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4篇

时间:2022-09-04 1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4篇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 第22卷第1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V01.22No.11竺!篁!旦!!!望堂堡堕!些篁!!!!!!墅些!堑堡墼竺鱼!!!!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4篇,供大家参考。

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4篇

篇一: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

2卷第1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V 0 1. 22 N o . 11竺!篁!旦!!!望堂堡堕!些篁!!!!!!墅些!堑堡墼竺鱼!!!!些!!些竺!坐!竺!堡!!查墅些!!l!!!型!!堕!些!墅!; !!塑清代至民国时期晋中南地区土地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王倩(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郑州4 50 0 11)、 曩一曼—安一囊—曼一曼一—奠一鼻, ^一囊一安一囔一安一曩一曼—曼一囊一曼一 ̄ 蔓^蔓^曼一—曩—曼一jL 曼一曼一曼一 ̄ 曼—曼—曼, 曼—囊—安一、 曼一曼一受一曼一曼一曼一 ̄ 曩一、 曩一曼一曼一j甓一一一 ̄ 曼一曼一摘要:清代至民国时期晋中南地区的土地价格升降变化较大:

 清初经济凋敝地价较低, 乾隆至道光年间地价持续上涨, 道光年间达到高峰, 此后地价不断下降, 至光绪年间跌入谷底。

 地价的升降变化是经济、 政治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关键词:晋中南地区; 土地买卖契约; 土地价格; 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F 12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 - - 4 4 4 4 ( 20 0 6)0 1—0 0 9 7 —0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 ●. ●. ●. ●. ●. ●. ●. ●. ●. ●. ●一●. ●. ●. ●. ●一●,一、 银钱比价土地价格简称地价。

 它通常是由人们对土地效用( 满足人民欲望的能力)的认识、 土地的相对稀缺性( 数量的有限性)、 人们对土地的有效需求( 需求程度和购买能力)和土地的丰度四者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形成。

 土地需求在先, 地价形成在后, 地价随有效需求而定。本文研究地价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收藏的晋中南地区213件土地买卖契约( 下简称契约)原件。

 其交易时间, 上至康熙五十四年( 17 15), 下止民国三十五年( 19 4 6), 历时231年; 其空间分布包括太原、 汾州、平阳、 蒲州、 解州五府以及平定、 忻、 代、 绛四州所属24 县, 即本文泛指的晋中南地区。

 在213件契约中所反映的土地类型, 有10 1件是旱地( 平地、 坡地等)占契约总数的4 7 %, 18 件是水地, 占契约总数的8 %, 9 2件未注明土地类型, 占契约总数的4 3%。

 这批契约所反映的土地交易都是一次买断, 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割, 也无“找价” 之例。

 这批契约所反映的土地来源是“祖遗” 、 “原( 应)分” 或“自置” , 并写明买主可以“永远为业” 。

 这表明土地的卖主具有较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契约中地价当是取得土地所有权应支付的代价。这些契约所使用的货币不止一种, 在康熙、 乾隆、 嘉庆年间基本上是用银交易, 偶尔用钱; 道光、 咸丰、 同治年间是银、钱并用; 光绪、 宣统年间以钱为主, 偶尔用银; 民国时期以银元为主, 初年用银和钱。为使地价具有可比性, 地价的统计, 一律折合成银两计算, 同时也折合成钱作参照。( _ )银与钱的换算清代各个时期银钱兑换比例不同, 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的考察:

 顺治三年后, 规定银1两折钱1 0 0 0 文, 清初百余年一般保持这个比率, 或略低一些; 嘉庆、 道光年间, 银价上涨, 已达1 30 0 文, 道咸之间有达2 0 0 0 文的记录, 而到同治时, 则一般在1 550 至1, 6 0 0 文左右。

 谭文熙《中国物价史》的考察:

 同治十年银1两换钱1, 6 0 0 文, 光绪十一年换钱I 50 0 文, 光绪十六年换钱1 60 0 文, 宣统二年换钱1 6 0 0 文。山西省银钱比价与全国略有出入, 据《山西金融志》 记载, 乾隆六十年, 定价银1两换成1 0 0 0 文, 嘉庆八、 九年, 折钱7 0 0 至8 0 0 文, 道光十一年折钱1 30 0 文, 道光二十三年折钱1 54 0 文, 道光二十六年折钱1 7 0 0 至1 8 0 0 文, 同治元年折钱1 50 0 至1 6 0 0 文。有鉴于此并参考有关资料L 1 J, 现划分三个时段折算, 其银钱比:

 乾嘉及其以前年代为1:

 1 0 0 0 ; 道光、 咸丰年间1:

 1 350; 同治、 光绪、 宣统、 民国年间1:

 1 60 0 。( 二)银与银元的换算根据民国七年山西财政厅的折算:

 银元与钱之比为1:

 1 20 0 , 又据同治至宣统年间银钱之比为1:

 1 600, 故得出银与银元之比1:

 0. 7 5。二、 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为了便于比较、 统计, 我们剔除213件契约中的不准确地价资料, 然后将其换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 分别计算出分朝代的土地价格, 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地价格( 一)晋中南地区分朝代土地亩均价格图1是依据表1的数据所作出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晋中南地区土地价格变化示意图, 图中虚线表示以钱文为单位计算的地价曲线, 实线表示以银两为单位计算的地价曲线。收稿日期:

 20 0 5—0 9 —26作者简介:王倩( 19 7 5- 一), 女, 河南省郑州市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  万方数据

 9 8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 0 0 6 年2 月表1晋中南地区分朝代土地亩均价格一览契约土地总面积总银价亩均价时间件数( 亩)( 两)银( 两)钱( 千文)康熙( 1662——17 22)l5. 4 65. 514 61. O l1. 0 l乾隆( 17 36——17 95)嘉庆( 17 96——1820)3 010 4 . 6 8 47 7 5. 157 . 4 07 . 4514 . 9 0155. 9 310 . 4 710 . 4 7道光( 182l——1850)216 4 . 6 67 58 . 8 1411. 7 415. 8 4 9咸丰( 1851——1861)同治( 1862——187 4)753. 29 656 8 . 5010 . 6 714. 402l4 7 . 3 4 0 67 8 9 . 4 58 . 1l12. 9 7 6光宣( 187 5——1911)4 2334 . 8 812 2 4 . 10 23. 6 65. 8 56民国( 1912——1946)4 62 7 0 . 8 4 6114 4 . 9 54 . 236 . 7 6 8合计17 38 9 6 . 0 754 2 2 . 4 l7 . 169 . 34表1可见:

 康熙年问土地亩均价银为1. 0 1两, 因只有1例, 故无代表性, 但据康熙五十二年( 17 13)上谕, “前因人少地多, 一亩之田值银不过数钱; 今因人多价贵, 一亩之值竟至数两不等” 12j( 卷” 。

 这说明清初地价低, 之后一直持续上涨,由顺治至康熙数十年间地价增长较快。

 本文缺少雍正年问的地价记录, 由乾隆至嘉庆, 地价由每亩7 . 4 两增至10 . 4 7两, 道光年间再增至11. 7 4 两, 道光年间的地价达到了峰值,从乾隆到道光亩均地价上涨59 %, 此后, 地价开始下降, 由道光至咸丰, 地价由每亩11. 7 4 两减至10 . 67 两, 同治时地价再减至8 . 11两, 光绪宣统地价跌到低谷, 平均每亩地价只有3. 66两, 从道光到光宣地价下降幅度达31%, 民国年间, 地价开始回升, 由每亩3. 66两增至4 . 23两, 增长了15. 57 %。

 总之, 清初土地价格较低, 此后一直持续上涨, 至道光年间达到高峰; 峰值过后地价渐渐跌落, 到光宣年间跌至低谷, 民国年间有所回升。

 这是地价以银两作货币单位的升降情况( 如图1的实线所示)。以钱作货币单位的地价与前者对比其升降曲线大致一样。

 由乾隆至道光, 地价由每亩7 . 4 千文增至15. 8 4 9 千文,增长了114 %; 道光年间的地价达到峰值; 此后, 地价开始下落, 光绪年间跌至谷底, 民国年间开始反弹( 如图l的虚线所示)。图1晋中南地区土地价格变化示意图. 7 68. 23代( 时间)( 二)不同类型土地的价格在参与买卖的各类土地中, 占比重较大的是坡地、 平地,其中能够计量价格的分别为坡地4 9 例、 平地24 例和水地18例, 其他有河滩地2例、 碱地l例、 寒地1例、 坟地2例等无地价对比意义。

 下列表2、 表3分别列出坡地和平地的价格。表2晋中南地区坡地价格一览表契约土地总面积总银价亩均价时间件数( 亩)( 两)银( 两)钱( 千文)乾隆( 17 36——17 95)134 1. 9 4 518 9 . 84 . 524 . 52嘉庆( 17 96——1820)道光( 182l——1850)21. 8116 . 116 . 1l614 . 28135. 329 . 4 812. 7 9 8咸丰( 185l——1861)213. 110 27 . 7 912. 4 6 4同治( 1862——187 4)84 1. 0 6 730 0 . 6 l7 . 3211. 7 12光绪( 187 5——1908)98 4 . 0 3216 2 . 0 6 21. 9 33. 0 8 8民国( 1912——1946)97 8 . 30 64 8 4 . 7 86 . 199 9 0 4合计4 926 9 . 0 7138 0 . 0 65. 13表3 晋中南地区平地地价一览表契约土地总面积总银价亩均价时间件数( 亩)( 两)银( 两)钱( 千文)乾隆( 17 36——17 95)518 . 7 9 719 9 . 0 510. 6410 . 6 4嘉庆( 17 96——1820)l3 41717 . o o道光( 182l——1850)同治( 1862——187 4)15. 1l15830 . 9 14 1. 7 2934 . 6 32 84 3. 559 . 415. 0 4光绪( 187 5——1908)43 410 1. 56 52. 9 94 . 7 8 4宣统( 1909——1911)l19 . 383. 135. 0 0 8民国( 1912——1946)99 4 . 9 193 3 33. 5l5. 6 16合计2 416 2 . 4 59 88 7 8 . 54 55. 4 1表2、 表3显示, 坡地和平地价格峰值都在道光年间, 其变动曲线与前列表1和图l完全一致。

 平地与坡地相比, 地价大约高出0 . 5—1倍以上, 这是由土地质量决定的。水地价格共18 例, 大多集中在乾隆、 光绪两朝, 参见表4 。表4 晋中南地区水地价格一览表土地总面积总价银卣均价时间契约件数( 亩)( 两)( 两)乾隆( 17 36—17 9 5)、35. 7 58 4 . o o14 6 1道光( 18 21- - 18 50 )24 . 0 84 1. 7 410 . 23同治( 18 62- - 18 7 4 )l7 . 4 6 24 3. 7 55. 6 8光绪( 18 7 5- - 19 0 8 )1l6 3. 7 36 7 4 . 33lO . 58民国( 19 12—19 4 6)16 . 0 56 8 . 0 011. 24合计188 7 . 0 79 11. 8 210 . 4 7表2、 3、 4 对比和计算表明, 乾隆、 光绪两朝水地比平地每亩地价高出27 %、 7 2%, 而水地与坡地相比地价则高出6 9 %、 8 2%。

 水地地价远高于平地和坡地地价, 这是由于水地的肥瘠程度决定的。三、 土地价格升降的原因分析( 一)清朝初期土地价格低的原因明末, 由于农民起义军在山西的活动, 致使官绅地主遭受打击而权势衰落。

 战争使人口减少, 土地荒芜, 因而地价较低, 这是其一。

 其二, 清政府又对官绅地主实施抑制政策:一是限定绅衿优免差役的范围。

 规定从一品官到生员吏丞“只免本身丁徭, 其余人丁仍征充饷” _ 2J( 卷2"。

 二是严惩拖欠钱粮的官绅户13J。

 三是增加官绅户的田赋。

 上述政策在一  万方数据

 第22卷第1期王倩:清代至民国时期晋中南地区土地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9 9定程度上遏制了官绅地主追逐土地的欲望, 抑制了对土地的兼并。

 其三, 与山西农村的阶级关系及地权发生变化( 即很多地主没落下去, 地权发生剧烈变化, 不少农民获得土地)相关联。( 二)清代前期地价持续上涨的原因从康熙中叶到道光年间, 经历了康雍乾盛世, 山西社会秩序稳定, 经济发展, 地价持续上扬。

 从乾隆初年开始加速,至道光年间达到顶峰。

 清代前期地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人地比例从山西人均耕地面积来说, 顺治十八年4 . 4 9 亩, 乾隆三十一年5. 12亩, 嘉庆十七年3. 9 5亩, 道光十九年3. 67 亩。

 4J。随着人口的增长, 嘉道年间山西人均耕地不足4 亩, 人地矛盾日渐激化, 地价的上涨是必然之势。2. 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是又一个重要因素。

 水稻、 棉花、 烟草等作物的种植增加了土地的收益。( 1)水稻种植。

 水稻是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并具有耐涝抗碱之特性。

 山西人利用水稻这一生长特性, 在低洼易涝区、 湿盐碱地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汾涑谷地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 沿河诸府大都有水稻分布, 尤其是太原附近“稻田差多” - 5J。

 此后, 水稻种植扩大到霍、 绛、蒲、 解四州有条件种植的属县, 获利倍于其他粮食作物_ 6J。( 2)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汾涑河谷平原是山西棉花集中产区。

 康熙时晋南已有棉花种植, 其中又以蒲、解两州为多L 6J。

 稍北的平阳府临汾县产棉也颇具规模, “木棉纺织, 妇女均习” L 7 ]。

 曲沃县所产棉花作为商品大量外销;汾州府的孝义县所产棉花卖于西北州县。山西种烟始于明末, 曲沃县人首先种植, 清代烟田面积扩大, “并、 代、 汾、 潞” 均有种植_ 8j。

 乾隆年间保德州“凡河边淤土, 不以之种植禾粟, 而悉种烟草……习俗唯利是趋, 而不以五谷为本计” ∞J。

 烟草成为曲沃的巨大利薮110J( 卷” )。果品种植在清代也有很大发展, 出现了商业性园圃和果农专业户。

 如榆次县“多树果莳瓜, 岁资之为利, 以供衣食租赋” ¨ 1。

 ; “种瓜之家町畦相接……获利什倍” _ l2I。

 安邑“土人种葡萄如种田” 。

 12]。

 蒲州盛产柿, “柿为蒲人利” ¨ 3【。

 山西梨枣之州县所产甚丰, 有虞乡县、 崞县、 忻县、 榆次县、 太平县、曲沃县等。

 解州夏县、 汾州府孝义县盛产核桃, “附近州县胥植, 而夏邑早于邻县, 县治腊月 望日, 集市堆积如山” u …。

 在土地买卖中也有商业性园圃的交易, 如道光年和同治元年崞县孙风养两次买人桃园地7 . 8 亩, 说明他经营商业性果园规模相当可观。

 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土地收益大增, 地价势必也随之增加。3. 买卖双方的情况分析( 1)商人方面。

 山西人善经商, 从“山西大褥套, 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这句民谣可以证明山西人外出经商发财后, 盖房置地过日子的价值观念。

 加之,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 山西商人将商业利润的一部分投向土地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乾隆三十八年山西巡抚罗巴延奏疏:

 “浑源、 榆次二县, 向系富商大贾, 不事田产” ; 今“多置田地” u5I( 卷9 4 8 P 12)。

 道光年间, 长治县宋良弼在洛阳经商致富,置买“膏腴之田数百亩。

 ” ¨ 6J曲沃县商人彭太经商获利十万两, 数年内购置田地增至60 0 多顷【” j( P L 0 2)。

 《潞城县志》 记载, 潞城商人贾庆于经商发财, 大量购买田产, 竟成“沃壤连纤” 之势。( 2)乡绅地主。

 一般而言, 购买土地者除前述的经商致富者外, 主要是本村或本地有一定地位的乡绅地主, 如太平县丁村丁嘉沦( 监生, 后封赠宣德郎)与其子丁溪贤( 嘉庆辛酉科举人)、 丁溪莲( 溪贤之弟, 乾隆六十年捐职州同), 于嘉庆十二年和十三年, 3次购买土地10 . 4 亩, 年均买地0 . 6 8亩118 I。

 又据刘建生先生的研究- “, 汾阳的王瑛, 介休的刘世昌、 范毓猗, 太原的马电, 都是一些拥有庞大田产的大地, 主。他们既是大片土地的占有者, 也是土地的主要兼并者。( 3)农民方面。

 清代前期, 山西的农民本身也具备了维护其经济状况的一定实力, 随着农业的发展, 不少农民已改变以往的土地粗放经营方式, 诸如, 前述的水稻、 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林果业发展; 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都可增加小农的经济收入。

 如《闻喜县志》 载, 小农“兼营工商业者, 有于农隙熬土碱, 制柿酒者, 有驱骡马服盐者, 而皆以耕种为本业” 。

 《宁乡县志》 写道:

 “近煤场者, 则以人畜负贩, 日有取资。

 ” 总之, 农民通过各种方式, 增加经济收入,保持自己的经济地位, 也增加了抵御天灾人祸, 阻止土地流失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阶级也在不断分化。

 其中会有一部分小农经济地位上升, 如闻喜县吉兴臣从乾隆三十二年至四十年的9 年中, 5次置地19 . 39 亩。

 吉兴朝从乾隆三十九年至嘉庆元年的23年中, 分8 次购入土地20 . 23亩。经济地位均有明显上升, 有可能通过积累土地成为中小地主。

 土地毕竟是农业社会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衣食之源, 较之其他商品, 它是一种具有价值增殖功能的特殊商品,因而它在自由买卖中形成的价格, 又强化了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

 山西自耕农的广泛存在和农民经济的抗瓦解性, 对地价的提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道光以后地价持续下降的原因清中叶以后, 地价开始下降, 至光绪年间跌入谷底。

 这也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首先, 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 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极大变动, 封建的中国从此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财政的极度困难, 农业生产下降, 经济衰退。

 这种环境背景使土地购买者失去了社会的依托。

 为了支付赔款、 债款和其它...

篇二: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

考古 圆园员8窑4 圆园员8 年第 4 期近代西方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袁同时也带来了前进的种子遥西方的工业文明传导到各个通商大埠袁 其农业成就也散播入农村社会袁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些许活力遥农机尧化美棉入晋与近代山西的农业生产尧农家经济渊1907耀1937冤郭志炜 郭慧敏摘要院在清末袁清朝廷即注意到美棉的优势袁要求各地改良棉种遥但是山西的美棉推广主要是在阎锡山时期完成的遥在阎锡山入主山西后袁实行野六政三事冶袁积极推进美棉的种植袁同一时期国内纺织业异常繁荣袁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袁山西美棉的推广成效很大袁主要表现在美棉的种植比例尧棉花亩产尧总产量尧棉花质量袁以及农民种棉技术等方面遥棉花市场的繁荣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袁提高了山西植棉区农民的生活水平遥与此同时袁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袁排挤了罂粟的生长空间袁对禁烟有积极作用袁还挤占了玉米尧小米等秋粮的种植空间袁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袁形成了新的种植制度遥另外袁棉花需水较大袁遇旱灾减产很严重袁这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风险遥关键词院山西曰美棉曰农业生产曰种植结构中图分类号院K2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2335渊2018冤04-0072-12On American Cotton Entering Jin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nomy inModern Shanxi渊1907耀1937冤Guo Zhiwei, Guo HuiminAbstract院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realized the advantages of American cotton and demanded that cot鄄ton seeds be improved nationwide. The promotion of American cotton in Shanxi was mainly completed during Yan Xishan pe鄄riod when Yan ruled Shanxi and implemented the 野Six Policies and Three Things冶,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tton-planting. Atthe same time, the domestic textile industry was rather prosperous, under the dual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thepromotion of American cotton achieved considerable effects,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by the planting ratio of American cot鄄ton, per mu yield of cotton, total production, cotton quality, and farmers爷 cotton-planting technology. The prosperity of thecotton market brought huge benefits to farmers and raised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in cotton planting areas. In themeantime, the expansion of cotton planting areas had exerted impacts on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yed a positiverole in smoking banning by excluding the poppy growth space. As cotton squeezed the planting space of autumn grain cropssuch as the corn and millet, the local harvest of autumn crops dropped, the original food market changed, and new croppingsystem was formed. The fact that cotton needed more water and yields were cut down severely in the event of drought broughtnew threats to farmers.Key words院Shanxi; American cott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nting structure郭志炜袁男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曰郭慧敏袁女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尧中共党史遥72

 肥尧农药尧良种等都曾进入中国袁但囿于时局以及现实的种种限制袁大多成效不大遥而其中棉种的改良却是一个意外遥 下面以山西作为一个例子袁探讨近代棉种改良的进程及其对农业生产尧农家经济的影响遥棉种改良是中国农业近代化的重要议题袁从清末即已开始遥1892年袁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从美国引入陆地棉渊俗称美棉冤在湖北种植袁这是清朝廷第一次正式尧 有规模地从美国引入美棉遥此后袁清朝廷把农业改良之事列入日程遥清朝灭亡后袁不管是北洋政府袁还是南京国民政府袁都对棉花改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淤 遥在关注中央层面研究的同时袁也有很多学者分地域袁对各地的棉花改良进行了研究 于 遥其中袁大多数学者是从政府尧市场尧地方精英尧推广机构尧良种培育和农业教育这五方面来进行研究袁 认为美棉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遥 这些研究对近代棉花品种改良的过程已经有了非常细致深入的探讨袁但是对于棉花品种改良后袁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遥近代山西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如江苏尧河北尧湖北多袁但是其出口量依然是可观的遥在20世纪30年代之时袁 山西的棉花除了满足本省需求之外袁常年也有20万担的出口 咱1暂渊P97 丁 冤遥但是现今学术界对于近代山西棉花的研究并不多遥 李丽娜从铁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出发袁 论述了山西的棉花和粮食促进了其农业的近代化 咱2暂 遥许永峰讨论了阎锡山主政山西时袁山西的棉政实施与绩效 咱3暂 遥其他成果主要是在论述中稍有涉及袁并不详细 盂 遥这些研究对于棉花在近代山西农业中的地位以及山西棉种改良成效的论述不够清晰遥 权伟东对近代山西棉花改良的历史进程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袁 肯定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咱4暂 袁但是对棉田面积的扩大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还不够深入袁 对于棉花与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关系关注不够遥对此袁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遥一尧美棉入晋与近代山西棉业的发展早在元代的叶农桑辑要曳中袁就记载了山西河东地区的棉花种植情况袁 不过多为农家纺织自用遥 乾隆时期袁 蒲州府的棉花规模就不小袁野渊棉花冤种自河南甚久袁晋省诸郡皆有之袁惟永乐所出独多袁性宜沙土袁疏而易达袁永乐人艺者于河嶿袁不计顷亩袁岁无霖涝及河水所败袁则大收冶咱5暂 遥但长久以来袁山西河东地区的棉花基本都是自产自销袁输往外省的很少遥近代开埠通商后袁 美棉传入中国袁 其产量高尧棉绒长尧韧性强袁表现出巨大的优势遥纺织业亦发展迅速袁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提倡棉业袁引种美棉遥山西的棉种改良始于光绪末年遥在清末新政时期袁清廷在京师设立农事试验场袁其后各省的农事试验场先后成立袁 美棉的引进就是各试验场的重要内容遥1908年袁 清廷上谕改良棉种袁鼓励各宜棉之地推广美棉遥诏书曰院江苏等地以及野山西之蒲州尧解州尧绛州各属袁虽产额多寡不一袁由于种棉制棉之法袁大多因仍旧习袁未能力求精进噎噎派农科专门人员分往各省袁 测验天度之寒燠袁审查土地之燥湿袁辨别土地之良窳袁采用泰西农学家选子尧交种尧培肥料尧去害虫诸法袁集讯乡农袁实行实验袁务令人人知棉业为大利所在袁其业经产棉地方袁固当研究改良袁竞求进步袁即为经种棉之区亦谕令相土之宜袁量为适种袁以兴地利遥西北诸行省袁土性高燥袁地本宜棉袁尤宜加意提倡袁广辟利源遥冶 咱6暂渊P890冤 虽然清廷认识到了棉花改良对于农业的意义袁 但是未及真正推广就发生了辛亥革命袁 美棉的推广工作就留给了民国政府遥清末民初之际袁政局动荡袁虽然清廷意欲推广美棉袁但是山西省没有有力的政府推行此事袁因此在民元之初袁山西棉种改良效果并不好遥农民种植的大多数是本地棉袁即使政府在野1914年4月11日颁布兴业法令奖励植棉袁 凡扩充植棉者袁每亩奖银二角袁凡改良植棉者袁每亩奖银三角冶咱7暂渊P180冤 袁 棉田面积在1914年也仅为15万亩 咱8暂渊P158冤 遥民国成立后袁山西省政府成立了农桑局袁希图振兴农业遥1915年袁在省农桑局的农事试验场就美国长绒棉和河津棉尧临汾棉尧猗氏棉尧平陆棉尧曲沃棉进行了实验袁发现美棉的每亩产量高美棉入晋与近代山西的农业生产尧农家经济渊1907耀1937冤

 农业考古 圆园员8窑4达68.12斤袁而山西本地棉的每亩产量只在42要46斤袁美棉的纤维长度是其他品种的两倍袁韧性好尧柔软袁而且棉蒴开裂期也更早 咱9暂渊P215-217冤 袁与山西本地棉相比袁美棉的优势相当明显遥1917年袁 山西督军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省省长袁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遥阎锡山上台后袁开始整顿山西内部事务袁改良生活袁发展经济袁推出了野六政三事冶袁即水利尧桑蚕尧种树尧禁烟尧天足尧剪发和种棉尧造林尧畜牧遥同时还设立考核处袁推进各项事宜遥在种棉事业上希望在韩侯岭以北未曾种棉的区域提倡种棉以实现自给自足袁 而在河东的传统植棉区能够扩大种棉以增加输出 咱3暂 遥当时美棉棉种缺乏袁于是政府从美国购进大量棉种袁 无偿发给农民播种遥1919年袁阎锡山野托天津日本驻兵参谋川岸氏袁由三井洋行运来朝鲜美棉种二十吨分配农民袁 以奖励栽培冶遥1925年袁野由美国输入美棉种子二十吨袁又输入满洲移植美棉及直隶小集地方之美棉种袁以分配于农民冶 咱10暂渊P37-38冤 遥从外部购买种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袁 设立棉花试验场袁 培育优良种子之事很快就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之中遥1917年袁山西政府在临汾设立山西棉业试验场袁测试美棉性能袁比较中美棉种的各自优势与缺点袁以便于更好地推广遥1918年袁山西政府又野于太谷尧高平尧定襄尧解州尧临汾等县袁设立棉花试验场遥对于植棉知识及收获利益袁作普遍之宣传冶 咱1暂渊P89 丁 冤 遥通过棉花试验场示范种植袁将美棉优势示之于众袁因此棉花的种植推广到晋中一带遥为了鼓励冀宁尧雁门两地的棉花种植袁政府特颁明令袁凡植棉有成绩者袁给奖励金遥在试验场培育的棉种袁政府都免费提供给农民遥1924年袁山西第二经济植棉场把场内培育的野优良种子袁除了自用外袁全部无偿给人民袁其余不能作种用之一千一百斤袁仍尽数变价袁解缴本署冶咱11暂 遥1934年袁 政府先后向美国采购优良种子660磅袁设立模范试验场245场袁每场一亩袁由指导员负责袁以期培育优良种子 咱12暂渊P13冤 遥在改进农业生产方面袁 山西省政府还作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遥1927年袁设立了省农桑总局和各县农桑分局袁 专事农业生产方法改良遥1929年袁省农矿厅成立农业推广委员会袁以统筹本省农业推广事宜曰 同时将省农桑总局改为农务总局袁并附设农产种子交换所袁将各县农桑尧农牧尧农林等局一律改为农务局袁专事农产物之试验 咱3暂 遥同时特别设立了省棉业推广处袁专门负责棉作的推广袁 还派遣指导员下乡指导农民种棉尧教授技术遥将全省分为四大棉区袁即河东区尧冀宁区尧雁南区尧上党区袁在各区设立育种场袁分发各区农民种棉所需之种籽遥1933年袁阎锡山推出野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冶袁计划在野晋南及西南一带袁以推广美种脱字棉为主袁晋中晋北及晋东南各地袁以推广改良金字棉为主遥又因适应需要袁乃将临汾棉场改为总场袁安邑榆次各设分场曰又分全晋为十区袁各设指导所一处袁以求改良推广袁齐头并进冶 咱13暂渊P10冤 遥二尧美棉推广的成效1895年叶马关条约曳签订后袁清廷允许外国在华设厂袁外国商人纷纷在华建立工厂遥同时清廷也解除了对国人办厂的限制遥在野实业救国冶的浪潮下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在天津尧上海等地开办纺纱厂袁与外商争利遥棉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遥欧战发生后袁国际上对棉纱棉布的需求激增袁国内皮棉的价格不断上涨袁大有供不应求之势遥棉花价格从20世纪初开始上涨遥根据山西省政府统计处的统计袁 当地棉花价格从1919年的每斤606文上升至1924年的每斤1522文 咱14暂渊 第一编 袁P100冤 袁价格上涨了约1.5倍遥山西的棉花价格系列数据如今难以获得袁 但其生产的棉花很大部分是运往天津袁 其棉花价格必然会受到天津的影响遥我们可以根据天津市场上的棉花价格袁从侧面观察近代山西的棉花价格波动情况遥次页图1是根据有关资料绘制的1911耀1937年天津的棉价波动折线图 榆 遥从图1中可以看出袁天津棉价从1911年开始上涨袁1920年上升至40元/担袁此后虽然有波动袁但是没有大幅度的下降袁基本稳定在40要50元/担之间遥同时袁根据上述山西省政府统计处1919年和1924年的棉花价格变化袁与图1中的数据进74

 行对比袁可以看出二者是高度相关的遥渊一冤棉花种植规模的扩大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的刺激大大提高了山西农民的种棉兴趣袁 特别是对于市场需求庞大的美棉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遥在虞乡野木棉之种近数十年较前更多袁尤以奉发美国棉籽收货为优袁东北乡一带常年用费及封纳粮赋均视此为转移冶 咱15暂渊 卷四 袁 物产略 冤 遥霍县过去并不是产棉区袁野近以官厅提倡遥棉田逐年增加遥今岁约四千二百亩遥产皮棉八百四十余担袁棉多美国种遥纤维色白遥长七八分冶咱16暂渊P25冤 遥在万泉野近多种洋棉冶 咱17暂渊 卷一 袁 舆地志 窑 物产 冤 遥1923年袁河东道属的种棉面积与1922年相比袁美棉增加8万余亩袁而本地棉仅增加1万多亩 咱18暂 遥以前棉花种植较少的冀宁地区袁在政府的推广下袁所种植的棉花几乎都是美棉 咱19暂渊P251冤 遥1929年袁洋棉的栽种面积跃居本地棉之上袁其中洋棉近23万亩袁 本地棉8万多亩遥1932年袁 美棉254260亩袁 产皮棉48081 担 曰 本 地 棉47690 亩 袁 产 皮 棉5840担遥1933年袁美棉1232706亩袁 产皮棉477880担曰 本地棉78055亩袁产皮棉24533担 咱20暂渊P7冤 遥图2是根据相关统计而绘制成的1919耀1937年山西美棉与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尧棉花产量的对比图 虞 遥从...

篇三: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

民国时期皖南官田、     学田和义田        地权的双层分化    察张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山西    临汾0410 04        摘要:

 本文以青阳及绩溪县官田、 青阳县学田和屯溪义田为例, 对近代皖南官田、 学田和义田的地权状况进行了考察。

 考察表明, 清至民国时期, 由于官田、 学田、 义田等公田管理机关与佃农的关系逐步趋于平等, 对佃农不利的官田国有制、 学田及义田 的普通租佃制发生了重大变迁, 皖南官田、 学田和义田等公田 的地       权普遍发生了双层分化, 逐渐形成了公田所有者主要掌握田底权、 永佃农主要掌握田面权的双层地权格局。皖南; 公田; 双层分化K 25 :

 K 26A1005-   605 X   ( 2 013 )  02 -   0115 - 10Stu dies  on   th e  D u al  P roperty   -   R ig h t  of  th e  S tate  -   ow n ed  L an ds,   S ch ool  -   own ed  L an ds  an d  C h arit y   L an d s                                   in  S o uth er n   A n hu i  d u rin g  the   P er iod s  f r om   th e   Q ing   to   the   R e p ub lic   of   Ch ina  Z H A N G   M ing        @ @ [ 1]族人称族田为公田, 其受益范围为本族之人, 不包括族外众人。

 官田则自 古都被认为属于公田的范围。《礼记・王治》 :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 民国初期, 北洋政府接收清王朝所有的官 田改称为“公有地” 。

 民国十九年, 国民政府颁布的 《土地法》规定:“凡未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之土地为公有土地。

 ” 民国三十五年, 国民政府令:“县(市)

 公有土地包括县市政府及其所属机关管有之土地; 县(市)

 学校、 医院及其他公益机关管有之土地。

 ” 本文公田范围既包括地方团体所有的公共土地, 也包括政府、 公益机关、 慈善或宗教等机关所有的土地, 主要类型有族田、 官田、 学田、 义田等。万方数据

         @ @ [ 1]参见[ 日 ]周藤吉之:

 《宋代官田的佃权买卖——关于资陪或酬价交佃》 , 《东方学》 第7号, 19 53年, 后收入周藤吉之著:

 《中 国土地史研究》 , 东京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 [ 日 ]草野靖:

 《宋代官田的租种管业》 , 《东洋史研究》 第28 卷第 1号, 19 6 9年; 草野靖:

 《宋元时代水利田开发与一田两主惯例的萌芽》 , 《东洋学报》 第53卷 第 1- 2号, 1970年; 草野靖:

 《 宋代田 面惯例的 萌芽》 , 《中国近代的 寄生地主制——田面惯例》 第2 部第2章, 汲古书 院198 9年版; [ 日]高桥方郎:

 《宋代官田的“ 立价交佃” 和“一田两主” 制》 , 《东北大学东洋史论集》 199 0年第4辑, 裁刘俊明主编: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 国史》 (宋元明清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 95年版, 第55- 74 页。        @ @ [ 2 ]张明:

 《清至民国徽州族田地权的双层分化》 ,《中国农史》 20 10年第2 期。        @ @ [ 3 ]《丁巳年二月初四朱朝冻杜卖官田田面白契》 ,《青阳县清朝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4]《 民国八年九月 二十日青阳县张金台官田田面杜卖赤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5]《 民国二十二年一月 二十八日青阳县曹绍会官田 田面杜卖白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6 ]《民国时期青阳县史忠发官田田面杜卖白契》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民国二十三年二月 二十日 青阳县李洁之杜卖官田白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2 ]《民国二十八年十月 十六日 青阳县四十六保许村章根详官田田面社卖赤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3 ]《民国二十八年十月 十六日 青阳县四十六保许村章根详官田田面踩单》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4 ]《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 十五日 林伯祥官田田面社卖赤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5]关于鱼鳞册的种类, 参见栾成显:《徽州 鱼鳞图册文书的遗存及其研究价值》 , 《黄山学院学报》 2 0 05年第2期, 第6 - 7页。        @ @ [ 6 ]《议革马户收官田租申文案稿》, 绩溪县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绩溪县第一至七都官田租佃鱼鳞册》 , 绩溪县档案馆藏。        @ @ [ 2 ]《绩溪县第七都官田租佃鱼鳞册》 , 绩溪县档案馆藏。        @ @ [ 3 ]《嘉庆十七年周崐原输文庙屋契》,《青阳县清代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4 ]《嘉庆二十四年朱成鹏输圣宫田契》,《青阳县清代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5]《光绪十七年江志坚输书院田契》,《青阳县清代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6 ]《民国三年徐中羽公输黉宫田补契》,《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7 ]《民国三年招佃开垦湖边荒田补契》,《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8]《民国十八年孙吉之、 左怀谷捐输契》,《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9]《光绪 二十八年青阳县张知县充湖田蓉城初等小学堂经费》 , 《青阳县清代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10 ]《民国二十二年丁宪长杜卖学田屋契》,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11]《民国二十年陈浩如、 陈镜如杜卖教育局虾子街基地大卖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12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陈海树大卖契》,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光绪二十五年六月 二十五日 青阳县魏李氏收蓉城书院青苗牛工人力钱契》 , 《青阳县清代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2 ]《民国二十二年江培之抵押田面权借教育局款契约》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3 ]《民国七年一月 青阳县吴狗保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4 ]《民国七年四月青阳县吴春和、 吴开会转佃学田契约》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5]《民国十七年五月 二十九日吴春和、 吴开会转佃学田契约》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6 ]青阳县公产管理委员会:

 《青阳县公产租佃清册》 ,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攒造, 青阳县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民国三年青阳县北关埂公湖田补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2]《民国三年青阳县义养小学堂补契》,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3]《民国三年青阳县蓉城书院补契》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4]《民国十八年孙吉之、 左怀谷捐输契》,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5]《民国二十四年青阳县汪连西佃学田约》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6]《民国二十四年青阳县吴万春佃学田约》 ,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7 ]《青阳县民国契约》 , 共14 9件,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8 ]《民国三年青阳县江耀轩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9 ]《民国三年青阳县吴长清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10 ]《民国八年青阳县江金榜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民国十三年青阳县吴正闲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2 ]《民国十四年青阳县钟万全等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3 ]《民国十五年九月 青阳县邢发芝佃学田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4 ]《青阳县民国契约》, 共149 件,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5]《民国二十年青阳许同科佃耕学田契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6 ]《民国七年青阳县王月桂等佃耕学田契约》, 《青阳县民国契约》 ,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7]《一九四九年青阳县教育局委员会缴租通知》 ,青阳县档案馆藏。        @ @ [ 8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 九日休宁县正堂李呈抚、 藩、府衙禀文》 , 《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休宁二十五都一图十甲吕观寿捐输田租契》 , 《民国屯溪公济户档案》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2]《民国五年十二月 歙县黄口村毕孙氏输田愿书》 ,《民国屯溪公济户档案》,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3]《民国二十年休宁县屯溪孙吕氏杜卖地白契》,《民国屯溪公济户 档案》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 @ [ 1]《民国二十九 年休宁县屯溪永达德记杜卖地赤契》 , 《民国屯溪公济户档案》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2]《民国二十六年公济局局董洪轶群、 孙列五向休宁县第一区率口乡保长联合办事处主任呈函》 , 黄山 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3 ]《民国二十六年毕竟明呈送休宁县第一区率口乡保长联合办事处主任程函件》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4 ]《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省休宁县第一区率口联保七段土地呈报单》 , 《公济善局档案》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5]《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省休宁县第一区率口联保七段土地呈报单》 、 《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省休宁县第 一区率口联保八段土地呈报单》 、 《 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省休宁 县第一区 率口联保十段土地呈 报单》 , 《公济善 局档案》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

 张明(19 69   -     )

 , 男, 河北张家口人,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历史学博士。        @ @ [ 1]《休宁县第一区高阳乡 保长联合办事处下发公济善局土地陈报单收据》 ,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    @ @ [ 2]休宁 县茶叶公会:

 《休宁县茶叶公会暂行保管公济善局契据》 , 2 0世纪3 0 年代,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公济善局:

 《公济善局现有财产证件清册》 , 19 3 7年, 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万方数据

篇四: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相关热词搜索: 清至民国时期山西解州的农业发展 山西 农业发展 民国时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