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4篇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 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每个月1次,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3.2 健全基层卫生监督协管体系,切实保障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4篇,供大家参考。
、 乡镇( 卫生院)
、 村( 卫生室)
四级卫生监督协管体系网络[ 5]。四级监管人员分工明确, 任务清晰, 规范协管网络运行制度, 充实基层协管人员的职能, 进一步适应卫生监督体制与职能转换的需要。3. 3 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范围, 确保卫生监督协管履职到位 明确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职责, 把执法监督重点放在基层, 避免职责交叉和模糊。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的指导、 培训和考核评估, 和镇卫生院共同开展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学校卫生服务3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负责收集全县项目进展信息及项目资金使用与综合管理要明确。参照卫生部制定的《 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 明确划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 6]。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争取理解和支持, 确保履职到位。3. 4 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培训工作的领导与组织, 提高卫生监督协管员服务能力 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生系统相关机构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培训工作的重视, 认识到培训工作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培训制度化[ 7]。针对重庆市卫生监督机构培训规模小、 培训级别较低、 培训以单位内部为主的现状, 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各区县卫生协管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 多批次、 多渠道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人员的培训。通过与市内各医科大学等相关教育机·卫生管理·构联合建立卫生监督协管人员教育培训基地, 利用高校开设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专业课程, 组织监督协管人员学习、 进修, 提高卫生监督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对培训的考核, 将培训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注重卫生监督文化建设, 提高监督协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确保培训质量[ 8]。总之,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是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保基本、 强基层、 建机制” 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关爱民生、 彰显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有效开展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转变卫生发展模式,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侯峰忠. 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网底建设现状探析[ J].中国卫生法制, 2 0 0 6, 1 4( 4)
:
2 0 2 2.[ 2] 刘书文.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 0 0 4, 2 4( 4)
:
4 3 4 5.[ 3] 刘世明, 温安龙, 刘泽春, 等.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 0 0 3, 1 9( 2)
:
1 0 5.[ 4] 祝永海, 房霞. 关于强化基层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探讨[ J]. 泰山卫生, 2 0 0 2, 2 6( 5)
:
4 1 4 2.[ 5] 王桥林. 强化县级卫生监督所管理对策[ J].江苏预防医学, 2 0 0 2, 1 3( 2)
:
7 6 7 7.[ 6] 候艳平, 贾淑梅, 王荣, 等.在强化卫生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 0 0 1, 1 5( 1 1)
:
5 3.[ 7] 赵立飞.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卫生监督,2 0 0 9, 2 3( 2)
:
7 0 7 2.[ 8] 查长江, 曾世豪, 陈小莲, 等.浅议深圳市卫生监督运行机制改革[ J]. 中国名族民间医药, 2 0 0 9, 1 8( 2 1)
:
3 7 3 9.( 收稿日期:
2 0 1 2 0 5 1 8 修回日期:
2 0 1 2 0 7 2 2)某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吴海峰1, 何 坪1△, 李雪平2, 蒲 川2, 张维斌3, 潘 伦1( 1.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 0 1 3 3 1; 2.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4 0 0 0 1 6;3. 重庆市卫生局 4 0 1 1 4 7)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财政投入; 现状; 对策d o i:
1 0. 3 9 6 9 /j . i s s n . 1 6 7 1 8 3 4 8. 2 0 1 2. 3 5. 0 4 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 6 7 1 8 3 4 8( 2 0 1 2)
3 5 3 7 8 4 0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 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 大致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以及作用, 关系到群体健康和社会公平, 决定了其需要政府和公共部门来承担[ 2]。本文对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 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现状1. 1 市级财政负担重, 投入相对较低 自2 0 0 9年以来,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2 0 0 9~2 0 1 0年市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标准为2. 0元, 2 0 1 1年增加到人均3元。在不断增加投入的同时, 市级财政负担加重的状况也逐渐显现出来。根据相关统计, 2 0 0 9年重庆市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3 9%, 而北京、 天津和上海分别为5 5. 4%、 3 9. 7%、 4 9. 5%, 是4个直辖市中最低的; 同时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4 9. 1%、 东部4 4. 8%、 中部5 1. 8%。受财力的影响, 重庆市市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水平也低于其他省市。根据相关统计, 2 0 1 0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1 7. 5元, 中央级、 省级、 地市级和县级经费平均为8. 0、2. 6、 3. 0、 3. 9元。而重庆同期中央级、 市级和县级投入水平分别为1 2、 2、 1. 6 8元,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1 5. 6 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2 各地区公共卫生投入不均等, 地区差异较大 实施医改4873重庆医学2 0 1 2年1 2月第4 1卷第3 5期基金项目:
重庆市科委项目( c s t c 2 0 1 1 c x r k x AO 1 6 3)
。 △ 通讯作者, T e l:
1 3 8 0 8 3 4 1 6 1 7; E m a i l:
h e p i n g 1 2 2 9@1 6 3. c o m。万方数据
以来, 虽然各区县财政均明显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 但区域间差异较突出。从人均卫生投入来衡量, 重庆市主城区人均卫生支出为2 9 1. 3元; 渝西区县、 渝东南与渝东北依次有所减少, 分别为2 6 1. 7、 2 4 1. 5、 2 0 8. 6元。最低的渝东北与主城区相差为3 9. 6%。从人均公共卫生投入来衡量, 2 0 1 0年, 重庆市人均公共卫生投入3 8. 3元, 其中主城区达到5 2. 2元; 渝西地区3 9. 1元, 渝东北2 9. 4元, 渝东南3 9元。最高为渝中区达到9 6. 2元, 最低的城口县仅1 5. 2元, 相差8 1. 0元( 6. 3倍)
。财政公共卫生的投入规模直接导致公共卫生供给的均等与否, 受各区县财政投入的影响, 各地区居民所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也存在一定差异。1.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投入较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较弱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 大农村、 大库区、 大山区并存,城乡二元结构非常典型的直辖市。受城乡二元化的影响, 卫生投入更多地倾向城市医院, 注重大医院建设、 先进医疗设备购置、 高端医学人才引进等, 对基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保人员经费和基本运转的初级阶段。这种城乡差别化的投入所导致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弱,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别。从部分关键性医疗指标中可以看出, 城镇化率高的主城发达经济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优于主城外围地区, 主城外围地区又优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 两翼” 地区的状况。1. 4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财政投入不足, 重医轻防现象严重 通过对武隆、 开县、 南川、 南岸4个区县的调研显示, 政府投入仍存在明显不足, 且主城区和周边区县有较大差异。2 0 1 0年除南岸区外, 武隆、 南川、 开县财政补助比例较低, 财政补助在整个基层卫生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 5. 5%、 2 6. 4%和3 4. 1%, 而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 /4。可以看出, 财政补助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 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且严重不足, “ 重医轻防” 、 “ 以药养医” 、 “ 以医养防” 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依然有部分医院把主要精力用于“ 抓收入、 发待遇” ,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1. 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 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目前, 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绩效考核体系还不完善, 还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 各部门的资金绩效考核责任还不明确, 从而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且使用效率还较低、 使用不合理。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结果利用率不高, 虽然在绩效考核文件中规定, 绩效考核结果要与经费分配、 职称晋升等相关管理制度挂钩, 但受制于绩效考核结果不实, 难以作为财政补助资金分配的依据。2 对策与建议2. 1 完善财政体制, 做到各级财政财权与事权统一 从公共财政的要求来看,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 需要在适当增加公共卫生支出总规模的前提下,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公共卫生的事权和财权[ 4]。应根据各区县具体经济情况, 提高富裕区县特别是主城区县级财政承担比例, 减轻贫困区县财政负担比例。做到尊重各个地区在地理位置、 人口构成、 发展阶段的差别性和特殊性, 要区别对待, 要分类扶持, 避免一刀切。2. 2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利贫的转移支付制度 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是上级政府调控下级政府财政行为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不同区域之间资源有效配置、 财政能力再分配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条件[ 5]。为了有效调节和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 就必须强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作用, 加大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6]。重庆市各区县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各地医疗条件、 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特别是农村地区在医疗基础设施、 人员配置、 技术条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因此在实践中, 应该根据各区县的财政情况和医疗状况进行差别拨款, 向贫困区县倾斜, 加大对贫困区县的投入力度, 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区县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医疗条件, 促进地区和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均等化。2. 3 加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 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差异,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政策, 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 设备购置、 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使其正常运行。其次,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为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基础条件。最后, 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在优化现有人力资源, 加强对现有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现有卫生人员的素质, 以满足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的同时, 鼓励医学专业学生到农村工作, 在住房、 待遇和技能培训上给予更好的条件, 确保农村卫生人才的引进。2. 4 强化绩效考核, 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成效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强化支出责任, 建立科学、 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首先要通过确定的市级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细化各级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在评价体系中的职责。其次还要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把考核结果与机构经费划拨挂钩。促使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够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 改变服务态度, 改进服务方式, 不断地提高资金的投入成效[ 7]。最后, 还应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监管, 明确各级财政的拨付方式, 对截留、 挤占和挪用专项补助资金、 虚报、 瞒报有关情况骗取市级及以上专项补助资金的, 依据相关法律严肃处理, 并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参考文献:[ 1] 沈楠. 从均等化角度探析公共卫生支出结构问题[ J].中国商界:
下半月, 2 0 0 8, ( 1)
:
9 8 9 9.[ 2] 陈子敏, 王光荣, 陈启鸿, 等.实现政府购买 建立可持续性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J].中华医院管理, 2 0 0 5, 2 1( 1 0)
:
6 5 4 6 5 6.[ 3] 张燕, 幸奠国, 王星月, 等. 推进重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策略[ J]. 现代预防医学, 2 0 1 0, 3 7( 1 6)
:
3 0 7 6 3 0 8 2.[ 4] 陈共, 王俊.论财政与公共卫生[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0 0 7:
1 3 3.[ 5] 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7:
1 5 0 1 6 0.[ 6] 张启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9, 4 8( 1)
:
3 9 4 5.[ 7] 石岩.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策略思考[ J]. 健康与职业, 2 0 1 1, 2 7( 9)
:
封2 3.( 收稿日期:
2 0 1 2 0 6 1 3 修回日期:
2 0 1 2 0 9 1 2)5873重庆医学2 0 1 2年1 2月第4 1卷第3 5期万方数据
...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当前,XX 市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失衡、供给区域失衡的问题。为此,应以创新为动力,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以协调为标尺,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以绿色为方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保障基本生活”向“生态宜居”发展;以开放为手段,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共享为目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新发展理念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包括教育、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领域。其中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不论其民族、性别、收入及社会地位差异如何,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中,“基本”二字,意味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而对于“均等化”一词的理解,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均等化不是完全的平均,它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渐进、动态过程,其强调的是机会均等和资源共享,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合理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向农村、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缩小地区和城乡
之间的差距,保障每一位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底线公平”。
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诱因 (一)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特别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工業基础极其薄弱。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落后状况,我国采取了以农业资源换取工业发展的特殊方式,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实现富国强兵的必然选择。这一时期,国家在农村通过“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和“人民公社”的组织体制,直接获取农民除基本生存消费之外的全部农业剩余,以保证处于起步阶段的城市工业稳定获得低价原材料供应,保证工业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食品供给。配合这种特殊的工业化模式,国家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城乡分隔的制度体系,也就是户籍制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以户籍管理为中心,附着了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生产和生活资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婚姻生育制度等十几项公共服务,形成了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和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的差别待遇,最终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二元制度在逐渐地消解、淡化,城乡之间的融合日益明显,但是其影响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不仅很少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反而一直在为改革提供资源,付出了相对高的代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人人都应该享受改革的成果,人人都应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地,也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诉求。在这个目标价值的引领下,地方基层政府为满足地方人民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财政体制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原因
上世纪 90 年代初,中央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恢复中央财政的地位和尊严,1994 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结果一方面是让中央在经济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中重新获得主动权,另一方面则是地方财政承担起了主要的支出责任。在中央把省里的部分税权上收的同时,地方也上行下效。地市政府的财政税收上收到省里,而地市一级则把县乡财政税收上收到地市,导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不到 17%的水平,却负担了 8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分税制改革虽然有利于通过中央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的办法来实现地区和产业间的统筹协调,但给地方财政带来了长期深远的困扰。农
业税的全面取消,更进一步使基层最终沦为“吃饭财政”。如此,在供给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难以实现。
三、XX 省 XX 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XX 年 XX 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X 亿元,排名全省第 8。但是按照 XX 省统计年鉴数据,XX 年 XX 市在教育、文化教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合计为 X 亿元。按照支出总额排序,位居全省X 位;按照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位居全省第 X 位。供给总量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在我国现有财政体制下,供给模式是自上而下,乡镇一级政府的预算地位处于最底端,缺乏财政自主权,其结果直接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低于城市。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失衡
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内的投资与快速增长的财政支出和经济体量相比,还不相匹配,难以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同种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乡村的质量较差,而城市的质量相对较高,因此,城市居民的维权意识与参与意识要明显超过农村居民。具体表现一是看病难。
多数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医疗设备简陋,医保药品配置不全,医疗服务能力低。二是读书难。相比城市而言,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撤点并校”之后,农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凸显,农村学生辍学率反弹。乡村寄宿制学校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学生的情感、安全和心理问题突出。以“效率”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撤点并校”工作尚未达到最初的设想,这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也成为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短板。三是养老难。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但是水平低、区域差异大,并不能帮助真正有困难的农民摆脱困境。许多农村居民岁数大了以后无法务农或进城打工,基本上没有了收入,单一而且数额很低的养老补助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失衡
一是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占 GDP 比例不一。XX年,XX 全市投入教育、文化教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住房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X%。各区市县中 XX 区比例最高,为 X%;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XX 县,分别为 X%、X%、X%。二是各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投入标准差别较大。XX 年,全市投入教育、文化教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住房保
障支出人均水平为 X 元。各区市县中 XX 区人均水平最高,为 X 元;市中区最低,为 X 元。
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 XX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以创新为动力,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国家 戰略有机结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主战场在农村,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消除绝对贫困、消除城乡差距;二者的关系是承接的,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关键是要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落脚到基本公共服务是优先、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其次,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同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因此,要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总体实现。
(二)以协调为标尺,缩 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数量上的绝对平均,也并非全体公民均要享受到等质等量的公共服务,而是要在基本民生场域中最大限度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确保城乡居民均可以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它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的原因是长期“重城轻乡”的结果。因此,首先是在人口城镇化基本目标实现之前,从总体上必须将公共资源的投入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感。二是在农村内部要分类、分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集聚提升类和融入城镇类乡村主要是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和消化城市消费需求,应主要为其提供发展型的公共产品;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乡村,要优先供给维持生存型的公共产品,如增加电能、给排水、通信设施、邮政及农田灌溉工程,重点是提供发展型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以绿色为方向,推动基本公 共服务从“ 保障基本生活” 向“ 生态宜居” 发展
当前,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已经有了新的特点、新的内涵,而且呈现差别化特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需注重不同阶段农村居民利益诉求的变化,又需区分不同
区域社会中的农村居民类型及利益诉求差异。我们的社会形态正在逐步进入生态文明形态,生态宜居是对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和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在保“温饱”的基础上,还要顾“环保”。农村的生活应该包括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社会文明度、资源承载度、公共安全度、居民幸福度等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包括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还应该包括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保护等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改造问题,要统筹安排部署,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综合全面整治。比如,结合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协调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和旅游厕所建设,并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体化推进。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践,结合 XX 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准确把握彝家新寨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整合资金投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生态发展、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四)以开放为手段,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基本公共服务是纯公共产品,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承担兜底职能。虽然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和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但并不意味政府必须直接提供全部的基本公共服务。在财政实力有限而服务无限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公共财政可以通过扮演“出资人”和“购买者”的角色,在多个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之间选择生产效率高和群众满意度高的“双高”服务供应商。在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公开透明、诚信守约的原则指导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文化创意、旅游、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等可以开展 PPP 项目合作,通过建立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扩大公共服务资本运营规模,从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以共享为目标,实现覆盖面和内容的全面性
共享是全面共享,着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指的是覆盖面和内容上的全面性,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要求覆盖人群和地域的全面性。一是基本公共服务“随人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也应该作为社会一员共享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因此,要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关键,
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二是建立反映公共产品供给动态效果的大数据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农村流动性和动态性突出的特點进行公共产品的分析,预判公共产品供给需求和数量,精准供给与配送个性化、便利化和灵活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三是国家层面要统筹安排,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最根本的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户籍、土地、社保、就业、教育等一系列制度联动改革,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 年 10 月 第 32 卷 第 5 期 Chin. J of PHM. Oct. 2016 Vol 32 No. 5·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 年 10 月 第 32 卷 第 5 期 Chin. J of PHM. Oct. 2016 Vol 32 No. 5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和前提 [4-6] 。从 2009年起,张家港市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在原有医防分设、乡镇卫生院改制的基础上,逐步在 8个建制镇设置一个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下辖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至2014年,全市现有 8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 1224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66人,服务站 758人,站均3.4人。乡村医生和乡镇执业助理医师 361人(含退休返聘乡村医生 143人),占 47.62%;执业助理以上医师 193人,占 25.46%。基本建成了以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卫生站为网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1.3 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 2014年 6月底,全市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6.58%;为 39.4万人次 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检查,管理高血压患者 13万人、糖尿病患者 3.2万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5408人。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高血压登记随访率从 36.6%提高到 60.2%,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率从 64.62%提高到 78.10%;接受体检的老年人数增长了近 1.4倍,纳入儿童健康管理的人数增加 16%,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组织实施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已为 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 6668人,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已分别达到 99.52%和 94.60%%;免费筛查结核病502833人,治疗结核病 2869人,免费筛查艾滋病78716人,完成妇女两癌筛查 596600人。2.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情况 建立了“财政预算,分级承担、年底结算”的项目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基本保障了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人员等经费投入,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2009-2014年,张家港市财政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 2.65亿元,镇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1.63亿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 2009的每人每年 23元提高至 2014年的每人每年 44元,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2.2.1 服务责任体系不完善,导致供给体系不均等 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上,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站为补充,中心领办服务站”的要求,张家港市 8个镇共设社区服务中心 8家,其中 3家具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其余 5家基本医疗功能不全,面广量大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只能由服务站提供。尤其是城区这一块,按照城区常住人口 3~10万人应设置 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至少设置 3家,但目前城区仅 1家,影响了整体服务能力。同有关地区类似 [7-9] ,在管理体制上,目前各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镇办镇管,片区公立医院市办市管,民营医院民办自管,相互之间均自成体系,不能流动,特别是医疗资源得不到共享,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利用。2.2.2 服务能力差异化导致服务提供不均等 全市社区卫技人员共 1224名,其中服务站 758人。按照上级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0:1、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1000:1配备要求,张家港市服务站应配备社区服务人员 1200人,现缺口近 500人。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培训提高难落实。乡村医生和乡镇执业助理医师共有 361人,通过全科化知识培训的仅有 178名,上级认定合格的全科医生到 2014年底仅达到 58人,无法满足一个中心配备 3~5名、一个站至少 1名全科医生的要求。2.2.3 区域环境不一致导致提供服务不均等 在地区差异上,乡镇之间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不平衡性,导致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 [10-11] 。在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客观背景下,人口流动性增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时难以适应人户分离失居新模式。在户籍差异上,公共卫生工作对象和经费安排仍侧重于本地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在慢性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孕产妇、儿童保健方面与户籍人口相比仍差距较大,尚未实现全覆盖。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不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任度不高,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不强。2.2.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服务效果不均等 2009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了服务对象、内容、流程和标准。但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偏重数量指标,在质量和效果指标方面则比较薄弱,尤其在慢病随访管理方面,其真实性和管理效果方面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12] 。同时,由于质量效果指标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面还只是突出以工作数量为主,忽略了质量和效果指标参与经费分配的重要性。另外,没有群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评价标准,更没有各级政府部门配合的责任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科学、系统、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 [13] 。3 对策3.1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整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社区卫生“二基本”效能,特别是提升基本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进“病有所611
·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 年 10 月 第 32 卷 第 5 期 Chin. J of PHM. Oct. 2016 Vol 32 No. 5·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 年 10 月 第 32 卷 第 5 期 Chin. J of PHM. Oct. 2016 Vol 32 No. 5医”向“病有良医”转变,认真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原则,紧贴张家港市实际和群众需求,按照“属地管理、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高起点谋划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区镇为单位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区镇管理社区卫生的职责和任务,统一制定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布局、规划和建设,统一实施辖区内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考核和奖惩,统一管理社区卫技人员的招聘、培养、绩效工资制度和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落实行政村(社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责。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各区镇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科学规划布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医疗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机制,推行医院、中心、站基本医疗一体化管理,发挥医院资源平台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功能,促进基本医疗优质均衡发展。3.2 提高公共卫生队伍能力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最大障碍 [14] 。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关键在于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服务能力建设上。应建立激励机制和引导政策,吸引医学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委培、转岗培养、医院下派配足配强社区卫技队伍。建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口帮扶和技术援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卫技人员“三基”和“实务”等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卫技队伍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3.3 转变服务供给模式 构建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建立慢性病随访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医疗机构诊断报告、疾控机构审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访管理的服务链。通过信息化加强对人户分离人员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真正实现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创新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采取政府下达任务、购买服务等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改善服务质量,使公共卫生工作真正“下沉、前移、做实”。推行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制度,由社区医生对辖区居民开展菜单式契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 60%以上。3.4 创新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按项目、数量、质量考核结果等给予合理补助。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突...
阿拉尔)摘要:
在医疗卫生改革下,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在医疗改革中,需要将医药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这不仅能够确保医疗卫生服务更具便捷性以及安全性,还能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提高公共卫生事业的服务质量时,也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更加科学的对策。关键词:
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对策;难点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8.77.171本文引用格式:郑江艳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难点分析及对策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7):214,217.0
引言在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均等化被提出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降低每个地区人们在健康方面的差异是重点难点,也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水平高低的体现,在促进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改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因此,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需要合理分配,做到公正性、公平性,争取为每一位居民都能够提供福利。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的难点问题1.1
公共财政体系方面对于不同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公共财政体系政策不同,差异性较大。大部分地区政府内部的每一项管理职能是分开的,因此在整体性方面存在劣势,所以公共财政体系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2]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公共财政体系在运用的时候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因此其职能也不同,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频频发生。1.2
城乡资源配置方面就现阶段而言,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在城乡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平衡以及不合理的现象,尤其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行业较为落后,因此有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体系等均不够完善,所以医疗卫生水平也相对落后。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但是却由于资金有限,不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建设,从而出现了此问题。1.3
专业性服务人员不够在农村地区中,因为生活条件较差,许多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都去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求更高的生活,所以导致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行业中专业性服务人员非常缺乏;而且各项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均不够完善,所以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也未能有效发挥出,无法实现顺利发展[3] 。1.4
公共卫生服务宣传不够就现阶段而言,在我国,在农村地区、城乡地区中,公共卫生服务宣传的力度是不够的,因此人们对此行业服务的相关政策体系等的了解不足,甚至无法理解服务项目以及内容、规定等,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过程中配合度相对较低。甚至出现仅仅做好表面工作,在服务项目方面却不能够有效跟进,尤其对于没有健康档案的人们,便不能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带来的福利[4] 。1.5
经费不足在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内部,由于经费不足,极易出现部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的现象,而且政府工作者没有对公共卫生行业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存在“低标准、广覆盖”的不良现象。经费不足,对于人们的补助也相对较少,但部分检查项目的费用却较为昂贵,各个单位便会出现严重亏损[5] 。2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2.1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政府部分必须要对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引起足够重视,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每一项管理制度都是合理以及科学的[6] 。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对支付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分配资金。2.2
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为有效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确保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因为资源配置如果不合理,对社会的安稳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7]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资金的投入,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保障社会秩序。2.3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在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中,服务人员的专业性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定期开展培训,与时俱进地为其灌输服务知识、技能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效借助服务设备,更好地服务于人们。2.4
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大部分人们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了解不够,不知道其重要性,所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单、社区内部访问等,不断增加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来。2.5
增加经费投入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质量,需要增加经费投入,从而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有效进行。因此政府部门在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方面需要增加投入,确保日常开支,以及服务机构可正常运行。并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经费补偿标准[8] 。3
结语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成果的一种体现,因此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强化服务职能等,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扶持,确保工作可顺利开展。参考文献[1] 杜术国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对策 [J]. 医药卫生 : 文摘版 ,2016,8(8):120.[2] 陶国根 . 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对策 -- 以南昌市西湖区为例 [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25(12):3-5.[3] 王雷平 . 基于公平正义原则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路径与对策 [J].江苏科技信息 ,2017,34(36):23-27.[4] 王群刚 , 王志刚 . 张家港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对策 [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32(5):610-612.[5] 付东敏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 [J]. 医药卫生 : 文摘( 下转第 217 页 )·公共卫生与卫生防疫·
投稿邮箱:sjzxyx567@163.com投稿邮箱:sjzxyx567@163.com 217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年第 18 卷第 77 期日常护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及风险因素,提升重视力度,能够有效降低护理缺陷及纠纷发生率[4] 。本次研究发现,培训流程包括职业道德、礼仪、临床护理理论与操作等方面,从理论培训与护理操作入手,理论包括有关护理管理制度、护士的心理素质、护理立法、提升新护士安全意识,学习院内规章制度,同时开展职业道德专题教育和礼仪培训,加强护士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培训,组织纪律性教育[5]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中,新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明显缺乏临床操作经验,基本功较差,因此在执行技术操作的培训过程中产生巨大难度;本次研究根据此特点通过示教老师逐个进行指导,整理严格,使其尽快掌握规范化的基础操作程序,确保培训质量[6] 。针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能够保障新护士在上岗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使之能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工作,在工作中得患者的充分认可,提升依从性;在培训再造过程中,培训护士对各项护理制度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着重强调了查对、护理安全、交接班等制度在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7] 。发放了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护理核心制度、全国卫生系统护理技术操作五十项操作要点等资料并组织进行学习。本次研究中,流程再造后日常缺陷及纠纷发作率显著低于再造前,新护士上岗时间及综合满意度改善水平显著提升,流程再造后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再造前,能够有效提升风险评估、防范能力,增强新护士培训水平,使其能够更快进入护士角色,降低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8] 。综上所述,新护士培训流程再造在风险管理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新护士培训效率,规范护理行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 孙晨 , 王奎 .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J]. 心理医生 ,2016,22(1):202-203.[2] 王秋香 , 茹立君 .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J]. 养生保健指南 ,2017,16(17):90.[3] 武连英 , 赵金香 , 赵至娥 .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39):186.[4] 胡佳佳 , 徐金晓 , 钟阳花 .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J]. 母婴世界 ,2016,16(10):140.[5] 杨芳 . 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过程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41):173-174.[6] 宋立梅 .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14(25):93-94.[7] 符美芳 , 张影 . 流程再造流程对提高消化科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清洁度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13(1):36-38.[8] 陈霞 .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分析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1(12):4-5.[6] Fujimoto N, Honda H, Kitamura S.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ic chemicals on AP1 mediated transcription with estrogen receptors α and β[J].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2004,88(1):53-59.[7] 姚尧 . 转基因负面舆论形成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8(12):70.信息系统,做好预警和监测工作,尽早发现学校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苗头,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地处置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M]. 北京 :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2] 于颖洁 , 武镪 , 马麟 , 等 .2010-2014 年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15(10):1427-1429.[3] 李永盛 , 马斌忠 , 石燕 , 等 .2007-2011 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J] 医学动物防制 ,2014,30(3):252-255.版 ,2016,8(3):275.[6] 赵顺川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及解决对策探究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1(15):192.[7] 李海林 , 邹志辉 . 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探讨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30(10):8-9.[8] 罗芳 , 李秀莺 , 梁炎华 , 等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新会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7,33(2):236-238.培训,做好质控管理,人人落实标准。参考文献[1] 封东来 , 黄斌 , 何孝华 , 等 . 胰岛素泵与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15(2):26-27.[2] 徐秋玲,王莺,张蔼霞.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3):208-209.[3] 林娟 , 金爽 . 糖尿病专科护士实践手册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103.或动态变化,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缩短或延长10s 以上;⑤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降低。对于重型胎盘早期剥离,常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降低,PT、PTT延长,3P 阳性,纤维蛋白原降低,FDP 升高,提示 DIC 发生,如抢救不及时危及生命。4
经验教训本例尚处在中孕期,即未临产,亦无外伤等诱因,最大的可能是与母体高血压有关,此例患者急诊接诊时无明显高血压,又很快终止妊娠,此患者长期居住高原地区,正常人群血液粘稠高,孕期易出现高凝状态,加重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的存在,本例早剥的原因不清,是否存在高血压的证据不足,临床就是这样多变,经常有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的情况,需要医师经验来诊断与处理,以期防患于未然。参考文献[1] 冯群燕 , 肖梅 . 胎膜早破并发胎盘早剥 30 例临床分析 [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45(4):412-413.[2] 张 文 湛 . 胎 盘 早 剥 新 生 儿 凝 血 功 能 障 碍 4 例 分 析 [J]. 当 代 医学 ,2016,22(19):83-84.[3] 陈娟 , 崔世红 , 孙俊燕 , 等 . 胎盘早剥 122 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实用医刊 ,2016,43(3):49-50.( 上接第 210 页 )( 上接第 212 页 )( 上接第 213 页 )( 上接第 214 页 )( 上接第 215 页 )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 均等 公共卫生 城乡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