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新冠疫情数据发布研究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1
2研究发现数据采集与分析讨论与调查背景与目的结论与建议附录
3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疫情信息,包括领导重要指示、政策文件通知、防控工作动态、自我防护知识等内容,这些信息有助于公众获知疫情的最新情况和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2020 年 2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要求,“要完善疫情信息发布,依法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进入大数据时代,公众的信息需求也已发生了变化,除了以上这些疫情信息和知识,公众还想获得一些更为具体的、详细的、动态的数据。比如,有关一个地方疫情概况的最新数据,今天有多少疑似和确诊病例?新增了多少?累计有多少?这些病人目前情况如何?有多少危重?有多少死亡或出院?又比如,有关病人个人的具体数据,多大年龄?去过哪里?从哪里来?坐什么交通工具来?住在哪里?接触过什么人?在哪家医院就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因此,报告对我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以下简称各省份)人民政府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发布的疫情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分析和比较,包括其发布内容、发布形式和发布时间等方面,并总结规律 , 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背景与目的
4数据采集与分析本报告主要采集了以下数据并进行分析。首先,报告采集了我国各省级地方政府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疫情通报类信息,例如在标题中出现“疫情通报”“疫情情况”“病例”“个案信息”等字样,并在内容中发布地方疫情的统计数据和病例个人情况的信息。数据采集时段为从疫情开始到 2020 年 2 月 10 日 24 时,这一时段基本覆盖了各省份从疫情发生到疫情高峰的时期,是社会公众对疫情数据的需求最大最迫切的时期,也是检验一个地方疫情数据发布水平最关键的时期。报告对各地方政府疫情数据发布的整体分析框架见表 1,包括整体发布情况、疫情统计数据发布情况、病例个案信息发布情况等方面。然后,报告对各省份疫情通报中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截至 2020 年 2 月 10 日 24 时,共 891 条)和病例个案数据(截至 2020 年 2 月 5 日 24 时,共 921 例)进行了编码与统计分析。表 1 整体分析框架
5其次,报告对当前互联网上对疫情数据发布的观点进行了采集与分析。以“病例信息公开”“病例轨迹公开”“病例行踪公开”等作为关键词句进行检索,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公众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上,就“病例信息应该开放到多细”这一话题收集相关报道与社会讨论,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 2020 年 2 月 15 日。报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梳理提炼,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专家评论、媒体观点、网友点评进行例举。
再次,针对“疫情数据应该发布到多细”这一问题,报告于 2020 年 2 月 16 日起通过“复旦 DMG”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初步的网络调查(问卷见附录)。截至 2020 年2 月 29 日,共收到反馈问卷 576 份,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各项分析,报告对我国政府的疫情数据发布提出政策建议。
61. 整体发布情况发布疫情通报应及时、动态、便于公众获取和解读。因此,报告首先从时效性、易得性、可读性三个方面对各省级政府疫情数据发布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1.1 时效性报告对各省份卫健委发布疫情数据的时效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发布起始日期和平均每日发布次数两个方面。各省份开始发布疫情数据的日期如图 1 所示。上海、广东开始日期最早(1 月 20 日);西藏开始日期最晚(1 月 30 日);其余省份开始发布疫情数据的日期都在 1 月 21 日至 1 月 24 日之间,其中,1 月 21 日有 11 个省份开始发布,包括湖北省。除湖北之外,绝大多数省份发布疫情数据的开始日期都基本与出现首个确诊病例的日期同步。
研究发现图 1 疫情数据发布起始日期与省份数量
7各省份疫情数据平均每日发布的次数如图2所示。重庆平均每日发布次数最多(2.9次),在报告观测期内,每日根据疫情发展多次发布通报,灵活机动;宁夏的平均每日发布次数最少(低于 1 次)。在报告观测期内,多数省份的平均每日发布次数分布在 1 次左右。1.2 易得性报告对获得各省份疫情数据的便利性进行了研究,主要观察各省份卫健委在官网首页设置疫情防控专题、在专题下设置疫情通报专栏、以及疫情通报的标题形式等方面。1.2.1 疫情防控专题设置在报告观测期内,90% 的省份都在首页开通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专题,对疫情发展情况、疫情防控工作动态、新闻报道、防控知识等内容进行专门发布,便于公众访问相关内容,如以下截图。其余的省份尚未在首页上开通相关专题,疫情通报数据通常与其他新闻混杂在一起发布,不便于公众获取。图 2 各省份疫情数据平均每日发布次数
8图 3 北京市卫健委官网首页截图(截图于 2020.1.28)图 4 各省份在卫健委官网首页设置疫情防控专题情况各省份在卫健委官网首页设置疫情防控专题的情况如图 4 所示,除江苏、黑龙江和西藏外,其他省份都设置了专题。
91.2.2 疫情通报专栏设置在报告观测期内,61% 的省份还在疫情防控相关专题下开通了与疫情通报相关的专栏,集中发布疫情数据,便于公众获取(如以下截图)。其余省份则多将疫情数据与防控工作动态、新闻通告等信息混杂在一起进行发布,不便于公众访问和获取。图 5 天津市卫健委官网“疫情通报”专栏截图(截图于 2020.1.28)
101.2.3 疫情通报标题形式发布疫情通报时使用的标题名称也会影响公众访问和获取相关数据的便利性。报告发现目前各省份发布疫情通报时主要使用两种形式的标题名称:一类是统一标准类,即每日统一以标准化的标题进行发布,例如重庆市卫健委发布的疫情通报标题:“2020年 1 月 29 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情况”。另一类是实时数据类,以在标题中直接呈现“确诊病例”“累计病例”死亡病例”“出院病例”实时数据的方式来通报疫情,例如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疫情通报标题:“1 月 28 日 12 时至 29 日12 时,本市新增 11 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总体上,统一标准类标题规范性强,便于用户查找,但未能在标题中实时展现关键数据,动态性相对较弱;而实时数据类标题能在标题中直接呈现关键数据,时效性强,灵活机动,但缺乏统一规范,不便于用户搜索查找。图 6 各省份在疫情防控专题下设置疫情通报专栏情况各省份在卫健委官网首页疫情防控专题下设置疫情通报专栏的情况如图 6 所示。
11在报告观测期内,各省份疫情通报标题形式的使用情况如图 7 所示。16% 的省份只采用统一标准类标题;13% 的省份只采用实时数据类标题;其余 71% 的省份则两类标题形式混合使用。1.3 可读性报告对各省份疫情数据的发布形式进行了分析。在报告观测期内,各省份主要采用了文字、表格和可视化图形等形式,给公众带来的阅读体验和解读难度也各不相同。目前,所有省份发布的疫情通报都存在“以文字夹杂数字”的形式,如以下截图。图 7 各省份疫情通报标题形式使用情况
12以这种形式发布疫情数据,还不够清晰直观,缺乏数据思维,不便于用户理解和分析,如用户想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需要先将数据从这些文字中提取和整理出来,做成数据表格。因此,为了方便公众解读和分析数据,19% 的省份在文字形式之外,开始增加了结构化的表格形式来呈现疫情数据,如以下截图。图 8 重庆市卫健委官网疫情情况截图(截图于 2020.1.29)
13图 9 重庆市卫健委发布的疫情数据截图(截图于 2020.2.9)
14还有 23% 的省份采用了可视化图形的形式,通过统计图表、数据地图等方式来直观清晰地展现疫情分布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使公众一目了然(如图 10)。在报告观测期内,各省份采用文字、表格和可视化图形发布疫情数据的情况如图11 所示。图 10 广东省卫健委发布的疫情数据截图(截图于 2020.2.5)图 11 各省份文字、表格、可视化图形采用情况
152. 疫情统计数据发布情况面对疫情,公众希望获知有关一个地方疫情概况的统计数据:比如各个省市今天累计有多少疑似、确诊、危重、出院或死亡病例?今天又新增或减少了多少?面对以上需求,报告发现各省份早期发布的主要是本地的疫情统计数据,包括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病情平稳者病例、重症危重者病例、死亡病例、出院病例等数据(如下图)。图 12 上海市卫健委官网疫情情况截图(截图于 2020.2.3)
162.1 全面性目前,各省份公布的各类疫情统计数据基本上覆盖了疫情发展的全周期,包括了一个病患从疑似、确诊(或被排除)、经治疗后病情平稳到出院(或是转为重症、危重或不幸死亡)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包括了对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疗观察,以及确诊(或解除观察)的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顺序和关系如图 13 所示。报告基于图 13 中的各个环节,对各省份卫健委官网上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的全面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各省份发布疫情统计数据的全面程度并不一致,有些数据在大多数省份都公布过,而有些数据只在个别省份公布过。图 13 中标注了各项数据在所有省份的整体公布比例(只要某个省份在 1 月 20 日到 2 月 10 日报告观测期内公布过一次该项数据,即视为曾经公布过)。
17图 13 疫情统计数据发布的全面性
18从图中可见,在报告观测期内,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重症 / 危重病例、接受医学观察者数量、出院病例这五项数据所有省份都发布过,比例达到 100%;其次是解除医学观察数量、病情平稳病例、死亡病例、累计疑似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等数据,都有超过 50% 的省份发布过;而排除疑似病例数、重症转为普通型病例这两项数据只在不到 30% 的省份发布过。图 14 具体展示了各省份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在报告观测期内,只要该省份公布过一次该项数据即被视作曾经公布过)。从图中可见,在报告观测期内,重庆、吉林与山西发布疫情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最高,覆盖了所有 14 项主要数据;其次是广西,发布了 13 项数据;而江西与新疆只发布了 7 项数据。图 14 各省份疫情统计数据发布的全面性2.2
持续性各项疫情统计数据应当在疫情期间持续发布。然而,在报告观测期内,没有一个省份连续发布了每项统计数据,有些省份曾发布过某项数据,但之后不再发布,或只是断断续续发布;有些省份则从未发布过某项数据。各省份发布某项数据的天数各不相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图 15 是 1 月 20 日到 2 月 10 日报告观测期内,各项疫情统计数据每日在所有省份的发布比例,颜色越深代表当天有更高比例的省份发布了相应的数据。例如,1 月30 日有 97% 的省份发布了“累计确诊病例”这项数据。
19图 15 疫情统计数据在所有省份的每日发布比例从图中可以发现,在报告观测期内,随着疫情的发展,全国各省份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不断丰富全面,其中累计确诊病例、新增确诊病例、正在接受医学观察者、累计重症 / 危重病例等数据每日在全国各省份发布的比例最高,而排除疑似病例与重症转普通型病例两项数据的比例最低。
20报告还进一步分析了各省份发布各项数据的持续性,以如下方式计算:某地发布该项数据的持续性 = 累计发布该项数据的天数 / 观测总天数图 16 展示了各省份发布各项统计数据的持续性,图中某个方框的颜色越深,比例数值越高,则表明该省份持续发布该项数据的天数越多,中断天数越少。比较发现,在报告观测期内,上海和山东发布各项数据的整体持续性最高,分别为 62% 和 58%;其次是福建、贵州、黑龙江等地,都在 55% 左右;相对而言,西藏、宁夏、内蒙古等地的持续性最低。数据发布的持续性也反映了一个省份数据发布的规范性。例如,上海在当天并无重症病例出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发布该项数据,只是将该数据的数值标为“无”,体现了数据发布的规范性和持续性。而有些省份未能每天持续发布该项数据,使公众无法区分当天到底是数据缺失,即没有发布该项数据,还是当天该项数据的数值为 0。
21图 16 各省份发布疫情统计数据的持续性比例
222.3
覆盖层级报告发现,有些省份的卫健委平台只发布了省一级的数据,而有些省份则同时发布了下辖各市(区)的数据。报告以公众最为关注的新增确诊病例和累计确诊病例数据为例,分析了 1 月 20 日到 2 月 10 日报告观测期内各省份发布这两项数据时覆盖到省级和市级(或区级)的比例。分析结果如图 17 所示,图中某个方框的颜色越深,则表示当天有更高比例的省份发布了该项数据。例如,1 月 21 日有 16% 的省份发布了“新增确诊病例(各市 / 区)”这项数据。总体上,报告观测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份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覆盖其下辖各市(区)数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整体上发布下辖各市(区)数据的比例低于发布省级数据的比例。
23图 17 省市两级数据在所有省份的每日发布比例
24图 18 展示了各省份发布省级和市级(或区级)新增和累计确诊病例数据的持续性,方框颜色越深,比例数值越高,则表示该省份持续发布该项数据的天数越多,中断天数越少。从图中可见,报告观测期内,海南与山东发布省市两级数据的比例最高(100%),其次为江苏、安徽、浙江和重庆,都 98% 以上。
25图 18 各省份发布省市两级数据的持续性比...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冠研究报告 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新冠疫情数据发布研究报告 疫情 研究报告 地方政府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