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新批评派方法论特征
将目光从“诗人”转移到“诗”
——浅谈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
【摘要】
“新批评”作为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想流派之一,其主张主要是提倡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具有一套完整独特的批评范畴和批评方法。
“新批评”无论是在理论构筑还是在实践操作的层面都有十分显著的贡献,本文尝试浅析“新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关键词】
新批评;“文学本体”论;细读法
1.引言
“新批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成型与30年代的美国,并于50年代在美国文坛称雄一时,60年代末开始呈现下滑趋势随后在70年代走向衰微。
“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英美诗人T.S.艾略特与英国批评家、诗人I.A.理查兹。在这二人提供的思想土壤和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美国批评家约翰.克娄.兰色姆及其弟子提出了新的见解,发展了新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威廉.K.卫姆塞特、雷.奈韦克勒为代表的第三批批评家对“新批评”做出了总结并使其达到了鼎盛时期。下面本文将以不同时期“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作家观点为脉络分析“新批评”学派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方法论特征。
2.“新批评”主要观点的演变
“新批评”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初生、发展、鼎盛与衰亡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新批评派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2.1理查兹与艾略特的主要观点
作为“新批评”学派的奠基人,在其初生时期为“新批评”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便是I.A.理查兹与T.S.艾略特两位学者。
理查兹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提出了“冲动调和论”及“非指称行为陈述”的概念,同时提出了作为自己语义学批评核心甚至新批评语言研究基础的“语境理论”。这一观点认为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新认识。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词语在其中纵横捭阖,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
艾略特被奉为新批评派的先驱,他的“非个性论”对现代文学批评观念的确立起到了先导作用,“非个性论”认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脱离于历史与传统意识而孤立存在,艺术家必须从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进行创作;而对艺术家成果的评价也应该在传统中进行,因此艺术家必须不断放弃自己的个性融入传统之中并发展传统。
2.2兰色姆的主要观点
约翰.克娄.兰色姆作为在“新批评”完善时期,担负着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人物,摒弃了艾略特与理查兹的部分理论,发展了以文学文本为基础的新批评理论。
兰色姆首先提出了著名的“本体论批评”,这一观点认为诗自身便是一种本体的存在,对诗歌的评论应该拒绝一切外界信息的介入,以作品为本体进行研究。
为了落实本体论,兰色姆还提出了“结构——肌质”的框架,他认为,结构
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诗始终把握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这些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正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一样,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2.3布鲁克斯的主要观点
兰色姆的弟子克林斯.布鲁克斯为新批评的传播、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论著《精致的瓮——诗的结构研究》第十一章“释义误说”中以有机整体论纠正了兰色姆的二元论观点。
布鲁克斯反对兰色姆认为诗的美感在于肌质的观点,认为诗是具有整体的统一,其整体中的各个要素无法分割,共同发挥作用。他还否定了兰色姆主张的诗有一个可以用散文表述的逻辑核心的框架说,而主张诗具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这种张力由命题、隐喻、象征等各种手段构建起来。
除此之外,布鲁克斯还提出了一些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如“悖论”和“反讽”等。
2.4卫姆塞特与比尔兹利的主要观点
威廉.K.卫姆塞特和蒙罗.比尔兹利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他们的“谬见”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他们连续发表的著作《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中,坚决拥护新批评客观主义的文本分析的批评方法,引发了文坛的巨大争论。
“意图谬见”认为诗是自足的存在,诗的最终意义往往会超越其作者的最初意图,这颠覆了将作品与作者意图等同起来的“意图论”的传统观点。
“感受谬见”则认为读者的感受各不相同,而且产生各种感受的原因纷繁复杂,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批评是不客观的,这一观点抨击了将作品与读者的阅读效果混为一谈的“感受论”。
卫姆塞特与比尔兹利的理论中有一定的机械性、简单性,但其对文学研究发展和深化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2.5韦勒克的主要观点
雷奈.韦勒克对新批评进行了总结式的概括,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文学的自主性,质疑“外部研究”而提倡“内部研究”。主张文学研究应该以文学本体,即语言结构为中心,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手法和艺术规律。
第二,强调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分析文学的基本特征。韦勒克认为文学语言具有歧义性、暗示性,文学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达意义的工具,而且具有自身价值。
第三,反对内容与形式二分法,提出“材料”与“结构”的概念,认为文学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系统,或者叫做“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
第四,提出“透视主义”的研究策略和层次分析的接受理论。
3.新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通过分析以上新批评各个时期的主要理论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新批评学派的几条方法论特征。即研究主体从“诗人”转移到“诗”本身、向心式的文学批评方式以及以“细读法”为中心的文本分析。
3.1关注点从作者转移到文学作品本身
将文学批评的关注焦点从作者转移到作品本身是新批评学派最主要的方法论特征。
旧的文学批评理论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等等作为文学批评时的重要参考,希望通过种种外部因素寻找出文学作品的本质,将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义与作者的经历完全等同起来。而新批评则努力建立一种“内在式”的批评体系,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去进行文学批评。
新批评的奠基人艾略特认为作家的感情必须首先经过一个“非个人化”的过程,即将个人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作品。他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他宣称诗人应该避免表现个人感情和人格,鼓励诗人去探索诗的手法。艾略特白己的诗歌创作就具有从十九世纪法国象征派和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手中发展而来的繁复的表现手法。他的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影响着批评。他鼓励批评家离开身世的研究而“把兴趣从诗人转移到诗”,从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去探寻其中的奥妙,这一观点也为新批评的理论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新批评学派的种种理论,无一不在强调如果我们不能抛开作
者及一切与文学无关的外部因素,从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及艺术手法入手去进行文学批评,我们就不可能在批评是做到真正的客观,也就无法真正的去理解文学作品的奥妙之处。因此将关注点从“诗人”转移到“诗”本身无疑是新批评的方法论特征之一。
3.2向心式的文本批评
既然新批评提倡将关注的主体从作者转移到文学作品本身,就必定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过去的外在批评方法的新的批评方法。
所谓外在批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的创造物,文学研究必须从考察作者生平和创作心理着手;b、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学研究应以探求决定文学作品的社会因素为主;c、从人类精神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艺术史中,探寻文学的起因;d、以“时代精神”来解释文学作品特质。而新批评建立的新的批评方式便是摒弃这些“外部因素”而从“内部因素”着手进行文学分析、批评的“向心式”的批评模式。
在新批评重要的理论观点“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中,新批评学者已经明确的反对了将文学作品与作者本身等同起来、将文学作品与读者感受等同起来这两种以外部因素为主要参照的批评方式,而强调我们应该关注文学的语言、结构以及艺术手法等内在要素。文学批评所涉及的“外部因素”除作者和读者之外,还有社会方面其他因素,因为新批评派一开始出现就旗帜鲜明地加以抨击,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就文学作品本体来说,还存在作品本文与其他作品构成的群体关系。对作品群体研究构成文类学研究,主题学研究等等。新批评并不注意这些方而,他们只研究单篇作品,因此,他们的批评可能称为“向心式”本文批评。
3.3细读式的作品分析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
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新批评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衰败,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法中留下无法消除的痕迹。有人讲如果说新批评已经死去,那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新批评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概念。
与其他批评方法相比,新批评派排斥了被他们视为“外部因素”的一切对象,因而全力集中在对本文形式的阐释。他们的态度是尽量客观,尽量科学,尽量去发现本文中隐含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分析的对象又是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单位—词语入手,小心翼翼地斟酌侮个词,,琢磨其中含义,解悟言外之旨,他们注重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微妙联系,词语、句型语气、各种修辞与意象的组织,都通过透彻的分析,抉出其结构方式而揭示作品整体的形式特征。可以说,这种从最细微处人手的精细分析是“新批评”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征。
3.4小结
由上述几条方法论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新批评学派其最主要的理论特征就是主张将文学批评的主体从作者以及社会因素等种种外在因素转移到文学作品及其语言结构艺术本身。这对于文学批评实践来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飞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批评的方法论特征同时显示出这一学派的机械性与局限性。将文学作品当做独立的个体进行批评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正如没有可以脱离社会独立存在的人一样,文学作品本身必然无法脱离作者以及社会背景而存在。无论怎样将文学作品作为封闭的整体来进行研究,都会必可避免的触及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过于追求摒弃一切外部因素反而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这种必然也许就是新批评学派走向消亡的原因之一,然而新批评的理论及其方法论对文学批评实践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无法否认的。
参考文献
[1]班澜,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1(1):75-81[2]胡艳春.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诸种悖论[J].辽东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4(2);69-72[3]冉思玮.新批评派与《文心雕龙》批评方法略论及文本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68-71[4]刘思男.新批评派美学批评方法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5]胡艳春.新批评派在中国的接受与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108-111[6]杨冬.新批评派与有机整体论诗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6);49-56[7]刘万勇.新批评派有机形式观溯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8-41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S.艾略特、I.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
R.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
W.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
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按照新批评的看法,在阅读当中,只有找出结构上的统一、平衡及和谐,阅读才能算完成。或者说,对文本中各种力量的加工整理,如对张力、冲突和分歧的分析,都是为了达到这种结构上的和谐。正如布鲁克斯所指出的:“论述这样一种结构的努力,可以说明前面章节里经常出现的一些术语,如‘含混’、‘悖论’、‘综合态度’以及最经常出现的——也许最令读者烦恼的——‘反讽’。”这些在新批评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术语,对破坏性的张力和冲突起着调解作用,正是这种调解作用导致“发现”(或创造)统一的结构。布鲁克斯最喜欢“反讽”这个术语,认为它是有效的阐释工具,能够使文本中不一致的因素达成统一。因此新批评最终是一种阅读的理论和实践,它强调由张力和歧义形成的统一结构,认为这种结构不仅构成文学的本质,而且也构成批评(阅读)分析的目的。
显然,要实现新批评的阅读方式,要找出含混、悖论、隐喻、反讽、象征及其形成的张力和统一的结构,批评家或读者必须仔细阅读作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批评的“细读”。雷奇对“细读”作了如下的概括:在进行细读时,新批评一般要做的是:(1)挑选短的文本,通常是超验主义的诗或现代诗;(2)排除“生成”的批评方式;(3)避免“接受论”的探索;(4)设想文本是一个独立自治的、非历史的、处于空间的客体;(5)预设文本既是复杂、综合的,又是有效、统一的;(6)进行多重回溯性的阅读;(7)设想每个文本都是由冲突力量构成的戏剧;(8)连续不断地集中于文本及其在语义和修辞上的多重相互关系;(9)坚持基本上是隐喻的因此也是奇妙的文学语言的力量;(10)避免释义和概括,明确这种陈述不等于作品的意义;(11)寻求一种完全平衡或统一的、由和谐的文本因素组成的综合结构;(12)把不一致和矛盾冲突置于次要地位;(13)把悖论、含混和反讽看做是对不一致的抑制和对统一结构的保证;(14)把(内在的)意义只视为结构的一个因素;(15)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本的结构和经验方面;(16)力图成为理想的读者并创造出惟一的、真正的阅读——把多种阅读归类的阅读。按照雷奇的概括,新批评的细读显然不同于其他批评解释和阅读实践。对新批评来说,“阅读”既需要解释也需要评价,而细读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批评判断的标准。
新批评追求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它对意义的理解大受局限;它追求职业化的批评(集中在大学,由学者们建构批评专业,使批评活动脱离常规的书评),使它的范围也受到限制。因此,它既不能提供一种真正科学的批评,也不能提供一种社会学的批评,甚至不能提供一种确切的阐释批评。所以到50年代末,新批评便开始衰落,随着其他种种新理论的出现,而在60年代几乎完全丧失了活力。
二、新批评的先驱: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
20世纪开英美一代批评新风的人物,首推T.S.艾略特和I.A.瑞恰兹。两人都肯定文学是独立自足的客体,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从作者转向作品。
艾略特不仅是开创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大诗人,而且也称得上是英美新批评的鼻祖。他从1919年到1923年之间陆续撰写了一系列批评论文,从《传统与个人才能》到《批评的功能》,阐发了他对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见解。《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性论”:诗人不能超越传统,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而要表现情感,“惟一的途径”是采用“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s)。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艾略特的诗论是对19世纪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激烈抨击和反叛。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着眼于诗篇”。这个把批评的关注焦点从诗人移向诗篇的观念,直接为新批评关注文本本身的理论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他又从事具体的批评实践,撰写了不少关于马娄、琼生和玄学派诗人多恩的作品的评论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他一反20世纪初盛行的历史批评、社会批
评、伦理道德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等模式,深入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具体入微的阐释和分析。这种不同时尚的全新的批评方式,为新批评倡导的“文本阐释”(explicationofthetext)树立了榜样。
I.A.瑞恰兹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既是一位语义文学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把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两点: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作品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杂平衡和调和性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在《文学批评原理》(Th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1925)里,他强调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他认为,文学文本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大异其趣。科学语言依靠其本意,即辞典意义(denotation),目的在于指称其欲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并不求美或带有情感;文学语言正相反,依赖其引申意义(connota
tions),即其暗示、暗指、联想、想像的意义以及其丰富的细微内涵,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现语气、态度和情绪等。简言之,科学语言在于“实证”,传达实在的真实;文学语言在于“情感”,是一种虚构的陈述,引人产生联想,表达一种艺术的真实。文学语言将语言的种种资源构成一种特别的组合,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审美的经验,自成为一个天地。文学文本是情感语言的运用,研究情感语言是文学批评的本质特征。瑞恰兹的语言两分说,为新批评关注文学语言,提出“文学作品是独立的认识客体”的主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主张:
文学本体论
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提出“构架-肌质”论。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写的《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进一步确立了文本的中心地位。文学作品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征的独立客体,只有在作品中才永存着一种“规范体系”。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本体论(ontology)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兰色姆却把它用于文学理论。他在《世界的形体》(TheWorld
sBody,1938)中反复阐释他所谓的“本体论”的批评观点,首次提出了批评应着眼于诗的“本体”理论,因为诗是一种具有“存在秩序”的“本体”。诗是一个独立的话语制成品,布鲁克斯在《精制的瓮》(TheWellWroughtUrn,1947)里声称,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诗之所以是诗”,一首诗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新批评著名的“意图谬见”(theintentionalfallacy)强调,一首诗的意义在它的内部,是由其话语层面的语法、词义和句法等决定的,不决定于诗人在谈话、书信或日记里吐露的意向;抒情诗中的“我”不代表“诗人”自己,而是诗歌中的戏剧化人物。作品的意义与作家的意图不相干,不能把作家在别的场合表现的意图强加到作品。同样,研究作品也没有必要考虑作家的主观意图。“感受谬见”(theaffec
tivefallacy)则针对读者而言,告诫读者可能盲目地动情,错误地认识和分析作品。换句话说,读者的感觉是不一定可靠的。这样,新批评就确立了作品/文本的核心地位。维姆塞特还认为,诗人不可能离开作品来表现情感,只有通过诗歌语言才能表达情感。他反对把作品当作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思想情感的生命不存在于诗人而在其诗歌之中。韦勒克和奥斯丁·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TheoryofLiterature,1949)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不应当花大力气进行“文学的外部研究”,他们强调“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有关作者生平、所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过程的考究,只可能表明作品是作家表现自我的注脚而已,这类因果式研究,编年史式的解释,属于作品的外部范畴,并未触及作品的本质。总之,新批评的本体论认为,作品是文学活动的本质与目的,作品应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本体,反对把作品视为作家与读者的中介,驳斥浪漫主义文论家把作家当作文学的起点、作家表现自我才有了作品的观点。换句话说,评论一首诗(新批评家总是把诗与文学作品等同起来),可以不管它是谁写的,以及有关他创作该诗的种种情形,读者应当径自进入诗里,因为一首诗即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
有机整体论
在新批评理论家的眼里,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里把诗定义为“某种经验的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诗的本质就是矛盾的调和,这种调和处于一种富有活力的动态状势,诗的意向、情感、思想、内涵、外延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在保持动态平衡这点上,诗歌与戏剧是类同的,内在的矛盾冲突深深织进了两者的肌体,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因此,读者接受一首诗应当对其多种意义整体地把握,诗歌需要细致的感受而不宜妄加说明。新批评特别反对用意译的办法把一首诗简单化,成为一个平面的陈述,称这种做法为“意释误说”(Heresyofparaphrase)。与俄国形式主义极端强调形式不同,新批评认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一种辩证的构成体,无论是诗歌、戏剧或小说,其中的事件是内容的部分,但把这些事件组织规整为情节的结构方式则又属于形式的部分。文学作品的内容包含各种因素,既有内容与形式,又有感性与理性、内涵与外延、想像与张力等诸多成分,它们的内在构成是一个辩证的有机体。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含意,整体又制约着每个部分的精微意义,甚至每个字、词、句都会在由其相关意义构成的语境中呈现出它的特定意思。所以,新批评强调进入作品内部,全面而又细致地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结构、意象、词语等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
张力
艾伦·泰特的“张力”(Tension)说,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外延与内涵的概念,用以对诗进行语义学的诠释。他在《诗的张力》(1938)中提出,诗歌语言包含外延和内涵,外延(extension)指词的本意,即指称意义;内涵(intension)则指词的引申意,即众多的暗示和联想意义。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暗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但诗歌批评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丰富的内涵意义。他摘去“外延”和“内涵”二词的前缀“ex”和“in”,创造出一个新词“tension”(张力),并指出“诗的意义在其张力,即我们从外延与内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部意义的统一体”,诗歌由此获得的辩证意义结构即张力结构。可见,张力说实际上是新批评对诗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所具有的内在辩证结构的一种解释,旨在把批评的焦点引向诗的内部研究。研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语言,从而使批评的实践落到实处,深入到对诗歌语言的具体批评之中。
4、反讽
新批评把话语层面的“反语”(irony)概念提高到与语境(context)相联系的“反讽”说。反讽是一个陈述事件受其自身出现的语境的制约或扭曲而造成的产物。瑞恰兹认为,“反讽”能使“通常相互冲突排斥的对立面达到平衡”;R.P.沃伦则在《纯诗与不纯诗》(1942)里提出,应以“张力”来代替“对立面”。“反讽说”的主要阐释者布鲁克斯进一步强调,“反讽”是指认各种不协调事物的最普通的术语,没有话语不具反讽意味。“反讽”普遍存在于诗歌语言,它是诗的本质所在,诗的语言就是反讽语言。诗人以反讽来考验自己的意象,诗中的诸多意象相互观照,形成一种语境。在这种语境里,单个的意象总要受到语境的牵制和影响,产生明显的扭曲。语境压力是必然的,“反讽”由诗的上下文决定,它的意义存在于该诗的内在结构之中。因此,“反讽”又与“诗的戏剧化结构”相联系,诗的结构本身具有张力,诗总是反讽的,而实现反讽意味的通常手段便是采用悖论(paradox)和含混(ambi
guity)。
5、细读
细读(closereading)是新批评的方法论。瑞恰兹在《实用批评》(PracticalCriticism,1929)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诗既然是一个复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体,它的内在结构具有张力,诗歌语言充满反讽、悖论和含混,新批评文论家都一致推崇细读的策略。诗中的每一个词都必须细究详察,不仅明白它的本意,还要仔细探索它能引申的所有暗示意义,既要从局部掂量它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它。这样,才有可能深入诗歌语言“非真实”陈述的奥妙及其精微之处。F.R.里维斯主编的杂志就以《细察》(Scrutiny)命名,逐行审视诗篇。燕卜荪的《七种含混类型》(SerenTypesofAmbiguity,1930),更极尽逐词逐字挖掘诗歌语言内涵之能事。布鲁克斯与沃伦合编的《理解诗歌》(UnderstandingPoetry,1938)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细致分析诗篇的技巧,该书在英美十分流行,40年代至60年代被许多大学采用为文学课程教材,影响十分深远。后来,布鲁克斯与沃伦又编了一本《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Fiction,1943),希望把同样的批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小说的分析,可是却没有获得同样的成功。看来,新批评的细读法主要适用于诗歌批评。形式主义文论有一个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在面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明确宣称形式比内容重要。作为文学理论,整个形式主义文学思潮皆源于18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19世纪的唯美主义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新批评派努力实践真正的康德美学,兰色姆要求回到“想像与理性携手共居的真实世界”,瑞恰兹希望回到“想像力与认知力协调统一”的康德思想。但无论如何,新批评只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尽管它持续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相比之下,英美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走得最近,两者都关注文本主体,区分诗的语言与实用语言,强调诗的动态结构,但后者的形式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主张内容只是作为形式的一个方面而存在。必须指出,新批评虽比俄国形式主义出现要晚,两者之间却没有承传或任何直接联系。新批评与结构主义的出现大致平行,但得势要早,共同之处在于坚持意义是由文本内部结构决定的,强调情感语言不同于实证语言,实证语言与诗歌无关。但在形式方面,结构主义有时比新批评走得更远,比如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声称,结构主义的理论“不是关于内容的科学,而是关于内容的条件即形式的科学”。结构主义者大多是理论家,其批评旨在为其理论提供实证,而新批评家兼顾理论、批评与创作,其理论本身也富有实践性。新批评与后结构主义尤其是解构主义相一致的地方,在于都乐意看到作者的死亡,执意揭露文本呈现的虚伪表象,一致反对文本的明晰性。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新批评声称逻各斯中心主义:一切意义均在文本之中;解构主义则坚持非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字之外别无所有。
主要批评术语:
含混: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也可用来指某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
反讽:古典时期三种含义:佯装无知;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罗马式反讽。布鲁克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意思颠倒就是反讽。
悖论: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用语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悖论的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一起。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如扁舟”,江湖所代表的雄心勃勃与白发所代表的无可奈何,天地的激荡与扁舟的闲适,这种矛盾的心情只有用悖论来表现。
隐喻:分为喻体(一种具体的形象)和喻旨(从形象中引申出来的抽象意义)。隐喻要求二者“远距”“异质”。如何分析作品中的隐喻,威姆萨特: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常要求
我们考虑的不是如何说明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
张力:退特《诗的张力》诗歌中有两个经常去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他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诗的张力就是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细读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在阐明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统一,即诗中的所以因素都是相关的并围绕着作品的中心悖论展开的。选择作品→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发现结构上的统一和和谐。
五、评价:a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照的批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实的参照物;b批评过程比较琐细,失之整体观照。
新时代文学批评观点经过的探究
展着我国文学观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生产,构成文学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文学批评刊物和批评成果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组织的作用。但是,文学界对于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却理解不足,相关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实践中所积累的种种经验最终都要敛聚成思想、观点的结晶,以理论的形态反映文学思想、观点的发展水平。据此,我们能够看到,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往往是从对既有批评理论局限性的批评开始的,以持续注入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实现推动文学的进步。无论是在文艺学学科领域,还是在现当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是通过使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持续拓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批评研究所做的是为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而相关研究的水平高低,决定着整个文学实践的发展水平。所以,全面梳理和评价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现状,应该是当前文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对于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包括文学批评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发展论、功能论等,关系到文学批评逻辑前提、文学批评的对象与范围、文学批评的范畴与方法、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功能,以至文学观点的建立等最为重要的文学基本问题。在文学界,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概称为/批评的世纪0,意指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文学的影响超出了文学创作,不同流派的文学批评观点、理论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点,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活动领域。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各个思想理论流派的出现及其对文学实践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实践成果表明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体上说进展与局限均极为明显。
就其进展来说,能够说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实现了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全面开放;二是全面占有了世界上一切文学批评的思想与理论资源,获得了世界性的视野;三是在对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思想与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西方古典文学批评理论,及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在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四是在吸收、融合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一些新的文学经验、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已经丰富了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形成了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形态。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在开放性、理论视野、占有的思想理论资源,以及思想、理论、方法的多样性方面,与新时期之前相比已经有了新的繁荣。
但是,熟悉文学理论的人都明显感受到,新时期的发展历史中,受到诟病最多、最集中的不是某种文学创作现象,却是文学批评。这就意味着文学批评的发体现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还存有着明显的局限。就其现象层面看,存有着思想性的弱化、功利性的极端化、现实性的淡化、批评的人情化、消费性的娱乐化,以及捧、骂、炒、抄的非学理化等现象。就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层面,我国新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在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模仿、吸收阶段,自身还没有形成关于建构文学批评的逻辑前提、方法、范畴等原创水平,还没有达到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思想与理论资源的综合、创造,从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与现实经验相契合,建构符合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历史发展逻辑的要求。根据文学发展规律,这个层面的局限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因为它关涉到文学批评思想理论的核心创造力的问题。近年来,文学界的学者们注重文学批评、批评文学批评、研究文学批评,就是要突破这种局限,探索形成原创力的方法和途径。
鉴于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经验和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取得的成果与局限,作者认为,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关键在于彻底改变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局限于对西方现代个别思想流派的思想、理论、观点引进、模仿、吸收的状态,形成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核心创
造力,即在全面占有世界一切思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学传统与现实,展开文学批评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文学批评的逻辑起点、方法、范畴、价值、功能、发展规律等本体层面实行系统研究,从而达到在综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建构反映中国文学经验与文化精神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实现这个目的,文学批评的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文学批评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功能论、发展论等不同领域全面展开研究,在多种思想、观点相互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实现综合与创新。应该说,新时期三十年中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在不同层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此任务的提出和实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没有以自觉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与方法展开系统的研究,实现综合与创新。基于此种理解,作者主张,要自觉地展开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进展的课题研究,并且使之成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课题,力图通过有规划、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分辨清楚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在历史的考察中掌握我国文学批评思想、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以对当前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有一个清醒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和反思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现状,对取得的成果、存有的问题与发展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这个课题研究不但在文学批评理论建设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整个文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现状大体上能够从两个层面考察:一是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研究,一是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研究。考察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在这两个层面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对于我们全面掌握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进展,反思、评价我国的文学批评研究的进展和水平,从而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整合各个具体研究,最终形成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对于构成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思想与理论资源的研究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仅仅因为学科领域和具体研究目标的限制,这些研究都还是相对独立的,还没有实现较为理想的整体性的研究,更没有在文学批评的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形成如西方二
十世纪学派林立、持续创新的局面。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新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为今天实现高水平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四个思想与理论资源的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意义与价值。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国化,试图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问题;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世界化背景下的世界性和现代性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转化,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学传统和民族特色问题;西方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基础性和普适性问题。这些努力,都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的文学批评思想和理论,为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新世纪实现提升奠定了基础。对于文学批评理论本体的研究,如在文学批评理念、批评的逻辑起点、方法、标准、功能等等方面的研究,也都获得了丰富的成果。能够说,本体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在新时期以来取得最显著进步的领域,从哲学基础对理解论模式的突破,到对语言学、现象学、存有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符号学的借鉴和融合;从批评方法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突破,到对语言学批评、英美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符号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阐释学批评、新历史批评、后现代批评、文化批评等等借鉴和融合;从概念、范畴对作者、环境、再现、表现、真实、典型、本质等核心范畴的超越,到对文本、读者、语义、能指、所指、共时、历时、结构、符号、无意识、原型、隐喻、转喻、变形、荒诞等范畴的借鉴与融合;从对文学的政治、伦理价值观点的突破,到对审美、人文价值的借鉴与融合;从对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突破,到对本体论、交往论、对话论的借鉴与融合,等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大量著述主要集中在这个层面,为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开拓了空前的视野与巨大的空间,使当代文学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成果体现为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中的点滴积累,逐渐汇聚成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构成的思想、观点元素,丰富着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
新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取得上述的成果,为今天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进程创造了可能性,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个基
础上,有必要在文学批评构成的各个层面系统地考察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发生的嬗变和所取得的进展,通过辨析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础、文化与文学思想资源、研究方法、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理论形态等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梳理出文学批评理论在不同层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水平、存有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评价。展开这个研究,必须要改变以重要的文学事件、理论论争现象为线索的思路和方法,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文学批评理论基本要素嬗变的考察上。这个考察应结合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实际,通过对各个基本层面的考察,最终达到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发体现状的总体把握。如在哲学基础层面的研究,系统考察批评理论界如何逐渐将关于马克思主义、西方、中国文学理论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形成了怎样的现实形态。又如,在范畴层面,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如何持续拓展研究的领域,丰富研究对象,将过去不在批评理论体系建构视野和研究范围的领域转化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范畴的过程,并研究在中国的文化与文学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在历史的梳理与考辨中分析和评价文学批评理论的内在构成要素的嬗变状况。
真正实现对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上述目标其实是极难的,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综合与创新。综合之难在于要在极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细致地梳理出某种理论的演变、发展轨迹,对不同层面的研究成果实行综合,并对其做出评价。显然,这项研究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要有历史的眼光和学识,是一项重大而艰难的理论工程。创新之难在于在综合过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科学地把握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的进展、存有的局限和发展方向,提出有较高借鉴价值的理论观点。
作者以前撰文指出,新时期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获得的成果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深入到各个发展时期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际,就不难发现文学批评事实上是承担着理解、发现和引导的作用的,影响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进程。但是,也要承认,存有的局限也是明显的。这种局限集中地体现在还没有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形成核心创造力,还不
能对已经获得的思想、理论资源实行综合与创新。直到当前为止,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还没有系统地梳理新时期以来在不同层面所取得的理论进展的成果。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与评价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取得的进展,如果我们希望提升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水平,如果我们希望能够有系统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那么,就要从基础理论工作开始,对于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展开研究,就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新时代文学批评观点经过的探究
第一章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
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些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批评实践,都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
2.评述唯美主义。
答:唯美主义是一种否定文学之社会功用,反对表现激情,而是以形式、感觉为关注焦点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核心口号,追求“生活的审美化”。
康德开启的德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理论来源。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与席勒的借助于审美教育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分裂的观点对唯美主义的发展都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唯美主义割裂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泛形式主义倾向,是一种对生活的消极的逃避。
第三章
形式主义批评
1.谈谈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互相渗透和转化。
答: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形式。诸如抒情比较适合采用诗歌体、散文体,而叙事相对来说更适合采用小说体。同样的叙事,一些诸如侦探之类的的故事,则最好采用倒叙方法,而一些平常题材则可以采用平常叙述方法。
形式影响内容,适应的形式可以对内容产生充实、提升、增补的作用,例如“有意义的形式”就是形式对内容转化的典型。朴实的叙述语气、自然的语言修辞给人的则是自然无华的感情体验;相反侦探类作品中倒叙的使用,能增加作品的神秘感,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作品形式的功能。
答:威廉斯《便条》: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是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颇有名气的诗。然而从内容上看,它和一张普通的便条似乎无甚区别,也就是一张对自己吃了冰箱里梅子表示道歉的留言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留言条,它将一种普通的留言条形式摇身一变为陌生的分行书写的形式,由此达到了一种不同于平常留言条的特殊效果,因此也从留言条变成了诗。
这首诗巧妙地引进日常实用语言,描写了我与你、冰箱与梅子、甜蜜与冰凉之间的对立和对话,使人体味到人的生理满足(吃梅子)与社会礼俗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意义,或者领略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寻求理解和沟通的努力。
这个例子说明,诗之为诗形式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同的内容,被赋予不同的形式,则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是一个形式内容化的典型范例。
第四章
新批评
1.简述新批评派的发展过程。
答:现代主义文学重象征,语言晦涩玄奥,使批评家不得不通过细读来探索。
西方文论的基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浪漫主义、俄国形式主义都从形式方面对文学进行了探索。
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从基本理论倾向和方法论的角度为新批评派奠定了基础①,兰色姆出版了《新批评》使新批评由此被正式命名。而《意图谬见》、《感受谬见》以及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的出现,使新批评完成了“制度化”过程,新批评由此占有了当之无愧的主导地位。但在此之后,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异彩,各种各样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纷纷出笼,新批评于是走向衰微。
2.谈谈对反讽的认识。
答:“反讽”源于古希腊喜剧,指人善于掩饰自己,并习惯于运用潜台词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最后出奇制胜。后来成为一种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
反讽可以体现在诸多层面上,如词语反讽、结构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命运反讽等。词语反讽指词语的深层意义与表现意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它表现为一种态度和评价。
新批评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了新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是诗歌的结构原则,是“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
第五章
心理分析批评
1.简述心理分析批评的发展过程。
答:心理分析批评是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开创,侧重于研究人的“无意识”,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引入心理分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心里结构和“前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阶段”的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对梦作了精彩解析。
荣格打破了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突破了对象的个体局限,提出神话意象和集体无意识,给心理分析引入了文化历史的维度。弗莱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成体系的批评方法,世称“原型批评”。拉康开动了“语言论转向”,主张语言塑造和最后结构了我们的意识—无意识心理,提出了“镜像说”和“心理三界论”。
在拉康之后,“文化论转向”日益鲜明,心理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以及临床技术性的治疗。
2.简述弗洛伊德的基本学说。
答:以人的“无意识”为自己的研究重心,再度将“无意识”规定为一个心理动力系统。
将两个经济学概念引入心理过程的描述之中,提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仅仅是追求快乐,渴望在一瞬间满足本能冲动;“现实原则”承认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调节快乐的必要性。
论说了经典的“人格心理结构”:本能和性欲构成的“本我”,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自我”,理想化和典范化追求的“超我”。
将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对梦作了精彩解析,认为梦是一种“拟语言”,有“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两个层次,“隐意”通过凝缩、移置、再现、象征等方法化装为显意。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1.谈谈结构主义批评的特色。
答:第一,认定文学作品内在地决定于结构和系统。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作时并不带有主动性、明确的意旨或构想,作者主体的“自我”只是由整个文化系统和结构所决定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受到系统与体系内的某种深层隐秘的准则的“制约”。
第二,强调理解文学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乃至深层规则。在把握文学的含义时,可以通过分析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系统而获得,不必参照在这一体系之外存在的某个现实。
第三,“二元对立”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根本所在,因此根本在于解析和把握住“二元对立”。
第四,“以语言学为模式”或“以语言为比喻”是结构主义批评最大的特色,因此它以现代语言学为批评的基本模型。结构主义批评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及其功能,也有意无意地切断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不但切断了文学的根本,而且过分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结构的原初性。2.简述叙事学研究的理论观点。
答:“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深入到文学作品内部,试图挖掘和发现“叙事”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形成的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代表理论家有普洛普、格雷马斯等。
普洛普: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分析了100个俄国童话,从中归纳出了31个“功能”和7种“行动范畴”或“角色”。
格雷马斯:提出一种“行动元”的概念,包括主体和客体、施动者和受动者,助手和对手六种,形成三对语义形态的“二元对立”,涵盖了各种叙事逻辑;另外还提出了基于二元对立原则的“语义方阵”,将各种功能抽象于“是、非、反、非反”的四角关系中。
托多洛夫:提出“叙事学”的术语,从此现代叙事作品研究有了一个学科名称;将小说中的人物看做名词,将人物的行动看做谓语,将他们行动的对象、结果等看做宾语,于是小说成了主谓宾的陈述,动词谓语可以随情节演化而有“连结”和“转化”。
热奈特:否认纯再现的“叙事”的存在,尤其重视叙述者在作品结构中的地位;采用相对抽象的“聚焦”概念,将叙事作品分为三种类型(“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第七章
解构批评
1.谈谈解构主义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答:找出一个关键词或修辞手段或观念主题,追溯它的认识论根源,使这个关键词或修辞手段或观念主题在其语义扩散的过程中毁灭了本文,揭示出不可穷尽的种种解释的可能;注重“边缘”,抓住以往批评家视而不见或照顾不周的细节发难,以此推倒本文的既定结构;以本文内部的冲突和戏剧性场面,反证该本文不同阅读模式之间的分歧;留意本文的自相矛盾处,不仅包括本文自身内部的矛盾,也包括本文与其阐释,特别是与权威阐释之间的矛盾,推翻既定解释。
2.简述解构主义的意义。
答:它刷新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学活动的理解,有意识地赋予语言符号以独立于其后概念的自足性特点,文学的语言明显地具有一种“颠覆”效果;刷新了人们对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理解,致力于揭示本文中各种盲乱的、非理性的因素,认为批评只能是阐释、阐释、再阐释;强调语言中内在的隐喻性和作用,破坏、怀疑和反抗一切权威的现存理论和模式,试图颠倒世界,解构秩序,揭示了本文的开放性和生命力,强调了阅读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语言的修辞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语言的指称性和稳定性,也否定了人们思想和交际的现实性,是一种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非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心态的表现。
第八章
阐释—接受批评
1.试着对“作品”与“文本”作一比较。
答:从解释学文论到接受美学文论,“作品”逐渐被“文本”取代。
“作品”是传统意义上对文学艺术产品的称谓,带有作者原初意向等强烈的主体特征,缺乏历史维度的开放性,自身作为一封闭性的空间而存在,其以一种完整的、稳定的形态,等待人们对之意义的挖掘与发现。
“文本”则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既不同于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将文本等同于作者的化身,也不同于文本中心论将文本视为一个客观的本体,而将之视为一个事件,文本在接受运动中逐渐展开自身,具有不可跨越的过程性。其理解也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对话事件,对话使问题得以被揭示、敞开,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动态的且多样的,永远处于正在生成的过程之中。
2.简述阐释—接受批评的发展过程。
答:阐释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赫尔墨斯神之名,他不仅把宙斯的神谕传达给诸神和人间,而且还对宙斯的旨意进行解释,使其意义明晰。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律法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古典阐释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派的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两个方面,狄尔泰通过将研究历史文本的阐释学上升为研究精神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推动了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化;
20世纪初胡塞尔开辟的哲学现象学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潮,实现了方法论的阐释学向本体论的阐释学转向,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那里接受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高潮。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1.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答: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了单一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
人本主义特点: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西马文论高举人本主义旗帜,对资本主义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本表面意义来解读马克思,而应该深入理解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带着问题进行“症候式阅读”,属科学主义思潮。
多元共存: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后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后现代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到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柯亨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进入多元化阶段。
2.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批评。
答: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他们要恢复理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以“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为宗旨,追问社会实践的合理性或非理性。
(1)对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行批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发展,在文化传播媒介中出现了技术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并提出“文化工业”概念。文化工业制造的是完全被异化了的艺术消费品、精神商品,使得消费者丧失想象力和个体性,文化工业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的非人化,人成为了无意识的表面现象。
(2)精神分析层面的批判。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更多吸收了弗洛伊德理论,侧重从人性和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批判。马尔库塞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的“爱欲”本性,造成人的单维化异化;艺术能够造就人的“新
感性”以对抗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中现代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弗洛姆的文论美学则以人学为基础,且通过“社会无意识”概念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认为社会无意识存在于作家心中并发挥作用,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他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欺骗和控制进行了批判。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1.何谓“厚描”?
答:“厚描”原是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后被用来表述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来自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他认为:“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厚描”也由此成为新历史主义描述文化现象时采用的一种描述方法。
这个概念意为详细深刻地描述文化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是一首诗、一部历史、一项仪式、一种制度、一个社会,而且这种描述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能够把我们带入它所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处,以达到对文本的尽可能深刻的认识。
2.谈谈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特色。
答: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新历史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话语形成了文化,话语的含义很广,包括各类文字作品、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任何个人或集体依赖把观念和行动施加于他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文本是靠和它产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产生意义的,因此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是必需的。
对话性的文本阐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作者和作品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协商”,所以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是一种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因此,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第十一章
后殖民批评
1.谈谈后殖民批评的发展历程。
答:殖民主义:也称旧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政治、军事上的武装侵略,实施赤裸裸的直接统治,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
新殖民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绝大部分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获得独立,但无法获得政治与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
后殖民主义:即政治与经济的霸权主义逐渐转向文化霸权主义,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三阶段,分为“文化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三个层面。
后殖民批评:是后现代和后殖民相遇的产物,张扬后殖民叙述中那些对理论特别具有吸引力的方面,注重稍纵即逝、支离破碎的东西,注重事物的构成属性。
2.简介后殖民批评的实践操作方法。
答:祛“东方”之魅:萨义德认为所谓的“东方”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是在西方宗主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叙事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重读,发现其中的殖民叙事,从而从一个特殊的层面达到为“东方”祛魅的目的。
“属下”能否说话:斯皮瓦克使女性主义的理念渗透到后殖民批评中,从葛兰西那里借用来了“属下”的概念,而把它与说话权联系在一起,表现边缘者的意志如何被中心者所殖民化。
抵抗遗忘:殖民化的过程,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被封存起来,被逐渐遗忘,而后殖民文学与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殖民历史的记忆,进而更好地认识今天,重塑自己的身份。
第十二章
“文化研究”批评
1.与传统意识形态论相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有何特点?
答:(1)无意识性。在马克思论述意识形态的语境中,意识形态常常是在两种意义的层面上被使用的:其一是思想体系,其二是虚假意识。然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正如索绪尔认为语言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那样,意识形态也不存在一个真/假的问题,它只是给人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或结构,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是在意识形态的无意识中成功地改变着人们之间和人们与世界之间的“活生生的”关系。
(2)询唤的主体性。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包括青年马克思在内)往往把人看成是“经验的主体”,人是自己的主人,个人通过自己所获得的“经验”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所有这一切仅仅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在获得这些“经验”之前,你已经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主宰或控制。由于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可实际上我们的无意识深处已经被意识形态所占领。
2.谈谈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答: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矫正。
阿尔都塞认为个体是被询唤为主体的,没有自身的主动性,而在葛兰西看来,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的形成并不是靠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从属的阶级,而是需要依靠被统治者自愿的赞同。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取得文化霸权的过程并非消灭其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将对立一方的利益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中,最终使对立方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为了夺取文化霸权,特别强调“常识”与“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常识”拥有极大的普遍性,常识是一个意识形态冲突的至关重要的场所。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帮凶,是整合大众的工具,但从葛兰西的观点看,大众文化本身并不能构成价值判断的依据,因为它既不会自愿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会自发地进行文化抵抗,毋宁说它只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既有统治阶级为控制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努力,又有被统治阶级为获得文化领导权所进行的斗争,是一个协商、斗争、争夺的战场。
第十三章
女性主义批评
1.简述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答:女性主义批评,是指兴起于20世纪后期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它主要包括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两大分支。
女性主义批评,顾名思义,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女性主义批评以妇女为中心,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2.简述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
答: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是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和颠覆。
女性主义批评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伍尔夫通过社会学批评的方式,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迪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二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大转折中汲取了营养。女性主义批评广泛地吸收和改造了影响甚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诸多批评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女性主义批评诞生不到半个世纪,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中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以妇女为中心,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在众多批评流派中,因独树一帜和兼收并蓄而分外地引人注目。
相关热词搜索: 新批评文学批评的焦点 文学批评 批评 焦点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