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从中我体会到了苏共亡党历史经验教训

时间:2022-10-29 19:00:1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中我体会到了苏共亡党历史经验教训,供大家参考。

从中我体会到了苏共亡党历史经验教训

 

 从中我体会到了苏共亡党的历史经验教训。

 导致苏联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既有客观的, 也是主观的。

 既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

 按照历史发展是多种因 素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理论。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发现既有外国资本主义社会企图利用和平演变瓦解苏共的原因, 也有苏共本身经济政治, 对外安全及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重点分析经济政治上导致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 创建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转折时期。

 列宁是这一新型革命政党的主要缔造者。

 1917 年 2 月, 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下, 俄国人民推翻了 沙皇专制统治。

 至1991 年, “8· 19” 事件以失败而告终。

 苏共中央在戈尔巴乔夫的逼迫下自行解散。

 苏共 的 4228 座办公大楼、 180 个社会政治中心、 16 个社会政治研究所等设施都被俄罗斯当局查封和没收。

 苏共经过 74 年的执政发展去走上了不归路。

 亡党必然亡国。

 1991 年 12 月 25 日,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的最后一天, 也是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天。

 上午 10 时, 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总统府, “精心” 准备他将于当晚宣读的辞职书。

  1991 年 12 月 26 日上午, 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 会场空空荡荡, 冷冷清清。

 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

 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一项宣言, 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 苏联共产党、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名字, 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经济上来看, 自 1991 年苏联解体, 到 20 世纪末, 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 1990 年下降了 52%, 而 1941 年至 1945 年战争期间仅仅下降了 22%; 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 64.5%, 农业生产减少了 60.4%, 卢布贬值, 物价飞涨五千多从1992 年起, 俄罗斯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

 1990 年全俄罗斯人均预期寿命为 69.2 岁, 而 2001年为 65.3 岁, 几乎下降了 4 岁, 甚至一些地区男性人均寿命降低了整整 10 岁。

 [5] 苏共亡党、 苏联解体,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远远不是这些数字和情况所能表达的!

 2005年, 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 痛心地慨叹:“苏联的解体, 是 20 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 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讲, 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很多俄罗斯学者也得出这样的结论:

 苏共垮台、 苏联解体, 使俄罗斯经济、 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

 苏联共产党在拥有 20 万名党员的时候, 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在拥有 35 万名党员的时候, 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 在拥有 554 万名党员的时候, 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 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

 而在拥有近 2000 万名党员的时候, 却丧失了执政地位, 亡党亡国。

 这是为什么? 实践证明, 一个政党夺取政权后, 其执政体制的选择是受该国经济、 政治、 历史、 文化传统所制约的, 带有某种不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因此, 十月革命胜利后, 俄共选择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既是当时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下的理性行为, 也是由俄国自彼得一世开始长达 200 年来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惯性使然。

 这种政治体制是与俄国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相适应的, 这不是能由那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左右或改变得了的事实。

 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 实行干部自上而下的委任制; 其二, 实行极为严格的统一 领导和铁的纪律; 其三, 保持思想、 理论、 行动的高度统一; 其四, 开展秘密的政治活动,热衷于搞地下斗争, 这一点在十月革命前和后来的肃反斗争中均有表现; 其五, 党的理论权威、 和现实领导集中于一人一身; 其六, 采用行政命令方式管理社会和经济。

 党、 政、 军、工、 农、 商, 以党为中心, 不重视权力的划分, 实际上形成党的“一元化领导”。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 它比较适应于战争和非常状态, 能够及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 财力集中起来, 服务于中心工作或军事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十月革命后, 苏联能够成功地进行三年国内战争,

 打败白匪的进攻的原因; 在外国资本主义包围中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和集体农庄化, 以及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甚至在战后重建的 1945 ~1955 年, 这种体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这种体制的弊端从 60 年代以后就逐渐暴露例如, 1961~1965 年, 前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6.5%, 以后除 1966~1970 年在柯西金实行“经济改革” 期间, 略有上升外逐年降低, 从 1984 年开始, 苏美竞争的速度优势转向了美国, 苏联的处境日益艰难。

 这个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政治经济体制由于没有及时调整而走向了被淘汰的地步。

 由此可见, 是僵化的中央集权政治经济体制把苏联送进了坟墓。

 苏共久加诺夫对此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评论:

 “苏联和苏共跨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

 它断送了国家, 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 直致出卖民族利益。” 这是历史给予的严厉惩罚。

 学习了以史为鉴, 我们应该反思苏共在亡党亡国路上的错误仿真政策。

 中国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下,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经济, 完善民主政治体制, 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带领中国人民, 继续努力实现国家统一, 人民生活富足, 共同富裕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

 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 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

 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关系到国家发展与强盛的大局。

 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军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 平战结合、 军品优先、 以民养军的方针。

 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加强国防建设,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基本关系。

 正确处理这个关系, 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经济实力还不强, 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同时, 加强国防建设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中,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 协调发展的方针。(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 第 1 72 页)

 和平时期国防建设 国防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保障和支柱, 在国家建设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商讨新中国建国纲领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 毛泽东就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强大国防的号召, 并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序幕。

 此后,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为国防事业倾注了心血。国家有今天, 人民有今天, 中华民族有今天, 与国防的巩固和日益强大有着密切关系。

 分析总结国防建设的基本经验, 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 更加科学的态度、 更加稳健的步伐去建设更加强大的国防, 不无助益。

 1 、 国防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 只有巩固和强大。

 国家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国防, 是国家为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界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最根本的利益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存即安全问题, 一个是发展问题, 而这种安全与发展权益的获得与保障, 则是与国防的强大与巩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说, 旧中国有国无防、 国门洞开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应当永远汲取的教训的话, 那么, 建国之初我们即依靠军事、 国防力量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捣乱, 为年轻的共和国赢得了国际地位与和平建设发展环境的实

 践, 则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创了新纪元。

 新中国是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巩固和发展的。

 在国内, 国民党反动派及一切旧势力不甘心它们的失败, 仍依靠其残余的军事势力和经济的、 文化的、 宗教的多种手段进行顽抗; 国际亡,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看到中国脱离殖民体系而独立, 更害怕它走向繁荣富强。

 它们在外交上、政治上采取不承认主义, 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 特别是在 1950 年发动了侵朝战争, 把战火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

 面对这种严峻的斗争形势, 党和政府做出了建设强大国防保卫新生政权的英明决策。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就指出:

 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阶级敌人的存在, 加强武装力量建设, 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 借以巩固和保卫人民的利益, 是使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进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前提。

 1950 年 9 月 30 日, 周恩来在政协举行的国庆一周年庆祝大会上也强调:

 "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不可能设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 必须及时地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

 "因此,在百废待兴、 国家经济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国家仍然集中相当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

 一方面迅速建组建了海、 空军两个新的军种和装甲兵、 铁道兵、 防化兵、工程兵等新的兵种, 使军队建设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一方面迅速建立和发展国防工业、 国防科技,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 为国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依靠这支不断强大起来的国防力量, 我们很快剿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力量, 稳定了社会秩序, 并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任务, 迫使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军事强国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就不但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站稳了脚跟, 使中国人民获得和平建设的环境, 而且使包括帝国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 不得不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

 当时, 新中国赢得了与自身经济实力不甚相称的崇高国际地位, 体验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力量, 主要有赖于国防事业的巩固和强大。

 2、 国防作为以军事力量为主体的防务体系, 只有着重加强常备军建设, 国家安全才有可靠保障。

 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 从总体上说, 取决于由军事、 政治、 经济、 科技、 文化, 外交及人口地理诸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

 但在所有这些要素中, 属于支柱地位的是军事力量, 而军事力量的主体又是常备军。

 其他各种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作用于常备军建设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国防力。

 作为我国常备军的人民解放军及武警现役部队,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担负着巩固国防、 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重大使命。

 我们党是靠武装斗争, 靠人民军队才建立了新中国的, 因此对常备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早在党的"七大"报告中, 毛泽东就提出了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 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著名论断。

 1 949年 3 月他在给"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又提出了 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的强大国防, 除了陆军, 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在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关怀下, 我军的武器装备不断改善, 革命化、 现代化、 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 战斗力不断增强, 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和平建设时期军队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就认识到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抗美援朝战争之后, 这一认识更加成为党和军队的共识。

 1953 年底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 正式确定了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方针, 指出这既是应付侵略战争的客观要求, 也是军队建设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发出了"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的号召, 使现代化这个中心在军队建设中重新确立起来。

 我军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只有不断加强现代化建设, 提高现代条件下的防卫能力和作战能力, 才能不辱使命,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国防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集萃地, 只有使国防科技跻身于强国之林, 才能树立起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形象。

 国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 因而自古以来, 人类社会最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 国防斗争, 甚至直接产生于军事、 国防领域。

 国防科技的进步成为国防力量强大的关键环节。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广泛

 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今世界, 国防力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国防科技的竞争。

 在国际上只有成为国防科技强国才能确立起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

 建国以来, 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也是与国防科技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 50 年代初, 毛泽东指出:

 为了保卫祖国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技术装备是远远不够了, "我们的陆军、 空军和海军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 必须尽快建立和发展我们的国防科技事业。

 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尚处于困难时期, 党和国家还是把发展国防科技、 国防工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之一。

 在常规武器...

相关热词搜索: 从中我体会到了苏共亡党历史经验教训 亡党 经验教训 体会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