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西民间家具文化内涵10篇浅析川西民间家具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保护视域下彝族题材装饰油画创作研究李婕摘要我们国家大凉山地区不仅住着大量的彝族同胞,还是四川省内最具民族多样性、拥有少数民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川西民间家具文化内涵10篇,供大家参考。
“彝语”则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彝族特有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指的是彝族文化即特有的图腾、造型等能深层次表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形式语言。作品名称为 《彝人彝语》,主要表现彝族人的生活状态、文化特征、宗教仪式中的特色等,体现彝族人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特征,是笔者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视域下对于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关注。(一)创作的题材选择在此次的系列油画创作中,笔者以彝人与动物、植物或者宗教形式结合,寓意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民族,关注到彝族民族文化的传递,进而将心中的愿望表现出来,与作品产生共鸣。油画创作能带给人们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彝族的文化,让本民族的人们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提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具有民族风的画面表达出人物的缜密细微的内心情绪变化,从而呈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氛围。(二)前期调研作者从 2016 年开始到凉山州昭觉县、美姑县等地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采集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与整理。拜访过甘洛县省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阿西巫支莫老师,了解刺绣的基础、原材料的选择、针法的表示、裁布与拼布的技巧等相关内容。2017 年 8 月本人去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服饰中心 (彝族服饰之乡)、美姑县文化中心等地对彝族历史文化背景及特色制作工艺、技巧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调研与资料的收集。在调研的过程中,白天进行走访和资料的收集,晚上在驻地根据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资料的整理,并绘制了一些彝族特色的纹样。(三)创作宗旨本创作旨在将装饰性油画创作手法应用在凉山州彝族地区的文化中。首先,针对动植物、山水等具象的图形进行描绘;其次,是以寓意吉祥、繁育性的画面为主进行创作;最后,选取抽象图形来进一步丰富创作,如三角形、半圆形等。笔者希望通过创作反映大凉山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取向,让彝族传统文化重返现代人的生活舞台,让深具彝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意境和文化内涵得以更好地展现。在实践中,笔者以 “精”“美”“怡”的核心思想为要领进行创作。
“精”是创作中对彝族文化元素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 “美”具体表现为对于民间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知;“怡”指创作油画作品过程中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意境。二、《彝人彝语》之装饰构图在 《彝人彝语》系列油画主题创作中,人物的选择上主要是以彝族少女、彝族老年妇女、彝族新娘、彝族青年男子、中年毕摩和老年毕摩为创作原型。笔者将他们置于画面中,作为主体刻画的中心。062 四川戏剧 SICHUAN DRAMA
在开始手稿的创作时,为了使画面更具装饰性和更能呈现彝族的文化符号,笔者在构图中将背景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面,块面与块面之间在形状、颜色上形成对比关系,使画面产生变化,又在变化的同时寻找画面的和谐与统一。在画面草图完成主体人物绘制后,为了让画面具有更好的平面装饰性,对有些背景笔者在平面构图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能够代表彝族特有文化的符号元素。这些装饰性的符号来自于彝族的蕨草纹、羊角纹、马牙纹、日月纹、波浪纹、旋涡纹、火镰纹等,笔者对它们进行了画面的符号化应用,使画面更具彝族文化的韵味,而背景中的线条多运用自由曲线,这也符合女青年对于自由的向往之情。三、《彝人彝语》之装饰造型以动人的形态突出人物特征,这是装饰的造型特色。彝族女青年这一张画面构图是竖式的,相对来说比较饱满。年轻的彝族女青年为画面的主体,女青年的服饰为彝族特有的披毡,黑色的背景,服饰上的纹样来自传统非遗项目彝族漆器上的纹样。在创作中,笔者对纹样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上面的纹样根据披毡的折叠脉络进行图案的变形,突出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头发被头帕包裹着体现了典型的彝族女人的装扮,有着浓郁的彝族特色。由于整幅画面呈现竖式构图,因此在画面的构图上,背景较大面积的色彩运用了蓝绿色,来体现高原地区的天蓝云白,背景上起伏的横式图形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感受,线条有粗细、长短对比等,给人一种自然、舒畅、原生态的感觉。画面中图形及色块分割也带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使画面变得更加灵活与多变,整幅画面具有浓烈的民族风,表现出彝族风情。彝族的服饰它是流动性的文化和凝固性的历史,鉴于此,笔者从服饰到人物、从造型到灵魂、多维度地给予了关注和研究。夸张变形是装饰造型的手法之一,画面中少女用察尔瓦半遮住了面部,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呈现出少女娇羞的状态。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体现在构图中,画面中彝族新娘的形象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是细致刻画的具象造型,而画面中的花卉等造型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人物而设置的辅助主题的素材,是画面中刻画彝人角色的辅助元素,也是较为抽象的造型,能使画面形成主次感。画面中娇俏的彝族新娘身着彝族的新娘装,服饰与配饰上华丽鲜艳,由于油画颜料的可塑性,凹凸相生似乎也在妆点着美丽的新娘。背景中的平面分割使主体物突出,在色调上也拉开了差距,那些自由而柔美的纹样及线条似乎也在与出嫁的新娘共舞。四、装饰色彩的表现丰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体验,色彩能够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装饰色彩利用不同的色彩语言,结合绘画艺术诠释着情感内涵。装饰色彩十分感性,结合绘画作品能够传达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利用直观的语言呈现创作者的不同情感。色彩具有开放性,其多样变化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色彩的情感呈现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和限制,在原有的固定色彩中可以提取相应的色彩,结合环境变化,加工之后能够丰富色彩的形式和表现,更能给人传达一种美的享受。《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之彝族老妇人,采用大面积灰色调,给人一种温暖慈祥的感觉。黑色是彝族色彩体系中最推崇的颜色,展现出一片安静祥和,又有着浓郁民族韵味。人物神态较为慈祥,感情流露真切。老妇人内心情感通过眼神表露出来,从而与现实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很大,彝族的传统是用羊毛毡来御寒,老妇人身披黑色的察尔瓦,这样的着装有着彝族风情。画面中有冷暖的对比,深灰色让人觉得冷酷深远,从年龄上来讲也更能体现老年人的年龄特征,暖色的使用给人以温暖感;调整明度进行画面对比,能够感到清爽与暗淡的不同;调整纯度也能更加突出画面的活力性。在 《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之彝族老妇人中,笔者还充分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性。画面中老妇人服饰上的隐约纹样和背景的植物纹样形成了呼应,使两者产生了关联性。背景的色块采用了较为跳跃的色彩,它与画面中老太太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画面中的主角地位,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画面中纹样采用了彝族服饰上袖口的刺绣纹样,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毕摩是彝族世袭的巫师,本土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作品 《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之彝族中年毕摩中,画面的色彩传递着神秘的感受,颜料的堆砌与刮刀的力度将背景中出现的大面视点/观察 063
积的灰蓝色的平静打破,纯度和明度的进一步降低更体现了画面中淡淡的忧郁情绪。油画作品中的蓝色和黄色也形成了对比,色彩比较跳跃,象征着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中年毕摩的服饰是凉山州美姑县的服饰,画面中花纹的色彩和背景的色彩呼应,在画面中寻求着和谐与统一的感受,也是与彝族刺绣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具有地域性的体现。凉山毕摩的法衣为神毡笠、发式为 “天菩萨”、黑或蓝色察尔瓦、黑衣黑裤或蓝裤等。画面中毕摩的神态有着一丝丝的期待,让人不禁展开画面的想象。《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之彝族老年毕摩中,毕摩背的网兜里面装的是各种法器。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是法器,也可以将其当做是装饰物。毕摩的服饰具有符号化的特点,带有神秘感。毕摩一方面可以充当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老年毕摩画面中,人物是整幅画面的主体,服饰和配饰都是典型的毕摩装扮,背景中的色彩与人物拉开一定的距离,黄色象征着大凉山的土地,蓝色象征着彝族地区的天空。画作上部分的色彩运用了红色、黑色、黄色三种比较典型的颜色。画面中的纹样有绣片上的纹样,还有彝族的英雄支格阿鲁,这些都是符号化的体现,也是平面化装饰特征的体现。与毕摩的神秘相呼应,笔者在平涂的色块上运用油画刀进行了蹭刮和勾勒,使画面更生动有趣。五、工艺性的体现在进行 《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时,选择不同的材料纹理能够凸显绘画创作的不同特性,包括工艺特征。如 《彝人彝语》系列油画创作之彝族新娘,在彝族新娘的衣服上使用了华丽的金色,笔者调制了较为轻薄的丙烯颜料,利用水和油不相融的特点,在新娘的服饰上产生了金色的点的造型,这也是一种肌理的体现。而在该作品背景的上部分装饰纹样中,出现了花朵的造型,这个造型也运用了金粉,凸显了画面中的新婚喜庆气氛,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浓浓的彝族风情。肌理是装饰绘画中的工艺性语言,可充分激发观者的艺术兴趣。在 《彝人彝语》之老年毕摩中,就使用了肌理效果,如老年毕摩的网兜,使用了较干的油画颜料让画面中的笔触更加明显,按照网兜上的线条纵横排列,将其刻画出来。背景中也大量出现了彝族的文字,作为宗教仪式中使用的符号,在画面中进行着平面化的表达,油画颜料的厚涂产生肌理效果,有立体感,利用这种多样的装饰和艺术手段,使装饰构图更好体现出画面层次,突出了装饰艺术的特性。结语在 《彝人彝语》系列油画中,笔者运用彝族刺绣、毕摩、彝族漆器纹样、民间传说等彝族文化,从多样性的文化里吸收有效元素,提取其中符号化的纹样进行创作。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有彝族同胞生存现状的体现,也有宗教仪式的集中体现,而结合装饰性油画的艺术特点,将绘画与彝族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找出适合观者审美情趣的契合点,能实现传统彝族文化与装饰性油画的完美结合。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视域下进行 《彝人彝语》油画创作,能更好的传递彝族文化内涵,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彝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李婕,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讲师。本文为 2019 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 “非物质文化保护视域下的川西传统民间家具研究”(项目编号:19YS063)和中国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项目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背景下的四川凉山刺绣 ‘彝人彝语’公益扶贫项目推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任编辑:任红军064 四川戏剧 SICHUAN DRAMA
· 278 ·艺科论坛中比较著名的有灯会、放水节、龙舟会以及火龙节等。[5]除此之外,茶文化在川西地区的发展也较为繁盛,并且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也是不同阶层的人们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的主要工具。由于民俗文化是川西地区人们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占据着十分显著的地位,因此这些民俗文化在川西地区的家具之中都有所体现。2 川西民间家具的主要特点及装饰技法2.1 雕刻技法雕刻是川西地区传统民间家具所采用的主要装饰方式,因为雕刻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因此不管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还是大的建筑物,其中都可以看到雕刻技法的影子,似乎在川西文化之中,什么都是可以雕刻出来的。但是与一般的雕刻技术不同,川西地区的木雕技术是在充分结合建筑装饰领域之中的石雕和竹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雕刻技法;因此川西地区的木雕技术兼具多方面的优势特点。[6] 同时,川西地区发展起来的木雕技术,手法较为粗犷和刚健,线条较为舒展,因此会给人一种十分大气的感觉。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木雕技术的题材也变得日趋丰富,能够在远古雕刻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川西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逐渐形成了独具川西地域特色的家具雕刻形式。2.2 川西家具的漆饰工艺技法由于川西文化是以成都平原为发展中心,而成都地区的漆饰工艺又是家具装饰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法,因此在川西地区的家具之中,漆饰工艺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漆饰工艺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所采用的方式也与一般的漆饰工艺有着本质性的差别。[7] 由于一般的漆在结膜时都比较硬,所以在家具雕刻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漆料之中加入适量的桐油,这一过程被称为“罩漆”,经过这样的处理,家具表面的漆层能够一直保持一定的软度,为以后的雕刻技术奠定良好基础。2.3 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指川西家具之中用于装饰和提升美观度而采用的,用基本的几何要素构成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图形。几何纹样是川西文化影响下的家具装饰形式,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文字图案 [8] 。比较常见的几何纹样一般有万字纹、冰裂纹以及回纹等。因为几何纹样富于变化,灵活多样,并且装饰过程较为简单,能够满足不同条件下的家具装饰需求。受到川西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些具有川西文化发展特色的几何纹样也经常出现在川西家具之中,进而使川西家具体现出更强的文化和民俗气息,成为表达川西文化的重要载体。3 结语川西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受到川西文化环境的影响,川西传统民间家具之中也表现出了较多的民俗文化元素,因此家具也逐渐成为川西文化的主要表现载体。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应该借助家具这一形式,积极推进川西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考文献:[1] 吕建华,陈铭 . 川西民间家具品系研究[A]. 2011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228-231.[2] 陈玥君,许镇辉 . 四川古村落文化研究 —— 以川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2018(20):11-12.[3] 李松睿,张恪,段勋,等 . 文化振兴视角下传统民居的 " 三化 " 改造思考——以川西林盘柳街镇何家院子为例[J]. 新西部(上),2018(11):79-81.[4] 邢莉,刘明,刘双双 . 西王母信仰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甘肃泾川西王母庙会的实地考察[J]. 文化遗产,2018(4):122-130.[5] 高禹诗,成受明,周波 . 浅析城乡统筹背景下川西林盘社区文化的保护策略 ——以成都郫县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8(13):82-83.[6] 向金辉 . 川西马家窑文化彩陶来源再检视——以陶器化学成分分析为中心[J]. 四川文物,2018(4):81-90.[7] 王海燕,蒋建华,袁晓文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思考——以川西北桃坪羌寨与上磨藏寨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18(2):105-111.[8] 杨曦帆 . 一种新的视角:文化认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川西高原“铠甲舞”为例[J]. 中国音乐,2018(1):46-54+68.作者简介:袁园(1981—),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专业教师。(上接第266页)孩子,给孩子树立自信心,从各个角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真正爱上绘画,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5 结语儿童涂鸦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其过程也给孩子带来愉快的体验。现阶段儿童涂鸦在众多领域被进行再设计,并取得显著效果。老师和家长应重视儿童涂鸦,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的美术道路奠定基石。参考文献:[1] 罗恩菲德(美).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 王德育,译 .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 王仁军 . 谈幼儿涂鸦行为与人的初级社会化的作用[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2).[3] 朱晋 . 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J]. 艺术科技,2013(6).[4] 庄婷婷 . 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快乐涂鸦、健康成长[J]. 教育科研论坛,2011(03).[5] 王晓丹 . 幼儿涂鸦中创造力的培养[J]. 美与时代(下),2014(10).[6] 田丰海 . 谈涂鸦美术对幼儿创造力潜意识的培养[D]. 辽宁师范大学,2013.[7] 陈雪影 . 儿童涂鸦中的视知觉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6).作者简介:李诗晗(1995—),女,山东济宁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万方数据
摘要 本文以川西民间家具的背景、 品系、 形制、 用材、 结构、装饰等方面为出发点, 结合调研中代表性家具, 归纳论述川西民间家具的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川西民间家具在功能性、工艺性、地域性方面特点, 以及其具有川西地区社会制度、 思想意识、 文化观念等特性的结论。
川西民间家具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 更是当地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并融合当地风土民情, 无处不体现着川西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
川西民间家具 文化 内涵
中图分类号:
J525. 3 文献标识码:
A
素有“天府之国” 美称的川西平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灿烂的蜀文化, 独领风骚、 自成一体。
在璀璨绮丽的蜀地艺术史上,民间家具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奇葩。
作为文化载体的川西民间家具不仅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还在中国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一 “天人合一” 造物思想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孕育了人、 自然与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体系, 是古代中国人处理精神与物质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存在的相互包容——人化于自然之中, 自然也融化于人之中。
“天人合一” 造物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家具,也深深植根于川西民间家具的方方面面。
数千年来, 不论是川西建筑、绘画或园林, 都通过“崇尚自然” 、 “师法自然” 的方式在美学和哲学等方面追求达到“天人合一” 的最高境界。
对于川西民间家具而言,更是如此, “清新、 自然、 朴实、 不饰雕饰而浑然天成” 的家具风格,是川西民间家具工匠们苦心追求的最高境界。
工匠们因材取形, 因材致用, 挖掘材料本身属性, 从家具自性上寻求工艺之美, 在材质上充
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 发挥硬木质地坚实致密, 色泽沉穆雅静,花纹细腻瑰丽的自然美, 与能工巧匠的独具匠心浑然一体, 是对“自然之美” 的最好诠释。
川西地区人民认为自然之物具有神秘力量, 并渴望受其保护,使自己与家人平安吉祥。
所以在装饰上, 人们从山川河流、 动植物、自然现象中获取, 进行抽象、 变形、 夸张, 将具有暗示性的动植物纹样进行装饰或直接模仿造型来制作家具, 川西民间家具中大量动植物纹样直接反映了“天人合一” 自然之道的本质所在。
因此, 从材料选择、 利用、 装饰、 结构诸方面, 无不表现出川西民间家具是“道” 与“器” 的又一完美融合典范, 是对“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 宗法礼制的制约
宗法礼制规定人伦关系、 君臣关系、 统治秩序, 也约制生活方式、 伦理道德、 生活行为、 思想情操的规范, 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宗法礼制伦理的社会背景下, 尊卑意识、 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制约着中国建筑空间, 也决定了室内空间中家具的布局方式, 从而使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
川西民居主要形式——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要讲长幼尊卑、 主仆有别:
院内采用天井、 敞口厅堂及走廊将宅院空间相连且互不干扰; 堂屋是宅院的中心, 内设神位或祖先牌位; 堂屋兼作客厅, 有待客、 议事、 起居之用。明清时期, 川西民居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 讲究对称布局,一般厅堂、 卧室、 书斋等都相应地有几种常用的家具配置, 且大都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 如大邑刘氏庄园寿堂, 上悬“大德必寿” 四字, 四周悬“寿” 字条幅, 以红色为主色, 对称布置。
川西民间家具使用亦有贵贱之分, 如富裕家庭厅堂正中设一长条案, 案前置方桌,略低于长条案面, 方桌两侧各放一把太师椅, 正厅两厢一般还要纵向设数椅, 太师椅须是主人或贵宾才使用, 其余人则按长幼次序分坐两旁的椅或凳。
川西民间家具在材质的选定方面也存在等级礼仪之分。
一般把质优工精者列为高等, 质劣工粗者列为低等。
川西富贵豪门之家常用楠木、 鸡翅木、 花梨木等硬木制作家具, 因为在清未之前川西楠木主
要供皇宫使用, 物稀为贵, 豪门之家尤为喜爱。
普通百姓常用柏木、杉木、 松木等柴木家具。
川西民间家具装饰纹样、 题材及风格等方面也折射出许多礼仪之约。
如《宋史· 舆服志》 记载:
“天下士庶之家——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朱漆、 梁柱窗牖雕铸柱础。
” ; 又如, 《明史· 志第四十四· 舆服四》 记载:
“明初, 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 圣贤人物及日月、 龙凤、 狻猊、 麒麟、 犀象之形……稍变通之, 木器不许用红及抹金、 描金、 雕琢龙凤文。
” , “庶民庐舍不许用斗 , 饰彩色” 。可见, 从宋代律法全面禁止到明代限制部分内容与色彩, 至清末律法规定放松, 川西平家具装饰形制得到了全面解放, 甚至连皇权标志——龙纹也被广泛使用(除了五爪龙)。
调研得知:
清未之前, 川西民间家具大多以黑、 褐色及木本色为主, 雕刻以凤、 狮、 鹿、 鹤、 喜鹊等纹样为主; 清未民初, 色彩渐趋丰富, 有黑、 朱沙红、 褐、 红、绿等色彩, 尤其是婚嫁床楣色彩绚丽多彩, 表达出喜庆、幸福的寓意,如大邑刘氏庄园婚嫁床, 装饰以红绿彩画为主, 辅之透雕、 浮雕, 色彩丰富。
描金、 彩绘装饰手法极为普遍。
龙纹的应用更趋向对龙纹的修饰和气势的弱化, 主要用于椅子扶手、 靠背、 床楣、 洗脸架等, 最具代表性是大邑刘氏庄园中的贴金大龙床。
川西民间家具装饰题材遵从礼制要求在建筑的不同空间区别采用:
在厅内, 带有喜庆、 康宁、 富贵的装饰题材较为多见, 集中反映川西人民的礼乐审美与以礼待人的精神面貌; 而在卧室内, 除了上述题材外, 更多的是多子多福题材, 集中反映了“无后为大” 、 “传宗接代” 、 “望子成龙” 的传统礼制思想, 如鸳鸯贵子、 麒麟送子、 观音送子等。
三 崇尚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一个地域的民俗民风、 社会大众的心理性格、 本土文化的基本特色等, 往往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天府之国”的川西地区正是历史上宗教文化孕育发展的一方沃土, 并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和汉传佛教重镇。
川西地区先天得益于天府盆地的丰饶沃土和早期古蜀文明的璀璨遗产, 后天则得益于唐宋时期成熟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 尤其是儒道文化的浸润, 对川西地区民间生活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 并成为川西地区文化众多元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川西民间家具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 在造型、 尺寸、装饰等方面, 都体现着川西先民朴素的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
在川西民间家具品系中, 出现了 大量用于宗教用途的供桌、 供案和佛龛等,这些家具满足了宗教供奉仪式的需要, 因而千百年来绵绵不绝。
川西宗教信仰在传播过程中, 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并融入到川西民间家具之中, 在装饰中体现了佛教因素, 例如:
狮子、 卷草、 火焰、 万字纹等; 常用的莲座与莲花纹, 并不是简单的植物花纹, 更多体现的是佛教“莲华为尊” 的象征意义。
卷草纹也称为忍冬卷草纹,此纹在佛教中寓意坚忍不拔,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卷云纹的流动、 卷曲、延续不断的基本形式, 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装饰纹样。
卷草纹在川西的椅凳、 桌几、 床塌的牙子、 柜格的券口等处有大量的运用。
这些都是佛教文化与川西民间家具装饰融合的产物。
道教作为本土的宗教,宣扬避世、 归真、 清净无为, 并创造了中国的神仙系统。
道教中的神仙以及神仙手中的法器, 如“明暗八仙” 等, 常成为川西民间家具装饰的题材。
同样, 许多平常的装饰题材因为和道教相关从而披上了宗教色彩, 如:
葫芦、 仙鹤、 拂尘等。
川西民间家具装饰中运用具有宗教含义的图案题材, 取其象征意义以表达美好的愿望, 凝聚着川西宗教信仰。
四 多种文化的交融
川西是一个多民族、 多文化的区域, 据有关史料, 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因此, 川西家具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吸取了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诸多家具文化因素, 形成了“川味” 独特的川西民间家具风格。
特别是清前期“湖广填四川” 事件, 有湖北、 湖南、 江西、 广东、 陕西、 福建、 江浙、 河南、 云贵等十余个省份的移民来到四川。
如广安境内氏族除了极少量土著外, 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 《广安州新志》 有:
“迁徙他邦者, 复夥而稽其世系有土籍焉。
有蜀籍焉, 有闽越齐晋之籍焉, 有江浙豫章之籍焉,惟湘鄂特多, 而黄麻永零尤盛……” 移民为川西带来了 苏式、 宁式、晋式等多种风格的家具文化, 形成了多元共存而又相互交织的“五方杂处” 文化现象, 这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
如川西
民间拨步床最初由宁波传入川西, 其形制和装饰形式逐步“川化” 。因此, 川西地区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 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 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先进的人文思想、 制作工艺、 装饰图案、 造型形态等并转化为与本地人生活、 文化、 审美相适应的家具艺术形式, 形成多种文化相融的川西民间家具。
五 彰显地域特色
川西地区, 又称川西坝子, 素有“小江南” 的美称, 川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多以经济实惠、 易装饰、 有一定强度的本地材料为家具选材原则, 主要以楠木、 鸡翅木、 柏木、 竹材、 藤材为主, 另外,多以大理石为镶嵌材料。
川西有丰富的竹资源, 民间大量使用竹材制作了家具。
工匠们把制作竹椅时弯曲的工艺效果移用在木器上, 圆枨、圆腿和圆矮老相组合, 使结合更加科学, 精巧和牢固, 在视觉上使硬木变得圆通温顺; 有些则完全采用仿竹工艺, 给人造成竹器的错觉。如将洗脚椅的形制转型成竹制休闲的坐椅, 体现出川西居民悠闲的生活情趣。
川西民间家具的装饰技法主要是以雕刻、 漆饰、 五金装饰为主。装饰纹样中最具有地域特色是戏曲题材。
清中期后随着社会环境安定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 促进了四川戏曲的繁荣, 戏班遍及全川, 其高台教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戏曲故事的美丑善恶、 忠奸贤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潜在意识, 甚至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于是, 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就自然取代了宗教故事, 成为民间家具雕刻乐于撷取的题材, 如《白蛇传》、《赶考》、《失荆州》、《八仙过海》 等众多戏曲题材都出现在家具上, 戏曲图案造型生动、 构思巧妙、 雕琢细腻、 体形匀称、 神态优美, 有些戏曲题材的边框还用卷草、 缠枝纹样组合, 线条柔美, 舒展自如, 玲珑剔透, 显示了川西家具工匠利用和驾驭材料的高超技艺, 形成了川西民间家具独特的雕刻艺术。
可见, 得益于川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川西民间家具彰显着地域文化特色。
六 结语
通过对川西民间家具背景、 品系、 形制、 用材、 结构、 装饰等
方面分析阐述, 得出川西民间家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表现如下:
第一, 川西民间家具从诸方面表现出 “天人合一” 的造物思想; 第二,在宗法礼制伦理的影响下, 川西民间家具的布置方式体现出的尊卑意识、 地位观念和等级制度, 并制约着川西民间家具的选材、 体量和装饰题材等方面; 第三, 川西民间家具中出现了大量供桌、供案和佛龛,并且装饰中常用带有佛教和道教文化意义的狮纹、 卷草纹、 万字纹、莲花、 葫芦、 仙鹤、 拂尘等纹样, 取其象征寓意, 体现出川西先民朴素的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 第四, 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 吸收各种外地文化的先进思想、 制作工艺、 装饰图案、 造型形态等, 并转化为与本地人生活、 文化、 审美相适应的家具艺术形式, 形成多种文化相融的川西民间家具; 第五, 川西民间家具地域特色表现在:
用材以本地产的楠木、 柏木为主, 并以黄杨木、 瘿木和大理石为主要镶嵌材料;常用竹节纹装饰, 体现出川西人民对竹材的喜爱, 并折射出川西人民悠闲的生活情趣; 川西家具工匠运用高超的技艺, 将川剧戏曲故事以雕刻的形式表现在家具中, 形成川西民间家具独特的雕刻艺术文化。
上述结论体现出川西地区文化形式上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川西民间家具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器物, 不仅受制于使用功能要求, 更能反映出川西地区民俗民风、 社会制度、 伦理道德与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年版。
[2] 胡俊红:
《中国传统家具与礼》, 《中原文物》, 2008 年第 2期。
[3] 脱脱:
《宋史· 舆服志》, 清武英殿刻本, 中华书局, 1977年版。
[4] 张廷玉:
《明史· 志第四十四· 舆服四》, 清武英殿刻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5] 周克 :
《广安州新志(卷十一)
氏族志》, 广安县教育局,1927 年版。
[6] 赖武:
《久违了大花床》, 《今日四川》, 1999 年第 2 期。
作者简介:
吕建华, 女, 1977—, 四川达州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家具与室内设计, 工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陈铭, 男, 1979—, 安徽池州人,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
家具与室内设计, 工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将这些研究的核-tL,内容提炼成人才培养所需的核,tL,课程体系是本研究的现实任务:川西家具的源流与人文艺术、川西家具鉴赏、川西家具测绘、木工工艺与实践、雕刻工艺与实践、髹漆工艺与实践、川西家具的用材研究、川西家具的纹饰研究、川西家具的结构研究、川西家具修复与保护、川西家具与数字化技术、人体工程学、系列家具设计与制作、顶岗实习等,探索职业中学川西家具传承人才的培养模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川西传统文化的具体分析与提炼,促进多元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拓展传统文化对职业中学教育影响的研究空间,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关键词:中职教育;教育传承;川西家具;传统工艺;人才培养II
ABSTRACTResearch on Cultivating Mode of traonal craft t a le n t s o l ditiOnat Vocational schools in western SichuanABSTRACTIt,S one of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ies to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al forvocational schools.Western folk antique furnitm"e as a branch of Chinese folk antiquefurniture,with a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western Sichuan,loads excellent quality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different era of western Sichuan.These furniture making inheritseducational value with a long history.It is permeating educationalessence of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natural advantages of Western Sichuan region to respectivemerits of the entire 10cal carpenters and from local materials to elaborately making.Itwhich integrated superb construction technology,strong religious traditions,refined tasteand elegant literati and developed business cultural etc.is a rare resources of schooleducation curriculum.It presents unique soci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through static symbols such as pictures,sculpture andstructure on the traditional furniture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ynamic behaviors such as furniture production,use andcirculation with lifestyle.The furniture which is simple but decent,creative and full of 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 met the public’S aesthetic and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in westernSichuan,and is material of the traditionalcivilization used to pass to future generations forvocational education.However,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se traditionaltechniques with past glories havebeen in difficult situation whichis to be a lost is urgent tobe protected.Vocational school is the forefront to develop personnel with comprehensivevocationalability,high..quality,and skilled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line.It is an effectiveway to research howto cultivate talents of westem Sichuan furniture for solving theproblem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re to lost.It is hopedthat these old craft Can be effectivelyprotected and herited in 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aimed to figure out how the vocational schooluse traditional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furniture in western Sichuan to train students to have a core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culture and the vocational bility to maketraditional crafts.On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tract the course meaning ofvocationaleducationbased on the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art in westernSichuan through analysis to the physical variety,shape,structure,decoration,material,treeIII
四川I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pecies andvalue ofthousand pieces of westem Sichuan traditional furniture andpictures,and the other purpose is to sum up the making law,trace the origins of the furniture,research inheritance status and look for educational value of traditionaltechnology.It is arealistic task to refine the core content of these studies into core curriculum for personneltraining required which contains western Sichuan furniture origin and Humanities Art,western fumiture Appreciation,western furniture surveying,carpentry techniques andpractice,carving and practice,lacquer craft and practice,research on timber of westernSichuan furniture,research on decoration of westernSichuan furniture,research onstructure of western Sichuan furniture,western furniture restoration andprotection,Western Sichuan furniture and digital technology,ergonomics,design andproduction offurniture series,internships,etc.through discussing inheritance issues deeply andcombining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raditionalcrafts of western Sichuan fumiture and toexplore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traditionalcraft talents at vocational schools in westernSichuan.Significance ofthis study is that,through the western Sichuan Traditional Culturespecific analysis and extraction,to promote reflection pluralistic training objectives,expand the research space ofeffc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vocational school,andenrich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ndpromote the 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ofvocational sch001 students..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heritage;furniture ofwestern Sichuan;traditional technology;personneltraining;IV
目次目 次摘要⋯⋯⋯⋯.⋯⋯⋯⋯.⋯⋯....⋯..⋯⋯⋯⋯⋯⋯⋯..IABSTRACT⋯⋯⋯⋯.⋯⋯⋯⋯.⋯.⋯⋯⋯..⋯⋯⋯⋯.⋯..III目次l绪{仑⋯⋯⋯⋯⋯⋯⋯⋯⋯⋯⋯⋯⋯⋯⋯⋯⋯⋯⋯⋯⋯⋯⋯⋯⋯⋯⋯⋯⋯⋯⋯⋯⋯⋯⋯⋯⋯⋯⋯⋯⋯⋯⋯⋯1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l1.2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1.4研究方法⋯⋯⋯⋯⋯⋯⋯⋯⋯⋯⋯⋯⋯⋯⋯⋯⋯⋯⋯⋯⋯⋯⋯⋯⋯⋯⋯⋯⋯⋯31.5文献综述⋯⋯⋯⋯⋯⋯⋯⋯⋯⋯⋯⋯⋯⋯⋯⋯⋯⋯⋯⋯⋯⋯⋯⋯⋯⋯⋯⋯⋯⋯42川西家具传统工艺的教育价值⋯⋯⋯⋯⋯⋯⋯⋯⋯⋯⋯⋯⋯⋯⋯⋯⋯⋯⋯⋯⋯⋯92.1个体教育价值⋯⋯⋯⋯⋯⋯⋯⋯⋯⋯⋯⋯⋯⋯⋯⋯⋯⋯⋯⋯⋯⋯⋯⋯⋯⋯⋯⋯92.2社会教育价值⋯⋯⋯⋯⋯⋯⋯⋯⋯⋯⋯⋯⋯⋯⋯⋯⋯⋯⋯⋯⋯⋯⋯⋯⋯⋯⋯..103川西家具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追因⋯⋯⋯⋯⋯⋯⋯⋯⋯⋯⋯⋯..133.1川1西家具传统工艺源流⋯⋯⋯⋯⋯⋯⋯⋯⋯⋯⋯⋯⋯⋯⋯⋯⋯⋯⋯⋯⋯⋯⋯..133.2川I西家具传统工艺研究⋯⋯⋯⋯⋯⋯⋯⋯⋯⋯⋯⋯⋯⋯⋯⋯⋯⋯⋯⋯⋯⋯⋯..173.3川西家具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及教育传承现状调查⋯⋯⋯⋯⋯⋯⋯⋯⋯⋯⋯⋯..213.4川西家具工艺传承及人才培养问题追因⋯⋯⋯⋯⋯⋯⋯⋯⋯⋯⋯⋯⋯⋯⋯⋯..244川西职业中学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探究⋯⋯⋯⋯⋯⋯⋯⋯⋯⋯⋯⋯⋯⋯⋯⋯⋯..274.1教育目的⋯⋯⋯⋯⋯⋯⋯⋯⋯⋯⋯⋯⋯⋯⋯⋯⋯⋯⋯⋯⋯⋯⋯⋯⋯⋯⋯⋯⋯..274.2教育内容⋯⋯⋯⋯⋯⋯⋯⋯⋯⋯⋯⋯⋯⋯⋯⋯⋯⋯⋯⋯⋯⋯⋯⋯⋯⋯⋯⋯⋯..274.3课程资源建设⋯⋯⋯⋯⋯⋯⋯⋯⋯⋯⋯⋯⋯⋯⋯⋯⋯⋯⋯⋯⋯⋯⋯⋯⋯⋯⋯..294.4教学过程⋯⋯⋯⋯⋯⋯⋯⋯⋯⋯⋯⋯⋯⋯⋯⋯⋯⋯⋯⋯⋯⋯⋯⋯⋯⋯⋯⋯⋯⋯33V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教学成效分析⋯⋯⋯⋯⋯⋯⋯⋯⋯⋯⋯⋯⋯⋯⋯⋯⋯⋯⋯⋯⋯⋯⋯⋯⋯⋯⋯..405结论与不足⋯⋯⋯⋯⋯⋯⋯⋯⋯⋯⋯⋯⋯⋯⋯⋯⋯⋯⋯⋯⋯⋯⋯⋯⋯⋯⋯⋯⋯..425.1结束语⋯⋯⋯⋯⋯⋯⋯⋯⋯⋯⋯⋯⋯⋯⋯⋯⋯⋯⋯⋯⋯⋯⋯⋯⋯⋯⋯⋯⋯⋯..425.2研究的不足⋯⋯⋯⋯⋯⋯⋯⋯⋯⋯⋯⋯⋯⋯⋯⋯⋯⋯⋯⋯⋯⋯⋯⋯⋯⋯⋯⋯..42参考文献⋯⋯⋯⋯⋯⋯⋯⋯⋯⋯⋯⋯⋯⋯⋯⋯⋯⋯⋯⋯⋯⋯⋯⋯⋯⋯⋯⋯⋯⋯⋯..44附勇匙⋯⋯⋯⋯⋯⋯⋯⋯⋯⋯⋯⋯⋯⋯⋯⋯⋯⋯⋯⋯⋯⋯⋯⋯⋯⋯⋯⋯⋯⋯⋯⋯⋯⋯⋯⋯⋯⋯⋯⋯⋯⋯⋯⋯..46致谢⋯⋯⋯⋯⋯⋯⋯⋯⋯⋯⋯⋯⋯⋯⋯⋯⋯⋯⋯⋯⋯⋯⋯⋯⋯⋯⋯⋯⋯⋯⋯⋯⋯⋯⋯⋯⋯⋯⋯⋯⋯⋯⋯⋯..48VI
l绪论1绪论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1.1.1选题的缘由民间古旧家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明遗产。它们携带了大量历史、人文、艺术、民俗等信息,每件家具从造型到结构都是工匠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无论精、巧、笨、拙都是其个性的体现,创新之处随处可见,装饰手法更是新颖夸张,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凝结在家具载体上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民间家具是相对宫廷家具而言的,是一切家具艺术的源泉。由于民间家具源于生活,大多是普通百姓自己制作和乐于使用的家具,能反映出地域的风土人情。它是当地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基于传统,融本地的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为一体,因而更具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内容正好是职业教育最好的课程资源,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不仅是学生人文修养的资源,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资源。川西民间古旧家具作为中国民间古旧家具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川西地域特色,是不同时代川西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这些家具由当地的木匠依据地域的自然特点,利用当地资源制成,供社会普通大众使用,质朴大方,充满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因为这些民间家具的造型是没有限制的,较少的规则,良好的发挥,用以满足公众的审美,很受当时的人们喜爱。这恰恰是职业中学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源泉。职业中学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前沿阵地,以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2,在职业中学探索川西家具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工艺失传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来使这些老手艺在职业中学教育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本文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展开现状调查和分析,去发现是什么原因导致川西家具1吕九芳.明清古旧家具及其修复与保护的探究[J].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062葛志凯:王海丽.中职专业教材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2—0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艺传承危机的问题根本。川西家具工艺是否有传承的价值以及如何在职业中学进行传承人才的培养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中职教育多元人才培养,拓展传统文化对中职教育影响的研究空间,丰富中职教育理论,指导素质教育实践。1.1.2.2现实意义“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3鉴于此,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展开,是...
工作现场会中明确指出:“乡村民宿是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领域,要始终把握乡村民宿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文化引领、乡村特色……”乡村民宿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又为乡村民宿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二、主题性乡村民宿主题,原指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刻画所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构成整个艺术形象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统帅全局、贯穿始终,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寓意深刻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主题在室内空间中的具体表达,包含一种意义和象征文化的反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主题内涵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外在符号表现,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在情景表达。主题是空间的灵魂,赋予空间自身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语言。主题性乡村民宿,顾名思义,即是“主题”与“乡村民宿”二者的结合。主题性是特性,乡村民宿是载体,顾客的体验感是根本。民宿提供的是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与体验。体验感,是衡量民宿的最朴素的标准。因此乡村民宿设计需要通过主题来挖掘特色、触发情怀。乡村民宿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从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如“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项目,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地处成都西北侧,距成都 60 千米,毗邻著名旅游景点青城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地民间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为当地居民的闲置自住房,一栋两户,计划一户设计成民宿为到青城山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休闲之所,一户用来自住。该民宿设计方案的主题为“青景竹韵”。“青景”意为青城山山景,因为项目地点能观看到青城山镇连绵起伏的山脉,有着良好的观景视线。此外项目所在地气候湿润,适合竹子的生长,周边有着大量的竹林林盘,竹资源丰富,并且竹是一种生长极快的环保材料。在青城山镇,民间有着代代相传的竹椅制作技艺,村镇上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竹椅,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同时当地及周边有着竹艺、竹雕、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被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元素与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的结合—— — 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为例殷陈 卓摘 要院 文章以 野青景竹韵冶 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袁 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遥 非物质文化遗产袁 是乡土文化的精华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袁 大众旅游兴起袁 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遥 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袁 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袁 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袁 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尧 传承与创新遥关键词院 非遗元素曰 乡村民宿曰 民宿设计曰 主题性【城乡规划研究】46
2021·0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乡村非遗无一不凝聚着乡村民众的智慧。所以方案将当地的竹编、竹艺等非遗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其中,以展现竹文化的魅力。主题赋予了民宿以思想内涵,避免了不同地域出现的同质化设计现象,让游客在入住的同时快速了解当地的特色,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提升民宿的竞争力。三、非遗元素在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的运用分析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我国民间有着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民宿主题的选择上,一个地区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那么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可以围绕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主题。其中物质文化可以以风景为载体。如“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中就使用了青城山连绵的山脉形态作为设计元素,并在该民宿的软装设计中,采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扎染技艺,通过扎染的浸染效果来表现层叠起伏的山脉形态,将其制作的布艺运用在墙面、灯罩及摆件上,装饰空间,以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突出地域特征,呼应主题“青景” (图 1),而“竹韵”则意在表现当地的民间文化,竹文化滋养了人们的性情,人们将竹子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竹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设计运用上,一是将竹子作为绿植种植于民宿的庭院中,与庭院的景观设计相结合,以体现一种文人风雅气息,二是将竹材作为空间隔断运用于庭院围栏、玄关造型、顶楼花园围栏等。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竹编技艺,则大量运用于灯具、家具、摆件等室内家居的设计中,如一楼大厅的竹艺茶桌、茶椅、竹编吊灯,图 2 “青景竹韵”主题民宿的庭院、大厅及家具设计方案图 1 “青景竹韵”主题民宿客房及玄关设计方案二楼、三楼玄关的竹艺案几、落地灯,客房的竹椅、竹编灯,楼顶露台的茶椅……竹元素的大量运用体现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又具有艺术气息,呼应了主题“竹韵”(图 2)。在设计风格上,为了符合青城山的道教文化背景,以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方案采用一种较为清雅、禅意的新中式风格,来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在材料选择上,选用川西民居常用的青砖、青瓦、竹材、石材等作为空间的主要材质,以符合当地的整体风貌。在空间功能上,结合当地的茶文化和养生文化,在一楼大厅和顶楼露台均设置了品茗、观景的休闲、交流区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栖息之所。四、结语无论是网红打卡地还是小众文艺风,如今,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的主题性乡村民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乡村非遗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后沉淀的重要精神财富与文化精髓,凝结着人们的记忆与思念,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遗元素与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的结合,既能打造具有思想内涵的个性化民宿,使环境、文化和民宿三者有机结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乡村非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非遗元素与乡村民宿设计的结合能够继承经典,创造新的传承,实现乡村非遗的可持续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快速前行提供更加强劲的文化和经济动力。参考文献院[1]杨茂川,杨月.室内设计 + 文化主题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2]周薇.地域文化在民宿软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文献,2018(4):64-65.[3]李佳未,梁晶.民宿主题设计的选择与表达[J].大众文艺,2019(19):65-66.[4]钟佳利.成都市乡村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3):147-148.[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EB/OL].[2021-02-20].https://www.mct.gov.cn/whzx/zxgz/wlbzhgz/201907/t20190719_845178.htm.作者单位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47
/嬲㈣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占》讳7刀口年阳沙日I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阢( 清您在以上相作篙乏岂瓣≯fo年广月沙日’
摘要我国遗存着很多具有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民间家具,川西民间家具是众多中国民间家具中的一支细流。川西民间家具深受独特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熏陶,具有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特点。通过对川西民间家具研究,对推动川西地方家具文化的传承,完善我国传统民间家具研究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西地区汉族人使用的民间家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川西民间家具形成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川西民间家具形成有赖于川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川西民居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川西民间家具品系、技术特征和装饰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民间家具按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躺卧类、椅凳类、摆放类、盛装类、室内装置与装饰用类家具;技术特征表现在用材和结构方面,用材有木材、竹材、藤材和装饰用材,其中木材主要以楠木和柏木为主;结构以榫卯结合为主,钉结合、胶结合和五金配件连接为辅;装饰上有雕刻、镶嵌、漆饰等手法,其中雕刻装饰常以浮雕、透雕、平雕、线雕等技法为主,镶嵌装饰以黄杨木和瘿木为主要镶嵌材料,油漆装饰以黑漆和朱漆为底进行描金为较普遍漆饰方法。装饰纹样常见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就其装饰特殊性进行辨析,发现川西民间家具装饰具有崇文之风与太阳崇拜特性。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及调研汇总,以归纳与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J Il 西民间家具贯彻“ 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表现出宗法礼制、多种文化交融与宗教信仰崇尚的特征,彰显出川西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川西民间家具;品系;技术;装饰;文化
ABSTRACTChi na retai ns a 10t of l ocal arti sti c fol k fum i ture w i thstrong features,w estemSi chuan f.01k如m i ture i s one of them .W estern Si chuan f.ol k如rni ture w as i nnuenceddeepl y bythe l ocal cul turedeVel opedunder theuni que geographi caland hi stori calcondi ti ons,w hi chhas di f.ferent characteri sti c fromChi nese central pl ai ns cul ture.Iti si m portanttoprom oti ngthe cul tural heri tageof w estemSi chuan f01k如m i ture andi m provi ng the study scopeof Chi nese tradi ti onalf.ol k如m i tureby studyi ngonw estemSi chuan f.01k f.um i ture.In thi s research,thefol k fum i ture usedbyH anN ati onal i ty personof w estemSi chuan w asappoi ntedas theobject ofstudy:The studyonthef.0m i ng backgroundof w estem Si chuan f01k^l m i tl l re show sthat w estem Si chuan f.ol k矗l rni ture hasfo啪ed under the i nnuence of natural envi ronm ent,soci o—econom i c envi ronm ent,·cul tural envi ronm entand 10cal houses of w estemSi chuanregi on by docum entaryresearch. Thecategori es,techni calf.eaturesand decorati Vef.eaturesof w estemSi chuan f.ol k如rni ture w ereanal yzedand di scussedby docum entaryresearch andfi el dsurVey m ethod,w hi ch w as based on thei nVesti gati onof w estern Si chuan fol kf.um i ture usedbyH annati onal i ty peopl e.The categori escoul d be di Vi dedi nto:l yi ng,chai r andstool ,di spl ay;hol d,i nstal l ati onand decorati on.The techni calf.eaturesw ere m ateri al s and structures,the m ai n m ateri al s w erew ood,bam boo,rattananddecorati ve m ateri al s;the m ai n stl l l ctures w ere m orti se andtenon,nai l , gl ueandhardw are.The m ai n decorati on m em ods w ere engraVi ng,m osai c,and pai nt.Andrel i eC openw ork caⅣi ng,nat carvi ng,l i ne engraVi ngw ere the com m onengraVi ngtechni quesdecorated fum i ture.The boxw ood andgal l w ood w ere the characteri sti cm ateri al s used i nm osai c.outl i ni ngi ngol don bl ackpai nt and redpai nt w as m egeneraldecorati Vepai ntm ethod. The com m on decorati Ve pattem s w ere ani m alpatterns,pl ant patterns,peopl e pattem sandgeom etIl i c pattem s.The w orshi pof thecul ture and the sun w as f.ounded i n decorati on of w estemSi chuan fbl k f.urni ture afterresearch.Based on the dbove theoreti cal study andi nVesti gati on research,i t show s thatthetheory of“ uni tyof heaven andm an,,,patri archal eti quette,m ul ti · cul turalbl end
andrel i gi on characteri sti cs w ere di scoVered i n w estemSi chuan fbl k furni turebyi nducti on andanal ysi sm ethods, w hi chhi ghl i ghtsthecul turalconnotati onsofw estemSi chuanre百onalcharacteri sti cs.Keyw ords:W esternSi chuanf.ol kf-urni ture;Categori es;T’echnol ogy;D ecO rat i on:Cunure
目录摘要⋯⋯⋯⋯⋯⋯⋯⋯⋯⋯⋯⋯⋯⋯⋯⋯⋯⋯⋯⋯⋯⋯⋯⋯⋯⋯⋯⋯..I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1绪论⋯⋯⋯⋯⋯⋯⋯⋯⋯⋯⋯⋯⋯⋯⋯⋯⋯⋯⋯⋯⋯⋯⋯⋯⋯⋯⋯⋯⋯⋯⋯⋯.11.1研究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21.2.1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2理论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3实践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研究现状⋯⋯⋯⋯⋯⋯⋯⋯⋯⋯⋯⋯⋯⋯⋯⋯⋯⋯⋯⋯⋯⋯⋯⋯⋯⋯⋯⋯⋯..31.3.1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41.3.2地域性民间家具研究现状⋯⋯⋯⋯⋯⋯⋯⋯⋯⋯⋯⋯⋯⋯⋯⋯⋯⋯⋯⋯.61.3.3四川民间家具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71.4研究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4.1川西民间家具概念界定⋯ ⋯ ⋯ ⋯ ⋯ ⋯ ⋯ ⋯ ⋯ ⋯ ⋯ ⋯ ⋯ ⋯ ⋯ ⋯ ⋯ ⋯ ⋯ ⋯ ⋯ ..71.4.2研究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5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5.1资料收集法⋯⋯⋯⋯⋯⋯⋯⋯⋯⋯⋯⋯⋯⋯⋯⋯⋯⋯⋯⋯⋯⋯⋯⋯⋯⋯⋯.81.5.2资料分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川西民间家具形成的背景⋯⋯⋯⋯⋯⋯⋯⋯⋯⋯⋯⋯⋯⋯⋯..¨2.1自然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1.1地理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1.2气候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1.3自然资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2社会经济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3文化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3.1移民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3.2宗教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堡圭堂垡笙苎川西民间家具研究2.3.3川剧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2.3.4民俗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4川西民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5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3川西民间家具品系⋯ ⋯ ⋯ ⋯ ⋯ ⋯ ⋯ ⋯ ⋯ ⋯ ⋯ ⋯ ⋯ ⋯ ⋯ ⋯ ⋯ ⋯ ⋯ l 93.1躺卧类家具⋯⋯⋯⋯⋯⋯⋯⋯⋯⋯⋯⋯⋯⋯⋯⋯⋯⋯⋯⋯⋯⋯⋯⋯⋯⋯⋯..1 93.1.1架子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3.1.2拨步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1.3罗汉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2椅凳类家具⋯⋯⋯⋯⋯⋯⋯⋯⋯⋯⋯⋯⋯⋯⋯⋯⋯⋯⋯⋯⋯⋯⋯⋯⋯⋯⋯..243.2.1靠背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3.2.2扶手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3.2.3座凳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3.3摆放类家具⋯⋯⋯⋯⋯⋯⋯⋯⋯⋯⋯⋯⋯⋯⋯⋯⋯⋯⋯⋯⋯⋯⋯⋯⋯⋯⋯..323.3.1桌子⋯⋯⋯⋯⋯⋯⋯⋯⋯⋯⋯⋯⋯⋯⋯⋯⋯⋯⋯⋯⋯⋯⋯⋯⋯⋯⋯⋯⋯⋯.323.3.2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3.3.3几⋯⋯⋯⋯⋯⋯⋯⋯⋯⋯⋯⋯⋯⋯⋯⋯⋯⋯⋯⋯⋯⋯⋯⋯⋯⋯⋯⋯⋯⋯⋯..343.3.4供桌⋯⋯⋯⋯⋯⋯⋯⋯⋯⋯⋯⋯⋯⋯⋯⋯⋯⋯⋯⋯⋯⋯⋯⋯⋯⋯⋯⋯⋯⋯.353.4盛装类家具⋯⋯⋯⋯⋯⋯⋯⋯⋯⋯⋯⋯⋯⋯⋯⋯⋯⋯⋯⋯⋯⋯⋯⋯⋯⋯⋯..363.4.1橱⋯⋯⋯⋯⋯⋯⋯⋯⋯⋯⋯⋯⋯⋯⋯⋯⋯⋯⋯⋯⋯⋯⋯⋯⋯⋯⋯⋯⋯⋯⋯..363.4.2柜⋯⋯⋯⋯⋯⋯⋯⋯⋯⋯⋯⋯⋯⋯⋯⋯⋯⋯⋯⋯⋯⋯⋯⋯⋯⋯⋯⋯⋯⋯⋯..373.4.3箱子⋯⋯⋯⋯⋯⋯⋯⋯⋯⋯⋯⋯⋯⋯⋯⋯⋯⋯⋯⋯⋯⋯⋯⋯⋯⋯⋯⋯⋯⋯.383.5室内装置与装饰用类家具⋯ ⋯ ⋯ ⋯ ⋯ ⋯ ⋯ ⋯ ⋯ ⋯ ⋯ ⋯ ⋯ ⋯ ⋯ ⋯ ⋯ ⋯ ⋯ ⋯ ..383.5.1屏风⋯⋯⋯⋯⋯⋯⋯⋯⋯⋯⋯⋯⋯⋯⋯⋯⋯⋯⋯⋯⋯⋯⋯⋯⋯⋯⋯⋯⋯⋯.383.5.2台架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3.6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4川西民间家具技术特征⋯⋯⋯⋯⋯⋯⋯⋯⋯⋯⋯⋯⋯⋯⋯⋯⋯⋯⋯⋯.434.1用材⋯⋯⋯⋯⋯⋯⋯⋯⋯⋯⋯⋯⋯⋯⋯⋯⋯⋯⋯⋯⋯⋯⋯⋯⋯⋯⋯⋯⋯⋯⋯.434.1.1木材⋯⋯⋯⋯⋯⋯⋯⋯⋯⋯⋯⋯⋯⋯⋯⋯⋯⋯⋯⋯⋯⋯⋯⋯⋯⋯⋯⋯⋯⋯.434.1.2竹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硕士学位论文川西民间家具研究4.1.3藤材⋯⋯⋯⋯⋯⋯⋯⋯⋯⋯⋯⋯⋯⋯⋯⋯⋯⋯⋯⋯⋯⋯⋯⋯⋯⋯⋯⋯⋯⋯.504.1.4装饰用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4.2结构⋯⋯⋯⋯⋯⋯⋯⋯⋯⋯⋯⋯⋯⋯⋯⋯⋯⋯⋯⋯⋯⋯⋯⋯...
2018 年第 1 期Vol.37 No.12018 年 1 月第 37 卷 第 1 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 2018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栏目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DOI: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8.01.005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原则与方式—— — 以崇州道明竹编为例刘 茜,杨 津(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
历史上对道明竹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即师徒、父子等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随着社会转型,这些方式已不能完整地传承道明竹编文化,其传承已出现断层,因此需要转变原有传承方式。文章认为将道明竹编引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中 ,为竹编文化寻求一个稳定、系统的传承机制 , 将其开发成一种课程资源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在学校教育传承道明竹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其自身特点,必须按照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活态性、创新性以及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则;传承方式;道明竹编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004 ( 2018 )
01-0035-06收稿日期:
2017-01-11作者简介:刘茜( 1963 —),女,重庆北碚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改革研究;杨津( 1993 —),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论研究。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积累的宝贵财富,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以及教育价值。据考证,崇州道明竹编已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清代初年以后,竹编工艺迅猛发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由生产生活用品向高档工艺品发展的蜕变之路。
道明竹编共有 15 个大类、 500 多个花色品种,以奇巧多姿、造型别致、工艺精细、品种繁多闻名。
1996 年,文化部正式命名道明镇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 2007 年“道明竹编技艺”成功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 年又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道明镇以自己独特的竹编文化成为享誉川西平原的“竹编之乡”,其技艺传承区域为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公议乡、王场镇、35
济协乡、白头镇 5 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传统上对于道明竹编的传承方式有两种。一是亲缘传承,即父子、父女等有亲缘关系的亲属间的代代相传。
比如,传承人丁志云将自己的女儿丁春梅培养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二是业缘传承,即以行业为中心的传承方式,通过拜师学艺,以民间行业协会组织形式传承竹编技艺。比如,传承人赵思进迄今授徒数百人,传承人陶亭革成立崇州市鑫隆竹艺社、道明日用竹编协会等。这两种传承方式现在已经不能完整地传承道明竹编技艺与文化了。随着老一辈手工艺者的逝去,道明竹编工艺可能失传。这让我们对竹编工艺类非遗能否继续传承下去产生了担忧。那么,什么样的方式与手段才是传承竹编工艺的最佳途径呢?笔者认为,可以将学校作为道明竹编的重要传承场所,通过学校教育集中、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弥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足。一、非遗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学校教育对于竹编技艺的传承方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或校本课程。
如泸州白节镇小学开设竹编手工课程,以识竹之才,知竹之用,沐竹之德,诵竹之诗,绘竹之画,跳竹之舞,闻竹之乐,制竹之艺,落实竹文化校本教育。
二是与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技术人员培养体系,实现竹编技术人员的长期培养,如在渠县的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竹编制作课程,招收在中考或高考中落榜的学生,鼓励他们致力于竹编事业,青神竹编传承人在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认真指导大学生学习竹编和竹家具制作 [1] 。
三是开设竹编培训学校与培训班,如浙江嵊县、东阳竹编每年定期开设竹编培训班,邀请著名竹编艺术家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
就目前学校教育传承竹编非遗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不同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性由于竹编的传承教育未列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因而在学校的开设情况具有很大随意性,学生缺乏连续、 稳定和系统的学习。
许多学校在开展竹编技艺课程时没有考虑学生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
要么是在小学开展综合活动课或校本课程,而学生上中学后就读学校又没有开设竹编课程;要么在中学开展竹编技艺授课,而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课程学习;要么在中学接触竹编之后虽然感兴趣,却没有其他渠道可以深入学习。
这些都是学校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非遗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逐步且系统地进行,在不同学段构建不同的教育目标,制定完整而系统的传承方案,并按照教育目标一步步推进,让不同学段各司其职,形成完善的学校教育传承链条。(二)传承方式单一化笔者对四川省十几所“竹编传承基地学校”进行观察,发现多数学校虽开展了一些传承活动,但非遗课程基本还停留在课堂教师的口头讲授中,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缺乏符合现代教育背景的、新颖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总的来说,学校对竹编非遗的传承教育方式还停留在单一化、模式化阶段,缺乏多样性与创新性。学校应积极开拓多样化的教育传承方式,多渠道进行教育传承。(三)传承内容片面化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仅仅是通过静态实物、网上的视频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等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接收的内容大多是片面、表面的。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只对竹编历史、竹编做法或视频中的具体实物有大致的了解,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并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竹编承载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等没有深刻的领悟。
这样一来,传承的只是单纯的技艺,丧失了传承竹编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的本意。刘茜,杨津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原则与方式—— — 以崇州道明竹编为例36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1 期(四)重技艺轻文化竹编技艺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智慧,传承技艺的同时更要传承其文化。
当前,学校教育传承竹编技艺主要着眼点还是手工技艺教授,无论是在中小学开展竹编兴趣小组活动还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专门技术人才培养, 抑或从课时安排以及活动展开的方式,都反映了重技艺轻文化的现状。
以渠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竹编专业课时安排上技艺授课比例远远超过文化授课比例, 学生来到学校第一天就被明确告知他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竹编手艺,学生对竹编文化知之甚少。这样的传承方式违背了传承非遗的初衷—— — 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延续。(五)急功近利在非遗传承的大背景下,不少学校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竹编文化走进了校园。
有的学校没有系统规划竹编课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匆匆开展竹编非遗教育。
在传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出现只重视成绩不重视过程的现象。这样的传承方式还需要改进。
文化的传承需要坚持,急功近利会丢失原有教育传承的本质。二、非遗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原则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原则,学术界提出了许多观点。
贾银忠提出“人本”“协调”“整体”“活态”“创新”五项原则。
谭宏提出“以人为本、大众参与”“整体规划、系统保护”“分步实施、长期坚持”“注重发展、相互促进”四项原则 [2] 。
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遵循“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四条原则 [3] 。
本文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竹编技艺在学校传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道明竹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应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全面、整体性传承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 同时也蕴含着与其紧密关联的生态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特定的环境孕育出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文化共同体。失去所依存的环境,非物质文化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就会黯然失色 [4] 。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遵循全面、整体性原则,秉承传承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传承某一个文化的理念。
道明竹编不仅仅是一门独门绝技需要我们去传承,它更是该地区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衍生物,代表着崇州人民热爱传统、崇尚智慧、淡泊名利、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学校竹编教育传承过程中,不能把文化与技艺完全割裂开来,不仅要教会青年一代古老而精湛的竹编技艺,更要将竹编技艺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传承下去,达到传承古老技艺的真正目的。(二)分步实施、有所侧重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崇州道明竹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也是如此,不能急功近利,丢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教育传承本质。
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有规划的传承方案,让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全都加入传承行列,形成完整的传承链条。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竹编技艺的兴趣以及对竹编文化的初步了解, 给竹编技艺与文化传承的土壤撒播种子。到了职业教育阶段,以竹编的技艺为主要培养目标,可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应的文化与技艺课程,给竹编技艺与文化传承的种子灌溉施肥,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研究竹编。对有兴趣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 可以将其培养成为继承与改进竹编技术或研究竹编技艺与文化进37
一步融合的创新性人才。
这样一步一步地培养德艺双馨的传承人。(三)融合性原则在当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科之间的融合性逐渐增强,各级各类学校也越来越注重更有融合性的学科教学,中小学校更是如此。
任何单一的学科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教育教学需要,任何一门学科也必定有融合性的特点。如果要将竹编作为一门单一的课程在学校中开展并实施,既不符合学科特点,也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但是,若将竹编教学融入其他学科课程中进行多学科渗透,寻找竹编与其他不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就能拓展出新的教学空间, 也能为竹编技艺的传承提供学科基础。
比如,将竹编传承与美术教学结合,引导学生设计小的竹编产品,进行竹编工艺品色彩搭配,从美学角度鉴赏竹编工艺品,等等。
在语文课堂中,鼓励学生学习与竹子相关的诗词歌赋、民间文学,如郑板桥《竹石》、苏东坡《竹》等,欣赏竹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的精神文化象征,让学生对竹产生喜爱之情,从而对竹编产生兴趣;历史课中加入学习当地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专题,利用神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传说等增添竹编工艺的神秘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竹编的兴趣;音乐课上学习有关竹子的歌曲。这样通过美术课画竹、语文课品竹、历史课言竹、音乐课唱竹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培养。(四)开放性原则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开放性, 推进非遗的传承当然要本着宽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宽广的文化视野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5]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学校教育传承竹编文化,同样需要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敞开校门主动与国外或我国其他地区开展竹编课程的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别人的传承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学校还可以与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寻求更加行之有效的传承方法。(五)活态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活态性。一方面,非遗本身就是动态存在的;另一方面,它随着传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传承活动以及传承主体的改变而改变。
对于具有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对其进行活态传承。
乔晓光认为,活态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传承,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代代相传。
一旦人亡就会艺绝,一旦消失,那便是永远的消失。
因此,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文化的兴衰也往往依靠拥有该种文化的活的传承人 [6] 。因此,非遗的活态性特征要求学校教育传承非遗时也要遵循活态性原则, 通过各种方式为传承人营造更加适合他们传承的环境。学校教育传承竹编文化正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体现,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能从很大程度上保障竹编非遗传承的持续性,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竹编文化传承人。这需要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各司其职,多途径、多角度传承竹编文化,将其传播到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只有获得青少年支持的非遗传承才有永续发展的动力。只有青年一代对竹编产生兴趣,竹编才能避免走进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摆脱从活态文化变成历史记忆的危险命运。(六)创新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形态,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变迁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任何事物如果不顺应时代发展都会被淘汰,非遗也是如此。
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要积极创新,使其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刘茜,杨津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原则与方式—— — 以崇州道明竹编为例38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1 期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竹编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学校教育传承竹编文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爱好,采用合适的、多...
临沂
276700)【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剪纸;文化内涵;艺术这些神仙在民间剪纸中具有生动的拟人化形象。雷公是鹰嘴人面、鹰爪人身的形象,示其像鹰一样在天上飞翔的意义。二、体现在民俗文化的功用民间剪纸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彩。在旧时的农村里,它的用途是很广泛的,岁时节令、居住、服饰、婚丧、寿诞等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1、岁时节令、居住环境的装饰正月初一每家挂春联,贴窗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正月十五闹花灯,在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如“凤戏牡丹鹿头花”有富贵吉祥之意。2、婚丧寿辰时的礼花婚俗活动自古以来是特别受到人们重视的人生礼仪活动,喜花剪纸是随着中国婚俗逐步完善而出现的结婚用品,流传在全国各地。剪纸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有寓意吉祥,烘托气氛的载体。如双喜字贴于新房的墙上、柜子、盒子上,在西北地区“贴有蛇盘兔、扣碗”等寓意的剪纸,表现了男女恩爱、幸福吉祥。在寿礼上的剪纸常为“鹿鹤同春”“八仙祝寿”“鱼龙变化”“福寿无边”,都以金纸或红纸剪成。3、宗教信仰活动的应用这类剪纸作品是民间为了表达主观意愿,抵御自然灾害,满足自己理想的精神需求所创作的,体现对神灵的崇拜,同时也附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反映着当时人们那种质朴的民俗情感,为了摆脱苦难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意念来抗拒自然危害。如供品上摆衬纸,庙里神龛上张挂剪纸,以求娱神赐福。常见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一些像狮、虎、牛、鸡、瓜子娃娃、葫芦以求平安、辟邪消灾、灭患的。还有为了求雨剪一些“小龙入水”,求晴的“扫天婆”解脱已发生的灾难。气候无常,雨多了天涝,就用黄裱纸剪个“扫天媳妇”,“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拿扫帚扫天忙,黑云疙瘩都扫净,雨过天晴太阳出。”三、民间剪纸中的审美特色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的这种艺术形式独立性,并不是对于民俗限定的脱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的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对于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也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人曾经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那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尤其珍贵。【参考文献】[1] 党春直 . 中原民间工艺美术 [M]. 河南人民出版社 , 2006.[2] 吕胜中 . 中国民间剪纸 ( 上 )[M]. 湖南美术出版社 , 1994.【作者简介】张国龙(1995—),男,河南周口人,学校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