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经典禅语摘抄1 1.外在的和*要以内在心灵的和*为前提,而内在的和*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2.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3.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净慧长老经典禅语摘抄3篇,供大家参考。
1. 外在的和*要以内在心灵的和*为前提,而内在的和*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2.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3. 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
4.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5. 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千千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6. 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两回事。一切从对立的心态出发,就是生死,就是世间;若能心包太虚,烦恼即刻成菩提,世间也就是出世间。
7.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常心。
8.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9. 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10. 见到任何事不动念,就像镜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这个地方做,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
11. 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12.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13. 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14. 在真理上,一切法*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
15. 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16. 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17. 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18. 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19.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20. 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21. 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2.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导下度一切苦厄。
23. 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
24. 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5. *常心是一种*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26. 信任是禅,关怀是禅,*衡是禅,适度是禅。
27. 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28. 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29. 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30.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相关热词搜索: 摘抄 长老 经典 净慧长老经典禅语摘抄3篇 净慧长老经典禅语摘抄1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在线阅读 净慧长老禅语50句(三) 净慧长老语录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