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宀”部蕴含的文化意义10篇《说文解字》“宀”部蕴含的文化意义 东京文学《说文·^部》房屋类词语研究秦莉(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t520)【摘要】汉字是时代文化的缩影。我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文解字》“宀”部蕴含的文化意义10篇,供大家参考。
如果按照次第而言,那么,裸应该在前面.献其次,最后才是肆。而文章却不这样写,目的在于强调后者。这里依照次第顺序来说,在行文上显得很特殊,这里不按本来的顺序行文,而是逆言行文,主要在于强调其重要性。2、错综成文例错综成文例是指古人行文为了使文辞错综变化,常常用倒文来使读者看见其文章的文法的变化。通常,上下文在形式上是互文见义,在含义上互相补充,而实质上是在形式上对构成互文的文字进行了错综。如:“ 《诗经-思齐篇》:士。’” ( 《举例》第8页) 在这里,“ 誉” 与“ 无厌” 互文见义,“ 誉” 与“ 豫” 通,即安乐的意思,无厌是没有厌恶的意思,没有厌恶则安乐可知,知安乐那么无厌恶也可知。“ 古之人” 与“ 髦斯士” 在文字上相配,而上句的“ 古之人” 在前,下旬的“ 髦斯士” 在后。上句后言“ 无敦” ,下旬先言“ 誉” ,构成错综的格式。3、倒文例倒文协韵例。倒文协韵例是指为了讲究诗歌上的押韵。古人在行文时常常语倒,以配合韵律上的需要。这·‘ 古之人无敦,誉髦斯【参考文献】【l 】饶尚宽.训【2】宗福邦,陈f3】吴昌莹.经东京文学曼粤翼明⋯一是就古代音韵上的押韵来说的。在这里,作者举了《诗经》、《庄子》、《淮南子》等三部书中古人用韵的例子,说明古人在作诗行文上,为了音律上的优美、和谐和人听觉上的感受,可以颠倒字词的正常位置。如:“ 《庄子· 山木篇》:量。’ 按:‘ 此本作“ 一下一上,以和为量。” 上与量为韵,今作一上一下,失其韵矣。《秋水篇》:无西,始于元冥,反于大通。’ 亦后人所改。《庄子》原文本作‘ 无西无东’ ,东与通为韵也。王氏念孙已订正。‘ 东西’ ,人所恒言,后人口耳习熟。妄改古书,由不知古人倒文协韵之例耳。” ( 《举例》第20页) 这里的“ 下” 与“ 上” 、“ 西” 与“ 东” 倒文,目的是“ 上” 与“ 量” 押韵,“ 东” 与“ 通” 押韵。后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模式去任意破坏这种韵律上的音乐美,这与诗人想表达的真意不符,于原文也是不妥当、不正确的。一般的倒文例。倒文例是指字词的位置颠倒。这里的倒文并没有造成音韵上的和谐。例证在《诗经》里特别多,如《诗经· 黍离》:“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这里的“ 中心” 就是心中。‘ 一上一下,以和为‘ 无东‘ 上下’诂擘通论【M 】.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词衍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56.【作者简介】廖荣娟(1979一),女,重庆合川人。职称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汉语言文字学训诂。( 上接22页)“ 屋所容受也。” 段注:“ 窥。之言盛。” 即残、盛同义。“ 盎” ,《说文》:“ 安也。” 即安宁。古人认为定居下来以后只有饮食无忧了才能够心里安宁。从此可以看出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对于饮食的注重。房屋有使人内心安宁之意。“ 寄” ,《说文》:“ 置物也。” 置,指移置。《礼记· 曲礼上》:“ 器之溉者不寓,其余皆寓。” 古代把物体移置屋下称为高。这也说明了房屋盛载物体的这一功能。进行情态描述的^部房屋词语最多共有14个:宏、玄、察、亢、宵、宽、窦、害等。这些词语或是描写回声,如宏、宜;或是描写房屋的状态。如宵、宽、妻。先来看宏、敷这组描述回声的字词。宏,《说文》:“ 屋交也。” 段注:“ 各本深下衍晌字⋯ ⋯ 谷部曰,硌,谷中响也。弓部日:弘,弓响也。水部曰,泓,下深大也。参位求之,盖宏训屋深响。” 。裕、弘、泓、宏这四个词为同源词,有着表示“ 深、响” 意义的共同义符。再看描述房屋状态这一组词。宽,《说文》:“ 屋宽大也。” 指的是房屋宽敞。壹,《说文》:“ 大屋也。” 后来表示房屋宽敞的“ 宽” 。以后又引申出了更为抽象的“ 宽阔、宽广” 义。《战国策· 秦策一》:“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 与描述宽敞相反,也有一部字注意到了房屋的相反面。窦,《说文》:“ 无礼居也。” 《释名· 释容姿》:“ 窭数,犹局缩。” 宴,本指居室狭小,后引申为无财备礼和贫者的通称。段注:窦。”纵观《说文· 山部》房屋类词语,我们可以以这些词语作为窥探我国古代房屋文化的窗口进而探索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 无财日贫,无财备礼日【参考文献】【1】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3.【2】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南京:江苏广陵刻印社.【3】清· 王筠.说文句读【M 】.北京:北京书店,1983.【4】王力.汉语史稿【c】.中华书局,1998.【5】纪德裕编著.汉字拾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中华书局影印.中华大字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87.【作者简介】秦莉(1982一),女,苗族,湖南省邵阳人.现供职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200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21 万方数据
《说文·宀部》房屋类词语研究《说文·宀部》房屋类词语研究作者:秦莉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401520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年,卷(期):
参考文献(6条)参考文献(6条)2008(10) 1.中华书局 中华大字典 19872.纪德裕 汉字拾趣 20013.王力 汉语史稿 19984.王筠 说文句读 19835.段玉 说文解字注6.许慎 说文解字 200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jwx200810011.aspx
O F C H IⅨ IO NG
N 0 R M L
U NIV E R SIT Y
V o1. 3 O J a n. 2 0 15 N O.1 《 说 文 解 字 》
部 字 构 形 分 析 邢 怒 海 ( 焦 作师 专 ,河 南 焦作 454000 ) 摘要 :汉字属于表意文 字 ,它的字形 和意义有着极 为密切 的关 系。
《 说文 解字》 中的一部字 的形体 结构主要归属于象形 、会意和形声这 三种结 构。通过考察 一部字丰 富的文化 内涵 ,可 以从微 观角度更 准确 地 观 照 一 部 字 的 形 体 结 构 。
关键词 :说文解字 ;一部 ;汉字结构 中 图分 类 号 :H121文章 标 识码 :A文 章 编 号 :1671 — 7406 (2015) 01 — 0050— 04 对于汉 字 的形体 结构 ,小 学上有的说法 。
“ 六 书” 一 词最 早 见 于 《 周礼 · 地 官 · 保 氏》:
“ 保 氏掌谏 王恶 ,而养 国子 以道 。
乃教 之 六 艺 :一 日五礼 ,二 日六 乐 ,三 日五 射 ,四日五驭 ,五 日六 书 ,六 日九 数 。
” 至 于 具体名称和 内容 ,最早见于东汉 的班 固、郑众 和许慎三家 的说法 。清代 以后通常采 用班 固的 次序和许 慎 的名称 ,即 :象 形 、指 事 、会 意 、
形声 、转注 、假借 。观照 《 说文》
结构 系统 ,只有一个象形字 ,说 明房屋建筑形 制越来越复杂 ,单纯 的象形 已经无 法 明确地体 现事物特征 ,因而^ 部字基本处于 附加声符 的 形声 阶段 。
“ 六 书” 部 的文字 一、 《说 文》 一 1部 的 象 形 构 形 分 析 文 字学 中的象形造字法 ,即根 据客观事 物 自身的外形体貌 ,用符号描摹 出具 有形象感 的 轮廓 ,借此 表达语言 中的词义 。
“ 象形字 出现 的年代 最早 ,是创造汉字最 原始 的方 法 ,最 初 是按照物体外形描绘 而成 ,开始 出现就是完 整 的图形 ,既 不受 笔 画 的 限制 ,也 无 点 划 的姿 态 ,与图 画很相 似 。但是 ,象形 字不 是 图画 ,
它记录语 言 当 中的词 ,有 固定 的读 音 和意义 ,
这是它与 图画之 间的根 本 区别 。
” ⋯ 【 P 4 " 象形 造 字法是汉字造 字的基 础 ,它为指事 、会 意 、形 声字 的构成奠定 了重要基础 。
在 《 说 文 · ^ 部 》 中 ,只有 “ ^ ” 属 于 象形字 。
“ ^ ” , 《 说文 》:
“ 交 覆深 屋也 ,象 形 。
”“ ^ ” 字 形从 普通概 念 中抽象 概括 事 物 的具体形状 。上古的造字 活动都是从他 们 自身 最贴近 、熟知 的事物和活动开始 的。字形反 映 着造字时人们特定 的思维方式 和观念 ,汉字 的 形体必然会体现汉 民族特定 的认 知方式 ,积 淀 着对事 物 的特 殊 的认 知 方 式所 形 成 的某 种 观 念 。
自从 原 始人 的居 室 从 穴居 演 进 为 半 穴 居 后 ,便相应地产生 了反映这种新 型居住条件 的 文字 ,如 “ ^ ”在古文字中正 是对房屋墙壁 和 屋顶正面或侧面 的形象 的反 映 ,上为屋顶 ,两 侧 为墙 。在 甲骨文里还有一个 与 “ ^ ” 相 近的 字形 ,对此 ,徐 中舒 《 甲骨 文字典 》 说 :
“ 为 具有两坡之简易棚舍 ,为临 时寄居之处 ,因其 外露部分较多 ,故名为庐 。故形 近而其初 当有 别 , b辞 皆混用不复 区别 。
” 《 礼记 · 礼 运》 说 :
“ 昔 者 ,先王 未有 宫 室 ,冬则居 营窟 ,夏则 居 槽巢 。
” 早 期人 类 多 利用天然洞穴 以避免遭受雨 雪风寒侵袭 ,如北 京人 、山顶洞人等 。随着磨制石 器和农业 的 出 现 ,人类进入 了相对定居 的新石器 时代 。从 前 简单地利 用 自然 山洞 已经 不 能 满 足人 类 的需 求 ,于是在黄河流域 的黄土 地 区 ,人们 开始挖 掘各种各样 的洞穴来居住 。其 后又产生 了一种 在地面 以下凿 穴而居的居住方 式 ,即地穴 。在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项 目编号 :13CYY 053。
收稿 日期 :20 14 — 12 — 02 作者简 介 :邢怒海( 1977一 ) ,男 ,焦作 师专文学 院讲师 ,研 究方 向 :古代 汉语 、古代 文化 教学 与 研 究 。
·50 · 楚 雄
币范 学 院 学 报 20 15 年 第 1 期
邢 怒 海 :
《说 文 解 字 》 一 部 字 构 形 分 析
仰韶文化晚期 ,多数原始居址 已经采用 了平地 建筑方式 ,脱离地下 ,升到 了地 面 ,增 加 了墙 壁 ,改进 了柱子和梁架结构 ,此时完整 的地 面 房屋建筑便 出现 了。《 淮南子 · 汜论训 》:“ 古 者 民泽处复穴 ,冬 日则不胜 霜雪雾 露 ,夏 日则 不胜暑蛰氓虻 。圣人作 ,为之筑 土构木 ,以为 宫室 ,上栋下宇 ,以避 风雨 ,以避 寒暑 ,而百 姓 安 之 。
” 根据考古发 掘资料 和历 史文 献记载 ,上古 的原始人大致是通过从地 下到地 面和从空 中到 地 面两种方式 ,最后演变 出现在我们 所看 到的 由地基 、墙壁和屋顶等三部 分构成 的地面建 筑 形态 。所谓从地下 到地 面和从 空 中到地面 即是 由 “ 穴居 ”和“ 巢 居 ”演 变。从穴居野 处 、构木 为巢发展 到营建地 面 房屋 ,期 间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 ,社 会生活 的变 迁反 映在汉字 的构形 上 ,就是 “ ^ ” 字的象形 形体 。
汉 字的原发形态 ,比较 真实地 记载 了上古 建 筑结 构演变 、形制发展 的历程 。徐 中舒 《甲 骨 文字典 》:“ ^ 象 宫室外部轮廓形 。据半 坡村 仰 韶房屋遗址 复原 ,乃在 圆形基 址上 建墙 ,墙 上 覆 圆锥 形 屋 顶 ,屋 顶 中 开有 通 窗孔 ,下 有 门 ,此种建筑外 露部 分 较 少 ,因而深 密 。
” ^
的本义就是房屋 ,在 b 辞 中作 名词用 ,是 一个 独 立 的字 ,现在一般不单独使 用 ,只作偏 旁部 首 使用 。凡 是 由^ 构 成 的字 多 与 房屋 建 筑 有 关 ,^ 部字是一个 以居宅为核心 的类聚系统 。
两种 居 住方 式 的发 展 二 、《 说 文》 ^ 部的会意构形分析 对于会 意 字 ,段 玉 裁 在 《 说 文 注 》 中认 为 :“ 刘歆 、班 固、郑众 皆日会意 ,会者合 也 ,
合 二体之意也 。一体不足 以见 其义 ,故 必合二 体 以成字 。
” 又说 :“ 谊者 ,人 所宜也 。
《 周礼 注》:
‘ 今人 用义 ,古 书用谊 。
’者假借字 。指搦与指麾 同 ,谓 所指 向也 。比令 人 言之谊 ,可以见必是 ‘ 信 ’谊 ,可 以见 必 是‘ 武 ’者 ,合谊之谓也 。
” 所 谓会 意 ,即把 表 示事 类 意义的字 、符号组合在一处 ,连 缀其意 义而产 生一个 新 的意 义。裘 锡 圭先 生 在 《文字 学 概 要 》 中认为 , “ 在抽象 字 、指事 字之外 ,凡是 会 合两个 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 跟这些意符 本身 的意义都不相 同的意义 的字 ,我 们都看作 会意 字。
” _2
J(H ’ 会 意字是 象形字 的进 一步 发展 ,是 在象形字 的基 础上 产生 的一种 新 的字体 结 构 。
会 意字的组成 部分 叫意 符 。从 《 说文 》 来 看 ,
谊者 本字 ,义 字 ;比合戈止之 字 ,是 会 意也 ,会 意 部有 十六个会 意字 ,占该 部收字总数 的五分 之一 ;会 意兼 形 声 的有 两 个 字 。经 过后 人 考 证 ,应有 十九字属 于会 意字 ,属于会 意兼形声 的有 十一个 。
例如 :室 , 《 说 文》:
至。至 ,所 止也 。
” 罗 振玉 《 雪堂金 石文 字 跋 尾》:“ 乃矢 之倒 文 ,一象地 。象矢远来降至 地 之形 。
”甲骨 文 从 ^( 房 屋 ) ,从 至 ,会 人 所 至止歇息的地方之意 。至也兼 表声 ,因而室 属 于会 意兼形 声字 。
向,《 说文》:
“ 北 出牖也 。从 ^ ,从 口。
” 朱骏声 《 通 训 定 声 》:
意 。
” 徐 锴 日:
“ 窗 所 以通 人 气 ,故 从 口会 意 。
”向 ,朝北 的窗子 ,由^ 、由口会意而成 。
密 , 《 说 文》:
“ 安也 。从 ^ ,心在 皿上 。
人之 饮 食 器 ,所 以 安 人 。
”“ 心” 在 “ 皿 ”上会 意 “ 安 宁 ” 之 意 。
“ 皿 ” 是人们 的饮食物 品 ,是用来使 人安 宁、安定 的 东西 。
定 , 《 说 文》:
“ 安也 。从 ^ ,从 正 。
”“ 实也 。从 ^ 、从 “ 口象 牖 形 ,与仓 同 由 ^( 室 ) 、 由 由 ^、 由正会意 “ 安定 ” 之意 。
安 ,《 说 文》:
“ 静也 。从 女在 ^ 下 。
” 桂 馥 《 义证 》 引 《 六 书故》:
“ 室 家之 内 ,女 所 安也 。
” 安 ,会 意字 ,甲骨 文 、金文 和 篆文 皆 从女坐在^( 房子 ) 下之状 ,表示静如处 女之 意 。隶变后楷书写作安 。
寅 , 《 说 文》:
“ 富也 。从 货 贝也 。
” 王筠 《 句读 》 :
“ 贯下 云 :
‘ 钱 贝之 贯 。
’ 此直 以贯 为钱贝矣。
” 贯 ,表示货贝 。从 ^ 从贯 ,会货 贝充满屋 内或 家 中 田产 、货 贝很 多 之 意 。
容 , 《 说 文》:
“ 盛也 。从 ^ 谷 。
” 容 ,盛 纳 。由^ 、谷会意屋 内存储粮食之意 。
亢 , 《 说 文》:
“ 散也 。从一 ’ ,人 在屋下 ,
无 田事 。《 周 书》 日:‘ 宫 中之亢食 。
” ’ 《 周礼 “ 掌 共 ( 供 给 )内朝 ) 宄食者 ( 吃 闲饭 的臣吏 ) 之食 。
” 宰 , 《 说 文 》 :
“ 罪 人在 屋 下执 事 者。从 ,从贯 。贯 ,
·地官》:
外 、内朝 ( 外朝 、
, 从辛 。辛 ,罪也 。
” 守 ,《 说文》:
“ 守 官也 。从 ^ ,从寸 。寺 府之 事 者。从 寸 ;寸 ,法 度 也 。
” 守 ,由 ^ ,
由寸会意 。
寡 ,《 说 文》:“少也。从^ ,从颁。颁 ,分 赋 也 ,故 为 少。
” 寡 ,少 ,由 ^ ,由 颁 会 意。
颁 ,表示分授 ( 房屋) ,所 以有 “ 少” 的意义 。
寒 ,《 说文 》 :
“ 冻 也。从人 在^ 下 ,以黜 荐覆之 ,下有 灸。
” 寒 ,由 “ 人 ” 在 “ ^ ” 下 ,
·5 】
·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15 年 第 1 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 1 5 年 第1 期
用 “ !【 lII I” 垫着盖着 ,下面有 “ 炎” 来会意。
宋 , 《 说 文》:
“ 居也 。从 ^ ,从 木 。
” 徐 铉 :“ 木者所 以成室以居人也 。
”意。
“ 宋 ”的构 形形 象 的反 映 了屋顶 、墙身 、
基 座三者齐备 的地 面房屋建 筑形态 , “ 宋 ”部形体为 圆锥屋顶轮廓 ,两边 为墙 ,下边从 木 表示 以木为支柱搭建 。
宗 , 《 说 文》:
“ 尊 、祖 庙 也。从 ^ ,从 示 。
” 李孝定 《甲骨 文字集 释》 说 :
“ 示象 神 主 ,^ 象宗庙 ,宗 即藏主 之地 。
” 从 汉 字字 形 结构来 看 , “ 示 ” 为 象形字 ,指代 神灵 牌位 ,
“ 宗 ” 字则可 以看作是 供奉神 灵 的祖 庙 ,也 就 是现今我们所说 的祠堂 。
“ 根据现 有古 文字资 料来分 析 ,会 意 字 的 组合方式基本 可以归纳 为两种 :一种完全 以形 为基础 ,以图形 的组合来反 映某 些词义 的具体 内容 ,使人看 到字 的形体 ,就 可以联想 到语 言 中的某些 词。尤其是古代 ,字形 的结构往 往 同 当时的实际生活密切联 系 ,通过 字形容 易联想 到词义” 、“ 会意字 的另一种形式 ,也 是由两个 或两个 以上的象形符号 组成 ,但 它不是 依靠两 种 图形的组合来反 映语 言 中的词义 ,而 是采用 两种符号 的意义组 合构 成 的词义 。
” [3
3(P S O )从 以 上对这些文字的结 构 的分 析来 看 , 《 说文 · ^
部》 中的会 意字基本都属 于第一种形式 。
由^ ,由木会 上 三 、《 说 文》 ^ 部 的形声构 形分 析 “形 声者 ,以事 为名 ,取 譬相 成 ,江 河是 也 。
” 段注 日 :“ 名即古 日名 ,今 日字之名 。譬 者谕也 ,谕者告也。
‘ 以事 为名 ’ ,谓半 义也 ;
‘ 取譬 相 成 ’ ,谓 半 声 也 。江 河 之 字 ,以水 为 名 ,譬其声如工可 ,因取 工可成其名 。其别 于 指事 、象形 者 ,指 事 、象形 独 体 ,形声 合 体 ;
其别 于 会意 者 ,会 意 合 体 主义 ,形 声 合 体 主 声 。声或在左 ,或在右 ,或在 上 ,或在下 ,或 在 中 ,或在外 ,亦有 一字二声 者 ,亦声者 ,会 意而兼形声也 ;有省声 者 ,既非会 意又不得其 声 ,则知省某 字 为之声 也。
” 就 是把 表示 事 物 意义 的字和把表示声音 的字组合 在一起 ,所形 成 的字 ,就是形声字。形声字 的出现 ,是汉 字 由表意 走 向表 音 的重 大发 展 。由 于汉 语 的 发 展 ,新 的词语不断产生 ,表意字难 以适应汉语 的快速发展 ,于是在假借字 的基础 上产生 了形 声字 ,由表 意转 向表音 。
例如 :宅 ,
《 说 文 》 :
乇声。
” 宣 , 《 说 文》:
“ 天 子宣 室也 。从 ^ ,亘 “ 所 托 也 。从 ^ ,
·52 ·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15 年 第 1 期
声。
” 《 说文释例》 :“ 象其上下旋转 以求之之 状 。
‘ 宣 ’盖从 之 会 意 ,室 中富 有 ,所 求 皆 得 。
” 王筠认 为 “ 亘” 是声符兼意符 。
富 , 《 说文 》:
“ 备也 。一 日:厚也 。从 , 哥声 。
” 桂 馥 《 义证 》 :
“ 本 书 :
‘ 哥 ,象 高厚之形 。
” ’ 声 中有义 。
宿 ,《 说文 》:
“ 止也 。从 ^ 。
” 裘 锡圭 先 生认为 “ 宿 ” 字 中 的 “ 百” 是 “ 簟 ” 的象 形 初 文 ,《 说文》 以为象 “ 舌 完 ( 貌 ) ” 不正确 。
宿字当归人会意 字 中。郑 慧生先生 以为 “ 宿 ” 当为象形 的会意字 ,象房 中有 人睡在席 上 ,表 示住 宿。
宜 ,《 说文》:
“ 所安也 。从 ^ 之下 ,一 之 上 ,多省声 。
”由 “ 山 ”意 ,多省去一 半 为声 。
” 对 于此 字 ,高 明先 生 认 为 以复形 复声之说 ,乃二形 一声字 ,或会 意 兼 形声的说法 都较 片 面。宜字 乃俎 字 的后裔 ,
宜俎二字同源 ,原为一会意字 。《 说文 》 也说 :
“ 礼俎也 ,从半 肉在且上” 。
寝 ,《 说文》:“ 卧也。从^ ,侵声 。
” 《 段 注》:“ 今 人 皆作 寝” 、 “ 卧必 于室 ,故其 字从 山之下 , “ 一 ”之上 表 ^。” 张舜徽 《 约注》:“ ( 小篆 ) 寝字 当从 ^ ,
从人又 ( 手 ) 持帚 ,会意 。
” 从理论 上区分形声字 和会 意字很 容易 ,但 具体区分就不简...
维普资讯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再次,表现日常生活的动词有:宅、宿等。 宅,意指修建(住所),在t-辞中有“今二月宅东 寝”(t-595)。 第四,表现状态、性质的形容词有:安、宁。 “安”和“宁”是表示“安宁”意思的同义词,如 t -辞中的“王腹不安”(续5・6・1)、“王今夕宁” (前3・25・4)等。 二、《诗经》里一1部字的使用 《诗经》总共305篇。它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时间上囊括了殷商、西周与春 秋,上下约600余年;其内容来自于陕西、山西、河 北、河南,甚至包括山东及湖北等地,范围相当广大; 它由西周朝廷派人收集而成,后来据说又经过了孑L 子的修改,被列为“五经”之首,具有相当的经典权 威性。《诗经》基本反映了2 500年前语言的真实情 况,在研究上古语言方面是极为珍贵和重要的文献 资料。 《诗经》中所使用的^部字一共有36个。从整 体上来分析,分别属于描述房屋建筑基本形制的 部字、指称房屋建筑具体部件及形容房屋外貌的^ 部字和表现人同房屋建筑有关系的动作、行为与事 物的 部字,三者使用程度较为均衡。从意义角度 来看,使用本义较少,引申义和借义较多,词 义 丰 富 , 多是多义词,用例也比较多。 《诗经》中描述房屋建筑基本形制的字和指称 房屋建筑具体部件及形容房屋外貌的 部字有:家、 宅、宣、宗、宋、室;向、宇;完、宛。在这些字中,有使 用本义的情况,也有使用引申义和借义的。例如 “宇”,《诗・豳风 ・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使用的是本义“屋檐”,而在《诗 ・大雅・绵》“聿来 胥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房屋”。它们在文字中 出现的比较早,基本都具有甲骨文、金文字形。作为 稍晚于甲骨文时代的《诗经》,使用这些字时,语言 里的词汇使用范围还小,所以还有使用它们的本义 的现象,但在词多字少的情况下,引申和借用就应运 而 生 了 ,被大量运用,例如“室”,仅在《诗・召南・ 采蕨》“于以尊之,宗室牖下”和《诗 ・大雅 ・抑》 “相在尔室”使用的是本义“内室”,而在《诗经》其 它地方中,使用的都是引申义“房屋、住宅、家庭、家 族、妻子、朝廷、墓穴”等,说明其词义得到了快速发 展。作为 部的基础,这些字的使用频率通常比较 高,例如室字使用43次、家字使用32次、宗字使用 l2次、宣字使用8次,反映了这些字与人们的生活 联系密切。 ・22・ 《诗经》中表现人同房屋建筑有关系的动作、行 为与事物的^部字有26个,分别是:宜、宴、安、定、 盅、寝、宿、定、宵、亢、富、寅、寅、宽、宥、客、寒、宰、 寡、宿、索、害、走、久、容。其中一些表示人的心理状 况的^部字在《诗经》中多用本义,而表示与房屋有 关的动作、事物则多使用引申义,甚至还出现了多用 假借义的现象。与甲骨t-辞相比,表示人的心理状 况的字有所增加,计有:安、定、盍、宴等,它们在《诗 经》中多使用本义,而且使用频率高,如“安”使用17 次、“定”使用25次、“蜜”使用12次。在“安”的17 次用例中使用本义“稳定、安定”的次数为10次,如 《诗・小雅 ・谷风》“将安将乐”、《诗 ・商颂 ・殷 武》“寝成孑L安”等;在“盍”的12次用例中使用本义 “安宁、安静”的次数为9次,如《诗・小雅 ・斯干》 “君子攸盍”等。“宴”表示快乐义,如《诗 ・邶风・ 谷风》“宴尔新昏”。 西周末年变革频繁,社会的进步、事物的发展都 带来了语言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词义的快速发 展、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上。如“宜”字在《诗经》里使 用35次之多,其本义“祭祀”只在《诗・鲁颂 ・闼 宫》“是飨是宜”出现了一次,其余均为引申义。引 申义中分为三个义项,第一表示“相称;适当”,如 《诗・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朱熹注:“宜,称”。第二表示“应当;应该”义,如《诗 ・邶风・谷风》“不宜有怒”。第三表示“菜肴”义, 如《诗・郑风・女日鸡呜》“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郑玄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 肴也。”另外“宜”字还借为虚词,作连词使用,如《诗 ・大 雅 ・假乐》“穆穆皇皇,宜君宜王”。相当于 “且”,表示并列关系 陆德明引作“且君且王”云: “一本且,并作宜字。”还借作助词,如《诗・周南 ・ 螽斯》“螽斯羽,就就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清王 引之《经传释词》卷五:“宜,助语词也。‘宜尔子 孙’。尔子孙也。”这也展示了上古汉语里的实词向 虚词演变的过程。 ’ 此 外 ,具有借用现象的还有:宣、害、向、宋、宛、 定、寅等。 宣同垣,如《诗・大雅 ・崧高》“四国于蕃,四方 于宣”。马瑞辰《通释》:“宣与蕃对言,宣当为垣之 假借。”闻一多在《通义》里也训“宣”为“垣”。 害,本义“伤害、损害”,借做疑问词,通曷、盍、 何等,如《诗・周南・葛覃》“害擀害否,归宁父母”。 向,本义为“朝北的窗户”,在《诗・小雅・十月 之交》“皇父孑L圣,作都于向”中借用作地名。又如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邢怒海:《说文解字》一部字在 辞与《诗经》里的使用 宋,在《诗经》里只有借义,表诸侯国名,如《诗 ・卫 风 ・河广》“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宛,通假“苑”,表“枯萎”的意义。《诗 ・唐风 ・ 山有枢》“宛其死矣”。毛传:“宛,死貌。”陆德明释 文:“本亦作苑。”马瑞辰《通释》:“宛即苑之假借。” “定”借作星名,如《诗 ・鄢风 ・定之方中》“定 之方中,作于楚宫”。定,星名,即营室。《尔雅》:
“营室谓之定”。《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 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 故谓之营室。” “寅”通作“定”,相当于“是”,如《诗 ・小雅 ・ 姨弁》“有姨者弁,寅维伊何。”郑玄笺:“寅,犹是 也”。又如《诗 ・大雅 ・韩奕》“寅墉寅壑,寅亩寅 籍。”郑玄笺:“寅,当作定,赵、魏之东,寅、定同声。 定,是也。”另外还作语气词,如《诗 ・鲁颂 ・团宫》 “后稷之孙,寅维大王。居岐之阳,寅始翦商”。 需要指出的是,“宰”本来指奴隶,商代为官名, 周代成为官吏通称,可以指属官,也用来指代贵族的 家臣,如《诗・小雅・十月之交》“家伯维宰,仲允膳 夫”。在《诗・大雅・云汉》“鞠哉庶正,疚哉冢宰” 里,“冢宰”为官职名称,即“大宰”,主管王室内外事 务。与甲骨文的单音词用法比较,“宰”与“冢”构成 了 一 个 固 定 的 复 音 词 , 反 映 了 构 词 发 展 的 一 个 新 方向。 与甲骨文相比较,《诗经》里的^部字词义得到 了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本义,引申义得到了较多使 用 ,义项比较多,用例也较丰富,虚词义众多。 三、结语 结合徐朝华等人的看法,上古时期的《说文》^ 部字存在着如下几个特点:
其 一 , 上 古 时 期 出 现 和 使 用 着 的 ^ 部 字 成 为 《说文》^部字的基础词。例如“宅、室”等,意义并 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古代如何使用,现代也如 何使用,表现出了极强的传承性。汉语的稳定与发 展其实也就体现在包含了^部字在内的基本词汇的 继承与稳定上。在这些基本字词的主干之上,后来 又不断衍生出了大量的新字新词。现代汉语的词汇 之所以丰富,和它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是分不开的。 其次,在上古^部字里,实词较多,虚词较少,具 体来说,就是形容词和动词较少,名词较多,但实词 虚化已经开始露出端倪。这表明上古时期用字用词 还处于原生状态,但虚词的出现表明词汇的大发展 时期已经到来了。古人造字和使用文字往往都是从 关注自身周边的具体事物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升, 认识水平的加深,才逐渐把眼光投向远处,创造出具 有抽象意义的字,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开拓了它们 的使用方法与领域。 最后,在上古^部字里,有的在本义基础上延伸 出了引申义,甚至还有假借义。如“家”字,本义为 “养猪棚子”, 这大概是它的最初的原始意义,但 在甲骨卜辞与《诗经》里,这个本义不再使用,一般 多使用其引申义“家庭”、“家业”、“士大夫的封地” 等,这实际上体现了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物质生活与 社 会 形 态 日 新 月 异 , 词 义 也 从 而 得 到 了 快 速 发 展 。 上古^部字的使用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以上这些 情况都充分说明了先秦时期是汉语汉字发展期的这 一事 实 。 [参考文献] [1]王莹.说文解字车部字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44. [2]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唐 霞] ・23・ http://www.cqvip.com
白健殷守刚:《说文解字》一’部宇解读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得到了拓展,建筑的出现就是这种能力拓展的一个结果。《说文解字》:“^,交覆深屋也,象形。”许慎的解释是极其恰当的。考察甲骨文和金文,^是一个房屋纵剖面的象形;再考察考古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的古代建筑遗址,人们是在一个圆形的基址上建造房屋的,这种房屋非常简陋粗糙,整个房屋呈圆柱形,覆盖着一个圆锥形的顶棚。这种房屋是最早的建筑,它的出现为后来的建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人是智慧的动物,人总会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然后不断创造。自从出现了最早的建筑^之后,人们就不断地发展着建筑的规模和样式。到了后来,一个简单的^已不能描述尽建筑的规模和样式,所以出现了一些其它字来表示房屋。《说文解字》:“宋,居也,从^从木。”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知道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他们直接围绕树木来建造房屋,结果木就变成了房屋的中心,大概就像现在的蒙古包,中间总有一根木柱支撑着整个房屋结构,宋字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造屋的情形。宅是另外一个表示房屋的词,《说文解字》:“宅,所托也,从^乇声。”《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择应当是宅的引申意义,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都要考察建造地的吉凶,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对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先民来说这是再吉祥不过的了。今天民间还有看风水的习惯,这大概也是那时期的遗存。室字也是表房屋的一个词,《说文解字》:“室,实也,从^从至,至所止也。”房屋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供人居住,只有人们处于其中,房屋才发挥它的作用。与室同义的词有宫,《说文解字》:“宫,室也,从山躬省声。”《尔雅・释宫》:“官谓之室,室谓之宫。”在起初,宫和室指的都是房屋,是同一回事。考察甲骨文,宫字的形态像是房屋外之围墙,这应当是房屋规模扩大,出现院落围墙之后的情形了。段玉裁注日:“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①宫和室只是用了建筑的两个不同部分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罢了。宫和室的区分是到了秦汉的时候才逐渐出现,宫的意义逐渐缩小,专门用来表示帝王的居所,而室则成了普通百姓居住场所的统称。建筑规模在逐渐扩大,建筑的结构也在逐渐繁富,那么对建筑进行描述的词也必然不断增多。在《说文》山部中就有一些字是描述建筑结构和建筑整体的。宦、宦、奥、官等说的都是建筑的某一局部:宦表示房屋的东北角;官表示房屋的东南;奥表示房屋的西南角;宦表示房屋向北开的窗户。如果加上《尔雅》中有屋漏一词,则房屋的主要方位都包括在其中了。房屋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比如《说文解字》:“宦,养也,室之东北隅,仓所居。”东北角是粮食所存放的地方,所在应当就是厨房的位置,是人们吃饭的地方,所以才会有养的意思。另外有宏、窒等字是对建筑整体性的描述,《说文解字》:“宏,屋深响也,从山宏声。”人们建造房屋的技术不断增进,建筑也就不断扩大,到了某一时期人们可以建造比较大的房屋,如果人在这种房中讲话,必然会产生回音,宏这种效果正是大屋的一个表现;《说文解字》:“童,大屋也,从一丰声。”丰指的是盛放食物的豆中放有两串玉,引申之得大之意,^下有丰则自然表示屋子大了。建筑之所以兴起,之所以逐渐繁富,完全是人们功利意识的驱动,如果建筑没有功用,那么建筑就无从产生也无从发展,无论人们建造多恢宏的房屋,其落脚点总在建筑的功用之上。二、一1部字所反映的建筑功用人们不是为建筑而建筑的,建造房屋的最初目的就是用于居住。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功用也不断①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63万方数据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增多,但其最主要的功用有两条:一是居住功用;二是储藏功用。在上古时期,这两个功用表现得尤为显著。现在就《说文解字》^部字对这两点作一些分析。建筑的居住功用人类建造房屋的初衷应当是为了遮风避雨,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由这样一个朴素的目的,建筑产生了它最大的一个功用——居住。从最简单的建筑^,它就载负着居住的功用。^很简单粗陋,它却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栖息环境,可以避免风吹雨打,可以阻止野兽的侵袭,人们的生命可以得到相对安全的保证。但人对安全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简单的^并不是终点,相反只是一个开始,经验和技术逐渐积累,推动着建筑不断发展。《说文》^部下有诸如家、宅、宋、宫、室、宣、客、寄、寓等都表示居住的处所。对于一个建筑来说,离开了人,它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家本来是狠的住所,是人们用来繁殖猪的地方,但在先民们看来人的繁殖同样重要,因为在那个时代人是极不容易存活的,最原始的解决办法就只能是多生殖。家本来是繁殖猪的地方,因狠有强大的繁殖力,人们便把这种繁殖力扩大到人住的方,家也就指整个房屋建筑了。家其实寄托了人们希望人丁兴旺的愿望。客、寄、寓三个字都表示住在他人的家中,《说文解字》:“寓,寄也,从^禺声。”禺字为母猴,母猴怀有小猴,小猴总有一天会离开娘胎而独立生活,可以说母猴身体只是小猴的暂居之所。山下有禺,其实就是把房屋比喻成母猴,如果有客人来做客的话,客人可以寓居于客房,但客人终有一天是要离开的;《说文解字》:“寄,托也,从^奇声。”奇有异的意思,异于自己及家人的人物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是为客人,客人则只是短暂的停留,非长久之居住。窘是一个表示群居的词,一群人居住于同一个^下表群居。《说文解字》^部下还有一组词表示人们居住心理。宁、定、安、宓等字都有安宁、安静之意,他们同表示居住在房屋之中的人们宁静的心理状态,《说文解字》:“宁,安也,从山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这里不光是饮食器安人,起保护作用的房屋也在安人,只能吃饱而没有房屋的庇护,人们必定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吃得饱,能够住得暖和,这才称得上安,这其实也是先民们一个朴素的理想;《说文解字》:“定,安也,从^从正。”古文中的定字就像是一个人正在趋向自己的家门口。人们回家时,心情总是愉快的,心中充满了愉快的感觉,那还有什么不安的呢!《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在^下。”这个安字的两个部件,即山和女。对于母系氏族社会来说山和女是至关重要的,妇女在整个社会中起主导性作用,房屋起遮蔽保护的作用。如果离开了女人和房屋,这个社会自然也就解体了,所以只有女人和房屋同在的时候,这个社会才能够正常地运转,人们也才能够安居乐业。《说文解字》:“宓,安也,从^必声。”必是人手执一长戈,戈两旁各多出一点之形状,大概是表示戍守之意。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剩余产品逐渐增多,那么依靠武力来捍卫生命财产安全也就成了必然。如果没有戍守,其他部落可以随意地入侵,可以任意地掳掠,那就没有安全感可言了,所以戍守是安全的一个关键要素,宓表示安,正是以戍守来达到的。此外宴等字也表示安静、安宁这个意思,从这些字可以推出人们在获得了建筑庇护后,心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静谧,人们不再因担心动物的袭击而惶恐不安,不再因担心恶劣的天气而战战兢兢,可以说是建筑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安慰。建筑的储藏功用建筑的功用不是唯一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在人类出现剩余劳动产品时,建筑的另外一项重要功用也就相应产生了,尤其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建筑的这项功用更为发达。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许多文化遗址都有粮仓遗址,这就是房屋用于储藏的明证。再验之《说文》^部字,其下有一部分字就反映了建筑的储藏功用。《说文解字》:“残,屋所容受也,从^成声。”成其实就是盛放,人们把屋子建造好之后,可以居住,同时也可以用作储藏,残其实就是专门用于储藏粮食物品的房屋。《说文解字》:“容,盛也,从^谷声。”这里的谷是声符,但也是容的一个义素,《说文解字》:“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于口。”谷是一个象形字,象水从山口中流出。山谷之所以能流出水来,就因山谷是虚空64万 方数据
白 健殷守刚:《说文解字》一'部字解读的,因此谷也有空的意思。房屋建造好之后,中间必然是中空的,如果房屋建好了却是实心的,那么它也就没有用处了。容就是中空的房子,其用处自然是储藏或居住。《说文解字》:“实,富也,从山从贯,贯货贝也。”在远古时期,人们以贝为交换媒介,贝充当的是货币的角色,人们拥有的贝越多,意味着他们拥有的财富就越多。人们把串成串的贝储藏于屋中,就是充实的实,可见房屋的功用不仅仅是居住,还用于储藏财富。与贝相近似的还有一个宝字,只是它还多了另外一样东西——玉。这并不难理解,玉在当时是一种神器,是可以通天地感鬼神的物品,作为一种不同寻常的东西,人们自然要把它珍藏于室中了。在《说文》中,“富”意为备,就是充足的意思。其结构则为^下有吾,《说文》有:“吾,满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读若伏。”在甲骨文中,吾的形状完全就是一个容器,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说:“字象长颈鼓腹圜底之器。”朱氏的描述很准确,他接着又说:“哥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丰满。”吾是用来装东西的,其中装得最多的应该是粮食。如果一个家庭拥有很多哥,每个吾中都装满粮食,这样的家庭难道称不上富裕吗?人们建造房屋的初衷是居住,但随着财富的增加,其储藏的功用也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三、一1部字的文化意蕴自从有了建筑,人们的活动也就围绕着建筑展开。人们早出晚归,无论生老病死都在建筑之中,可以说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部分历史。对于几千年后的我们来说,这段文明史已经过去的太远久了,其情状已经支离破碎,模糊不堪。但是文字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我们可以反过来,从文字的创造思维中来重新认识古代文明。从表示建筑的字体字义中,我们可以揣测出以下几条关于远古时期的文化线索。家是生殖崇拜的一个印记前面已经分析过,家下的豕是公猪,也就是狼,狠的生殖能力比较旺盛。在原始社会中,人口的多寡决定了一个部落的兴衰,人们从潜意识中知道要人口兴旺,就必须具有旺盛的生殖力,具有旺盛生殖力的公猪自然就曾为这样一个崇拜的对象,人们希望自己也具有像公猪一样的生殖能力,从而可以使部落不断壮大。所以本来是指狼住的家,慢慢就成了人居住的地方。贝是一种成熟的货币 人们为什么把现在不值钱的贝壳储藏在家中,而且储存的多了,就可以说是富实呢?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贝壳在当时是货币,是可以交换到任意商品的钱币。在^部下,表示储藏的几个字中多与贝相关,另外在《说文解字》中还有一组贝部字,它们多是关于贸易的一组字,比如贫、贸、买、卖等等,他们都以贝作为部首,但他们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贝壳,相反都是指与贝壳有关的社会活动,就是交换。这些都可以证明贝壳在远古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货币,而且其存在时间非常长久。人们在屋檐下对宇宙的思考 自从有了建筑,人们就对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展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便慢慢地扩大到宇宙范围。在他们看来房屋是个小宇宙,天地则是一个大宇宙。《说文解字》:“宇,屋边也,从^于声。”宇本来的意思是指房屋的边缘,是一个离人较近的区域范围,后来模拟之,宇就成了许多事物的边缘,尤其指天之边缘。《说文解字》:“宙,舟舆所极覆也,从^由声。”宙是人们以家为中心展开的活动所能抵达的范围。后来它的范围扩大而指整个时空。《庄子・庚桑楚篇》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这里庄子就是以宇、宙来表示天地、古今的无穷尽。《说文解字》:“宵,夜也,从山,^下冥也,肖声。”宵最初指屋下黑暗,在原始社...
其中宀部字用以形表义的方式展现出远古祖先居住的情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相关行为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宀部 ; 文化中图分类号 : H1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20964 (2006) 0120093204 汉字的字形具有图像性的特点 ,是汉民族社团“比类取象 ”思维方式的表现。
“它所传达的概念及其体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摄影式的纯客观描绘 ,而是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
而这种主观认识和感受又是受该民族的物质生存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 。
因此 ,汉字中所表示的概念 ,也是汉民族独特的世界观的[ 1 ]277。
东汉许慎通过“据形释义 ”的方法为我反映 ”们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以及古人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本文试以宀部字为例 ,再现中华先民的居住文化及其相关的行为表现形式。远古先民为了 自 身的生存 ,在简陋的条件下改造自然之物 ,或在树上架巢居住 ,或利用天然洞穴为生 ,使之适于自 身 生存。
《礼记 ・ 礼运 》:“昔者 ,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橧巢。
”这种原始的“营窟 ”和“橧巢 ”便是华夏先民最初的土木工程。虽然这与动物的筑巢构穴相去不远 ,但它却标志我们祖先对自然界的适应 ,以及独立于自然界的能力 。我们首先考察部首“宀 ”字 ,甲骨文为“”,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屋子侧面的样子。
据半坡村仰韶房屋遗址复原 ,乃在原形基础上建墙 ,墙上覆圆锥形屋顶 ,屋顶开有通窗孔 ,下有门 。
此种建筑 ,外露部分较少 ,因而深密 ,故许慎云“交覆深屋也 ,象形 ”。
段玉裁注 :“古者屋四注 ,东西与南北 ,皆交覆也 。
有堂有室 ,是为深屋。
”体 :“乃一极两宇两墙之形也 。
”《始学篇 》:“上古皆穴居 ,有圣人教之巢居 ,号大巢氏 。
今南方人巢居 , 北 方人穴处 , 古之遗俗[ 2 ]337王筠《说文释例 》说解更为具[ 3 ]也 。
”从“宋 ”字我们知道先民已会建造简单的避难所。
而在这之前 ,只能居洞穴之中 。
“穴居 ”与“巢居 ”大概同时。
《墨子 ・ 辞过 》:“古之民未知有宫室也 ,就陵阜而居 ,穴而处。
” 《孟子 ・ 滕文公下 》:“当尧之时 ,水逆行 ,泛滥于中国 ,龙蛇居之 ,民无定所 ,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 。
”下指低洼潮湿的地方 ,上指高原干燥处。
考古发现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
穴居分两种 ,一种是横穴 ,另一种是竖穴。
令人吃惊的是 ,这两种先民的居住形式在《说文 ・宀部 》都有相应的记载。
横穴的代表字是“宕 ”,“宕 ”的甲骨文是一个洞窟外型 ,内里是一个石字 ,两相会意 ,表石洞之意。
《说文 》解释为“宕 ,过也 。
一曰洞屋 ”。
远古时代的人们还不会建造房屋 ,因此只能选择天然山洞栖身 ,与禽兽无异 ,自然免不了 猛兽蛇虫之患 。
“宕 ”正是这种横挖洞穴的表述。
今陕西一带的窑洞式民居可能是上古建筑形式的遗留 。
竖穴的代表字则是“容 ”字。
甲骨文“容 ”字像一口小肚大可容物的地窖 ,下部内里的口表示地窖的窖口 。
远在新石器时代 ,先民已经营建这种地穴式的建筑 ,用于居住、储存粮食和物品 。甲骨文的“容 ”字正是对这一生活原型的真实写[ 4 ]714。
竖穴居住的方式延续很久。
《诗经 ・大雅 》:“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
”毛传 :“陶其土而覆之 ,陶其壤而穴之。
”郑笺 :“复者 , 复于土上 , 凿地为穴。
”据《史记 ・周本纪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 ,可见殷商时期尚存竖穴居住的习惯。照由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
“宋 ”字就是这类居室的反映。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宋 ”形体相似 ,乃收稿日期 : 2005210225作者简介 :杨飞 (19802) ,男 ,江苏扬州人 ,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inyang Nor malUniversity第 26卷 第 1期 2006年 2月 (Philos. &Soc. Sci . Edit . ) Vol . 26 No. 1 Feb. 2006
一脉相承。
“宋 ”,《说文 》解释为“宋 ,居也 ,从宀从木 ”,其实这是上古先民们以木为梁柱 ,架设的地上居室之形 。
这种房屋在六千年前已经出现 ,房屋高出地面 ,由柱子支撑房顶 ,四周是用木桩涂泥构成的墙壁 ,很像现在草原上的蒙古包 。
支撑屋顶的木柱应当木质坚硬 ,不容易被虫蛀 ,易于寻找。
在黄河流域 ,松木正是先民理想的选择。
宋与松声音同源 ,在林曰“松 ”,在室曰“宋 ”,这也是商民族视松树为神[ 4 ]717。“宕 ” “容 ” “宋 ”等建筑 ,它们的内部空间都很小 ,那么先民有没有大的房子呢 ? 我们就可以来考木的原由之一察一下“宣 ”字。
甲骨文的“宣 ”字上部是一个表示房屋外型的“宀 ”,内里是一个表示回转的“亘 ”。
两形会意 ,表示这是一种可以让人在屋内转圈行走的大房子。
“宣 ”的本义是宽大之物 ,引申指王所居住的宫室。
《淮南子 ・ 本经训 》记载 :“武王甲三千 ,破纣牧野 ,杀之于宣室。
”这里的“宣室 ”即指纣王居住的宫室。“原始社会后期 ,工具改进 ,出现了 锋利光平的磨制石器 ,农业生产有了萌芽 ,人类进入了相对定居的新石器时代。
简单地利用 、加工自然山洞 ,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居住的要求了 ,于是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适宜于开挖洞穴的黄土地带 ,人们开始挖掘了 各式各样的洞穴来居住。
其后又发展成为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的半穴居。
” “宋 ”字即是这种半穴居建筑的代表。
“最后完全脱离地下 ,升到了 地面 ,增加了墙壁 ,改进了柱子和梁架结构 ,完整的地面房屋建筑便出现了 ”。
“宣 ”字已是很辉煌的建筑了 。
“从构木为巢 ,穴居野处发展到营建地面房屋 ,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 ,我们的祖先不知付出了 多少辛勤的劳动与智慧 ,今天看起来 ,这种原始房屋是非常简陋的 ,但是它们在建筑发展史上所具有的价值却[ 5 ]3292330。“宅 ”,《说文 》解释为“宅 , 所托也 , 从宀 , 乇声 ”。
“乇 ”为初生草木之形 ,其字中间一横表示地面 ,地面以上的部分为初生嫩芽向上生长 ,即所谓“上贯一 ”,地面以下的部分为根须 ,嫩芽有根 ,也便有所寄托了 ,可见“宅 ”以宀 、乇会意 ,则表示寄身 之屋室无疑。
相似的字还有《说文 》 “客 ,寄也 ”,段注“自此托彼 ,彼曰客 ,引申之曰宾客 ”文释例 》也云 :“偶寄于是 ,非久居也 。
””,字型从倒止 (趾 ) ,从示一只脚踏入洞穴内 。
杨树达《卜 辞求义 》认为 :“各 ,示足有所至之形 。
为来格之格本字。
” “各 ”的本意是进入 ,后引申为“到 ”的意思。
宀和各两形会十分重大 ”[ 2 ]341。
王筠《说[ 3 ]所释确切 。会意 ,表各字甲骨文做“意 ,表示来到屋室 ,“各 ”既表音又表义。
青铜器铭文《利鼎 》:“王客于般官 。
” “客 ”表示“至 ”、“到 ”的意思。
从“各 ”得声的“格 ”字亦有“来、至 ”的意思。《尚书 ・汤誓 》:“格尔众庶 ,悉听朕言。
”句中“格 ”即“来 ”义。
“寓 ”也 是一个会意兼形 声字 , 金文“寓 ”字外部是表示房屋的外形 ,内里是一个古文的“禺 ”,表示用手或用木棍驱赶蛇的意思。
屋内有蛇是因为无人居住之故 ,要居住入内 ,需驱蛇清扫 。
因此可知 ,“寓 ”乃日 常闲置 ,专为客人或路人准备的临时住所 ,即“客寓 ”。
从客人或路人的角度来讲 ,住这样的房子则表示寄居。
《孟子 ・离娄下 》:“无寓人于我室。
”其中“寓人 ”一词即表示使人寄居的意思。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 ,还能为我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
甲骨文“定 ”字 ,其上为房屋之形 ,中间有口 ,则表示屋室的入口 ,与下面表示走向入口的脚迹合体为正 ,整个字形以会意的方式表示走回家中的意思 ,人回家中 ,心情自然会安定平静下来 ,因此《说文 》解释“定 ”为安也 。
《易 ・家人卦 》:“正家而天下定矣 。
” 《诗经 ・郑风 ・女曰 鸡鸣 》:“弋言加之 , 与子宜之。
” 《毛诗故训 传 》说 :“宜 ,肴也 。
”郑笺 :“所弋之凫雁 ,我以为加豆之实 ,与君子共肴之。
” “宜 ”字本像屋内俎上有肉的形状 ,家中有肉可食 ,所以许慎训“宜 ”为所安也 。
容庚《金文编 》:“象置肉于且 (俎 )上之形 ,疑与俎为一字。
”由于自 然条件的恶劣 ,一个能够遮蔽风雨 ,生火取暖的地方就至关重要了 ,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依托 , 同时也是人们的 精神依托。
正如《说文 》:“寜 ,安也 ”。
“寜 ”小篆从宀从心从皿。
皿 ,人之饮食器也 。
宀为屋室之形 ,两形会意 ,表示有吃有住 ,心有所安。
金文的“宁 ”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心 ”字 ,强调了 心安之意 ,可见屋里有饭可吃即安 ,屋里有肉可吃也安。
那什么是安呢 ? 《说文 》 “安 ,静也 ,从女 ,在宀下 ”。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引《六书故 》:“室家之内 ,女所安也 。
”今“安 ”“静 ”两字连用 ,先民在造字之初认识到屋中有女才能称做“安 ”,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说文 》:“宓 ,安也 。
从宀必声。
”这里的“必 ”不仅是声符 ,还是意符 ,应释为“从宀 从必 ,必亦声 ”。“必 ”字甲骨文字形 ,是对古代戈、矛等兵器柄杆的象形等描绘。
金文的“必 ”字在两边各添加一点 ,表示丝绳缠绕和刷漆 ,说明这一时期兵器制作水平的精湛。
虽然人们衣食无忧 ,可以安定下来 ,但是没有感觉到安全 ,还需要运用武器来保卫自 己 。
有“必 ”这样制作精良的武器 , 就有了 安全的基础 ,所以・49・第 26卷 第 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2月
“宓 ”为从宀从必 。
由此可见 ,许慎解释宓为“安 ”是有其根据的 。房屋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我们祖先抵御自然的能力 。
从此 ,我们的祖先可以不必再过穴居的生活 ,可以在自己想住的地方住下来 ,繁衍子孙。
从宀部字我们可以看到上古先民的这种生活状况。财富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象征 ,在今天以金钱为象征 ,而在古代则以牛羊、田亩、房屋为代表 ,而房屋则尤为重要。
《说文 》:“宝 ,珍也 ,从宀从玉从贝缶声。
”说明房屋与贝玉同样重要。
“守 ”字从宀从又 ,又为人手之形象 ,而宀则为被守之物。
显然 ,在先民眼中 ,居所乃是最当守卫的地方。
与“守 ”形成对照的则是“寇 ”字 ,《说文 》:“寇 ,暴也 。
从攴从完 。
”徐锴曰 :“当其完聚而欲寇之也 。
”文 》释形有失 ,金文“寇 ”从人从攴在宀下 ,像人以暴力入宀内 ,见强取之意 ,此说可从。
“寇 ”之本义为“侵犯 ”,而所以犯者则为逐人与宀中而强据之。
又“灾祸 ”的“灾 ”,甲骨文象宀遭火焚 ,可知在先民的生活中 ,居所遭毁 ,乃灾祸之由 。
由此可见 ,居民建筑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它给予先民[ 7 ]77。
此外 ,灾字的另一甲,表示当时洪水横流的状况。
《尚书 ・尧典 》:“汤汤洪水方割 ,荡荡怀山襄陵 ,浩浩滔天。
”从[ 6 ] 61按《说无可替代的庇护与恩惠骨文为最早的文献典籍可以得知上古社会洪水灾难的严重。
如果穴居的古人不能在夜晚暴雨时逃脱则会遭受灭顶之灾。
“灾 ”字既有从水灾又有从火灾 ,表明了先民由穴居转变到地面屋室居住的过程。既然先民相信房屋在他们生活中给自身带来了保护 ,而死后也同样需要建筑房屋来保护自 己 。
从宀部的相关字中 ,也不难看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古代风俗。
“宅 ”毫无疑问为寄身 之所 ,而它又是墓宅之名 。
《孝经 ・丧亲 》:“卜 其宅兆而安措之。
”注曰 :“宅 ,墓穴也 。
” 《礼记 ・杂记上 》:“大夫卜 宅与葬日 。
”疏 :“宅 ,谓葬地。
” “宅 ”字或从土 ,这当与“宅 ”字为地下墓穴有关。
古人以活人居所之名为埋葬死者的地穴之名显然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死者也像活人一样 ,要有自己的居室 ,而他们的屋室便是墓穴。又《说文 》:“室 ,字从宀至声。
”字中上部正是房屋的形状 ”,故“室 ”之本义指所居住的宫室 ,而至像箭矢着地 ,箭矢着地则为终极之义 ,所以“室 ”亦为人死后终极之处 ,即墓穴也 。
《诗经 ・ 唐风 ・ 葛生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
”所谓归于其室 ,即指归于墓穴之中 。
这种“室 ”字既指活人居所又指死人墓穴的一身二任 ,说明死人墓葬与活人的居室具有同等重[ 7 ] 296。要的意义从宀部 ,我们还可以看到先民的原始朴素的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
我们先看“宇 ”。
《说文 》:“屋边也 。
”房屋对人们的庇护使人们认为天地只不过是一所更大的屋子而已 。
《淮南子 ・览冥训 》:“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古代的神话已曲折地反映出远古的灾难只是天地间的“大屋子 ”有些破旧了 ,只要四根柱子不倒 ,把房顶补好就没有灾难了 。
“宇 ”也就由屋边的意思引申为天地之间这座大屋子的四边 ,又张舜徽认为“宇之言吁也 ,谓望而惊其宽大也 。
此与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同意。
是宇字本有大...
《说文解字》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 系统系分析字形、 解释字义、 考究字源的字典。
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 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 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而其中 《说文解字·宀部》 总共收录了 71 个字, 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宀部
说文解字· 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
郭梦娇
指导老师:
李晋林 前言
公元 100 年, 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 理论系统分析字形、 解释字义、 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
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 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 受到了 无数人的青睐。
降至清朝, 以段玉裁、 王筠、 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 著述如林。
乾隆进士王鸣盛, 治经以汉人为师, 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 推崇备至, 称“ 《说文》 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 不读《说文》, 犹不读也; 但能通《说文》 馀书皆未通, 不可谓非通儒也”。
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 鬼神、 山川、 草木、 鸟兽、 昆虫、 杂物、 奇怪、 王制、礼仪、 世间人事、 莫不毕载” 的功用价值, 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
而其中《说文解字· 宀部》 总共收录了 71 个字, 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 对“宀” 部的综述 《说文》:
“宀, 交覆深屋也。
象形。”
按:
甲骨文象房屋之形。
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 宀部》:
“宀, 交覆深屋也。” 远古时候, 生产力十分低下, 古代先民们为了 自身更好的生存, 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 开始了 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 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
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 然后在墙上覆盖了 圆锥形的屋顶, 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 显得很深邃, 因此是“交覆深屋”。
而段玉裁注:
“古者屋四注, 东西与南北, 皆交覆也。
有堂有室, 是为深屋。”“宀” 反映了 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 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 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 这样可以遮风挡雨, 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 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 释“居也” 一类的宀部字 家, 《说文· 宀部》:
“家, 居也。
从宀,声。”《玉篇· 宀部》:
“家,人所居, 通曰家。”《正字通· 宀部》:
“家, 居其地曰家。” 家, 这里是定居, 安家的意思。
宋, 《说文· 宀部》:
“宋, 居也。
从宀从木。
读若送。” 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 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
远古时候, 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 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 《说文· 宀部》:
“羣居也。
从宀君声。
” 指的是群居的意思。
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
远古时代, 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 过着群居的生活。
宠, 《说文· 宀部》:
“尊居也。
从宀龙声。
” 《国语· 楚语下》 :
“宠神其祖, 以取威于民。
” 韦昭注:
“宠, 尊也。
” 这里的宠就是尊崇、 地位高的含义。
寠,《说文· 宀部》:“无礼居也。
从宀娄声。
” 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
《玉篇· 宀部》 :
“寠, 贫陋也。
” 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 很简陋很贫困。
(二)、 释“讬也” 一类的宀部字 宅, 《说文· 宀部》:
“宅, 所讬也。
从宀, 乇声。” 人们有了 住宅、 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 宀部》:“宅, 人之居舍曰宅。”《正字通· 宀部》:
“今谓屋为宅。” 宅, 还有葬地, 坟墓的意思。
古代建筑房屋时, 选择好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
寄, 《说文· 宀部》:
“寄, 讬也。
从宀, 奇声。” 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 一定的依托、 依赖, 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
(三)
、 释“安也” 一类的宀部字
寍, 《说文· 宀部》:
“安也。
从宀, 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 所以安人。
”段玉裁注:
“此安宁正字, 今则宁行而寍废矣。
” 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 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 , 被换成了 宁这个简体字。
《玉篇· 宀部》 :
“寍,安也。
今作宁。
” 宀为房屋的形状, 寍是会意字, 有填饱肚子的食物, 有可以居住的地方, 心里就有了 慰藉, 哪里还有什么不安的呢。
定, 《说文· 宀部》:
“安也。
从宀从正。
” 徐锴系传:
“定, 安也。
从宀,正声。
” 朱骏声通训定声:
“正亦声。
” 在甲骨文中, 这个定字上面犹如一个房子的形状, 中间包含有一个口, 而下面正是人的脚走路留下的痕迹, 这个字就是以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 人走路回到家中, 自然心情就平静稳定了 下来,感觉家就是自己的归宿。
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
汉代曹操《封功臣令》 :
“天下虽未悉定, 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 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 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 四海为家共饮和。
”
宓, 《说文· 宀部》:
“安也。
从宀必声。
” 段玉裁注:
“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
” 同“密” 。
宴, 《说文· 宀部》:“安也。
从宀妟声。
” 段玉裁注:
“经典多假燕为之。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宀部》:
“宴, 引申为宴飨。”
宐, 《说文· 宀部》:
“所安也。
从宀之下, 一之上, 多省声。
” 同“宜”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
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 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 很多。
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
(四)
、 释“静也” 的一类宀部字
安, 《说文· 宀部》:
“静也。
从女在宀下。
” 古代时候, 家庭中有女人才可以安定下来, 那时候属于男耕女织的时代, 家中有女人可以安静。
□, 《说文· 宀部》:
“静也。
从宀契声。
” 是静的意思, 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
《玉篇· 宀部》 :
“□, 仓颉篇云: 安也。
”
(五)
、 “寄也” 的一类宀部字
客, 《说文· 宀部》:
“寄也。
从宀各声。
” 按:
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 “宾客” 疑为客的本义。
段玉裁注:
“自此讬彼曰客。
” 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 :
“吾兄寄宿州, 吾弟客东川。
” 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 旅居的意思。
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 :
“放臣不复望修门, 身寄江头黄村。
” 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寓, 《说文· 宀部》:
“寄也。
从宀禺声。
” 《孟子· 离娄下》 :
“无寓人于我室。
” 在金文中, 寓字的样子犹如一个房屋的外貌, 宀部下面有一个“愚”字, 它所表示的就是古人用手或是竹棍来驱赶虫蛇这类, 房屋没有人居住是因为里面有了虫蛇这类的, 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的动物。
人们要想进入房屋内居住下来, 必须先把这些危害物清除掉, 才可以安心居住。
《宋史· 苏舜钦传》 :“舜钦既放废, 寄于吴中。
” 而鲁迅的《<呐喊>自序》 :
“许多年, 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 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寄居到那里。
三、 对宀部字被释词的主训词的同义词的辨析 (一)
、 主训词是“居也” 一类的宀部字 居, 《说文》:
“居, 蹲也。
从尸, 古者居从也。
踞, 俗居从足。” 段玉裁改作:
“居, 蹲也。
从尸, 古声。, 俗居从足。”
1、 居住。《易·辞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 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
“横绝历四海, 所居未得邻。”
2、 住所。《书· 盘庚上》:
“盘庚迁于殷, 民不适有居。” 孔传:
“适, 之也,不欲之殷, 有邑居。”
3、 闲居。《商君书· 农战》:“十人农一人居者, 强。
半农半居者, 危。”《文选· 束皙, <补亡诗>》:
“彼居之子, 罔或游盘。” 李善注:
“居, 谓未仕者。”
4、 卑下。《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
“身居而名尊, 躯辱而声荣。” 俞樾平议补录:
“凡人蹲踞则身必卑, 故借作卑下之义。
言身虽卑下而名则尊也。”
5、 地位。《逸周书· 苪良夫》:
“其惟洗尔心, 改尔行, 克忧住愆, 以保尔居。” 孔晁注:
“洗心改行忧过往, 则安尔之居位。”
家, 《说文· 宀部》:
“家, 居也。
从宀,声。”《玉篇· 宀部》:
“家,人所居, 通曰家。”《诗· 大雅· 绵》:
“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 ” 这里对应“居”的第二个解释。
引申为住所, 动词用作名词。《书· 盘庚上》:
“盘庚迁于殷, 民不适有居。” 孔传:
“适, 之也, 不欲之殷, 有邑居。”
宋, 居住。《说文· 宀部》:
“宋, 居也。
从宀从木。
读若送。” 段玉裁注:
“此义未见经传。” 这里对应“居” 的第一个解释。
居住。《易·辞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 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之四:“横绝历四海, 所居未得邻。”
宭, 《说文· 宀部》:
“羣居也。
从宀君声。
” 指的是群居的意思。
这里对应“居” 的第一个和第三个解释。
分别是居住和住所的意思。
宠, 尊崇。
《说文· 宀部》:
“尊居也。
从宀龙声。
” 《国语· 楚语下》 :“宠神其祖, 以取威于民。
” 韦昭注:
“宠, 尊也。
” 颜师古注:
“宠, 尊也。
”《汉书· 艺文志》 :
“随时抑扬, 违理道本, 苟以譁众取宠。
” 这里对应“居”的第五个解释。
由于地位高了 , 而受到了 尊重和仰慕。
寠,《说文· 宀部》:“无礼居也。
从宀娄声。
” 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
《玉篇· 宀部》 :
“寠, 贫陋也。
” 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 很简陋很贫困。这里对应“居” 的第四个解释。
居住简陋贫困进而使得地位卑下。
(二)
、 释“讬也” 一类的宀部字 讬, 《说文》:
“讬, 寄也。
从言, 乇声。”
1、 寄托。《说文·言部》:“讬, 寄也。” 《方言》 卷二:“凡寄为讬。” 《史记·太史公自序》:
“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讬者形也。”
2、 托付, 请托。《论语· 泰伯》:
“可以讬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宅, 1、 住宅、 房舍。《说文· 宀部》:
“宅, 所讬也。
从宀, 乇声。” 人们有了 住宅、 房舍, 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 宀部》:
“宅, 人之居舍曰宅。” 2、 住处, 居住的区域。《书· 洛诰》:
“召公既相宅, 周公往营成周, 使来告卜, 作《洛诰》。” 孔传:
“召公先相宅, 卜之, 周公自后至, 经营作之。” 3、托; 寄托。《文心雕龙· 章句》:“夫设情有宅, 置言有位; 宅情曰章, 位言曰句。”范文澜注:
“谓章明情志, 必有所寄而次序,晰也。” 这里除了 有“讬” 的意思, 还有住宅, 居住的区域的意思。
寄, 《说文· 宀部》:
“寄, 讬也。
从宀, 奇声。” 这里就是“讬” 的意思。
(三)
、 释“安也” 一类的宀部字 安, 《说文》 :
“安, 静也。
从女在宀下。
” 段玉裁改“静” 作“” 。注:
“此与同意。
” 徐锴系传:
“安, 止也。
从女在宀中。
” 按:
安居, 安宁当为安本义。
1、 安定, 安全。
《尔雅· 释诂下》 :
“安, 定也。
” 《玉篇· 宀部》 :
“安,安定也。
” 《诗· 小雅· 常》 :
“丧乱既平, 既安且宁。
” 《左传· 襄公十一年》 :
“居安思危。
”
2、 安静。
《说文· 宀部》:
“安, 静也。
” 《易·辞下》: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孔颖达疏:
“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论语· 述而》: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3、 止, 静止。
《尔雅· 释诂下》 :
“安, 止也。
” 《战国策· 秦策五》 :“贾原出使四国, 必绝其谋而安其民。
” 高诱注:
“安, 止也。
”《文心雕龙· 定势》:“圆者规体, 其势也自转; 方者矩形, 其势也自安。” 唐杨炯《浑天赋并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动, 地极深而不测。”
4、 安适, 安逸。《释名· 释言语》:“安, 晏也。
晏晏然和喜无动也。”《论语· 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寍, 《说文· 宀部》:
“安也。
从宀, 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 所以安人。
”段玉裁注:
“此安宁正字, 今则宁行而寍废矣。
” 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 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 , 被换成了 宁这个简体字。
《玉篇· 宀部》 :
“寍,安也。
今作宁。
” 这里对应“安” 的第一个意思。
引申为安定, 安全。
定, 安定, 使安定。
《说文· 宀部》:“安也。
从宀从正。
” 徐锴系传:
“定,安也。
从宀, 正声。
” 朱骏声通训定声:
“正亦声。
” 汉代曹操《封功臣令》 :“天下虽未悉定, 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 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 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 四海为家共饮和。
” 这里对应“安” 的第一个意思。
安定, 安全。
宓, 《说文· 宀部》:
“安也。
从宀必声。
” 段玉裁注:
“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
” 同“密” 。
安定、 安宁; 平静。
《说文· 宀部》:
“宓, 安也。通作密。
” 《淮南子· 览冥》 :
“宓穆休于太祖之下。
” 高诱注:
“宓, 宁。
”这里对应“安” 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
安定, 安全和安静的意思。
由于有了住所才安定下来, 进而心里有了安全感, 同时也有安静安宁的含义。
宴, 《说文· 宀部》:“安也。
从宀妟声。
” 段玉裁注:
“经典多假燕为之。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宀部》:
“宴, 引申为宴飨。” 这里对应“安” 的第四个意思。
安适, 安逸的含义, 段玉裁引申为宴飨的意思, 由于生活富足, 食物丰足, 人们生活安逸安适。
宐, 《说文· 宀部》:“所安也。
从宀之下, 一之上, 多省声。
” 同“宜”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
房屋...
精品资料,你值得拥有!
凡 穴 之 属 皆 从 穴 。
胡 决 切 ( x ué )” ,其实,这两个字都应为人所居处。只是两种居处的造型不同,宀为宫室形,墙壁直竖,而穴为土室,表示上窄下宽,上面的土未能全部挖空,以防土崩罢了。既然这样,它们作为形旁是可以互换的。所以,由宀为交覆之形,是人的居室,从而佐证了穴为原始先民巢居穴处的简陋土室。这样的洞穴土 室, 是自然 人化, 从而抗 拒、 战胜自然,来避天灾的伟大成果。“ 宀” 和“ 穴” 所体现出来的先民原始巢穴居住的生活境况和文化思想,在一些文献 典 籍 中 也 有 记 载 , 如 ,《 礼 记 ·篇》 :“古者, 先王未 有宫室 ,冬 则居营窟, 夏则 居槽巢 。” 《 周易·“上 古 穴 居 而 野 处 , 后 世圣 人 易 之 以 宫室。”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当时人们在居处条件提高了后追忆先民或穴居栖息或冬夏更居巢穴的,无疑这可以印证先民确实有巢穴栖息的生活阶段。随着生活境况的发展,先民们也逐渐由穴居走向了地面,如,“ 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苏统切(sò ng)。” 徐铉:“ 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即可证实当时人已经转向地面居住了。另外,畜牧的发展 在宀 部字中 也有体 现。如 :“也。从宀,省声。,古文家。古牙切(jiā )。” 段玉裁《< 说文解字> 注》:“ 此札 运系辞 下》:家,居篆 本 义 乃 豕 之 居 也 , 引申 假 借 以 为 人 之居。” “,公猪。” “ 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式质切(shì )。”《 段 注 》 :
“以 叠 韵 为训 , 古 者 前 堂 后室。” 《释名》:“ 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 。” 可 见,“室”“ 家” 的意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里的“ 室” 就译为“ 家” 。社会 在发 展, 阶级 产生 了, 《说 文解字·宀部》字也有所体现。如,“ 宣,天子宣 室 也 。
从 宀 , 亘 声 。须 缘 切 ( x u ān)。” 宣室:《段注》:“徐 锴 《 系 传 》 引 《 汉 书音 义 》 :
“(殿)前正室也。” 这里“ 宣” 字就是说的高居众人之上的天子所居的大房子,折射出了当时的等级差别。反映当时官宦生活的还有,如,“,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周书》曰:‘宫中之(rǒ n g)。” 对此,《周书》:《段注》:“ ‘书’当作‘礼’ 。” 《周礼·人》:“ 掌共(供给)外、内朝(外朝、内朝)食者(吃 闲饭的 臣吏)之 食。” 可知,当时的阶级差别已经相当明显。此外,宀部字中还有当时下层人具体生活的 写照, “ 宰,宀,从辛。辛,也。作亥切(zǎ i)。” 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中:“ 宰,在屋子底下做事的罪人。由宀、由辛会意。辛,表示罪人。” 后转义,“ 宰” 被用来当作了官职名,如,《史记· 孔子世家》中记载“ 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反应人们物质生活剩余的,如,“ 容,剩也。从宀谷。容,古文容从公。余封切(ró ng)。”从宀谷:徐铉:“ 屋虽然不平等但毕竟较之原始社会是发展了,人们居住的房子也有了具体的分工,并且装饰也开始出现并增多了,对房子的具体地方 和具体 部件也 有了 不同的 指称。
如,“,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声。之切 (yí)
。‘雅·宫> 郝懿行义疏:‘室之 东北隅 ,以迎 养气 (指所 谓‘气’ )’。” 这里“专称,足以说明当时人们所居住的房子已经分工很细,也可以得知当时人们的生活也已很接近现代了。但是 ,在 先古 时代 ,自 然条 件十 分恶劣, 各种野 兽更是 时时 威胁着 先民们 的安全。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个能够抵挡风雨、安全栖息的地方就很重要了,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人们的精和“ 家 ” 均为 当时为大室。”未 央食。’而隆切地官·槁人 在屋下 执事者 。从谷皆所以剩受也。”食所 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 尔东 北阳” 即为古人对厨房的神 依托 。正如 《说文 》:
“ 宁, 安也。
”“ 宁” ,小篆的写法是从宀从心从皿。皿,人之饮食器也。宀为屋室之形,两形会意,表示有吃有住,心有所安。金文的“ 宁” 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 心” 字,又强调了心安之意。可见屋里有饭可以吃就是安 。那 么,在 《说文 解字 》中是 这样解 释“ 安” 的:“ 安,静也,从女,在宀下。鸟寒切(ā n)。” 先民们在造字之初认识到屋中有女才能称作“ 安” ,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 最美 满的生 活。桂 馥《 义证》 引《六 书故 》:
“ 室家 之内, 女所 安也。
” 除此 之外,“ 宓” 、“ 宴” 也表示这样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财富也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当今时代是以金钱为标志的,而在古代牛羊、田亩、贝壳、房屋等物质则为财富的代 表, 这样的 生活现 实同 样也在 《说文 解字》中有所体现。在先民们的社会生活中,房屋被认为是给予了他们切身的保护,那么有浓重迷信色彩的古人在死后也同样会建筑房屋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所以,几朝几代的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的小官吏,无一不注重建造自己死后的“ 风水宝地” 。宀部字中,亦有表现 这种 风俗的 字,如 ,“ 宅 ,所宀,乇声。” 汤可敬撰《说为解字今释》:“宅 , 寄 托 身 躯 的 地 方 。
”“ 宅” 毫无疑问为寄身之所,而它又是墓宅之名。《孝经· 丧亲》:“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注曰:“ 宅墓穴也。” 《礼记·上》:“ 大夫卜宅与葬日。” 疏:“ 宅,谓葬地。在古人的意识里,人死了是有灵魂存在的,所以就以活人居所之名为埋葬死者的地穴命名了。并且他们认为死者也应该像活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栖息之地,这便是墓穴。也。
从由 此 可 见 ,杂记豭豭蓋宂宂宂辠辠與宧宧與釋宧託参考文献[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出版社[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3]董希谦 《<说文解字>产生的历史条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92年第二期[4]李清桓《<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南京社会科学0 3年第8期[5]庞子朝《论<说文解字>的文化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95年第5期[6]杨飞 《<说文解字>宀部的文化阐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6年第 期01222200 9.7
http://www.bfwx.org139语言研究前言:“房子” 如今成为现代中国人一生的主题, 居高不下的“房价” 让人望而生畏, 有人辛苦一生不过就是为了一套房子。
“没房没车” 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龄男青年” 。
“家” 的概念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人们对“房子” 的难舍难分也由来已久, 这些都能从《说文解字》 “宀” 部字中得到体现。
《说文》 :
“宀, 交覆深屋也。
”“宀” 甲骨文的形状就像深邃的屋子一样交相覆盖。“宀” 部字成员及其解析为避祸患人们自选藏身之所:
穴、 宕在远古, 初于“趋利避害” 的本能, 先民们也在为躲避大自然的伤害而寻找藏身之所。
寻找天然洞穴, 成为他们的首选。
有的选择地上的土穴, 即“穴” , 《说文》:
“穴,土室也。
从宀, 八声。
凡穴之属皆从穴。
”
有的选择天然石洞, 即“宕” , “宕” 的甲骨文内里是一个石字 , 两相会意 , 表石洞之意。
《说文》 :
“宕 ,过也。
一曰洞屋。
”藏食存币, 先民自设小仓库:
容、 宲、 實、 富、 寶先民解决了自身居住的需要, 那么打回来的猎物, 采集回来的野果该存放在哪里呢? 他们在地上挖洞, 以储存食物。
“容” 的甲 骨文像一口 小肚大可容物的地窖 , 下部内里的口表示地窖的窖口。
《说文》 :
“容, 盛也。
从宀、 谷。
”储存东西的地方还有“宲” , 《说文》 :
“藏也, 从宀呆声, 古文保, 《周书》 曰:
‘陈宲赤刀’ 。
” “藏” ,存放东西的地方, 《周书》 上说, 陈列(先世)
所藏的器物, 还有赤色的宝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用便于携带、 易于长久保存的货币代替了食物等来储存。
那么, 谁存钱存得多就证明谁的家境殷实。
这就是“實” , 《说文》 :
“實, 富也,从宀从贯, 贯, 货贝也。
”何为“富” ? 《说文》 :
“富, 备也, 一曰厚也。
”富人不光光是存钱, 珍珠玛瑙, 明玉翡翠也都会尽可能多收藏其中, 他们把这些视为自己的宝贝, 《说文》 :
“寶,珍也, 从宀从王从贝缶声。
” “王” 也就是“美玉” 。建筑史上第一笔:
宋然而, 聪明的人类不满足于居住在土穴和石洞里, 他们开始走上地面, 利用天然材料搭建自己的“房子” 。
当然, “建房” 需要有支撑物, 那么随处可见的便是一棵棵高大的树木。
他们截取树干作为梁柱, 支撑屋顶, 四周用木桩泥土构成墙壁, 这就是“宋” 。
《说文》 :
“宋 , 居也 , 从宀从木。
” 有人说:
“宋” 与“松” 同音, 正是因为作为梁柱的树干选用了木质坚硬、 不易被虫蛀又容易找到的松树木。大房子:
宣、 向、 宧、宏、 宖、 寷、、人类社会在进步, 阶级产生。
“王侯将相” 要住“大房子” 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宣” 就是“大房子” ,“宣” 字上部是一个“宀” 表示房屋外形, 里面是一个表, 是一个洞窟外型 , 、、 宇、 宸、 寏、 宽、 宥、示回转的“亘” 。
《说文》 :
“宣, 天子宣室也, 从宀,亘声。
”建筑规模大了, 在这个“几室几厅” 的“大房子” 里,房屋的局部该叫什么呢? 向、 宧、的某一局部。
向, “北出牖也” , 表示向北开的窗户; 宧表示房屋的东北角 ; 表示房屋的东南角 ; 表示房屋的西南角。
“宇” 与“宸” 表示屋子的边沿。
《说文》:
“宸,屋宇也, 从宀辰声” , “宇, 屋边也, 从宀于声。
” 《易》曰:
“上栋下宇。
”
“寏” 在《说文》 中的解释是“周垣” ,即围墙。说了局部, 再说整体。
表示“屋子大” 的概念有“宽” 、“宥” “宏” 、 “宖” 、 “寷” 、 “宽也, 从宀有声。
” “宽, 屋宽大也。
” “宏, 屋深响也” ,即房屋幽深而又有回响, 朱骏声《通训定声》:
“深大之屋,凡声必有应响。
” “宖” 与“宏” 同义。
“寷, 大屋也。
” “” , 叠音连绵词, 徐锴《系传》 :
“屋虚大也。
”家:
家、 宅、 室、 宫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住处能养几头牲畜是人丁兴旺, 生活富足的表现, 这也就是先民们对“家” 的理解。
《说文》 :
“家, 居也, 从宀, 豭省声。
” “豭” 即“猪” 。先民对“家” 的理解不仅于此。
“宅” , 所托也 , 从宀 , 乇声。
”
“乇” 在《说文解字》 的解释是:“乇, 艸叶也。
从垂穗, 上贯一, 下有根。
象形。
凡乇之属皆从乇。
” “乇” 为 初生草木之形 , 其字中间一横表示地面 , 地面以上的部分为 初生嫩芽向上生长 , 即“上贯一” , 地面以下的部分为 根须 , 嫩芽有根 , 也便有所寄托了。
那么“宅” 以“宀” 、 “乇” 会意 , 表示寄身之所。同 样地,还 有“ 室” 字。
《说 文》 :
“ 室 , 实 也 , 从宀从至 , 至所止也。
” “至” 即 “止息、 所停止到达的地方” 。
这不免让人想起每年春节中国人都要回家团聚的情景, 不管这一年身在何处, 你始终都是在外漂泊, 只有到家了, 脚步才会停止, 心里才会踏实。与 “室” 同义的还有 “宫” 。《说文》:“宫, 室也。
”“宫”字的本义为“室” , 如《墨子 号令》 :
“父母妻子, 皆同其宫。
” 后来才专用为帝王的“皇宫” 、 “宫殿” 。来的都是客:
客、 寄、 寓、 寁人在一世, 都会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 即我们的亲戚朋友。
出了远门, 或者是落了难, 也可以在亲戚朋友家里求得一个栖身之所。
《说文》 :
“客 , 寄也 , 从宀,声。
” 段注:
“自此托彼 , 彼曰客 , 引申之曰宾客。
” “各”的甲骨文是, 上面是一个倒的脚趾(即“止” )
, 下面是会意的形状, 表示洞口, 两形相会, 表示 “来到屋门口” ,即“拜访” 。“寄” 在《说文》 的解释是“寄, 托也, 从宀, 奇声。
”上文讲到“乇” 有依托之意, 那么, “寄” 就是“寄托、托付、 依托” 的意思。同样地, 还有“寓” 字。
《说文》 :
“寓, 寄也, 从宀禺声。
”、等说的都是建筑” 、 “” 。
“宥,《说文》 : “ 宅 , 各“宀” 部字说宋思佳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摘
要: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 是汉字理据性的重要表现 , 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 “宀” 部字的分析与描述,展现了 远古祖先居住的情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相关行为。关键词:
《说文解字》
宀
家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
bfwxbjb@163.com140不管是“寄” 还是“寓” , 都只是匆匆过“客” , 形容短暂的居住, 就是“寁” , 《说文》 :
“寁, 居之速也,从宀疌声。
” 《段注》 :
“止部:
‘疌, 疾也。
’ 疌为凡速之词。
从宀, 则为居之速也。
”人安则心安:
定、 安、 寧、 宜、 宓、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 , 还能保障人身财产的安全。与“室” 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 “定” 的甲骨文是一只脚正在朝屋里走, 整个字形以会意的方式表示走回家中的意思 , 人回家中 , 心情自然会安定平静下来 , 因此《说文》 解释“定” 为安也。那什么是“安” 呢 ?《说文》 :
“安 , 静也 , 从女 , 在宀下” 。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引《 六书故》 : “室家之内 , 女所安也。
” 今“安静” 两字连用 , 先民在造字之初认识到屋中有女才能称做“安” , 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同样地, “寧” 在《说文》 的解释是“安也, 从宀,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 所以安人” , 由“宀” “皿” “心”三者会意, “宀” 是房子, “皿” 是饮食器具, 有住有吃, 人 才会 安心,这反 映了 人 们 最朴实的心理诉求,远古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表示“安静” 义 的还有“宜” “宓” “” “宴” “寂” 。心安则觉稳:
寑、 宿、衣食无忧, 来自外界的伤害又侵扰不到, 那么住在房子里的人们才会睡得踏实。
“寑” , 《说文》 :
“寑, 卧也, 从宀侵声。
”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
“(小篆)寑字当从宀, 从人又(手)
持帚会意。
今北人居长炕, 上铺以席, 就寝前必持帚扫除灰尘, 盖自古之遗俗也。
”“宿” , 《说文》:
“止也, 从宀在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的解释是:
“卜辞从人在旁或人在上, 皆指示意。
”席子上面仰面躺着一人 , 表示在屋舍内住宿的意思。“” 在 《说文》的解释是:“寤也, 从宀吾声。
”“寤” ,《段注》 :
寐觉而有言曰寤。人数的多少:
宭、 寡一群人挤在一间房子里, 人就太多了, 这就是“宭” ,《说文》 :
“宭, 羣居也, 从宀君声。
” “羣” 在《说文 羊部》 的解释是:
“辈也, 从羊君声。
臣铉等曰羊性好群,故从羊。
” 像羊一样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 故谓之 “宭” 。相反地, 一个房间里只有一个人, 那就显得少了, 这就是“寡” 。“寡” 的金文是, 像是房子里面只有一个人,头上还长着长头发, 有身子和手臂。
《说文》 :
“寡, 少也, 从宀从颁, 颁, 分赋也, 故为少。
”人的贵贱:
宠、 宦在古代也并非人人平等, 而是有严格阶级划分。
地位高的是人中之龙, 这就是“宠” , 《说文》 :
“宠, 尊居也, 从宀龙声。
” 张舜徽《约注》 :
“古人言居, 犹今人言坐, 尊居犹云尊坐, 谓其之崇也。
”地位低的只能俯首称臣, 这便是 “宦” , 《说文》:
“宦,仕也, 从宀从臣。
”
郭沫若认为:
甲骨文和金文的“臣”像一只竖立着的眼睛 , 人在仰头时从侧面看 , 眼睛位置恰是竖着的 , 仰头竖目 正是跪着的人 , 是听从训斥和命令的形状 , 即臣服。人在屋中的状态和动作:
寴、 宂、 宇、 宙、 害、 寒、、、 宄、 守亲人之间亲密无间, 就是“寴” , 《说文》 :
“至也,从宀親声。
” 《段注》 :
“至者, 亲密无间之意。
见部曰:‘親者, 至也。
’ 然则寴与親音义相同。
”一个人在屋里什么都不干, 就是 “宂” , 《说文》:
“也, 从宀, 人在屋下, 无田事。
《周书》 曰:
‘宫中之宂食’ 。
” 人在屋下, 没有农田之事, 即是“闲” , 《周书》、 宴、 寂, 像声,古文夙。
”和都像是一张席 ,上说:
“供给朝廷闲散官吏的饮食” 。一个人闲了, 坐在屋檐下, 仰头看着屋边(宇)
, 联想到天地这所大房子里应该也有它的边缘。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
“宇之言吁也 , 谓望而惊其宽大也。
此与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同意。
是宇字本有大义” 。
“宇” 由此联想引申产生了四方上下、 广大之意。
《说文》 :
“宙 , 舟舆所极, 覆也, 从宀, 由声” 。
“宙” 就是舟车所到的地方, 屋宇覆盖的栋梁。
“宙” 的本义指房屋的栋梁, 栋梁是房屋坚固安稳的保障, 也是人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根本。
人们对屋边(宇)
和屋脊(宙)
的思考, 也触发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即“天地之大” 为“宇” , “世代更迭” 为“宙” , 这就是“宇宙” 。几个闲人聚在一屋, 免不了家长里短地侃大山, 不管是否属实, 背地里总会说人家的是非, 这就是“害” , 《说文》 :
“害, 伤也, 从宀从口” , 伤害之言从家起也。冬天, 人在屋里仅用 草垫裹身是可以体会到彻骨之“寒” 的, 《说文》 :
“寒, 冻也, 从人在宀下, 以覆之, 下有。
” 《尚书》 孔颖达疏:
“寒是冷之极。
”家里东西丢了, 被外人偷了称作“盗” , 要是家贼呢?这就是“宄” , 《说文》 :
“宄, 奸也。
” 现在我们说的“汉奸” 也就是通敌叛国的“家贼” 。家里的东西要保管好, 就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把手, 这就是“守” , 《说文》 :
“守, 守官也, 从宀从寸, 寺府之事者。
从寸, 寸, 法度也。
” “守” 的本义为掌管职守。如《孟子 公孙丑下》 :
“我无官守, 我无言责也。
”祭奠先祖:
宗、 宔、 宰古人认为, 人死了之后也要有安息之所, 不然便成了孤魂野鬼。
为逝者建庙立牌, 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得以安息,一方面也能够长久祭奠, 这就是 “宗” , 在房子里放上牌位,《说文》 :
“宗, 尊祖庙也, 从宀从示。
”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示像神主, 宀像宗庙, 宗即藏住之地。
”“宔”在《说文》 中的解释是:
“宗庙宔祏。
从宀主声。
” 《说文解字系传》 徐锴:
“宔, 以石为藏主之椟也。
”祭奠先祖, 也有专门的人来做, 这就是 “宰” ,《说文》:“宰, 辠人在屋下执事者, 从宀从辛, 辛, 辠也。
” “辛”即“罪人” , “宰” 的本义就是掌管杀牲以备祭的奴隶,引申泛指家奴。总结:“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是汉字成形于世的中心法则,我们勤劳智慧的先辈也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事物面貌呈现在文字之上。
《说文解字》 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 , 推究其起源 , 揭示了汉字起源与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古人的哲学思想、 文化遗俗、 礼仪制度等 ,对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 ] 许慎 . 说文解字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63.[2] 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81 .[3] 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编委会 . 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 [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 1[4] 左民安 . 细说汉字——1 000 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 2005[5] 杨飞 . 《说文解字》 宀部的文化阐释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作者简介:
宋思佳(1988-)
, 男, 河南洛阳人,四川 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2011 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167 4 —50 9 4 ( 20 10 )0 5—0 0 8 2一0 4从《说文》 ^部字看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文化+翟毅宁(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l匹tJJl成都6 10 0 6 8 )摘要:
《说文》 54 0 部, 与古代居室文化有关的有^部、 广部、 户部、 门部等, 其中以一部字为代表, 反映了古代居室建筑的演变情况和古代先民的农业文化心理。
古代居室有两种方式:
一是上古穴居而野处, 人们生活在洞穴之中; 二是沼泽低湿之地, 人们在树上筑巢而居。
从这两种原始的居住方式演变到后来的房屋建筑, 体现了古代先民的一种居家文化心理; 而且, 古代居室的演变与农业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对有关居室建筑的一部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 足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文化内涵。关键词:
《说文解字》 ; 一部; 居家; 农耕文化中图分类号:
H 10 9 . 2文献标识码:
AD O /:
10. 3863/j. issn. 1674—5094. 2010. 05. 018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也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 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说文》 将东汉之前的9353个汉字, 根据字形字义的不同分为54 0 部。
^部共收7 l字, 16 个重文, 后来新附的有3个…15¨ ” 2。
《康熙字典》 增补19 个, 散见在其他部中的还有宫、 官等字心” 加。
这些字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反映了占代的居室演变和古代先民的农业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对^部字及有关字构形的解析, 透视古代汉民族居家建筑的演变所反映的农业型社会的文化现象。l从《说文》 ^部字看古代居室的演变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的衣食住行完全依附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 由于松散的组织方式以及低下的技术水平, 当时尚未出现作为人文景观的聚落和建筑。
并且由于南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 远古先民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
北方气候干燥, 选择穴居; 南方气候湿润, 选择巢居。
这基本上都是依据居住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将天然洞穴或巢穴加以简单改造就成为最初的居住地。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生产技术有了进步, 先民们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并逐渐改进居住情况, 最终发展为地面建筑。农业发展需要充足的水源, 水也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 古代先民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一般靠水源而居, 这样就形成了古代两大农业区域:
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域。
由于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 先民们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
南方从构木为巢的“巢居” 发展到地面, 北方由“上古穴居而野处” ( 《易・系辞下》 )发展到地面。从诸文献记述来看, 种种的说法可以统一为两点:
一是上古穴居而野处, 人们生活在洞穴之中; 二是沼泽低湿之地, 人们在树上筑巢而居。
而据考古学家分析, 洞穴居住者, 随着社会进步而渐渐露出地面, 由穴居半穴居变为地面上建屋而居; 巢居者则渐渐把居住空间下降, 由巢居到半巢居( 即干栏式建筑)也变为地面上建屋。
《始学篇》 :
“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 号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 北方人穴处, 古之遗俗也。
” “南方潮湿, 北方干旱, 巢居和穴处适应小同环境而各自延续的时间不同。
长江流域以南由独树巢居, 经过多树巢居而演变成干栏式房屋; 黄河流域由穴处, 经过半地下穴居而演变成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 p ¨ 1。长江流域气候潮湿, 林木众多, 所以南方的先民们一般采取构木为巢的“巢居” 。
尽管文献中有关“巢居” 的记载不少, 但古文字中依据“巢居” 而造的字却很少。
因此, 巢居作为宫室的一种祖型, 比之穴居, 由于缺乏实物依据, 故推测的成分大一些。
甲骨・收稿日期:
20 10 —0 2—12作者简介:
翟毅宁( 19 8 6一), 女( 汉族), 陕西蓝田人, 硕士, 主要从事文字学及近代汉语研究。万方数据
第5期翟毅宁:从《说文》 ^部字看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文化8 3文中“乘” 的字形, 是从人从木, 上下结构, 像大人登于木上。
小篆字形稍变, 突出了人的两脚, 表示人登上树木, 后来才隶定成现在的样子。
所以“乘” 的本义是升、 登, 《诗经・卫风・氓》 “乘彼埯垣” , 即用本义。
“乘” 字所反映的古人的臀树习性, 或许是有巢氏传下来的习惯‘4 j120 。
巢居的选择主要还取决于环境气候条件。
据晋张华《博物志》 :
“南越巢居, 北朔穴居, 避寒暑也。
” 《晏子春秋・谏下》 说得更明白:“其不为槽巢者, 以避风也; 其不为窟穴者, 以避湿也。
” 这就是说, 巢居利于防潮, 穴居利于防风。
无论是穴居还是巢居, 在向官室的演变中, 都保持和发展着住屋作为人类抵御自然侵害的庇护所的基本功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出现的干栏居及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高台建筑, 就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对穴居和巢居基本功能的发展。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官室形式, 《新唐书・南平獠传》称:
“山有毒草、 沙风、 蝮蛇, 人楼居, 梯而上, 名日‘干栏’ 。
” 《说文》 中的“泽中守竹楼” 也应是干栏形式。
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 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 并且与阁楼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J5卜M 。北方黄河流域的穴居经历了从全部地下到半地下式, 最终发展成土台式建筑。
其中的代表字:
穴、履, 为地穴式建筑; 向, 半地穴式; 高、 毫、 京, 为土台式建筑。甲骨文“高” 字的下半部分应该看作是在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或深穴)的做法帕j59 0 , 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现后的一种建筑形式。
那口地窖( 或深穴)是贮藏私有财产( 或剩余粮食)的私密空间。从考古学提供的资料知道, 这一时期的土台子, 是人工用夯土办法打筑而成的。
夯土技术的出现, 很好地解决了木构件易于被雨水侵蚀的问题,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上古时代木构建筑的发展。
“高” 字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做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从构字笔画上看, 墙的做法似乎同“浅穴建筑” 屋顶做法一样, 也是“编树小也” ——栅的形式。
墙的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它使原始人建筑从地下( 浅穴建筑)走到了地面以上( 土台建筑)。
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 比只用屋顶的要崇大得多, 这正合了《说文》 :
“高者, 崇也。
象台观高之形。
从门, 口与仓舍同意。
凡高之属皆从高” …110。
又如甲骨文“京” ( 或为“亭” )字, 它的上半部分同“高” 字的一样, 下半部分可以看成是后世“干栏建筑” 的形式帕J5%。
“京” 的构成, 说明除“土台建筑” 外还有一种由若干立柱架起来的“木台建筑” 。
木台下边是敞开的半室外空间, 可以用来豢养家畜; 木台上边是居住面, 用屋顶和墙围成的室内空间。
这类建筑外观有些像两层的楼房, 正合“亭有楼” 的解释。
功能上, 由于抬高了居住面, 既可防潮湿又可避虫蛇, 又合了“民所安定也” 的解释一]3悱305。
此外, ^、 户、 门都为象形文字, 唐兰的“三书说” 也归为象形文字, “尸” 为象意兼形声文字。真正的初文, 应当是象形文字, 由象形文字可以分化成单体的会意字, 也可以成为复体的象意字, 更可以加上形符或声符而成为形声文字, 一切文字没有象形文字作根据, 就写不出来旧J64 。
这些字在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 里归为象物字, 这类字的字形象某种实物, 它们所代表的词就是所像之物的名称, 也就指的六书中的象形字。
^象房屋, 字书音m i6 n ,广象比“^” 简单的建筑, 字书音y f in 一” 16, 表示建筑物名称的字有很多是以“^” 或“广” 为表意偏旁的。“^” 甲骨文象房屋之形, 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0 J38 2,而“广” 是依IIJ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0 J366。
所以如果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 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字形往往从“广” , 如“庐” 、 “廊” 、 “庑” 、 “府” 、 “库”等。
在简化字里, “广” 旁有时简化为“厂” , 如“厨” 、“厩” 、 “厕” 等。
由^字符构成的汉字, 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 它们或代表不同类型的建筑, 如宋、 宫、室、 家、 牢等; 或表示建筑空间状态和部位, 如宇、 宙、宽、 字、 宏、 宸等; 或表示人与居宅关系的起居行为,如安、 宿、 寝、 寤、 寐等。可以说, ^系列字的出现, 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写真, 它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祖先从巢居穴处走向地面以及后来创造的辉煌的建筑文化,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居家建筑也反映了古代的农耕文化思想。2从《说文》 ^部字看农耕社会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初期, 经历过一段刀耕火种阶段。
到了新石器时代, 磨制工具进步, 从野生植物采集发展起来的农业出现, 逐水土而居的农耕氏族社会已具雏形, 原始聚落这一人文景观也就随之万方数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 0 10 定出现了, 典型代表为西安半坡遗址、 临潼姜寨遗址所反映的古代居住文化。
中国的初民也有r 上层住人、 下层养猪的家, 甲骨文、 金义“家” 字上是“^” ,下是猪的图画。
《说文》 :
“家, 居也。
从^, 狼省声。
” 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 认为从豕与从碾相同:
( 家)从^从碾, 獗亦声。
戮或作豕、 同∞j7 9 8 。依此“家” 是会意兼形声字, 从^、 从碾, 碾省声, 也就是说烈既是意符, 也是声符。古代居家建筑反映了古人的农业文化心理特点。首先,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 因此古人的居住地多选在水边, 而且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小能经常迁徙, 居住地要固定下来, 这样才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如“家” 字所反映的文化信息, 居住地固定, 有r私有财产才形成家。
《说文》 :
“宅, 所话也。
从^, 乇声” 。
“寄” 字下又说:
“寄, 讫也”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宅, 讫者, 寄也。
引申之凡物所安皆日宅” 【llj338。
可见, “宅” 为安身上. 命的处所, “寄” 是安身立命的状态。
古人盖房前要选一块好地, 《释名・释官室》 说:
“宅, 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 12J220。
即“宅土而居” 。
用声训来解释宅字, 虽非本义, 却反映出古人在营建居室时的风水观念。
《说文》 :
“室, 实也。
从^从至。
至, 所止也” 。
“至” 为到达的意思, 引申也有止息意; 室即指建筑内部的居室。
段注:
“古者前堂后室。
” 《释名》 日:
“室, 实也。
人物实满其中也。
” 引申之凡所居皆日室。
《释官》 日:
“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 …1338。
按:
宫言其外之围绕, 室占其内。
这砦建筑都体现了强烈的居家意识, 固定的居家建筑则反映了古人的农业文化思想。其次, 农业生产需要很多人分T 协作, 人们为了自身的发展, 也为了能在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 他们互相帮助, 聚族而居, 这样房屋也就给古人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 安定感。
《说文》 中的很多地方都可看出这一点:
如安, 《说文》 :
“静也。
从女在^下。
” 宓, 《说文》 :
“安也。
从^, 必声。
” 宓今作密。密, 《说文》 :
“安也。
从^, 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
” 密今作宁。
定, 《说文》 :
“安也。
从^,从正。
” 按“定” 甲骨文从^、 从足。
在甲骨文中,“正” 、 “足” 同形异字, 后来才分化为不同意义的形体。
“定” 表示人走入屋内之意, 本义是安定。
契,《说文》 :
“静也。
从^, 契声。
” 宴, 《说文》 :
“安也。从^, 晏声。
” 宴的本义是安逸、 闲适的意思。
宜,《说文》 :
“所安也。
从^之下, 一之上, 多省声。
” 从这些字的解释可以看出房屋对古人心理的影响。
若干居窜组成氏族聚落, 多选择在河边, 以解决饮水问题。
居室的取暖靠火, 一般穴居, 地卜居室中央都有火塘, 如半坡遗址。
古代居家建筑还注意通风采光,如《说文》 :
“向, 北H { 牖也。
” 牖, 即窗户, 而“向” 的本义即指朝北的窗户, 《诗经・豳风・七月 》 :
“塞向瑾户” 。
意指封闭好朝北的窗户, 用泥涂密门户, 以便过冬、 过年。
这也是先民追求阳光充足、 通风良好居住环境心理的反映。^部的不少字都与农业文化有关, 如穴、 窟、 宫、摩、 家、 宅、 宿、 宝、 安等。
《说文》 :
“^, 交覆深犀也,象形。
” 段注:
“占者屋四注, 东西‘j南北。
皆交覆也。
有堂有摩, 是为深屋。
” ¨ 1]337 “^” 是屋子的象形。
古代穴居野处, 未有官室先有^, 后有穴, “^”甲骨文、 金文字形很像房屋的侧面。
穴, 《说文》 :“土室也。
” 依山挖洞为室。
宫, 《说文》 :
“室也。
” 宫室是上古穴居发展的产物, 古人为避寒湿, 逐步抬高穴穹矮垣卜的屋顶, 脱离半地下的环境。
故《周易・系辞》 :
“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以宫窒之说。
” 宫搴同义, 然其侧重稍异。
根据考证, 宫为一组围成方形的房屋平面, 窒为立于台基上的坡顶房屋立面。
故宫专指外有封闭式围墙的建筑群, 室则为一单体建筑或其内部一居住单位。占代社会南采集经济发展为渔猎经济, 男人成了主要劳动力, 《说文》 :
“男, 丈夫也。
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也。
” 丈夫即男人, 会意字。
女人在家理家务安静的生活。
《说文》 :
“安, 静也。
从女在^下。
” 此会意字, 这是说把女孩子关在家里便叮以安静。
夫妻占有共同经营的家庭经济, 使个体家庭从母系氏族中分离f l{ 来成为现实。
这种经济生活带来爱情的自私性¨ 2j8 5。
“家” 字甲骨文象^下有豸, 即屋里有猪, 表示财富的私人占有。
这是原始氏族集体养猪私有化的结果。
又“宝” , 繁体字为“寅” , 《说文》 :
“珍也。
从^, 从玉, 从贝, 缶声。
” …” 1‘‘^” 是屋子, “缶” 是瓦器, 玉和贝代表财物, 家中瓦罐藏着贝和玉, 那当然是“宝” 。
从这合体结构字就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当一夫一妻制家庭成为个体经济单位时, 它便从母系氏族公社中分裂出来, 社会财富开始私有, 最终由于个体家庭的稳定, 私有财产大量出现。此外, 还有完、 富、 实、 宽、 宥、 宠等都表示这种农业型社会的财产私有状况。
《说文》 :
“完, 全也。
” 此为引申义, 本义为屋搴周全; “宽, ...
相关热词搜索: 《说文解字》“宀”部蕴含的文化意义 蕴含 说文 意义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