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0篇

时间:2022-09-03 16:30:09  来源:网友投稿

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0篇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收稿日期]2015-06-25[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语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校长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0篇,供大家参考。

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0篇

篇一: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稿日期]2015 -06 -25[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语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12CJYX123)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周颖(1965 - ),女,新疆阿克苏人,阿克苏第六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玮(1977 - ),女,新疆乌苏人,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新疆民汉合校过程中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实验研究———以阿克苏市第十一小学一年级为例周 颖1刘 玮2(1. 阿克苏市 第六中学,新疆 阿克苏 843000;2. 新疆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摘 要:目前,新疆民汉合校普遍存在合校不合班的现象,各民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入的接触,致使双语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寻求新疆双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双语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者进行了民汉学生混编班级的探索与实践。关键词:新疆;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双语教育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 -3588(2015)04 -0009 -04一、新疆双语教育中的民汉合校民汉合校是新疆推进双语教育采用的一般形式。新疆民汉合校是指将地域接近的以少数民族语为教学语言、绝大多数的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与汉语为教学语言、绝大多数教学对象是汉族学生的学校合并,形成新的学校,即在同一所学校既有民语班级又有汉语班级。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民汉比例,在行政上共用一套领导班子,在教学上力求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并重的目的。民汉合校的目的是给少数民族师生学习汉语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为民汉两种文化的融合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当前新疆民汉合校后的民汉编班一般有这三种情况:一是在民汉合校中,少量汉语水平较高的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合班上课,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民考汉”学生,所有课程与汉族学生一样授课,不属于双语教学;第二种是在民汉合校中,合校不合班,属于新疆目前比较广泛的办学形式,在行政管理上共用一套领导班子,将少数民族学生编班在一起,教学上民汉语言并重,进行着模式一 ① 或模式二 ② 的双语教学;第三种是在民汉合校中,少数民族班级全部由汉族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但是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系教师比较少,这种形式在很多学校较难实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新疆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多民族家长对孩子学习汉语的需求愈来愈重视。采取怎样的双语教育形式、探索更为合理的合校合班的有效措施,成为目前新疆双语教育持续深入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民汉混合编班实验设计为了尽快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基于对以上编班形式的分析和总结,阿克苏市第十一小学在民汉合校中尝试了国家鼓励并提倡的编班形式,即民汉学生混合编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一)混合编班前的准备校长连同教务处、教研室讨论研究并论证了民汉混编班级的可行性,同时征求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全校教师、相关家长的意见,酝酿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具体操作程序。要做好民汉混编班级的实验,必须取得家长的全力支持,于是学校召9第 31 卷第 4 期2015 年 12 月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Vol. 31,No. 4Dec.2015

 开了对双语教育认识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在民汉合校中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优越性,消除家长对民汉混合编班的疑虑,求得家长对混合编班实验的理解和支持。(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民汉混合编班的可行性调查问卷分为一年级新生民汉家长调查问卷和民汉教师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家长是否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双语,是否赞成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是否愿意学基本的民语言等。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是想了解民汉编班的形式是否能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步等。(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民汉混合编班的支持度高学校给少数民族家长和汉族家长各发放 90份问卷,共 180 份调查问卷。给少数民族老师和汉族教师各发放 30 份问卷,共 60 份调查问卷。1. 民汉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63. 3% 的少数民族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民汉合校就读;77. 7%的少数民族家长赞成自己的孩子与汉族孩子频繁而亲密接触;57. 7% 的少数民族家长认为民汉孩子混班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73. 3% 的少数民族家长认为民汉孩子混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口语表达能力有帮助;64. 4%的汉族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与少数民族孩子一起学些简单的维吾尔语。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家长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汉族孩子在一起学习。汉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民族孩子和谐相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掌握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但汉族家长觉得民汉合校中的混合编班后教师管理难度加大,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这也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给家长表态并承诺,使他们消除顾虑。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各民族教师认为,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对新疆的社会稳定,经济的繁荣等有战略性的意义。100%各民族教师认为混班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互相了解及良好习惯的养成等。86.6%的少数民族教师,66. 6%的汉族教师同意民汉合校混合编班。80% 的少数民族教师认为混合编班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绩有帮助。46. 6% 的少数民族教师认为,两种文化的差异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难度。66.6%的汉族教师认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家长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与他们的沟通很困难。综上所述,老师们对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到位的,各民族教师总体是赞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至于部分教师认为混合编班后管理上有难度,这只要老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完全是可以克服的。三、民汉混合编班的双语教学实验(一)民汉混合编班对学生的选择从一年级起,先对接受过两年幼儿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孩子进行汉语口语测试,把汉语水平较好的民族孩子与汉语水平中下等的汉族孩子进行混合编班,民汉学生比例约为 1∶ 1。2009 年 9月,学校把一年级少数民族新生 20 人和汉族新生25 人混编成了一个双语班级,称为实验班。实验班学生一民一汉编排座位,使民汉学生在口语交际,识字,书写,朗读,背诵等方面可互帮互学。(二)民汉混合编班后的课程设置混编后的民汉孩子进行模式二的双语教学,也就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开设民语言课程,课程设置方案与汉语授课学校相同,民语文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每周四课时。这种混合编班的形式,要求汉族学生在一至二年级学些基础的民语言,从三年级开始改民语言课为英语课,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学民语言。每周的民语言课和英语课同时开课,每逢上民语言课和英语课时,民汉学生就分班上课。(三)民汉混合编班的教师配置要做好民汉混编班级的实验,校长对任课教师做了基本的要求:少数民族教师必须掌握和使用基本的汉语言,利于汉族学生学民语;汉族教师必须掌握和使用基本的民语言,方便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要有一定的小学低段教育教学经验;要具备基本的与民汉家长沟通的能力。校长还要求所有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向全体,共同关注研究每一位学生,并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实验班的教学条件与非实验班的教学条件相比,只是对任课教师是否懂些双语做了要求,其他方面的教学条件都一样。启用汉族教师担任汉语课授课任务。汉语的声调掌握是少数民族学生的难点,教师又不太好0 1第 31 卷第 4 期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15 年 12 月

 讲解,学生受母语影响,学起来吃力、乏味。为了让民族孩子学一口纯正标准的汉语口语,我们选拔了发音甜美标准而且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有经验的汉族教师任汉语教学课。(四)民汉混合编班的管理为保证民汉混编实验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实验前后做了大量工作。组织领导班子学习自治区人民政府、教委下发的一系列有关双语教学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征求学校民汉教师、家长对民汉学生混班的意见和建议。定期举行课堂开放日活动。学期末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将实验班所有的资料分类、整理归档,为后续研究和分析做好准备。四、民汉混编班级的实验结果(一)混合编班提高了学生们的成绩实验班在 2011 年 6 月底的市级抽考中,汉语成绩平均分高出本校纯民族双语班 32. 35 分,高出全市平均分 49 分,高出全地区平均分 37. 65分;数学成绩平均分高出本校纯民族双语班16. 85分,高出全市平均分 34. 4 分,高出全地区平均分30. 95 分。由于民汉编班实验获得极大成功,于是同年 9 月,学校把 2011 年的一年级民汉新生基本按 1∶ 1的比例混合编成四个班,并且在学校全面推开民汉混合编班。(二)混合编班促进了学生们的发展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后的听、说、读、写状况发展良好。民汉学生混编班级,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语言交流环境,也为他们汉语的听、说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经过两年的混合编班实验,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朝夕相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远远超过纯民族双语班级。以混班的一年级为例,95%的少数民族孩子能熟练进行汉语口语交流;80% 的少数民族孩子能熟练地读课文并能理解课文内容;90% 的少数民族孩子能正确写出学过的生字词;78% 的少数民族孩子能理解教师授课内容中的相关专业术语。而纯民族双语班的孩子,下课总是习惯用母语交流,汉语表达不流利或不敢说,不会说,听不懂。在认读方面,学生只能认出一小部分汉字,能正确写出30%左右的汉字词,对课堂中的专业术语,教师必须用两种语言进行表述。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后的思想表现、行为习惯等状况良好。混编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孩子,好学上进,学习成绩较好,更重要的是内心阳光,天真纯洁,没有狭隘种族观念。每到下课,他们互摇大绳,互撑皮筋———游戏中,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举着小手,踊跃发言,尽管个别小家伙汉语发音不标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民汉混编的效果定然凸显,“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定能达到。2010 年 9 月 ~ 2011 年 9 月这一学年,学校班级常规检查共 36 次,混编班级得流动红旗 29 次,非混编班级得 7 次。学校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身上得到启发:真正意义上的民汉合校不只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生存意义上的认可,感情上的融合,思想上的认同。(三)混合编班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2011 年在《如何提高小学生双语识字能力的策略与研究》的市级课题结题活动现场,教师代表总结了实验班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所展示的观摩课,得到上一级领导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2011 年 10 月,学校组织召开全地区八县一市双语教育教学现场观摩会。同行及研究者们对学校双语教学及混合编班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对民汉合校合班的最新模式———民汉混合编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四)混合编班赢得了家长的支持混合编班班级一个月后,同学们相处很融洽,下课一起做作业,玩各种游戏。上课时结对朗读,背诵课文,听写生字,同台表演课本剧,识字游戏等。放学后,民汉孩子追逐玩闹,经常互相提着书包一起回家,一起作业。两三个月后,部分民汉家长轮流来学校接送孩子。可见在民汉孩子稚嫩、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的友情,影响、感染了民汉家长,一位少数民族家长给老师说:“我的大儿子原来上学时不愿来学校,现在我的小儿子在民汉混编班级,早上晚送一会就哭。”还有一位少数民族家长跟老师说“我的大儿子在纯民语班上一学期课,才会用汉文写自己的名字。现在,小儿子在民汉混编班级里只上了一星期,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了,我太高兴了。”五、民汉混合编班实验的深入思考第一,引导师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 1周 颖 刘 玮:新疆民汉合校过程中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实验研究———以阿克苏市第十一小学一年级为例

 民汉混班是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汉语,任何民族文化都具有通融性,都在相互影响、渗透,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而封闭、排斥恰恰限制民族文化的发展。部分家长和老师担心民汉学生在一起学习与生活,因两种文化的差异,学生间发生矛盾与摩擦的可能性会增加,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处理起来很困难。这很正常,要稳定,要和谐,要共同发展,不能以减少接触的方式来减少摩擦,以相对隔离的方式来维持“团结”。要用积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混班中出现的问题。第二,不放弃汉语能力弱的学生。民汉孩子混班后,每班有 5 人左右的民族学生确实存在汉语较差的问题,他们不太会说汉语,几乎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在认读方面只能读出一少部分汉字,能正确书写的汉字词只有 5%,人民教育出版语文教材对他们来说真是“天方夜谭”,这部分学生家长大多不懂汉语。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挤出时间多关注他们,安排最优秀的孩子与其同桌,要求民族家长在家与孩子尽可能说汉语;学校“一对一”的形式将这部分孩子承包给小学其他年级的汉族班语文老师协助完成汉语学习任务。一年后,这些孩子的汉语水平均超出纯民语班优秀孩子的汉语水平。第三,重视民语言教学。在民汉混编的实验班,教师们必须对民语言教学认识到位,不能偏重一方,顾此失彼,像抓汉语言教学一样来抓民语言教学。学校随时接受市教育局的教育教学督导;定期与兄弟学校交流民语言教学课;定期对民语言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并与兄弟学校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不足,寻找差距。定期组织民汉家长“评教”“评学”,确保民语教学健康稳步发展。民汉合校的真正目的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也是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重...

篇二: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ong gu min zu jia yu中国民族教育 2011 · 7-82004 年 5 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与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合并成立“民汉合校”的新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学校成立后经过短短7 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汉合校 的一个成功范例。

 如今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环境幽雅花木扶疏绿树环绕桃李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更是令人惊羡“学校大雅 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令人称道。2004 年 6 月学校在“民汉合校 后 召开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主题为“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携手共创二十三中学辉煌明天。

 由此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翻开了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学校针对“民汉合校的实际坚持“三个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 活动在一起 的指导思想提出合校先合心和“四个一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的管理理念以此统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张德宏校长说学校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师生深刻地认识到既然是民汉合校首先要合校先合心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绝不能搞形式。学校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把建成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上乘人文环境和谐社会各界满意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办学目标。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统一思想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全校专任教师 170 名 其中全国优秀教师 2名 特级教师 2 名 高级教师 03名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  名自治区、市、校级教学能手和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63 名。民汉合校前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自筹资金创办了自治区第一个宏志班。民汉合校后学校承办了国家 西部助学工程 民语宏志班。

 2007 年经自治区侨联引荐 由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 学校创办了新疆 珍珠班。

 目前学校有 6 个宏志班、3个珍珠班共有 50 名民汉宏志班、珍珠班学生。民汉合校后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 现已成为乌鲁木齐市的对外窗口学校。

 200 年 5 月 3日 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领导的陪同下8 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学校参观学校向外界展示了民汉合校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民汉师生相互包容、尊重差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的民族之情。民汉合校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学校的民汉合校工作都大加赞赏。

 学校的校风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一所党和政府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向往的学校。乌鲁木齐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任华到学校调●本刊特约记者蒋夫尔———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发展纪实“ 民 汉 合 校 ” 的 成 功 范 例本期报道22

 zhong gu min zu jia yu中国民族教育 2011 · 7-8研时高度评价二十三中学是“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民汉合校工作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特别是一所新组建的民汉合校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问题。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如果没有严格、科学、规范、合乎情理的管理制度 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必定阻碍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校长张德宏说。民汉合校”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十三中学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立足长远果断决策提出了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即一个制度、 一种管理、 一样要求、 一视同仁” 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组织教职工认真讨论研究 制定了符合民汉合校特点的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规范制度 科学决策 人性管理 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教职工的纪律和法制观念。这些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校貌的形成 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根据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按职能分工 各项工作均按制度管理。在教职工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都是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不搞平均不搞特殊化。

 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 职称评定等工作关乎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

 学校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始终坚持业绩优先兼顾资历”的原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对民汉教职工均按照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量化考核方案》综合各处室的量化计分、本人述职、群众民意测评、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测评、教学情况调查、业务考试成绩等进行排名并按排名顺序进行推荐。所有评聘程序和过程全部实行校务公开。同时加强聘后管理建立了领导接待群众制度。7 年来 学校教师对评审程序全部公开、 按量化后的总分排序进行职称评定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没有一名教职工闹情绪。合校以来学校监督委员会共计收到 40 多人的岗位职级聘定申诉报告 复议修订 16 人上报聘用委员会讨论更改 9 人。学校用一种制度管理 做到一视同仁。

 出现问题 只说是哪个学生、哪个班级的问题绝不说是汉族学生、民族学生或是汉族班、民族班的问题 大家都是二十三中学的学生和班集体。由于没有搞特殊化处理问题就简单易行 一切按照规定办大家心服口服没有怨言。同时 学校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有效行使审议学校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多方面的权力。

 凡是学校重大决策 都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听取意见最后形成决议。经过 7 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学校制度管理的公信度和执行力明显提高按制度管理、依制度办事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四个一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民汉合校’之初作为家长我们比较担心合校后 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下滑影响孩子的发展。

 ”学生家长李玉芳说而事实上 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合校后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但没有下滑 反而大幅度提升这让我们家长放心了。

 ”少数民族学生在熟练掌握和使用母语的同时 学习和掌握国家通报道用语言文字 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

 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党总支书记吐尔逊·肉孜说对此 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含糊甚至抵触。

 ”目前 学校  个 双语班”有563 名学生7 名民语系教师。为了给双语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制定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校本双语培训实施计划》要求领导干部及党员带头讲普通话 各种会议交流发言一律使用普通话。

 同时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学校给民语系教师配备汉语系教学用书 给每位双语教师配备英汉维电子词典。

 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 用于双语教师培训的费用年均近 22 万元。按学科把民汉教研组合并 加强民汉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实行三个结对”模式一是师师结对 即民汉教师 互帮结对”结对教师每周互相听课不少于 节 学期结束将教案本上交教研室备案。

 学校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民汉结对教师交流会。二是班班结对即各类集体活动均采取民汉班级联谊的形式进行。三是生生结对即民汉学生之间结成互帮互学对子有计划有交流有总结。学校要求除民族语文科目外其他学科民语系教师的教案、板书、论文等均用汉文书写 并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双语教师业务发展。每学期组织一次双语教师汇报展示课活动 教师使用普通话授课比例达到 95%。

 有 26 名教师参与乌鲁木齐地区民语系中小学双语教学体“一个制度一种管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双语教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本 期23

 zhong gu min zu jia yu中国民族教育 2011 · 7-8本期报道—“中学生双语系的研究”子课题——教学学习方式研究”取得了 7 项成果。除此之外 学校安排双语班每周上一节阅览课 阅读汉语书籍和资料给双语班、宏志班、珍珠班购置了汉语工具书和学习资料。

 每学期开展普通话推广月活动和民汉学生普通话演讲、诗歌朗诵比赛。不断提高民语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采取教师自主学习和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还确立了以科研促发展的培养思路培养教师养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论文已出版有 8 项研究性学习” 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0 项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

 学校先后荣获市级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双语教学的推行 让学校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在 2010 年高考中双语班、汉语系班级、宏志班、珍珠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

 ”这是在乌鲁木齐市组织的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中 第二十三中学的学生艾迪菲拉在演讲中引用的一句歌词 这句歌词真切地诠释了血浓于水骨肉情民族团结重千钧”的真谛。民汉师生都是二十三中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都拥有平等的地位要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要讲民族就讲中华民族要讲利益就讲国家利益就讲学校的整体利益。

 ”吐尔逊·肉孜说。坚持三个离不开”、三个在一起”的思想和四个一”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全校民汉师生的认同。

 凡是学校的集体活动 如运动会上的各类集体项目、篮球赛、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大型团体操比赛、一年一度的以爱国团结、和谐奋进”为主题的一二·九”歌咏比赛等都采用民汉班级联谊的形式进行。

 通过活动 加深了民汉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进了团结和友谊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在德育工作中学校提出了三个一”的德育工作核心理念即一个伟大祖国、一个中华民族、一个公民意识”紧紧围绕三个一”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学校不断强化两种意识 一是始终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 稳定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 二是始终强调全体民汉师生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时刻牢记团结、稳定、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大家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张德宏校长表示 学校积极进行了两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针对青少年的新的民族团结教育方式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积极探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坚决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和影响 筑牢思想防线 确保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 把稳定工作作为统领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内容 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和影响 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教育阵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 将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等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始终坚持把 一 个 理 念——求 学 先 做—教育学生爱国、人”、两个重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并提出相互包容、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班主任寄语、教室美化、民族团结教育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都充分体现爱国团结、和谐奋进”这一主题。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法纪、文明礼貌、感恩社会、心理健康等系列常规教育 每学期都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全校师生进行形势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习有关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宣传师生中涌现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 畅谈民汉合校以来学校的变化与发展。这一系列做法增强了民汉师生的团结和友谊 真正使民汉师生亲如一家人 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为学校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汉合校”7 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学校”、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自治区德育达标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双语教学先进学校”等 60 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高考成绩更是一路飙升。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汉合校”的一个成功范例。责任编辑赵岩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平安和谐校园24

篇三: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谈民汉合校 浅谈民汉合校

 新疆, 这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有维吾尔、 汉、 蒙古、 哈萨克、 柯尔克孜等多民族聚居, 各民族生活地域基本上是大杂居、 小聚居的形态, 南疆的少数民族呈片状分布, 北疆则多呈点状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质量连上新台阶, 但是与汉族教育相比, 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中央和新疆政府为

 了新疆长远发展, 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 大力调整校点布局力度, 推进民汉合校。

  一、 民汉合校的概述及演变过程

 所谓民汉合校, 是指在同一所学校既有民语班也有汉语班, 同时使用民语和汉语开展教学的学校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民汉合校以后, 民汉学生、 民汉教师在一起互相交流, 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特别是推进双语教学, 既创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环境, 又利于少数民族教师提高双语授课的能力。

 当然, 合校后的民汉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 必将较之于非民汉合校学生面临的问题复杂。

 1949 年以前, 新疆各地已出现了许多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或汉语言授课的学校, 一些兼收各族学生的学校则主要以汉语文授课为主。

 在同一学校中对不同民族

  的学生分开编班, 并采用不同的语言授课的学校(如同我们今日的民汉合校) 并不多, 如 1942 年博乐县第一中心学校初小的 6 个班中汉、 蒙、哈各 2 个班, 分别学习各自民族的课本。

 建国后, 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阶段不同, 对民汉分校与合校的认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出现了民族学校与汉语授课学校的先合后分, 分后又合的曲折演变过程。

  1. 50 年代民汉合校为过渡形式 50 年代初期由于少数民族教育极其薄弱, 为解决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孩子的上学问题, 有一部分民汉合校,多为过渡性的, 其合校方式为:

 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多为民语授课班附设于汉语授课学校内; 在汉族人口较少的地区多为汉族授课班附设于民族学校之内。

 随着人口的发展, 最终逐步实现民汉分校。

 到 60 年代新疆以民族小学、 中学以及高等院校中民语授课班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2. 60—70 年代提倡民汉合校 1960 年, 自治区党委指示“民、 汉合校应列为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 并开始民、 汉合校试验, 民汉合校的数量开始逐步增多。

 到 80 年代初, 新疆民汉杂居区的民、 汉合校形式已相当普遍, 1981 年全疆中学为民、 汉合校形式的有 165 所。

  3. 80 年代建立单一民族的学校 1978 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拨乱反正, 批判了急于消灭民族差别的极左思潮, 恢复了早已确定的民族政策, 指出在民族地区除建普通中、 小学和高等学校外, 还要兴办民族中小学、 民族院校和各类民族学校, 各地恢复和新办了一批民

  族学校。

 在中小学中按民族语言分校, 保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对民族教育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不可否认, 部分民族学校建校、 分校仓促, 结果并不是很成功。

  4. 90 年代实事求是办合校进入 90 年代中期以后,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育部门推行集中办学、 就近入学的原则, 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新疆又逐渐开始进行民汉合校的尝试。

 到 1998 年, 新疆普通中学中民汉合校比例较 80 年代有所提高。

 根据自治区教委的决定, 今后各地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 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学校都要采取民、 汉合校的形式, 或者将民汉分校合并成民汉合校。

 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 这次提倡民汉合校较为慎重, 没有盲目推行。

 表 l 新疆民汉合校的数量及其比重1984年1998 年数量(所) 比重(%) 数量(所) 比重(%) 小学 39l4. 73565. 2初中 443. 3685. 5 高中 172. 13l6. o 资料来源:

 《新疆教育年鉴(1949—198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统计资料(1998 年) 》 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 唤醒了沉睡中的边睡戈壁, 也使得民汉合校政策掀开崭新篇章。

  二、 民汉合校的发展前景

 民汉合校政策作为新疆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进新疆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首先, 民汉合校对民族融合的独特贡献, 使它成为稳定新疆政治局势的重要手段。

 自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 105年) 在乌孙王都赤谷的东北部开辟第一个屯田点, 新疆就一直是我国境

  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百姓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一直和睦相处, 相互敬重。

 民汉合校的提出, 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创造了相互加强了解和沟通的机会, 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 从而为新疆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 民汉合校有利于双语教育的实施。

 调查表明,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教学质量也未得到太大提高。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与其语言障碍具有很大关系。

 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在学期间至少要掌握两门语言, 即汉语和本民族语言。

 教学主要以民族语言进行, 外加汉语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民族学校毕业生在升学、 就业等方面都无法与汉族学生平等竞争。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潮空前高涨, 他们迫切希望能清除这种语言障碍。

 民汉合校可以为各族教师及学生提供互相学习语言的机会, 从而利于各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全

 面提高。

 再次, 民汉合校有利于资源共享。

 现代学校教育是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班级教学制度, 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做为教学对象,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以满足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及其教学水平的要求, 配备管理人员, 并提供足够的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因此存在着规模效益问题。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区, 民族杂居的情况极为普遍,而人口的居住密度又比较低, 因此, 在多民族杂居区实行民族办学或者民、 汉分开办学就很可能造成学校生源少、 规模小, 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民汉合校后, 校舍、 场地、 学校教育经费、 图书资料、 实验仪器设备等资源可以整合一体, 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其利用效率, 从而切实提

  高各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 在民汉合校中受益的, 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

 民汉合校是互动过程, 不仅对少数民族有利, 更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新疆, 不少汉族学生虽然住在民汉杂居地区, 有些甚至住在维吾尔族学校院内, 但是听不懂维吾尔语, 更未与维吾尔族学生交流过。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机会” 、“不感兴趣”等。

 可是他们在学习英语上却相当投入, 对远在几千里外的美国如数家珍。

 出现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 这里的汉族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负担造成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 使得他们缺乏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的动机和机会。

 民汉合校以后, 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与交流的契机。

  三、 民汉合校的双刃性

 据调查, 至今一些教育界人士对于民汉合校的方式并不表示赞许, 主要担心由于民、 汉两校原有管理体制差异较大以及受到民、 汉师生关系的影响将使学校管理困难, 甚至造成原汉校的教育水平下降。

 而目前民汉合校事实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使一些预期的结果并没有实现。

  (1)、 民汉合校对少数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进行着持续性的冲击。

 一方面, 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不自觉地会带有一种企图保持自己文化特性的意识, 致使其难免对其他文化或多或少带有拒斥心理, 这就使有些民族学生抗拒汉族文化的学习, 产生消极情绪。

 也有些学生因为接受能力相对薄弱, 而产生自卑感, 这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心态都会产生影响。

 这些都有悖于民汉合校的目的。

 另一方面, 民汉合校使得一些少

  数民族学生更愿意用汉语而不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目前, 在新疆的一些大城市, 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更愿意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而不是少数民族学校。

 民汉合校将冲击过去少数民族学校的受教育环境, 使少数民族学生广泛接触汉族文化, 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但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却有可能受影响。

 加上“计算机技术” 普及运用和网络的发展, 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语言不仅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 而且也是所属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

 有些专家预言, 在今后的大约一个世纪中, 目前世界上尚存的6000 多种语言中有一半左右将不再使用。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一旦某种语言不再使用, 那么它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就会随之消失。

 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状况的恶化和生态不平衡, 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但是人们尚未认识到:

 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发展来说, 与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重要!

 (2)

 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使民汉合校收效甚微合校中民语部与汉语部一般是并列的, 各有一套统一的教学管理机构与师资配置系统, 甚至是教师办公、 备课地点也分开, 互不相属, 两部的授课班级也分而置之(一栋楼内就分为两部分) , 学生各自依据所接受的授课语言分属不同的部,民、 汉两部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往来是有限的, 有的学校甚至是名合实分,民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也仅限于听课等形式。

 因此虽然在事实上新疆的汉语授课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民族学校好, 但民汉合校能借合校之便提高民语部的教学质量的并不很多。

 而且由于学校必须根据教学语言的不同配备两套授课教师, 因此在合理利用师资方面合校并没有取得成

  效。

 多民族、 多语言的学校环境容易引起摩擦, 造成管理困难。

 合校中不同民族的师生语言及文化差异很大, 有时不能相互理解, 他们之间出现的摩擦自然比民族成分相对单纯的民族学校或汉语授课学校多。

 而目前严格的两部制管理使此部教师在彼部学生中缺乏权威, 使管理困难加剧。

 汉族部与民语部管理方式以及民、 汉师生的性格差异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汉校注重管理, 制度的规范性、 约束性较强; 民校则相对宽松,学生性格活泼, 独立性强, 做事也较为随意, 有时对同一行为的不同处理方式使民汉师生彼此不满。

 对此有些学校持以消极的态度, 以减少接触的方式来减少摩擦, 以相对隔离的方式来维持“团结” , 一些人也因此对合校有畏难情绪。

  四、 对民汉合校的建议与对策

 1. 帮助学生领悟民汉合校内涵, 自觉建立民汉合校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行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觉意识。

 发展新疆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 落实基础教育的难点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民汉合校是中央和新疆政府为了新疆长远发展, 诸多举措的焦点所在。

 学生是民汉合校的实施者、 关键体验者和事实受益者, 他们对民汉合校的理解、 态度; 直接决定民汉合校的实际意义。

 而推行民汉合校的前提是统一意识, 确保人们真正把握民汉合校的深远意义并从中获得收益。

 基于目前我区对双语教学的大力宣传与推进, 致使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只关心汉语学习, 对“民汉合校” 深远意义少有思考。

 因而, 学校可适时聘请有关专家, 以专题讲座、 共同研讨等形式介绍民汉合校。

 使大家明确民汉合校

  的目的, 推行民汉合校的价值等等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澄清民汉合校与双语教学、 与汉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纠正认识上的误区, 以全新的理念认同民汉合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 如电视、报纸、 宣传栏, 甚至是强力灌输的方式, 大力宣传民汉合校。

 只有真正让社会了解民汉合校的内涵, 并将民汉合校从政府倡导转变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 才会顺畅推进民汉合校。

  2. 要在管理与教学上有分有合。

 在保证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同时, 更多地加强民汉两部的往来, 逐步减少隔离现象, 提高民语部的教学水平。比如:

 提倡民汉师生的教与学用一个尺度衡量, 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缩小民汉之间的距离; 提倡民汉教师在教学上更多的沟通, 一起备课、互相听课、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提倡在师资情况允许的前提下, 汉族教师代民族班的课(如汉语) , 民族教师代汉语班的课(如体育、 音乐、 美术等) , 一些偏重于技能、 活动、 实践的课程(如实验课) 共同使用专业教师。

 或者由民族教师到汉语部教授部分有关民族音乐、 美术、 社会等内容的课程, 这样即可以解决目前一些学校专业教师缺乏以及教师代多门课程的问题, 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们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还可以使学生对多民族文化有更深切的体会; 提倡由民族教师为在汉语授课班学习的民族学生开设民族语言选修课或兴趣课, 满足他们学习自己母语的愿望, 并以他们为桥梁, 加强民汉两部学生的相互往来。

  3. 开展跨文化适应训练, 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 认同各民族文化融合。

 在民汉合校管理模式中, 教育者有必要对各民族学生, 包括教师开

  展跨文化适应性训练, 引导他们用开放的心态, 更多了解非本民族一切优秀的东西, 认同民族文化融合, 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变化的文化环境。跨文化适应训练应为一种见效快的短期训练, 它是为了帮助准备接受和体验其他民族文化的人给予心理减压, 以保证他们在实际面对非本民族文化环境时能有效的开展学习和生活。

 跨文化适应训练可以从心理适应训练和行为适应训练两方面展开。

 心理适应训练也就是改变当事人观念, 可以通过大型知识讲座的形式, 向不同民族学生传递各民族文化优秀的东西, 增进对现代社会的了解, 从心理上消除对非本民族文化的排斥。

 在行为适应训练方面, 可考虑借助一些诸如体育运动、 艺术欣赏等具体活动, 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互相介绍、 学习、 模仿各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4. 提高学...

篇四: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 2013·2本期报道近年来,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 为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 推行民汉合校, 大力开展双语教学, 取得了巨大成就。

 伊犁哈萨克自 治州实验中学就是新疆众多民汉合校中的一所。学校成立以来, 短短 8 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 标。

 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 靠的是什么呢?校长骆志强说:

 “因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好, 师生拧成了一股绳,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从而给学校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正能量。

 ”从“烂摊子” 到 “ 花园 式学校”,仅仅用了 8 年走进伊犁州 实验中 学的 校门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

 这里环境幽雅, 树木苍翠, 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这所学校是 2005 年经伊犁州人民政府批准, 由原州直十八中和州 直二中 合并而 成 立的 一 所以 汉语、哈萨克语、蒙古语 3 种语言教学的全日 制完全中学。

 “民汉合校之初, 校园里还有年久失修的平房, 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几间。”骆志强回忆说, “当时, 虽然我们遇到了 很大困难, 但全校师生团结一心, 努力奋斗, 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办学水平也一年比一年高。

 ”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下齐心, 鼓足干劲, 克服困 难, 多方筹资, 短短几年间, 先后修建了 1栋教学楼、1 栋办公楼、3 栋宿舍楼、1 栋三层的学生食堂。

 投入上百万元添置了实验设备、 训练器材和图书资料, 按照国家标准建好了 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

 如今, 学校拥有室内 体育馆、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 乒乓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 音体美教学设施完备。办学条件的改善,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 年, 伊犁州 实验中学仅有几百名学生。

 目 前, 学校有汉、哈萨克、蒙古、维吾尔、回 、锡伯 、达斡尔等 13 个民族的 学生 1500 多 人, 少数民族学生占 64%。

 学校以“品 正学实”为校训,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 形成了 “温馨和 谐” 的 校 风 、“爱生善教” 的教风、“好学会学”的学风。近年来, 伊犁州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师生多次在国家、自 治区、自 治州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近几年, 学校为高校输送了一批 批德智 体美全面发 展 的 优 秀 学生, 并有多名学生考入内 地新疆高中班。民族团结红红火火, 和谐氛围凝聚力量一 走 进 伊 犁 州 实 验中 学 的 大门 , 就可以看到, 在左侧 的 草坪上,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一个醒目 的“和”字。

 骆志强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只要走进校门, 就能看到这个‘ 和’ 字。

 选择‘ 和’ 字, 是费了 一番思量的。

 作为一所民汉合校, 十几个民族的师生在一起学习生活, 团结无疑是最重要的。

 ‘ 和’ 就是和睦共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之意, 以此向师生强调团结和和谐的重要性。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稳定, 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没有发展就没有幸福生活。

 ”这不仅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 也是各族师生的共识。“唱民族团结歌, 谱和谐发展曲。

 ” 伊犁州实验中学始终把民族团 结教育 作 为 事关 大 局 的 头 等 大事, 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 程,不断强化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本刊 特约记者蒋夫尔———新疆伊犁州 实验中学发展纪实民族团结:推动民汉合校发展的正能量22

 zh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 2013·2学生参观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本 期报道导。

 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 校长、副校长为副组长, 党办、德育处、工会、团委、教务处等部门 的干部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党支部书记亲自抓, 德育处协助抓, 班主任具体抓,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骆志强介绍说, 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年”为依托, 以“民族团 结教育月 ”为契机, 充分利用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形式, 对各族师生进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民族常识的宣传教育, 使以下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 数民族之间 也相 互 离 不 开 ”;“四 个认同 ”, 即“对祖国 的 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 马克思主义“五观”, 即 马克思主义国 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六个好”, 即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

 同时, 对学生进行新疆“三史”即 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的教育, 使学生对新疆的历史、 民族、 宗教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办学过程中, 伊犁州 实验中学牢牢把握民族团 结教育的 主题,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学校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采取措施, 抓好落实。

 在“民族团结教育年”活动中, 始终围绕“增进团结、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主题, 突出 “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 结合学生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着力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带头学习 、带头作报告、带头结对子, 以自 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校师生员工。

 学校制订并落实了 学习通报制、干部学习联系制、领导负责制等制度, 让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 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凝聚了巨大的力量。”骆志强说, “这就是学校能在短短几年里得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丰富民族团 结教育载体,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民汉合校后, 伊犁州实验中学有 13 个民族的师生, 是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大家庭。在这样一所学校,如何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 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伊犁州实验中学针对学校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民族团结教育要在课堂上讲,不仅要讲, 而且要大讲特讲。

 ”骆志强说,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课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严格落实国家、自 治区的规定, 开设了 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课程, 并通过思想政治课及其他课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 伊犁州 实验中学还利用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校园广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坚持每天升国旗、唱国歌, 每月 进行一次以“民族团 结” 为主题的 国 旗下的 讲话。

 每学期安排两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会, 要求班主任精心准备, 用事实讲政策, 引 导学生谈感想、写心得体会, 表达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伊犁州实验中学还充分发挥学生业余党校的作用, 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对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更深层次的党的 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自 治区、 自 治州关于民族团结教育 方 面的 法 规条例 等 方 面 的 教育, 使民族团结意识入脑入心。

 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榜样作用 , 带动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与此同时, 学校发挥党支部、德育处、团 委、工会的作用 ,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例如, 学校党支部组织开展了 “推荐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 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 德育处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放飞梦想” 朗诵比赛、 拔河比赛; 校团委组织开展了 以 “民族团23

 zhong guo min zu jiao yu中国民族教育 2013·2本期报道结”为主题的学生黑板报、 墙报、手抄报比赛; 工会组织开展了 教职工“团结杯”棋类和球类比赛、“青春献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学校连续 3 届运动会的开幕式都举办了以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形式多样的活动, 丰富了 师生的生活, 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融洽了 各民族师生间的感情。伊犁州实验中学还扎实开展了 “增进团 结、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 ”和 “反暴力 、 讲法 制 、 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 坚持把民族团结教 育 同 师生 思 想 道德建 设 结 合 起来, 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国 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进一步提高了 全校师生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骆志强说:

 “我们还开展 ‘ 小手拉大手’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家访、召 开家长会、发出 ‘ 致家长的一封信’ 等活动, 要求家长做到‘ 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 不利于民族团结的 事不做’ , 做孩子的表率, 形成了 ‘ 教育一名 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村队、社区’ 的良好局面。

 ”为了 深入开展爱国 主义教育,学校专门 开展了 “‘ 双百’ 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 突出 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 人物)

 事迹进课堂”活动, 编印了 《为了心中的那一抹红—“双百”人物事迹集》校本教色——材, 发放给每个党员 、每个班主任、每个班级。

 大力宣传“双百”人物在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 教育引 导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努力把学习“双百”人物先进事迹转化为各族师生对中国共产党、 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衷心拥护, 转化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法律尊严,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实际行动。“在这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全校各族师生共同参与, 一起开展活动, 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各族师生的心连在了 一起。

 ”骆志强说。强化民族团 结互助 活动,培育民族团结之花“对于民汉合校来说, 各族师生之间需要建立起互信和友谊, 这样才能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基础。”骆志强说, “如果每个人都发自 内 心地不分民族, 真心地帮助和关爱有困难的同学或者老师, 日 积月 累, 就会培育出 美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学校有一位哈萨克族教师努尔古丽, 是高二(7)班(哈萨克语班)的班主任。她深知要搞好教学, 需要虚心地向其他教师学习和请教。于是,她与高二(2)班班主任、汉族教师王涛结成了团结互助对子。努尔古丽说:

 “我们在一个办公室, 教学和学习方面遇到什么问题,我随时都可以向 王涛老师请教, 他总是认真地帮助我, 给我提出 建议。结对子后, 我的汉语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很快。”王涛说: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 我和努尔古丽老师共同探讨, 一起成长。不仅我们两人结成了 对子, 而且我们两个班也结成了对子。

 两个班的民汉学生经常在一起举办活动, 比如篮球赛、演讲比赛等, 大家一起活动, 密切交流, 结下了 深厚的情谊。例如, 哈萨克族学生努尔兰与回族学生马军结成了 对子, 两个人互相帮助, 共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大力开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大力倡导工作中互相支持、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团结协作精神。

 ”骆志强说, “这些活动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 大家热情高涨, 收到了 理想的效果。

 ”吐尔逊江、孟根、古丽斯那依、阿丽塔、 古丽娜孜等少数民族教师虚心向汉族教师学习,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李庆云、曹鹏、范文莲、李亮等汉族教师主动与少数民族教师交流经验。民汉教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 不仅推动了教学工作, 提高了 学科教学水平, 而且增进了友谊。

 这样的故事在伊犁州实验中学不胜枚举。2008 年, 全校师生为四 川 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 物共计 2 万多 元;2009 年, 全校师生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 1 万多元, 为伊宁市社区困难职工捐款 5500 元。

 2007 年, 学校职工肖 开提的孩子因脑瘫急需治疗费, 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后, 向教职工发出 爱心互助号召 , 短短两天就筹集到捐助款 4000 多元, 解决了 肖开提的燃眉之急。

 学校职工叶达的弟弟遭遇车祸, 需要救助, 全校师生捐款 3000 多元。

 2009 年, 全校师生为困难学生哈西提捐款 3000 多元。2010 年, 全校师生为生活困难的退休教师策日 甫、 安卡捐 款 5500 多元。

 如今, 走进伊犁州实验中学, 犹如 走进了 一个民族团 结的 大家庭。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标准的运动场上, 民汉学生共同学习 、 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共同 进步, 结下了 深厚的情谊; 民汉教师开展教学互助、结对子, 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 对民汉合校的发展来说, 民族团结极其重要。

 心与心的贴近、情与情的交融, 使伊犁州 实验中学的各族师生团结一心, 携手奋进。

 民族团结, 成为了推动伊犁州实验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正能量。(责任编辑赵岩)24

篇五: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民汉合校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论文摘要: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 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特点的限制, 各民族呈现出大分散、 小聚居的状况。民汉合校是中央和新疆政府为了 新疆长远发展以及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 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政策、 措施之一。

 合校后的民汉学生将会在同一所学校学习、 生活, 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管理模式等实际问题摆在了每一位师生面前。

 论文关键词:

 新疆; 民汉合校; 心理健康教育

  我作为一名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 还承担着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 成为了 他们无话不说的“大朋友”。

 然而, 民汉合校以后, 我遇到了很多非常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问题, 经过认真梳理, 有了 许多新的体会和看法。

 一、 合校必须要先做到“心合”, 然后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按照我们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具体步骤, 在 2009 年 9 月份, 县委、政府就开始筹备把少数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依照就近合并的原则合并为一所民汉学校, 而推行民汉合校的前提是必须要统一思想, 提高意识。

 教师对民汉合校的理解和态度, 直接决定了 民汉合校的实际意义。

 基于这种考虑, 在学校领导班子首先统一了思想以后, 便开始在广大师生、 家长中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同时以专题讲座、 共同研讨等形式介绍民汉合校,使大家明确民汉合校的目的。

 同时, 还要考虑到, 少数民族学生在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 活动时, 是否会因为对本民族的认同, 而产生排斥其他民

 族的心理, 这种心理又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 用汉语学习知识时, 是否会因为接受能力相对薄弱, 而产生自卑感, 这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心态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少数民族教师对于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否能够适应, 等等。

 通过大量的走访、 调研、 参观学习等活动, 学校制定出了 切实可行的整套方案, 坚持做到心齐, 校才合, 因为我们深知:

 只有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 才能积极地去面对和处理各方面遇到的新问题, 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模仿性极强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 深远的影响。

 推行民汉合校的前期准备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终于在 2010 年 10 月份, 完全意义上的民汉小学成立了。

 二、 于细微之处抓好心理辅导, 在活动中升华情感

  民汉教师之间相互不认识和语言障碍成为民汉合校后遇到的第一大难题, 为此,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做了 大量工作。

 首先将民汉教研组合并,民汉教师在一起办公, 将民汉教学班级混合交叉编班, 每个楼层均安排有民汉班级。

 在起初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同一办公室里民汉教师之间互不言语, 同一楼层民汉班级学生之间发生口角等现象时有发生。

 更让人着急的是, 在日常班级管理和平时的纪律抽查中, 民汉班级的表现相对落后, 有些班主任难免出现心情烦躁、 急于求成的心理, 民族学生好像总认为对他们的评比有所不公, 表现出暴躁情绪。

 这些曾使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是, 要处理好这些矛盾,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针对这些新问题, 学校领导及时召集了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我和另外一名少数民族老师, 认真分析具体情况, 要求在全体辅导员中多次开展以“我们始终在一起”“不一样的一个月”“心灵相约” 等为主题的心

 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活动, 同时,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由原先的每周开放一次改为每周开放两次, 民汉心理教师轮流为孩子们服务。

 四(4)

 班的热依汗古丽老师和四(9)

 班的陈琦老师是民汉结对子班级的班主任, 他们在一起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 共同交流教学中的经验, 用热依汗古丽老师的话说:

 陈老师就像一本汉语词典, 让我的汉语水平时时刻刻都在提高。在二(3)

 班热沙来提老师的班上, 有一名家庭比较贫困的女生, 平时少言寡语, 在活动课上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 热沙来提老师一直在努力帮助她, 但效果不是很好。

 我作为结对子班级的教师听说后, 就主动邀请热沙来提老师到自己班上听了一节“夸夸我的同学” 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把他们认为的身边同学的优点全都写在纸条上, 只许写被夸的同学的名字,自己不署名, 看一看, 哪个同学得到的夸奖多, 他就会得到奖励。

 于是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 时不时还前后左右张望着, 看看有没有写自己的。

 当时, 我就发现阿孜古丽表现得很消沉, 猜想她正在担心没有人夸奖她吧。不一会工夫, 班长就把纸条收起后交了上来, 大家都认真仔细地听着每一个名字, 那些得到夸奖的学生个个神采飞扬, 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

 我悄悄拿出自己事先写好的纸条, 并大声念道:

 “我最喜欢阿孜古丽同学,因为她不但能歌善舞, 而且还教会了 我, 还默默地帮助同学做值日。” 刚一读完,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阿孜古丽, 我发现她的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第一个使劲鼓掌, 孩子们也使劲鼓起了掌。

 在我的引导下, 孩子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阿孜古丽的很多优点。

 从此她爱笑了, 更爱帮助人了。

 我的这节课帮助热沙来提老师解决了一个困扰她多年的难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像这样的结对子班级共有 16 对, 没有一位少数

 民族教师被遗漏。

 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合校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 我更加了解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要比汉族学生多, 而且多数来自于家庭方面, 这也激发我不断地去创新和进步。

 三、 以诚相待, 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民汉合校这个大家庭里, 虽说我们都是一家人, 但对彼此之间的风俗习惯和处世态度却不一定特别了解, 所以就要求我们必须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记得那是一个周五, 快下班的时候, 一位维吾尔族大男孩突然出现在心理咨询室的门口, 显得扭扭捏捏, 说话底气不足, 不想进来。

 问明来意, 原来他是有一些问题想向维吾尔心理老师咨询, 看我是一名汉族老师, 就想离开。

 我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 由于语言不通, 我就打电话叫了另外一名老师来帮我翻译。

 原来, 他是一名六年级学生, 成绩非常好, 但是家庭比较贫困, 马上就要毕业考试了 , 想以优异的成绩向父母和老师汇报, 却对自己没有信心, 好几天都没有休息好。

 我听完以后,先是和他聊起了 班里的情况, 又选择了几个和他这个年龄有关的话题, 相互交流不同的看法, 最后才针对“考试焦虑综合症” 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 作了 分析和疏导。

 他也对我非常信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辅导,他显得开朗多了 。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民汉合校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只要我们把爱无私地奉献给每一个不同民族的孩子, 那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将洒满阳光!

篇六: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卷 2 0 15 生 第 2期 第 2期 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 R N A L O F B I NG T UA N E D U C A T I ON I NST IT U TE vo1.2 5 N o.2 Ap r. 20 15 “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新疆财经大学民汉混合教学班为例 何奎 (新疆财经大学 教务处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科学构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对新疆各高校提出了新的 目标和要求。新疆财经大学“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已经实施 6年,通过对实施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提出重视汉语预 科教学、分层分级教学、利用在线教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 民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少数民 族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汉一体化;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9—1548(2015)02—0009—05 In vestiga tion a nd P rac ti ce of E th n ic and H an Stu d en ts Integ ra tion T each in g M od e R ea rm H E K u i (Teaching Affairs Bureau,X 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 conomics,Urumqi,X injiang 8300 12 ,China) A b st ra ct:U nder the n ew situ ation how to im prove teach ing reform in high er edu cation in sti tun ons and how to scientifi cal ly construct efi cien t eth nic pe~ onnel train ing p attern pu t n ew goa ls and d eman ds for coll eges an d universities in X injiang.E thnic and Han students integration teaching has been going Oil in X injiang University of Fi nan ce an d E conom ics fo r 6 years.B y su rv ey an d r esearch we p ut forw ard su ch reform measu res as fo cusing on pre—col lege Chinese teaching, muhiple l ayer and l evel teachi ng,onli ne teachi ng ete.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and fi nal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ethnic personne1. K ey w or d s:eth n ic an ti H an integr ation ;comb ina tion ;teach ing mod e 一、 问题的提出 国 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10—2020 年 )中明确指 出,要重视 和支持少数 民 族教育事业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对于推 动少数民族和少数 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 少数 民族共 同团结奋斗 、共 同繁荣发展 ,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ill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约 占新疆高 校在校生 40%,作为少数 民族人才培养 主要力量 的 新疆各高校 ,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教学改 革 ,如何科学构建少数民族人才 培养模式 ,对新疆 各高校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60 多年来,新疆少 数 民族教育事业 在数量 和质量 上已经取得 了巨大 成绩,但教育质量偏低 、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日渐突 出,如何提高少数 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 其就业 能力 ,一 直是新疆各高校关注 的重点问题 ,新疆 财 经大学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少数民族教育 教学 改 革 。

 二 、“ 民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的具体措施及 实施效 果 新疆高等教育 60 多年 的实践证明 ,分民族 、分 语种教学和评价的教育教学体制 ,不利于解决少数 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要从根 收稿 日期 :2015—03—27 基金项目:2014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稳定研究}(14XMZ105);新疆财经大学 教改重点课题《民汉一体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分析与研究>>(2014JG0102) 作者简介:何奎( 1972一),男,管理学硕士,新疆财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 — — ——9—r——

 本上消除民、汉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 ,就必须改变民 汉教育“双轨制”的现状 ,进行 民、汉融合教学和一体 化教育改革。圜2009年至今,根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 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制 度建设上 ,学校提出了“ 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科学界定“民汉一体化”学生身份 科学界定民 、汉混班及汉语言班少数 民族学生 身份是本研究 的关键。少数 民族学生通过高考进入 学校学习分为四类:民考汉、双语生、插班生和民考 民。“ 民考汉”指的是 自幼上汉族学校并用汉语与汉 族 同学一样参 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的少数民族 学 生 ,后来泛指一切上汉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与 “民考汉”相对的概念是“ 民考民”。[31在“ 民考民”的 学生中,参加双语实验教学模式的少数民族学生通 过高考后直接进入汉语言班学 习( 简称双语生 ) 。插 班生是学校“ 民汉一体化” 的新生事物 ,指“ 民考民” 学生进 入学校后 ,参加学校统一组织 的中国少数 民 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简称 MHK ),达到三级甲等 水平及 以上且 由学生 自愿 申请可免预科直接进入 汉语言班学习。

 (二)人才培养方案并轨,构建一体化机制 提下 ,实现 了民汉人才培养方案的并轨 ,构建了“ 民 汉一体化”的战略构想 ,最终实现培养 目标 、教学大 纲和考核标准的完全统一 ,为各 民族学生共用一个 教育平台,共享一种教育资源迈出关键的一步。

 为稳步推进 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 ,保证各 民族 学生 的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人才培养多元化和分类 培养的原则 ,2014 年学校针对人数较多的少数 民族 双语生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两种模式 :入学 时统一 参加学校 组织 的中国少数 民族汉语 水平考 试 ( MHK )达到免预科和插入汉语班标准的学生 ,可 由 其 自愿提 出申请插入汉语言班学习 ,其余 学生 以及 达到免预科但达不到插入汉语言班标 准的学生 ,进 入双语实验班学习 ,实验班执行汉语和公共基础课 的专 门教学计划 ,同时配备优秀师资力量 ,以保证 教学质量 ,为后续稳步推进 “民汉一体化 ”教学改革 打下坚实的基础 。

 截至 2014 年 ,学校 民汉混合教学班累计达到 271个 ,开课 244 门次 ,参与授课 的民、汉 教师共有 252 人 ,学生参与选课 24048 人次 ,其中民语言班选 课 5963 人次 ,参与 民汉混班教学的教学班数 、课程 门次 、民语言班级选课人次均有小幅增加 。( 见表 1、 2009 年 ,学校在民、汉教学统一实行学分制的前 表 2) 表 1 2012 、2013 年度 民汉 班 级混 班教 学 情 况 数据来源 :新疆财经大学教务管理信息 系统 表 2汉语言班少数民族学生情 况统计 数据来源 :新疆财经大学教务管理信 息系统 ( 三 ) 以部分学院为改革实验区 ,实现一体化 的 突破 为了扎实推进“ 民汉一体化 ”教学改革 ,学校对 评审立项的改革实验区给予经费资助,通过实验区 的改革 ,探索学校综合改革思路 ,在“ 民汉一体化”的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综 合改革方案,不断进行完善。获得“ 民汉一体化”改革 一10 一 试验区立项 的学院 ,要实行 “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 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以及实施 举措。试验区实施期限为 4 年。在这个过程中,学校 将不断增加新的试验区,并最终达到连点成面的效 果。并要求首批评审立项的试验区充分利用学校实 践教学平 台,开展民 、汉学生混合 编班实验教学 、实 习、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并组织民、汉学生结合的 课题组开展本科生科研基金项 目的申报与研究。

 1.以改革实验区为抓手 ,实现一体化重点突破 学校首 批试 验区为金 融学院和统计与 信息学 院。据统计 2012 年金融学院已有 4 位汉族教师为 6 个民语言班授课 ,4 位民族教师为 13 个汉语言班授 课 ,效果 良好 。该试验 区在 2011年共有民族学生 353人 ,有 93 人插入汉语言班 ,比例为 26.3%;2012 年有 民族学生共 262 人 ,有 103 人插入汉语言班 。

 统计 与信息学 院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试 验区近两 年先后有 7 位 民族教师 给 2006—2010 级汉族 学生 授课 33 门次 ,有 22 位汉族教师给民族学生授课 53 门次 。两个试验区利用学校建立 的实践教学平 台 , 开展民汉 学生混班实验教学 、实习 、毕业论文答辩 等工作 ,并组织民 、汉结合的课题组 ,开展本科生科 研基金项 目的研究。2013 年学校又在经济学 院立项 设立 了一个新 的试验区。通过对 以上三个改革实验 区的调查显示 ,金融学院和统计与信息学院民汉混 班主要是民 、汉教师交叉互选 ,民汉学生仍然是分 开教学 ;经济学院是 民、汉师生交叉互选 ,据统计调 查分析显示 ,2013 年宏观经济学课程首次实现全 校 38个行政班 1819 名学生进行 民、汉混合编班 、 教学及考试的统一 。2012 年 5 月 ,学校召开 了民考 汉学生 、民考 民学生 、免预科插入汉语言班学生 、双 语生等少数 民族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座谈会 。通过调 研座谈和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表明,整体上民汉 混合教学班 中少数 民族学生成绩没有呈现 系统性 异常。据调查统计学校 目前“ 民考 民”插入汉语言班 学习的学生分布在 12 个学院的 21个本科专业 ,这 些学生学习刻苦 ,与汉语 言班学生相处 融洽 ,毕业 率和学位获得率均达到 91.6%。

 2.改革实验区提高少数 民族师资水平措施 为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教师教学水平 ,试验区 积极创造条件 ,选派少数 民族教师外出进修 、学习。

 近两年有 5 名少数 民族教师参加半年 以上 的专业 和外语学 习,有 5 位少数 民族教师成功考取博士研 究生或进行博士后研究 ,其 中 3 人 已获得博士学位 并 回校工作 。通过民 、汉教师共同备课 ,组织教学研 讨等措施 ,使 民、汉教师参 与交叉授课 的人数不 断 增加。2013 年金融学院有 15 名汉族教师为 1 1个民 语言班级授课 ,3 名少数 民族教师为 5 个 汉语 言班 授课。统计与信息学院有 4 名少数民族教师为汉语 言班级授课 ,有 13 名汉族教师为民语言班级授课。

 同时,试验区少数民族教师科研立项数 、立项等级 和参与科研人数在逐年提高,201 1年以来 ,少数民 族教师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3 项 ,占试验 区立项 国家级课题总数的三分之一 ,2013 年少数民族教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2 项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3 项 ,自治区社科基金项 目 1项 、自治 区软科学 基金项 目 1项 ,部分项 目已经完成。

 ( 四) 以选课制为基础 ,扎实推进一体化改革 学校积极推进 民 、汉师生交叉双 向选课 ,混合 配置教学资源 ,在教学 中引人竞争机制 ,增强 了教 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 民汉一体化”选课中凡是 一门课程有两位以上教师主讲的,原则上都要挂牌 上课 ,接受学生选择;其次是有计划 、按步骤推行同 一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 ,由学生选择主讲教师。学 校还建立了主讲教师信息公布制度及教师和学生 选课约束机制,通过加强信息发布、教师推荐、班额 限制 、课 时系数奖励等措施 ,提高 民、汉教师参与混 合选课的积极性,保证这项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1.以民、汉学生交叉选课为突破 口 201 1年至今 ,学校继续以选课制为突破 口推进 “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一方面在 民族教学 中引入 竞争机制 ,稳步推进民族教学系统 内部的选课制 ; 另一方面也稳步推进 了跨 民汉教学体系的交叉选 课制。统计显示 ,2008级至 2011级学生 ,在汉语言 班 学 习的母语 非 汉语 的少 数 民族学生 总计 l3l5 人 ,占在校全 日制本科生的比例为 19.78%0 2.稳步推进民 、汉混班教学 2013 年,在任意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和辅修课 层面上开展的民汉混合教学班累计达到 144 个,参 与混班学 习的学生共计 12498 人次 ,参与 民 、汉混 班教学 的教学班数 、课程 门次 、民语言班级选课人 次均有小幅增加。但 民汉混合编班的民族学生总体 占 比 从 2012 年 的 43.24%下 降 至 2013 年 的 39.64%,从总体调查分析 上看 ,民汉混合编班 的民 族学生总体 占比下 降是 因为 民汉混合编班 的民语 言班级学生 比重下降。

 3.鼓励民、汉教师交叉授课 2013 年参与混班教学和民汉交叉选课的民汉 教师共 78 人 ,其 中 44 名少数 民族教师担任 68 个 汉语 言教学班级的 4l 『] 课程 ,34 名汉族教 师担任 36 个民语言教学班的 35 门课程。较上年度相比 ,参 与民汉教师交叉授课的教师数量、教学班级、课程 门数均有所增加。( 见表 3) 4.民、汉混班学生学业成绩综合分析 对以上范围教学班学生各学期成绩分析表明 , 尽管 8O分以上的学生中 ,少数 民族学生 比较少 ,不 及格人数比例略高于汉族学生,但 30%左右民族学 生的学习成绩 能够达到或超过所在教学班学生 的 平均水平。参与混班教学 的 2007- 2009 级少数民 族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为 1.9O,平均成绩为 74.1 1 分。通过把有民族插班生的汉语言班与没有 民族插 班生的汉语言班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有民 族插班生的汉语言班综合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完 全采取混班教学 的 715 名辅修专业学 生 中有 200 名少数民族学生 ,其中双语生的学习成绩基本高于 或达到辅修专业教学班 的平均水平 ,13.5%的少数 一1 1 —

 表 3 2012—2013 年民、汉教师交叉授课情况 数据来源:新疆财经大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民族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在全班前 l0 名之 内。2013 年经济学院的宏观经济学课程首次对全校 38 个行 政班 1819 名学生实行 民、汉混合编班 、教学及考试 的统一 。从整体上看 ,民汉混合教学班级中少数民 族学生成绩分布状态与全班同学的成绩极性分布 有相似性 ,成绩优秀的学生 中少数民族学生始终 占 一定 比例 。

 ( 五)强化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一体化 』JI~,N 推进 ...

篇七: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2015 级)

 民汉合校情境中的族际交往及启示 ——新疆乌鲁木齐 S 校的个案研究

  作 者

 姓 名:

 唐 婧

  学 科、专 业:

 社会学

 研 究 方 向 :

  社会学

 导 师

 姓 名:

  胡玉萍

 导 师

 职 称:

 副教授

 答 辩

 日 期:

 2018 年 5 月 31 日

 2018 年 5 月 印制

 原创性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

  日期:

  I 摘要

 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 S 校的民汉合校情境中维(维吾尔族)汉两族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互动为研究对象,结合交往行动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明确民汉合校情境中的交往要素和条件,参考群际接触理论和族群认同理论对族际互动的行为及心理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研究新疆多民族杂居地区学校场景中的族际交往。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以学校为代表的公共空间中的个体间互动,对于拓展社会互动理论和族群理论在微观层面的应用、发展族际互动的一般性交往原则和完善族际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既是社会的缩影,又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民汉合校中的学习生活经历不仅对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能通过个体与群体、机构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挥对地区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

 与一般性互动研究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本文将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观融入整个研究和分析过程,强调学校系统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单位,而教育过程互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对情境中不同民族学生的族际关系产生影响和意义。在内容和文章结构安排上,首先充分介绍和解释本研究参考的理论框架的来源和内在考虑,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在本文主体部分,通过整体情境观探讨民汉合校的具体实施模式与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作为交往背景和场所对互动的符号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影响,然后就各民族学生间交往的族际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深度进行了重点描述,针对以班级类型为主的系统性因素和个性化因素展开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文明确了民汉合校对于促进族际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了教育制度安排的具体措施不仅对于民族教育更对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建构有着微妙的作用,应当重视民汉合校中的以语言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对于不同民族学生的适应性和公平性;同时,教育环境与交往环境的这种叠加特征,也就意味着教育活动与交往活动的紧密关系,微观环境中的族际交往在时间、空间、身体层面具有非常个体性的、情境性的特征,因此,本文指出在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个体的心理认同、价值取向、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帮助不同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实现良好的个人成长,并拥有理想的社会关系和支持。

 关键词:族际交往;民族关系;民汉合校

  II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Uygur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Uygur ethnic groups in S School, Urumqi, Xinjiang.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elements an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in-Han schools, refers to th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tact and the theory of ethnic identity in a micro approach. The Min-Han school means a policy-led co-schooling, that allows different modules, in which the Han and the minority students could study with mandarin and minorities’ languages in the same class or separately within one schoo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in the public space, that is in the school, can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ethnic group theory at the micro level. It is of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he gener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of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And as a part of society, Min-Han school is not only a microcosm of socie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different students’ socializ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unity. Comparing with the general research of interaction,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situational view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to the whole research and analysis process, and emphasizes the school system as a sub-unit of the social-cultural system. However,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terweaves together on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 in the interactive context and its influence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first fully introduces and explains the source and intern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which this study refers. In the main par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he school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ampus culture as the communication background and plac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ymbol level and the practical level through the overall situation view. Then, the content, mode and depth of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and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re described emphatically, and the systematic and individualized factors mainly based on class type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is paper uncovers the positive role of Min-Han school in promoting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educational system arrangement not only play a subtle role in ethnic education, but als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aptability and fairness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V represented by languages, to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in the micro environment has very individual,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ime, space and body.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identity,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adapt to their school life and social life better, and also to achieve good personal growing-up and manage ide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upports. Key Word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Ethnic relations; Min-Han School

  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一、绪论 ........................................................................................................................ 1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1 (二)民汉合校研究的不同视角 ......................................................................... 2 1.关于族群互动的理论研究 ........................................................................... 2 2.跨文化互动与文化适应研究 ....................................................................... 3 3.关于学校中的族际交往的实证研究 ........................................................... 4 (三)研究的参考框架 ......................................................................................... 6 1.群际接触理论 ............................................................................................... 6 2.同化理论 ....................................................................................................... 7 3.符号互动论 ................................................................................................... 7 (四)研究方法 ..................................................................................................... 8 1.文献研究 ....................................................................................................... 8 2.定量研究 ....................................................................................................... 9 3.定性研究 ....................................................................................................... 9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0 二、整体情境观下的民汉合校 .................................................................................. 11 (一)作为交往情境的民汉合校 ....................................................................... 11 1.学校自然环境 ............................................................................................. 11 2.校园社会文化环境 ..................................................................................... 12 (二)情境进入与班级选择 ............................................................................... 13 1.班级类型的性别倾向 ................................................................................. 15 2.班级类型的民族间差异性 ......................................................................... 15 3.班级类型与语言能力 ................................................................................. 15 4.班级类型与家庭、社区因素 ..................................................................... 17 三、民汉合校情境中的族际交往 .............................................................................. 20 (一)与交往相关的知识 ................................................................................... 20 1.语言知识 ..................................................................................................... 20 2.地方性知识 ................................................................................................. 23 3.隐性课程 ..................................................................................................... 24 (二)校园仪式与公共参与 ............................................................................... 26 (三)同伴交往 ................................................................................................... 30 1.族际交往的态度 ......................................................................................... 30 2.族际交往行为 ............................................................................................. 32 4.对族际交往的评价 ..............................................

篇八: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情况 的调研报告 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情况 的调研报告

 4 月中旬, 州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 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的调研组, 在州政协副主席马万新 的带领下, 对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工作进行了深入 的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 的现状

 , 自治州完成了“两基”教育

 任务。

 此时,

 我州城乡 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 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 农村生源逐年减少。

 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 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势在必行。

  , 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

 同年, 民汉合校工作提上日程。

 经过 8 年 的布局调整, 按计划至 9 月, 全州撤并各级各类学校 509 所, 学校总数由原来 的 771 所降至262 所。

 其中, 中小学撤并 462 所, 由原来 的 631 所降至 169 所; 公办幼儿园撤并 1 所,由原来 的 18 所降至 17 所; 农民技术学校撤并 13 所, 由原来 的 79 所降至 66 所; 职业学校撤并 33 所, 由原来 的 43 所降至 10 所, 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昌吉卫校、昌吉技师学院 3 所职业院校, 每个县市均将原有 的各类职业学校撤并, 组建了一所县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民语学校撤并 101 所, 由原来 的 124 所降至 23 所(不含 32 个校点), 纯民族地区实行了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汉语课, 民汉杂居区 的学前教育全面实行了民汉合园, 除少数民族聚居区 的部分山区幼儿园还未开设汉语课, 其它地区 的学前教育都开设了汉语课。

  推行学校布局调整之初,

 我州就提出了通过十年 的努力, 办二十年不落后 的教育 的目标, 借助当时 的信贷政策, 采取贷一点、 借一点、 政府补一点、 勤工俭学贴一点、 社会捐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 确保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的顺利实施。

 —底,全州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 17.75 亿元。

 其中,—9 月,

 我州新增校舍面积 101.35 万平方米, 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 7.93 亿元。

 其中, 争取中央专项资金 1.27 亿元, 占总投入 的 16%; 自治区专项资金 7211 万元, 占 9.1%; 州财政安排 5153 万元, 占 6.5%; 县市财政安排 1.71 亿元, 占 22%; 学校自筹资金 3.68 亿元, 占 46.4%。

 到底, 按国家已投入和确定投入 的项目资金计算, 在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中, 全州除昌吉市负债约万元、 州直约 5000 万元、阜康市约 1000 万元、 吉木萨尔县约 1000 万元, 其它县市均无负债。

  经过 8 年 的调整,

 我州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 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规模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城乡 教育差距缩小,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得到高水平巩固。

 民汉合校后民语学生享受到了较优质 的教育资源, 民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全州实行双语教学 的学校达到百分之百。

 职业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高, 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 的认可。

  二、 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 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

 教师结构性短缺、 超编问题突出。

 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下达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的通知》(新机编 9 号), 州编委 4 月核定 我州教职工编制为 13369 人, 而 我州实际有教职工 14951 人, 超编 1582 人。

 其中, 民语教师超 800 余人, 小学、 初中汉语教师超 700 余人。

 总体而言,

 我州小学教师超, 高中优秀汉语教师缺; 农村学校教师超, 城镇学校教师缺; 民语教师超, 双语教师缺。

 这种状况已给 我州学校 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 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

 城镇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的形势。

 随着 我州城镇化进程 的推进, 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大幅增加。

 加之农村许多家庭带孩子进城择校, 导致城镇学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

 截至 9 月, 全州在校中小学生 16.5万人, 其中, 城镇学校在校生 11.3 万人, 占学生总数 的 68.4%, 农村中小学在校生 5.21 万人, 占学生总数 的 31.6%, 城镇就读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城镇学校 的承受能力, 大多数城镇中小学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 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 预计到 2010 年, 全州在农牧区中小学就读 的学生只占中小学生总数 的 20%左右。

 依据教育部颁布 的班额标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城镇小学班级人数标准为 40-45 人, 中学班级人数标准为 42-48 人。

 布局调整后,

 我州城镇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 60 人以上, 中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 60—65 人, 远远超过了教育部 的标准和自治区 的规定。

 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造成教学资源短缺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教学和管理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新 的问题。

  (三)

 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紧缺, 安全保卫存在隐患。

 一方面, 随着寄宿生 的大幅增加, 原有 的生活管理老师远远不够。

 据统计到 9 月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1 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 全州建成寄宿制学校 87 所, 寄宿学生达4 万余人, 其中, 中学生达 3 万余人, 小学生达 1 万余人, 而全州寄宿制学校 的生活管理老师只有 255 人。

 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仍沿袭着以前 的安全保卫办法, 安全保卫机制不健全, 没有应急联络规定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

 尤其是夜间除了门卫值班, 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 安全保卫存在较大隐患。

  (

 四)

 民汉合校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民汉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动下进行 的, 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民汉合校后 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够, 大多数民汉合校还没有从课程设置、 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统一、 科学、 规范 的管理机制, 有 的在管理中出现了“两张皮” 的情况, 民汉师生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不够, 还没有在思想、 感情、 文化上融为一体,个别学校还存在民汉之间不团结 的现象。

  (五)

 绝大部分校长脱离教学第一线, 不利于新阶段下 的教育教学管理。

 目前, 进行课堂教学 的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到 20%, 其他 的如书记、 纪检书记、 工会主席等几乎都不上课。

 造成这一现象 的原因有二:

 一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 因国家投入严重不足, 校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筹集资金、 跑项目、 建校舍上, 没有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管理; 二则与配备干部时考虑干部 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不够、学校领导自身要求不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班子业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都不深入教学课堂, 尤其是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 不研究教育教学

  的内在规律, 不仅难以服众, 而且更不利于新阶段下 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 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 的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民汉合校重要意义 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汉合校后 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党委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教育发展、 提高民语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是各级政府应把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 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 的领导, 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民汉合校后 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 的重中之重, 增强做好民汉合校工作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应将实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 的重要意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 的始终, 努力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的良好氛围, 逐步使各民族师生之间在思想、 感情和文化上融为一体。

 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 的重要意义。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 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媒体向社会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 充分展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所取得 的成果, 使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 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各民族 的教育质量, 为子女将来走向社会、 进行创业打下基础。

 三是制定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评估方案和考核标准。

 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需要特殊 的管理模式, 要根据民汉合校后 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估考核方案。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民汉合校后出现 的双语教材、 教程、 双语教师配备、 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 的研究, 在教师备课、 教研活动、 考核标准、 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形成统一、 规范、 科学 的管理机制。

  (二)

 进一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一是加大对城镇学校 的投入。

 随着 我州新型工业化 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的加快, 农村学生愈来愈少, 城镇学生愈来愈多, 城镇现有学校 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 的教学需求。

 因此, 今后应将教育投入 的重点放到城镇学校。

 二是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化 的研究, 依据国家教育投入政策, 政府应作出2012 年全州学校布局建设、 学校规模定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 的发展规划。

 既要立足目前 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 充分利用现有 的教育资源, 又要根据城乡 人口变化 的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 的需要, 做到科学规划, 稳步推进, 克服短期行为, 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 的浪费。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校财局管 的政策。

 学校财务经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加强对教育经费 的检查监督和审计, 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合理使用。

  (三)

 分类核定民汉教师编制, 妥善安置超编教师。

 一是将民语教师编制与汉语教师编制分别按学生数核定, 不能用民语教师编制冲抵汉语教师编制。

 二是确保汉语教学正常进行。

 建议州党委和政府授权县市政府出台具体、 特殊政策分流安置超编教师。

 允许男 55 岁、女 50 岁以上年龄 的民语教师提前一次性退休(这个年龄段 的民语教师全州约 300 人); 其他超编民语教师在身份不变、 工资职称等待遇不变 的前提下, 安排一部分超编教师驻社、驻企, 或到人员紧缺 的公安、 民政、 环卫等部门工作, 待退休后再转入社保。

 三是按退三进一或退四进一 的比例招录民汉兼通 的少数民族师范院校毕业生任教, 以充实民语教师队伍, 改变民语教师队伍 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解决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 的问题。

 (四)

 加强空置校产 的管理与处置工作。

 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 的有关要求, 做好布局调整学校空置校产 的管理与处置工作。

 建议州政府出台农牧区被撤学校空置资产管理与处置规定, 确保被撤学校原有资产不闲置、 不流失、 不浪费。

 一是明确被撤学校 的校舍、设备、 土地等仍是教育资产, 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已经

  被占用 的要归还。

 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空置资产。

 对确需处置 的校园校舍、 土地等不动产, 原则上应主要用于民办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是由国资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产核资后, 用拍卖或置换 的办法将空置校舍作为乡、 村文化室、 卫生室等使用,变现所得经费用于发展义务教育。

  (五)

 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 的安全管理。

 建议州政府制定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一是调整部分超编教师 的工作岗位, 安排他们做寄宿学生 的生活管理工作, 中学按 90:

 1、小学按 80:

 1 的标准进行配备。

 二是高度重视寄宿学生 的交通安全问题, 防止学生乱搭车现象发生。

 三是不准学校食堂以出租、 承包 的形式进行盈利性经营, 以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四是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机制, 健全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辞退 55岁以上各类临时聘用 的门卫和安全保卫人员, 从富余教师中抽调一部分充实到学校保卫工作中; 实行学校和当地派出所双重管理, 真正做到学校 24 小时有人监管, 紧急情况有人及时处置。

  (六)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业务建设。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 的逐年加大, 困扰多年 的教育经费问题有了很大缓解, 基本 的教育经费有了保障;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告一段落, 大量 的基建任务基本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应将自己 的工作重点、 工作中心转到抓学校管理、 抓教学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上来;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士卒, 走进课堂, 不断研究现代教育教学 的新课题, 提高自己 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 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

 组织部门今后配备学校负责人时, 既要注重他们 的政治素质, 也要注重他们 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的同时, 拿出具体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班子 的业务能力建设, 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教学业务、 善于管理现代教育 的优秀校长。

  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

篇九: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十: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7.06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南疆民汉合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 以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为例新疆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 张洪庆【摘 要】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南疆地区开办了不少民汉合校的双语教学班,其教学模式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为例,拟对南疆民汉合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思考毋庸置疑,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我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对于和谐新疆建设、实现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现行民汉合校双语教育的主要模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 2020 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 90%以上,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构建起各学段相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这一规划纲要的出台,给现行民汉合校的普通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现行民汉合校如何尽快完善办学模式,以适应十年后大批经历了双语培训学习的孩子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1.几种模式简介。南疆不少学校按照这一要求,纷纷开展了民汉合校的整合,于是产生了不少民汉合一的“实验中学”。笔者所知,仅仅阿克苏地区就有若干所“实验中学”。这些“实验中学”的教学模式有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通班教学模式,即各科目用母语授课,加授汉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二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我们称之为模式一。三是各科目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模式二。2.几种模式的利弊。回顾几种模式的教学探索,结合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改制八年的办学情况。我们认为,学习和掌握双语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但现行各民汉合校在办学上虽然纷纷从传统的普通模式,逐渐形成了模式一或向模式二过度。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三种模式,甚至多种模式并存的形式,这些模式对南疆片区普通高中教学上利弊并存。现逐一试作分析如下:(1)关于维语言普通班的教学模式。南疆四地州,是全疆少数民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南疆四地州许多地方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没有汉族人家,这样的地区对汉语接触少,学生主要是在各地的维语言普通班学习。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以维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办学,相对都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汉语教学上,以开设汉语课程的办法组织学生学习汉语。由于真正能够胜任汉语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加之没有汉语学习的最优环境,在培养“民汉兼通”人才方面明显存在短板。一种新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2)关于模式一的教学。模式一的教学是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维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使少数民族学生在课程设计上、在教学内容上,甚至教学进度上与汉族班级同步,有利于在教学质量上进行比对分析,较好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成绩。在许多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证明了是较好的一种模式。然而,近年内地新疆班的不断扩招,促使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模式一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内地高中班的年招生人数已经从 2000 年的1000 人,达到 2012 年的 8330 人,办学城市由最初的 13 个城市达到现在的 44 个,办班学校增加到 85 所,在校生规模将达到 2.7 万余人。不仅如此,在疆内开办区内初中班、区内高中班的规模也日渐增大。促使南疆四地州的群众,迅速改变观念。在城市和农村出现了积极上内初班、内高班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促使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又一模式的诞生。(3)关于模式二的教学。模式二的教学是各科目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语文的教学模式。我们注意到,这一模式为民汉合校教学增添了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初班基本可以对接,是符合当前新疆跨越式发展有需要的模式。我们期待着这一模式结出更多的硕果。然而,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与生源的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对在民汉合校的生源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因材施教。二、现行民汉合校的生源分析笔者注意到,阿克苏地区民汉合校的生源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主要包括有:1、城市汉校中的民考汉学生;2、城市汉校中的内初班学生;3、农村县城中汉校的民考汉学生;4、农村乡镇中心校的民考汉学生;5、农村乡镇中心校的内初班学生。1.关于生源: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原阿克苏地区师范学校,2004 年改制为民汉合校的普通高中。改制八年来,生源质量一至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地区教育布局的调整,地区实验中学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危机。一所规划人数 3500 人的学校,连续数年招生不足。近五年来,在校人数始终在千人以内。截止 2015 年 10 月,有教学班级 24 个,实有学生 888人。其中汉族学生 400 人,少数民族学生 488 人。编入汉族班的民考汉学生 79 人,汉族学生入校等级平均分为 70 分,民族学生等级平均分基本不作为入学依据。进校后的学生有不少放在汉族班,汉语不好;放在民族班,维语不会;最后只好放在实验班。2.关于师资:在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形势下,部分双语教师对其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中目标把握不准,对新课程标准甚至于教材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没有深入地研究对策。有的教师没有建立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没有明确的各年级阶段性目标。加之个人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观念陈旧,教法不能适应新模式的教学,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思考前文已经证明,南疆不少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模式一或者是模式二都将在南疆四地区长期存在,笔者提出以下思考:1.强化基础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新入学的高中生普遍基础薄弱,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存在着知识点散乱,没有系统性的特点,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阶段后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表现不一。因而,笔者认为,强化其基础,并对基础内容加强训练,是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前提。2.重视基础训练后的检查是关键。不少教师在学生的基础训练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因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中断基础训练。特别是没有建立初中学科知识与高中知识体系的对接。笔者以为,强化基础训练后应重视基础训练后的检查效果,并对检查效果加以反思总结,从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补充完善。3.探索经典诵读是一条捷径。通过对非重点校生源的调查,学生普遍存在文科知识阅读量少,特别是背诵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我们认为,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内容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经典诵读。地区实验中学部分教师通过加强学生的经典诵读,已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在高中三年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背诵记忆500-1000 篇(段)优秀诗词文章,是完全可行的。4.完善应知应会是根本措施。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基础差的高中生,在理科知识方面,明显表现为,公式记不住、定理理不清,试题读不懂,无从去下手的状况。我们认为,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将初、高中学科知识体系对(下转第 247 页)教学经验245万方数据

 2017.06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黑龙江省哈尔滨道里区榆树中心校 于春波【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以小组分工的形式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身边事物的思维,做到变废为宝,使小学科学充满实用性和趣味性。【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方法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感兴趣的实验自己动手解决。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同学分工合作,提高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引领要注重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一、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性的学科最关键的是要敢于质疑,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引发学生大胆质疑,对敢于质疑的学生,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做出肯定,在进一步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能够在质疑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不会感到不知所措。小学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信服力,教师要积极利用这种信服力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性的学科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是相对严格的。教师在教学中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自主探索。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小组进行合理分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小组内的同学能够充分协作,发挥最优效率,在实验结束后,对小组进行评定,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对于能把实验做好的小组也要进行肯定,以促进以后的实验能过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二、如何优化小组分工1.课前协作小组分工后,教师要明确需要准备的材料,让小组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小组成员在得到任务后,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任务。课前协作是小组合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同学们在下来的接触中,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课前协作不仅能提前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材料,使课堂能够高效进行,还能够给同学们充分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对课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2.课内讨论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自主发现科学中的有趣现象。课堂中的讨论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供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组在课堂中讨论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在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的记忆力。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有助于集思广益,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相互讨论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比较,优化学习方法,更高效地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结交朋友,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帮助,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收获友谊。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捍卫集体荣誉的过程。这种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为了集体荣誉尽心尽力,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相互适应,培养他们的合群性,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提高小组整体品质。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错误思想,肯定正确思想的过程,有利于提高科学实验的正确率。小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听取,分析小组成员的意见,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3.课后研讨小组的课后研讨有利于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利弊,改进后续的实验质量。每个同学都能从中得到收获,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后的研讨总结中,他们能够开开心心接受同学们的意见,也会对在实验课程中优秀的同学表示赞扬。教师对同学们的成绩做出评定,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增强同学们团结协作的意识。总结: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实验高效有序地进行,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在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同学们对身边物品的利用意识,做到物尽其材。三、注重发现身边的实验材料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产生的科学现象进行实验室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许多实验教材不一定能够准备齐全。这需要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利用身边的东西,科学简便地完成科学实验。例如在做摩擦力实验的时候,课堂里面的桌面、课本、黑板等大多摩擦力都比较小,我们可以用毛巾来增大摩擦力,为实验对象作出对比。在做过滤实验的时候,可以用塑料瓶、带砂石的水和纸巾进行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完成实验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变废为宝,完成许多科学实验。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对我们的实验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东西的功能并不固定,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物品的潜能。例如勺子不仅能够舀东西,还能用酒精灯加热,完成热传导的实验,在加热物品的时候,也能放在勺子里加热。身边的很多东西在试验中都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可以一材多用,重复利用。自制教具不仅经济、实...

相关热词搜索: 民汉合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展望 回顾 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