争霸 .............................................................................................. 14 二、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扩张意识形态霸权 ................................................................. 14 第四节

 以美剧为主的文化产品的网络输出 ............................................................................... 16 一、美剧的电视传播 ............................................................................................................ 16 二、美剧的网络输出方便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 .............................................................. 16 第五节

 网络技术与管理霸权的不合理实施 ............................................................................... 17 一、网络技术霸权和网络管理霸权的表现 ............................................................................ 17 二、以自由与安全的名义实施网络霸权 ............................................................................... 18 第二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形成的原因 .......................................................................................... 20 第一节

 根源和动力:美国文化传统思想和现实利益 ................................................................. 20 一、美国文化传统思想是文化霸权产生的思想基础 .............................................................. 20 二、现实利益推动 ................................................................................................................ 21 第二节

 保障和后盾: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 22 一、以超群经济实力为保障 ................................................................................................. 22 二、以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为后盾 ....................................................................................... 23 第三节

 刺激和催化:网络传播的特点更容易加剧文化扩张 ...................................................... 24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容易加剧文化扩张 ............................................................................... 24 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 25 第四节

 文化传播弱势国家对外传播存在问题 ............................................................................ 26 一、我国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26 二、对美国“权威”产生“同意”心理的原因 ..................................................................... 28 第三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影响 ................................................................................................. 29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宏观影响 ................................................................................... 29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中观影响 ................................................................................... 30 一、研究设计 ....................................................................................................................... 30

  II 二、研究结果分析 ................................................................................................................ 32 三、结论与思考 ................................................................................................................... 37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微观影响 ................................................................................... 38 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应对策略 ............................................................................................ 40 第一节

 以“对话”视角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引力 .............................................................. 40 一、建立文化交流的“对话”视角 ....................................................................................... 40 二、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引力 ....................................................................................... 41 第二节

 注重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 41 一、普及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 42 二、加强网络思想安全教育 ................................................................................................. 43 第三节

 学习日本抵御文化霸权的经验和策略 ............................................................................ 44 一、日本打造“酷日本”国家品牌战略,抵御美国文化霸权 ............................................... 44 二、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文化品牌 .............................................................. 45 第四节

 加强信息时代的网络对外传播效果 ............................................................................... 47 一、做好外宣网站,加强对外传播 ....................................................................................... 47 二、提高对外传播媒介人员的业务素质 ............................................................................... 49 三、构建信息时代开放透明的政府国际形象 ........................................................................ 49 结

 语 ................................................................................................................................................ 51 注

 释 ................................................................................................................................................ 52 参考文献 ............................................................................................................................................ 54 附 录 1 ............................................................................................................................................... 56 附 录 2 ............................................................................................................................................... 60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5 致

 谢 ................................................................................................................................................ 7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及应对策略

 I 摘摘

 要要 文化霸权作为葛兰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理论,在经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变后,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传媒是推行文化霸权最有效的载体。文化霸权借助于媒介渠道,能够产生更深、更广的影响和效果。传媒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延伸,大众媒介总是被某些国家所利用,为实现政治帝国目的服务。以广播、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介在早期的文化霸权推行手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网络媒介时代来临后,网络的技术特点和传播特点赋予了文化霸权新的面貌。由于美国所推行的文化霸权渗透力和影响力最强,本文主要研究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传播中的美国文化霸权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本文还分析了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在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篇九: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西的 “ 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郭赫男1,重庆 4 0 0 0 3 1 ;刘亚斌22 . 宁波大学 文学院,( 1 . 四川外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 1 5 2 1 1 )摘要: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 其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 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发展, 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针对国内学界对文化霸权理论的 “ 误读”, 有必要对其进行 “ 历史性”的还原与反思。关键词: 葛兰西; 文化霸权;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运动中图分类号: G 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2 - 3 2 4 0( 2 0 0 8 ) 0 6 - 0 0 4 5 - 0 4收稿日期: 2 0 0 8 - 0 5 - 1 4作者简介: 郭赫男 ( 1 9 6 9 - ) , 湖北荆门人, 文学博士,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刘亚斌 ( 1 9 7 6 - ) , 江西安福人, 文学博士, 宁波大学文学院讲师。社会科学家S O C I A LS C I E N T I S T2 0 0 8 年 6 月第 6 期, 总第 1 3 4 期)(J u n . , 2 0 0 8( N o . 6 , G e n e r a l N o . 1 3 4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一2 0 世纪 7 0 年代以来,东、 西方之间的 “ 文化霸权” (导权”) 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讨论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后全球文化状况的关键词。流风所及, 1 9 9 0 年代, 后殖民理论登陆中国, 东、 西方之间的文化霸权问题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焦点,平, 其影响持续至今。然而, 检视 1 9 9 0 年代以来的相关论述, 我们发现除了将 “ 文化霸权”名称的首次使用权授予葛兰西, 而且更多地还是从萨义德的 《东方学》中得知这一点外,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论述甚少, 没有系统性, 也没有具体的分析思考, 更不用说追溯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社会背景与理论来源,造成学界对其理论的一些误解与误读。实际上,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其前奏曲。当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革命现状提供了其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欧洲革命的失败与十月革命的胜利直接成为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契机,列宁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关系的分析与论述构成其理论来源。也就是说, 文化霸权理论的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 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逻辑发展, 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我们知道, 理论并不是天外来物。一种崭新理论的诞生, 不仅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而且也需要理论传统的承接与创新,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也不例外。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准确的译法应为 “ 文化领这股讨论热潮余波未马克思、葛兰西吸收了意大利哲学家、 政治家、 意大利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之一拉布里奥拉, 意大利哲学家、 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克罗齐等人的文化哲学思想。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 其文化霸权理论是他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所开拓出的一片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新天地。具体地说, 包含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的文化成为市民社会的连接纽带,市民社会成为统治阶级最为坚固的堡垒。

 为此, 葛兰西提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应该采取与俄国 “ 运动战”不同的 “ 阵地战”。

 “ 阵地战”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市民社会, 其目标也就是夺取文化领导权。

 然而, 市民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从何而来呢?在此,点, 认为它是由统治阶级灌输的。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认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1 ]应该看到,“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总体上说不会主动地接受文化、 思想的熏陶, 而且也不会轻而易举地 “ 上当受骗”。那么, 统治阶级如何才能让市民社会信服自己,马克思回答道:“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就是说, 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把它们描绘也使葛兰西接受了马克思的观认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呢?4 5

 成惟一合乎理性的、 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1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就包含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萌芽。葛兰西文化霸权概念的独创性并不仅仅是马克思的 “ 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著名论断的延伸与具体化, 而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思想描绘成 “ 惟一合乎理性的、 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以获取被统治阶级的 “ 同意”, 市民社会认同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以之作为自己生活的原则指导。在马克思的论述中, 还有一个关注之点。他从是否拥有精神生产资料的角度将社会全体成员分成 “ 支配”与 “ 没有”两类人。实际上, 这是从阶级角度来观照是否占有精神生产资料, 即统治阶级占有精神生产资料, 而被统治阶级没有精神生产资料。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个论点, 明确提出 “ 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 除了统治阶级的文化外,“ 每个民族文化, 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 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 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列宁承认统治阶级文化的存在和两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均衡性。

 “ 每个民族里面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 (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 , 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 ‘ 成分’ , 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2 ]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总是对被统治阶级的文化进行压制和禁锢, 限制它的自由发展和公开传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一方面关注统治阶级对从属阶级的文化灌输与市民社会对政治社会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则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开展文化斗争与文化革命, 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 作为解决统治阶级文化霸权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困境的良方药剂。就后者而言, 文化霸权理论受到列宁的文化革命功能论的影响。因为与马克思不同的是, 列宁论述了被统治阶级文化的巨大作用。他说:“ 我们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这个口号, 只是为了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取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 而我们抽取这些成分只是并且绝对是为了对抗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2 ]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来阐述其文化观念, 列宁将它作为对抗资本主义,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已经不同于马克思将文化的真理性内涵予以揭示的目的。葛兰西像列宁一样承认基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抗基础上的 “ 两种民族文化”的存在, 反对纯粹的统一的民族文化观。同时也承认这两种文化之间地位的不均衡性, 部分地继承了马克思关于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的著名论断。

 这是一个基准。

 只有承认这一基准, 才能进行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实践,才有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可能性。英国的托尼· 本内特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当然,兰西看来, 文化和意识形态实践, 同样应当根据它们‘在葛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阶级的对抗关系内部的功能, 来作理解和估价。的确, 葛兰西坚持这些对抗的阶级关系形成了最终决定基准,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必位居其中, 他对古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修正工程, 其外部边界就是这一基准。”[ 3 ]二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正与创新首先表现在对文化概念与文化地位持有不同的观点上。葛兰西将文化概念扩大到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的整个精神世界, 涵盖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是一种世界观。2 0 世纪 2 0 年代, 意大利文化界有人提出 “ 回到桑克蒂斯”的口号, 葛兰西立即作出积极的响应。弗朗西斯科· 德· 桑克蒂斯是 1 9 世纪意大利文化批评家, 他坚决反对学院主义、 形式主义等文艺批评观, 主张文化批评。

 “ 回到桑克蒂斯”的口号就意味着从 “ 文化学的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对文学艺术“ 进行文化性质、 功能的分析”,中, 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分析作品中的世界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 倡导一种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用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来领导市民社会。桑克蒂斯曾说:“ 缺乏力量, 因为缺乏信仰。

 缺乏信仰, 因为缺乏文化。

 ”葛兰西继承和发展了桑克蒂斯的文化思想和文艺批评观。在此, 他解释了文化的内涵:“ 它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 ‘ 对生活和人的观念’ , 是某种 ‘世俗宗教’ , 是某种 ‘成为 ‘ 文化’ , 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 生活方式、 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 5 ]在葛兰西看来, 文学批评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美学批评, 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 一种新兴阶级与旧有阶级世界观的斗争, 于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文化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上。按照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析, 文化、 思想和价值等意识形态最终受制于经济基础,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影响。葛兰西则认为, 文化、 思想和价值等意识形态要先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考虑, 因为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列宁在社会结构分析上受制于马克思,认为要先进行政治革命, 文化建设是革命成功后的事。葛兰西反对这种观点, 主张要先争夺文化领导权, 甚至认为争夺整个社会道德的、 文化的、 知识的领导权, 也就是政治的领导权。

 “ 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由对经济运动的关注转向了政治、 文化的关注, 从而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系统, 冲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单一化的格局,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开放。”[6 ]针对当时不同的革命形势, 葛兰西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提出文化霸权理论以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这是其一。其二,葛兰西把文化作为一个对立阶级相互斗争[ 4 ]也就是说在文化批评哲学’ , 它应该名副其实地直接受到政治、4 6

 的场所, 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统治的一种工具。

 葛兰西与列宁一样强调文化的反抗存在,治与反抗的斗争看成是简单的、而是有着更为错综复杂、 变化无定的斗争方式, 甚至包括双方谈判的妥协与暂时的屈从。葛兰西抛弃了列宁的文化阶级本质主义, 将文化作为阶级斗争的场所, 对立阶级可能包含着对方阶级的文化形式与价值观念。“ 霸权概念指出, 统治集团的支配权并不是通过操纵群众来取得的, 为了取得支配权, 统治阶级必须与对立的社 会 集 团 、 阶 级 以 及 他 们 的 价 值 观 念 进 行 谈 判( N e g o t i a t i o n ) , 这种谈判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调停。

 换言之, 霸权并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 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为了说服那些甘心情愿接受其领导的人,统治阶级的政治取向必须有所修正, 这使得意识形态中任何简单的对立, 都被这一过程消解。”[7 ]当然, 从文化的整个趋势而言, 统治阶级必须确保,所有的文化在总体上应服役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 目标和兴趣, 不对其统治地位构成颠覆性威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阶级对从属阶级文化的压制和禁锢,阶级对统治阶级文化的认同。因为市民社会一旦认同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念, 就会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而这个堡垒曾经导致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所幸, 人民群众的这些 “ 同意” 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 当一个具有自己世界观 (哪怕是刚刚萌芽, 哪怕是仅仅表现在它的行动中, 因而不是不间断的、 而是时有时无的) 的社会集团,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进行活动的时候,由于它在智力上依赖于另外一个社会集团并服从这个集团, 因而它就不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为指南, 而是以它从另外那个社会集团借用过来的世界观为指南了。”[8 ]市民社会 “ 同意”的消极性为夺取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也提供了一种革命成功的最低保证。市民社会对统治阶级文化价值、思想观念的“ 同意”具有最大的危害性, 曾经使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到手的胜利果实付之东流。

 另一方面, 市民社会的 “ 同意”所具有的消极性却为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因素。为了防止市民社会对革命再次造成巨大的灾难, 利用市民社会的消极 “ 同意”, 展开文化斗争, 将夺取文化领导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甚至是最终任务的完成。葛兰西认为,“ 争夺整个社会道德的、 文化的、 知识的”, 也是 “ 政治的领导权”。[3 ]理论的产生需要理论家证明其合理性, 要解决社会实践当中的问题, 在理论上要证明其可能性, 在实践中要有其现实针对性。从理论上来说, 不同文化形式 (主要是统治阶级与从属阶级) 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 思想特性等方面的龃龉与冲突、 占有与反抗、 断裂与联结, 证明了文化霸权理论的可能性; 从社会实践来说, 市民社会消极性 “ 同意”的事实、 从属阶级与统治阶级文化斗争, 以及俄国革命成功、 欧洲革命失败的但并不把这种统“ 你来我往”式的斗争,葛兰西不仅担心统治而且更担心从属现实, 证明了其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其自身的语境化特征和实践性品格。正是在此基础上, 文化霸权理论既展示了与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一面, 又批判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文化思想, 抛弃了当时马克思...

篇十: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164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马理惠【摘要】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在世界上具有其代表性,美国的文化霸权在其对外扩张方面多种多样,手法不断翻新,这应该引起我国足够的重视。本文揭示了美国文化霸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应从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提高重视程度、凝练核心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和增进高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加以应对。【关键词】文化霸权 美国文化霸权 应对策略“霸权”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希腊文中,指的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文化霸权”最早来自于意大利人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杂记》,他指的是社会阶层的统治关系,而且这种统治关系不仅仅限于政治,还包括了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等,因此,“文化霸权”指的是将自身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甚至完全让其他民族否定其本身的人生价值观而接受外来的。

  一、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概述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当前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美国想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国凭借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将自身的文化逐步渗透到其他国家,使得其他国家和民族逐步抛弃自身的文化理念,民族凝聚力逐步减弱,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将会使得美国进一步控制其他国家。当前世界各地美国文化是处处可见的,仅仅从电影产业方面就足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得到世界电影产量的7%左右,但放映时间却占世界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出口的大片抢占了全球电影市场绝大部分的票房。此外,美国音乐、服饰等对于其他国家的大量出口,表明了美国文化霸权的咄咄逼人之势,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侵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二、美国文化霸权主义表现美国的文化霸权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其他国家大量输出其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二是将其社会意识融汇到其文化产品中,利用产品的出口将其社会价值观渗透进入其他国家和民族。1.经济掠夺。美国的文化霸权着重体现在大众文化层面,作为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强国,在世界任何市场上都能找到美国的文化产品。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已经占了世界市场的四分之三;美国音乐同样占据统治地位。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有大概一半以上的内容播出的是来自美国制作的节目,但美国电视台只有1.2%的节目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产品是迄今为止美国收益最大的出口产品,同时美国的时尚、饮食甚至与生活习惯也越来越被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接受并且模仿,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化产品,美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我们可以从美国好莱坞的成功看出美国从其文化产业上获得的巨额收益。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其海外市场;在二战期间美国电影业收益有40%来自于海外市场;到了二战后,美国海外市场的收益占了其总收益的一半以上;特别是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开放,好莱坞的电影毫无疑问成为了世界的霸主。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在2004年,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电影票房总额是252.4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票房为15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007年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收入总额是273亿美元,其中海外票房收入达到了174亿美元,几乎达到了其国内票房的两倍;2012年好莱坞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347亿美元,海外市场功不可没。在2012年全球最卖座电影排行榜上,排名前二十的电影中除了一部法国电影,其余全是好莱坞制作,其全球票房最高者是《复仇者联盟》,达到了15.1亿美元,最低的是《精灵旅社》,也有3亿美元。同时电影产业的高收益不仅仅来自于票房收入,电影衍生品的收益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电影票房只占到总收入的27%左右,其余73%的收益来自于电影衍生品。比如在美国很成功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其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8亿美元,但是其各种衍生品的收益却达到了45亿美元。美国的文化输出对其他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严重的危害。因为美国的文化输出是单向的,即文化产品只能从美国向文化发展劣势国家输出,而其他国家向美国输出文化产品则会遭到限制,这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因为缺乏市场而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文化产业的霸权。2.文化渗透。利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文化的输出,是美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战略。在美国出口的音像制品和音乐制品中,都蕴含着美国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了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工具与载体,比如美国的基金会采用了多种战略来进行美国文化渗透:在国内高校设立美国大学奖学金支持到美国大学读书留学;基金会出资支持政府的文化交流项目;支持政府海外英语的推广;在其他国家出资创办高等教育;资助一些美国演出团体到别国演出等。美国文化渗透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冷战时期对于苏联的文化渗透。美国推行的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策略就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引起种种不受欢迎的对比,播下不满的种子, 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美国对于苏联的文化渗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中国必须吸取这一教训。在苏联之后,我国成为了美国文化渗透的首要对象,200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533种,而同期只输出了267种 。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从圣诞节到情人节,从《指环王》到《蝙蝠侠》,美国文化已经占据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较大份额。美国的自由民主已经融入到其文化产品中,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美国的文化渗透对于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美国媒体鼓吹其优良的社会制度、其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再加上

 - 16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得美国文化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三、我国对于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应对之策1.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美国文化繁荣靠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文化与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基础,美国的文化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散,纵观当前世界,凡是经济繁荣的国家其文化产业也就繁荣,经济落后国家其文化产业同样落后。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经济基础强大的国家其国民对于文化产品需求也就更大,反过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国力由弱到强,2012年中国GDP达到了519322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了12.5%,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12%;国家经济水平的强大还体现在财政收入上,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这些数字说明了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将更加的重要,中国应抓住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战略重视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更需要战略上的重视,战略重视是文化产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美国不仅着力于发展文化产业,更是将文化产业作为其全球扩张的战略工具。美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化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文化产业既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又能对价值观进行宣传。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倾销,是其霸权主义的重要组成手段,同时美国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表面上是“无为”,实则“有为”,上下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都大力支持,同时美国市场经济秩序良好,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管制较为宽松,法律体系严格,这些都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原因。中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要求”。这些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工作的重视,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建设应该以更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3.凝练价值是文化繁荣的根基。文化要想得到真正繁荣,文化中必须凝练价值内涵,没有价值内涵的文化仅仅是文化商品的简单生产。美国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全球英语的普遍使用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更容易被其他国家所接受。美国文化突出其个人价值观,强调自由与平等观念,着重渲染依靠自我奋斗取得成功,特别讲究实用主义。伴随着美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其价值理念也就影响到其他国家的人民,美国获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双丰收。中国文化产品必须宣扬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将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文化产品中,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应注意不能过于拔高自身的价值理念,以免造成与世界其他价值理念对立的局面。当前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还不够强,既是因为我国文化输出较少,也是因为文化产品中价值内涵蕴含较少。如何将我国价值观蕴含在文化产品中输出,是当前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4.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的承载。文化产业的繁荣必须要有一套生产经营机制。文化商品属于生产决定消费型,必须要有优秀的文化产品,才能有广阔的市场。美国的大文化公司主导着美国文化产业,不仅有强大的生产网络,还有完善的覆盖全球的的销售网络,这些文化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于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控制力,从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但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组织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但是与其他文化产业强国比较,还是处于较弱的地位。《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指出,在“十二五”时期,首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同时发挥市场对于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实施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5.技术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国作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并没有利用好文化资源,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在文化产业的科技方面投入不够,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好莱坞电影在制作上特别注重高科技的应用,一系列数字技术、仿真技术等眼花缭乱,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幻场景,这也是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革新,进一步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着力引导文化企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向技术节约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同时引导文化企业积极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着力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还应加强动漫、游戏等市场的开发培育工作,在市场的监管上也应加强,完善当前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形成一种竞争性的市场氛围,为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参考文献:[1]朱殿武.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与我国相关对策[J].理论学刊,2005(03):103-105.[2]廖志成.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J].福建论坛,2007(02):76-79.[3]方宗祥.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的多维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86-90.[4]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2(07):21-26.[5]胡慧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02):5-12.

 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者:马理惠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刊名:校园英语(下旬)英文刊名:English on Campus年,卷(期):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2014(6) 1.朱殿武 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与我国相关对策 2005(03)2.廖志成 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 2007(02)3.方宗祥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的多维思考 2011(12)4.聂瑞平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002(07)5.胡慧林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2009(02)

 引用本文格式:马理惠 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期刊论文]-校园英语(下旬)

 2014(6)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霸权 解码 协商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