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资源(全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 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 6%的水资源、 4%的森林, 1. 8%的石油、 0. 7%的天然气、 不足 9%的铁矿石、 不足 5%的铜矿、 和不足 2%的铝土矿, 养活着占世界 22%的人口; 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占有的煤、油、 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55%、 11%和 4%。
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 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 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 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 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 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 客观上,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 土地资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 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 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 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地为根。
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 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 1/5, 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 1/3; 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 1/4。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 , 即总量多, 人均耕地少, 高质量的耕地少, 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仅及世界人均 1/3; 耕地面积列世界第 2 位, 人均排在世界第 67 位。
在这有限的耕地中, 缺乏水源保证、 干旱退化、 水土流失、 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 相当大的比例。
后备资源 2 亿亩, 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 1. 2亿亩。
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 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 40%~60%的经济收入和 60%~80%的生活必需品。
在我国, 人均由 1949 年的 0. 19hm2 减少到 2001 年的 0. 1 hm2, 人均耕地减少了 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 667m2。
北京、 广东、 福建、 浙江等省(市) 以及相当一部分(县) 市人均占有耕地 400m2 以下, 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 534 m2 的警戒线, 比日本人均 467 m2 还要低 67 m2。2001 年各类建设等占用耕地, 致使耕地净减少 61. 73 万 hm2。
2000 年耕地面积比 1991 年和1995 年分别减少了 249. 81 万 hm2 和 179. 61 万 hm2, 减少幅度为 1. 91%和 1. 38%。
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 人口不断增加, 人均耕地迅速降低,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000 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 0. 10hm2, 比 1995 年约减少了 0. 01hm2, 比 1991 年减少了 0. 02hm2。
根据调查, 我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 1. 25 亿 hm2, 包括宜林荒地 7600 万 hm2 和宜农荒地 3500 万 hm2, 人均只有 0. 06hm2 和 0. 03hm2, 其中, 我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 2%, 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 土地贫脊, 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近几年, 我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2. 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 1. 34 亿 hm2 和 101亿 m3, 在世界上排第 6 位, 但人均量分别为 0. 12hm2 和 9m3, 仅及世界人均值的 1/6 和 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 13. 9%, 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 在世界上排名 100 位之后。
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 过量采伐, 乱砍滥伐, 毁林开荒等, 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改变, 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 脊柱动物受到威胁 433 种, 灭绝或可能灭绝为 10 种。
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 林木蓄积量少, 采伐有限, 我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市场缺口很大, 为满足国内需要, 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
根据预测, 我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3.草地资源
我国拥有草场近 4 亿 hm2, 约占国土面积 42%; 但人均草地只有 0.33 hm2, 为世界人均草地 0.64 hm2 的 52%; 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 优良草地面积小, 草地品质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 人工草地比例过小, 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 质量不断下降。
草地载畜量减少, 普遍超载过牧, 草地“三化”不断扩展, 中国 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 其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 50%, 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 1.35 亿 hm2, 并且每年以 200 万 hm2 的速度增加。
我国 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 面积约 3.3 亿 hm2。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虽然总量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58%。
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 天然气、 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 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 锡、 钼等); 二是小矿床多、 大型特大型矿床少, 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 富矿少, 开采利用难度很大; 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1953~1992 年, 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如生铁、 钢材、 铜、 铝、 铅、 锌、 水泥、 煤炭和石油分别增长了 35、 37、 27、 205、 16、 100、 78、 16、 238 倍, 中国的石油产品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铁、 铀、 铜、 铝、 金也是如此。
经济发展表现为人均 GDP 的增长, 也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增长。
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增长, 但是从 1990 年到 2001 年 10 年间,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达 100%, 天然气增长 92%, 钢增长 143%, 铜增长 189%, 铝增长 380%,锌增长 311%, 10 种有色金属增长 276%。
未来 20~30 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 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
据预测, 2010 年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品中, 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5.能源资源
我国的能源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主要有煤、 石油和天然气等。
总的来看, 这些资源
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人均占有量不多, 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显得不足, 供求关系紧张, 满足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将有一定的困难。
煤炭、 石油、 天然气这些一次性能源目 前是我国最现实的能源。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 煤炭占 94%、 石油占 5.4%, 天然气占 0.6%, 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
目 前,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是, 一次性能源比例巨大, 替代能源较少,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70%左右。
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 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由煤炭提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较长时期内,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煤炭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储量很大, 可以满足国家长期需要。
据统计, 全国已累计探明储量 9000 亿, 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 1/6, 仅次于独联体和美国, 居世界第 3 位。
煤炭的资源量还大于此。
根据预测, 埋深 1000m 以内的资源量在 2 万亿吨以上, 2000 米以内的资源量更多, 可见, 我国煤炭资源潜力很大。
煤炭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已探明的资源量 89%集中在北方,因此, 我国北煤南运情况不会改变; ②勘探程度不高, 已探明储量中还有 45%以上储量需要进一步精查, 方可建井开发。
石油
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是比较丰富的, 根据最新资料预测, 我国石油资源量在 800 亿吨左右。
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 130 多亿吨, 剩余储量还有 30 多亿吨, 按年产 1 亿吨水平计算,如果不增加新的探明储量, 这些储量的可采期为 30 年。
天然气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 据勘探, 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在 40 万亿 m3 左右。
最近我国油气勘探有重大进展, 在内陆大型盆地和东部近海都发现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目 前已探明储量 1.43 万亿 m3, 还不到远景储量的 5%, 说明潜力很大, 也表明我国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还未把潜在资源变为探明储量。
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3 年的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
同时,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 日 本、 德国的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
2003 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了 创纪录的 9100 万吨, 比 2002 年激增 31%。
石油日消耗量达 546 万桶,超过世界第二经济体日本 543 万桶的指标。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公认的现实, 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将导致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一系列变化。
预测到2030 年, 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将达到每日 1000 万桶, 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所需原油将有八成以上来自深受国际政治、 军事、 经济影响的国际石油市场。
而 2000 年, 我国的石油进口仅占需求量的 35%。
如果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达到美国目 前的水平, 那么我国的能源消费将超过世界目前所能生产的能源总和。
可再生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发展前景广阔。
其中小水电可开发量约为 1.25 亿千瓦;陆地和海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为 10 亿千瓦; 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 1700亿吨标准煤; 生物质能包括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 6 亿吨, 约合 3 亿吨标准煤; 森林和林业剩余物相当于两亿吨标准煤。
但是到 2002 年, 中国各种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
开发利用量只有 4700 万吨标准煤, 扣除小水电, 新兴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 1%。
6.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储备是指储存于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 也就是所谓的可更新水资源量。
据有关部门计算, 我国水资源总量每年 28000 亿 m3, 其中河川径流量 27000 亿 m3, 在世界上排名第 6 位。
地下水资源量 8200 亿 m3, 占水资源量的 30%左右。
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由于人多地广, 人均占有量很少, 只有 2600m3, 为世界人均值 1/4; 亩均约 1800m3, 为世界亩均值 3/4。
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是:
①水资源量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 4/5, 广大北方地区只占有水资源总量的 1/5; ②我国的降水受季风影响, 冬少夏多,夏季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 60—80%, 并且多水年和少水年连续出现, 因此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淡水资源不足, 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 它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
7.海洋资源
整个地球表面积的 71%是约占三亿六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它是人类获取食物、 药物及生活用品等物资的重要来源。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陆地环境的不断恶化, 陆生资源日益匮乏, 人们将研究和发展的重心从陆地移向海洋。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它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解决人类人口剧增、 环境恶化及能源短缺这些题问的希望。
我国是海洋大国, 漫长的海岸线长达 18000 多公里, 加上岛屿岸线则达 32000 多公里。
大陆沿岸的海域面积辽阔, 海区面积 470 多平方公里, 海洋渔场面积 42 亿亩, 海水可养殖面积 73 万亩, 适合发展盐业的滩涂几百万公倾。
自然条件优越,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鱼类 5000多种, 虾、 蟹、 贝、 藻类千余种, 我国海域已有记载的生物可达万余种。
我国海洋资源中不仅生物资源繁多, 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动力资源和海水资源。
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 50 亿—150 亿吨, 其他海洋资源的总蕴藏量约有 9 亿千瓦, 沿岸砂矿中含有锆英石等多种价值极高的原料。
海水中还含有盐、 溴、 钾、 钠、 镁等多种化学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其种类繁多, 蕴含着地球上 80%以上的生物资源, 与陆地生物比较, 海洋生物往往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 50 亿~150 亿吨, 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海洋石油国, 在渤海、 南黄海、 东海、 北部湾等六个大型油气盆都打出了高产井。
我国滨海砂矿中含有多种原料。
例如:
辽东半鸟、 山东荣成、 海南、 台湾西南海岸沿岸砂矿中都含有核潜艇和核反应堆用的可耐高温、 抗腐蚀的锆英石; 辽东半岛、 海南沿岸、 台湾西南海岸沿岸砂矿中还含有独居石和钛铁矿。
独居石中含有锝和铌, 钽可用于反应堆及微电路, 铌是飞机、 火箭外壳的原料。
辽东半岛沿岸砂矿中还含有金等多种原料。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 开发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海洋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左右, 低于发达国家 5%的水平。
海上矿产资源开发、 能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 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资源短缺的状况。
8.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 热、 水、 风能和空气中的氧、 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 主要由光照、 热量(温度)、 降水、 风力等组成。
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可再生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 清洁性资源, 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
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 但其在地理分布、 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 2.4 万亿吨标准煤, 但由于地理纬度、 海拔高度、 地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 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
丰富区主要集中在西藏、 青海、 新疆、 甘肃、 宁夏和内蒙古等西...
相关热词搜索: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全文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