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1-06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探究,初步研究出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清水、盐水各一杯,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橡皮一块。

  学生(每组):蜡烛、铁皮、木夹各一个,盐、糖、味精各一包,烧杯若干只,搅拌捧一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师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并试问:把大的马铃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马铃薯放入大杯中(盐水),是沉还是浮?

  学生纷纷猜测。

  教师演示。(大的沉,小的浮)

  师问:那么,你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各种引起马铃薯在水中沉与浮的各种原因。

  (二) 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根据板书,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讨论、设计研究方案。

  学生自行探究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探究结果,对板书的几种原因进行排除和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水质有关。

  (三)探究老师演示实验中大杯子中的水。

  师问:根据我们的推判,这水里老师可能放了什么?

  怎样来证明?

  指名学生上台取水样,并实验证明:水中放了盐。

  (四) 体验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分发材料,学生自行调制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成功的小组展示在讲台上。

  请多组谈谈实验过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组,请成功小组介绍实验的注意点。

  不成功的小组再做一遍。

  (五) 探究其他液体是否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和盐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 糖------)

  试猜:味精、糖等物体溶在水中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猜完后,师分发材料,学生动手实验验证。

  汇报实验结果。

  (六) 延伸

  师出示橡皮一块,试问:橡皮放在盐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教师实验。(沉)

  有没有办法使橡皮能浮起来?留到课后去进一步探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教学内容。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教学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次我为本课准备了如下教学具:马铃薯若干,烧杯7个,食盐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试管架一个,玻片2片,玻棒7根,药匙7个,滴管一支,镊子7个,量杯1个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获取结论。

  水槽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

  (3)预测:在水中加盐是否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马铃薯浮起来。

  (4)实验验证: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盐水的确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什么呢?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引出第二个问题: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研讨: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怎样知道?

  (2)实验: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认识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推断:如果有比同体积盐水更重的液体,放入马铃薯会怎么样?如果比同体积的盐水更轻的呢?如果是一个铁块,怎样能使它浮起来?

  设计意图:《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实践出真知。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扩展活动。

  1、演示:分层漂浮实验、铜法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六、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浮力大

  清水轻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相关热词搜索: 马铃薯 教学设计 水中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3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1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