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2023年度《正比例》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16 15:00:07  来源:网友投稿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正比例》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正比例》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计算后汇报,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预设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及初中学习函数知识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不断探究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因为正比例表示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接下来学习反比例及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结合熟悉的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正比例的认识

  ⊙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学生汇报)

  2.导入新课。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面积/cm2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1)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2)同桌合作填表。

  (3)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预设

  生1: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增加,周长也增加。

  生2: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周长就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生3: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生4: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增加,面积也增加。

  ……

  (4)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预设

  生1:相同点是都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不同点是周长随边长变化的规律与面积随边长变化的规律不同。

  生3: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生4: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5)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因为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相关热词搜索: 正比例 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3篇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1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