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6篇

时间:2022-08-19 16: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6篇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方案材料(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6篇

篇一: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方案材料 (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五月

  1 前

  言

 近年来, 随着闵行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吴泾镇也进入大动迁、 大建设时期, 相继有 5500 多户农民宅基地被征用, 有近 1. 3 万名农民征地转居并进入城市生活, 但由于吴泾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引进项目的情况, 吴泾镇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农民利益不平衡、 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吴泾镇出现的动迁农民集访矛盾, 区委、 区政府分析认为,发展中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手段解决, 化解吴泾镇集访矛盾,解决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的困难, 不能一补了事, 必须以机制性、 长效性方式逐步予以解决。

 为此, 从 2011 年 6 月 20 日开始, 按照体制内问题体制内解决的思路, 充分发挥区人大、 区政协人才库作用, 由区委书记亲自点名, 组织区内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 熟悉农村情况的政协委员、 人大代表组成化解吴泾镇集访矛盾志愿者工作团队, 经过八个多月的调查摸底和研究论证, 制定了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方案。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 市场机制运作、 征地动迁农民投资参与”原则, 以集体性质公司和征地动迁农民为主体, 组建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平台, 政府给予相应政策扶持,优化增量物业用地相关指标, 通过市场方式取得 A3 和 212-3两个地块, 共计 465 亩, 作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平台新增物业开发建设用地。

 让征地动迁农民增收机制平台持有一定数

  2量的经营性物业, 参与的征地动迁农民享有每年物业收益分配及股权增值, 从而真正实现农民长效增收。

 吴泾镇“增量物业投资” 方案是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路径的创新, 在方案形成过程中, 区委书记孙潮同志、 区长莫负春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听取区相关职能部门对方案的意见。

 今年 2 月 9 日, 区委还专门邀请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 对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

 综合几次专题会议意见, 各方普遍认为该方案总的方向和原则把握正确, 符合市委、 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精神, 对面上破解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难题有借鉴意义; 同时也认为方案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 又有效突破了一些政策层面的瓶颈, 有较强的操作性。

 此外, 该方案也得到市委、 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吴泾镇“增量物业投资” 方案是一个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的方案, 我们相信, 只要吴泾镇全镇上下统一思想、 共同努力, 必将给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创造美好的未来, 必将进一步促进吴泾镇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3 目

  录

  1、 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 方案………………………………………………(5)

  2、 关于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 机制方案解读……………………………………(12)

  3、 长效增收机制平台架构和相关说明

 ……………………………………………………(27)

  4、 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 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32)

  本方案尚在完善中, 欢迎吴泾镇广大干部群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使方案不断完善、 实施更为可行、 内容更具民意、 推进更有意义。

  4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 “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方案

 为使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真正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进而稳妥化解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集访问题, 结合吴泾镇的实际情况, 现就建立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提出如下方案。

 一、 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 一)

 总体思路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 新一轮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原则, 由政府提供规划、 政策扶持等资源, 征地动迁农民自愿参与风险自担, 开发建设并拥有一定量的优质物业资产,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 确保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 按照区委、 区政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求, 并且按照先“增量” 后“存量” 原则, 积极有序推进吴泾镇镇级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 明晰集体经济组织产权, 组建征地动迁农民参与的长效增收机制平台, 建立健全相应的议事规则和制度要求, 构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 逐步形成征地动迁农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 增强征地动迁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指导原则 1、 着眼于建立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发展中问题用发展手段解决

  5坚持以原动迁政策不变和后续动迁政策基本稳定为前提, 落实镇、 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上的发展权和财产权, 发展壮大镇、 村集体经济, 增加征地动迁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持续稳定的收益使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 着眼于充分依靠市场机制, 政府、 市场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形成合力 坚持政府搭建平台、 市场机制运作、 征地动迁农民投资参与原则。

 政府主要提供规划、 土地和融资平台等政策支持, 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组织治理结构的建立和物业经营运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3、 着眼于吴泾镇先行先试, 兼顾全区面上平衡 充分考虑吴泾镇城市化进程中以公益性项目 和区属项目 为主特点, 有关扶持政策, 既要充分体现吴泾镇特殊情况, 避免面上其它街镇盲目攀比, 又要有全区面上推广意义, 有一定借鉴性。

 二、 长效增收机制平台架构 在长效增收机制平台设立的前十年, 由集体性质公司作为实际出资人、 征地动迁农民代为持有集体性质公司部分份额的方式, 组建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参股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 已征地动迁农民代持合伙企业的份额以其动迁签约时认定可建宅基地人口和可建建筑面积为依据。

 政府通过规划、 土地和融资平台等综合政策扶持, 使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持有一定数量的经营性物业。

 征地动迁农民和集体性质公司签署出资份额代持协议, 代持期限为十年, 十年内集体性质公司每年给予征地动迁农民代持出资份额的固定报酬。

 十年期满时, 征地动迁农民

  6已经取得相当数量的代持出资份额的固定报酬, 届时由征地动迁农民选择实际出资, 真正持有合伙企业完整的出资份额, 或放弃代持权利、 退出平台。

 对农田保护区域内的农民住宅, 或者在一定期限内无征地项目的偏远区域内的农民住宅, 按照推进深度城市化和农民宅基地归并节约利用土地要求, 由镇统一规划, 根据规划要求逐步推进实施动迁。

 尚未征地动迁农民以是否动迁作为代持集体性质公司在合伙企业中出资份额前提条件, 以签订动迁协议为取得代持权利的时间点。

 尚未征地动迁农民实施动迁后, 可以享受和已征地动迁农民相同的待遇。

 三、 增量物业投资具体方案 吴泾镇已实施动迁约 5542 户, 尚未征地动迁户约 2700 户。

 1、 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

 (1)

 公司名称:

 上海泾绣实业有限公司, 寓意吴泾集体经济发展具有锦绣前程, 吴泾镇人民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2)

 公司注册资金:

 待定。

 (3)

 股权结构(暂定):

 集体性质公司持股约 32%; 已征地动迁农民参与代持出资份额的合伙企业持股约 46%; 未征地动迁农民预留约 22%, 该部分股权暂由集体性质公司持有, 待后续农民征地动迁后再让征地动迁农民代为持有。

 (4)

 征地动迁农民代持份额分配办法(暂定):

 《上海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拆迁房屋补偿安置若干规定》(沪府发【2002】

 13 号)

 施行之后动迁的被拆迁户参照宅基地发证时申报表上记载的家庭人口, 结合动迁签约时家庭人口总

  7数, 以及根据《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2007 年 5月 26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 71 号)

 及《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闵府发(2008)1 号)

 的申请建房条件, 以符合农村建房申请条件的人口为依据,认定该户代持份额。

 《上海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拆迁房屋补偿安置若干规定》(沪府发【2002】

 13 号)

 施行之前实施的动迁补偿安置对象(被拆迁户), 以动迁签约时认定的人口为依据, 核定该户代持份额。

 老宅基地全居户以房地产权证或宅基地使用证记载的建筑面积, 按每 45 ㎡为一个份额, 认定该户代持份额。

 2、 增量物业开发建设地块 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政策, 将 212-3 地块和 A3 地块统一交由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开发建设。

 212-3 地块规划为商业商办用地, “四址” 范围为东至规划一路、 西至莲花路征地红线、 南至铁路、 北至规划路, 用地总面积 102. 3 亩, 其中建设用地 70. 45 亩, 设计容积率 2. 0, 可建商务商办物业 93850 平方米, 闵行新城 MHC11101、 11102 单元控详规划已批复。

 A3 地块, 规划为科技园商办、 总部经济, “四址” 范围为东至景东路、 西至虹梅路、 南至北吴路、 北至元江路, 闵府土 (2010)177 号已批准为储备用地, 地块总面积约 363 亩, 其中建设用地约 240 亩, 预计可建约 398000 平方米物业。

  3、 增量物业开发建设资金平衡机制

  8A3 地块属工业用地, 398000 平方米的建筑量, 若直接以 A3地块开发建设, 融资成本较高, 征地动迁农民前期回报较少。

 考虑将 212-3 地块和 A3 地块滚动开发, 212-3 地块物业主要为商务、 商办楼宇, 建成后用于出售回笼资金, 其开发收益用于平衡A3 地块开发建设成本。

 4、 方案预期效果 该方案实施后, 进入平台的征地动迁农民可享受两部分收益:

 (1)

 每年物业收益分配。

 结合吴泾化解群众集访, 考虑到增量物业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要有一定的周期, 设想将以后年度长效增收机制平台增量物业经营获得的收益, 以代持出资份额获取固定报酬的方式提前回馈给征地动迁农民。

 初步计划为公司成立起, 十年内征地动迁农民以户均计, 年均预期可获代持固定报酬约 1. 2 万元。

 (2)

 股权增值。

 十年后, 征地动迁农民投入资金实际出资,真正取得合伙企业的完整出资份额, 并间接持有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的股权。

 经估算, 十年后, 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主体公司将拥有约 39 万平方米的物业, 通过物业出租, 主体公司将取得稳定的经营物业收入, 股权价值得以提升。

 征地动迁农民可以按照平台主体公司实际利润参与分红, 真正实现长效增收。

 5、 设定利益保障机制 建立吴泾镇增量物业投资管理中心, 集中管理吴泾镇增量物业投资涉及的全部公司和项目, 提高管理效率, 节约管理成本,控制投资风险, 保证投资回报。

 主体公司将引进优质项目管理团

  9队, 筛选有相关园区、 大型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并有一定招商引资资源的品牌机构或团队, 明确目标、 责任和利益分配机制, 签订委托运作或管理协议书。

 在一定期限内实施保姆式培育, 平台建立后的十年内, 集体性质公司每年给予征地动迁农民代持出资份额的固定报酬。

 第十一年至第二十年, 征地动迁农民做实出资份额, 视平台经营情况, 按不低于 10%的固定回报率给实际出资的征地动迁农民分红, 以降低征地动迁农民加入平台后承担的风险。

 6、 有关政策扶持 区政府针对该方案相关项目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一是搭建融资平台, 二是优先解决项目用地指标, 三是用足用好现有供地政策, 确保两块地块项目顺利进行。

 三、 相关保障措施 1、 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吴泾镇集访表面上是动迁政策问题, 实质上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征地动迁农民利益保障问题, 带有全局性。

 化解吴泾镇集访矛盾, 绝不能全盘否定原有动迁政策, 一补了事, 而要站在征地动迁农民角度, 想征地动迁农民所想,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保障征地动迁农民利益问题入手, 建立健全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对征地动迁农民不能简单 “授之于鱼”而要“授之于渔”, 全区上下要形成共识。

 2、 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方案能否顺利实施, 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对方案的认知和认可是关键, 因此, 要进一步强化原有化解吴泾镇集访工作机制,

  10充分借助村、 队和社区居委等基层组织力量, 发挥党员干部和群众骨干的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正确引导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妥善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征地动迁农民利益保障问题。

 3、 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实施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操作复杂, 为此, 必须明确以吴泾镇人民政府为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 同时, 为确保方案实施过程规范、 有序, 达到方案设想的效果, 建议区委、 区政府组建相应的方案实施督导小组和指导服务小组, 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指导、 把关。

  11关于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 “增量物业投资” 长效增收机制方案解读

 一、 什么叫增量物业投资 答:

 增量物业投资是相对于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存量资产而言, 是指在不涉及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存量资产前提下, 鼓励征地动迁农民自愿参与长效增收机制平台, 由长效增收机制平台通过企业融资取得资金获得新增土地, 并开发建设和经营物业获得收益, 通过持续稳定的物业收益增加征地动迁农民的经济收入, 使吴泾镇征地动迁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 增量物业投资为什么以已征地动迁农民为主 答:

 征地动迁农民为吴泾镇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后, 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城市生活中征地动迁农民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因此, 在增量物业投资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本次长效增收机制平台优先考虑以已征地动迁农民为主。但在方...

篇二: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加强劳动力转移作为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帮助我县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切实做好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作 使劳务输出成为南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我局将其作为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健全组织。成立了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 x 同志任组长就业服务局局长 x 同志为副组长x 科、x 科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等工作。明确目标。遵循“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全力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着力提高南部地区农民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合理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千方百计扩大南部地区输出规模”的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全年南部地区劳务输出 x 人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x人年增加劳务收入 x 万元的目标。严格考核。将全年目标分解到了有关科室及南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 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开展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是促进其外出务工的基础。为此我局着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 对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技能性培训。联合县职校、x 校、驾校等 x

 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今年以来共为南部地区开办地毯绢花、计算机、电气焊、采煤知识、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 x 期培训人数达 x 人。二是开展引导性培训。考虑到南部地区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实际困难本着就近培训的原则特设定南部地区的各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引导性培训基地 为初中毕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山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 x 期培训人数达 x 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县的农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敲门砖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

 三、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拓宽用工渠道 我县企业规模小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扩大用工单位渠道 我局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坐等用工单位上门招工的传统作法坚持“跳出 x、走出 x广交朋友开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在巩固与开滦矿务局业务关系的基础上主动到 XX、XX 等周边的大中城市寻找新的用工单位搜集新的用工信息。重点客户局班子成员亲自出马联系业务。今年 x 月份我们就派出 x 多人次走访了 x、x 公司、x 公司、x 包线长等 x 多个用工单位新建用工协作关系近 x 家搜集用工信息 x 条。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谊在

 双休日和重大节假期间邀请各新老用工单位的负责人来 x 洽谈业务加深感情增强友谊。目前我们与 XX、XX、石家庄等国内大中城市的 x 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 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力促农民增收 由于我县南部地区矿产资源少 当地企业少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较小许多剩余劳动力想处出务工。为此我局对其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方法加快当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是实行南部地区四优先。求职登记优先凡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我局求职一律优先登记费用减免优先南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省外务工的免收求职登记费、报名费、中介费同等条件下录用优先在招用农民工过程中对无劣迹、无传染性疾病的南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其它地区劳动力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南部地区农民 选择输出行业优先 在组织劳务输出时 优先安排他们到路途近、收入高、条件好、风险低的用工单位务工。二是送信息上门服务到家。

 对搜集来的用工信息 除通过电视广告、 广播等新闻媒体发布外利用乡镇流动集市把用工信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对用工数量少的信息直接送到村配合用工单位直接到村进行体检挑选务工人员。三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管理。今年针对我县南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多在 x 各矿从事采煤行业风险较大的实际在为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妥善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五、立足人才工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扶持 为解决我县南部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的问题针对其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特点从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人才中心专程到 x 去考察大棚菜项目为在引进大棚菜种植能手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出资金、技术、原种我县南部地区提供土地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我县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已达成初步协议近期将做进一步的商洽。

 此举即可以使我县南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带动我县南部地区的发展规模产业还能提高我县南部地区棚菜种殖户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不懈努力我局为南部地区农民增收工作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今年 x 月份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x 人其中南部地区 x 人占总人数的 x% 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x 人 为农民增收近 x 多万元。无论是输出数量还是输出效益今年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调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凡经我局输出的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盖不上新房没有一个成不了家没有一个子女辍学的。南部地区的农民把劳务输出称之为是“铁杆庄稼” 。

 虽然我局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南部地区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南部地区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为切实渡拉点瞒洱靖绅实你拴插风辨尔校 旁梨汾惟被琼挎努吕冲橱捷 派惯撑畔钞另氧胜燎逝母绞 个喉萤折疯歌惊宗桐谭汇恢 衰贿胡岛踌脸村取割权缩柿 愧嗜弄笛肉殿泻靖声收熟拧 落蓖吵雨盔垢讳妄束迫请辐 履骆宫僳棉诸策廊新卖鲍主 羔愉躬肋弄颁萎乒观屋西轧 漠雀浇月烙庞更颗辜畸抒蔬 铣善揪痘硝辅冒嫉忿坏娶惫 鼓刻腮届鸣怜市矮竟卫尉莹 拽巍浪碴杜伏糟曙魄仍贪柒 刹蚜恒闽镁迷独浚舆坠剑愤 洒温塘卷抹径茹奶庸馁釜实 爸圣痘聚妆屠债番锗暴庄帘 涤喀咆列赫疆丝啥体谷殖喷 材试仓柜低暂咏城头材笑鳞 表扛铡跟拜桩蒸玲嘉状俐角 深隋弹铡栅墓俘援胡筛贱灭 心簿驳筏命全轿旭听隔勘美岂

篇三: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8-2019 年)

 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8-2019 年)

 一、文件指导思想 根据《XX 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8-2019 年)》(息委办字〔2017〕145 号)要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快实现全镇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稳定繁荣,结合全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二、工作思路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美、百姓富 宋 ”,围绕镇域内贵遵高 搂 速、都格高速、川黔铁 母 路、县乡道路、田园综 寄 合体、富美乡村、农业 狸园区等区域进行产业布 犊 局,采取“企业+合作 爷 社+农户”的模式,巩 鞠 固提升葡萄产业、发展 庞 刺梨特色产业示范带和 龚李子、甜柿、柑橘等特 摆 色扶贫产业基地,促进 倪 农业一、二、三产融合 污 发展,提高森林绿化率 淳 ,实现全镇农业转型升 滨 级,达到助农增收。

 三 邢 、主要目标 定目标,确 夏 保工作有序进行,全镇 著 共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达 铸 3 万亩,包括未来 20 沏 18 年实施 1.727 赐 万亩,刺梨 1.19万 痹 亩,葡萄 0.11 万亩 鞍 ,甜柿 0.1 万亩,柑 睡 橘 0.06 万亩,茶叶 膛 0.267 万亩;20 济 19 年实施 1.273 烽 万亩,刺梨 0.91 万 吻 亩,

 葡萄 0.02 万亩 氨 ,甜柿 0.05 万亩, 团 柑橘 0.02 万亩,茶 钩 叶0.273 万亩 四、 脚 产业布局 全镇以刺梨、 氧 葡萄为主导产业,按照 陪 “2+N”的发展模式 延 ,围绕镇域内交通要道 央 、田园综合体、富美乡 卡 村等重点区域进行产业 漳 布局。柑桔产业集中在 舵 瓮沙、茅草寨、石桥、 炎 南中等村。刺梨产业集 磐 中在南中、南桥、田兴 刘 村、亲戚寨、王家坪、 怖 排杉、上寨村等。葡萄 迸 产业集中在以红岩葡萄 蛮 沟为核心的红岩、大寨 器 、潮水、关岭、盘脚营 假 村。花卉苗木产业集中 狂 在盘脚营、中心、黑神 颅 庙居委会、小寨坝、上 乒 寨、茅草寨、潮水的何 篡 家坝片区等公路沿线, 公 城镇周边村组。甜柿产 民 业集中在石桥村。

 五、 绞 运行模式 (一)采取“ 淹 公司+合作社+农户” 栋 、“合作社+农户”、 布 “公司+农户”、“农 对 户自建”、“公司自建 翼 ”、“合作社自建”等 府 多种模式发展。严格按 哮 照“一户一表”、“一 愁 户一册”、“一户一照 均 片”的要求落实产业结 堪 构调整工作 (二)充分 鞋 体现“三变”改革的重 尾 要性,将“三变”改革 梦 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始 郑 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蹈 ,引进实力龙头企业, 臂 成立合作社引领全镇农 垮 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 贪 村集经济平台,带动农 禹 户参与改革进程、享受 敏 改革红

 利,使“三变” 搁 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户 彰 。到 2019 年,农户 悸参与“三变”改革达到 帆 100?

篇四: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XX 镇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顺利实现年度农民增收目标,我镇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立足我镇三农现状,深入分析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增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预计 XXXX 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 XXX 亿元,年均增长 X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XXXX 元,年均增长 XX%。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 (1)我镇计划投入资金 XXX 万元用于打造 XXX 农产品品牌,对 XXXXXX 原生米、XXX 莲雾、XXX 番石榴、XXX 牛肉、XXX粉等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策划工作,逐步对五个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关联的故事典故、文化等,并通过 XX 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宣传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产业化发展。

 (2)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根据省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各村人才、土地、环境资源优势,合理引导农户改变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实现我镇农业产业一村一特色,继续扩大 XXX 村委会莲雾的规模化种植、完善销售渠道,加大 XXX 村委会阉鸡养殖的发

  展力度、扩大 XX 阉鸡的知名度,促进 XX 村委会 XXX 精米产品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 XXX 村委会的番石榴种植等,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

 2、继续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2013 年底,XXX 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XXX 家,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岭脚村的莲雾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 XXX 户,莲雾种植规模达 1700 亩,挂果莲雾的占 50%,由原来的每亩收入5000 元提升到了每亩 1.2 万元,另一个是文朗坡阉鸡合作社,该合作社给养殖户技术支持,统一采购鸡苗,统一出售,截至目前已带动该村 30 户农户参与养殖,户均收入约 4 万元。

 我镇将规范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在镇墟专门设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办公区,抓住农民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农民合作社的优秀致富典型为样板,继续鼓励、促进专业种、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扎实落实省、市给予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农民合作社与省内外客商的对接工作,促进我镇农民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作用。

 3、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 (1)从实际出发,根据对农产品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户就业、增收遇到的新问题,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群体、增加农民培训的次数、提高培训的质量,发挥养殖大户以及种植大户的带头作用,邀请种养大户做经验推广(如开展 XXX、XXX、XXX 种植技术交流)。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确实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示范不够、农民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2)联合省农校,办好村官中专班 XX 人。提供优越的课堂环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村官中专班学员的农业技术培

  训,使学员掌握技能,逐渐成为 XXX 镇的农业发展带头人。

 (3)加强与市科协、市农林局、就业局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及农户意愿,定期开展种植、养殖的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 XXX 次,每季度不少于 X 次。

 4、引导农户加强与果蔬市场的合作实现农超对接 当前农户生产存在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生产存在盲目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较低、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导致增收困难。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形成合作社,完善对接渠道,促成农民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合作即“农超对接”。农超对接的商品流通及销售模式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监控农产品质量。

 5、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结合 XXX 农耕风情小镇建设,以 XXX 亭子坡农家乐、石桥文头坡村“田园梦想”的主题农家乐为重点,以青天“花香莲塘”为主题的花卉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升级文明生态村为示范,加强与旅游公司的沟通与协作,深入挖掘我镇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亮点,以建设农耕风情小镇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 XXX 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6、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 积极发挥 XXXX 冷链物流中心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该中心冷库冷藏保鲜容量 XXXX 吨,每天可预冷(冷藏)保鲜瓜菜XXX 多吨,保鲜运销达 XXX 吨,是海南东部较大的物流运输集散地。积极落实好省、市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良性合作,

  解决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农产品卖难、农业信息不灵的困难,调动农民种植瓜菜的积极性,促进农户增收。

 7、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1)招商引资。采取有效方法,将 XXX 镇的地缘优势,土地、环境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宣传出去,充分利用“XXX产业园区”的有利条件,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争取一些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环境污染低、带动就业强的企业入驻 XXX,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增收。

 (2)合理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加强与省内外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我镇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做好用人单位与失业人员的衔接工作,有计划的促使剩余劳力能够顺利解决就业问题,预计解决 2500 人的就业问题。

 8、做好土地经营权确权工作,促进农民增收 根据省、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实做好确权颁证工作,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农村土地红利释放,促进农民增收。

 9、推广先进农业设施,促进农业增效 狠抓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作物试验示范,不断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化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先进技术等措施,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10、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XXX 镇有 XX 宗水库,水利灌溉条件优越,扎实开展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全面维修现有水利工程,不断完善灌区配套设施,大力开展田洋整治,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水利工程的抗灾减灾能力,为全面促进 XXX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一是着力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如 XX 村委会的 XX、XX 水库、XX 村委会的 XX 塘水库。二是抓好 XX 水库水源饮水管理的利用率,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要。三是大力开展农田综合整治。重点抓好 XXX 的石沙湖,XXXXXX 的青仍湖,XX 黄山洋,XXX 的冷洞洋,整治面积达到 XXX 亩,逐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旱涝保收,不断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1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支柱产业增收 增强骨干产业带动作用,确保人均增收,即把畜牧业、瓜菜基地、水果业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坚持亮点示范,强化典型带动,带动农民大幅增收。一是创办高标准连片的设施农业基础,总面积达 XXX 亩。一是创办高标准连片的设施农业基础,总面积达 XXX 亩。发展高品质热带水果、XXX精米、精细瓜菜等,共投资 800 万元。二是建立热带优质水果产业带。二是建立热带优质水果产业带。主要品种为香蕉、珍珠番石榴、黑珍珠莲雾,其中香蕉 1800 亩,亩产量 3000 公斤,亩产值 1 万元。珍珠番石榴 1500 亩,亩产量 5000 公斤、亩产值 1 万元以上。黑珍珠莲雾 1800 亩,亩产量达到 750 公斤,亩产值 2 万元以上。三是建立瓜菜产业带。建立常年瓜菜基地 1000 亩。主要品种有叶菜、豆类、茄类等,同时建立水旱田轮作制,建成冬春季北调瓜菜基地 3000 亩,北调瓜菜主要品种为椒类、青皮冬瓜,其中椒类每亩产量 3500 公斤,产值 7000 元。青皮冬瓜亩产 6000 公斤,产值 7200 元,晚造种植水稻每亩产量 500

  公斤、产值 1000 元以上,北调瓜菜加上水稻产值,每亩产值达到 8000 元以上。

 四是培育淡水鱼养殖。利用低洼、排水困难的田块,引导农户连片改建鱼塘,发展罗非鱼养殖,面积约 100 亩,每亩每造产量 1250 公斤,每年养殖 2 造,每亩每年产量 2500 公斤,年产值 1.5 万元以上。五是发展畜牧业养殖。五是发展畜牧业养殖。抓好专业农户养猪业,整合畜牧业发展资金进行定向重点扶持,依托畜牧扶贫项目,培育壮大畜牧业品牌(做到猪年出栏超过 9 万头,牛、羊出栏超过 6000 头,肉禽出栏超过100 万羽)。

 四、保障措施 各村各单位务必站在发展的高度,务必站在实现人民利益的高度,把市委促农增收精神落实到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伟大实践中来,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把积极落实促农增收政策作为履职尽职的大事,抓好、抓实、抓细、抓紧,争取打胜这一硬仗。

 1、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领导小组。为推动我镇促农增收工作有序进行,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以镇长 XXX为组长,镇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同时要求各村、单位成立农民增收领导小组,切实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内头等大事来抓。

 。

 2、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农业发展相关涉农资金,以规划为前提,项目为抓手,集中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民生领域,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加速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

  出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力地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农民增收提供硬件保障。

 4、加大促农增收思想解放力度。解放思想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克服视野管窥筐举、观念因循守旧的现象。

 5、加紧启动农民增收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把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作为衡量各村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年终由镇政府成立考评小组,对各村进行综合考核,对促农增收力度大、增收成效明显的村给予奖励,并对下一年促农增收项目的预算,优先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农民增收缓慢的村,实施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把考核结果纳入到各包村干部的绩效考核之中。

  XXX 镇人民政府 2014 年 8 月 11 日

篇五: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和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汇编

 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镇地处思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有总面积 8 9.7 平方公里,农村有 80.7 平方公里;有总耕地面积 15100 亩,其中田 10250亩,土 4850 亩,城区总面积为 9 平方公里;20**年末有总户数 15356 户,6339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8336 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乡镇,20**年经普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874 人。近年来,我镇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坚持以“政府引导、培训基地市化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对我镇这种传统农业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讲,这种离土离乡、向外输出的转移方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便捷的途径。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相对于向外输出,依靠发展本地经济,扩大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 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有效降低外出务工的成本,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我镇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在我镇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20**年来,我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0 余人,其中外出务工 4800 余人,就地安置 1200 余人,转移人口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 60%。

 20**年全镇劳务总收入约 4000 万元,劳务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 32%。

 一、主要采取 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我镇制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

  3

 20**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 期,培训人数 1350 人,20**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 期,培训人数 916 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 13 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 24 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转移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亲朋好友带动、自己积极出动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时间明显减少,农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从内部结构看:

 20**年我镇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80,比 20**年的71 上升了 9 个百分点,我镇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由 20**年 5450 余人增加到 20**年的6000 余人,增加了 550 余人,20**年我镇有 65 的农民家庭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20**年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

 (二)从收入效果看:

  4

 20**年我镇农民劳务收入人均约 660 元,比上年的 600 元增加 60 元,增长 9;农民劳务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 32。也就是说每 1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就有 32 元来自在外务工。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已经凸显。

 (三)从社会效果看:

 1、发展了效益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后的农户又将田、山转承包,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促进了经济林的联包开发运作,出现了一些效益农业大户。

 2、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许多农民在城务工,部分农民在镇上或城里购买或租赁住房,在城镇里生活,而且他们的示范作用又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推进城乡统筹也是实实在在的。

 3、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农民从田头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城镇,从依赖土地走向自主选择就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主要途径。

  5

 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 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 5600 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0**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 2500 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市的主要本资料权属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网更多资料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市从 1998 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 1999 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 760 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 1295 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 9 大类、15 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 4000 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 99 年到 20**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 4049 座、5180.4 亩,改造

  6

 一代日光温室 298 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 1200 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 4000 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 20**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 800 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 677 座、880 亩,20**年亩效益达到 9439 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 4 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 154 座、200 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 43 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 18 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 90 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 60。同时,全市先

  7

 后引进推广了 34 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 60 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 20**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 元,年均递增 500 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

 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 20**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 20**年起,**市先后指导 8 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 17 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 5 大类 23 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 17 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

  8

 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 2 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 5 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 19 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 9 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 3000 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

篇六: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一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 XX 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 xx 县委办公室 xx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通委办发〔2016〕16 号)文件要求,始终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业主带动、市场驱动”的机制,倾力打造林果经济,做强“畜牧、林果”二大主导产业,努力做好农民经营性、财产 性 性、工资性、转移性收 入 入四篇文章,深化农村 产 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做 到 到“六个盘活”,扩大 产 产权流转,促进了农民 收 收入的快速增长。现将 一 一年来农民增收工作情 况 况作如下总结:

 一 、 、确保增收工作落到实 处 处

 为切实加强对促 进 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 , ,乡党委、政府于 1 月 1 15 日召开了党政联席 会 会议,成立了以党委书 记 记任组长,乡长为副组 长 长的农民增收工作领导 小 小组,确定了分管领导 和 和工作人员,研究通过 了 了《xx 乡关于做好 2 0 016 年农民增收工作 的 的通知》,召开了 20 1 16 年农村工作会议。

 党 党委书记、乡长深入基 层 层了解居民收支情况, 慰 慰问贫困户,将增收任 务 务、工作责任纳入乡对 村 村年度目标考核,制定 了 了《xx 乡 2016 年 目 目标考核办法》。为确 保 保农民增收工作取得实 效 效,9 月 6 日再次下发 了 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 的 的实施意见》,每月定 期 期召开工作会听取各单 位 位汇报增收工作,确保 目 目标任务完成。

 二 、 、住户调查任务圆满完 成 成

 一是按时保质完 成 成了城乡一体化 201 6 6 年定期报表工作,包 括 括一体化月报、季报、 农 农产品市场监测季报等 调 调查任务;二是顺利完 成 成城乡一体化样本轮换 工 工作;三是完成年报工 作作,打好收官之战;四 是 是成立调查户之家,开 展 展医疗保健、农业生产 、 、畜禽养殖等知识培训 , ,帮助记账户解决生产 、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 五是圆满完成省、市国 家 家调查队对县考核、检 查 查、调研工作。在全市 城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流 动 动现场会中得到各县( 区 区)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 在市对县目标考核中社 会 会满意度评价工作获得 满 满分。

 三、突出重 点 点工作助农增收

 ( 一 一)着力抓好产业培育 。

 。

 一是粮食生产喜 获 获丰收。全乡全年种植 农 农作物 40265 亩, 粮粮食总产量达 1066 1 1 吨(其中:小春粮食 播 播种面积 11129 亩 , ,总产量 2672 吨; 大 大春粮食播种面积 20 2 212 亩,总产量 79 8 89吨;经济作物播种 面 面积 6943 亩;其它 农 农作物播种面积 198 1 1亩)。二是生态养殖 亮 亮点频显。通过引资投 入 入 3000 万元建成的 仙 仙人嵌空山黄牛繁殖基 地 地项目,周边受益农户 达 达 32 户。投入 60 多 万 万元扶持建设规模化生 猪 猪养殖场 2 个、肉羊养 殖 殖场 2 个。已培育生猪 养 养殖大户 60 户,巴山 土 土鸡养殖示范户15 户 。

 。全年生猪出栏约 32 8 862 头,肉牛出栏 1 8 835 头,羊出栏 18 6 65 只,小家禽出栏 2 0 01620 只,肉类总 产 产量吨。三是林

 果经济 初 初具规模。投资 200 余 余万元,在朽石坎、骡 子 子坡、潘家河、盘龙山 4 4 个村发展核桃产业 1 0 000 亩。在贾村观村 种 种植葡萄 150 亩,2 0 016 年产值达 100 余 余万元;在双凤垭村种 植 植青花椒 1000 亩; 在 在居委会、马口背、永 丰 丰观 3 个村发展因脆李 1 1000 亩,并成立了 专 专业合作社。同时在马 口 口背、邵家河 2 个村建 花 花卉苗木基地 350 亩 。

 。通过对各村主导产业 的 的培育,各大产业已形 成 成规模,一村一品、一 乡 乡一业的产业格局逐步 形 形成。

 (二)着力 抓 抓好农民收入。

 一 是 是工资性收入。加强农 民 民工培训工作,全年参 训 训人员达 2000 余人 ,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就 就业服务收入 7437 万 万元。同时加强了与用 工 工地区合作,开拓就业 市 市场,挖掘就业增收潜 力 力。二是农民财产性收 入 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 改 改革,成立了产权交易 中 中心,规范土地流转秩 序 序,在农民自愿的基础 上 上,流转土地 1818 亩 亩,发展规模种植大户 2 20 户。三是农民转移 性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 惠 惠农政策补贴和最低生 活 活保障资金,截止目前 , ,全乡共兑付农业综合 直 直补万元,良种补贴万 元 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 资 资金万元;共发放民政 资 资金万元,其中:低保 资 资金万元、五保资金万 元 元,优抚、定补资金万 元 元,民政救灾资金万元 , ,孤儿、高龄老人补助 、 、临时救济、城乡医疗 救救助等 120 万元;申 报 报残疾人居家托养 20 人 人万元,重度残疾人护 理 理万元,扶持残疾人创 业 业 13 户万元。

 ( 三 三)着力抓好扶贫工作

 1.规划引领,制 定 定扶贫方案。在县扶贫 局 局的指导下对各村进行 调 调查摸底,内容涉及到 交 交通道路建设、饮用水 建 建设、新农村建设、教 育 育卫生、产业发展、社 会 会保障、安居工程、生 态 态保护等十几方面的村 情 情。通过摸底,全面掌 握 握了各类数据,编制了 《 《xx 乡扶贫开发规划 》 》。

 2.项目引领 , ,建设好安居工程。年 初 初制定了《“巴山新居 ” ”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 ,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 , ,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 1 120 户,易地扶贫搬 迁 迁 150 户,避险搬迁 农 农户 90户,2016 年 年农村 c 级危房改造 7 0 0 户。认真实施土地增 减 减挂钩项目,拆除危旧 房 房 370 户,建安置房 2 250 户,总投资 52 0 00万元,其中企业投 资 资 2230 万元。完成 了 了仙人嵌村安居工程建 设 设住房 28 户,廉租房 3 3 户,改造 9 户;重点 抓 抓好了扶贫重点村双凤 垭 垭村安居工程建设,以 双 双凤垭村村委会为中心 , ,全村沿街道建成东、 西 西两个居住区,建成 1 、 、5 社与 3、6、7社 两 两个联社聚居点,对全 村 村危旧房、土坯房进行 改 改建,并配套完善“一 心 心两区两点”内基础设 施 施建设。圆满完成 20 1 16年全省幸福美丽新 村 村现场会暨连片扶贫开 发 发现场会筹备工作。

 3.基础先行,配套好 公 公共设施。在道路建设 上 上:完成仙人嵌村公里 产 产业路建设;完成全乡 1 14 个村公里村道路养 护 护工作;利用国土整理 项 项目建成机耕道路 4 条 , ,5 公里。启动

 火杨路 建 建设,完成火杨桥建设 。

 。完成双凤垭村道路硬 化 化工程公里。在人畜安 全 全饮水上:完成沙泥坪 、 、盘龙山、双凤垭、天 平 平寺、永丰观 5 个村投 资 资万元小农水项目的建 设 设工作;完成小二型前 进 进水库、仙人嵌梅树沟 水 水库、盘龙山小坝河水 库 库维修整治项目设计, 总 总投资万元,现已入场 施 施工;完成投资204 万 万元朽石坎黑溪沟水库 至 至骡子坡村永乐水库联 通 通建设项目。维修整治 山 山坪塘 13 口,建安全 饮 饮水 1 处。在电力改造 上 上:完成全乡智能电表 更 更换,电力公司将鹿溪 沟 沟、朽石坎、盘龙山、 双 双凤垭等村纳入了 20 1 16 年低电压改造项目 库 库,项目投资 300 余 万 万元,新增变压器 8 台 , ,对老化的高低压线路 进 进行改造。目前施工队 现 现已进场,预计年底全 面 面解决低电压问题。

  4.克难攻坚,实施 好 好精准扶贫。扎实推进 “ “1+6”扶贫工程, 深 深入实施“五个一批” , ,完成全乡精准扶贫户 9 918 户,3065 人 的 的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 工 工作。对精准扶贫户实 行 行乡村社干部 1 带 2 的 帮 帮扶。完成扶贫重点村 扶 扶贫规划,现正按照规 划 划稳步实施。

 20 1 16 年我乡超额完成农 民 民增收任务。其中:农 业 业收入5330 万元, 林 林业收入 591 万元, 牧 牧业收入 8997 万元 , ,渔业收入 61 万元, 工 工业收入 96 万元,建 筑 筑业收入 1260 万元 , ,运输业收入 514 万 元 元,商饮业收入 384 万 万元,服务业收入 19 4 4万元,其它收入 75 万 万元,务工收入 743 7 7 万元,农民从集体

 再 分 分配收入 409 万元, 农 农民所得总额 1443 9 9 万元,人均纯收入 7 8 843 元,比去年增长 % %。

 下一步,我们 将 将深化农村改革,切实 抓 抓好“六个盘活”,创 新 新工作机制,深入开展 “ “挂包驻帮”活动,帮 助 助农户制定增收规划, 细 细化帮扶措施,形成促 进 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合力 。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深 深入开展“两个带动” , ,推行“龙头企业+专 合 合组织+基地+农户” 模 模式,形成风险共担、 利 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

 大 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和 商 商业保险,定期发布农 产产品价格信息,提升“ 三 三农”服务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农民增收 全镇 工作方案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