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行音乐MV中的场景设置特征9篇浅析流行音乐MV中的场景设置特征 2016年第04期(总第292期)北方音乐NOfthefflMusiCNO.04,2016(CumulativelyNO.292)对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流行音乐MV中的场景设置特征9篇,供大家参考。
2019年第15期
总第540期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刘 赛 楠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摘 要:在当今流行音乐歌坛“中国风”是近些年流行音乐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出现代表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时代的到来。“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横空出世,受到我国大部分青少年喜爱。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也使得很多流行音乐歌手的喜爱。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台湾流行音乐创作歌手周杰伦,他基本会在他的每张专辑里面加入“中国风”民族音乐的元素。周杰伦最为突出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有《青花瓷》《菊花台》,等脍炙人口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关键词:中国风;流行音乐;《青花瓷》;《菊花台》浅析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
——以《青花瓷》《菊花台》为例一、对中国风流行音乐歌词的思考纵观周杰伦的中国风作品,除了动听优美的音乐之外,不可否认的还有方文山的歌词。方文山的歌词总是给人以古风意境的感觉,就如本文所引用的两部作品《青花瓷》《菊花台》为例,不难发现,在很多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中,歌词大多都是以古诗或古词加以现代的白话文组成。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歌词具有,像诗又像词的特点,这种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和现代潮流文化的歌词即弘扬了中华文化又兼顾了当代潮流文化。给大众一种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方文山曾说:“我很喜欢传统的文化成分,都会从那边截取一些创作素材。”这使得我们在听一些中国风歌曲时总有一种怀念的感觉。(一)《青花瓷》的歌词意蕴歌词是歌曲描写情景、表达感情的载体。《青花瓷》的词作者是方文山;方文山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诗词和形象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幅动人的青花瓷画卷。这首歌词中使用了很多手法,现代的白文丰富了中国民族古诗词,给予古诗词润色,使得歌词具有活力,提高了歌词的文化品味,使古板的歌词具有活力,青花瓷的形象跃然眼前。譬如,“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我路过江南小镇惹了你”这三个“惹”字使歌词中的“芭蕉”“门环”“铜绿”都赋予了生命,使这些静态的物体互相有了感情,并且用“惹”字连接它们,让这些物体有主动招惹之意。让人更加觉得生动活泼,用人与物的对比加深歌词的生动性。更使整首歌词活了起来。在现代创作歌手经常使用诗词歌赋当作中国风歌曲的歌词,然后配上现代的流行音乐,本意是想达到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相融合的目的,但是由于歌词内在与音乐不融合,使得这种不融合的中国风歌曲没有好的流行起来。但是方文山的《青花瓷》运用古诗词与白话文相融合的创作方法,使歌词与音乐内在已经融合,这样做出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才不会生硬,给人舒服的审美享受。(二)《菊花台》的歌词意蕴《菊花台》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以古代战争为背景描写边塞苍凉景色,并以景代情描写战士思念爱人的苍凉场景,配上周杰伦的中国风,让这首歌非常优美哀伤。这首歌的创作动机也是由于一部名叫《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而来,歌词中的有些意蕴与电影情节也有所联系,这才导致这首词悲伤的基调。歌词中处处都能体会到方文山的诗情画意。从“惨白的月弯弯”到“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都能找到唐诗宋词的雅致和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不得不说方文山的中国古典歌词对周杰伦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充满古人文化意蕴的歌词凝结着古典美和惟妙惟肖的唯美画面,风雅毕致。第一句歌词中“泪光”“柔弱”这句歌词直接把听者带到一种分别的场景中,再加入适当的音乐给听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副歌部分歌词“满地伤”“泛黄”等具有忧伤;离别;怜惜;的词汇的加入更让人感到悲伤心疼的感觉,整段的歌词写出了苍凉的景色和爱人分别时的不舍,只能去面对过去的年华和岁月的蹉跎。这句歌词也是整首歌感情表达最为迸发的地方,紧接着一句“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把思念之情和对爱人的留恋表达的淋漓尽致。其实《菊花台》整首歌词都给人无限的想象,歌词很容易把听众带到方文山设定的情境中。也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错觉让人感到感伤。二、中国风音乐歌词的特点纵观这两首词的内容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这些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歌词中都大量使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类迭、摹写、譬喻、转化等。这也成就了歌词的意蕴美。可以看到在《青花瓷》中赋予了“门环”“芭蕉”“铜绿”生命。在《菊花台》中赋予了“泪光”“月夜”生命。这些特点进一步给人美的享受。以上这些古风词汇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积累,不仅仅给人表面意思的传达,而且还是某种记忆和印象的唤醒。一首词中偶尔出现一两个这种词汇是无法起到这种感觉的,必须是古风词汇的堆砌,才会有中国风的意蕴产生。这些中国风歌词相比较普通的流行音乐歌词对爱恨情仇的赤裸表达,更加让人回味,这也正是中国风歌词的独特之处。中国风歌曲由形成到发展走向成熟,从开始比较单一的古典意蕴音乐慢慢形成了将中国民族独特的乐器和中国风的古代诗词相交融的局面。对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属于音乐文学的范围,因而歌词体裁的抉择又和其他的文学体裁选择有些差异,歌词题材的选择要注意歌唱性和情感的表达。歌词的题材是歌曲的主要内容,这些歌词的体裁还是要在生活中提炼得来。这对创作歌词的要求使词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可以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择、提炼、使作品可以完整的表达生活成为完美的艺术品。但在选着题材时也要注意歌曲的抒情。歌词想要做到情景交融。就要掌握中国风歌词的抒情性,就要留意中国风歌词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进行选择。三、歌词对中国风“音乐”起到的作用中国风歌曲分为“词”“曲”两部分。词是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歌曲的创作很多是在写好词的基础上根据词的意境再谱成曲的。歌词决定着歌曲风格和质量。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与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有着不可割分的联系,“诗歌”一词就证明诗和歌是分不开的。一首好的歌词可以谱成一首好的诗歌,但是并不是每一首好的诗都适合谱成歌曲。这说明歌词和诗歌还是有不同之处。歌词DOI:10.19340/j.cnki.hhzs.2019.15.004
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0 09:15:57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39.j.20190909.1636.008.html
11黄河之声
2019年第15期
总第540期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与诗歌的区别是这首歌词或诗歌是否与音乐合的来。适合谱曲的歌词谱写成歌曲后,歌曲的传唱速度和受众面是很广阔的,而这些是诗歌达不到的。如果一首好听的歌曲歌词不好,最多给人带去旋律的新鲜感。只有好的歌词才能给歌曲锦上添花,才能使歌曲变得耐听。往往我们回忆好听的歌曲时,自己回忆到的最多的就是歌词带给你的感觉。这也足以证明歌词就是歌曲的灵魂。在中国风流行音乐中,中国风歌曲的歌词是整首歌曲的基调,是确定中国风歌曲风格的主要依据。在方文山对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定义中这样讲到:“如果只是单纯地讨论中国风歌曲的歌词的话,就是歌词的本意内容用仿造中国古诗词的写法创作出来”方文山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古诗词在中国风歌曲歌词所占的比重。四、对中国风流行音乐旋律的分析《青花瓷》的旋律是中国风流行音乐都采的用五声音阶写成,由于采用了五声音阶使得这首歌的基调固定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格调中,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优雅意蕴。这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风特色,前奏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确定了中国风风格。主歌部分主要运用下行音阶表达歌曲的意蕴,也为副歌情感的迸发打下基础。第一段副歌结束后,间奏部分声部和伴奏乐器增多,更加完整的爆发出歌曲在情绪上的表达,间奏部分旋律多为上行,用古筝作为旋律乐器,笛子多为伴奏乐器演奏复声部与古筝形成对话。尾声部分,歌曲的尾奏使用了琵琶的音色,并使用下行和重复的模进手法结尾,使歌曲音断意不断。《菊花台》的旋律曲调曲折,属于小调风格,旋律使用五声调式写成。整首歌曲速度较慢,大多使用符音值时间较长的音符,整首歌曲旋律起伏不大。使用级进手法,在前奏方面,使用二胡和西洋管弦乐合奏,二胡为旋律声部也是高潮部分的旋律。主歌部分非常的平稳,背景伴奏也只有吉他来烘托出安静祥和的氛围。到副歌部分,民族乐器的烘托把音乐和旋律抬高,第一段周杰伦并没有完全释放的表达。接着间奏部分,古筝和民族打击乐伴奏,古风味道十足。第二段主歌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加入了古筝伴奏,还是平稳的风格,到最后的副歌部分周杰伦情绪的迸发诉说悲凉的感情。结尾处突然的转调让人眼前一亮,一扫之前平稳的风格,最后一句歌词也为最后感情的述说垫定了基础,尾奏用葫芦丝悠扬的音色结束,给人流连忘返夕阳西下的感觉。五、调式调性的分析《青花瓷》的调式是:A宫调式转降B宫。主歌使用八小节为一段,使用民族五声,简单的开头也做到了起承转合中的“起”,没有大幅度的变化。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两拍用了一个一级的七和弦,把和声走向指向副歌部分。副歌部分,8小节,这八小节换和声,听觉效果非常特别。前奏和主歌分别八小节的编排也可以看出是属于分节歌的形式,接着重复歌曲的主歌部分。最后第二遍副歌部分有一小节的变化,第二遍副歌做了一个升调,由A宫调变为降B宫调。这是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常用的变化重复的方法,也叫做变化重复的副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四小节是这首歌的结尾,这首歌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和弦的结束,而不是在一个稳定的和弦的结尾。《菊花台》的调式是:F宫调转G宫前奏十小节就是副歌的旋律,直接点名主旨。主要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两个平行短语,并且重复了一遍。这首歌属于复乐段结构,第二段主歌也有两个乐句构成,但是为了烘托副歌主歌与副歌衔接的地方用了一个属和弦,给人一种半终止的感觉。副歌部分是一直上行的旋律,副歌旋律重复了一遍总共十六小节。八小节的过门后,第二段主歌重复一遍,与第一段主歌一样。在接到副歌后一个突然的转调让人会有意犹未尽的感叹。在尾声由葫芦丝为旋律乐器让人留恋。最后落在G宫调主和弦上,这种朦胧若即若离的和声色彩,更加渲染出歌词中的忧伤离别之意。六、对两首作品中所出现的民族乐器的分析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核心元素。在众多的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民族乐器如:音色沧桑的二胡、悠长空洞的埙、等这些悠扬音色的乐器,而音色清脆的乐器如:清脆的扬琴、悠扬的笛子,这些乐器构成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乐曲基础。我国民族乐器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演奏。比如古筝的变化音和滑奏常常出现在加花处,用于烘托氛围引出副歌,扬琴、古筝的轮指经常出现在副歌伴奏,笛子常用到装饰音用来增强乐器的对话。在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的中国乐器有:二胡、古筝、箫、琵琶、扬琴、笛子等。七、结语中华文化的繁荣,使得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魅力也散发出不可抗拒的光芒,至今我国民族音乐中运用“中国风”风格的音乐体裁被广泛传播,并有了很好的发展。成为21世纪我国流行音乐的潮流导向。“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传播和高质量的创作的提高,更加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我们要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文化中,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从歌词的意蕴到歌曲的曲式结构;可以看出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色及先进性,可以满足这个时代大众对审美的需求。■[参考文献][1]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文化乡愁,中国政协新闻网,2012,9.[2] 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作家出版社,2008,9.[3] 建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4] 吴海燕.析《青花瓷》中的音乐语言文化内涵[J]语文学刊,2011,01.[5] 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述[D].鄂州大学,2008,11.
说唱乐的盛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此后,它一直以地下音乐的形式活跃于歌坛。1986年,Run—D·M·c的专辑《升起的地狱》获第一名,表明说唱乐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并有了全国性的影响。摇滚乐,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到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々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很好的业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备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从而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被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问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诞生了一种新的风格音乐——摇滚乐。三、中外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创造九十年代的音乐舞台,欢快的拉丁乐以及重金属乐,都相继在中国落下了脚。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如迈克尔·杰克逊、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顿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听众的心。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演唱风格中,四大天王’中的张学友,可以称得上兼多种演唱风格的杰出人物。庾澄庆也是个奇才,他的作品有爵士风格的《老实情歌),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乡村风格《|睛非得己)。杜德伟的曲风节奏明快,以幼歌狂舞风靡大陆。代表作品有t钟爱一生》饫旋地转》等专集。进入21世纪后。由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进一步影响,使中国当代流行乐坛涌现出了许多实力派歌手和乐团。在爵士乐的演唱方面,内地的谷峰是比较杰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在演唱形式方面,台湾的“蟑螂合唱团”,注重和声的运用,他们演唱的曲调风格与80年代的欧美合唱团的演唱风格类似。在髓风格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杨昆等。欧美蓝调风格比较突出的有陶器。演唱风格上带有台湾民歌色彩的有“动力火车”,以及内地的地下摇滚等,都是我们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并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流行音乐。从欧美的爵士乐、新民歌,到崔健所创作的摇滚;从80年代内地的通俗演唱,到外国电影音乐的流传等,都充分体现了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刻,之久远.结语: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并占有领先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体化,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国的流行音乐一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音乐艺术“ 流行音乐” 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一81一乐的不同种类以及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的。那么,流行音乐一般具有哪些文化特征呢?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此提出流行音乐的9种文化特征,以求得对流行音乐取得一种基本的或整体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 流行音乐” 进行新的概念界定。这9种文化特征分别是:1.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就其存在的观念层面讲,具有人类意识形态的属性,即使就其表现形态讲,也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外化形式。从流行音乐存在的普遍的意义讲,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文化意识的载体,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它更多地强调感官刺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游戏功能,相应地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流行音乐经常表现的是属于亚文化层的“ 爱情主题” 、“ 成长主题” 、“ 灰色人生主题” 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主旋律、权威话语) 反差较大的内容,往往成为流行音乐表现的重要题材。在一些流行音乐( 例如摇滚乐) 中,甚至会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宜提倡的反文化势态,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社会现状表达一种不满,可以说几乎是不分国界的共性特征。那些崇高、奉献以及理性这类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社会本位价值追求,不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价值定位,虽然其活动也会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时候,但不是属于本质上的存在。一般而言,流行音乐更多地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体现的是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2.娱乐性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服务于社会娱乐圈的音乐生活需要。其作品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多数以爱情为表现主题,其中也会有描写人伦、亲情友情、思念故乡等内容。虽然有时也会涉及政治、理想等严肃的社会题材,如反战、反种族歧视、呼吁和平、揭露社 万方数据’会黑暗的歌曲,但是作为大众文化,流行音乐一般是以社会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文化的接受、消费主体,因此更为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性、消遣性。虽然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或内涵不只是娱乐,但“ 娱乐性” 却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3.商品性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品文化现象,构成其传播的载体如各类录音磁带、唱片等作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必然会以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作为它的最终目标。另外,对流行音乐的消费,在其文化行为方式上,不仅与家庭、个人,并且也会与各种社会娱乐活动相关,消费和娱乐的方式本身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商品文化特征。再加上流行音乐活动从创作、表演以及制作、消费等各种环节、过程都已具有商业操作行为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其商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市场消费型的社会娱乐圈中,只要娱乐性艺术拥有大量的受众群,就有可能成为获利极高的商品。由于在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相比的,它拥有最为庞大的受众群,这也就意味着流行音乐具有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可相比的市场。流行音乐一旦进入消费市场,以商品的面貌出现时,就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使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愈发显得突出。4.流行性和时尚性虽然流行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的说法有些偏颇,但“ 流行” 确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以满足消费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流行音乐必然是“ 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因而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基础之上的” 。@ 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流行音乐必然又会“ 致使这
“ 流行音乐” 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2003年第3期种唱、奏、听某一曲目或运用某一风格的行为方式及其对象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并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 。@ 这些是形成其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基础。5.很强的参与性从流行音乐的表现内容上讲,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内容为主要的创作题材,以对个体心理情感世界的观照为主,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另外,流行音乐的演唱一般说来都是音区适当,接近人声自然音域,旋律易记易唱,结构简单。聆听歌曲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极富自我,对每一首流行歌曲,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但是,这些只是构成流行音乐具有很强参与性的因素之一。流行音乐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更主要的是由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流行音乐的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群体参与性,这不仅有社会性的原因,而且还有文化心理的原因,其中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宣泄、观念的投入与寻求共鸣,构成其基本文化心理特征。在许多时候,流行音乐因其大众文化乃至亚文化特性,更容易成为青少年群体上行为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这也是广场式的流行音乐活动经常会引起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因。此外,在家庭聚会以及歌舞厅中与一般社会交际活动相关的流行音乐活动( 例如“ 卡拉O K” ) ,从其“ 自娱性” 文化行为来看,也往往有突出的参与性。“ 卡拉O K” 这类演唱方式,使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质大大加强。6.传播手段的科技性科技的进步为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支持。唱片、无线电广播、电视、卡拉O K、“ 随身听” 小型录音机以及M TV、VCD、CD等高科技的发明成果,使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流行音乐的广泛“ 流行” 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另外,电子音响合成技术使流行音乐的音响 万方数据变得更加丰富,可以不受传统乐器的物理特性的局限,而M IDI技术、多轨录音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提高了流行音乐制作的效果。电子扩音设备的出现则更是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风格。在今天,完全可以这么说,离开了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流行音乐的影响力将大大削弱,甚至会影响其流行性。7.亚文化的特征流行音乐作为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带有显著的亚文化特征,为青少年群体所接受。流行音乐以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消费对象。在当代音乐生活中,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成为流行音乐市场中最大的消费群体。流行音乐的创作也大多以表现青少年的文化心态,迎合青少年的欣赏口味为主。从这种亚文化特征来看,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小,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征就越明显;反之,在一段时期,社会主流音乐形态对青少年观念甚至流行音乐本身的影响力越大( 如“ 主旋律” 在当代流行音乐作品中的渗入) ,这种亚文化特征便越会消弱。8.商业化运作机制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一种,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出的音乐商品。商品的产生必然依赖于一系列的商业步骤,或日商业化运作机制。现代流行音乐商业化运作机制,主要包括对市场的预测、歌手的形象定位、作品风格的设计、宣传推广计划的实施等一整套操作规程,也就是实现策划( 即唱片专辑的主题和制定宣传战略) ——包装( 即按预先设计好的形象定位方案,运用多种手段对歌手进行“ 偶像” 魅力的强化) ——制作( 即根据歌手的声音特点和个性“ 度身制曲” )——宣传(即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歌手本人及其作品进行商业炒作) “ 一条龙” 式的商业化运作机制。9.“ 多细胞体” 的文化特征
音乐艺术“ 流行音乐” 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一83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其生存发展的多元文化发展空间中,形成了多种类型。例如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存在着的、属于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就有抒情歌曲、港台流行音乐、大陆原创流行音乐、摇滚乐、校园歌曲、国际流行音乐以及诸如民谣类、说唱类的流行音乐。其中有的属于表达内容、演唱风格的差异,有的则属于文化背景、观念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所以,仅以“ 流行性” 作为流行音乐的定义,是无视了流行音乐本身具有的多元文化属性,以及不同的流行音乐类型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本文对流行音乐概念的定义所提出的不同以往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流行音乐实际上是一个“ 多细胞体” ,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流行音乐的实际状况的,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认识流行音乐复杂的文化现象。由此,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尝试为流行音乐做如下界定: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其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产品的生产和运作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制作与传播手段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在文化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在观念上和表现内容上主要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其受众群主要为青少年亚文化群,其文化性质属于以这一社会文化群的思想情感为主要表达内容、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流行音乐本身具有一种“ 多细胞体” 的多元文化特性,其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在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的文化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特性构成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和特定发展阶段中流行音乐的文化特点。必须要说明的是,流行音乐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概念。但是它的内涵与外延都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在某一时期会以上述的某一或某几个文化特征为主,而另一时期又会以另一个或几个文化特征为主。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流行音乐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流行音乐在观念上产生影响。当然,承认这种影响,并不意味着流行音乐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会在根本上改变,而是说明了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呈现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文化特征,正需要我们从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发展的关系中展开探讨。这也可以说是想真正了解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特征的必然途径。注释:①《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644页。②《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752页。③《音乐百科词典》,1990年( 转引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4页) 。④于今:《狂欢季节——流行音乐世纪飓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40页。⑤同④。⑥同④。⑦同④。⑧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21页。⑨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
摘 要 MTV 从 90 年代传入我国, 至今已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我国 MTV 在创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
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具体实例, 探讨MTV 的创意及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 MTV 创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J90 文献标识码:
A
“音乐电视是流行歌曲和电视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从为流行歌曲录音带作广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声像艺术形式。
” ①MTV 从欧美传入中国,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作模式。
我国 MTV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单纯模仿、 逐步改造, 到探索创新的过程。
一路走来, 依然喜忧参半, 特别是在创意方面, 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认真总结。
1 我国 MTV 在创意方面存在的问题
MTV 起源于欧美, 最早于 1981 年在美国纽约发端, 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更有众多摇滚明星借用 MTV 而声名远播, 譬如红遍全球的麦当娜以及迈克尔・ 杰克逊。
随后, 这种别开生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逐渐流入亚洲而后传入中国内地。
在走过了早期的模仿阶段后, MTV 快速发展, 并逐渐本土化。
近些年,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消费时代的来临,“快餐文化”蔚然成风。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 人们处在高压力、 高频率的生活节奏中, 自然渴望刺激与释放, 异于传统艺术欣赏模式的 MTV 正好顺应了消费社会和消费大众的需求。
然而, 当这一新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日益风行的同时, 其在创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 不仅影响了 MTV 的创新, 而且也败了消费大众的“胃口” 。
其一, 类型单一。
姚建国在《MTV 类型浅析》 中将中国的 MTV 分为四种类型, 分别是象征型、 现实型、 抒情型和文献型。
在目前中国
的 MTV 中大多数还是现实型以及抒情型居多, 叛逆的、 激烈的、 重金属等摇滚风浓厚的 MTV 相对较少。
其二, 缺乏原创性。
所谓原创性, 即内容是作者独创, 非抄袭、模仿、 转载。
如今中国的 MTV 摒弃了早期的全盘吸收, 但还是会选择性地部分效仿欧美比较成功的 MTV, 如蔡依林的 MTV《舞娘》, 整个音乐作品大部分还是克隆的欧美流行元素, 类似于狂欢派对的舞蹈很大程度上还是欧美 MTV 的山寨版。
虽然是借鉴欧美的精髓, 但毕竟别人原创在先, 再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终究还是拷贝他人理念。
其三, 重技术, 轻内容。
一些 MTV 走纯技术路线, 忽视 MTV 的内容, 试图运用高科技手段对观众进行视觉冲击。譬如萧亚轩主演的 《潇洒小姐》 从头到尾都大量充斥着炫目的特技镜头, 既没有内涵, 也缺乏深度。
2 创意的缺乏影响了我国 MTV 的创新
乔治在 《蔚蓝诡计》 中写到:“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大众文化;一个伟大的创意能转变我们的语言; 一个伟大的创意能彻底改变世界。” ②由此可见, 创意往往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一个好的创意能够促进创新。
然而, 当下有独创性的 MTV 总的来说还比较少, 创意与创新的缺乏导致盗袭他人。
譬如, 容祖儿在 MTV《逃》 中, 身着黑色暴露紧身衣、 和一群伴舞者随着节奏感极强的音乐热舞, 时不时还撩起衣服摆出性感的造型, 并且模仿迈克尔・ 杰克逊经典的 45 度倾斜。
这部风格硬朗的 MTV 以美女、 秀色可餐的舞蹈、 快速切换的画面很博眼球。欧美商业化模式的 MTV 在中国很多音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制作人片面地模仿欧美文化, 对时尚元素进行简单拼贴、 以视觉冲击来抓住受众的观看欲。
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些问题, 究其因则在于:
首先, 是观念陈旧。
这些年, MTV 的创作者为迎合大众口味执着于将欧美风引入 MTV。
放弃已有的、 熟悉的、 深厚的民族文化而选择异域文化。
如韩庚的 MTV《狂草》, 无论是在色调、 表现手法、 镜头运用方面都存在着很重的模仿痕迹, 和《Iron》 高度相似。
这种邯郸学步似地零散组装, 显得不伦不类, 亵渎了 MTV 的灵魂。
其次, 审美理想出现偏差。
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决定了 MTV 的
风格走向。
到底什么是美?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MTV 中性感美女、 香车豪宅、 时尚奢华等物欲化的主题思想以及性、 毒品、 暴力等低俗化的表现方式极尽地展现着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
如张惠妹的作品《相爱后动物伤感》, 将裸露镜头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不健康、 无深度的审美观念抑制了优秀创意的诞生。
第三, 价值取向的缺失。
创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部音乐作品要传达怎样的价值观、 社会观? 这是 MTV 的核心。
MTV 迈过了初期的青涩、 经历了大陆观众的认可、 进入高度商业化时期, 也显现出浮躁与激进的表现形式。
如萧亚轩的《我爱 我》, 当萧亚轩半躺在电动摩托车上时, 导演运用全景镜头展现电动车全貌, 并用特写镜头对准车的标志, 太过商业化。
作为时下风行的音乐样式, MTV 应展现其积极意义, 具有一定的社会担当。
3 如何实现 MTV 的创意与创新
一种艺术, 要想长久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就要不断地创意与创新。MTV 的创意与创新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3. 1 突出写意和诗情
在当今众多的 MTV 作品中, 不乏一些有创意的作品, 曾静的《二泉吟》 就是其中的代表。
它融合了象征、 现实、 抒情等多种类型, 并将民族风格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既有二胡演奏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 又有摇滚、 爵士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演唱者用民族加通俗的唱法唱出了人生的悲欢。
可以说, 这部作品巧妙地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特色, 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 在《二泉吟》 中, 场景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地融入情节, 不矫情、 不做作, 完全真情流露。
全片以一个拉镜头对准一台缓缓旋转的老式音乐播放机开始, 音乐低沉、 凝重, 娓娓道来, 怀旧的气息传递着阿炳身处逆境却不认输的坚韧性格。
无锡的街道、 白发苍苍的老人、 燃烧的火光、 无不折射出凄苦悲凉的生存现状与执着不放弃的人生境界。
最后, 推镜头再次对准了慢慢旋转的老式音乐播放机, 仿佛阿炳的命运一般, 即使走得慢走得艰辛, 也要一直顽强地走下去。
全片首尾呼应, 外化型的情感表达方式将观众很自然地带入整部作品的氛围中。
<!--endprint--> <!--startprint-->
3. 2 彰显中国元素的魅力
在 MTV 中运用中国特有元素, 如五声调式的民族音乐, 并结合歌曲、 舞蹈、 器乐、 戏曲等表演方式, 便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 也能将自己擅长的演绎方式发挥到极致。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宣传片《康美之恋》 就充分运用中国元素, 唯美而又不失华丽地展现企业文化。
演唱者谭晶运用美声加民族式唱腔充分展现了中国歌曲的中国气派。
而画面则以我国独有、 天下无双的桂林阳朔山水为背景, 围绕民族着装的人物镜头刻画,凸显勤勉拼搏的劳动场面和制药工艺, 让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康美药业的品质、 诚意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
MTV 的基调呈绿色, 寓意生命、 希望、 健康、 原生态, 与康美药业“心怀苍生” 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在影片最后, 男女主人公不仅收获了爱情也开启了康美药坊的事业, 不畏艰难、 至诚至真的制药精神也寓意了其“永远致力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不懈追求创造美好人生” 的企业宗旨, 处处展现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
一部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的 MTV 看不到任何商业元素, 却处处彰显出中国元素的特殊魅力。
3. 3 注重 MTV 的贴进性
MTV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 已形成了比较庞大的乐迷群体。
因此, MTV 在创作时不应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而应呈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或事。
这就需要在作品酝酿过程中注重 MTV 的贴近性――贴近大众、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
刘和刚的 《父亲》将 MTV 的贴近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选题上看,它选择了“父亲” ――每个人生命中都举足轻重的人物形象, 以这样的情感宣泄点切入能迅速打消观众的心理防线, 让受众在感情上易于接受。
并且此作品展现的是表演者真实的成长经历, 更能使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真情流露, 再配上澎湃大气的曲调, 听后激动人心。
画面中歌手身穿军装演唱的画面与小时候和父亲相处的片段相互切换。
大山里的父亲为实现儿子的音乐理想而尝尽了生活的各种苦涩, 如今梦想终于实现的儿子站在星光璀璨的舞台, 当《父亲》 的音乐响起, 朴实无华的父爱如往昔般历历在目, 饱含深情的演唱如泪泉般源源涌出, 深深地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方寸土。
总而言之, 如今我国的 MTV 正在汇聚各种元素, 凝练自身的风格和特质, 不断适应消费时代、 商品社会的特征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但如何富有创意地进行MTV的创作并推动 MTV的创新与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 郝俊兰. 电视音乐音响.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② 乔治・ 路易斯. 蔚蓝诡计.
参考文献
[1] 李强.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 2002 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
姚建国. MTV 类型浅析. 当代电视, 2003(2)
.
[3] 何晓兵, 郭振元. 音乐电视导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4]
王长胜. 网络视频盛宴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J]. 中国电子商务, 2007(2)
.
[5] 楚卫华. 中国音乐电视学术进程. 鲁行经院学报, 2001(2)
.
[6]
[美] 约翰・ 菲克斯著. 电视文化. 祈阿红, 张鲲, 译. 商务印书馆, 2005.
[7]
张旭. MTV 广告的成功因素分析.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12.
[8] 韩建勇. 中国音乐电视本土化及其叙事建构的探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9] 陈义成. 电视音乐与音响.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
佳木斯
154002)【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流传不仅从日常歌者的口中传颂,通过网络世界,音乐有了更加宽广以及快速的传播。本文就以当代网络流行音乐的音乐风格及审美特征为主要叙述对象,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将周杰伦歌曲的音乐风格以及审美特征作为主要举例对象,说明当代网络流行音乐的音乐风格及审美特征。【关键词】当代网络流行音乐;音乐风格;审美特征虑和声,之后要从打击乐来切入。写着写着,之后将慢慢考虑到曲风,考虑到不同乐器附有的情绪,还有乐器的演奏技巧,歌手的声音特点等等。从周杰伦的歌曲切入,周杰伦的歌可以分为 ab 两面,a 面可以看作是用来打开市场,负责广度的作品,如安静、晴天、彩虹或者最近的告白气球,虽然这些作品和弦走向简单,旋律流行上口,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流行歌曲里的行业标杆。b 面歌曲,这些歌曲以娘子,止战之殇,以父之名,印第安老斑鸠,土耳其冰淇淋等为代表,各种变化和弦、切分音,以及独特的节奏,还有编曲的配器等等方面,相对于a面引入更多专业知识。1645、黄金八小节、四度圈是使得周杰伦的音乐风格更加凸现。网络流行歌曲的广大流传,更体现在创作者对音乐的热爱以及由此触及的超高的音乐质量上。周杰伦从出道至今仍保证着歌曲旋律的质量,旋律的质量是取悦普通人耳朵的直接因素,优秀案例诸如《晴天》《龙卷风》《枫》《听见下雨的声音》《七里香》《最长的电影》。三、网络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关于青少年的审美,一代代人一出生都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圆和圆心。他的美学发展都是以这个客观的圆和圆心为依据的,也许某个人的呆在“所有人”这个大圆上的点离你很远,但同时你们可能都在自己的圆心,你觉得他不妥,他觉得你不妥,但你又不知道怎么责备他,于是常用的招数便是:审美观念差。而如果你呆过无数圆心,对整个美学地图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那么你心理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点,那些山脉、湖泊,这些点构成的坐标就不是相对了,更像是涵盖“所有人”的圆心位置那样的客观坐标系。例如,Blues 最基本的特点是降三音和十二小节结构。(I-I-I-I-IV-IV-I-I-V-IV-I-V)很多其他风格(RnB,Rock,Jazz)都会或多或少采用降三音,另外很多 Blues 大师在创作上也会寻求在曲式上的创新,以突破十二小节结构的限制。所以这两个特点只是划分 Blues 的重要依据而非严格界限。因为这些风格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许多风格和风格之间的界限也不甚清晰。一两首歌体现不了某个风格的特点,而且甚至会出现错误——猫王的《Blue Suede Shoes》。流行音乐里,小一半都是摇滚乐,金属、硬摇滚、英式、朋克——哪个单拉出来都不是列三五首曲子就能说明白的。流行音乐难以分类、概括,中国现在甚至没有一本像样的流行音乐史。综上,网络流行音乐的音乐风格以及审美特性并非以特定的内涵呈现给读者,而是更依赖于听者通过自身感悟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欣赏,网络流行音乐作为新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更大的发掘空间。本文通讯作者:刘国峰本文系 2017 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当代网络流行音乐及其发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17B131)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陈晓飞 . 流行音乐演唱的个性化表现与彰显 [J]. 文艺生活 • 文海艺苑 , 2016(05):87.>> (下转第 21 页下)万方数据
2018 年 06 月上青春岁月21[2] 刘 晨 阳 . 浅 析 流 行 音 乐 演 唱 的 个 性 化 表 现 [J]. 艺 术 科 技 , 2014(08):117-118.[3] 邓
一 .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的个性化表现 [J]. 山西青年 , 2016(12):180.【作者简介】曹哲铭(1981—),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流行音乐。【通讯作者简介】刘国峰(1980—),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上接第20页)所谓音色,指的是声音的明暗、软硬等方面,即声音感觉特性,不同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音色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音色在声乐演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对音色的变化调控,能够增强声乐作品的层次感与艺术感染力;第二,通过对音色的强弱控制,能够提高声乐作品的节奏感与艺术表现力;第三,通过对音色的灵活运用,能够反应演唱者的不同情绪,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在声乐演唱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必须更加高度重视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通过合理调控音色的变化来丰富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进而达到绝佳的演唱效果。一、音色在声乐演唱语言中的运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语言与音色的关系十分密切,演唱者往往要安装演唱作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音色,而演唱中所表现出来的音高、音强、心理、情感等的变化,也都是音色作用之结果。就演唱语言的视角看,音色的运用有其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歌词本身的色调,此为一种客观存在;第二,演唱者的发音咬字风格,主观色彩较浓,受演唱者的影响更大,但也使声乐作品更富多样化与个性化。第三,当需突出某些重点字词时,可通过音色的调整提升作品的色调感,彰显其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明确把握曲目中的各演唱语言,对中心韵母的咬字吐音、轻重音、儿化音等的处理要全面到位,唯有将演唱语言与音色完美结合,才能让声乐演唱更加成功圆满,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二、音色在声乐演唱声部中的运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分声部演唱是音色的最佳诠释方式之一。人声是由声部产生的,由于人体自身结构、声带厚薄、宽窄和长短等的不同,因而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声音,进而造就了不同的音色。就演唱声部的视角看,尽管声部十分复杂,但仍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就个体而言,男女声都有其独特的声部,但男女相比,女声带比较短、薄、窄而声音较高。因此,在声乐理论中通常将人的声部划分为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六大类,且每个大类还可以再行细分,如女高音又分为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而抒情女高音能更好地诠释和表达艺术类声乐作品。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掌握音色在不同演唱声部中的表现,对音色进行准确把握,排除演唱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着力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音色在声乐演唱风格中的运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其音色表现完全不同。可以说,演唱风格与音色表现是互决定的,即一方面演唱风格决定着音色的选择,另一方面音色也决定着作品的演唱风格。就演唱风格的视角看,不同风格的作品对音色的运用要求不同,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研究□ 段小丽(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摘要】声乐演唱对音色的运用要求很高,演唱者只有灵活掌握音色的运用,将其声音感觉特性、艺术表现功能等发挥到极致,才能更好地展现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形象与感情色彩。本文从演唱语言、演唱声部、演唱风格、形象塑造、情感表达五个方面分别探讨了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以期为声乐演唱添彩增色。【关键词】音色;声乐演唱;运用途径如通俗声乐作品要求音色自然亲切,体现自然美;美声作品要求音色要大气流畅,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歌剧作品要求音色具有戏剧性,体现戏剧的矛盾冲突等,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拿捏好演唱风格与音色选择之间的分寸。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有深厚的音色表演功底,应通过长期专业的训练,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在深入领会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辅之以真实流露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声乐作品的风格。四、音色在艺术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音色的贡献。不同艺术形象的塑造,可通过音色的变化、不同的音色表现形式来实现。就形象塑造的视角看,人物角色与音色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尤其在戏剧性、情节性很强的声乐作品中,要注意区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如在歌剧中女主角往往以女高音来演绎,而男主角则以男高音(或男中音)来演绎。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不断琢磨作品的人物角色,合理运用、调整音色的变化与表现形式,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富变化性,进而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五、音色在作品情感表达中的运用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作品情感的表达离不开音色的运用。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表达的演唱无法与听众产生共鸣。就情感表达的视角看,不同的声乐作品其情感走向不尽相同,人的感情表达往往也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来有规律可循,如表达兴高采烈的情感,音色通常十分高亢清亮,而表达忧思悲苦的情感,音色则通常嘶哑低沉,这就需要演唱者拥有专业的演唱水平,明确作品中的情感分布,并结合实际的情感需求,选择合适的音色。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在深入剖析作品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情感酝酿、音色选择以及适当调整自己的演唱音色来表达作品蕴含的复杂情感,进而获得听众的情感共鸣。六、结语总之,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演唱者在面对一部声乐作品时,要深入了解其演唱语言、演唱声部、演唱风格、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要素,准确把握音色的运用,巧妙选择与运用最佳的音色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声乐演唱更加丰富饱满,进而达到震撼听众心灵、获得听众共鸣的艺术效果。【参考文献】[1] 侯高翔 . 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 [J]. 新校园 : 旬刊 , 2017(12).[2] 潘
勋 . 论歌唱者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J]. 民族音乐 , 2017(05).[3] 陈
璋 . 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表现探究 [J]. 大众文艺 , 2017(16).[4] 兰
狄 . 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运用和表现 [J]. 艺海 , 2017(05).[5] 李
玲 . 略谈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 [J]. 艺术评鉴 , 2017(3).[6] 穆
杉 . 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研究 [J]. 艺术研究 , 2016(2).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