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粉笔字 (全文完整)

时间:2022-11-19 13: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粉笔字 [objectObj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粉笔字 ,供大家参考。

粉笔字

  《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事例。

  【拟订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

  (他为什么急了?)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B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

  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相关热词搜索: 接线员故事 粉笔字 粉笔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