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10篇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 882017年11月刊(总第 55 期)体育教学投稿日期:2017-09-30作者简介:徐小云(1981~),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10篇,供大家参考。
55
期)体 育 教 学投稿日期:2017-09-30作者简介:徐小云(1981 ~),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7)11-088-03基于不利体育课程资源的体育教学实施策略徐小云(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031)1 不利体育课程资源的构念不利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1)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等人力物力资源不利,如师资、场地设施与器材不足以充分保障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2)环境、气候因素不利与正常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如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持续影响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利于体育课程的资源是指影响、阻碍体育教育教学功能实现的自然环境、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总称。2 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实施体育教学的意义2.1
是落实国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的体现2016 年 5 月国办发〔2016〕27 号文件再次强调“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课程标准(2011 版)》也给出了“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的建议和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努力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保障体育教学正常实施、发挥体育教育教学功能的本身就是践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的体现。2.2
是体育学科价值及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突破口体育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紧密相关的综合学科群(黄竹行,2009),更被赋予了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功能和价值。而功能和价值的体现是通过身体练习、技能和方法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来实现的。同时,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日趋受到教师个人、学校、社会的全面重视。体育教师自我价值实现将首先为个人的专业化所左右,是否能够开展高效的体育教学首当其冲。体育教师在意识上将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当成挑战的机会,而不是懈怠的借口;行动上将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当成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手段,而不是偷懒的理由;更不能让不利体育课程资源成为学生抱怨的出气口。那么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去保障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实施,必将成为实现体育学科价值、教师自我价值的突破口。3 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实施体育教学的策略3.1 借鉴多种理念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3.1.1 借鉴 SPARK 课程理念实施体育教学 SPARK 课程是将休闲娱乐、游戏与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其中学校体育活动板块强调多让学生参与中等强度至剧烈的体育活动,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了摒弃枯燥的教学方法、活用道具、吸引学生进入活动情境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创新等特点(李凌姝 2009),可以供不利体育课程资源下借鉴。另外,由于其组织活动、练习的场地选择在 30×20的区域内进行,对人力、物力资源不足或天气、环境不利条件同等适应。(1)体能练习(Physical Exercise)。SPARK 课程的原型是用沙包进行的二人传接游戏。快速组合成两人一组的团队,进行传沙包练习。①方式一:音乐(或哨音)响起,开始传沙包,音乐(哨音变化)结束时,持沙包的同学,手拿沙包,追击并触及同伴,触及到交换角色;音乐(或哨音)再次响起,两人恢复传递沙包,音乐(哨音变化)再次结束时,互相追击,循环进行。追击形式,由走及跑。②方式二:2 人一组抢沙包游戏。2 人做在地上,沙包放在两人之间,音乐(或哨音)开始“拍手游戏”,音乐(哨音变化)结束时,抢沙包,反复进行。2 人的姿势由坐姿→跪撑→俯卧撑依次进行,最后过渡到,以对方支撑手臂为球门,开始射门和防守游戏。借鉴理由:场地要求不高,占地面积较小,趣味性且锻炼价值大;沙包传递可换成排球对垫球、篮球传接球等练习。(2)技能教学(Skill Exercise)。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①阶段一:在规定的时间内(课音乐控制),连续完成10 次正确传接球,即可后退一步继续进行,完成 3 次后退为优质组。提醒学生主动将完成传球的次数喊出来,激发同伴和自己的传球兴趣。②阶段二:3人传球,外两人通过传球找到空当,用篮球击打到小标志桶,为成功一次,防守成功交换传球同学。③阶段三:5 人
体 育 教 学89 2017年11月刊(总第
55
期)传球。5 人一球,依次传球,路线最终形成一个五角星形状,熟练后逐渐增加球的个数由 1 个逐渐增加到 5 个。④阶段四:7 人传球比赛。3 人一队、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守,1 人为自由人,规定的区域内进行传球对抗比赛,无论哪个队,均可将球传给自由人,但本次传球不计数,并且,自由人必须将球还给传球给他的球队。先完成3次传球得1分,规定时间内,得分多队获胜。借鉴理由:场地要求不高,组织形式简单,趣味性且技能提高针对性强;从传球基本技术学习、巩固提高、技术运用逻辑清晰,便于组织。3.1.2 借鉴现代网络、软件平台资源实施体育教学 (1)fittime 体能练习视频。fittime 是目前网络上比较热的一个体能练习教程,包含了核心力量训练、下肢力量训练、全身力量训练等。借鉴该教程并不限于 15 分钟一个片段,场地器材需求低、方式多样、便于操作和推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借鉴教程中与基本运动能力或者说田径的跑的辅助练习高度相关,如轻松跑(频率提高)、弓步蹲(改善步幅)、登山跑(速度耐力)。(2)各种体能、技能练习手机应用软件。智能手机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手机平台中搜索相关应用软件,可以搜到海量的应用平台,尽管每个免费软件仅提供一些初级的、很少的练习方式。但是,这对体育教师来讲,将每个练习进行改编、创编成适合学生练习的方法,都将是其无限的资源。3.1.3 新兴体育器材运用实施体育教学 (1)瑞士球。瑞士球训练是青少年体能训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李建臣,2011),在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环境、天气因素下实施体育教学能发挥趣味性、灵活性的特点。笔者建议在低学段(水平一~三)依托瑞士球开展游戏活动,较高学段(水平三~五)依托瑞士球开展体能练习或者技能学习。体能练习有很多成熟的案例,本文就不赘述,这里就游戏和技能学习示例,供大家讨论。
①瑞士球游戏示例:人球追逐。学生分成人数相当的两组,面对面排成内外两圈,瑞士球和指定的一名同学在两组围成的圆环之间,圆上的同学集体、依次拨动瑞士球追逐指定的同学(亦可人追球)。人(球)被追上后,交换一名同学进行。②依托瑞士球的技能学习。依托瑞士球进行动作过程的体会、模拟练习,例如实心球的投掷全身协调用力的过程模拟。(2)软梯练习。软梯在体育训练方面被广泛运用,在中小学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方面也有较大的时间价值,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跑的能力、跳的能力以及灵敏素质有特殊的时间价值。在不利体育课程资源条件下有三种方式:
①软梯直线方向练习。鱼贯进行的小步跑、高抬腿、快速垫步前(后)跑、两腿前交叉向前(向后)跳、单腿蹬跳、转髋跳等。②软梯水平方向练习。连续进 行的水平方向练习交叉分腿平移、平行前后侧移步、框里框外并步侧移、侧向前后跳、臀部扭转侧移跳等等。③软梯的直线和水平方向结合的练习。依次进行的并腿向前跳、并腿向右后跳、左右跨步向前(后)跑、Z 形单腿后踢往前(后)跳等。当然除了在体能方面的练习外,也可以拓展进行一些,追逐类游戏,跳房子游戏等趣味性练习。(3)平衡板(球)。平衡板(球)是也是目前大众体育中被广泛使用的器材。该器材占地面积不大,各种跳的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平衡练习时对学生的平衡能力,尤其是小肌肉群力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3.2 选择多样内容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3.2.1 简便易行的技能教学 简便易行的技能教学,主要指体育教材中,受不利体育课程资源限制较小的、教材中基础性、简单化的基本工作、诱导练习以及辅助练习。例如,武术教材中的手型、步形、手法、腿法;体操教材中的原地、行进间队列队形等基本体操动作;各类教材中的诱导、辅助练习等。再如,双杠的支撑摆动辅助练习,可以根据教室内的桌椅承受能力实施教学练习。3.2.2 简 化 规 则 与 器 材 的 球 类 教学 在体育课程资源不利条件下,前文介绍的篮球 7 人传球比赛,增设简易篮筐,以及下面介绍的软式排球比赛,都是在室内或者场地器材不足下不错的选择。(1)第一阶段:学生 6 人一组,每 2 人组成一队。其中一队拿短绳。做固定的球网,与腹部一般高。另外 2 人一组进行排球比赛。3 分一局,输掉的队,拿绳,依次进行。(2)第二阶段:拿绳的同学,开始将球网由低到高调整,球网由固定到缓慢的移动调整。(3)第三阶段:对排球比赛的两组同学进行限制,例如,3 次击球过网,每人不能连击等。运动技术在这类简易的球类比赛中不断被使用,且也越来越熟练。同时在一个难度(对抗赛第一阶段)达成后,学生继续挑战下一个难度(阶段),通过这种“栅栏”式的设置,“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目标的达成时间必然会在兴趣盎然中缩短(姜庆军,2013)。同时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要求也并不高,室内、室外均能开展。3.2.3 丰富多样的体能练习 前文述及的 SPARK 课程中的体能练习、fittime 中的体能练习及网络软件平台等、各种新兴的体育器材等方法手段,在技能项目基础体能练习、核心力量练习、柔韧性拉伸练习等方面,对实现克服不利体育课程资源实施体育教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3.2.4 针对性的理论教学 (1)与近期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教材相关。在进行篮球教材的单元教学时段,遇到只能进行室内的理论教学情况下,体育教师可以制作 PPT 等课件进行以篮球为主的理论课教学,如篮球的历史变革、篮球的场地器材、篮球的规则裁判法等。(2)与近期学习的技术动作相关。针对教学中的动作重难点、易犯错误,体育教师通过微视频制作动作过程解析,高年级甚至可以进行学科关联知识呈现(如物理学科知识与投掷关联),明确动作技术原理,结合表象训练法,建立动作概念,缩短动作技能掌握时间。(3)与近期学生体育实践课中的综合表现相关。对体育教学中发现的、学生表现出来生理、心理方面的不足、误区等,进行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介绍、以及视频资料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艰苦拼搏精神等等。不仅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下转第 93 页)
体 育 教 学93 2017年11月刊(总第
55
期)题要与前面的技术技能练习有关系,而要突出这个主题,就需要设置能够让主题凸显的比赛场景,设置能够让主题凸显的规则。教学比赛可以说是修订过的比赛,场地、人员、规则、要求、场景既与实际比赛有关,又与实际比赛有别。教学比赛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体育项目比赛规律的认知水平,在此类教学比赛中,教师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指挥整个比赛的进行,不断提醒需要学生注意的事项,在出现问题时随时可以停止比赛进行分析和指导。教学比赛的设置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的思路,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2 课内联赛课内联赛是基于比赛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专项教学的实际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具体教学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将学生分为相对固定的小组,将某一时间段的课时作为赛季,按照既定的对抗规则,以小组之间的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内联赛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1)转换教师的主导形式。教师可以从繁杂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程序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针对性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内部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通过分工协作来分配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3)活跃课堂氛围。竞争性是运动项目的灵魂,是学生热爱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联赛的形式,学生得到亲身经历实战的机会,课堂氛围由此得到活跃。(4)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组队参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环节的配合,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任务导向性明确。联赛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导向,能够激发学生围绕这个任务导向努力训练、积极备战、认真发挥能力。(6)促进角色多元化发展。学生能力有差异是毋庸置疑的,采取联赛的形式,有利于提供多种角色供学生选择,如教练员、裁判员、仲裁员、统计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通过承担不同角色,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长技能、懂规则、会裁判。采取课内联赛的形式绝不是“放羊”,绝不是放任不管,课内联赛教学法的实施实际上具有明确的教学程序,这个教学程序一般包括 4 个方面:(1)赛前准备期。赛前准备期一般需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赛事的组织与管理、规则与裁判法、教学训练方法、参赛训练学等。在此阶段,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赛制,培训一批能够执法的裁判员,将学生根据竞技水平进行相对合理的分组,推选出每个小组的负责人,示范讲解赛前训练需要注意的一般事项以及比赛中的指导方法等,要进行赛前的动员,提升学生对比赛的渴望度。随后给予一定课时,由小组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则主要负责巡回指导。(2)赛中比赛期。按照赛制安排,采取小组循环对抗的形式进行比赛,轮空的小组成员则负责裁判的执法等工作,教师主要负责掌控全局,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比赛结束后对比赛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让各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赛后总结,进而依据比赛情况设计新的训练计划,随后安排一两节训练课作为赛中训练课,随后再次进行比赛。(3)赛后总结。这个赛后总结主要针对比赛的整体进行,侧重于组织与管理...
《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课 题方案 ]
金坛市教育局教研室
常州市体育教育名师工作室
李长志(执笔)
一、课题的缘起与解决的问题 1、研究背景 2003 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采用了“领域--学科--模块”的结构, 以“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 从而使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产生实质性的突破。与以往高中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基本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其下为学科科目 科目下设模块。
高中新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体现模块课程特点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构成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从已公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来看在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I 的七个领域、15 个科目中共安排了31 个必修模块和 115 个选修模块”摘自华南师大高凌飚等教授文稿。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课程内容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模块间的衔接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有不同的结构包括传统的单向递进结构、横向并列结构以及交叉结构。通过一年多来的实验可以看出模块的设置与使用为我们实现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提供了可能不仅直接改变着课程的结构和面貌 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而且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受其影响“模块”遂作为“单元”替代词而广泛使用。
“模块”本是工业用语“模块课程”modulate
curriculum就是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 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
最早见于世纪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能力教育体系。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
垒灵活地进行组合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职业技术发展教育的要求。
这样的特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因此模块课程很快扩展到普通中小学的核心课程领域。随后什么是课程的 “模块” 采用模块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有什么意义对学校日常的运作或更具体地说 对教学和评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成为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体育学科领域也不例外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美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大单元模块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攻方向和各项改革的重要前提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果。我国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单元模块 教学的改革很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体卫艺司和中央教科所也开始组建相关课题组从事模块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编写相关教材等等。
2、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的实验过程中尽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可“模块”的内涵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它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解决和回答“如何教会学生完整技能” 、 “如何避免教材在低水平上重复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 “如何看待教学过程中花样多、实效少” 、 “如何走出评课时只关注[课]和[密度、强度一把尺]的怪论” 以及“如何让学生体验运动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实践过程来有效地实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同步发展”等实际操作问题还没有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策略而这些问题似乎都与“模块”有关。我们把“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作为主攻研究方向就是充分认识到模块教学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还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集合体更是一个教学模式的载体。模块的核心是过程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教学效果它能承上启下从小见大。因此进行教学模块的研究向上可能会牵动着教学思想、课程设置的研究向下可能会牵动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横向可能会牵动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评价的研究。鉴于此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将根据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观以及体育课程自身动态的教学特点试图拓展课程学习内容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不同水平段的目标体系体现“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新要求”的设计思路从某一运动项目技术如排球、体操、田径等为主的小型活动模块向以某种“主题” 如速度类、跳跃类、球类、情境、器材、方式、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来设计的大中型模块转化。我们觉得这样的转化更利于学生对“体育” 、 “运动” 、 “身体”等现象形成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也会推动新的模块设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的教学模式的
开发也必然会改变对体育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本课题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学的内容如何以模块形式呈现其教学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
二、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教学整合是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科知识、课程资源等诸多相关的教学因素进行巧妙、有机的融合使教学诸多因素相互渗透纵横贯通从而能达到整体联动、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实现教学科学化的理想境界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策略。
2、模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它把“模块”视为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还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中长跑、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 18 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它把“模块”视为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
《人民教育》05 年第 15、16 期上的阐述是所谓“模块”是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即主题单元。把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就其内容而言 整体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至力于共同说明一方面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应对单元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而非分散、孤立的整体把握。之所以叫“模块”是为与一般意义上以“课”为单位组织的内容进行区别。
本课题研究中的“模块”界定为就是在综上所述的背景下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 重组和拓展性开发的某些运动技能和运动形式使每个主题学习单元方案都有达成新课标相关学习领域的水平发展目标为完成某一学习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子目标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这种活动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习目标为背景来进行的。
3、教学模块是把水平目标引领的教学内容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模块即把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学内容 并对这个主题教学内容作教学时数上的相对规定。
从原理上说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以及学生个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块库按一定的规律将模块进行组织和分类。
4、模块教学是以一个教学模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教学中必须从模块这个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制定教学方案即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对某个主题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学习过程。
它是由主题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的模块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选用多种课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等环节构成。它应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学模块与模块教学的区别联系教学模块强调的是一种教学内容的集合模块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层面上在规定的课时内对一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5、模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是运用传播学、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以及现实可能条件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评价与修订方案的系统的过程。
模块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取自己模块库中的模块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决策再将一个或几个模块有机组合成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的教学设计过程。
6、有效策略有效策略主要涉及下列二个词 ●“有效”是指受教育者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育者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受教育者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受教育者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育者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活动。
●“策略”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研究中的有效策略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它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教育者产生自己的有效策略。
(二)、支撑理论阐述 1、理论基础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这就是教学设计。
模块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种,是将教学的诸要素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学质量。
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 ①、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完成《基础教育...
社会科学 2018 年 6 月 01
313 体育院系篮球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吴正阳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79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合成事实的策略及当前我国所采用的课程实施策略;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探讨我们将来可能会有的实时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课程实施;篮球课程实施;实施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6X(2018)06-0313-03
1 课程实施的涵义
对于“课程实施”涵义的理解,是影响课程实施策略选择的一个基本因素。国际上对于课程实施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很少有“课程实施”问题的专门研究。出于对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未至 60 年代末所进行的“学科结构运动”的反思,人们开始对那种认为“只要课程改革计划完善就可以自然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结果”假设提出质疑,并且逐渐意识到“课程改革很少有在实践中获得所希望的实施效果”。因此,开始关注课程实施的问题。但一直到现在,关于课程实施的本质问题,学者和专家们都有不同的理解。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体育课程价值得以生成和体育课程目标赖以实现的实质性环节。经由体育课程实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的健康水平、身体素质及体育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然而,如果仅仅热衷于研制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蓝图,而不关注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那么,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想就很难转变为教师实际运作的课程和学生真正体验的课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从不同层面研究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课程实施的策略
2.1 钦与本恩的课程实施策略
关于整体的实施策略,钦与本恩认为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 1 )
实 证 一 理 性 策 略 ( empirical-rational strategies),该策略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使实施者相信改革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服从并加以实施。它强调实施者的能力与主观上要求改革的迫切程度。因此,采用此模式的关键在于澄清实施者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增强其效能。该策略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研究一开发一推广”(RDAD)模式,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新课程运动”中曾普遍运用。
(2)权力一强制策略(power-coercive strategies)。该策略要求个体遵从那些制度高位者的意愿.尽管学校教育中很少直接采用这种策略,但是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高位者通过提供各种物质的或符号的奖赏,强迫人们接受新计划。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往往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迫使无权势的一方顺从。
(3)规范一再教育策略(normative-reeducative strategies)。该策略同样奠基于人的理性和智能,但与实证一理性策略的基本假设有很大不同,实证一理性策略认为人的智能是纯个人、心理的现象,改革是一系列合乎理性的活动依照线性序列展开的过程。
2.2 麦克尼尔的课程实施策略
考虑到课程改革可能由不同层面的(如国家的、地方的、学校的、教室的)教育机构发起,麦克尼尔总结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即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和自中而上策略,与软和本恩的观点相比,他的主张更贴近具体的教育情境。
(1)自上而下策略(Top-Down Strategies)。该策略的技术性很强。课程变革是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机构发起的,在实施中强调学校中的其他因素与变革相一致,否则这种技术上的变革难以进行或维持。
(2)自下而上策略(Bxtton-Up Stategies)。在这种策略中,变革机构试图通过教师检视学校中的问题,由此成为革新者而引入变革,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是变革的发起人,该策略典型的例子是“整合发展策略”与“教师作为变革动力”(Teacher as Agents of Change)。
(3)自中而上策略(Middle-Up Strategies)。与前两种策略相比,这种策略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它认为从上至下的策略过多地依赖于外部的奖赏,从下至上的策略又必须以个人或群体倾向改革为前提,然而事实上学校文化总是相对保守的,不愿主动变革。[1]
3 课程实施策略现状
3.1 国家仍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发起者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全国使用统一的体育课程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学校、教师缺乏开发、实施课程的自主权;教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体育课程实施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课程实施策略一直是单一的、发生在国家水平的自上而下的策略。事实也是如此,很难想象在应试教育挤迫下教师或学校会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发起者。尽管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管理呈现出共享课程决策、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民主化趋向,尽管自上至下的策略难以顾及学校的具体情境和教师的能力和看法,但在实施一个目标明确而一致、设计精确而清晰的体育课程计划时,这种策略无疑是最有效的。
3.2 忠实取向仍然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流
从体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看,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分别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之处,3 种价值取向并不是绝对排斥和对立的关系。忠实取向强调忠实执行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注重按部就班;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达和接受,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与改变,注重体育课程实施与具体课程情境的结合;创生取向强调真实的课程情境,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深受建构主义课程观影响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价值,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如果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否认忠实取向的价值,那势必滑向矫枉过正的误区。事实上,相互适应取向本身并不是十分清晰,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有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它们的局限性,而课程创生取向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忠实取向仍然是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的主流取向。
3.3 学校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
强调国家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发起者,强调忠实取向是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的主流取向,意味着体育课程实施的高起点。不过,无论采取哪一种课程实施策略也不管采用哪一种价值取向,由于学校在教育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任何一次体育课程改革,都必须经由学校这一环节,体育课程的理想才可能转变为现实。这一点是不以采取的课程实施策略和价值取向为转移的。如果说体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在国家,那么, 体育课程实施的重心无疑在学校。[2]
教育学 314
2018 年 6 月 01 4 未来篮球课程策略与方法的发展方向
4.1 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发展
通过以上对三种课程实施策略的分析,可以发现,每一种课程实施策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同时又有其局限性。例如,从上至下的策略,尽管人们批判其不关注学校的具体情境和教师的能力与看法,但在实施一个目标明确而一致、设计精确、清晰的课程计划时,这种策略无疑是最有效的。相反,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采取从下至上或从中间向上的策略显然更恰当。
以此审视我国的课程实施策略,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制约课程实施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比如,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认识——计划执行说还是动态发展说;课程改革发生的水平——国家的、地方的还是学校的;课程管理体制一—集权式还是分权式。教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课程实施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课程实施策略一直是单一的、发生在国家水平的从上至下的策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嫁合发展,选择恰当的实施策略。
加速体育物质条件的建设,莫让“硬件”变“硬伤”,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场馆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物质保障。不断改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环境,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硬件建设,对促进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其心情愉快地掌握运动技能,无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案而得到实施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大多数国家,教师不参与或很少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我国也基本属于这种清况。为实现成功的课程变革,他们将教师培训看作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认为这是一个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培训活动多以集体形式进行,设计也比较详细、精确.这些与教师具体工作责任繁密联系的培训,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师培训活动中,迁伴随着一些支持性的活动校外专家对课堂的指导:召开专题会议,使教师了解如何将新课程与特定学校和课堂相适应;同事之间的观摩、讨论等。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但比较注意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而且还尽可能为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机会,这是很好的尝试,但在实施中,缺乏对教师的培训,或培训缺乏一定的支持活动,不能善始善终,使教师不能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缺乏课程实施的必备技能,只能独自面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这样,课程实施成功的机几率是非常小的,在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科学的培训就更加重要。[5]
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教师灵活运用现代科技,使之和课程教学相结合。运用更加简洁有效手段使教学容量更大,教学效率更高。
4.3 多 媒体与教学结合理论基础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角度看,运动技术本身属于一种缄默知识,肌肉的外显操作以及近似准确的认知性知识描述都无法完全解释某个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既是体育科学原理与实际锻炼和竞赛动作之间的中介性理论,又是完成锻炼和竞赛活动的具体方法,它本身还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累计成果,属于‘操作性知识’。通过相近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分层教学。有利提高教学质量。
图 1 视频分析素材的采集与整理理首先确定对某个项目的的技术分析的动作要求,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也可以通过自行录制。一般来说,可以用普通的录象设备来记录,也可使用高速录象设备.录制视频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进行安装视频采集设备,视频的采集主要分为以下步骤;[6]
(1)单一技术动作;通过不同机位摄像机拍摄图像通过计算机在显示终端进行投像,显示终端显示内容为 2 大块,一块为实时同步投像,另一块为教师资料视频,作为对照,学生通过视屏教学的方法进行技术动作学习和纠正姿态。
(2)战术教学;教师通过视屏显示终端进行战术演练、分析,摄像机的回放功能进行训练纠错,让学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自我纠错和大局观的培养。
(3)技战术结合;通过摄像机拍摄录像功能,在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及教师后期处理将所处的不同情况下采取何种技术动作做出统计分析,利用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数据;例如当进行后卫和中锋的掩护配合,中锋可根据防守情况做出后转身顺下和弹出接球投篮等选择,后卫可根据防守情况做突破、分球中锋或投篮,做出清晰的说明在何种情况下配合成功率高。
(4)篮球理论知识教学;通过单一的技术动作慢动作剖析,通过图像音频的教学能更加直观的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率会提高。[7]
4.3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尽管每一种课程实施策略强调的主体是不同的:从上至下的策略强调以国家或地方为中心;从下至上的策主张以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起点;从中问向上的案略作为二者的折中,认为以学校为改革的基本单位是最适当的。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其作用还远远没有把握出来。这实际上为学校实施课程提供了一个契机.要使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在课程层面上注意来自于校外的信息,汇总学校内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操作和实施,同时也要求国家、社会给予相应的保障措施。
(1)理解与内化阶段。无论是体育课程标准,还是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育教科书,都需要体育教师去理解、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体育教师作为联系学生与体育课程的桥梁,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体育课程新理念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式,并不是体育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所熟悉和经常运用的,需要体育教师的重新学习、理解和内化。
(2)酝酿与准备阶段。经过理解和内化的课程理念要外化课程行为,要进入到教师运作和学生体验的阶段,还必须经过酝酿与准备这一中间环节。酝酿主要是指对具体的体育课程实践工作进行思考与协商,思考主要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协商则是集思广益的集体行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校课程方案和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3)运作与体验阶段。教师运作的课程与学生体验的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从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看, (下转第 317 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18 年 6 月 01
317 核心理念融入到影视领域,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也接受了意识形态教育等。另外,国家基层公职人员也要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民众对政府人员的印象最直观的感受是来自各个领域的基层公职人员的服务,基层是最接近民众的一线岗位,如果基层公职人员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公务人员形象,那么也必将感染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国家意识形态号召的情绪。整个社会气氛的和谐,才能使大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四,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对颠覆国...
周五周末仰卧推起成桥,毽球左右脚各25个×2组创编一种双人合作跳绳的方法,通过班级群展示续表(三)强度适中又有趣小学生居家锻炼方案既要保持适中的运动强度,又要充满趣味性。学生每天应开展1小时左右、中等以下强度的锻炼,内容以拉伸运动、广播操、平衡性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撑、跳绳、深蹲等自重训练和其他使用小型器械的室内项目为主。尤其提倡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亲子互动项目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如“剪刀石头布” “踢毽子” “跳房子”等游戏,促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四)简单实用重实效小学生居家锻炼设计要重实效,对场地不必苛求,器材可以简单轻便,练习形式不宜花哨,练习方法简单易学。如跳短绳练习,器材简便,场地限制较小,不管在室内,还是在室外,甚至在走廊上都能练习,对发展学生下肢力量、耐力素质及身体协调性效果非常明显。甚至可以根据家庭实际对项目进行改良和优化,如空手模拟跳绳、花样跳绳、亲子合作跳绳。简单实用的项目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的实效。二、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内容(一)国家体质健康水平检测项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衡量和检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指标,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体质健康状况。居家体育锻炼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项目进行设计,如1分钟跳绳、平板支撑、3分钟跳绳、仰卧起坐等(见表2),增强学生柔韧、速度、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表2 水平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型居家锻炼项目周一周二周三周四速度素质:1分钟跳绳5组+校本跆拳道操力量素质:平板支撑 60 秒/次 3 组+校本跆拳道操耐力素质:3分钟跳绳3组+校本跆拳道操达标项目:1分钟仰卧起坐5次+校本跆拳道操周五周末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30秒/次5次+校本跆拳道操自选:篮球运球,足球颠球、左右拨球,短距离折返跑,哑铃等(选一至两项活动1小时)必选:校本跆拳道操续表(二)居家亲子室内体育游戏疫情期间,由于大部分家长也同样隔离在家,因此居家体育锻炼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亲子室内体育游戏,倡议学生、家长一起运动,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对于这类游戏的设计要涵盖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反应速度、平衡能力、耐力等方面的发展。例如“武侯体育”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居家亲子室内体育游戏套餐”(见表3),为师生在疫情期间开展居家室内体育活动起到了科学锻炼的引导作用。这些亲子游戏内容简单有趣,方法完整细致(从准备部分到游戏部分再到身体素质训练),科学合理,容易开展。表3 居家亲子室内体育游戏套餐项目计时传物踩气球幸运“7”推墙闯关掰手腕游戏方法30秒计时开始,家庭成员用家中任何物品做循环传接,最后物品在谁手里就做3个深蹲起立或表演才艺把气球拴在双脚踝外侧,在规定范围内,双方既要保护自己的气球又要踩破对方的气球,气球被踩破或人出界为失败家庭成员站成一排循环报数,当遇到带“7”的数字或者7的倍数时就不说话,做下蹲动作家庭成员面对墙站立在50厘米处做20个推墙动作,再逐步增加与墙的距离做20个,直至分出胜负双方坐于桌子两侧,右手置于比赛固定点位,左手握拳放在后背,两人两个大拇指紧紧相扣,听令后把对方手背掰至桌面为胜(三)渗透安全教育的课程疫情期间,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例如,可以让学生参加线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观看结合当下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课程,以及基础安全常识课程和安全健康专题课程。线上课程采取富有趣味的短动画播放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轻松掌握安全教育知识和技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3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疫情与教育·在线教学22
能,从而提高健康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居家锻炼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扭伤、拉伤等运动损伤设计课程,通过直播和录播的方式,教给学生自我预防、自我处理的方法。(四)舒缓眼疲劳的训练在这个特殊时期,学校根据国家发布的“停课不停学”精神,推出不同形式的网络课程。学生长时间观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造成眼部疲劳,导致眼睛不适。同时学生居家期间也会阅读大量书籍,阅读距离过近或时间过长,也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因此,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方案中一定要安排舒缓眼疲劳的训练,如利用网课间的休息时间做眼保健操、眼球操、望远等练习。这样既能缓解视觉压力、预防近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三、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实施策略(一)家校联动,共同战“疫”疫情期间,家长是孩子居家体育锻炼最好的陪伴者、帮助者和监督者。学校要和家长形成锻炼共识,营造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运动氛围,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锻炼身体,共同完成一些双人练习的合作项目,如仰卧起坐练习、双人跳绳等。同时,项目设置要考虑家长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辅助性、协作性动作为主, 避免强度大、负荷大的练习影响家长和学生参与居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二)以评促练,养成习惯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在居家体育锻炼实施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群等公共平台,及时对居家体育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积极配合的家长进行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例如,学校开展“五福”争章活动,由各班推选若干名居家体育锻炼优秀学生,发给防疫健体福(见图1),通过学校公众号定期推广“最美锻炼娃”的事迹和经验,并颁发积极锻炼家庭荣誉证书。通过多元评价,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家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锻炼效果越来越好,成为抗疫期间每天的必修课。图1 防疫健体福(三)利用软件,提高效率一般一个体育教师要任教4~5个教学班。疫情期间,如果逐个了解、统计、反馈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情况,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教师要依靠信息技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负担。学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体育类App发布和共享居家体育锻炼的课程内容、锻炼项目、技术指导、情况反馈。如钉钉软件具有班级打卡功能,教师可以轻松发布体育课任务;学生可以接收每日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眼保健操等任务;家长可以直接登录软件录入学生锻炼情况;教师登录客户端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班级学生完成情况,并通过信息提醒学生按时完成。疫情当前, “停课不停练”。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方案,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调整心态,增强抗疾病能力。广大教师对此要继续深入,这不仅是为了共同战“疫”,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奔向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蔡景台.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实施与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2015(3):35-36.[2]王跃红.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学校体育,2015(1):34-35.[3]孙德明.家校联动模式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策略[J].体育教学,2019(12):42-43.[4]张勇卫.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家庭作业校本化架构与实践[J]. 中国学校体育,2018(10):23-24.[5]刘坚.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现状及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9(14):147-149.(浙江省嘉善县城西小学 314100)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3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疫情与教育·在线教学23
187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姚如意 周口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 :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是深入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将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学生发展;中心;体育课程;课程理念;意义;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51(2017)05-0187-01
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 理念对推动体育课堂理念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是深入贯彻“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育要体现人的作用和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成为知识的掌控者,而非是知识的奴役。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集中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体育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2)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是确立学生学习主导地位的重要指导思想: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从而树立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的形象,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不能提出质疑,更不能对知识加以改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举措,它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其个性化发展。
(3)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可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学而有用”,如今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随着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学生已经无法再单纯的用理论知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教学理念,就必须更加注重学以致用,而非空谈理论。
2 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 理念的 基本含 义
(1)尊重学生“自然属性”的发展:学生的“自然属性”,即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包括性格、脾气、禀赋等多个方面。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就是要让他们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顺应人性发展规律,不对他们的天性发展施加过多的限制。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就是坚持“以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就是要让学生的内在禀赋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学生的“社会属性”,即学生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一系列的人的基本属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教育属性。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不能走向尊重学生“自然属性”的极端,过分的放纵学生。
3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 理念 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 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即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中心论为教学思想的教学方式。教师中心论无疑是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学生自由论:学生自由论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极端情况,是部分教师对这种课程理念的误读,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采取“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3)运动技术依赖论:在体育教学中,非常多的教师认为运动技术就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的加入新的运动技术,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升级。这样的想法虽然没有错,但是却不全面。在体育教育中,教学内容绝不止于运动技术,还包括体育精神、德育教育等多项内容。一味的依赖运动技术的讲解,往往会让课堂陷入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新课改下 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 理念 的体育 教学改革策略
(1)始终贯彻落实“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杜绝形式主义: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做出改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面上以学生的为课堂中心,但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各教育部门、各学校应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课程理念深入贯彻到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杜绝形式主义。
(2)教师要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也将成为下一步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3)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天性和内在禀赋,从而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以个性化的教学语言、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感染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的必要过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往往是最灵活多变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体育课而言,实践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鉴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只有学生亲自实践,才知道哪些是适合自己的,自己可以做到的,自己喜欢做的。只有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5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对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为主,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功能,发挥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终身体育理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每周上一次课,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难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从体育教学的基本内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延伸到学生的课余实践,将课余体育活动、早操等列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逐步构建完整的体育课堂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完整教学形式,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和有序发展。[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这种以体育项目类型为基础的俱乐部形式,不仅注重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和学习,而且强调课外活动时间体育项目的锻炼,能够将学生的自身状况与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俱乐部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 2002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展这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但体育俱乐部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 一) 大学生的体育健身观念较为淡漠调查数据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一周 2 次的约占 47%,一周 3—4 次的约占 37%,一周最少 5 次的约占 13%,未参与锻炼的约占 3%。[4] 从这组调查数据不难看出,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达到高校体育锻炼的要求。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应付的学习任务较多,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参加体育锻炼; 二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方面的意识不强,部分教学方式仍需要不断改进; 三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与忍耐力方面还明显不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体育爱好或兴趣,增加了一定的学习自由度,但未予以合理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出现无序性,体育锻炼的强度与数量等也都无法得到良好的保证。( 二) 体育俱乐部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各项发展要求,尤其是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团队仍以教授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时尚类的体育专业教师十分匮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活动项目的普及力度愈来愈大,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项目,一些更为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流行趋向,如户外拓展、攀岩、越野、蹦极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供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方面不够均衡,从而造成热门项目师资配备不足、传统项目师资过剩的矛盾局面。另外,长期以来实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导致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定向化特征,从而致使即便是推行了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兴教学模式,但在实际采用过程中依然是套用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功能与作用无法真正发挥。( 三) 体育俱乐部的考评体系不够健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大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考评时,都以结构性的考评方法与教师的终结性考评方法为主。其中,结构性考评的突出特征是将运动技能、体育态度、体育知识等融入体育考评内容,教学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体育能力与体育技术、体育态度与体育成绩相结合,但从根本上讲,结构性考评方法依然是以教师的绝对性评价为主,如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测评等内容考评,严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对大学生的考评缺乏客观性与稳定性,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考评体系依然不够健全。· 9 8 ·季新涛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三、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 深入理解和认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要想真正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不仅要科学认知其浅层含义,而且还要明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社会职业性体育俱乐部之间的不同。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拓展和深化,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及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提出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调动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加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树立体育锻炼价值观,以及深入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紧密结合自身身体状况与体育课程学习情况,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完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价值,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设计如图 1 所示。图 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由图 1 可以看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组成,体育教师和学生相互协调配合,各自发挥不同作用,课堂教学为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奠定基础,课外体育活动又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深化和提升,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相互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学、课外活动中练、体育竞赛中赛,形成以学促练、以练促赛、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二) 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根本理念,完善合理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是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深入改革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体系,优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如设置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以及督查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同时,还要明确体育俱乐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经费明细表,实施责任制等。另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还应对各个单项俱乐部予以积极的援助、协调与指导,负责其设立、调整、经费筹集、器材设备配置等诸多事项。[5] 一般而言,体育俱乐部是高校独立设置的,与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并不挂钩,专门负责培育业余的体育裁判员、管理者与辅导员,将体育娱乐、体育保健等融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需要结合学校现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因素考虑进去,并逐渐确定较为稳定的体育锻炼项目,不断增设新项目,促使学生了· 0 9 ·2018 年 6 月第 33 卷第 2 期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018Vol.33 No.2
解并掌握体育卫生、体育保健、体育救助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 三) 促进体育俱乐部建设目标多元化在新时代高校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在于不断明确自身的建设目标,依托多样化的体育俱乐部形式,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发展。尤其要在满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创建的基础上,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特点,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具体来讲,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多元化建设需要明确三点内容: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思想意识与习惯; 二是巩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是坚持体育思想品德的教育指导,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只有牢固树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目标导向,不断丰富目标的多元化实施路径,切实做到以落实建设目标为根本抓手,才能全方位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多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 构建合理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考评体系科学完善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考评体系不仅是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而且还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传统的体育考核办法是以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为主,强调的是定量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6]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突破传统考核模式束缚,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有机结合,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有效考评,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情况、基础水平和进步状况予以综合考虑,将考评的全面性与公平性特征全方位展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进行科学考评,通过采取体育教师技能比赛、教师之间互评、学生打分、督导听课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指导情况进行考评和监督,不断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五) 提升体育俱乐部教学师资水平师资力量直接关系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学生在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本...
李茜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
庞元宁20040501
“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动态特征及实施策略研究专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
庞元宁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与一般运用训练硕士生:
李茜( 20 0 114 7 )内容摘要2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国内外教育理论在社会学迅猛发展的冲击下, 逐渐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的“革命” 但教育理念的“革命” 至今尚未引起国内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纵观学校教育过程, 在对人的培养中,体育课程是难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开设的课程, 其涵盖的学习范畴是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但是目前, 我国现有的诸多“体育理论” 教材中, 很少提及体育课程理论问题。
这样久而久之, 人们只知道什么是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和体育教材,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体育课程以及它与三者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替代了体育课程, 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缺陷。
由于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滞后, 导致了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普遍存在着模糊和偏差现象。
查阅19 9 4 . 20 0 2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就体育课程理论问题研讨和关于体育课程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发表甚少。鉴于此, 本文拟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综合运用课程论、 学习论、 教学论等多学科理论, 结合我国体育课程现状, 提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动态特征及实施策略研究的构想。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在论文的引言中, 介绍了对“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 并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探寻“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涉及心理学基础、 课程论基础、 教育学基础以及“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本学科基础。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目标、 培养原则和动态特征。在众多研究中, 人文精神被理解为种价值观。
论文∥ 学生发展目标与教师发曩只标两个层面上阐述了“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目标的具体内涵。
论文提出了三个教育原则:
以人为本、 开放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动态特征:
“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 “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符合学习者生理发展的动态特征; “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将从根本上促进体育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特征。最后部分, 依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结合前面部分的理论提出“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发展策略构想。
首先, “以人为本” 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 体育教育也将融入“以人为本” 的基本发展理念, 实现体育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其次, 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体育课程理念, 使体育课程实现“生物体育观” 向“人文体育观” 的转变。
第三, 体育课程应实现“体育人文精神” 与“体育科学精神” 的有机结合。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构建“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但同时也指出构建“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关键词:
体育课程以人为本理论基础动态特征人文精神
S p o tsc o u r s ed y n a m icc h a r a c te r istic sa n dim p le m e n tta cticsstu d yth a t” b a se do np e o p le ¨M a jo r:
P h y ’ sica lE d u c a tio na n dT r a in in gS p e cia lty :
P h y sica lE d u c a tio nT e a c h in ga n dG e n e r a lS p o r tT r a in in gS u p e r v iso r :
P a n gY u a n —n in gP o stg r a d u a te :
L iQ ia n ( 20 0 114 7 )rA b str a c tS in c e 19 9 0 s, th e e d u ca tio n th e o r ie sin d o m e stica n d o v e r se a sh a v ech a n g edS O m u c h a n df o r m e dth e ” r e v o lu tio n ” o f n e we d u c a tio nc o n c e p tg r a d u a llyd u etoth eim p a c to f th er a p id lyd e v e lo p e dso cio lo g y . B u tth eref o rmo f p h y sic a lc o u r seh a sn o tp a ide n o u g ha tten tio ntoth e”r e v o lu tio n ” o fn e we d u c a tio nc o n c e p t y et to d a y . V ie wth e w h o lep r o c e sso f th e sc h o o le d u ca tio n , S p o r tis o n e o f th eim p o r ta n t r e sp e c to fsc h o o l e d u c a tio nth a t to n o u r ishp eo p le.T h ep h )rsica lc o u r se is au n iq u ec u r r ic u lu m th a t b ep r a ctice df r o mp r im a r ysc h o o l tou n iv er sityin su c c e ssio n . N oelsesin g lesc ie n c eC a nc o m p a r a b lew ith itssc o p e , A t p r esen t。th er ea r eag r ea td ea l o f e x iste dte a c h in gm a te r ia lsa b o u t” p h y sic a lth eo r y ” ino u rco u n tr y ,b u tth e r e a r e f e wte a c h in gm a ter ia ls th a t in v o lv e in th ep h y sica lc o u r se th eo retica lp r o b le minf a ct. S op e o p leo n lyk n o w w h a tisp h y sic a l、 p h y sic a l te a c h in ga n dp h y sica l te a c h in gm a ter ia lo f sc h o o l?T h e yu n d e r sta n dp h y sica lco u rsea n dth e in ter n a l r ela tio n b e tw e e np h y sic a lc o u r s ea n da b o v eth r eea sp e c tsv e r yless. S ch o o lp h y sica la n dp h y sica l te a c h in gh a v esu b stitu tedth ep h y sica lC o u rse in a lo t o fca ses, th eref o re, w ec a r lsa y sa f elyit is ad ef ect in th e f ield o fsc h o o lp h y sica lr e se a r c h . B e c a u seo f th esta g n a n to f th ep h y sica lC O u rS eth eo retica lresea rch ,w h ic hresu lt inp r e v a le n tf u z z ya n dd e v ia tio n to u n d e r sta n d th ep h y sica lc o u r se . T h e resu ltin d ica tedf e wa c h ie v e m e n tsh a v ep u b lish e dth a t in v o lv e din th e d iscu ssio n a n dr e se a r c h inp h y sica lC O u rS eth eo r yf ield in th e w h o lec o u n tr ya f ter lo o k e d in to f u ll te x t d a ta o fC h in ap er io d ica ln etw o r k ,B a se do nth eproblem , T h isth esisp la ntOr e g a r dth e e d u c a tio nth e o r yo fh u m a n isma n dp sy c h o lo g ic a l th eo r yo f h u m a n ism a sg u id a n c e , u se m u lti- d iscip lin a r y th eo r ies, su cha sc o u r seth e o r y ,stu d y in gth eo r y ,tea ch in gth eo ryetc, co m b in eth e c u r r e n t situ a tio no f p h y sic a lC O u r seinO u rc o u n tr y ,p u tf o r w a r dth e id eao f p h y sic a lc o u r seo f ” C e n te ra ro a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 d y n a m icch a ra cteristic a n dth eim p le m e n tta ctics.T h is th esis ism a d eu po f f o u rp a rts. Inth ef o r e w o r do f th eth esis, th ee r a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ig n if ica n ceo f r e se a r ch top h )rsica l c o u r se o f ” C e n te r a r o u lld th e H u m a nB e in g ” w a sin tro d u ced , a n d th e r e se a r c h a d v a n ces in th is f ield in d o m e stic a n d o v e r se a s w e r e a lso玎
d isc u sse dm th ispa rt.T h e se c o n dp a rt, th eth eo retica l f o u n d a tio n o fp h y sica lc o u r se o f ” C e n te r a r o u n d th eH u m a nB e in g ” isex 丑o m d . T h a tin v o lv ep sy c h o lo g ic a lf o u n d a tio n ,c o u r seth eo ryf o u n d a tio n ,p e d a g o g yf o u n d a tio na n df o u n d a tio no f p h y sic a lc o u r seo f ” C e n te ra r o u n dth eH u m a nB ein g ”inth esp o r tsc ie n c efield .T h is th esisp r o b e din to th eg o a l, cu ltiv a tio n p r in cip lea n dd y n a m icch a ra cteristic o fp h y sica lco u r'se o f ” C en ter a ro u n d th eH u m a nB e in g “inth e th jr dp a rt. H u m a n e sp iritisin ter p r eteda s ak n do fv a lu e s in a lo t o fr e se a r chrepo rts. T h isth esis h a se x p la in e dth ec o n c r e te in tern a l in te n sio n o fth eg o a lo fp h )rsica lc o u r s e o f ” C e n te r a r o u n d th e H u m a nB e in g ” b a se do nstu d en t’ Sd e v e lo p m e n tg o a l a n g lea n dtea ch er’ Sd e v e lo p m e n tg o a la ng le. T heth esisp u tf o r w a r d th r ee e d u c a tio np r in cip le s:
C e n te r a ro u n d th e H u m a nB e in g , o p e np r in cip lea n d in n o v a tiv ep r in cip le . T h isth esis e x p lo r e dth ed y n a m icch a ra cteristic o fp h )7 sica lc o u r se o f ” C e n te r a ro u n d th e H u m a nB e in g ” f r o mth r e er e sp e c tsin th ispa rt:p h y sica lc o l/r se o f ’ ’ C en tera r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 issu ita b lef o rth ech a ra cteristic o f th em o d e m so cia ld e v e lo p m e n t; P h y sic a lco u rseo f ’ ’ C e n te ra r 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 a c c o r d sw ithth ed y n a m icch a ra cteristico flea r n er 'sp h y sio lo g l‘ca l d e v e lo p m e n t; P h y sic a lC 0 1/T S e o f ”C e n te ra r 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 w ill p r o m o teth ech a ra cteristic o f su sta in a b led e v e lo p m e n to fsp o r tf u n d a m en ta lly .A tth e la stp a r t,a c c o r d in gtoth er esu ltsb a se do nq u e stio n n a ir ein v estig a tio na n a ly sisa n dth e th eo r ies in th e f ro n tp a r ts, th e d e v e lo p m e n tta ctics id e a o fp h y sica lC O u rS e o f ’ ’ C en tera r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 w e r ep u tf o r w a r d . F ir sto f a ll, ” C en tera r 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is th eba sicv ie wo f v a lu eo f th em o d e med u ca tio n , p h y sica le d u c a tio nw illin co r p o r a tein toth e b a sicd e v e lo p m e n tid eath a tb a se do n ’ ’ C en tera r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 to o , r e a liz eth etra nsitio n th a t v ie wo fv a lu e o fp h y sica l e d u c a tio n . S e c o n d ly ,itisn e c e ssa r yth a tp h y sica lte a c h e r tou p g r a d ee d u c a tio nid e aa n dp h y sica lco u rseid ea . T h enth e tra n sf o rm a tio n f r o m ”b io lo g ica l sp o r tview ’ ’ to” hum anesp o r t v iew ‘’ o f p h ’ ’ sica lco u rse c a nb erea lized . T h ird ly .p h y sica lc o u r se sh o u ld rea lize th eo r g a n ic in teg r a tio no f ” h u m a n esp irito fsp o rt” a n d ”scien tif icsp irit o f sp o rt” .T h isth esis o f f er edth e th eo retica l f o u n d a tio nf o rth eco n str u ctio no f p h y sic a lc o u r se o f ”C e n te r a r o u n d th e H u m a nB e in g ” inth ef u tu re, bu tth e th esis a lsop o in te do u t th a t it isc o m p le xto c o n str u c tp h y sica lco u r seo f p h y sic a lc o u r seo f ” C e n te ra r o u n dth eH u m a nB e in g” a n dalo n gtim eh a v eto w a itb e f o r eth ea imC a nb eca u g h t.K e y w o r d :
S p o r tsC O u rseB a se do np e o p leT h e o r e tica l f o u n d a tio nD y n a m icch a ra cteristicH u m a n esp iritIll
第一部分引言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我国体育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 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 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 试图改变长期以来依靠教学大纲, 依靠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教学的局面, 但这一教育理念的“革命” 至今尚未引起国内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
既上世纪50 年代由于全面学习前苏联模式, 受前苏联教育学和依格凯里舍夫等体育理论的影响, 基本上是以体育教学的思维观和视角来考察和解读体育课程问题, 缺乏以课程理论与方法来解读体育课程问题。
我国学校体育研究, 由于受我国大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理论研究发展水平的限制, 只着眼于体育教学这一层面, 很少深入到体育课程的问题, 就现在的诸多“体育理论” 教材中,极少提及体育课程理论问题。
久而久之, 人们只知道什么是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和体育教材, 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体育课程以及三者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替代了体育课程, 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缺陷。其二, 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体育工作者的思想相对禁锢, 认为体育课程问题是政府指令行为, 而非学术研究的问题。
因此, 广大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只是宏观体育课程指令的被动执行者, 而不是积极的研究、 参与和创新者。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就体育课程理论问题研讨和关于体育课程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成果发表甚少。
1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纵观学校教育过程, 在对人的培养中,体育课程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开设的课程, 该课程学习跨越的时间段是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 引发了对“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的深入思考, 最终确立了“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动态特征及实施策略研究为主要内容这样一个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 的原则既是一种价值判断, 也是一种方法论。
它充满了对人的价值意义的理解,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 人的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对于人的全面发
展的研究, 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研究。
如果我们把体育教育视为人类生存的方式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那么, 当我们面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 的总体发展趋势, 面对以民族创新为生命力的素质教育, 面对“健康第一” 的教育指导思想, 确立“以人为本” 的人文理念统领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是十分重要的。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社会实践, 其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 满足人类需要、 享受和发展, “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 体育也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环境并非外在的客观自然环境, 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乃至社会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2。有学者把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视为人类科学体系的三大科学门类3。体育很难归为那一类。
如果我们从三大学科的价值形态上看待体育的学科性质, 那么, 体育的人文性尤为突出。
从价值目标上看, 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 今天的科学技术已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 技术促进人的体质健康, 如合理的饮食、 良好的生活方式, 适度的活动( 无需教育的自然活动能力, 如走、 跑肢体运动)以及医学的进步等, 体育似乎已失去了营日的光芒, “生物体育观” 4 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 不是体育的“专利” , 人类健康的问题不可能仅依靠体育活动来完成。
体育价值的真谛, 还在于创造文化意义、 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i从价值功能上看, 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 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 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 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的发展; 从价值评价上看, 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 民族、 主体等; 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 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 转化为人的心理素质、 价值观念、 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
可见, 体育的人文价值趋向已清晰展露。20 世纪, 世界教育改革在其发展走向上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
一是以适应外在的, 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旨趣; 一是以适应内在的, 受教育者自身精神的、道德的等需要为目的。
这两条主线便是“科学主义” 和“人本主义” 。
因此, 就有了“教育应当是‘人’ 的教育, 还是‘人力’ 的教育, 是培养人还是训练劳动力之争”也就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之说。
“以人为本” 是“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 将从最大限度地推进经济增长转而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存和幸福” 5。
因此, 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重视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建立“以人为本” 的体育课程, 是时代的必然要求。2
二、 本问题的研究现状( - - )国外动态人本主义课程论, 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的“非人性化” 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人本主义课程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情意课程( H u m a n isticcu r r icu lu m —cu r r icu lu m f o ra f f ect), 也有人把这种课程称之为“人性中心课程” ( H u m a n ity - cen teredcurriculum )。人本主义课程不像学科中心课程仅仅把重点放在智力上, 它是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 为目的。
因此, 除了智力以外, 情绪、 态度、 理想、 价值均是教育过程应当关注的重要领域。什么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本质?使教育界人士感到欣慰的是学科中心论的积极提倡者布鲁纳, 在自我批评的基础上, 用简洁、 直观的方式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本质的答案。
布鲁纳说:
“我们必须少说些学科结构, 更多地谈论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 。6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7 0年代课程改革的方向——人本主义课程。
这种课程论主要是追求“学生中心学校” ( S tu d en t- cen tered . sch 0 0 1)的复兴和“学习者中心课程”( L ea r n er - cen ter edcurriculum )的构成。
”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则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学校的重心, 从大学学者书斋的学问知识过渡到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和要求。
②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着重大的质的差异。
③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以19 7 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生存》 为标志, 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推动作用。
但是各国的进展却不是同步的, 同时反映了各国的不同特征。美国的体育课程历来就没有统一的大纲, 各州的体育课程各有特点, 而且体育课程的纲要有很大的灵活性, 教师...
建议幼儿体育课程中应目标明确、科学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加强幼儿体能训练的质与量要求等,以期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水平,进而达到“少年强则国强”之目的。关键词:重大疫情;儿童身体素质;体育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103(2020)03 -0054 -04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健康与生命威胁。
在这次抗击疫情大考验面前,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均衡营养、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性。
幼儿是易感人群,做好幼儿的科学防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势必将成为今后每个家庭和幼儿园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体质与体育的内涵《现代汉语小词典》中认为体质是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1]。
1982 年全国体质研究会在泰安市专门召开的“学术讨论会”指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以及运动训练的物质基础,它在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阶段性,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的体质水平[2]。从体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体质不仅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作发展等身体发育状态,还包括心理发展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如何与其综合国力有很大关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增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952 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高度概括了体育与体质的关系[3]。体育是指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4]。
在1979 年徐英超先生提出用“体质教育”代替体育的观念中,徐英超先生说:“‘体质教育是提高人体质量的教育’,认为一所学校体育卫生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5]其言论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共鸣,其中推动我国体质健康教育的代表杨昌济先生也认为,体质教育思想中的不可不重视体育的教育观以及德、智、体并重的全面教育观。
此后,体质教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近代体育中重要的体育教学流派。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幼儿园科学有效开展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是达到“少年强则国强”的关键。二、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主要以私塾、读经等为主,多重文而轻武,身体的锻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思想家、教育家常把身体与精神相联系,大多追求精神的高尚,其中儒家学派作为古代的主流思想,更是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言论。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直至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我国的大门,我们在屈辱中被西方列强蔑称为“东亚病夫”为止。
经过一系列变革后,国人逐渐意识到,身体强健不仅对个人,4 5第42 卷第 3 期Vol.42 No.3
菏泽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
2020 年6 月Jun. 2020* 收稿日期:2020 -03 -15基金项目:2017 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2017 -JKGHZDZB -15)作者简介:程 鑫(1997—),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马锦华(1966—),女,河南商丘人,教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甚至对国家、民族的兴盛也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追求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在升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体育所占的分值。
疫情下人们更加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健康的运动行为对机体和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运动习惯与成年后的运动、健康均有关系。
因而在幼儿时期开展体质教育,培养儿童运动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儿童积极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一)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和发展体育事业,提出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相连,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体质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体质情况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电子产品的兴起,幼儿长期坐在电视前,缺乏锻炼,部分家长偏向营养上的供给,我国幼儿的肥胖率逐渐升高。
根据全国儿童体质健康调查数据对我国1985 ~2005 年的儿童体质健康进行梳理,以五年作为一节点进行对比,得出儿童的营养状态在不断提高而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总体呈现“外强中干”的特点。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背景下,我们更加认识到幼儿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幼儿期在家庭与幼儿园开展体能训练,增强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及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有效的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体质,提升健康水平。(二)培养幼儿体育活动意识,推动体质教育全面开展许多国家一直将体质教育放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其中,俄罗斯、日本高度重视国民身体素质教育以及幼儿体质教育工作。
首先,日本与俄国增强幼儿体质观念深入人心,几乎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家长更倾向于锻炼幼儿意志力与良好体魄。
其次,幼儿园对体育活动投入较大,日、俄两国幼儿园均有面积较大的体育活动场地,投放活动材料类型丰富。
最后,日、俄两国幼儿教师具有体育精神,有效利用所投放的材料,保证幼儿体育活动时间以及体育活动的质量,提高幼儿的体质水平。
基于此次疫情背景,必将推动人们更加意识到健康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此时反思我国幼儿园体育课程不足之处,提高科学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意识,确保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与质量,推动幼儿体育活动全面有效开展,对国家下一代的培养意义重大。三、我国幼儿园体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儿童期是个体一生中的关键时期,童年时期健康的体魄与积极乐观的心态产生的影响将贯彻个体的一生。
基于此次重大疫情背景下,儿童的体质教育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加强儿童体能训练、增强儿童体质及帮助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幼儿园体育课程的 140 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内容分为三类即幼儿体育游戏(55 篇)、幼儿体育活动(35篇)与幼儿体育教学(50 篇),分析这三类体育课程开展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笼统《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健康领域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并提出 3 个年龄的目标要求即发展幼儿平衡、力量与耐力、灵敏与协调,缺少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具体指引。
学前教育中的“体”多指幼儿机体发育、养育的过程,以基本动作为主,达到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对幼儿园体育课程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多数研究者提到幼儿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不统一、内容比较零散、日常的内容缺少灵活性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相比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我国幼儿园体育课程对于幼儿体能训练缺少专业体能目标的设置。
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幼儿体育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缺少幼儿体育教育的大纲,也缺少体能发展的标准。(二)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略显简单且随意性大幼儿园多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多为集体活动,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安全问题,所设计的幼儿体育活动多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目的,以游戏法为主要授课方法。
受器械、场地、活动人数等因素影响,以功能性体育训练为课程内容的园所较少。通过对幼儿园观察发现,幼儿户外活动时,多数教师将幼儿带到活动区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小车、球类、滑梯、攀爬架等器械进行活动,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幼儿安全,没有对一些动作做规范和训练,活动5 52020 年
程鑫,等:疫情视角下幼儿园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与策略思考
第 3 期
中随意性比较大、趣味性较强,很少有功能性体育训练的内容。
幼儿教师能够很好的设置主题,创设情境,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年龄所应达到的身体训练强度缺少足够的认知。
文献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共性之一就是幼儿体育课程对于专业体能训练部分内容开展不到位,幼儿体育活动缺乏一定的规范,教师授课内容随意性较大。
存在“高趣味性、低专业度”的特点。幼儿园日常开展的体育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在体育活动中占有很大比例,合理利用游戏方式对幼儿体能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日常幼儿体育课程缺少有关体能训练专业因素,如:心率测定、运动负荷考虑较少。
受到广泛关注的安吉游戏、利津游戏,这些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促进体能的活动形式,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受到活动场地、自然环境、材料的投放等条件的限制,这种体能训练模式是大部分幼儿园望尘莫及的。
还有很多幼儿园对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每天 2 个小时,尤其是下雨天等,随意取消体育活动,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幼儿园体育课程缺乏专业指导张丹等学者在研究中,对四个区域共八所幼儿园的园所设施、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等情况进行调查。
受访的八所幼儿园均无专职体育教师,幼儿体育活动由带班教师进行,不论学历高低,均为学前教育毕业[6]。
而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关于幼儿体育活动以及幼儿体能教育的课程开设均存在严重不足情况,就造成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活动课程中专业性不够的问题。此外,幼儿园中缺乏专业体育素养的幼儿教师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体育专业教师对彼此领域不了解,呈现一种“双盲”的现象。
专业的体育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训练,是“幼儿盲”,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入,上课时无法调动幼儿积极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运动学知识了解不多,是“体能盲”,本着安全性的原则更愿意选择室内活动或者安全性高的器械,设计的课程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课程内容对于幼儿体能的提升收效甚微。
一些针对幼儿体能训练的早教机构应运而生,这类幼儿体能训练机构设置专业的功能训练室、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课程、相对专业的男性教练,并能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课程,如针对幼儿基础身体素质提高的课程有心肺耐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协调训练、柔韧训练等,能达到提高幼儿体质水平的效果,但是这类幼儿体能训练机构收费较高,由于父母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不足,父母更愿意拿同样的钱让幼儿参与绘画、钢琴等兴趣班学习,而不让孩子参加此类课程的训练,这造成了很多孩子体质较弱,近视眼、肥胖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卫健委关注的问题。(四)幼儿体育活动效果不明确多数幼儿园在体育活动开展中存在误区,将体育课程定位为游戏课,自由活动居多,教师缺少对动作的指导与规范,以体能内容为主开展多为竞技性训练,仅仅在表面体现了幼儿活动的实践,却没有深入挖掘,从实质上发挥幼儿活动的价值。
并且我国有关幼儿体质标准评价的文件有《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然而其仅测试幼儿身高、体重、跑、跳、投掷、平衡能力等基本动作发展所达到的标准,无法明确幼儿体育活动对幼儿体质发展的效果。四、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的策略(一)明确幼儿园体育的目标,选择合适内容首先,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是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基础。
幼儿期是生长的特殊时期,因此体育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授课班级幼儿的身体素质、运动生理负荷的峰值,所进行的活动运动强度要适中。
教师可以参照《指南》所列出的幼儿年龄所应达到的体能标准结合相应的体能知识,科学的设置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体能训练做好有效指导。其次,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做好幼儿体育活动的关键。
教师在活动中要观察幼儿生理变化,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
幼儿运动后,会出现一些变化来显示运动强度。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向幼儿询问把握内容设置是否超出幼儿负荷而及时调整,保护幼儿安全。
要合理利用园所资源,设置主题活动激发幼儿运动兴趣。(二)科学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首先,合理安排幼儿在园一日生活。
充分利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等环节,对幼儿进行体能锻炼活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培养幼儿运动意识与积极情绪。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诸多幼儿在园未得到“高质量”的锻炼的原因之一在于运动时间未得到合理规划,科学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要有效保证幼儿每天有2 个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其次,科学有效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幼儿体育游戏不是无目的的蹦跳,而是将体育游戏设计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幼儿体能、培养幼儿积极运动意6 52020 年
菏 泽 学 院 学 报
第 3 期
识的活动,科学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不仅要重视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活动内容的“专业性”,灵活多样地选择活动材料,以求达到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三)加强幼儿体能训练的质与量要求幼儿园方面合理安排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与时间,幼儿教师在设计幼儿体育活动时,以游戏的趣味性为核心,创设主题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要加入幼儿肌肉组织的发展等专业体育知识以及运动强度的考虑,简单的幼儿体育游戏对提高幼儿体能方面收效甚微。
要摒弃单调乏味的机械练习,把乏味的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变成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把体育活动寓...
悦(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等方法对课程理念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体育课程理念;研究表明新时期下的体育课程观需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与创新化发展、关注学生自身情感;目的是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关键词 :体育课程;研究中图分类号 :G8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75(2018)08-027-01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3.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改变培养方式依据新标准课程理念,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也要有所改变。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变革后的教学理念要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同学们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成为自主、富有个性的过程。4 4 贯彻落实新时期体育课程理念的实施战略4.1体育课程中的教学计划、课堂内容都需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点由以前的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技术改变为注重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将“健康第一”思想深入贯彻并落实,将素质教学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当中得以充分表现出来,教学目标也由原先的应对考试转化为以学生需求为主要方向,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方向。4.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体育学习目标首先学校应大力宣传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作用与价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再依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所需完成的任务及标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5 5 结语我们应积极探索与强化新时期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程理念,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为学生服务为主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关心学生的情感下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深入贯彻新时期体育课程理念,做到一切以为学生为主。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孙仕舜.新时期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理念构建的影响及意义[J].体育科学研究.2005(02).[3]徐军.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4]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03).[5]张兴生,陈福亮,杨剑.新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变迁轨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05).万方数据
SHIYOUVol.
43
No.
5Oct.
202043
52020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体育
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朱国阳( 深圳市光明区长圳学校 , 广东深圳 518132 )摘
要 :
初中和小学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前置阶段 , 需要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在中小学阶段的扎根之法 , 并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形成具体的实施策略 。
在本校特定教育条件下 , 制定了包括课
程体系架构和课程考核机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基本策略 , 为实现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和学生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形成建立了制度基 D 。关键词 :
学科核心素养 ; 体育与健康课程 ; 校本化实施 ; 策略中图分类号 :
G807.
01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0.
3969/j.
issn.
1006
-
1487.
2020.05.01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
》 ( 以下
简称 《 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
》 )
对 “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
素养 ” 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 将运动能力 、 健康行为和体育
品 德三个方面确定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 1 ] ,
季浏将之称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灵
魂⑵ 。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 ,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
施的必由路径 。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目标的实现 , 有赖于体
育与健康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贯穿于各个不同的学段 , 需要科学规划并合理编制校本化
课程实施方案⑷ 。
初中和小学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前置阶
段 , 同样需要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探索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在中小学阶段的扎根之法 , 并结合学校自身条件
形成具体的实施策略 。
这个策略至少应该涵盖操作内容和
检验手段两个方面 , 才能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反复教 、 反复
学 , 但学生技能始终处在最低水平的现象 。1 建立校本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架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可以 归 于 “ 结构改造范式 ” ,
即基于学科课程标准 , 以学科课程标准操作化 、 层级化分
解为支撑 , 以国家课程教材为基本依托 , 形成具有学校特
色的学科课程结构⑵ 。
基于以上论述 , 把体育与健康校本
课程 归纳 为 :
目标体系 、 体育教材 、 教学方略及课外体育
锻炼和竞赛制度四个方面 。1.
1
分解学科核心素养阶段形成 目 标表 1 各水平段分层次核心素养形成目标了 )
UY 基本身朋动动倫
学刽 3 止 ” 期动杯 CZ 变 , ;
讎 1 至 2 愼动佛 d 基本那要
n ;中 d 身桂杜能运动中 d 翳軌 ;
絃統饨 ;
wm w 枫仪 ;
养成晰菅养的別 n ; 湮轴育 56 的剜 ;
主动参林育删 。
連移 n7 成瞒阀 。了網至 4 牛运动佛杉 y 动作
术解 RFSX ;学令 X& ” 期动杯 CZ 变 , ;
讎 3 -4 牛运动"冃送技术动
作 d 基本动作列 ;
毀 f 紳速度素 h 。了解 5-6 愼动佛如 ; ;
学令 1-2 牛顷时基本穌舲;
讎动作織卡的基本 rQ ;
竝速加力養素 h 。了 )
UY
动作
dfctt
" ;
学純械删艸育阀 ;
«1-2
"R 蚯动技术 ;
竝力養帝时力素 h 。紅錢瞒赫 ;养成良 ( d 身桂咅 ;
i 动建立运动輪 。养成运动处 &. t; ;
i 动 0 与运动克赛 。关諌健怀肿身能
d
素 ;絃"# ; ± 程 7 觑 ;
养成科铁魏躺 n ;
i 动灌你育絨 。d ;
好跻 d 錢恢
湮髓动中 d 祿翳 ;W^tdW! 节;
■O 运动; M*d 力 8
;
1 杯槻制賣觌;
騎瞒剜辄化能开划与对的為 ;
好 、 、 优 务枷育晶 M ;1 縣穌翹蛭底 ;
騎瞒剜辄化收稿日期 :
2020
-08
-28作者简介 :
朱国阳 ( 1980
- )
, 湖南常德人 , 男 , 硕士 , 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 :
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29
43
5 体育师友 2020
10结合现有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2011 年
版 )
》 课程目标体系 [ 6 ] ,以及现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
究成果 , 整理出中小学四个水平段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形
成目标 ( 表 1 )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应该符合各年龄段的生理发展规律,
并且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
因而 , 将每个水平段的教学目
标分解为三个维度各四个层次的内容 , 在运动能力维度分
别用了解 、 学会 、 掌握和强化来表述 ; 在健康行为维度分
别用关注 、 落实 、 养成和主动来表述 ; 在体育 品 德 维度则
用体验 、 认识 、 理解和遵守来表述 。1.2
建立适应阶段目标的体育教材库针对上述分阶段教学目标 , 在充分考虑运动技能系列
下的运动项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⑺和学校体育特色发展
需要的前提下 , 结合本校体育师资的专业分布 , 形成了根
据水平段分层选择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库 ( 表 2 )
。表 2 根据水平段分层选择的体育课程教材库水平 项 主要技术内容 主要素质内容 形式育 身形 、 步法 、 手法 、 小组合 柔韧 、 灵敏武术 手型 、 手法 、 步型 、 步法 、 腿法 、 小组合 柔韧 、 灵敏 、 速度一 体操 队列 、 广播体操 ( 武术操 )
、
灵敏 普及跳绳 单人直摇并跳 、 多人一字跳 灵敏 、田径 走 、 跑 、 跳 、 投 、 攀爬等各种游戏活动 灵敏 、 速度 、 力量足球 运球 、 定点传接球和射门 灵敏 、 速度 、 力量篮球 运球 、 原地传接球和投篮 灵敏 、
、
力二 跳 单人花式跳绳 , 多人 8 字跳 灵敏 、普及田径 短跑 、 立定跳远 、 跨越障碍 、 比赛 、 力操 队列 、 支撑 、 翻滚 、 平衡 灵敏 、
力育 难度 、 组合 、 套路 、 编排 灵敏 、
、
力武术 难度 、 组合 、 套路 ( 含器械 )
、 编排 柔韧 、 速度 、 力量健身操 步法 、
、
、
编 柔韧 、 速度 、 力量 选修三 球 攻防技术 、 战术 、 比赛 灵敏 、
、
力球 攻防技术 、 战术 、 比赛 灵敏 、
、
力跳 步跳 、
跳 、
(
)
跳 灵敏 、普及田径 、
、
投
球 、
比 、
力
、
力田径 、
、
跳远 、
跳
、
投
、
比 、
力
、
力普及球 垫球 、 传球 、 发球 、 比赛 灵敏 、
、
力四球 攻防技术 、 战术 、 比赛 、
力
、
力+选球 攻防技术 、 战术 、 比赛 、
力
、
力武术 难度 、 组合 、 套路 ( 含器械 )
、 摔跤 、
力
、选身操 步法 、
、
、
编、
力
、我校目前小学各年级 5 个教学班 , 初中各年级 4 个教
学班 , 现有体育师资主要涵盖足球 、 篮球 、 体育舞蹈 、 健
身操和武术等 5 个专业方向 , 因此教材库以这 5 个项目内
容为主 , 搭配田径 、 跳绳和排球 3 个辅助性项目内容 。
在
一至四年级 , 采取教学班固定教学和专业教师 走 班教学相
结合的方式开展运动项目内容的教学 , 具体为体育舞蹈和
武术由专业教师在一 、 二年级开展每周一节的舞蹈或武术
专业普及课 , 田径 、 体操 、 跳绳 、 足球和篮球则由其他教
师跟班教学 ; 五 、 六年级则以武术 、 体育舞蹈 、 健身操 、
足球和篮球 5 个项目开设选修课 , 同年级所有教学班级同
时排课 ,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项目参加体育学习 ( 上课班级
人数根据选课结果适当调整 )
, 专业教师在选修内容之外普
及田径和跳绳教学内容 ; 七年级按 照 教学班开展田径 、排
球 、 足球和篮球 4 个项目的普及教学 , 八 、 九年级按照足
球 、
球 、
健
操
专项分班教学 ,
田径跳绳等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需要有普及加提高的课程教学作
为基础 , 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升需要有练习时间作为
保 障 , 通过上述普及加选修的教学形式 , 可以从制度上建
立学校体育特色 , 支撑学生学会 3
- 4 个运动项目的基本锻
炼方法 , 并较好掌握 1-2 个项目的专业运动技能 , 但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注重清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障碍 [ 8 ] 。1.3
提炼基于学法指导的项目教学方略体育课是否实施学法指导 , 既是会教与不会教的分水
岭 , 又是引起教学效果不同的关键因素 [ 9 ] o 因此 , 教师在
施教过程中 , 针对学生体育课堂学习中听讲 、 观察 、 练习
和评价等几个主要环节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必
,
不同运
项目的教学
应
适应运
项目的点加以丰富和完善 。
下面分别以篮球 、 武术和田径 3 个项
目举例说明 :
篮球项目的典型特点是规则性很强 , 需要学
生具备专门化的知觉 , 并对规则进行强化 。
所以篮球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轨迹与身体动作之间的关系和30
43
5 体育师友 2020
10关注规则对技术使用的影响 , 高效掌握运动技术 、 学会欣
赏和参与篮球比赛 。
武术项目的典型特点是动作风格突出 ,
需要学生对身体各部位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 同时正确理
解精气神的表现形式 。
所以武术教学中需要反复提醒学生
注意观察 、 模仿和练习 , 同时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 , 以帮
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
田径项目的典型特点是体能
与技术充分结合 , 学生之间的对比直观且强烈 。
在教学中
需要指导学生关注影响动作效率的因素 , 并通过反复练习
强化正确动作的肌肉记忆和增强专项素质 。1.4 健全多层次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制度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 还
包括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
结合我校场地条件 、
教学项目安排和地方体育中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 建立如
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竞赛制度体系(表
3) 。表 3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制度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 外育每周一 每 周二 、 四 每 周三 、 五一 二自选1
-2育 育年级内
体育单3
-6 年级 升旗 武术操+跳绳 操
+
素质练田径足球7 式跳篮球项竞赛8 、
9 跑操+素质练习 运动专项练习操表 3 中三年级以上的团体操比赛包括武术 、 健身操 、
体育 舞 蹈等的集体表演赛 。2 融创综合性的校本化课程考核机制为保障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果 , 切实
达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 , 还必须要构建有效反馈激励发展
的学校评价体系 [ 10 ] ,健全校本化课程考核机制 。2.
1体育课堂效率的提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的保障,
而加强课堂常规检查是督促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
建立和落实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听课 、 评课制度 , 让更多的
体育课堂进入 “ 第三方 ” 监督 , 是快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
水平和切实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 。
通过听评课强化教师课
堂结构完整性 , 检查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对学生掌握科学锻
炼必备环节相关知识和建立运动损伤防护等安全健身意识
的效果 , 同时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和学生学习中的
运动参与 、 技能学习和体育品德表现 。2.
2
完善体质健康管理结合每学年的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检测 , 建立
分层次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 , 针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
的学生提出差异性的体育学习要求和体质改善方法指导,
全面提升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在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
展规律和身体素质均衡发展的原则下 , 采取体育课堂分层
教学和课外锻炼分层管理等方法 , 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
进和运动技能提升结合起来 。2.
3
建立技能考核机制相对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取得的进步,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和
发展 W
学校建立运动项目选修课的制度 , 能够极大方便
学生运动技能的等级考核 , 配合选修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
年段特征 , 分别建立不同项目的运动技能等级考核体系 ,
能够很好检验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和学校课程教学目标的达
成度 。
通过每个学期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等级考核 , 建立
学生运动技能档案 , 引导学生在纵向比较下树立运动技能
学习的自信心和提升对运动项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M ]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2 ]
季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 — 关于 《 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 学科核
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解读 [J ] .中国学校体育 , 2018
(04 )
:
11
-13.[3 ]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J ] . 教育研究 ,
2008
(
02 ) :
53
-
60.[4 ]
[7 ]
[10 ] 张细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涵义
与路径 [J ] . 体育学刊 , 2019 ,
26
(6 )
:
98
-102.[5]
李群 , 张萍萍 .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基本范式
[ J ] .中小学管理 , 2015
(11 ) :
22
-23.[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 ( 2011 年版) [M ]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
汪秀红.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 — 以上海市育才
中学为例 [J] . 基础教育 , 2010
(11 ) :
16-21.[9 ]
于素梅 . 方法困惑 :
学法指导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
[J ] . 中国学校体育 , 2015
(3 )
:
24.[11 ] 张细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M ] . 广川:广东高等
育
,
2013.31
相关热词搜索: 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 策略 课程 实施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