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7篇

时间:2022-09-06 12: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7篇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第32卷第4期V01.32No.4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oFLISHUII小iI、倔RSITY2010年8月Aug.2010破坏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7篇

篇一: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2 卷第4 期V 0 1. 32N o . 4丽水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o FL IS H U II小iI、 倔R S IT Y20 10 年8 月A u g . 20 10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实例分析——论iP o d 的发展策略李雪莹( 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 浙江宁波31510 0 )摘要:

 在介绍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美国苹果公司iP o d 音乐播放器因采取“破坏性技术” 而带来的产品功能创新和营销创新, 进而阐述了iP o d 的成功创新对于中国企业的有益启示。关键词:

 美国苹果公司; iP o d ; 破坏性创新; 市场策略d o i:

 10. 3969, j. issn. 1008- 6749. 2010. 04. 008中图分类号:

 F 27 2. 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67 49( 2010)04—0036一04A C a seS tu d yo fD isr u p tiv eIn n o v a tio nT h e o r y :iP o dD e v e lo p m e n tS tr a te g yL iX u e y in g( C o m m ercia lC o lleg e, U n iv ersityo fN in sb o N ou ing h锄, N ing boZ h o ia n g315100, C h in a )A b str a c t:

 B a se do nth ed isru p tiv ein n o v a tio nth e o r y , th e e ssa yf irsta n a ly z e diP o d in n o v a tio n o nm a r k e tin gstr a te g ya n dp r o d u ctf u n c tio nb r o u g h t b y d isr u p tiv e tech n o lo g y . T h enitp u tf o r w a r d a ref eren tia lsu g g e stio nf o rC h in e seen terp rises.K e yw o r d s:

 A p p le L td . ; iP o d ; d isru p tiv ein n o v a tio n ; m a r k e tin gstra teg y相比30 年前索尼随声听给个人音乐体验市场带来的革命, 美国苹果公司于20 0 1年10 月 发布的iP o d 音乐播放器更是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起初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款产品, 更没有人认为苹果可以在接下来的5年里卖出67 0 0 万台产品,并于20 0 5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6%, 当年的校园调查显示, iP o d 拥有率位列第一名圆。

 iP o d 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惊人的业绩, 可以说是科技创新最好的例证了。

 本文将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iP o d 的发展历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对这个著名的技术创新产物进行分析。一、 破坏性创新理论概述收稿日期:

 20 10 - 0 5- 15作者简介:

 李雪莹( 1989一), 女, 浙江丽水人。C la y tenM . C h risten sen 在他的《创新者的窘境》( Inno va to r D ilem m a )一书中将创新分为维持性创新( S u sta in in gIn n o v a tio n )和破坏性创新( D isru p tiv eIn n o v a tio n )两种[ 31。

 前者指的是基于原有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家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顾客认可的维度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

 而后者是需要企业家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而重新创造或者建立全新的市场模式, 因而更具有挑战J陛。

 这不仅仅是科技带来的产品自身性能的改变, 还需要诸如理念、 经营策略等多方面的变革。

 因而这一过程可谓说是彻底的、 颠覆性的, 在这一创新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它可以帮助企业家开拓新的市场, 发万方数据

 第4 期李雪莹: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实例分析——论iP o d 的发展策略37展新的客户群, 抑制竞争对手, 抢占市场主动权与控制权, 从而引领市场的新发展。

 但是在这巨大的商机背后也存在着更多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将概念真正变为产品或服务。因为“破坏性创新” 的不定性, 它的过程存在着更多的阻力和不确定因素, 它的成功需倚靠企业家对产品市场深入的分析, 顾客群体的正确选择, 以及对产品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此外, 在投放市场的过程中, 还要求企业能够熟练地、 适当地运用宣传策略以吸引市场的目光, 同时减少“破坏性创性” 所带来的阻力。可以说, 破坏性创新是一种全面的、 具有挑战性的多维度上的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实现要求公司不再只是在产品工艺与制作层面上进行创新。更高层面的如市场拓展、 品牌营销、 产品服务等创新才是公司真正应该在破坏性创新中予以关注的。

 iP o d 系列产品的成功正是得力于苹果公司在这些方面创新上所做出的努力。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苹果公司是如何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成功地、 有效地付诸于实践的。二、 iP o d 发展过程中破坏性创新理论运用分析iP o d 发展得益于苹果公司对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成功运用。

 iP o d 在研发过程中就采取了“破坏性技术” ( D isru p tiveT ech n o lo g y ), 即与原有的技术完全不同的新科技, 同时在产品功能定位、 运营模式革新、 营销策略创新和品牌文化建设上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建树。1. 产品功能创新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 iP o d 紧紧贴合了当代青年人追求自由、 时尚、 彰显个性的潮流。

 首先,iP o d 的简洁的理念把用户从复杂的按钮和操作系统中解放出来。

 此举的独创性在于用户可以仅用大拇指就可以在面板上操控可以滚动的分层菜单和流畅的项目显示。

 同时, 2. 5英尺的硬盘驱动也提高了便携性以及容量。从建设后台资源服务功能角度来看, 苹果公司透彻地分析了音乐产业的运营模式, 从而推出了M u sic S to re, 为iP o d 提供了强大的后台资源服务。

 音乐产业的商业环境总是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

 有别传统的以实体经营为导向的产业运营模式, 当前的音乐产业趋向于更多依靠网络在线资源, 即在线的频道提供合法的产品及服务。

 由于缺乏合法的下载平台, 诸如N A P S l'E R 和K A Z Z A 这样的先行者因为提供未经授权的音乐下载服务而遭受指责, 最终导致了失败。

 为了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 建立一个为口0 d提供服务的合法的专属音乐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 iT u n es程序中的M u sicS to re应运而生。

 它集合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提供音乐视频收费下载的网站为iP o d 提供强大的后台资源服务, 并逐渐发展成为苹果公司的盈利项目14】

 。2. 营销创新从产品包装来看, iP M 不但注重产品包装盒的设计, 同时也在品牌名称对市场的影响上做了深入的研究。

 就iP o d 名称而言, 苹果公司巧妙地使用了两个单词的组合和缩写——“i” 代表“IN T E R N E T ( 互联网)” , :

 ‘P o d ” 代表“P O R T A B L EO P E ND A T A B A S E ” ( 便携数据库)。

 这一命名极富创造性, 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品牌对顾客群的吸引力, 而且也传递了有关产品功能和特性的信息。

 此外, 苹果公司还分析了iP o d 产品的品牌优势。

 iP 0 d 的发展一直受惠于其背后强大的苹果品牌的支持, 因而和同类产品相比, iP o d 具有更广的市场接受度和更稳定的客户群体【4)。从销售渠道来看, iP o d 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可服务的苹果在线商店和实体商店直接发售到世界各地, 二是与H a rv eyN o rm a n 和A m a z o n . eo m 这样的零售商合作。

 在这其中, 苹果公司直属的专营店为产品的推广和iP o d 品牌文化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圉。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 苹果公司充分借助了自身出色的推销技术以及卓越的广告攻势。

 尤其是借助这些广告, 苹果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文化,而其“你无所不能” 的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q 。正是因为iP o d 在品牌价值和产品质量上超越其他的同类产品。

 所以即使苹果公司给出了较高的定价, iP o d 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当然, 自从2001年推出以后, iP o d 从未停止修万方数据

 38丽水学院学报20 10 年正和自我提高之路, 当面临售价过高的指责时, 苹果公司完善了营销策略。

 当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加剧时, iP o d 加速了产品升级, 将更强大的新功能和技术应用到下一代的产品中。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 苹果将iP o d 从5G 黑白屏幕的音乐播放器转变为现在的120 G 甚至更大内存的彩屏播放器。20 0 2年, 微软的兼容使得iP o d 从苹果计算机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而iP o d 更广泛的应用也预示着新一轮的销售热潮的到来。作为“破坏性创新” 的产物和没有任何先前市场经验的发明, iP o d 的成功发展还得益于苹果公司高层管理的准确决策。

 iP o d 的发展曾经面临不可估量的风险。

 首先是雇员和股东们的利益取向,一个失败的策划不但会浪费大量的公司资源, 还有可能将这部分人变为创新过程中的阻力之源;其次是处理与原料供应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既有的趋向饱和的竞争市场压力, 象R IO 、 C R E A T IV E 、 IR IV E R 、 和A R C H O S 的数码音乐播放器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M P 3市场份额同。如何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 突破面临的严峻挑战, 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史蒂夫・乔布斯( S teveJo bs)做出了重要的抉择, 为其发展设定了清晰的目标, 并亲自参与到每一个环节的实践中去。

 这也是iP 0 d 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三、 iP o d 的成功创新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长久以来, 中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阻碍。

 首先, 与西方企业成熟稳定的创新性体系相比, 大部分的中国企业缺少一个有效的、能够与企业自身机构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创新体系。

 虽然大多数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将创新摆在了公司发展的重要位子上, 但是由于创新理念的长久缺失, 这一短暂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持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形成。

 其次, 在创新路径探索方面, 中国企业缺乏探索的动力。

 基于中国企业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许多西方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直接被套用, 同时由于资金和人才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 很多中国企业并没有很成功地探索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路径。

 再次, 中国企业在创新方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

 大部分企业注重的是如何运用科技能力对产品本身进行改造, 而忽略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产品理念的创新。

 最后, 中国企业缺少持久的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但要求公司要有充足的资金与人才作为硬件支持, 而且还要求企业拥有高瞻远瞩的企业核心。iP o d 产品的成功为中国企业在产品理念和营销模式方面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破坏性创新性理论在苹果集团中的运用再次表明, 企业只有打破原有的商业格局才有可能真正而稳固地抢占市场的主动权。

 同时企业还应注意到, 破坏性创新因为其较大的风险, 所以在实施前, 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只有充分地考虑利益相关集团可能的反应, 企业才能够预期创新结果, 把握发展方向。纵观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创新性发展, 外商投资的增多不但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较先前更为充足的资本支持, 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的创新理念并且激励着他们将创新理念引入到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中。

 这一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81。首先, 中国企业能够更加容易获取由这些投资者带来的产品和科技的信息。

 企业开始真正有机会直接接触这些资源,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次, 外商品牌的加入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性,这也刺激着中国企业向着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中国企业而言, 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仅倚靠原有的国内市场, 抢占和发掘新的市场和潜在客户群体同样重要。

 通过自我创新寻求多样化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原有的游戏规则将被打破, 中国企业的未来需要其通过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等多种渠道建立起新的市场框架。

 借鉴国外诸如苹果公司这样的先进企业的发展经验, 将为中国企业完善创新体制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帮助。

 同时这种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可以说,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创新能力匮乏的局面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

 但需注意的是, 因为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局面, 所以,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如何创新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企业万方数据

 第4 期李雪莹: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实例分析——论iP o d 的发展策略39创新的过程中, 机遇与风险并存。

 有别于在西方企业中已经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创新体系, 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还面l临着诸多难题。

 如普遍存在的资金匮乏问题, 较为陈旧的企业运作体系, 不完善的企业创新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 专利认证体系的不完善也成为阻碍企业积极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而, 如何在创新与稳定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是当下许多中国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 如何在创新过程中建立自主品牌也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 中国企业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国情, 从而确立起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创新路径。四、 结论作为科技创新赢得市场的最好例证之一,iP o d 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对它的创新性分析, 本文总结出了其包括在科技、 营销手段和产品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对利益相关群体的研究, 这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阻力也被一一指出。对中国企业而言, 尽管其创新能力在近年的发展中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但未来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因而向国外企业学习创新成功的经验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对iP o d 的个案分析, 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创新机制下的多方面创新能力的综合运用。

 中国企业局限于科技创新的创新能力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合理框架下建立起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创新环境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目标。参考文献:[ 1]S eh len d er, B . “A p p le’ B 21st- C e n tu r y W a lk m a n C E OS tev e Jo b s T h in k s h e h a sso m e th in gp r ettyn if ty . A n d f fh e ’ Srig Ilt, he m ig h te v e nsp o o kS o n ya n dM a tsu sh ita ” . F o rtu n eM a g a zin e[ E B /O L ]( 2001—1 1—12)[ 2010- 02—20]h R p :

 Hm o n ey . C iln . eo n g m a g a zin es/f o rtu n e/f o rtu n e_ a reh iv e20 0 1/11n 2, 31334 2h n d e x . h tm[ 2]B a rrile, S . ‘Ing red ients f o r th e S U C c. ℃8 6 0f th eA p p leiP o d :Innova tion( 1)[ J]. B u sinessd a te, 2006( 1):

 5- - 7.[ 3]C h risten sen , cMT h eIn n o v a to r ’ SD ile m m { rth er e v o lu tio n a r yb o o k th a tw illch a n g ed th ew a y y o u d o b u sin ess[ M ]. N ew Y o rkH a r p er C o U in s, 20 0 3.[ 4]B a rrile, S . Ing red ientsf o r th e S U C ,eesS 0 fth eA p p leiP o d :Inno va tio n( 2)[ J]. B u sinessd a te, 2006( 2):

 5_ 7.[ 5]B a rrih , S . In g red ien tsf o rth e S u c c e s s0 fth eA p p leiP o d :M a rk eting [ J]. B u sinessd a te, 2006( 3):

 5_ 7.[ 6 ]G r a M m , J. R . W h a tth e iP o d H a sT a u g h tU s A b o u tM a rk etin g [ J]. T h eC e n tr a l N e wY o r k B u sin ess Jo u rn a l,2晰( 7):

 17—30.[ 7 ]L in d en , G . K r a em er , K . L . a n d D ed r iek , J. W h oC a p —lu r e s V a lu e in a G lo b a l In n o v a tio nS y ste m ?T h ec a s e0 fA pple’ siP o d [ E B /O L ]. ( 2009—12—15)[ 2010- - 01—20]h ttp://esch o l- a rsh ip . o rg /u e/item /17 7 0046n .L 8 ]C h eu n g , K , L in , P S p in o v e r e f f e c tso f F D Io n in n o v a tio n inC h in a = e v id e n cef r o mth ep r o v in c ia ld ata’ [ J3. C hinaE c o n o m icR ev iew ,20 0 4 ( 15):

 25—M万方数据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实例分析——论iPod的发展策略作者:李雪莹,

 Li Xueying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 商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刊名:丽水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年, 卷(期) :2010, 32(4)

 参考文献(8条)1. Cheung K; Lin P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外文期刊] 2004(15)2. Linden, G; Kraemer, K. L; Dedrick, J Who Captures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ase ofApple" siPod 20103. G raham, J. R What the iPod Has T...

篇二: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解讀《經理人月刊》2009.6月號2011/4/201

 • 過去商管界把創新分為「漸進」與「激進」兩類。• 但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認為不論漸進、激進式創新目的都是「改善既有產品的性能」因此統稱為延續性創新。• 相對於既有產品破壞性創新不是更快、更好、更炫反而是「更差的功能」或「只比沒有好一點的產品」。2011/4/202

 • 更簡單、性能更差的產品為何能顛覆市場• 由於科技的進展速度遠快於市場需求的程度。• 目前性能較差的新產品尚不符合主流需求。• 但隨著科技發展它將進步到符合消費者需要的性能。• 便會挾帶更簡單、便宜的優勢大幅取代既有產品迅雷不及掩耳地擊敗市場既有廠商。2011/4/203

 12011/4/204

 兩種破壞性創新破壞性創新可分為兩種1. 創造新市場的破壞性創新new-market disruptions積極爭取尚未消費的新顧客。破壞性創新帶來更便宜、便利、簡單、可靠的產品讓從前未消費的顧客願意埋單。例如Sony推出隨身聽為音響產業開創了青少年市場。2. 低階市場的破壞性創新low-end disruptions攻擊原有產品的低階市場。並沒有創造新市場但用低成本略奪在位者的低利潤顧客。例如韓國的現代、起亞汽車進攻北美市場。2011/4/205

 22011/4/206

 vs.• 延續性創新是改善既有產品的性能需要詳盡的顧客調查、傾聽客戶心聲、完整的財務計畫……• 但這些管理原則面對破壞性創新卻沒有幫助。• 達成破壞性創新需要不同管理技巧。2011/4/207

 更多內容請看《經理人月刊》 www.managertoday.com.tw• 管理破壞性創新的4原則。• 預測產業變化3步驟找出創新機會。• 破壞性創新案例解析華碩Eee PC、元太科技電子紙、CQ2快剪專門店、亞洲航空……2011/4/208

篇三: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seAnal ysi sonD i srupti veInnovati onof LeadingEnterpri s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特此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毯之之、。弓年厂月f 3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倦乏℃导师签名:f司砀捉I~;弓年,月,3日pf≥年f具哆B

 摘要破坏性创新是管理学领域备受重视的概念。由于其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创新理论,对于改变竞争格局、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重大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坏性创新可能对领导性企业产生重大冲击,甚至颠覆其领导性地位。因此,研究破坏性创新对领导性企业的影响、以及领导性企业的对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是对破坏性创新的概述,包括对破坏性创新概念的界定、与延续性创新的区别,以及对企业破坏性创新能力框架的介绍。第二章是针对领导性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分析。包括领导性企业固有的创新路线,以及领导性企业的破坏性创新陷阱。第三章是关于领导性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案例分析。主要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分析破坏性创新对领导性企业产生的冲击。并结合智能手机生产厂商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第四章是关于领导性企业破坏性创新管理研究。包括开拓型策略和快速跟进策略。针对领导性企业采取这两种对策分别进行资源分析和实施方式论证。第五章总结部分主要是对前文所提到的破坏性创新对领导性企业的冲击,以及领导性企业应对策略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发展的展望。本文在分析方法上以案例分析为主。针对近几年世界知名企业发生的案例,从破坏性创新的角度进行阐述和论证。一方面,为破坏性创新理论丰富了案例论证;另一方面,也为世界知名企业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破坏性创新的视角。关键词:破坏性创新,领导性企业,案例分析

 AbstractD i srupti vei nnovati onobvi ousl ydi fferences fromthe tradi ti onal i nnovati on theory, i thas am aj or i m pactchangethecom peti ti ve l andscape,andaffect the survi val of anenterpri se.Inthe fi ercem arketcom peti ti on,di srupti vei nnovati onsm ay gi ve l eadi ng enterpri sesasi gni fi canti m pact.Therefore,to studythe effect of destructi ve i nnovati on for l eadi ng enterpri ses,and the counterm easuresofl eadi ng enterpri sesal epracti cal subj ects.In thi s paper, thechapter gi vesi nnova矗on.i ncl udi ngthe defi ni ti on ofdi srupti ve i nnovati on, the di fference betw eenconti nui ty and i nnovati on,andthe i ntroducti on of fram ew ork ofdi srupti vei nnovati oni Sani m portantconeept of m anagem entfi el d.D ueto thetofi rstageneralovervi ew of the di srupti veabi l i ty.The secondchapteri ncl udi ngi nnovati onstrapofl eadi ng enterpri se.T11e thi rdchapter i S about the destructi ve i nnovati on case studi es ofl eadi ng enterpri ses.M ai nl yf romtw o aspectsoftechnol ogyi nnovati on and busi ness m odelanal yze on the i m pactofdi srupti vei nnovati on tol eadfng enterpri ses,w i ththe case ofSm artphonem anufacturers.弧e fourthchapteri s about the destructi ve i nnovati on m anagem entresearch ofl eadi ngenterpri ses,i ncl udi nggo—ahead strategycom pani estoadoptthese tw ostrategi es respecti vel y anal yzedresourceargum entati onandi m pl em entati on w ays.Fi m l chapter sum m ary part m ai nl yto the above m enti onedi m pactof destructi vei nnovati on on1eadi ng enterpri sesand thecorrespondi ngcounterm easures.Anddi scussthetheory ofdi srupti vei nnovati ondevel opm ent prospects.Based on theanal ysi sm ethod i sgi ven pri ori tyto w i th caseanal ysi s.Forresentof the w orl d’ S best.know n busi ness casehappenedFrom the Angl eof thedi srupti vei nnovati ondestructi ve i nnovati ontheoryenri chedbythew orl dfam ousenterpri secaseanal ysi s provi desi S anal ysi si nnovati onfordi srupti vei nnovati ons ofofal eadi ng enterpri se,the i nherentroutel eadi ng enterpri ses,anddi srupti vei nnovati on,theand qui ck fol l ow up.Forl eadi ngyearsi S expoundedand dem onstrated.O n theone hand,asthecases;O n the other hand,al so for theadi srupti vei nnovati onperspecti ve.Keyw ords:di srupti ve i nnovati on,l eadi ng enterpri se,case anal ysi s

 目录第一章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l1.1研究背景和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1研究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2研究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破坏性创新理论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1破坏性创新概念和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2破坏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 31.2.3破坏性创新的事前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企业创新能力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第二章领导性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分析· · · · · · · · · · · 62.1领导性企业固有的创新路线· · · · · · · · · · · · · · · · · · · 62.2领导性企业的破坏性创新陷阱· · · · · · · · · · · · · · · · · · 62.2.1领导性企业的比较劣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2.2领导性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失败过程分析· · · · · · · · · · · · · · · · 7第三章破坏性创新案例分析· · · · · · · · · · · · · · · · 83.1基于技术的破坏性创新· · · · · · · · · · · · · · · · · · · · · 83.1.1产品功能应用的破坏性创新· · · · · · · · · · · · · · · · · · · · · 83.1.2生产方式的破坏性创新·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2基于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创新· · · · · · · · · · · · · · · · · · 133.2.1针对不同市场的商业模式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133.2.2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13第四章领导性企业破坏性创新管理研究· · · · · · · · · ·174.1开拓型策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4.1.1领导性企业实施开拓型策略的资源分析· · · · · · · · · · · · · · · · 174.1.2领导性企业实施开拓型策略的方式· · · · · · · · · · · · · · · · · · 174.2快速跟进策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4.2.1领导性企业实施快速跟进策略的资源分析· · · · · · · · · · · · · · · 204.2.2领导性企业实施快速跟进策略的方式· · · · · · · · · · · · · · · · .20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 · · · · · · · · · · · · · · · · 225.1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5.2展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致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个人简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II

 1.1研究背景和意义I.1.1研究背景第一章引言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对于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中的众多不确定因素除了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角度和路径,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由哈弗大学的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的“ 破坏性创新"理论也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前沿和热点。破坏性创新在帮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进入企业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对行业中的领导性企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甚至导致一些领导性企业陷入困境。研究领导性企业被破坏性创新颠覆的路径,其自身在进行破坏性创新时的比较劣势,可以帮助领导性企业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在破坏性创新方面的资源情况,在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时选择更为合适的策略。1.1,2研究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领导性企业在遭遇破坏性创新时或者丧失市场中的领导地位,或者被彻底颠覆。基于这种现象,立足于领导性企业,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在开展破坏性创新时的利弊,分析其在遭遇破坏性创新时被颠覆的原因,探讨其应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可行的策略,对于领导性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实践方面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分析方法上以案例分析为主。针对近几年世界知名企业发生的案例,从破坏性创新的角度进行阐述和论证。一方面,为破坏性创新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案例论证;另一方面,也为世界知名企业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破坏性创新的分析视角。

 1.2破坏性创新理论概述1.2.1破坏性创新概念和特点Chri stensen在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 D i srupti ve i nnovati on) 的概念。他认为根据创新的不同路径,可以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所谓维持性创新,就是在现有市场上,通过现有路径中的一系列能力和流程,使得现有产品或服务在某一方面获得比目前更高的性能,比如,更好、更快或更便宜,当然,这种某方面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可能是高难度或者高成本的。破坏性创新的路径是通过不连续的变化,可能是通过技术上能力破坏。比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文字处理的发展排除了机械打字创新的需要,以发达的物流体系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网上零售模式代替实体店销售模式,将3.5英寸小型硬盘驱动器销售给便携式电脑制造商而不是传统的台式计算机制造商,等等。这些提升或者改变特别需要不同于领导性企业所有的能力或技能,也可能是通过表面上对现有技术重新组合的创新,或针对目前尚显不成熟的不同市场。与现有维持性创新相比,破坏性创新最初起步的市场不是已有的主流市场,而是一些低端市场或者新市场,并针对这一市场的需求加强产品的相关性能,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性能的提高,新产品逐渐侵蚀现有的市场,甚至取代现有产品或产业。总结国内外学者们对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按照不同的评级标准,可以将破坏性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破坏性创新涉及到技术和市场两个不同的手段。从技术手段来看,可以将破坏性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其他行业的技术转移应用,比如,以数码摄影技术应用于照相机,从而取代了卤化银摄影胶片。虽然在其他行业数码技术已经存在和发展,但是对于找想器材生产企业来说却是一项新技术;另一类是全新的技术开发,对现有成熟的技术具有颠覆性。当破坏性创新采用市场手段时,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市场破坏,即通过市场细分,发现从未被满足的客户群或者从不消费此产品的客户群,通过提供破坏性产品或服务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比如,通过提供价格更便宜、使用更简便的产品,使得一个新群体能开始更方便地拥有并使用这些产品,从而开辟新的市场。另一类是低端市场破坏,即在原有价值网络的最低端,对最不具吸引力的市场发起攻击的破坏性创新,通过获取领导性企业看来最...

篇四: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012 年 2 月 )第 2 期中国科技论坛基金项目 :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2011SP003 ); 基于知识和交互式学习的珠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10YJC630315)。收稿日 期:

 2011-06-16作者简介:

 林春培(1984-), 男, 福建泉州人,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管理、破坏性创新、区域发展战略。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类型、内在动力及事前识别林春培1, 张振刚1, 薛广州510640; 2.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捷2(1.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510006)The Concept, Type,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anteIdentifica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Lin Chunpei1, Zhang Zhengang1, Xue Jie2(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n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 510006,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literature discussing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but they all lack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Through combing the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view point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literatures, andsummarizes the dynamic process concept, main featur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three kinds of market encroachment mode of thelow-end disruption and new-market disrup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and the exante identificationframework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gets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It sums up the mainpoint of this article,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ccordingly.Key wo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Low-end disruption; New-market disruption; Market encroachment mode; Intrinsic motivation;Exante identification摘要:

 现有文献对正在不断完善之中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展开论述, 但都缺乏一个综合的理解。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 分析观点间的分歧和内在联系, 归纳出破坏性创新的动态过程概念、主要特征以及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的三种不同的市场侵蚀模式, 并对破坏性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和事前识别框架进行了探讨, 从而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 低端破坏; 新市场破坏; 市场侵蚀模式; 内在动力; 事前识别中图分类号:

 F062.3文献标识码:

 A1引言Christensen(1997)

 提出 的 破坏性创 新理论, 由于对亚历山大困境的超强解释力而逐渐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青睐和重视, 并成为创新和战略管理研究的前沿热点。

 然而, 由于分析视角的差异性, 现有研究的许多观点和看法难以形成统一, 甚至相互冲突, 这可能导致未来研究方向的模糊性[1]。

 因此, 有必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分析观点分歧和矛盾的35--

 中国科技论坛(2012 年 2 月 ) 第 2 期内在原因, 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主要文献, 本文从概念内 涵、基本分类、内 在动力、 事前识别四个方面归纳和评价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发展, 并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2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发展破坏性创新的演化概述2.1在 修 正 技 术 S 曲 线 的 过 程 中 ,Christensen(1992)[2]注意到纯粹从技术维度评价构架技术(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的片面性和市场变化在推进构架技术更替的重要作用。

 新构架技术不能以已有构架技术应用市场所关注的性能指标评价, 而应以新市场或边缘市场所要求的 性能指标进行评价。Bower &Christensen(1995)[3]首次提出破坏性技术的概念, 解释在位企业如何因破坏性技术和市场变化的有机结合而陷入困境或走向失败。

 破坏性技术能够提供与主流技术不同的价值, 其在那些对主流消费者最为重要的性能维度上最初要劣于主流技术。基于技术的维持性和破坏性,Christensen(1997)[4]首次将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两种类型。为 了 进 一 步 拓 展 破 坏 性 的 概 念 ,Christensen &Raynor(2003)[5]将破坏性的应用 从技术产品延伸到包括服务和商业模式, 如连锁折扣商店、 点对点航空、在线商业教育等, 并运用一个三维模型形象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破坏性创新, 增强了创新理论对特定商业现象的解释能力。

 Christensen、Anthony& Roth(2004)[6]进一步系统化破坏性创新理论, 并提出 和实证分析创新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发展的三步程序,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推向了 高潮。为 了 回 应 相 关 学 者 的 批 评 和 讨 论 ,Christensen(2006)[7]回顾自 己及其团队如何通过观察、分类归纳和定义关系三个步骤, 完成破坏性创新模型在描述性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中的理论构建过程, 增强了理论框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也标志着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2.2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1)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在回顾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构建过程中, Chris-tensen[7]确定用 “破坏性创新”术语代替早期使用 的“破坏性技术以及破坏性商业模式”, 以避免概念的不准确以及可能引 起的误解。

 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界定破坏性创新的概念。

 一是基于动态视角,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一个产品或一种服务最初在简单应用市场中占据立足点, 并持续地向上高端市场移动,最终替代在位产品的过程[4-5,7]。

 二是基于静态视角,认为破坏性创新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载体。

 它可以是从现有业务的下方慢慢爬升, 并威胁和替代现有业务的一种技术、产品或流程[8-9], 也可以是已被成功开发出来并能够使组织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和现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技术、流程或商业模式[9-11]。三是基于功能视角将破坏性创新定义为拓展和开发新市场和提供新功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或破坏现有市场联系一种重要战略工具[12-16]。从观点间的联系来看, 后两种观点可以看做是第一种观点的延伸。

 因为新产品或服务对新市场的开辟或现有市场的侵蚀过程, 最终体现为新产品创造新的顾客群体或吸引 主流市场顾客群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发生, 肯定会创造新的市场或破坏现有市场。

 但是, 新产品或服务要在简单应用市场立足或对主流市场顾客具有吸引 力, 必须能够提供不同于现有产品的一系列属性特征, 以帮助用户 完成特定工作任务。

 而这些属性特征无法自 动生成, 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流程、商业模式才能实现。

 因此, 不同于主流市场的技术、 流程或商业模式是进攻企业将投入要素资源转换成市场竞品, 并促使其在简单市场立足并向上爬升的物质载体。

 从后续研究看, 国外大多数学者认同并不断完善 Christensen 的定义, 把破坏性创新的动态过程概念作为研究的基本假设,如 Adner[17]基于需求结构探求破坏性创新的动力来源、Govindarajan & Kopalle[16]引 入高端破坏性创 新和 提 出 创 新 破 坏 性 的 一 般 测 量 标 准 、Schmidt &Druehl[18-19]基于保留价格曲 线分析破坏性创新的市场侵蚀方式等; 我国 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如宋建元[20]、苏启林[21-22]、王志玮[23]、薛捷[24]等开始接受并采用动态过程概念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可以看出, 基于动态视角界定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 已成为破坏性创新理论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主流趋势。

 为此, 基于 Christensen 的定义及相关学者的补充和完善, 我们认为,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先通过引 入在主流市场消费者所重视的关键属性性能上表现不佳, 但具有非消费者或关键属性性能过度服务的顾客所重视的特定属性或属性组合(包括价格)的产品和服务, 占领边缘市场或分离市场, 再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关键属性性能上的不断改进, 逐步破坏和占领主流市场的过程。36--

 (2012 年 2 月 )第 2 期中国科技论坛(2)破坏性创新的主要特征。根据 Christensen 的定义, 破坏性创新并不打算向现有市场引 入更好的产品, 相反, 它重新定义性能轨迹, 起初往往提供比较简单、更加便捷与廉价的产品和服务, 以吸引 新的或不太挑剔的消费者。

 一旦破坏性产品和服务在新的或低端市场确立地位, 它将向主流市场进军, 通过不断完善主流市场用户 所重视的属性性能, 吸引 更多的用户群, 并最终替代市场现有产品。

 随后, 许多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的特征进行补充、归纳和完善。

 其中,Adner(2002)[17]识别出持续性创新转换到破坏性创新的关键原因在于消费者从关键性能提升过程中所获取的边际效用不断减少。Hüsig et al.(2005)[25]提取揭示破坏性技术的 7 个一致性特征:①新技术提供的产品起初便宜、简单、性能差, 但随后快速完善;②主流产品关键属性性能出现过度供给, 而新技术提供的非主流属性引 起关注;③主流顾客拒绝新技术;④提供较低的毛利和利润;⑤新技术在利基市场获得成功; ⑥非对称偏好重叠出现, 即新技术在主流市场的功能影子大于现有技术在次级市场的功能影子;⑦交叉的轨迹, 即新技术的性能供给轨迹与现有低端市场的性能需求曲线相交。

 Govindarajan & Kopalle[16]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一个连续变量, 并具备四个特征:①在传统属性性能方面处于劣势; ②提供新的价值主张吸引 新用户 或对价格敏感的主流用户 ; ③提供的产品以更低价格出售;④从利基市场渗透到主流市场。尽管后续学者对于破坏性创新特征的描述并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他们的思路始终与 Christensen 保持一致。

 因此, 将破坏性创新的主要特征总结如下:①成功开发出 性能属性的新组合(包括价格); ②生成产品的关键属性性能无法满足主流市场期望, 只能以利基市场为目 标; ③“在位者”由 于不匹配的流程或价值观而忽视利基市场; ④通过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生成产品的关键属性性能开始满足主流市场期望; ⑤在位者在这种创新中缺乏提供性能属性新组合的必要能力, 从而走向“失败”。

 其中, 利基市场,作为破坏者的市场立足点, 是一个典型的未开发市场或由于价格等原因而未能充分服务的市场, 可以帮助破坏者在进入主流市场前壮大规模和积累 实力。

 另外, “失败”并不总是意味着新进者或者新业务会完全取代在位者或现有业务, 更多地体现为破坏者在主流市场销售份额上对在位者的一种超越, 并且, 这种“失败”也可以是在位者进行自 我破坏的结果[19]。(3)破坏性创新的概念辨析。早期阶段, 一些学者倾向将破坏性创新等同于突破性创新或能力毁灭性创新[12,26-27], 而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Christensen 团队及其支持者则明 确指出破坏性创新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8-29]。

 为了正确理解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 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1,4,5,7]:(1)创新的破坏性具有相对性, 同样创新对于不同企业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

 例如, 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模式, 对于起初基于电话和电子邮件销售电脑的戴尔公司, 是一种持续性创新; 但对于基于代理商销售模式的康柏和 IBM, 却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因为它对这些公司的零售渠道伙伴带来了 巨大冲击。

 同样, 网上证券交易模式, 对于嘉信理财、富达基金等折扣经纪商, 是一种持续性创新, 因为它有助于公司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手续费折扣; 而对于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等全服务型经纪商, 却是一种破坏性创新, 因为它正逐步蚕食“一对一”经纪人模式的核心业务。(2)

 破坏性创新并不总是意味着进攻者或新业务将会替代在位者或现有业务, 破坏者也不一定全是新创企业。

 破坏性创新并不总是意味着进攻企业的成功和在位企业的失败。

 实际上, 具有高端技术的在位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满足那些要求最苛刻、对价格最不敏感的顾客来生存。

 另外, 并不是所有在位企业都会处于被动破坏的情形之中, 也有一些聪明 的 在位者成功 地扮演了 破坏者的 角 色, 如IBM 个人电脑、索尼随身听、惠普喷墨打印机以及英特尔迅驰芯片的成功。(3)破坏性创新并不等同于毁灭性创新。

 相对于聚焦低成本结构但最初在关键性能维度表现不佳的破坏性创新, 在关键性能维度表现较好且具有相对低成本结构的技术创新将给主流市场带来更多的毁灭性影响。

 IBM 新一代硅锗通信芯片就是很好的例子。

 硅锗通信芯片能够将切换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4倍, 大大降低了功率要求; 而且它只需利用现有半导体工厂进行制造, 将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这样, 以硅锗为基础的芯片技术, 迅速成为市场主流技术, 给朗讯、 摩托罗拉以及英飞凌等竞争对手带来了毁灭性影响并迫使它们成为跟随者, 但它不是破坏性技37--

 中国科技论坛(2012 年 2 月 ) 第 2 期术, 因为它在关键性能维度上的表现一开始就优越于原有技术。2.3破坏性创新的基本分类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对破坏性创新进行分类。

 一是根据新产品或服务价值属性的提供方式进行分类, 包括破坏性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破坏性技术创新是基于破坏性技术的创新。

 相对于朗讯科技公司的电路交换技术来说, 思科公司的分封交换技术, 就是一种破坏性技术创新。

 同样, 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不同于主流产品或服务提供的价值属性。

 相对于传统商店的销售模式来说, 网上购物模式则是一种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实质上, 许多破坏性创新都是破坏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因此, 这种分...

篇五: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导报 2012 年第 05 期简述 Christensen 破坏性创新理论章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自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于 1997 年在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首次提出 “破坏性创新”这一概念以来,其创立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在创新技术管理研究领域卷起了一波学术浪潮。【关键词】简述;Christensen;破坏性创新理论一、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 是指针对主流市场的高端客户的需求, 在不根本改变原有技术创新路径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基础以及现有商业模式的条件下, 通过采取渐进式改进和完善产品的功能、质量、服务水平或提高其性价比等措施, 来巩固和提高现有的市场地位的一种创新。

 维持性创新的一个基本共同点是:

 它们的盈利点都在于遵循主流市场中高端客户重视的已定型的技术路线的产品或服务方面就不断发展与完善产品的性能进行持续的创新。破坏性创新, 是指立足于低端或非主流市场, 不是遵循原有技术创新路径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基础以及现有商业模式,而是通过不断完善低端或非主流市场所看重的产品特性和服务功能,对主流市场现有的竞争基础、游戏规则、商业模式和在位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逐渐侵蚀,最终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并征服在位企业的一种创新。

 C h risten sen认为,破坏性创新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技术革新, 它实质上还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客户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创新。二、破坏性创新的模式从改变现有市场格局的角度,C h risten sen将破坏性创新分为以下三种实现模式:

 即低端市场的破坏 (L o w - en d D isru p -tio n s )

 、新市场破坏 (N ew - m a rk et D isru p tio n s )

 以及混合市场破坏 (M ix D isru p tio n s )

 。(一)

 低端市场破坏低端市场破坏,是指基于原有的市场格局或主流的价值网络, 不同于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而进行的产品创新, 创造出最基本的恰当的产品来控制那些在位企业未及的细分市场,起初满足主流市场不被重视的低端或非主流客户的基本需求,然后再利用不同层次的特性创新来满足不同的市场特需来制定出正确的产品改进次序,随着不断改进与完善针对低端市场的恰当的产品性能,试图吸引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的高端利基市场, 最终使得在位企业失去对其主流市场的控制力, 进而被新兴企业完全取代的一种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 低端市场破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成本领先,而是在对消费者价值偏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下, 通过把性价比较低的功能或效用剔除, 保留其最基本的功能效用来有效地降低新产品的成本和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来提高消费者整体的价值水平。(二)

 新市场破坏C h risten sen在界定新市场破坏之前, 定义了“非消费”(n o n - co n su m p tio n )

 这一概念, 即当消费者 (或客户)

 因现有的产品过于复杂或昂贵,而主动放弃产品自身能够实现的某种需要或需求的一种现象。

 新市场破坏就是试图将 “非消费”转化为一种现实消费行为,而主动构建一个崭新的产品价值网络和属性维度,随着不断改进与完善针对 “非消费”市场的产品性能,不断瓦解原有的主流市场的产品价值网络,使其摒弃掉原有的产品的属性维度,最终使得在位企业失去对其主流市场的控制力,进而被新兴企业完全取代的另一种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新市场破坏起初并不与主流产品进行正面冲突和竞争,而是开拓 “未消费”市场,更便宜、更便利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并构筑暂新的客户价值网络, 最终达到使主流市场对既有的产品价值网络和属性维度主动摒弃的市场目标。(三)

 混合市场破坏事实上,在分析破坏性创新模式时,C h risten sen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大部分出现的破坏性创新是上述二者的结合体。

 低端破坏与新市场破坏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严格将二者区分,或是将破坏性创新适用的消费者进行区分,内在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破坏性创新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在位企业的市场盲区或是因客户价值偏低而不被在位企业重视的某些领域,为破坏性创新进一步成长, 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 竞争缓和的时间间隙和发展环境。三、破坏性创新的特征C h risten sen认为破坏性创新具备以下三个关键特征:

 破坏性创新产品往往低成本、高便利, 并全面降低目 标市场的综合使用成本;破坏性创新起初的目标市场往往具有 “非消费”的特征, 即由于高价格、难操作等产品属性使得他们自 动放弃满足原有产品能有效实现的需求;在位企业面对破坏性创新的市场瓦解时,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多半归于失败。

 破坏性创新上述三个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竞争这四个维度上。(一)

 技术维度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本身不一定符合间断性或突变性理论视野237

 企业导报 2012 年第 05 期的特征, 也可表现为一定的渐进性或连续性, 技术不一定就是原创性的、开拓性的或复杂化的,也可以是简单化的、易操作性的;与此同时,破坏性创新也不一定就是基于全新的技术属性,也可能是基于既有技术属性的重新组合或是产品结构的再设计,从而为目标市场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再次,随着目标市场所看中的价值结构的不断完善,新的技术性能改善速度快于原有的技术性能改善速度, 最终完全超过主流市场的预期,从而占领原有的主流市场。(二)

 产品维度从产品维度上,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表现在:

 起初的产品不被主流市场所接受;破坏性创新产品往往低成本、高便利,并全面降低目标市场的综合使用成本;破坏性创新产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满足主流市场要求的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起初针对的是 “非消费”市场, 不简单以盈利为目 的; 破坏性创新产品最终控制整个市场的主导权。(三)

 市场维度从市场维度上,破坏性创新起初着眼于因利润微薄而不被在位企业所重视的边缘市场或新兴市场;这个边缘的或新兴市场规模很难量化, 同时, 在位企业的管理层对该市场发展的预测持轻视或怀疑态度;主流市场中的现有产品出现性价比下降的趋势, 或性能或属性趋于过剩, 主流市场愿意为单位性能的提升所支付的边际价格呈下降趋势,既有行业的竞争基础强度开始弱化。(四)

 竞争维度从竞争维度上,破坏性创新因其市场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程度的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表现在新兴企业不与在位企业就主流市场的争夺进行激烈竞争,而是通过不断满足 “非消费”市场而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正因为此,在位企业可能轻视或容忍新兴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当破坏性创新产品提高到足以吸引和瓦解主流市场时, 在位企业这时会发现由于技术、客户价值实现路径、市场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迥异, 而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只能任由其市场份额被新兴企业蚕食,并最终失去市场的主导地位。四、组织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在破坏性创新理论中,C h risten sen也就组织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条件与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以下详尽分析:(一)

 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条件C h risten sen提出, 要是一项创新具备破坏性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技术路线清晰明了,初始功能简易化;其商业模式起初也应是简单的、低成本的, 而且目 标市场吸引不了在位企业的管理层的关注; 目标市场本身对其生存发展阻碍很少;当破坏性创新逐渐发展与完善并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原有的主流市场时, 对主流市场的用户既有的消费方式改变很小; 创新使既有的工作方式大大简化,操作层次从专家向一般熟练人员转变。C h risten sen为了判定某种初始创新是否能最终发展成破坏性创新,总结了著名的石蕊实验 (L itm u s test )

 ,即管理者只需回答以下三组问题,就能初步判断该创新是否具有破坏性的潜质。第一组问题是来判断其是否能成为破坏性创新中的新市场破坏。(1 )

 是否存在一类消费群体因资金、设备或技能的局限性, 导致他们放弃某种自 身需求的满足, 或是不得不请专业人士代劳?(2 )

 原有产品所服务的顾客群中,是否存在相当一部分因使用该产品, 给自己带来不便或又不必要的高额支出现象?如果此项初始创新通过发展与完善自身技术,使更多上述消费群体的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 那么, 它就存在成为一个开辟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的可能。第二组问题是来判断其是否能成为破坏性创新中的低端市场破坏。

 (1 )

 是否存在一类足够规模的客户群愿意购买以更低的价格、性能稍逊于主流市场的既有产品但质量水平还不错为特征的初始产品?(2 )

 是否能形成一种暂新的商业模式,使新兴企业以较低价格、性能稍逊于主流市场的既有产品但质量水平还不错为特征的初始产品来吸引认为既有产品功能过剩的这一部分顾客群,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仍然足以支付进一步的技术改进与完善?如果初始创新通过以上任一组的测试后,即具备成为破坏性创新的潜质, 则接下来进入第三个测试阶段:

 这种创新发展与完善后是否能对在位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形成严重挑战,并最终使其丧失对主流市场的支配? 答案仍然是肯定的话,那么新的破坏性创新就此诞生了。(二)

 内外部影响因素C h risten sen提出, 用户需求及其目标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资金来源、新产品的营销渠道是影响组织开展破坏性创新时所面对的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C h risten sen认为,首先,在位企业越是对主流顾客群展开详细的市场调研,然后针对他们进行原有技术的改进,就越容易丧失对潜在市场机遇的真实把握的机会, 创新实质是技术与市场的有机组成的结果, 而顾客就代表了市场环境, 组织只有基于环境进行市场细分, 才有可能发现破坏性创新。

 其次,破坏性创新的执行者在初期与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组织规模仍不大,对增长有信心并具备低盈利忍耐度的创新资金才是首选。

 最后,创新的市场渠道除包括常见的,还应包括在产品营销和交付链条上任何能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环节。

 组织价值观、企业家精神和组织内部资源配置方式则构成影响破坏性创新的内部因素。参考文献[1]克里斯坦森. 创新者的窘境[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克里斯坦森. 创新与总经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Boston:ha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 1997[4]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Ongoing Process of Building a Theoryof Disruption.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23,2006:39~55[5]Joseph L. Bower and Clayton M.Christensen. DisruptiveTechnologies:Catching the Wave. Ha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1995:43~53理论视野238

篇六: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性创新企业发展的新高度 http://www.enet.com.cn/cio/

 2009 年 12 月 31 日 0746

 来源eNet

  现在无论是什么行业国内还是国外“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上至国家政府下到民营小企业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可以这么说创新成为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唯一通行证

  但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创新的本质和创新的类型 有些我们看上去是创信了原来的作法 但不知道它究竟是属于什么类型或者什么性质的创新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产品创新创新的类型非常多。就一般所知创新通常会发生在三种不同的层次上

  1、变形式创新即事情进行过程中无法改变或反转的历史性变化这样的创新几乎颠覆了原有的概念也可以说创新的结果已经不是原来的事物了。

 2、实质式创新这种创新在新奇度与范围上虽然不能与变形式创新概念相比 不过仍足以对传统的秩序造成相当的困扰。实质式创新经常是伴随在变形式创新之后而来的就像一般的地震一样在主震之后总有余震跟着来。

  3、续增式创新这是绝大多数的企业每天从事改变的必要动力。

  不过组织很少能分辨出哪些是属于创新哪些会为自己带来麻烦。例如存储科技的创始人阿韦达便因为无法明确分辨出什么是他已经证明自己所能做到的续增式创新什么是他想要做到的变形式创新与实质式创新因而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他想要研发新的大型机实质式创新来与IBM 直接正面竞争。于是他便根据自己过去在续增式创新的经验来盘算采取怎样的方式与 IBM 竞争但却低佑了研发新的大型机这项挑战的严重性。

  因此存储科技落入了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窘境。更糟糕的是阿韦达选错了时机。就在阿韦达决定要与 IBM 在大型机领域一较长短的同时整个计算机业正进行一场从大型机转变为个人计算机的转型。阿违达的第二个错误是在光存储技术尚未成熟的前几年便急欲尝试进行光存储系统的研发。此举再度证明了阿韦达对于续增式创新的经验反而误导了对变形式创新的需求。

  接着 继任总裁的波帕在续增式创新上的成功让他相信自己绝对能以“冰山”的研发实质式创新来打败 EMC 的磁盘阵列存储系统。因此波帕便想将续增式创新的成功转移到变形式创新的过程中在“冰山”的研发上如法炮制。

 但可惜的是 过去的成功经验无法满足“冰山”对于更严苛的技术发展标准的要求。

  就因为无法在创新与管理的必要条件之间明确加以区分 阿韦达及波帕都无法预见在他们面前的需求与挑战。他们过去的续增式创新的经验根本不足以引导他们对实质式创新与变形式创新在困难度及时机条件上获得深入的了解。

 结果他们不但在三个重大计划上出现了管理不当的失误更导致存储科技的出局。这一连串的错误让两个人不得不先后黯然下台。

  决定创新层次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创新的新奇度如何一是创新所能产生的利润如何。一般来说续增式创新不论是对客户或是对制造厂商而言新奇度并不高因此市场影响力相当薄弱而实质式创新的新奇度对客户或制造厂商而言都相当高所以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就会连带着水涨船高至于变形式创新可以刺激开发全新的设计、全新的制造流程或全新的使用方式这种影响力位居三种创新之冠。

  因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如果有一种创新不但非常新颖而且还能够产生庞大的利润那么我们通常会把这种创新归类于变形式创新而实质式创新的新奇度以及产生的利润则是在变形式创新与续增式创新两者之间。此外一般大众对于变形式创新的印象相当深刻但是对于续增式创新则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我们相信创新的规模是一种对数的概念而不是算术的概念。实质式创新的规模通常比续增式创新的规模还要大 10 倍在回报上也比续增式创新多 10倍当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也比续增式创新高 10 倍。而且实质式创新通常是极具繁殖力的因为一旦某项实质式创新成功后续便会衍生出其他的创新。

  而变形式创新的规模又比实质式创新的规模还要大 10 倍。变形式创新对社会组织以及经济市场的组织所造成的冲击程度要比续增式创新所造成的冲击更为激烈。而且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在创新投资组合上的分析显示创新的出现频率同样也是一种对数的关系。例如平均每 100 次续增式创新就可能会出现 10 次实质式创新平均每 10 次实质式创新可能就会出现 1次变形式创新。

  当然许多企业其实并非构建在非常新颖的创意观念上但一样可以运营得有声有色比如存储科技的波帕决定在磁带机产品线上力求发展以及新一代的微软办公软件等。但是这些都不属于变形式创新它们是卓越运营的范例在传统业务上持续努力追求卓越的运营。然而在我们的观念中新奇度非常高但却无法产生利润的创新并不属于变形式创新。这样的产品称之为“发明”可能比较妥当。

 创新的每一个层次不论是续增式实质式或变形式都需要由企业内不同的阶层以不同的流程来进行管理。续增式创新可交由最前线的人员来负责但变形式创新则必须由资深的高层管理者来亲自管理。此外创新的每一个层次也代表了不同的挑战。例如续增式创新所挑战的是现行的战略而未对公司的传统管理控制系统加以挑战。但是变形式创新所挑战的对象则包括了企业的战略以及管理控制系统两者。因此如果不了解你所面对的创新属于哪一种层次那么就不可能把创新管理好。

 阿韦达与波帕昂个人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两者的差别在哪里所以才会失去存储科技的领导权更别说为股东创造利润报酬了。

  续增式创新

  谈到续增式创新的特色与其说是改变了哪些地方还不如说是有哪些地方没有改变。虽然续增式创新的新奇度并不高也无法产生很高的利润但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竞争水平企业仍必须追求续增式创新。

  续增式创新之所以极具吸引力是因为企业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改变就可以确实达到创新。因此续增式创新所提供给客户的价值与创新前的价值大致相当 所使用的制造设备与创新前大致雷同所通过的销售渠道以及所使用的营销手段 也都与创新前的产品或服务大致一样。续增式创新是把旧的产品或服务加以改良更新后推出但不是大幅度的改良更新。

  想要了解续增式创新可以看看帆船的演化。在 19 世纪 80 年代可以常常在海平面上看到象葛勒纳夫轮号一类的快速帆船。

 当时这种快速帆船经常装载货物往返于英美主要港口。因此若是把它比做那个年代的联邦快递经过上百年的续增式改良才有了今日完美的面貌可一点也不为过。事实上联邦快递的总裁弗雷德。史密斯真的大量收集了各式各样快速帆船的模式并把这些模式安置在玻璃箱中展示于联邦快递的总部内。

  但是到了 1870 年 已经问世有 70 年之久的蒸汽船正威胁快速帆船的领导地位。刚开始蒸汽船的航行效果其实不怎么好因为在 1820 年蒸汽引擎所显现的效能并不尽人意。因此蒸汽船的载货容量中绝大多数都被存储的燃料所占据。但是到了 1890 年蒸汽引擎经过不断地改良已经到了能够超越快速帆船的成本优势的水平。于是快速帆船只得开始把它原有的市场占有率拱手让给蒸汽船或者在早期的时候“蒸汽帆船”应该是更贴切的说法。

  不过 拥有快速帆船的船主以及支持快速帆船的造船技师并不打算就这样放弃对航海的控制权。他们也针对快速帆船进行续增式改良并加以全力反击。法兰斯 2 号就是当时诸多改良后的快速帆船之一。法兰斯 2 号经过大幅改良跟葛勒纳夫轮号比起来多了一个桅杆水线也比较长它速度更快载运的货物更多。

  于是蒸汽船对快速帆船两边展开了一场小型的技术竞赛。普鲁森号是快速帆船再次改良后的成果。

 由于一样采取续增式改良 因此桅杆更多 水线更长操作效率也更高。

  普鲁森号的出现是否让蒸汽船不再继续改良进步了呢当然不。蒸汽船当然也继续采取反击。这些毫不畏惧的造船技师再接再厉对快速帆船进行更多改良这次则是加上了斜桁装置的设计托马斯。劳森号便是展现出来的成果。这艘船的桅杆和水线比起之前的帆船偶要好很多速度自然也快得多。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技术上的续增式改良已经到了一个自然的界限。1907 年 12 月 13 期五在英格兰靠近西西里岛的海面上 特纳船长突然发现他控制不了托马斯。

 劳森号。然后在 60 节强风的吹袭下整艘帆船撞上了岩礁。特纳船长奇迹般生还但是其他的船员无一能够幸免。这就是整个快速帆船的辉煌时代。到了这里快速帆船的续增式创新已到了尽头。

  特纳船长与存储科技的两位总裁波帕及阿韦达就某些地方而言颇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续增式创新终结时的牺牲品。特纳船长失去了他的船与船员而波帕及阿韦达则失去了他们的企业。

  所以续增式创新并不表示拥有市场它只是一种持续性的代表表示企业仍守在这个领域守着这个市场。因此预期说续增式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还不如说是卓越运营的一部分来得贴切。

  变形式创新

  变形式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交易的盛衰起落制造许多亿万富翁打败其他竞争对手也可以刺激新时代的来临。续增式创新不太会对已经确立的现状构成挑战和威胁 但是变形式创新却经常使企业的传统观念及运作系统头疼不已。

 变形式创新不是从“产品质量”计划凭空蹦出来的 它们是那些创意人员专心一意地从破坏已确立的秩序或现状中所获得的成果。

  变形式创新就象是为了竞争而必须破坏既有产品。

 变形式创新通常都是由资深的高层管理者所构想出来并负责监督进行。一般来说新兴企业赖以生存的唯一命脉 就在于变形式创新。

 因此不只是产品本身 常常就连工具 分销方式媒体宣传活动以及价值主张等全部都得重新来过。而且最令人激动惊奇的是这些条件竟然可以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甚至一鸣惊人让华尔街股市分析师个个跌破眼镜。

  不过 现存的企业通常是不会创造出变形式创新的 但是市场却可以办得到。因为市场总有办法能组合出全新的企业包括人资本以及技术。

  实质式创新

  一般而言实质式创新属于变形式创新的第二代因此这些产品或系统通常都是跟在领先的创新之后而出现。比方说取代旧式 DOS 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实质式创新

  。其他的比如好奇宝宝与帮宝适山姆会员店与沃尔玛747 飞机与 707 飞机 以及联邦快递的当日服务与原来的标准隔夜服务等都是前者为后者的实质式创新。当然这些新产品的推出称得上够大胆不过要是跟原始的变形式创新比起来大胆的程度还是略逊一筹。至于实质式创新和续增式创新的差别就在于创新改变的范围大小以及影响程度。

  例如Window 操作系统就不是 DOS 操作系统的简单扩大版。它经过了程序的重新编写而且结合了可视化的界面窗口因此不但在外观和感受上与DOS 全然不同而且对用户来说操作更是简单。Windows 操作系统的推出是要与麦金塔操作系统在市场上一较长短。虽然消费者喜欢的操作系统会有所不同但至少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用户不再需要去记忆 或在键盘上敲打一连串代码指令。

  实质式创新可以在一端时间之内提供安全的竞争优势 因为一方面这种创新有助于建立并加强变形式创新所必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它会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使自身的创新与续增式创新之间有重大的区别。由于实质式创新

  常常需要外部专业知识及技术方能大获全胜 因此它往往会把组织在信息与技术上的限制做更宽广的延伸。但是对于传统秩序与现状的捍卫者而言实质式创新常常是一种能力的破坏。一般来说实质式创新与资深的高层管理者有所关联不过这时候的高层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多半都是顾问。

  大致上来说 实质式创新并不是只把续增式创新稍加扩大便可获得。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必须是紧紧跟随着变形式创新的脚步前进逼供内在市场中保持攻势获取利益。因此进行实质式创新所需要的是大胆计划小心组合。如果有企业以为只要累积续增式创新就能够达到实质式创新的目的那可能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这些创新并不是随便把一些小小的进步加以扩大就可以得到的。它需要有想在市场上表现更杰出的远大目标以及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创新方法例如以网络为基础的 ERP 系统就是一种新的概念。当然了最后的成品是要把这些现有的半成品远大的目标以及新奇的方法全部组合起来才能有别于续增式改变所带来的进步。

  如果管理者无法明确分辨这三种创新 其实很多管理者都把这三种创新当作

 同一种来进行管理那么想要符合其中任何一种创新的需求就很难了。

  一个企业 如果能非常明确自己从事的行业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究竟该选择何种类型的创新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解决如何进行创...

篇七: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2 期 f2012 年 2 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一35 一

 破 I J新的概念、 类型、 内在动力 及事前识别 林春培 ,张振 刚 ,薛广州

 510640 ; 2.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 广 东

 捷 z

 ( 1. 华 南理. 7 - 大 学工商管理学院,广 东

 广州

 510006) 摘理 国 内外相 关文 献 , 分析 观 点 间 的分歧 和 内在 联 系 . 归纳 出破 坏性 创 新 的动 态过 程概 念 、 主要 特 征 以及 低端破坏和新 市场破坏的三种不 同的市场侵蚀模式.并对破坏性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和事前识别框架进 行 了探讨 . 从而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未来 的研 究方 向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低端破坏;新市场破坏;市场侵蚀模式;内在动力;事前识别

 中图分类号:

 F062. 3文献标识码 :

 A 要 :

 现有文献对正在不断完善之 中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展开论述. 但都缺乏一个综合的理解 通过梳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有针对性地提 出

 T he C on cep t, T y p e, I ntrin sic M oti v ation an d E xan te I dentif i c ation of

 D isr u ptiv e In nov ation L in Chunpei ,Z hang Z hengang ,X ue J ie ( 1. School of Business A 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ehnoogy, Guangzhou 5 10640, C hina;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nstration; South C 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 510006, China ) A bstr act :

 T here are a l ot of l iterature di scussing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but they al l lack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 hrough combing the foreign l iterature,this paper a 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view poi nts and the inter nal rel ati ons of l itera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dy namic process concept, main featur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three k inds of mark et encroachment mode of the low — end disr u ption and new — mark et disruption.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and the exa nte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 of disr u ptive innovation and gets a mor e comprehensi ve understanding of di sr u pti ve innov~ i on theor y . It sums up the main poi nt of this artic le,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tur e research accordi ngly .

 K ey w or ds:

 D i sr u pti ve innovati on; L ow- end disr u ption; New- market disruption; M arket encroachme nt mode; Intr insic motivati on;

 E xante i dentif i cati0n 1 引言 Christensen( 1997) 提 出的破坏性 创新理 论 , 由

 于对亚历山大困境的超强解释力而逐渐受到企业界 和学术 界的青睐和重视 .并成为创新和战略管理研 基金项 目

 收稿 日期 作者简介 究的前沿热点 。然而 , 由于分析视 角的差异性 , 现有 研究的许多观点和看法难以形成统一 ,甚至相互冲 突 。

 这可能导致未来研究方向的模糊性⋯。因此 , 有 必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分析观点分歧和矛盾的 华南理工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2o11 sPoo3 ) ; 基于知识和交互式学习的珠三角区域 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10Y Jc6303l 5)。

 20 l l 一 06 — 16 ~(1984一 ) , 男, 福建泉州人 , 华南理 工大学 工商管 理学 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技术刨新管理 、 破 坏性 创新 、 区域发展战略。

 一36 一

 中国科技论坛 f2012 年 2 月1 第 2 期 内在原因 . 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

 基于国内外 学者的主要文献 . 本文从概念内涵 、 基本分类 、 内在 动力 、事前识别四个方面归纳和评价破坏性创新 的 理论发展 . 并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2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发展 2. 1破坏 性创新 的演化 概述 在 修 正 技 术 S 曲 线 的 过 程 中 , Christensen ( 1992) 注意到纯粹从技术维度评价构架技术 (A卜

 chitectural technoIogy) 的片面性和市场变化在推进 构架技术更替的重要作用。新构架技术不能以已有 构架技术应用市场所关注的性能指标评价 ,而应以 新市场或边 缘市场所要求 的性能指标 进行评价 。

 Bower &Christensen( 1995) 首次提出破坏性技术的 概念.解释在位企业如何因破坏性技术和市场变化 的有机结合而陷入困境或走向失败。破坏性技术能 够提供与主流技术不同的价值 .其在那些对主流消 费者最为重要的性能维度上最初要劣于主流技术 基于技术的维持性和破坏性 . Christensen( 1997)⋯首 次将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两种类型 为 了 进 一 步 拓 展 破 坏 性 的 概 念 . Christensen & Ravn0r(2003) 将破坏性的应用从技术产 品延伸到 包括服务和商业模式 .如连锁折扣商店 、点对点航 空 、 在线商业教育等, 并运用一个三维模型形象描述 两种不同类型的破坏性创新 .增强了创新理论对特 定商业现象的解释能力 Christensen、 Anthony& Roth (2004) 进一步 系统化破坏性创新理论 . 并提出和 实证分析创新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发展的三步程序 .

 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推 向了高潮 为 了 回 应 相 关 学 者 的批 评 和 讨 论 . Christensen (2006) 回顾 自己及其团队如何通过观 察 、 分类归 纳和定义关系三个步骤 .完成破坏性创新模型在描 述性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中的理论构建过程 .增强了 理论框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也标志着一直处于不 断完善之 中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 2. 2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 ( 1)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 在 回顾破坏性 创新 的理论构建 过程 中.Chris.

 tensen~

 ]确定用“破坏性创新 ”术语代替早期使 用的 “破坏性技术以及破坏性商业模式” .以避免概念的 不准确以及可能引起的误解。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 方面界定破坏性创新的概念。

 一是基于动态视角. 认 为破坏性创新是一个产品或一种服 务最初在简单应 用市场中占据立足点 . 并持续地向上高端市场移动 ,

 最终替代在位产品的过程[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载体。它可 以是从现有业务的下方慢慢爬升 .并威胁和替代现 有业务的一种技术 、 产 品或流程 [8 -9]. 也可 以是已被 成功开发出来并能够使组织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 和现有市场需求的产品 、 服务 、 技术 、 流程或商业模 式[ 9 -1 1 ]

 三是基于功能视角将破坏性创新定义为拓展 和开发新市场和提供新功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或 破坏现有市场联系一种重要战略工具l1 2

 从观点间的联系来看 .后两种观点可 以看做是 第一种观点的延伸 因为新产品或服务对新市场的 开辟或现有市场的侵蚀过程 .最终体现为新产品创 造新的顾客群体或吸引主流市场顾客群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旦发生 .肯定会创造新的市场或破坏现 有市场 但是 . 新产品或服务要在简单应用市场立足 或对主流市场顾客具有吸引力 .必须能够提供不同 于现有产品的一系列属性特征 .以帮助用户完成特 定工作任务 而这些属性特征无法 自动生成 . 需要通 过特定的技术 、 流程 、 商业模式才能实现。

 因此 , 不同 于主流市场的技术 、流程或商业模式是进攻企业将 投入要素资源转换成市场竞品 .并促使其在简单市 场立足并向上爬升的物质载体 从后续研究看. 国外 大多数学者认 同并不断完善 Chr i stensen 的定义 . 把 破坏性创新的动态过程概念作为研究的基本假 设 .

 如 Adner E 1

 ]基于需求结构探求破坏性创新的动力来 源 、 Govindarajan & Kopalle[1 6 ]引入高端破坏性 创新 和提 出创 新 破 坏性 的一 般 测 量 标 准 、 Schmidt & Druehl; 1 8

 ]基于保留价格 曲线分析破坏性创新的市 场侵蚀方式等 :我 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如宋建 元 、 苏启林[2 1 -2 2]、 王志玮 采用动态过程概念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可 以看出. 基 于动态视角界定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 .已成为破 坏性创新理论发展演化过程 中的主流趋势。

 为此 , 基 于 Christensen 的定义及相关学者的补充和完善 . 我 们认为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先通过引入在主流市场 消费者所重视的关键属性性能上表现不佳.但具有 非消费者或关键属性性能过度服务的顾客所重视的 特定属性或属性组合 (包括价格 ) 的产 品和服务 . 占 领边缘市场或分离市场,再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关键 属性性能上的不断改进 ,逐步破坏和 占领主流市场 的过程 。

 二是基于静态视 角,

 。

 、 薛捷 等开始接受并

 第 2期 (2012年 2 月1

 中国科技论坛 一 37 一

 (2)破坏性创新的主要特征 根据 Christensen 的定义 . 破坏性创新并不打算 向现有市场引入更好的产品. 相反 . 它重新定义性能 轨迹 , 起初往往提供比较简单 、 更加便捷与廉价的产 品和服务 . 以吸引新的或不太挑剔的消费者 一旦破 坏性产品和服务在新的或低端市场确立地位 .它将 向主流市场进军 .通过不断完善主流市场用户所重 视的属性性能 . 吸引更多的用户群 . 并最终替代市场 现有产品。

 随后 。

 许多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的特征进行 补充 、 归纳和完善 。

 其中 , Adner(2002) m]识别出持续 性创新转换到破坏性创新的关键原因在于消费者从 关键性能提升过程 中所获取的边 际效用不断减少 Htisig et a1. (2005) 提取揭示破坏性技术 的 7 个一 致性特征:

 ①新技术提供的产品起初便宜、 简单、 性 能差 . 但随后快速完善 :

 ②主流产品关键属性性能出 现过度供给 , 而新技术提供的非主流属性引起关注 :

 ③主流顾客拒绝新技术; ④提供较低的毛利和利润;

 ⑤新技术在利基市场获得成功;⑥非对称偏好重叠 出现 .即新技术在主流市场的功能影子大于现有技 术在次级市场的功能影子 :

 ⑦交叉的轨迹 . 即新技术 的性能供给轨迹与现有低端市场的性能需求 曲线相 交 G0vindarajan & Kopalld ]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一 个连续变量 , 并具备四个特征 :

 ①在传统屙 }生 性能方 面处于劣势 ;②提供新的价值主张吸引新用户或对 价格敏感 的主流用户:③提供的产品以更低价格 出 售 :

 ④从利基市场渗透到主流市场。

 尽管后续学者对于破坏性创新特征的描述并不 定完全准确 . 但他们的思路始终与 Christensen 保 持一致。因此 . 将破坏性创新的主要特征总结如下 :

 ① 成功开发出性能属性 的新组合( 包括价格 ) ; ②生 成产品的关键属性性 能无法满足主流市场期望 . 只 能以利基市场为 目标 :

 ③ “在位者” 由于不匹配的流 程或价值观而忽视利基市场 :④通过进一步开发和 完善 .生成产品的关键属性性能开始满足主流市场 期望:⑤在位者在这种创新中缺乏提供性能属性新 组合的必要能力, 从而走向“失败”。

 其 中, 利基市场 ,

 作为破坏者的市场立足点 .是一个典型的未开发市 场或由于价格等原因而未能充分服务的市场 .可以 帮助破坏者在进入 主流市场前壮大规模和 积累实 力 另外 . “失败”并不总是意味着新进者或者新业务 会完全取代在位者或现有业务 .更多地体现为破坏 者在主流市场销售份 额上对在位 者的一种超越 , 并 一且 . 这种“失败 ”也可以是在位者进行 自我破坏的结 果 引 。

 (3)破坏性创新的概念辨析 早期阶段 .一些学者倾 向将破坏性创新等同于 突破性创新或能力毁灭性创新[1 2, 2 6 -- 2 7 ]. 而随着理论的 发展与完善 。

 Christensen 团队及其支持者则明确指 出破坏性创新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 8 -2 9 ] 了正确理解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还需要从以下 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l1 .

 l5I 7( 1)创新的破坏性具有相对性 . 同样创新对于不 同企业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

 例如. 基于互联 网的销售模式 .对于起初基于电话和 电子邮件销售 电脑的戴尔公司. 是一种持续性创新 :

 但对于基于代 理商销售模式的康柏和 IBM. 却是一种破坏性创新 因为它对这些公司的零售 渠道伙伴带来 了巨大冲 击。

 同样 , 网上证券交易模式 , 对于嘉信理财 、 富达基 金等折扣经纪商 . 是一种持续性创新 , 因为它有助于 公 司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手续费折扣 :而对于美林证 券、 摩根士丹利等全服务型经纪商 . 却是一种破坏性 创新 . 因为它正逐步蚕食“一对 一”经纪人模式的核 心业务。

 (2) 破坏性创新并不总是意味着进攻者或新业 务将会替代在位者或现有业务.破坏者也不一定全 是新创企业 破坏性创新并不总是意味着进攻企业 的成功和在位企业的失败 实际上 具有高端技术的 在位企业仍然可以通过 专注于满足那些要求最苛 刻 、 对价格最不敏感的顾客来生存。另外 , 并不是所 有在位企业都会处于被动破坏的情形之中.也有一 些聪 明的在位 者成功地扮演 了破坏者 的角色 。

 如 IBM 个人电脑 、 索尼随身听、 惠普喷墨打印机以及英 特尔迅驰芯片的成功 (3)破坏性创新并不等同于毁灭性创新 。

 相对于 聚焦低成本结构但最初在关键性能维度表现不佳的 破坏性创新 .在关键性能维度表现较好且具有相对 低成本结构的技术创新将给主流市场带来更多的毁 灭性影响 IBM 新一代硅锗通信芯片就是很好的例 子 硅锗通信芯片能够将切换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4 倍 . 大大降低了功率要求 :

 而且它只需利用现有半导 体工厂进行制造 . 将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这样 , 以 硅锗为基础的芯片技术 , 迅速成为市场主流技术 , 给 朗讯、摩托罗拉 以及英飞凌等竞争对手带来了毁灭 性影响并迫使它们成为跟随者 。但它不是破坏性技 为 5 ]:

 ...

相关热词搜索: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破坏性 特征 创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