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10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的沿视角薹础肼礴究2018,17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卢小陶谭诤【摘要】对cNKI数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10篇,供大家参考。
卢小陶谭诤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分析重等,将频次7次及以上出现的关键词确定为高频关键词,共有29个高频关键词,详见表1。表1 核心素养研究中29个高频关键词排序序号 关键字段 出现频次 序号 关键字段 出现频次1 核心素养 242 16 创新创业 1()2学科核心素养22 17立德树人93 课程改革 21 18 校本课程 94培育路径15 19教学改革9中国学生与核5 学生核心素养 14 20 8心素养6基础教育领域14 21课程标准 87 实践探究 14 22 三维目标 88 数学素养 14 23 人的全面发展 89 自主发展 11 24 课程体系 710 评价体系 11 25素质教育711 价值取向 11 26 人才培养 712 课堂教学 11 27 课程设计与开发 7学生发展核心13 10 28 语文 7素养14 评价 10 29 语文核心素养 715学生发展10 合计 541(二)构建矩阵在Bicomb软件中,以7为关键词最低频次表,导出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运用SPSs中的0chiai系数生成29×29的核心素养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具体见表2。然后,将相似矩阵转换成相异矩阵,具体见表3。表2核心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系数相似矩阵(局部)核心 学科核心 课程 培育 学生核心素养 素养改革 路径素养核心素养1.000 0 126 0 238 0.155 0.000学科核心素养0.126 1 O()0 O O.117 O课程改革 0.238 0.000 1.000 () 0培育路径 0 155 0 117 0 1 000 0.071学生核心素养0 0 0 O.07I 1.000表3核心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局部)核心学科核心课程培育 学生核心素养 素养 改革 路径 素养核心素养0 0.874 0.762 O.845 1 OOO学科核心0.874 O 1.000 0 883 1 000素养课程改革0.762 1.000 O 1.000 1.000培育路径 0.845 O.883 1.000 O.000 O.929学生核心1.()()0 1 000 1.000 O.9290.OOO素养己口fJfcHu JfAoYu y^NJfu。.垂碰矗青搿五(三)多元统计分析1.聚类分析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0.O软件中,得到核心素养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关键词越相似,它们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结果见图1。立德耕人人才培养自王斑屣学生发瓜核心教学书养中国学生与枷。创新创业课程催系实践探宠评价价值取向教学改革人的奎面发展基础教育领域三摊目标挺心士幕课程改革学生发展语支语文植·o紊菲学抖桉心素养课程标班学生植心素苯藻堂教学培育路径拉拉课程诔程设计与开评价体系素质教育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状图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台井’1【) 1j j【l 二j11 Jl卜l 十]lI;盯1n#苯1。量莽,l, ‘‘J二,型l l}f}薄l⋯一1.l"一~_J^一; H二135二。,一lH一H领 域二.一”{卜÷J1一£二1I领 畦图1 核心素养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根据图1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结果显示的聚类团连线距离远近,可以得出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四大领域:领域一包括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自主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关键词,领域二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关键词,领域三包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等关键词,领域四包括校本课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等关键词。2.多维尺度分析多维尺度分析(MDs)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多个研究事物间的相似(不相似)程度,以更适切地找出所研究数据的表达方式。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20D统计软件,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分析,如图2所示。派生的激励配置EucIidean距离模型厂~。
臻f 墙零锱//篮。料\?、茔螈|睦竺联箩“嚣/翘41(J!维数1图2核心素养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具体分析如下:第一象限的关键词相互关系密切,距离坐标中心点较近,说明其研究处于中心地位、万方数据
卢小陶谭诤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分析内部一致性较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第二象限的关键词相互关系密切、明确,说明有研究机构对其开展研究。第三象限的关键词分布相对松散,且距离中心点较远,说明还有潜在的发展和研究空间。第四象限的关键词分布相对集中,且具有潜在重要性,代表有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四)结果分析1.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人才培养研究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人才培养研究,主要由“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自主发展”等关键词构成。我国学者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源于21世纪后欧盟教育改革运动中“2000年里本斯战略的制定”“教育培训2010计划(ET2010)与终身学习计划”的逐渐发展、演变。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那么,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哪些必然联系呢?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纵观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流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此,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回应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的价值,即从国家层面考虑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培养什么样的人”,例如,林崇德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关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答。【2)有研究者从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出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基础,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要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四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存在必然联系,是对国家教育改革层面的呼应与延伸。当然,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所处领域人才培养研究的适切性。2.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其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其实践研究,是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最大热点,主要由“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关键词构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器。当前,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体系改革既是国际课程领域改革的新趋势,又是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时代诉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则更多地指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那么,如何使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紧密对接?主要形成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彰显核心素养内涵和要义,从而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等不同观点。基于篇幅所限,在此简要叙述几点。在课程顶层设计和课程标准方面,有研究者基于核心素养内容框架和国内外经验,提出从课程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研制、多方协同机制等路径选择与实施建议;14】有研究者认为要重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构建符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嘲3.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及其培育路径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及其培育路径研究,主要由“语文、课堂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等关键词构成。“学科核心素养”是伴随“核心素养”一词出现的,主要是探讨核心素养与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使核心素养完整落地,继而帮助学生形成某种素养或提升某种能力。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关照下对学科教育本质的理解及学科素养的结构系统”旧,“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同。那么如何使核心素养与学科对应与联结?主要形成了语文、数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等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彰显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有的学者从实践效应出发,提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三棱台模型(两个层面、六个素养)。4.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研究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研究,主要由“校本课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评价体系”等关键词构成。自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助推器。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是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聚焦的话题,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因此,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将具有必然的内部关联性及价值意蕴。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双向性(共性和个性)、双重性(成人与成材)、综合性(内外交融、主体多元)、实践指导性(参与、合作中创新)和时代适应性(特定时期的基本诉求)等特征。(8】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应从跨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提出跨学科融合、跨学科团队教研、多主体参与、多元评价四个措施,以有效对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根本性优化, (下转第24页)2018年9月.17 J己1万方数据
葛丽辉儿童隐私问题探析的是强势的掌控欲,失掉了理解与尊重。所以,尽管社会在观念、权利、教育层面都不断重视与反思儿童隐私,但毋庸置疑的是儿童隐私依然存在被忽视、被侵犯、被利用甚至被娱乐化的现象。这也是作为成年人应该进行思考与不断改进的,去寻找到一个最合适合理的途径,关照保护儿童隐私,并与儿童之间形成一种真正诚挚的联结,健康成长,共同进步。【参考文献】[1][加]马克斯·范梅南, [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H].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H].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美]维维安娜·泽利泽.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M].王水雄,宋静,林虹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张立勇.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H].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5]白净,赵莲.中美儿童网络隐私保护研究[J].新闻界,2014(4).[6]章乐.秘密与儿童独立自我的建构——兼论儿童秘密的教育遭遇及其应对[J].全球教育展望,2015(7).[7]丁倩,李梓林.青少年的秘密——西方关于青少年对父母保守秘密的研究评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责任编辑宁宁)(上接第21页)最终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嘲;也有研究者基于时代发展的热潮,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重新审视。例如,有研究者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从“互联网+”视角,提出重新界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以及重构学科发展、个体成长与社会需求三个层次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体系。Il叫(五)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一,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本研究将2000年以来的核心素养研究划分为四大热点: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其实践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及其培育路径研究、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研究...
2020 年 8 月 02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邓晓兰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四川 大邑 611330
摘要 :高中阶段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发现音乐教学活动还存在较大缺陷,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本文主要以研究高中生音乐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高中生音乐学习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措施,为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音乐主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这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具体表现,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平。重点分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加深对音乐学科内涵的理解,通过与国际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相比较进行研究。另外,研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因素,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加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实证调查研究,有利于促进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发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小组访谈以及专家个别访谈的调查研究方法对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通过相互交换意见和建议,加深对高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核心素养评估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学科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文化理解、艺术表现以及审美感知三个方面,音乐教学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目前,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共识表现为: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真正了解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放眼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才能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落实教学内容,同时也要贯彻音乐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采取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提前制定详细严密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音乐教师积极转变音乐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 目前高中音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音乐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比较片面,尚未对其内涵价值进行深刻的理解,音乐教师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侧重于作品的学习,对音乐的了解较少 大多数学生都会按照音乐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对作品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并没有做深入的理解,也没有掌握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音乐教师对作品理解不到位,就不能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受到较大限制,难以激发想象和创造活力,从而导致音乐作品情感共鸣目标难以实现。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音乐交流活动少 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学习音乐作品内容,用培养学生的聆听和鉴赏能力,教学实践活动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高中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不足 大多数高中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都不明显,原因在于高中音乐教材的设置与音乐教学活动联系不密切,音乐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严重滞后,学生对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兴趣,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教学目标。当前的高中生主要喜欢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希望教师能够讲授流行音乐的知识,而教师主要以讲授音乐教材作品内容为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4)之于教学模式,教师缺乏创新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方式比较单一,要求音乐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重新修订的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国内的音乐教学模式尚不完善,需要对相关问题加以完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发展,音乐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音乐教学活动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来开展,严重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形态,不能提高其学习效率,这也是国内高中音乐教学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3 提升高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中主要采用学生讲解音乐作品蕴含的文化知识、感受音乐氛围、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实现音乐教学活动的情感共鸣目标,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综合素养以及审美素养。
(1)采用勾勒法感受音乐氛围 音乐就是一种符号,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美的感受。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中,采用线条勾勒法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画出心中对音乐的理解的画面,这对学生们贴近音乐、提升音乐欣赏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们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音乐教师可以在播放音频资料时,对学生们进行深入地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构建和谐融洽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采用线条勾勒音乐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态。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音乐作品《丝竹相和》时可以运用勾勒图画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首音乐作品,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上导入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好景物及蕴含的情感。通过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画出音乐的方式,来慢慢地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这对促进学生们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起到促进作用。绘声绘色的课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
(2)讲解音乐作品蕴含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紧密联系作品蕴含的艺术元素,艺术元素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8 月 02
189 我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现代文化与优秀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高中音乐教师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蹋,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现代音乐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久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讲解戏剧文化知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态。带领学生学习音乐作品《海岛冰轮初转腾》(京剧《贵妃醉酒》杨贵妃唱段)时一要为学生讲解杨贵妃的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戏曲文化知识。另外,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演唱形式,可以开展装扮模仿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授作品《智取威虎山》选段时为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断提高学生什么意识水平,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通过音乐实践教学,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音乐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班级比赛、校园活动以及才艺比拼,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音乐教师应构建系统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价值。音乐教师将紧密围绕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情感进行分析,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音乐专业素养,有利于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带领学生学习音乐作品《问》与《渔阳鼙鼓动地来》时采用实践教学的形式,使音乐课堂得以升华,音乐教师组织开展各类音乐比赛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阅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贺晓琳.新课改背景下乌海市高中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上接第 187 页)
几何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 结论
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中是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数学思维的检查也是每年年终考试的重点。在初中数学中,只有通过将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才能正确的解释一些规则,这不仅降低了数学问题的复杂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作为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数字和图形的组合来分析数字与图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动越来越容易,这大大提高了老师是教学质量,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初中数学授课时会变的简单很多,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只需要简单强调‘数字’与‘图形’的方法即可。
参考文献
[1]武俊英.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2]李雪.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李国敬.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5. [4]蔡晓熔.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05):113-114. [5]马晓慧,丛彦明,周娅.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4):52.
2017 年9 月8 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 《 人民日报 》撰文 《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文章指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掀起 课堂革命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老师。课堂一成不变,则老师一成不变,则学生难以发展。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改革“深水区”,才真正进入质量“生命线”。
课堂革命的方向何在?陈宝生部长进一步指出:“始终坚持 以学习者为中心 ,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
课堂的背后正是世界教育理论的变化,即由过于强调基于信息的复制与加工的认知教学理论向基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融合与转变。
中国教学改革的四个阶段
教学型—导学型—学导型—学本型
第一阶段:教学型课堂——
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为中心,老师以“教”的方式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其实质就是 “以教定学”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 、改变 课程实施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 课程结构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 课程内容 “ 难、繁、偏、旧 ”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 课程实施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 课程评价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 课程管理 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传授式教学的文化传统:
韩愈 《 师说 》—— 教室与讲台的隐喻—— 对传统的承传
(“师者,所以 传 道 授 业解惑也。”)
这组图片的隐喻意义是 —— 我们活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更活在传统的思维中。血脉的遗传与文化的遗传(教育)一样。
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有什么问题呢?
( 视频 《 教育能改变吗 》 )
这种传授式的教学,重在对知识的记忆和储备,弱化了对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训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第一:传授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叐而丌是主动思考呾探究,挫伡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呾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大面积的厌学——
有的老师声嘶力竭地讲授,而学生则大量地走神甚至昏昏欲睡,最后导致了多教少学、以教代学、苦教苦学 的普遍性结局。
( ( 视频案例)
)
和尚念经的老师,失魂落魄的学生,
效益低下的课堂,见怪不怪的麻木……
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
讲授式教学很容易导致多教少学,以教代学,甚至有教无学( 视频案例 )。
老师的工作:念念经,骂骂人 。
老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老师“教”了学生就“懂”了吗?就“会”了吗?
可能不一定—— 视频案例
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
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鲁迅 《 为了忘却的记念》 》
我感受许多老师的讲,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给校长提一点意见,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别人总会提出来,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一个高中学生的来信
第二、这种传授式的教学,重在对知识的记忆呾接叐,弱化了智力开収呾思维讪练,丌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也丌利于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中心”的 传授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开发,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多向理解与动态生成的过程,制约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位发展。
中国学生収展核心素养
2016 年9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什么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必备品格 与 关键能力 。
核心素养=必备品栺+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指标 内涵 学习与
创新素养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
创造力与创新
在工作中展现创造和发明才能;能提出和实施新的想法 , 并把新想法传播给他人;对新的 、 不同的观点持开放的心态并积极回应;能实施有创意的设想 , 为发生革新的领域做出具体的 、 有益的贡献 。
批判思维
与问题解决
能运用正确的推理来理解事物;能做出复杂的选择和决定;能理解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能提出并确定有意义的问题 , 以澄清各种观点 , 求得更好的解决办法;能界定 、 分析和综合信息 , 用以解决与回答问题 。
交流沟通
与合作
能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 , 清楚有效地表达设想和观点;能展现与不同团队有效合作共事的能力;有灵活性 ,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做出必要的妥协;能协同工作 , 共同承担责任 。
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 (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
信息素养
能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 , 能批判地评估信息 , 能准确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处理面对的问题或事件;对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 。
媒体素养
了解媒体信息的构成 、 目的 、 特点和惯例 , 以及使用的工具;研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解读信息 , 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信息而不被媒体的其他因素影响;对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或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 。
通信技术素养
合理使用数码技术 、 通讯工具和用网络来访问 、 管理 、 整合 、 评估及创建信息 , 以便在知识经济中发挥功能;能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于研究 、 组织 、 评估和沟通信息 , 并对围绕信息获取和使用的道德或法律问题有基本的理解 。
生活与职业素养
( life and career skills )
灵活性与
适应性
能适应不同的角色和职责;能在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中能有效地工作 。
主动性与
自我导向
能监控自己的理解和学习需求;不满足于对基本技能和课程的掌握 , 探索和扩大自己的学习和机会以获得专业知识;展现想要提高技能以达到专业水平的主动性;在没有直接监督的情况下 , 能 ( 独立自主地 )
界定任务 、 确定其优先顺序 , 并完成任务;能有效利用时间 , 合理安排学习;展现对于终身学习的信奉 。
社会与
跨文化素养
能与其他人和谐高效地工作;能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能接受文化差异 、 使用不同的视角 , 提高创新性和工作质量 。
创作与责任
能设定并努力达到高标准 、 高目标 , 按时完成高质量的工作;展现勤奋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 例如:准时和信誉 )
。
领导与负责
通过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 , 影响和引导他人朝着目标努力;利用他人所长 , 实现共同的目标;表现出诚信和道德的行为;行动富有责任心 , 铭记社会的总体利益 。
美国的核心素养模型
维度 一级指标 内 涵 价值观素养 尊重 相信自身价值和所有人的内在价值并展示尊重 。
责任 意识到对自身 、 对家庭 、 对社群 、 对国家和整个世界的责任 , 并用自己的爱和承诺履行这份责任 。
正义 支持并拥护道德原则并有道德和勇气站出来支持什么是对的 。
关怀 在日常活动中具有仁慈和怜悯的心态 , 为了建构更好的社群和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
适应力 当面对挑战时 , 在情绪上有韧劲并坚持不懈 , 显示出勇气 、 乐观 、 适应力和机智 。
和谐 追求内在的快乐并且促进社会的和谐 , 欣赏多元社会中的同一和差别 。
社交与 情绪素养 自我意识 知道自己的情绪 、 优点 、 倾向 、 短处 自我管理 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 自我激励 、 克己自律 、 有很强的目标设立和组织能力 社会性意识 准确辨别不同的观点 , 识别和欣赏差异 , 尊重他人 人际关系 通过有效的交流能建立和维持健康且有益的关系 , 与他人一起工作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 自我决策 适时地识别和分析所处的情境 , 能基于个人的 、 道德的和伦理的考虑反思所做决策的影响 21 世纪的特殊素养 公民能力、全球意识、跨文化素养 年轻人需要一个更宽泛的视野 , 并且应该具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应当具有不同的观念和观点 。
与此同时 , 年轻人应该清楚民族问题 , 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感到骄傲 , 并努力为这个社群做出自己的贡献 。
批判与创造 思考 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 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批判性地思考 , 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最终做出圆满的决策 。
他们应当有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 并且脱离开固定的思维模式 。
他们不应该害怕犯错误 ,并且面对挑战时 , 应当勇往直前而不是畏缩 。
信息沟通 技能 年轻人知道问什么问题很重要 , 如何过滤信息以筛选出相关的 、 有用的信息 。
与此同时 , 他们需要对信息有辨别力 , 保护自己免受有害信息的伤害 , 在网络空间中践行伦理准则 。
更重要的是 , 他们应当清楚并有效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
新加坡的核心素养模型
我国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我国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
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収展不提升 审美情趣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英语学科:
语言能力、思维品质 文化品格、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 数学建模 数学运算、直观抽象、数据分析
物理学科: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
化学学科:
宏微结合、变化平衡、模型认知
实验探究、科学精神
生物学科: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2009• 海南宁夏卷• 第 Ⅰ 卷• 甲• 必考题 一、3 】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
(摘编自陈鹏举 《 诗与歌词 》)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教学是否突出思维过程决定教学的品质和有效性:
人的智力结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
传授式教学并非完全没有思维训练,只不过这种思维训练有两个问题:第一、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教所“控制”,思维的发展是被动的;第二、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教所“控制”,思维的发展是不充分、不舒展的。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 约翰. 奈斯比特( 未来学家)
记忆型课堂对孩子身心的摧残——
走进美国的任何课堂,我们根本就看不到教师从头到尾讲课的场景,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认真的“搞活动”。
美国课堂最大特点就是教师极少去讲授,把课堂的时间都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美国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课堂。
我们采访了罗森学校的一位骨干教师,她的回答是——
视频1
中国教师历来喜欢讲授,“讲知识”和“讲方法”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可...
time等板块,教师容易对单元中的某个或几个板块进行精心设计,对某些板块视而不见;并且忽略了对各个板块内容的重新编排、整合,忽略进行文本重构,也忽略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衔接,各个课时之间容易互相割裂,没有单元整体感。二、缺乏语境式过程体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难以提升单元整体设计要求教师围绕一个单元话题,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词汇、语法和文本阅读。然而有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词句的操练和课文的背诵,忽略文本的理解消化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分的机械操练,每个课时都在“炒冷饭”——罗列单词句型、认读、背诵,这样子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难以在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情境创设时也存在着缺乏整体性、主题不突出、情境不够真实等问题。三、单元整体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有效的思维品质训练;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尚欠缺,体现在以下方面:词汇教学中着重于单一的词汇知识,忽略运用的语境;篇章阅读时仅仅局限于课文的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训练;写作教学中强调套用句型,缺乏自主探究、表达和思考;学生擅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发问的能力较弱等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这对于孩子将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阻碍。四、文化素养渗透较不够真实自然,忽视文化品格的培养在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文化素养通常是容易被轻描淡写,容易被忽略。一些教师在进行文化素养渗透时要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么方式过于生硬尴尬,过于“高大上”而不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学生难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另外,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应贯穿始终,在每个课时中层层递进而又融为一体。基于以上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一、凸显板块功能性,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广州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由诸多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具有各自的板块功能。教师在进行整体设计时,要依据各课时目标选择与之匹配的单元板块作为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依据课时目标对板块练习进行改编、重组等。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时目标进行整体把握,并将其有效分解,使分课时教学目标既有所侧重,又相互兼顾。要将教材中各个板块的功能最优化,强调重点的提升和复现,知识的运用和拓展,避免知识点单一、无效重复,体现课时目标的螺旋上升性。二、单元话题以贯穿单元的情境带动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综合语用能力广州版英语教材每模块都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此话题如同无形的纽带,牵动着各个板块。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单元话题的整体设计。教师要着眼于单元话题,以能够贯穿单元的话题情境来带动教学,创设多元化的语境,让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语境中,尽可能多地开展有意义的真实的对话。某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Unit 9 Look at This T-shirt通过设计Janet参加化装舞会需要购买特色服装的情境来开展学习,第一课时在购物情境中学习服饰的词汇和价格的询问、表达,通过游戏活动操练核心句型;第二课时通过文本重构,拓展话题素材,再次创设购买衣物的语境,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最后在模拟情境中真实运用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第三课时为综合运用课,教师Go Shopping for the party为主线将课时内容合理串联,作为复习巩固。三、防止表演性的整体活动,开展有意义的语言思维操练活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语言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为了呈现课堂热闹的场景过多地设计机械性的游戏活动,而忽略了内在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开放度较好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这种开放式任务的过程中比较能够能够进行主动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和推理,概况和归纳,能够更好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课前进行针对话题的小组free talk、让学生编写chant、画课文思维导图、在课堂进行手工制作等都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某教师在进行教科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7 May I have some grapes ?教学时,在各课时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感兴趣的水果的英语名称、产地等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并整理资料,在课上通过思维导图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以点带面”的思维方式;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在buying fruits 的情境中,组织语言表述自己喜爱的水果,初步培养连贯说话的能力;第三课时话题为Making gifts with salad,学生在制作水果食品的过程中提取前两节课时学习的相关内容的信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现状研究与思考——以广州小学英语(教科版)教材为例余依倩(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 广东 广州 510510)摘 要:为揭示单元整体教学的现状,笔者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来调查研究,以区域6间小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现状。从而全面探究当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师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现状研究(下转第178页)。
。. .。
。
178New Generation教学实践2020 年 19 期总第 600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 G(二)完善工程经济课程的自主实践评价模式在现阶段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下,高职生即便做到了认真完成自主实践任务,那么通常来讲也无法反映在课程评价的相关指标中,此种现状将会造成高职生逐渐失去自主探索课程实践任务的兴趣,对于自主实践课程呈现敷衍的心理。因此,高职院校目前必须做到运用合理措施来改进自主实践环节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善于运用体系化的方式来完善高职实践课的评价指标。在实施课程实践领域的学生成果评价过程中,应当将实践方法、实践学习态度以及实践思路可行性纳入最关键的评价指标范围,从而达到激励高职生深入进行课程实践内容探索的目标。实际上,多数的高职生都希望拥有独立探索与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高职生期待展示自身的实践探索潜力。为了培养高职生应当具备的良好实践思考习惯,高职院校目前有必要修改高职生自主实施工程经济类实训评价的标准,增大实践能力与实践态度在上述评价环节中占有的比例。高职生只有充分感受到课程实践对于自身参与未来岗位训练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运用积极态度来参与工程经济类的课程探索实践,激发高职生自主思索的热情。下表为评价课程实践成效的基本标准(在以上的评价标准中,高职生如果获得90分以上的实践课程评分,则意味着高职生具有优异的实践课程成绩;如果评分为80分至90分,意味着高职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课程成绩;如果评分为60分至80分,意味着高职生具有中等的实践课程成绩;如果评分没有达到60分,意味着高职生没有成功完成实践课程任务。)(三)借助直观的信息化手段来开展高职实践课堂新媒体手段目前应当被贯穿于高职实践课堂的各个实施环节中,体现了行动导向思路与网络信息科技相融合的重要促进意义。对于工程经济课程在引入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高职教师应当运用BIM的工程分析模型以及其他直观的信息化模型来帮助高职生正确判断工程经济因素,增强高职生对于工程经济领域课程实训形成的直观印象。由此可见,直观化的高职实践课教学模式将会增强高职生的实训参与能力,帮助高职生简化实践任务的完成难度。经过分析可见,工程经济类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行动导向的高职教学理念支撑下,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保证行动导向理念融入工程经济课程的各个教学实施环节。为了保证工程经济课程的良好教学实效,那么高职院校必须将行动导向的高职教学理念渗透于高职教学领域,鼓励高职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类课程原理,尝试自主解决工程经济的实务问题与实践问题。参考文献:[1] 赵小娥 . 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建筑工程经济》课程改革研究 [J].科技资讯,2017,15(30):169+171.[2] 吴艳 .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教育现代化,2019,6(44):182-183+194.??????????????????????????????????????????????????????????????????????????????????????????????????????????????????????????????????????????????????????????????????????????????????????????????????????????????????????????????????????????????????????????????????????????????????????????????????????????????????????????????????????????????????????????????????????????????????????????????????????????????????????????????????????????????????????????????????????????????????????????????????????? ?? ??????????????????????????????????? ?? ?? ?? ????????????????????????? ?? ?? ?? ???????????????????????????? ?? ?????????????????????????????????????????????????????????????????????????????????????????????????????????????????????????????????? ??? ????????????????????????????????????????????????????????????????????????????????????????????????????????????????????????????????????????????????????????????????????????????????????????????????????????????????????????????????????????????????????????????????????????????????????????????????????????????????????????????????????????????????????????????组织语言连贯地表达如何送水果制作的礼物给亲人朋友,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三个课时中教师都注重了思维品质的渗透、培养,把知识内化为了能力。四、优化各课时文化素养渗透,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在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单元文化总目标到各课时分文化目标都进行深入的挖掘,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再者,文化渗透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更重视本国文化的传承。在组织课堂活动中,要在适当的时候更多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关注、了解并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课堂内外英语主题活动的设计上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进行Unit11 I was born in January教学时,除了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还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生日文化可以和孩子分享,如吃长寿面Longevity noddles、抓周One-Year-Old Catch等等,在教学中也可以渗透中国的“孝文化”,情感交流更加深入,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注重单元整体性设计,重视语境式的过程体验、在活动中培养的思维能力,结合实际、深入人心地培养文化品格素养,进而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素养。参考文献:[1] 程晓堂,赵思奇 .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2016,36(05):79-86.[2] 朱浦,祁承辉 . 小学英语 :落实教学基本要求——优化单元整体设计,关注单课有效实施 [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06):68-70.[3] 周诗杰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J]. 英语教师,2018,18(15):156-159.[4] 郁凌婷 . 单元整体设计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2019.[5] 阮正军 .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考 [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5(01)[6] 胡金丹 . 整体教学下小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J]. 新教育 2016 年 02 期(上接第160页)。
。. .。
。
A
[ 文章编号 ] 2096-4722(2019)05-0066-06自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广大师生的生动实践,但理论体系不完善、教育实践有效性缺失等现象依然存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特征、主题与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核心素养研究提供借鉴。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以公开发表的相关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对目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期刊及关键词共现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归纳,多维展示和挖掘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和知识基础,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概貌和研究前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样本文献进行系统化文本挖掘和聚类分析,梳理和总结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特征、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二)数据来源为保证样本文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文选取 CSSCI 来源数据库(2006 - 2018)作为搜索数据源,具体检索条件为 :主题 = 核心素养 ;或者关键词 = 核心素养 ;或者篇名 = 核心素养 ;数据库 = 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在文献分类目录中去除“基础科学”“工程科技 I 类”“工程科技 II 类”“农业科技”和“医药卫生科技”;文献检索类型设定为“期刊”,其他选择默认值进行检索,在剔除无关结果且去重后最终得到研究样本文献共 592 篇。[ 收稿日期 ] 2019-08-17[ 基金项目 ] 浙江省“十三五”师范教育创新工程“层式联动·协同创新·特色发展—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 魏亚丽(1993-),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 ;宋秋前(1963-),男,浙江舟山人,教授。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万方数据
魏亚丽,宋秋前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特征、热点主题与趋势 第 5 期 67二、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特征(一)研究发文量通过对 592 篇研究样本文献的分析,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发文量和累计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如图 1 所示。
图 1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由图 1 可以看出,2014 年以来,我国以核心素养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 年以前,该领域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发文量少(5 篇)且平稳 ;自 2014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后,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快速发展,2014—2016 年间发文量逐年显著增加 ;2016 - 2018 年,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进入深化期,发文量猛增,年均发文 181 篇。通过拟合累计发文量的指数函数,其拟合曲线 R2=0.9714,说明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的累计数量呈指数性增长。(二)研究作者核心作者即在某一领域发文较多且论文影响力较大的作者。据统计,检索到的 592 篇文献中共包含241 位作者,依据普莱斯定律的计算方法, , (m 代表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 max 代表最多发文量),可确定核心作者。统计发现,发文量最多为 13,即 n max =13,故 n=2.7。因此,发文 3 篇及以上的作者即为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由统计数据得知,发文量在 3 篇及以上的作者有 51 位。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刘霞,共 13 篇,被引频次共 43 次 ;其次是林崇德,发文量 12 篇,被引频次共 486 次 ;第 3 位是辛涛,发文量 11 篇,被引频次共 1341次。辛涛和姜宇等合作完成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被引 422 次,[1]该研究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价值定位和遴选原则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强调核心素养模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注重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此研究结论得到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和认可。此外,核心素养研究领域 51 位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 242 篇,占论文总数的 21.1%,远远低于普莱斯定律的 50% 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学者针对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三)研究机构分析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高产科研机构,有助于快速了解该领域研究的空间分布。经统计,核心素养研究发文量排名前 10 的科研机构如图 2 所示。图 2 中,从发文量上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是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高产机构 ;从平均被引频次上看,山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核心素养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科研影响力。由此可见,我国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大学,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万方数据
第 36 卷 68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图 2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机构及被引频次 (四)研究期刊分析核心素养研究期刊分布概况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该研究主题的集中领域。通过统计样本文献的来源期刊发现,刊载核心素养内容的期刊较为分散,共 97 种,其中刊载 2 篇及以下的期刊有 61 种。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期刊按照刊载某一研究主题论文数量多少依次排列,可分为 3 个区,分别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核心区可依据布拉德福核心数量公式进行计算,即 r 0 =21n(e E .Y),r 0 为核心区数量,E 为欧拉系数,Y为最大发文量期刊的载文量。
[2] 本研究中,r 0 =21n(1.7818×91) ≈ 10.18,即排名前 10 位的期刊处于核心区。据此,按载文量从高到低排列,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处于核心区的刊物分别是《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数学教育学报》《教育研究》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载文总量 362 篇,占样本文献的 61.15%。三、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热点主题(一)基于文本挖掘的关键词一般来说,文献的关键词是整篇文章研究内容的简要概括,文本挖掘通过提取样本文献中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来探索某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本文使用 Bicomb2 书目共现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结果见表 1。
表 1 显示,在以核心素养为话题的热点关键词(前 17)中,除搜索词“核心素养”(387)外,频次排名前 10 的分别为学科核心素养(97)、课程教学(92)、教学改革(88)、培养策略(82)、课程改革(50)、教学设计(49)、课程标准(47)、课程体系(45)、教师核心素养(43)和学生核心素养(35),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我国核心素养研究中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表 1
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频次表序号 关键词出现频次累计百分比(%)序号 关键词出现频次累计百分比(%)1 核心素养 387 15.09% 10 教师核心素养 43 38.22%2 学科核心素养 97 18.88% 11 学生核心素养 35 39.59%3 课程教学 92 22.47% 12 学校课程 33 40.87%万方数据
魏亚丽,宋秋前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特征、热点主题与趋势 第 5 期 69序号 关键词出现频次累计百分比(%)序号 关键词出现频次累计百分比(%)4 教学改革 88 25.90% 13 中小学生 31 42.08%5 培养策略 82 29.10% 14 评价体系 30 43.25%6 课程改革 50 31.05% 15 国际比较 12 43.72%7 教学设计 49 32.96% 16 框架模式 11 44.15%8 课程标准 47 34.79% 17 路径 11 44.58%9 课程体系 45 36.54%(二)热点研究主题 聚类分析是一种基于变量间相关性大小及距离远近而将若干个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3] 为更清晰地分析关键词及其所代表的研究主题间的关系,本文对上述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将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频次表导入 SPSS22.0 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方法选择组间距离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测度选择切比雪夫(Chebychev)区间法,系统自动绘制出核心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分层聚类图谱。分层聚类图谱显示,核心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共有四个聚类,分别是核心素养(聚类 1),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培养策略(聚类 2),课程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师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课程、中小学生、评价体系(聚类 3),框架模式、路径、国际比较(聚类 4)。通过综合考虑每个聚类中各关键词及相关研究之间的联系,对四个聚类进行标签化处理,可分别命名为核心素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研究、核心素养国际比较研究,它们构成了近年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四个热点研究主题。1. 核心素养研究统计显示,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2014—2017 年,可以分为外部引介和内部探索两个阶段。在外部引介阶段,国内学者着重通过借鉴国外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基本框架等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 21 世纪核心素养体系。
[4] 在内部探索阶段,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 :第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质。有学者基于整体性视野从核心素养的关系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层面揭示 21 世纪个体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实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还原论思维局限下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片面解读。
[5] 第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者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以下四点,即倡导部分整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课程融入模式,依据核心素养指导课程目标、推进教材修订,选用符合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方式,探寻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路径。
[6] 第三,核心素养融入学科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既需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将学科知识融入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到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转化机制上。
[7] 2.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研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设计方面,马骎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需在视域转换上突破三维目标的分立性育人取向,在路径选择上要遵循渐进式变革之道,在系统优化上寻求教师等支持性力量。
[8] 就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两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上位概念,是目的和方向 ;后者是下位概念,是途径和手段,且二者相互包含、融合,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共同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9]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者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目标“低阶追求”、教学内容“囫囵吞枣”、教学方式“张冠李戴”万方数据
第 36 卷 70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的现象,提出了要基于学科知识的层级性、顺序性和层核性,加强对学科思想、知识学习和意义获得的重视,从而实现知识结构和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
[10]
3. 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6]
国内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研发课程标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完善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做好学段素养衔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育评价。在课程标准研发方面,我国学者提出要研发基于学段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以克服以往课程标准中重学习内容而轻学习质量的弊端。
[11]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者们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试图建设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其中,成都市棕北中学的“三三六”课程体系[12]和宁波市北仑中学的“五能五会”课程体系[13]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同时,要做好各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的纵向衔接。对此,林崇德提出要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表现特点和发展水平,从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
[11] 此外,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又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这方面,较具借鉴意义做法的是王俊莉等提出的构建“七色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她将素养评价体系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形成“七色花”评价与“1+7” (“1”代表国家课程, “7”代表尚礼、博艺、创新、笃行、善学、悦读、健康等 7 个维度)校本课程的对应体系,以推动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14]4. 核心素养国际比较研究关于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内容,即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研究、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研究和核心素养评估研究。在概念内涵上,我国学者着重引介了国外学者从个人发展取向(新加坡 21 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新框架)、社会价值取向(日本“21 世纪型能力”)和综合发展取向(美国“21 世纪技能”)三个维度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
[15] 在教育...
Vol.30, Jun. 2018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潘龙飞,孙芙蓉(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435000) 摘 要: 文章运用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4 年至2018 年 3 月收录的 4101 篇期刊论文和 492 篇博、硕学位论文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并绘制出我国“核心素养”热点研究的知识图谱。
研究发现,当前国内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阐释、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组织与实施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四个方面。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素养;课程建设;知识图谱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 年度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纲要诊断性研究———基于 Rasch 模型的分析”(项目编号:3162016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潘龙飞,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孙芙蓉,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21 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时代变化与未来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和课程领域的变革,“21 世纪核心素养(21 st Century Core Competencies)”成为新时期各国教育和课程变革的关键标识,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方向。
我国于 2014 年 3 月正式提出要研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2016 年 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公布。
建立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一方面顺应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致力于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 21 世纪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1] 通过对新课改以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文献和博硕学位论文的统计显示,2014 年以前,学界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极其少有,2014 年以后论文数量骤增(见图 1)。
因此,本研究将时间节点选在 2014-2018 年,于 2018 年 4 月 2 日前完成数据的收集和规范化处理。
本研究拟采用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运用共词分析法和多维尺度分析法,梳理我国 2014 年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并绘制知识图谱,进一步归纳分析我国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向。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知识图谱是一种科学计量分析方法,通过相关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图像,直观呈现当下教育研究最前沿领域和学科知识的信息会聚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呈现当下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的现状,便于人们全面审视该研究领域的结构、热点及其演进等信息。
[2]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 BICOMB2.0 共词分析软件和 SPSS20.0 统计软件,数据分析流程如图 2 所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分别搜索主题词为“核心素养”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学位论文,搜索年限设置为 2014—2018 年,一共查阅到该主题期刊论文 4248 篇。
通过逐项排查,剔除数据库中包含的1 5
图 1 2001—2018 年核心素养文献统计图 2 数据获取与分析流程图会议通知、征稿启事等无效文献 147 篇,最终确定有效文献 4101 篇;在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除农林、医卫专辑)一共查阅到该主题相关文献 492 篇。
依次导出这些符合要求文献的基本信息,包括发表时间、作者、关键词和期刊名称等;规范研究文本编码格式,将所得文本信息的编码格式统一改为ANSI 编码后保存,使之符合 BICOMB2.0 软件的要求。
运用 BICOMB2.0 共词分析软件,对 4101 篇期刊文献和 492 篇博、硕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的统计和提取,最终确定将排在前 40 位的高频关键词,作为本2 5第 30 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 2018 年 6 月
研究的研究对象。
然后对“核心素养”论文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TXT格式),将该词篇矩阵导入 SPSS20.0,运用该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进一步呈现高频关键词之间的领域分布和亲疏关系。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系统聚类统计分析,实质是把关联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类别,展示的是该领域某一类研究层次。
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时,先将出现频次最高、最有影响的关键词生成聚类;然后,聚类中的关键词再结合数据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聚类。
[3] 通过运用聚类分析对 40 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自然分组”,得到“核心素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见图 3)。从聚类树状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自 2014 年“核心素养”概念由官方正式提出以来,研究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层次大体可分为 4 个种类。
种类一主要体现的是各学科领域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有 10 个关键词,分别是:语言建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语文、英语教学、价值取向、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种类二主要体现的是对核心素养理论体系的探讨、构建和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研究,主要有 15 个关键词,分别是:人文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学习、中国学生、校本课程、学习能力、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综合素养、学习过程、三维目标、问题解决、审美鉴赏;种类三主要体现的是新时期有关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有 9 个关键词,分别是:培养策略、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素质教育、教师素养、教学策略、课程、教师教学;种类四主要体现的是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要素的研究,主要有 6 个关键词,分别是:高考改革、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程评价、课程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类只是依据提取的 40 个高频关键词,对“核心素养”研究所进行的宏观上的划分,要想进一步探讨各个种类关键词内部之间的理论关系,需要进一步运用SPSS 软件,对 40 个高频关键词产生的词篇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三、核心素养研究的领域分布探析多维尺度分析(Multi Dimensional Scaling)是采用 MDS 创建多维空间感知图,用图中的点(对象)的距离反映它们各自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不相似性)程度,以研究对象关键词之间的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的二维坐标,从而清晰又概括性地表现一个领域或亚领域的结构特征。
[4] 本研究将高频关键词所构成的 40×40 词篇矩阵,导入 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结合上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绘制出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 4)。根据“核心素养”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图 3)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图 4),可总体上将我国 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的研究划为四个领域。
而这四个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情况与聚类树状图的四个种类的分类基本一致,呈一一对应关系。
战略坐标图与聚类树状图分类的一致性,也从侧面验证了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研究当下教育学热点问题的科学性。
[5] 关键词分布象限的不同,表明该领域中研究地位的不同,与主题词“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也会不同,呈现出的研究动态信息亦有所不同。领域一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该领域的关键词分布在第三、第四象限,布局松散,表明该主题词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且处于整体研究的边缘地位。
“学科核心素养”一词靠近第一象限,接近坐标轴的中心,表明该主题词研究处于该领域的核心“领导”地位。
该领域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相对分散,表现的是各学科具体层面的研究。
[2] 学科有其自身范围的学科诉求,内容有其自身学科的特点,该图谱中该领域关键词分散呈现的特点,也是各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特点不同的具体表征。
通过分析,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主学科科目的核心素养的理论界定,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英语教学、信息技术”等关键词上;第二,各学科科目的知识建构和价值取向的研究,体现在“语言建构、价值取向”关键词上;第三,教育改革对各学科教学的新要求,体现在“教育改革、英语教学、语文教学”等关键词上。3 5潘龙飞,孙芙蓉: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图 3 “核心素养”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领域二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理论体系的研究。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分布在第一象限,而关键词“学习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改革”却位于第二象限,“育人目标和学习能力”位于第四象限偏离坐标轴中心的位置。
第一象限是整个主题研究的网络中心,具备较强的密度和向心度,第一象限的关键词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
[4] 从领域二的关键词在坐标轴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该领域的关键词紧紧围4 5第 30 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 2018 年 6 月
图 4 “核心素养”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绕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展开,涉及多个领域层面的研究。
通过分析该领域的关键词分布情况、集中程度、亲疏关系,并结合相关理论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21 世纪以来,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全球各国在教育层面改革的大趋势,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必备的三个基本特征:超越所教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反思性;在变化的情境中各种核心素养促进人整体发展。
[8] 欧盟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0] ,并可将这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素养。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至今,对这个理论框架的研究,一直是当下研究的重点。第二,“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理念的比较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
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既有传承,也有超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进而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1]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旨趣、推进方式和实践效应方面,“三维目标”是先有了称谓、实践,再进行学术界定。
而“核心素养”是先进行学术界定,有了理念框架之后,再通过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师教学完成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12] 二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既是对“三维目标”实施十多年来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核心素养”新理念的探讨和完善。第三,“学校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解决”是学校教育具体层面的研究。
新课改以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使得课程开发的权力一部分下放到了地方和学校。
在宏观教育背景下,校本课程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综合性等特点,校本课程的优质化开设实施是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途径。
“教学改革”“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位于第二象限,且距离坐标轴中心较远,表明该关键词领域的研究比较松散,在整个“核心素养”主题研究之下还有潜在的发展空间。领域三为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
该领域的关键词均分布在第二象限,各关键词之间的分布状况较为松散,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通过对该领域关键词的归类,可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新时期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探讨、教师教学实践研究和教师的课程领导”三个层面。
如今,全球教育发展的航舵指向了“核心素养”,“知识核心”将走向“素养核心”,新时期的教师担任着多重角色,教师自身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核心素养能否在实际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
从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针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研究,也成为当下研究的热5 5潘龙飞,孙芙蓉: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点。
“教师教学”和“教学设计”接近坐标轴中心,表明对该层面的研究既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也是引领未来教师教学研究的大方向。
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关键要依靠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师教育中的现实性问题,也是当下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论题。
对此王美君和顾銮斋通过对欧美等国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总结出中国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素养取向”,又要兼顾社会、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
[13] 高葵芬等把农村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分解为“职业信念、职业素养、职业关键能力”三个部分,指出在具体实施层面,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整合、教师职后培训、专家指导”等途径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
[14] 郑金洲则认为,新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的七大素养分别是: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
[15]领域四为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体系的建构。
该领域的关键词主要分布在第三象限,表明该象限内的关键词与研究主题之间、各关键词之间的内部联系较为紧密,研究方向较为明确。
[4] 主题关键词“核心素养”位于该领域,但却单独处于第一象限,且靠近坐标轴中心,表明其核心地位突出。
通过该领域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当下对“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功能性探讨。
课程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思想、掌握经验的桥梁,是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阶段性、规律性的呈现方式,也是实现国家“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关键词“课程改革”位于第三象限,且靠近坐标轴的中心,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新时期,国家教育的改革在于理念的更新,理念的形成...
In the current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cultivat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in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subjects should also adher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educational goal,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carry out core literacy training, and choose teachingmethods suitable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training activities, so a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rm a strong core literacy gradual‐ly get bett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based on actual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
Core literacy;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Analysis12。
。. .。
。
TIANJIN EDUCATION本刊视线专题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此也更能够凸显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实际价值。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一)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当前时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活动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重点研究的热点话题,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能带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对学生眼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来说都有极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采用被动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形式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导致学生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不会自主思考,也难以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自然是缺乏实际作用的。而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教师改变这些理念,在注重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二)利于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大的一个优点便是利于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首先,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更利于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利于辅助学生形成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学习正弦定理时通过教师代入正弦定理的来由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文化,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自然地应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最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利于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对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来说也是有极大帮助的。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革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反思归纳能力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归纳能力,促使学生能将自己的反思归纳能力应用在日常学习当中,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说自然也能够起到更为理想的教育作用。基于数学学科的实际特点,教师要对数学学科中存在的一些强制性元素进行合理的调控,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摒弃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当中创新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也能起到一定的奠基性作用。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要合理地制定教学方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针对性地对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加大培养力度,并且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设出更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方案适合学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也更利于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三)改变教学形式,增强学生问题素养在开展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切实地设计好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增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促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展开学习活动,并且逐步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以以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四、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关键的一项教学举措,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核心素养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来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采用有效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李晓霞,张勇.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教学研究,2017(12).[2]曹静慧.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8).(责任编辑 李 芳)13。
。. .。
。
甘肃省永靖县永靖二中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已发生一定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大,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度把握课程知识,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浅谈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现状研究及解决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现状研究;解决策略化学这门课程是非常需要严谨思维的,如果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学生会因为学习比较吃力,失去对化学的兴趣,最终放弃化学的学习。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参与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来?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现状研究(一)忽视实验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发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在教学中依然习惯于延续传统的授课模式,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考虑个体差异以及教学目标等开展特色化教学。机械性讲解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此外在实验环节安排方面课时较少,也没有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和理论密切关联的系统化实验项目,不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二)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等积极性不够化学虽然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对于学生而言面临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在化学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他们习惯于按照教师的讲解来进行记忆和理解,并通过习题训练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互动较少,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从而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二、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现状的解决策略(一)围绕新课标要求,加强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探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展开学习研究,树立立体化综合化的教学理念,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又要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创新意识等角度来进行教学目的的探究,形成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便于指导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加强和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其他专家等沟通联系,参与更多的交流活动等,汲取更多的经验,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究特色型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为学生学习等提供更科学的指导。(二)加强教学资源的深度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科书中的内容都是精心设计和选编的,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等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来开展基础教学,鼓励学生加强自学,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话题或者教学主题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渠道来搜集相关的素材,通过自学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要注重教科书相关资源的挖掘,针对教学的难点或者重点内容等融入更多的关联素材,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认知能力。当然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出发进行设计,注重学生基础功底的培育,以此为基础进行原理、方法等延伸,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和分析不同概念、不同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性质特点等,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三)注重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探究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潜能等。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将复杂的教学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减少了安全风险,节约了教学资源,同时又通过丰富形象的教学载体进行呈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引入探究性的实验教学项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相关的实验,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素材或者运用生活中的案例等进行解读分析,对学生自主探究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者任务教学法等形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设定相关的问题情境,然后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来主动探究,研究化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主动学习和研究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此外教师在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等进行综合分析,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科学安排理论授课和化学实验课时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课堂学习时间,从而提升他们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三、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这个新的发展时期,初中化学教师要想更加高效的完成知识教学,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展开知识教学,对学科知识结构展开更为科学合理的树立,打造一个趣味性更强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去,使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参考文献:[1] 马文平 .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 [J]. 教育革新 ,2020(06):27.[2] 李桂月 .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及策略 [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19:301.万方数据
相关热词搜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教学研究 素养 现状及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