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与霍桑的创作7篇文化因素与霍桑的创作 第卷第期年月凯里学院学报从《红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因素与霍桑的创作7篇,供大家参考。
装加以揭露出来” 。在小说中霍桑重点叙述了三个主人公人性堕落的事实。海丝特出生没落的世家婚姻极其不幸她那性格阴沉、体态畸形的丈夫齐灵沃斯在从欧洲去往新大陆的途中音信全无因此海丝特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产生了无法抑制的情欲犯了所谓的通奸罪海丝特为了保护爱人隐藏两人的恋情又犯了欺骗罪海丝特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是不能被容忍和宽恕的。因此海丝特被罚终生佩戴耻辱的红字“ ”。 字是通奸一词 首字母 。在作品的第二章几个妇女正在议论着即将公开受审的海丝特其中一个妇女说“这个女人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极大的耻辱应该把她处死难道没有这条法律吗 有的在《圣经》中在法令全书中都有”。由此可见海丝特所犯下的罪行是有据可查的这个证据来源于《申命记》“若遇见人与有丈夫的妇人行淫就要将奸夫淫妇一并治死”【 。作为身居现代社会的读者来说年轻漂亮的海丝特在长期没有丈夫音信的情况下无依无靠遇到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并与之相爱这是最顺其自然的事。但在清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很自然的恋情却成了耻辱、不守妇道的标志。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沃斯虽然没有给海斯特・白兰应有的幸福葬送了海斯特的青春当海斯特另有所爱的时候他又一次的断送了她的幸福。他也算是一个受害者本应得到人们的同情与关爱。但他为了发泄私愤为了复仇而长期无情地摧残情敌的心灵使丁梅斯代尔这个隐秘的罪人承受着比海丝特更为惨重的痛苦与折磨。所以作者在文中写到“在丁梅斯代尔先生上了锁的秘密壁橱里放着一条血淋淋的鞭子。这个新教徒兼清教徒的牧师常常用它来鞭打自己的双肩他一边鞭打一边苦笑着并且由于这苦笑而越发无情地鞭打自己”。由此齐灵沃斯也由一个受害者堕落成了一个恶魔式的人物。在作品中作者竭力描摹齐灵沃斯的丑陋与邪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清教统治者看来却是朋友任其为所欲为。这就进一步揭示了清教虚伪、残酷的一面。犯罪只是清教救赎论中的一部分还有更重要的部分是赎罪和得救。“圣经传统认为有罪之人并非没有出路及时忏悔和赎罪就能得到上帝的拯救重获新生”。因此在《红字》中我们看到这三个有罪之人最后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赎罪方式得到了解脱。海丝特尽管在世人的眼中是因为犯了清教法规的第七戒被判通奸罪并被罚在胸前佩戴耻辱的红字 在人们鄙视的目光下刻薄的唾骂声中过着忍辱负重的艰难生活。但是她却一直十分坚忍因为她知道只有得到别人的宽恕她才能重获新生。最后海丝特由一个被人冷嘲热讽的对象变成了能干并受人尊重的主妇使红字 由通奸 变成了“能干” 甚至是“值得尊敬” 的标志。而丁梅斯代尔作为长期隐秘的罪人他长期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责而是让海丝特独自承受世人的嘲讽他是那么的虚伪、怯懦。然而丁梅斯代尔一天不向公众认罪他也就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心灵上的折磨。最后他终于忍受不住这种煎熬以惊人的勇气在公众面前忏悔向众人袒露自己的罪行。尽管最终他由于心理交瘁而亡但他还是以一种有别于海丝特的忏悔方式获得了灵魂上的安宁与解脱。阴险狡猾的齐灵沃斯由一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转变为一个令人恐惧的复仇者可谓罪孽深重。但即便如此他在作品的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赎罪方式他死了在遗嘱中他把一大笔财产留给了小珠儿使生活窘迫的母女得到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给了自己赎罪的机会。小说中这三个有罪之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这也就是宗教精神中所说的“人生的偶然变迁和灾难是尘世生活转瞬即逝及不随人意的本质之明证他们教导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世界里告诉我们人的痛苦错误的罪行都来自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迷恋来自他们对肉体及其情欲、情感和需要的屈服因而救赎就是让人通过修行超脱和祈祷逐渐地从时间之轮和肉体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尽管仍然活在这躯体里但他却越来越多的生活在精神中”清教主义者认为人人都是有罪的但是可以通过救赎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脱。由此我们能看到清教在净化人们灵魂的方面有着一定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是表层的。透过这个表层我们在《红字》中也清楚的看到霍桑对清教有着自己的矛盾和疑惑这种矛盾和疑主要体现在霍桑在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和思考。这也充分显示了作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情怀。人文 ・ 。
二、《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万方数据
主义 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它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时代它的原义是“修辞”指为培养演说家所进行的教育。后来指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四种基本因素言说的自由法律的准则城邦的政治自由个体做出自己道德与政治决定的权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深化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以人性否定教会思想体系的武器。人文主义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在于它的世界观和关注对象较之以往有了根本的转变。为了确立人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定义周围世界感官欲望成为人文主义重点关注的场所并与精神追求一起矛盾而又有机统一构成了人文主义精神内容。巴赫金将人文主义的世俗性形容为“降格、贬低、脱冕、狂欢”化倾向认为它把“一切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动地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 。霍桑创作的伟大性正体现在对教会禁锢的潜在颠覆上。海斯特是作者浓墨重彩、精 亥 画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了霍桑清教主义思想观的矛盾性同时也折射着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女主人公海丝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作者着重从她的仪态、服饰及行为等方面描绘对她追求真爱大胆叛逆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小说开篇对犯了情欲之罪站在教会形态上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美丽的面容和典雅的神态进行了描写“她身材颀长体态优美绝伦……有一种贵妇的风韵。”就是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女郎却嫁给了一个年纪衰老、体态畸形的丈夫她丝毫感受不到爱情。在丈夫失踪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闯进她孤独的生活她爱上了牧师。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世俗生活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可是她却遭到清教政权的严厉惩罚由于犯了通奸罪并拒不交代同犯被清教徒政权关进监狱并终身戴上耻辱的红 字示众作为告诫世人的活标本。后来海丝特在离群索居住在城镇的边缘相应的也就较少受到清教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更加接近大自然接近人的本性。她在红字上在这个虽缝在她的衣胸上但却比烙在该隐额上还要难堪的致命标志上找到了宣泄青春韶华、楚楚美貌和高尚女性出处。她将红字 漂亮地缝在衣胸上并在周围衬以精美的金色丝线红字 自此永远在她身上闪耀着丰富的理性光彩和个性光辉。在小说末尾她自觉戴上的红字 并且似乎还充满信心地向人们做了浪漫主义式的预言“在某个光明的时刻世界将更加成熟起来……那是会显现一种新的真理让人们在共同幸福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可见从作者的笔端流露出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痕迹。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教师很早就立下了献身宗教的志向。然而清苦的教会生活、呆板的教条虽然一时禁锢了丁梅斯代尔这样虔诚教徒的内心但一看见“身体修长、容姿完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烁出阳光的颜色她的面孑 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庄漂亮的五官之外还有着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的海丝特时他的“人性”就复活了并且最终战胜了“神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但是宗教精神象鸦片一样侵蚀着青年牧师的心灵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早已扼杀了他对幸福爱情的渴望。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罪该万死的人即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又害怕和海丝特一起戴红 字示众而得不到上帝的饶恕。为了赎罪他只能用鞭子不断地抽打自己、折磨自己可良心却得不到丝毫的安宁。随着海斯特的公开受审及所承受的折磨日甚一日的加重最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走出了心灵的梦魇走上刑台坦白了自己的罪责与海丝特并肩站在一起承担了应有的责任。齐林沃思一直被评论家公认为是一个地道的恶魔是教会的帮凶。但是他身上体现的不全是恶在海斯特背叛他之前他是一个有着精湛艺术的学者对海斯特怀有深切的爱作者对他抱有几丝怜悯与同情。后来他却因复仇心切不惜摒弃了自己的理性和善良粗暴侵扰他人的灵魂于是他自己变成了一个恶魔一个真正的罪人。即使这样一个罪人作者也没有完全否定。作者在小说最后一章叙述了齐林沃思在临死之前将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留给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这一值得称道的行为表现了他对自己所犯罪孽的忏悔也表现了他人性的复归。这一结尾的处理明显地显露了霍桑的人文主义...
广州
511365)作者简介:吕 灿(1966-),女,河南省开封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摘 要】小说《红字》从问世至今,经久不衰,一直深受读者的青睐,正是因为霍桑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惟妙惟肖、故事情节层层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浓厚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来浅析霍桑小说《红字》的艺术特色。【关键词】霍桑;红字;象征;心理描写;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224-02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红字》被认为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而且小说《红字》从问世至今,经久不衰,一直深受读者的青睐,正是因为霍桑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惟妙惟肖、故事情节层层深入人心。下面本文将从丰富的象征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浓厚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来分析《红字》的艺术特色。一、丰富的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霍桑小说《红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这一手法就如同小说的血液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在整部小说之中。首先,色彩的象征是《红字》象征手法运用最典型的的例子。“红字”是红色的,红色也就成为了小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颜色,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西方文化背景上来看,红色分为两个方面的含义,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小说《红字》中红色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甚至在同一人物不同语境之下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含义。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海丝特为例来说,在表现海丝特的年轻漂亮、充满激情之时,红色代表着一种激情;在她与牧师不合世俗观念的暧昧关系上,红色成为鲁莽、欲望、堕落的象征;此外,当海丝特面对自己的罪责站在刑台之上时,红字成为了一种罪恶的象征;而当海丝特在教区做好事时,阳光照在她胸前的红字上所散发出的光芒,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此时的红色成为了阳光的象征。而在齐灵渥斯这一人物身上,红色变成了复仇、仇恨的代表,他的仇恨来自于妻子海丝特的背叛,他的复仇针对的是奸夫牧师阿瑟·狄姆斯代尔;在复仇的过程中,红色更是成为狡猾、奸诈的象征。当然,在小说中还充分运用了黑色、灰色等多种色彩的象征,既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象征手法,又增添了小说含蓄的艺术效果。其次,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故事情节的层层深入以及主题的凸显上,象征在小说《红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正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才使得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通过一种浅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读者一种深入浅出的感觉,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红字》中不乏贯穿全文的象征意象,例如,红字“A”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有着典型的象征意义,成为文本的一大亮点。此外,《红字》中独具特色的象征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对深化道德主题,加强哲理意蕴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象征手法也使霍桑能更充分、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二、细腻的心理描写正是由于《红字》中所展现出来的细腻的、多样化的心理描写,作者霍桑才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能够通过心理分析来反映人性的成功作家,可见,心理描写必然是《红字》的经典之处。谈到《红字》的艺术特色,首先必然要提及的就是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细腻、娴熟的心理描写。霍桑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并非是采用现实主义剖析的方法,而是充分运用象征、隐喻的写作手法,通过寓言、象征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也正因为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才体现了作者创作的艺术特色。《红字》中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心理历程的刻画而体现出来,牧师阿瑟·狄姆斯代尔的心路历程表现尤为突出,首先因为想要保住自己所拥有的名誉和地位而拒不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责,之后经过重重的心理冲突、斗争,最后因经受不起内心的自责而公开认罪。正是对这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的刻画,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牧师阿瑟·狄姆斯代尔。其次,霍桑作为当地移民后裔的身份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成为其在创作中注重心理刻画、擅长心理描写的重要因素。第一,霍桑出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萨勒姆镇,最初为当地的移民旺族,随之家境逐渐衰败,正是这一经历,使霍桑承受了无尽的压抑和孤寂,性格变得不再活泼,忧郁、沉默、多疑起来;第二,从霍桑整个家族的背景来看,整个新英格兰殖民地区都信奉清教,霍桑自然也就从小接受到了大量的清教文化,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这些都为霍桑能够细腻地刻画出移民人物的内心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三,对于人性的解读,也成为霍桑能够细腻地探究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宣扬加尔文的教义成为霍桑小说创作所要表现的突出主题,而在加尔文教义思想中主张“人皆有罪”,因此必须要“行善”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霍桑在《红字》中的心理刻画也正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三、浓厚的浪漫主义
(下接第 226 页)
226陈 诚:《干旱的九月》主要人物形象分析麦克莱顿 , 所谓的正义者 , he is a man of violence who recruited his troops in the barbershop and proceeded to wage war on Will. He shows no respect to anybody in the novel. He is a man with racial discrimination 他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他在理发店招募了自己的军队,并开始对威尔进行剥削。他对小说中的任何人都不尊重。他具有种族歧视思想。who was extremely chilling. “no talking necessary at all. I"ve done my talking. Who"s with me?”他从不听取他人意见,因为他非常专制。“Haven"t I told you about sitting up like this, waiting to see when I come in?”“Didn"t I tell you?”“ He caught her shoulder. ”“Don"t, John. I couldn"t sleep... The heat; something. Please, John. You"re hurting me.”“Didn"t I tell you?” He released her and half struck, half flung her across the chair, and she lay there and watched him quietly as he left the room. 所有这些都表明他虐待妻子;作为一名军人,他滥用权利起诉他人;他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典型“恶魔”。(三)谣言制造者。作为女性形象的代表,明妮小姐刚刚告别 30 岁,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
她追求爱情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作为一名白人女子,她在杰斐逊镇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说过得舒舒服服。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接近40岁,仍然未婚,她感到孤独,开始担心。
特别是,她害怕被遗忘,所以她尽力改善自己。为了再次成为这个小镇人民的焦点,她编造了被黑人威尔强奸的谎言。谎言的编造者明妮小姐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明妮是一个中年的未婚女人,被社会所遗忘。
但她仍然希望能被邀请参加一些聚会。
明妮想要通过制造谣言来引起社会的注意。为什么她敢编造谎言呢?是因为她长期遭受抑郁的痛苦吗? 当然不是。她敢制造谣言的另一个原因是,威尔是黑人,如果谣言传开后,作为一个老实的黑人,他没有能力去扭转事实 。(四)社会的受害者。社会的受害者不仅是黑人威尔,还有谣言制造者明妮。
对于黑人威尔来说,即使他乞求理发师,也不能保护自己。Beside the barber the Negro spoke: “Mr Henry.” “Mr Henry” the Negro said. 虽然在小说中有关于威尔的几句话,但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威尔是无望的。因为当时的黑人没有这个权利。
作为另一名受害者,明妮试图保护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权利。但她这样做无疑体现着女性权利的悲哀,因为那时美国的妇女还没有权利。参考文献:[1] 皮爱红 . 血色黄昏中的人性悲歌—《干旱的九月》中的人物解读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 杨樱桃 . 分析《干燥的九月》中威廉·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3]刘迎春. Relation between Female Image and Thematic Presentation in William Faulkner’s Dry September.[J].中国学术期刊,2016.(上接第224页)在《红字》的引言中,霍桑曾经这样说:“罗曼史所涉及的领域应该是介于真实世界与神话世界之间,在这里真实与想象相遇且相互影响作用。”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主题与“罗曼史”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其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首先,浓厚的、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红字》的一大艺术特色。作者霍桑在进行创作时,突破传统写实主义手法的束缚,不再拘泥于真实地再现事物原本的模样,而是在响应主题思想的同时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发挥来写作。例如,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海丝特为了争取孩子的监护权而到总督衙门大厅恳求。私生女珍珠和母亲海丝特在总督衙门大厅内看到的那副盔甲时,珍珠发现母亲海丝特胸前的红字反照在盔甲的凸面上显得越发的大,而相比之下,母亲的形象却那么的渺小。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展现个人的罪恶是何等的可怕和严重,甚至能够掩盖人性。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多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例如牧师狄姆斯代尔和海丝特、珍珠一起站在示众台上向人们承认了自己的罪过的场景描写,无论是胸前出现的红字,还是天空中出现的红光,都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通过丰富的心理描写展现人心,以此来突出浪漫主义的色彩,也是《红字》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的一大体现。在小说中,霍桑从不同的层面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刻画,但是在展现浪漫主义色彩上,交织式的心理描写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交织式的心理描写,就是在刻画某一人物心理活动时,通过将人物现实、想象以及回忆的内容交织起来进行描述,从而来展现人物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交织式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描写无形中就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除了通过这种有层次的交织式的心理描写来突出浪漫主义色彩之外,霍桑还擅长通过描述人物的潜意识来增强感染力,增添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小说中在描写海丝特失足怀孕的情节时,并没有通过展现清教如何限制她留在殖民地来表现人性,而是海丝特自己选择留下来,这正是人物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通过这种潜意识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总之,《红字》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成为作品得以经久不衰广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就了作者霍桑本人的文学地位,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伟大开拓者。参考文献:[1] 任佳 , 陈娇 . 奠浪漫主义之基础开心理分析之先河——从《红字》心理描写看其浪漫色彩 [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1):52-54.[2] 李世强 . 从《红字》看霍桑小说的创作主题与文学艺术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79-83.[3] 李芳芳 . 小说《红字》中色彩的运用及象征意义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104-105.
周艳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
王洁群20070501
I 摘 要 纳撒尼尔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他用天才的艺术才能创造出 了多部极具审美价值的传世佳作。
霍桑生活在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
在时代变迁面前, 精神危机促使他致力于探讨人性, 挖掘心灵的罪恶, 探求人类的拯救之途。
在宗教与科学冲突的面前, 他对科技发展表现出茫然和困惑。他的小说反复展示了 破碎的、 邪恶的或虚伪的家庭和孤独的个人所遭受的痛苦。
他从宗教偏见及人文主义立场出发, 把智力的发展与良知和情感的萎缩联系起来, 否定人类征服自 然界的一切努力, 怀疑和否定科学技术的进步, 丑化献身科学、 不惜牺牲一切乃至个人生命的人。
霍桑以其敏锐的宗教感悟力反思现代性,反思物化文明对人的威胁和统治。
他不仅在作品中展现人在现实世界的自 我失落、孤独和异化, 展开对人性之恶的批判, 而且运用独特的审美视角, 努力寻求一种摆脱这种异化状态的途径, 希望通过回归乡 土与自 然获得人类的精神家园。
这是霍桑在作品 中呈现出 来的 对近现代工业文化的 基本观念和立场。
论文以霍桑作品为基础, 从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出发探讨霍桑的工业文化观。全文首先从其揭露个性的消失、 批判异化的社会、 彷徨地回归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霍桑的工业文化观的内涵。
其次, 围绕霍桑对不完整的现实的批判, 对“恶” 的认识与超越及对“美” 的追求上, 阐述霍桑工业文化观的 成因。
最后,从霍桑作品的主题:
在批判“恶”与追求“美”之间摇摆, 人物形象的 多样性、 梦幻性及表现手法的模糊性、 不确定性这三个方面, 探讨霍桑的工业文化观与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密切关系 。
希望这样能够较全面地把握霍桑的工业文化观, 并从另一个侧 面更好地理解霍桑的 创 作思想, 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 的 霍桑研究。
关键词 :
霍 桑 ; 工业文化 ; 异化 ; 回 归
II Abstract Nathaniel Hawthorne is one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ist writ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e created many masterpieces which are popular for generations. The money-worship of the society and the mental crisis of the people urge him to devote himself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criticize the evil of the human mind and seek the way to save the humanity. His works explore the pain suffered from the broken, evil or hypocritical family and lonely individual. Confronted with soaring of the capitalism, the dramatic change of society and the conflict of the religion and science, he shows his puzzlement and bewilder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rted from the religious prejudice and humanism, he associ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ectuality and the shrink of the consciousness and emotion, denying the human being’s every effort of conquering the nature, doubting and nega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recating the individual who is indulged in science at any cost. Faced with the age of mammonism, he rethinks the modernization and reconsiders the threat and dominance of the materialism on the human being with his keen insight on religion. He not only exemplifies the self disappointment,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in the real world from the reality but also criticizes the evil of the human nature from culture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with his own esthetic perspective, he tries to seek a way to get out of the situation of alienation and hopes to seek the spiritual home of human being by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Based on Hawthorne’s main works and literary thought,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investigate the industrial culture view which revolv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the self-loss, alienated society, and returning to spiritual home.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tries to elaborate the formative reasons of Hawthorne’s industrial culture view from the basis of his incomplete view of the reality, the exceeding of the “evil” and the pursuit of “beauty”. At last, From Hawthorne work subject: In criticizes between "wickedly" "and pursue "beautiful swings, character image multiplicity, illusionand expression means fuzziness, not definite these three aspects, talk about Hawthorne’s industrial culture view and his creating style will be researched, with the hope of a thorough mastering of his industrial culture view as well 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is literary thought.
Keywords: Nathaniel Hawthorne; Industrial Culture; Alienation; Regression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绪 言 纳撒尼尔・霍桑( N athaniel H aw thorne, 1804- 1864 )
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他出 生在新英格兰的破落贵族世家, 自 幼随母住在外公家。
1825年大学毕业后, 以写作为生。
在萨莱姆的整整十二年间一直从事写作与思考, 这时期发表了几十篇短篇小说和故事。
1837年出版了第一个集子 《重讲一遍的故事》,1842年出 版了《重讲一遍的故事》 第二集和《古屋青苔》, 开始引 起读者的注意。1850 年长篇小说《红字》 的出版使他成为公认的当时最重要的作家, 他接着写出《七个尖角顶的房子》 和《福谷传奇》, 1860年旅居意大利时又写了《玉石雕像》,至此完成了他的四部长篇小说, 此外还有札记和未完成作品多种。
他一生笔耕不辍, 在不长的创作生涯中, 出版了两部童话集以及大量的 散文、 传记、 游记等作品。
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新英格兰传奇” 和“心之寓言”, 新英格兰传奇描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历史传说、 生活风貌, 着力表现清教对人心的控制和摧残, 对清教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反思。
心之寓言主要表现了人的孤独、 心和智的失衡、 人性的恶。
这些主题与他的思想上紧密联系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及个人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在创作中产生这些思考。
他固有的清教思想促使他对当时社会的变异持怀疑态度, 但对清教主义思想弊端的反思和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忧虑又促使他接受现实中的某些事实, 并把这些事实与自 己已有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产生出思想的火花。
他的作品“充满着地狱之火”,[ 1]表现人与现实较量的自 我毁灭的悲剧。
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麦尔维尔评论说, 霍桑作品的力量来自 于对“黑色力量”的生动表现, 它来自 于霍桑的“人性本恶观和原罪观。”[ 2]与其说霍桑是“一个摸棱两可的人物还不如说是个充满难以调和的矛盾的人物。
他是公开的隐士, 可以公开地, 甚至友好地谈论他的孤独和不入俗。
他是温和的叛逆者, 对于他那个时代的文学的和社会的信条, 他又遵守, 又嘲讽地破坏。”[ 3]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浪漫和忧伤的情调, 作者自 己也说, 他的作品需要反复咀嚼方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他的小说“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 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 艺术”。[ 4] 国外对霍桑的研究比较系统、 深入、 详尽。
从已出版的四卷本《霍桑评论集》可知, 他们对霍桑作品的思想内 涵, 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整体观照了霍桑作品与他的女性主义, 浪漫主义, 思想及其他影响要素的关系。
研究者主要从作者的思想、 生活经历及其他的具体作品的内涵特色对他作了较为广泛的分析。霍桑在世时就受到当时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当时的评论界主要看重的是他小说的写作风格, 作品评论较多, 传道题材也比较多, 而对他的其他方面关注相对较少。爱伦・坡对他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认为他是运用艺术形式最好的作家, 认为他追
2求的是“真” 而不是“美”, 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文学天赋,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独一无二的。”[ 5]如他 1842年写了《评霍桑的〈重述的故事〉》。
朗费罗、 霍姆斯对他作品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在霍桑之后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 如马克・吐温、 豪威尔虽然曾怀疑他的艺术成就, 但对他的成绩是肯定的。
伦斯认为霍桑通过他自 己的作品把人类灵魂深处的罪过揭示得一清二楚。
1932 年, 著名的批评家斯图尔特出版了霍桑的《美国日 记》, 引 发了当代霍桑研究的高潮。
二战以后, 批评界对他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拖马斯・E ・康诺利的《霍桑的〈小伙子布朗〉:
对清教加尔文主义的抨击》。
威尔弗雷德・L ・古尔灵等人从文本、 内容、类型、 历史、 道德等角 度对《小伙子布朗》 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评论霍桑小说的讽喻形式意义和写作手法, 认为霍桑把“方式和意义的并置, 理想化和丑陋的并置就是这样加强了形式。”[ 6]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虽然世界观、 文学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 霍桑作品对现代读者和评论家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 力。特纳在 20 世纪中叶的评论道,“近 30年来, 他的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珍视。”[ 7]霍桑有着和现代派作家相似的关注和忧虑, 展现出他对人类心灵之谜的不懈探求和现代派作家有巨大的 相似性。
我国对霍桑的评价与研究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1954 年, 今日 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由惟为翻译的《霍桑小说选》, 惟为认为“他的纯朴风格和刻画人类心灵妙手神工, 跨越了新英格兰, 也远播异邦, 超越了悠悠岁月 , 久而弥新”。
自 此之后,《霍桑小说选》 多次被重印,《红字》 也早已被翻译成中文, 其他的作品也陆续翻译成中文。
20世纪 80年代之前, 对霍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作品的翻译上, 而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到现在, 是我国对霍桑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的重要时期, 在翻译和评论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译介方面, 陈艺、 刘建益、 蒲隆、 胡允恒、 韦德培、 方博、 汤潮、 赵庆庆等翻译或重译了霍桑的某些作品 或国外霍桑评论专著。如:
陈艺、 刘建益译的《霍桑童话》、 胡允恒译的《霍桑小说全集》、 蒲隆译的《霍桑神话故事》、 赵庆庆译的由兰德尔・斯图尔特著《霍桑传》 等等。
这样, 霍桑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 都有了 中文译本。
在研究方面, 我国学者撰写的《美国文学史》、 《新编美国文学史》、 《中外浪漫主义文学引 导》 等教材和专著中, 均将霍桑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加以重点论述。
除此之外, 还出现了方成的《霍桑与美国浪漫主义传奇研究》 的专著研究, 出现了田详斌、 曹亚军、 曾方、方文开等人写的研究论文。
如陈玉涓分析了霍桑的非理性科学观, 方文开从文学创 作方面论霍桑的审美现代性, 其他作者也从霍桑的主题、 人物、 清教主义、 经验主义、 象征主义、 女性主义、 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对霍桑及其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尤其对他的《红字》 从各方面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和评论。
论文有黄铁池的 《灵魂罪恶的忧思——论霍桑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第 4期)、 君羊立《< 红字> 的象征手法与霍桑和文学观念》 ( 《外国文学研究》,
31987年第 4期)
、 王海珍 《霍桑的罗曼史小说模糊风格的成因》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 4期)、 李莉的《浅谈霍桑的超验主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 2 期)、 任晓普《< 红字> 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 多义性和矛盾性》 ( 《外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 1期)、 曾方《.〈红字〉 序言与小说的艺术特点》( 《外国文学评论》, 1994 第 4 期)
等等。
霍桑作品的译介日 益丰富, 霍桑传记和作品全集的译著分别于 1999年和 2000 年相继出版。
从霍桑的研究现状来看, 对他的文化方面的研究, 目 前此方面的相关论文有:
蒙雪琴的《纳桑尼尔﹒ 霍桑与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主义》 ( 《国外文学》, 2006年第 2期)探讨霍桑的以非理性的方式去看待社会和人性、 陈玉涓的《试析霍桑非理性的科学观》( 《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 2期)
谈了霍桑对工业科技的反对和厌恶、 方文开的《论霍桑的审美现代...
N o . 62 0 0 8从西方文化视角看霍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阳根华( 湘南学院中文系, 湖南郴州4 2 30 0 0 )【摘要】
西方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形成具有两大文化渊源:
神话与宗教, 知识分子被视为知识与理性的化身并赋以神性的尊严。
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霍桑对这一传统认识加以颠覆与超越, 塑造了来源于新英格兰工业化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系列:
痴妄的科学家、 疯狂的复仇人与软弱的救赎者, 并藉此对西方文化精神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解读。【关键词】
霍桑; 西方文化; 知识分子形象; < 红字>【中图分类号]n 09. 5【文献标识码摊【文章编号]167 2- 366X ( 20 0 8 )0 6- 0 0 8 3- - 0 3西方文化经由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即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以及工业化时代, 形成了源于古希腊及基督教伦理的主体文化精神:
科学、 自由、 平等与博爱。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 文化渗透至文学作品的深层便成为文学固有的“底色” 【Il。
西方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形成具有两大文化渊源:神话与宗教, 知识分子被看作知识与理性的化身。象征着智慧与唯美的雅典娜女神可算是西方知识分子的雏形, 她的出现反映了母权社会的体制特征以及古希腊人追求理性的传统并被赋以神性的尊严。
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之时西方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反对封建专制、 宗教蒙昧、 个人崇拜和推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知识分子担当起预言家的角色。
但丁的《神曲》 、 拉伯雷的< 巨人传》预示了人们的精神迷途, 表达了畅饮知识与真理的强烈愿望。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打破了人神合一的人物模式, 塑造了“延宕” 与思辩的知识分子典型哈姆雷特。
出身王室却追求人文主义理想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面临替父报仇与拯救国家的重任时。
却必须在“善” 与“恶” 本就复杂的人性问题上作出抉择, “哈姆雷特式的精神自虐” 表明了此类人物富有悲剧色彩的人格特征与人生宿命。
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人神的转变, 由象征意义的人物刻画向性格化发展, 形成了此后西方文学中人物塑造可资承袭的、 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思想献祭与精神自恋因素。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 宣扬资本主义思想为表现主题的文学巨著< 浮士德》 , 可谓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针对欧洲与德国的现实为新兴资产阶级启蒙代言的艺术典型, 它概括了自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以来30 0 年间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
满腹经纶而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博士在复活节到来之际突然发现自己既没有什么真知灼见, 也不可能“去矫正和感化人类” , 不过是“搜索故纸堆的蠢货” ” J。
作品借老学究浮士德转向现实开始四个阶段的不同追求来寓示知识者应摆脱中世纪陈腐的经院哲学, 去追求“永恒的爱” 与“崇高的灵的境界” 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
而来源于贵族或小资产阶级以寻求精神“复活” 、 充满宗教济世情怀的人物形象无疑具有了深刻的醒世意义。
以贵族聂赫留朵夫、 替人走向断头台的卡尔登律师( 《双城记》 )以及有着双重人格的拉斯柯尼科夫( 《罪与罚》 )为代表, 他们看到了种种社会问题, 并希望凭借宗教仁爱的基督精神去调和各种社会矛盾以实现自救或救人。
可显然宗教理性主义的浪漫色彩, 并不能掩盖人们精神上的黑洞。
出身于工场小业主家庭挣扎于贵族社会的于连和最终被资产阶级人格化的拉斯蒂涅( 《高老头》 )以及巴尔扎【收稿日期]2008—09一01【作者简介J阳根华( 19 7 2一), 男. 湖南安仁人。
湘南荦院中文系讲师。
主要从事欧芙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克笔下追求贵族荣誉的诗人吕西安与正直善良的发明家大卫・赛夏显然成了“幻灭” 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
十九世纪上叶俄国文学中出现了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零余者” 。“零余者” ( 或称“多余人” )的说法源于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 , 是社会新旧交替时期游离于普通劳动者与上层社会之间有着明显的“内源性” 精神“忧郁病” 的人物类型。
以奥涅金、 毕巧林、 罗亭与奥勃洛摹夫等虽不满于上流社会的平庸却无力改变现状以至内心充满痛苦与折磨并最终颓废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代表, 孤独、 苦闷与忧郁是他们最显著的精神和行为特征。
早期的“零余者” 接受并宣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希望改革社会却为社会不容, 经历了从孤高不群到狂欢、 颓废的精神轨迹。
社会是“零余者” 形成的根本原因。
从少年维特到此后的“套中人” 以及中国式的“沉沦” 者与“孤独者” ,“零余者” 形象出现在知识分子由关注人类生存状况转向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并表现出某种贵族式的精神自恋与精神自虐, 显示了贵族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启蒙代言人身份的消失。十九世纪是一个创造并能导致理想破灭的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最终把资产阶级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 以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程度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知识作为一种权力而被解构的事实。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成功地完成了工业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形象蜕变, 并蒙上了一层现代虚无主义的色彩:
由社会和人们的启蒙代言人转变为个体意志的体现者; 由追求崇高的思想烈士转变为精神放逐或顾怜自封的宿命群体【引。
当上层建筑与思想形态以及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关系成为了知识分子精神发展的强大异己力量时, 知识分子因始终处于个体生命与社会力量之间强烈的冲突和对峙中而表现出个性异化、 自我消失, 精神上极度苦f 殴孤独、 异常, 极度压抑而不为人理解。
于连的悲剧就在于他卑微的个人出身与复辟时期的法国等级制度之间的不相容, 故纵有智慧与野心也只落得个梦断侯爵府的凄凉结局。
拉斯柯尼科夫之“罪”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荒谬理性所促成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分裂。
知识分子在与外部世界进行搏杀的同时, 更深地陷入自我内在世界的厮杀。
十九世纪西方作家不惜笔墨地去刻画人物心理使关注人物的“内宇宙” 成为趋势, 司汤达首开其例, 列夫・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夫斯基与霍桑则无疑是此后展现人物精神向度的大家。
霍桑及其小说甚至被誉为美国十九世纪的“心理小说家” 与“心灵罗曼司” , 他成功地塑造了源于新英格兰本土的知识分子系列, 作品中至少出现过三种人格发生变异的男性知识分子类型:
痴妄的科学家、 疯狂的复仇人与软弱的救赎者, 是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极具意义的补充。
霍桑继承并超越了西方文学中关于知识分子形象的传统写法, 使知识分子作为“普遍理性良知” 的代言人的神圣光环黯然失色。痴妄的科学家是十九世纪崇尚科学与理性、 妄图以人类意志改变自然规律的知识分子典型, 是现代科技与文明的化身, 就像短篇小说中阿尔默、 伊桑・布兰德与拉帕西尼等一样的人物。
阿尔默是出自《胎记》 中一位追求完美的年轻科学家。
在新婚不久的一天, 因发现温柔漂亮的妻子乔治亚娜脸上有一颗胎记, 便试图用药物去掉“瑕疵” 却使妻子香消玉殒。
拉帕西尼是《拉帕西尼的女儿》 里的医学家、 药物学家与园艺家。
与皮特罗・巴格利奥尼教授不同, 拉帕西尼是位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 。为了科学研究。
他不惜以青春貌美的女儿贝阿特里斯( 像园中花草一样)作为实验对象, 幻想通过科学手段使女儿具有“神奇禀赋” , 结果不但毁掉了女儿的爱情, 还毒害了她的生命。
在对待科学与自然, 理性与隋感的深层关系上,于关心人类” , 是此类人物的共性。
人们对“内因“关心科学远远甚式科学方法论” ( 纯科学观)¨ 1的盲目追崇以及人对自然的等级秩序所反映的男权主义话语暴力….使得科学潜力与人类意志被肆意放大。
小说通过自然科学家非理性化的艺术处理, 再现了现代科技压抑自然人性、 膨胀本能欲望的畸型状态。疯狂的复仇人见于《红字》 中博学的奇灵沃斯医生。
天生畸形的奇灵沃斯毕生充满了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说“我早先的生活是由诚挚、 勤学、 沉思和宁静的岁月 构成的, 我把自己的年华忠实地用于增长自己的知识, 也忠实地用于增进人类的福祉” 【6】
, 可是他并不理解妻子海斯特的情感世界。
奇灵沃斯的人性之恶主要表现在对丁梅斯代尔牧师的复仇, 并把这种仇怨融入自己的生命。
因此当奇灵沃斯竭其所能地剖析牧师满是罪孽与虚伪的心灵之时, 他的睿智与洞彻让牧师不寒而栗, 可当牧师憔悴死去之后, 医生的“全部活力与智力, 似乎立刻丧失殆尽” , 生命之树很快便枯萎死亡…。万方数据
第2 4 卷第6 期在霍桑看来, 科学知识不过是人类借以宣泄异常心理的手段与工具, 奇灵沃斯这个人物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造成“机器吃人” 的邪恶势力的象征f 8 】
。相对于巴尔扎克、 契诃夫等人笔下的人物而言( 如发明家大卫・赛夏与《第六病室》 里的拉京医生),知识分子的形象地位正由“被吃” 的弱者转变为“吃人” 的灵异。软弱的救赎者是以《红字》 中的丁梅斯代尔牧师为代表。
丁梅斯代尔曾毕业于英国一所著名的大学, 他力图把自己的所学带到北美的蛮荒地区以启蒙殖民地的人们,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竟成了违背教规的通奸者与被救赎者。
霍桑以“反衬” 的手法描写了丁梅斯代尔的精神分裂, 即表面上平静和蔼, 宣扬崇高纯洁的美德, 内心却压抑着因“红字” 而带来的痛苦与折磨【9 】
。
出于对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的畏惧以及为维护荣耀与地位的需要, 丁梅斯代尔远离于爱情和亲情之外, 并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以免人们知晓他的秘密, 然而不幸的是与他朝夕相处、 看似朋友关系的奇灵沃斯竟是他情人的丈夫。
小说里展现了主人公身处孤独近乎绝望的社会环境中, 而充斥于内心的焦虑、 孤独与恐慌, 人物的悲剧性既没有了昔日的英雄主义色彩,更淡化了其内在的宗教济世情怀。无论是科学家、 医生还是上帝的“选民” , 神圣的职业外衣掩盖下的却是充满个人主义的贪欲与虚荣, 也就是说“现代性” 的膨胀一定程度地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对时代精神的判断力、 穿透力的萎缩, 知识分子原本具有的崇高意识与高贵气质受到了物欲的冲击和抑制‘10 1。
就像你看到《通天铁路》里的现代基督教徒们利用科技进步乘坐火车、 汽轮进行天路之旅, 而流连于“名利场” 的热闹场景一样。
暴露知识分子的伪神圣及其人格的异化, 是针对现代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所进行的一次现代性的解读, 显示了作家具有超越性的批判意识。
从现代或后现代的批判角度来看,“上帝已死” 是因为人的主体意识形成,“人之死” ( 福柯的哲学概念)是标志了人的良知形象的淡化, 而知识权力的萎缩与理性的泯灭是否就意味着霍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已走向死亡呢?现代新兴科技曾使霍桑对“自然之谜” 满怀新奇, 他的作品里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充满幻想的科学题材, 像涉及催眠术的《福谷传奇》 、 《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与探讨长生不老药的《黑德格医生的阳根华:
从西方文化视角看霍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口8 5实验》 等。
然而主体上霍桑对现代科学观念与科技手段总保持着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 他笔下的主人公虽以知识分子居多, 却一般是用作反面形象并具有较强的悲剧性效果, 这既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困境的强烈共鸣, 也反映出作者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性沦丧充满了担忧和恐惧【ll】
。
霍桑的小说弥漫着一种孤独与苦闷的情感氛围, 像《红字》 、 《美之艺术家》 、 《好小子布朗》 以及《罗杰?马尔文的葬礼》 等。
他渴望人生存在一种本真的自然状态之下, 并表现出对自然人的崇尚与向往. 因此蕴含在他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就是他在为人类寻找医治现代性疾病“最蓬勃的酵母” 、 把象征自然的乡土( 前工业社会状态)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灵魂栖息地【121。
就像小说中奇灵沃斯灵魂的最后复苏、伊桑・布兰德与威克菲尔德的乡归情结以及M ile sC o v e r d a le 对“福谷” 的离弃, 在否定之后作者期盼的是知识分子的形象重建与精神回归。【参考文献】【l】
童庆炳. 文学概论【M 】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 0 0 . 54 .【2】
【德】
歌德. 浮士德【M 】
. 绿原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13.【3】
刘俐俐.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悄悄变动着的历史观阴. 甘肃社会科学, 1999。
( 1):
8- 11.【4】
吴兰香. 霍桑的现代科学观广—读《拉帕西尼的女儿》 叨. 外国文学评论, 2006, ( 4):
60. 66.【5】
陈榕. 驯顺的灵魂和叛逆的身体——对霍桑短篇小说《胎记》 的女性主义解读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 4).【6】
【7】
【美】
霍桑. 红字【M 】
. 姚乃强译.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 128、 195.【8 】
杜小红. 奇灵沃思再认识叨. 河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0 2, ( 3):
51- 52.【9】
葛红. 霍桑的小说创作与罗曼司体裁观念叨.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 0 4 , ( 5):
24 _ 26.【10]陆杰荣. 后现代・知识分子・当代使命——论利奥塔的“知识分子之死” 的理论实质叨. 哲学动态.2003。
( 6).【11]0 2]方文开. 论霍桑的审美现代性叨. 外国文学研究, 2005。
( 5):
133- 138.【责任编辑:
雷豹】( 下转第128 页)万方数据
12 8【6】
王笃勤.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 外语界,2002, ( 5).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7 】
闫海娟. 认知结构理论与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叨冲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 ( 5).[ 责任编辑:
雪豹】P h o n e ticA lp h a b e t T e a c h in ga n dL e x ic a l A u to n o m o u sL e a r n in gZ H A N GY o n g( S ch o o lo fF o r e ig n L a n g u a g e s, C h in aW e st N o r m a lU n iv e r sity , N a n c h o n g , S ic h u a n637 002, C h in a )A bstra ct:
W o rd s毗th e b a se s o fE n g Ijsh le a r n in g ; p h o n e tic te a c h in gis th e b a se o f lex ica lle a r n in g ; p h o ...
文本研究总第 期MangZhongLiterature471接地将作者自己的视角带入作品当中,在这里作品和作者是平行的关系,没有交集,作品只是在默默地经受着审视的眼光。在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描绘的时候,霍桑也是从一种很冷静和理智的态度来进行审视,在这里不可否认是由于其思想的矛盾性和模糊性直接作用的结果。对于海斯特这个女性形象,他秉持的是一种怜悯的目光,在传统道德标准的衡量之下海斯特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但是霍桑又同时让海斯特如此特别,强加给她独特的气质,让人怜爱。而对于齐灵渥斯,霍桑则是完全将自己的道德惩罚的思想强加于他,一味地让他受到心灵和道德上的谴责,悔恨与灵魂上的折磨一直伴随着他。正如罗伯特·E·斯皮勒所说:“霍桑只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人类执意造成自己毁灭的怪事。”二、霍桑小说的思想背景(一)女性主义思想霍桑的父亲在他 4 岁的时候就死于海上,母亲将他养育成人,所以,在霍桑的成长背景当中,母亲掌握了话语权,母亲的形象包含了一部分父亲的特质,也就是作为男性的特质,本应该需要男性做的事情,女性同样可以做到。父亲形象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对霍桑的童年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阴影和影响,这也是他日后作品中显露的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揭露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的时候,霍桑将女性推出来,通过塑造与传统清教社会不断反抗斗争的女性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女性的尊重与关爱,对于女性需要承受的过多的来自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他施以怜悯的笔墨,而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男性,他则投以仇恨的目光,通过塑造懦弱敏感的男性形象,来进行无情的嘲讽和批判,同时霍桑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这样的人物形象之上,对于丁梅斯代尔自始至终的忏悔与其心灵上的煎熬的书写就明确表明了霍桑的观点,所以,在霍桑的作品当中,女性在更重要的位置。(二)矛盾思想观念霍桑是一名在思想上极为矛盾的作家,反映到他的作品当中,就造成了作品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霍桑的矛盾思想与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生活在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中间,一直饱受清教徒思想的洗礼,而霍桑的祖先更是参加了轰动一时的 “驱巫运动”,背负着罪行累累的家族精神负担,加上对于清教社会的经历和审视,霍桑的思想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性的特征。同时,霍桑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交织造成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性被激化,新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审视传统的教条与道德规范。所以,霍桑的作品当中这种思想的矛盾性俯拾皆是,例如,在小说 《红字》当中,霍桑对于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一方面是给予了深刻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用清教徒的道德标准对他们进行丈量和批判,或者说霍桑并不认为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有那么高尚,在清教徒的眼中婚姻是无比神圣的,而女性要完全服从男性,在婚姻中要忠贞不贰,但是海斯特对于丁梅斯代尔的爱是处于原始欲望的爱,通过对二人心理状态的不同角度的挖掘,霍桑用一种全知视角让读者通过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谁应当被同情,而谁应当受到批判,模棱两可的叙事语境让小说 《红字》有了从更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性。(三)“原罪”观由于祖辈曾经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孽,深受清教徒思想影响的霍桑,在受到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之后,开始不断审视自己的家族与过去。而清教徒的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在他看来,罪恶无处不在,罪恶不仅存在于外面的世界当中,更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中。这样的思想让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落入 “原罪观”的迷思当中,所以对于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霍桑一直用原罪思想折磨着他,终日不得安宁,虽然周围的人们并不知道他犯下的罪恶,但是罪恶感始终伴随着他,罪恶对他灵魂上的折磨让他逐渐走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终神情恍惚,眼前开始出现幻觉,虚弱得需要靠海斯特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来鼓励和安慰。结 语霍桑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多种写作手法的使用增加了其文字的可推敲性,而矛盾思想与原罪思想融入则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各种被解读的可能。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一面,其模糊风格的形成给予人们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虽然霍桑的作品主题直指清教社会的黑暗面与人性的缺陷与阴暗面,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原罪思想与男性主义思想让其作品和思想始终存在局限性。[参考文献][1]金衡山.《红字》的文化和政治批评———兼谈文化批评的模式[J]. 外国文学评论,2006(02).[2]袁小华,杨金才. 论《红字》中的空间叙事结构及艺术效果[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6).[3]彭石玉. 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J]. 外国文学,2005(04).[4]李枝盛. 孤独而痛苦的霍桑[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5]方文开. 霍桑与浪漫主义反讽[J]. 外语研究,2007(06).[作者简介]罗晓榆(1979— ),女,重庆人,硕士,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李佳怡]182
His dism issal freed him
to write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 ,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 850 and brought him
great fam e as well as large fortune enough to m ake him
financially com fortable. I n the sam e year,
he m oved to Lenox for a tem porary residence where he form ed friendship with his "not-too-distant neighbor", Herm an Melville, who was writing Moby Dick 《 白 鲸》 and later dedicated this book to Hawthorne. [6]
The Scarlet Letter launched Hawthorne"s creation and success (带动了创作和成功). The following years saw his series of fam ous works com e out one on the heels of another :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 The Blithedale Romance 《福谷传奇》 and
a Wonder-Book 《一本奇妙的书》 and The Tanglewood Tales《丛林故事》 . His last com plete novel The Marble Faun 《玉石雕像》 was published in 1 860.
BRI EF SUMMARY OF THE SCARLET LETTER
Heste Prynne has shocked the Puritans of Boston by com m itting adultery.
Two years before the opening of the story, she was sent to Am erica alone by her husband to await his com ing. As far as the world knows, Hester"s husband, Dr.
Prynne (an elderly scientist), has disappeared. All of Boston is anxious for Hester to tell the nam e of her secret lover, the father of her child nam ed Pearl. Hester leaves the prison and walks to the m arket place where she m ounts the step of a scaffold (登上绞刑台的台阶)
. The m agistrates (地方法官)
have been m erciful to her --she has not been
condem ned
to
death
for
her
crim e
against
society. However, she is to stand on the scaffold for several hours so that the townspeople m ay see her,
the tiny, three-m onth-old baby,
and the cloth scarlet letter "A" which she wears on her bosom . Governor Bellingham ,
the Reverend John Wilson, and the Reverend (神圣的) Arthur Dim m esdale try to get Hester to nam e her lover. She refuses, m uch to the relief of Dim m esdale. While Hester is trying to forget the horror of the present (by rem em bering the past) ,
she sees a fam iliar figure on the edge of the crowd. This "stranger" is her husband Dr. Prynne, who cautions her (by placing a finger to his lips) against recognizing him
publicly. Later, in the prison, Dr. Prynn (under the newly assum ed nam e of Roger Chillingworth) com es to see Hester, and dem ands to know the nam e of Hester"s lover. She refuses to tell him . : He then forces her to take an oath that she will not adm it to anyone that he is her husband. Soon Hester leaves the prison and takes up residence in a sm all cottage by the seashore. She earns her living by fine sewing and em broidering, especially on elaborate garm ents 缝制精致的袍子)
for the m agistrates (j udges) to wear on
special occasions. Hester"s child, Pearl, grows into a beautiful child, but she is a child who will not be m anaged easily. Som etim es, her m other is upset at the "freakish, elfish" look (怪异, 恶作剧的眼神)
that com es into Pearl"s eyes. Hester goes to Governor Bellingham "s m ansion to see him , for she understands that he,
am ong others, feels that Pearl should be taken from
her. While they are waiting for the Governor to appear, Pearl is highly am used to see her m other"s scarlet letter "A" reflected in the brightly polished m etal surface of the breastplate of a
suit of arm or( 金属胸甲 ). Governor Bellingham
soon appears and, aided by Reverend Wilson, questions Pearl about her religious education. The response is so unsatifactory to the Governor that he feels sure that Pearl should leave her m other. Then Hester appeals to Dim m esdale who is standing nearby. He convinces Governor Bellingham
that it would be best for all if Hester and Pearl were to rem ain together. Roger Chillingworth, suspicious of Arthur Dim m esdale, becom es his m edical attendant and constant com panion.
Eventually, the two m en live in the sam e house.
Chillingworth, in general term s, baits ( 诱使)
Dim m esdale, discussing the value of confession in relieving the burden of a guilty soul. Dirnm esdale answers him
in general term s about confession. He explains why he believes som e people dare not conless:
they are afraid that they will lose their good reputations and will then have no further opportunity to serve m ankind. They part, alm ost in a quarrel. Later, Chillingworth walks into the cham ber of the sleeping Dim m esdale and lifts away the upper part of his garm ent to reveal a horrifying sight on Dim m esdale"s breast. Dim rnesdale punishes him self by long night watches, som etim es whipping im self, at other tim es fasting (绝食) or praying for long hours. Once in a while he studies his face reflected in a m irror. One night he feels that he can stand this no longer. He goes out into the m arket place and m ounts the steps of the scaffold where Hester once stood in penance. 被罚示众) He shrieks aloud, but no one hears him
but Bellingham
and his sister, Mistress Hibbins who peer out their windows and then quickly go back to bed.
Soon, Hester and Pearl walk by, on their way hom e from
the bedside of the dying Governor Winthrop. At Dim m esdale"s request, the two join him
on the scarfold,
and the three join hands there.
Chillingworth soon appears and,
after a m eteor has lighted up the landscape ( 在一颗流 星 划 过天 空), leads Dim m esdale hom e. Hester is surprised at the weak state of health in which she finds Dim m esdale. She knows that Chillingworth has been subtly torturing him , so she resolves to seek out the old physician to see if she can aid the unhappy m inister. She talks with Chillingworth and ends up saying that she "m ust reveal the secret,"" that is, explain that the old physician is her husband. Learning that Dim m esdale has journeyed into the forest to see the Apostle Eliot (圣徒)"am ong his I ndian converts (皈依者), " Hester waits for the visiting m inister in the forest.
Pearl plays nearby in the sunshine, which always disappears when Hester approaches. Dim m esdale arrives with his hand over his heart--a fam iliar gesture of his.. Hester tells Arthur Dim m esdale that his "friend" Chillingworth is his enenv. He is disturbed at the news. Then he and Hesler m ake plans to escape the colony with Pearl. Hester rem oves her scarlet letter and lets down her long hair from
under a tight cap. They invite Pearl to join them , but the child will not approach until Hester replaces the scarlet letter on her breast.
The plans for the escape are com pleted. They will leave on Monday, the day after Arthur Dim m esdale delivers the Election Serm on 作选举日布道 (a great honor to any Boston m inister). On the way hom e from
the forest,. Dim m esdale (tem porarily relieved from
pangs of conscience
and rem orse 刚从良知与悔恨的痛苦中得到片刻解脱) ) m eets, and is tem pted to say evil words to,
the following people:
one of the elderly deacons of his church (年长的教民);
the oldest "fem ale m em ber" of his congregation;
the newest and youngest fem inine m em ber of his church;
a group of little Puritan children;
a mem ber of the "ship"s crew from
the Spanish Main (来自西班牙大陆的一艘轮船上的水手)" ;
and Mistress Hibbins. He resists the tem ptation to shock or surprise them . He arrives hom e;
eats a good m eal,
and spends all night writing his
Election Serm on. On the day of the New England Holiday set aside to celebrate the annual election of the chief m agistrate, there is a procession m ade up of m usicians, of soldiers, of the leading m agistrates,
and of
the speaker of
the
day
the
Reverend Arthur Dim m esdale. The m inister seem s full of energy. He does not know that the ship captain has just inform ed Hester | hat Chillingworthv will be one of the traveling party on board the ship bound for Bristol, England.
Hester faintly hears Dim m esdale"s serm on as she stands near the scaffold. He thrills his audience with his expressive Election Serm on. When the crowd is in the m arket-place, it loudly cheers him . As the procession form s again and starts to leave the m arket-place, Dim m esdale is seen to be weakly tottering (步履蹒跚) .
Refusing all help, he stops when his part of the procession nears the scaffold. He calls Hester and Pearl to him , and with Hester"s help he clim bs the scaffold steps.
(Chillingworth tries to stop him . ) Then Arthur Chim m esdale confesses that he is Pearl"s father, after which he reveals the "red stigm a" (unhealed wound 不愈的伤痕)) on his breast. After this, he dies on the scaffold.
The story concludes with differing opinions of what people believed they heard and saw in the m arket-place on the scaffold. Chillingworth loses his purpose (of vengeance) in life, and he dies within the year, leaving m uch property in England and Am erica to Pearl. Soon, Hester and Pearl leave Boston and disappear. Later, Hester returns alone and again taking up her badge of sham e
the scarlet letter "A" - she lives alone in the sam e sm all cottage by the seashore. I t is thought that Pearl is happily m arried in Europe. After a long, full life of giving advice to wom en who are troubled by affairs of the heart,
Hester dies and is buried beside Arthur Dim m esdale.
Chapter XXI I I
THE REVELATI ON OF THE SCARLET LETTER
SUMMARY OF THE CHAPTER This chapter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ram atic happenings:
1 . Dim m esdale concludes his Election Serm on which is cheered by the townspeople in the m arket-place.
2. The procession starts to leave for the town-hall where a banquet is to close the cerem onies of the day. People suddenly notice that Dim m esdale no longer is filled with great energy;
he seem s weak and tottering.
3, Dim m esdale stops opposite the scaffold and calls Hester and Pearl to his side. Chillingworth tries to stop him , but he pays no attention to the old physician. Then they all m ount the steps of the scaffold, Hester helping Arthur (who has Pearl"s hand clasped in his), with Chillingworth irresistibly drawn along behind
them . Dim m esdale inform s the am azed townspeople that he is Pearl"s father. He stuns them
by tearing away the clerical cloth around his neck and revealing his "red stigm a" (an unhealed wound probably form ed in the shape of the le...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因素与霍桑的创作 创作 因素 霍桑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