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和区域融合,供大家参考。
关于主题与区域的融合 宋春晖
06、 6 二期课改以来, 幼儿园的课程是以主题的形式来体现, 因为, 将幼儿置身于主题背景下的各类活动, 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知识, 更有利于不同个性、 不同特点的幼儿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学习内容和表达形式, 也更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细心观察的同时适时点拨, 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所以本学期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在尝试实践新教材的基础上, 以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相互融合为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 对主题和区域相融合的认识与思考 由于新教材《学习活动》 的活动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的, 主题活动的开展尤为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
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来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与内容, 其内容应该是跨学科领域的。
而区域活动本身就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 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创设相应的区域, 更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安排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区域活动有机地融入到主题活动中, 选择哪些活动适宜用集体形式进行, 哪些活动更适合在区域中开展。
在刚开始探索尝试阶段, 我们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 但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 在一次次的设想、 推翻中不断扭转了自己的想法,慢慢地朝着二期课改所需要求的理念走近。
二、 环境的有机融合 首先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框架, 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 创设立体的环境, 也就是将墙面、区角环境融为一体, 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应的墙面, 而且墙面环境的创设应该紧密地与主题活动的运行方向结合, 在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环境时, 要将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整个教室环境之中, 如:主题“周围的人”, 其中“它从那里来” 包含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有趣的门” 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爸爸妈妈的工作” 则是教师和家长提供的相关的内容支持等。
这些内容分区块布置在墙面上, 从而形成一个个以小主题划分的区域环境, 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 将教育目标物化于区域材料, 投放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得到满足, 丰富了对有关主题内涵的理解, 也有助于主题的深入探究。
然而所有的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 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 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 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 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 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
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 延续性和发展性, 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
在“可爱的动物” 主题开始阶段, 我们从幼儿感兴趣和熟悉的动物入手, 师生共同布置“动物大聚会” 的墙面, 老虎狮子等大型动物在树林里, 鸡鸭兔等待在围拦里, 在有山、 有水的背景中, 孩子们将收集和自制的各种动物进行最简单的分类, 如地面上的动物、 水里的的动物等, 交流自己了解的动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 积累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那时正值冬季, 寒冷的季节里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它们不一样的过冬方式是幼儿当下最感兴趣的, 于是区域冬天里的动物产生了, 他们通过求助家长、 翻阅图书等各种途径, 将获得的信息用画画、 剪剪贴贴的方式表现有的冬眠、 有的迁徙、 有的储藏、有的换毛。
“春天来了”, 在孩子们外出找春天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他们对春天里的花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 我们创设了墙面环境“春天来了” ——一棵用报纸团和书面纸做成的立体的桃树, 粉红色的桃花、 嫩嫩的小草, 黄黄的迎春花, 橡皮泥和树枝做成的各种小花, 富有童趣的环境给予孩子强烈的感官刺激, 从而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 如:
春天的花草, 春天里的小动物, 春游去等。
他们按各自不同的方法去寻找发现春天的秘密, 今天桃树发芽了, 明天桃树开花了, 后天桃树又谢了, 花瓣掉了一地, 仅仅一棵桃树的变化就让孩子们乐此不彼。
他们用各种花瓣粘贴春天的花, 捣花瓣汁涂染指甲, 我们还用用各种废旧的盒子以及树枝, 棉花, 纸, 稻草等材料激发孩子去做一做小鸟的家, 激发幼儿爱护大自然, 爱护小鸟的情感。
所以, 在主题活动中, 墙面环境和游戏环境的有机融合, 能使孩子们在互相有联系的背景环境中, 去运用一些相关经验, 并使这些经验得到拓展和整合。
三、 材料的有利支持 犹如鱼儿离不开水,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 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 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如何科学地投放各种材料, 充足挖掘教育价值, 是开展好区域活动的主要保证。
活动材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凝聚了教师大量创造性的劳动, 在主题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我们在更换一部分材料的基础上, 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下作一些迁移调整, 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 以挖掘材料的潜力, 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1、 添加或删减材料 添加或删减材料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或减掉一些材料, 使活动出现新的转机, 产生新的含义, 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或使活动出现新的问题情景和困难, 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 让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逐级而上, 在新情景中运用原有知识
建构新经验。
如 :
“圆形变变变” 曾一度吸引孩子们玩的乐此不疲, 他们把各色圆形纸片按简单的变形示意图进行操作, 一开始, 只能变出 3 种, 慢慢地他们越变越多, 原先的 8 种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我先将示意图上的范例有选择的删除, 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 能力强的孩子在看示意图模仿范例制作后, 了解了圆形的基本变形基础上, 大胆的进行创造, 也变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然后在交流的环节中, 通过共同观察讨论, 启发幼儿探索, 虽然他们创造的形状只是在一些细微之处有变化, 但我们也给予放大的鼓励, 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相信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和发展。过了一段时间, “圆形变变变” 已无人问津, 可能是新增的内容“服装设计师”“如果我是” 转移了孩子们的视线, 也有可能是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孩子们原先的探索激情熄灭了, 是删除这个内容,还是等待孩子们重新回来, 或是在投放材料上动一番脑筋? 删除这个内容不是上策, 因为它对幼儿的发展还有潜力可挖, 这个活动材料的提供十分简单, 相对于幼儿操作也很开放。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强弱选择活动方式。
而在简简单单的折折变变中幼儿发现了圆的许多变形, 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关系, 同时开拓幼儿的思维。
所以在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最初的玩法——看示意图模仿范例制作, 了解了圆形基本变形的基础上, 我们添加了一张组合后的图案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引导幼儿将圆形的变形再进行组合的角度来深入活动, 一张范例打开了幼儿的思路, 拓宽幼儿的思维, 使“圆形变变变” 重新焕发生机。
2、 组合材料 组合材料是指教师将原有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活动材料组合在一起, 形成新的活动情景, 引出新的活动内容。
如:
《可爱的动物》 主题中, 动物餐厅和动物新家这两个区域比邻, 孩子们在动物餐厅用彩泥、 绉纸、 白纸等材料做出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惯。
而在动物新家中, 为自己带来的毛绒或塑料的动物玩具找家, 根据动物体型的大小、 高低匹配不同大小、 宽窄、 高矮的纸盒房子, 根据动物的不同喜好安排好邻居, 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一天, 我们将这两个区域的活动材料合二为一, 情况立刻发生了变化, 所有的材料、 作品和背景都混合在一起, 这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关注, 有人开始跃跃欲试, 将纸盒垒高搭建动物新村, 为动物新家制作门牌号码, 为动物制定合适的菜单, 以后又产生了动物旅馆、 动物信箱等活动内容,把它真正变成一个动物小区。
原本两个单一的活动在重新组合后, 活动范围扩大了, 信息丰富了,探索深入了, 所以, 当把具有相关内容的活动进行组合后, 能使幼儿的新旧经验融会贯通, 更具有延续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主题和区域融合 融合 区域 主题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