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9篇

时间:2022-08-19 12:35:08  来源:网友投稿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9篇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1学校代码: 10964学号: 2018100144密级: 无中图分类号: G61学校代码: 10964学号: 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9篇,供大家参考。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9篇

篇一: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分类号:

 G61 学校代码:

 10964学号:

 2018100144 密级:

 无中图分类号:

 G61 学校代码:

 10964学号:

 2018100144 密级:

 无硕 士 学 位 论 文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学位类别(领域)

 教育硕士(学前教育)硕 士 学 位 类 型 专业学位研 究 生 姓 名 王莉校 内 导 师 于冬青校 外 导 师 王姗姗学位类别(领域)

 教育硕士(学前教育)硕 士 学 位 类 型 专业学位研 究 生 姓 名 王莉校 内 导 师 于冬青校 外 导 师 王姗姗二〇二〇年五月

 中图分类号:

 G61 学校代码:

 10964学号:

 2018100144 密级:

 无硕 硕 士 士 学 学 位 位 论 论 文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Case Study of Home Cooperation Strategy in Young andYoung Bridge学位类别(领域)

 教育 硕士 ( 学前教育 )型 学 位 类 型 专业学位名 研 究 生 姓 名 王莉校 内 导 师 及 职 称 青 于冬青 教授系 所 在 院 系 教育学院期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20 年 年 5 月 30 日二〇二〇年五月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外国语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吉林外国语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外国语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授权吉林外国语大学根据需要将学位论文提交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KI)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或发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

 日 期:

 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摘 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起点,幼儿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课堂。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合作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协同共育已成为现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总趋向;同时,在怎样进行幼小衔接、科学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是一个必然策略。由于幼儿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教育也不是单靠一方就能完成的,是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的努力与合作,而进入小学又是幼儿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良好的家园合作能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也能为幼儿一生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双方观念和育儿方式的不一致,幼儿园的教育得不到家长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导致一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的状态,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与成长。因此,需要凝聚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力量,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连续一致的成长环境,这也就更需要科学的家园合作的方法,用有效的合作方法助力幼小衔接。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是如何与家庭进行合作并协调多方力量为幼儿营造和谐一致的衔接环境,本研究选取 C 市 Z 园为个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深入整理和分析,从幼儿园视角进行研究,对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方式进行深层了解,以呈现 Z 园在家园合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做法,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展示个案园的独特之处;最后通过对 Z 园家园合作方式的总结和特征分析,归纳出促进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更好开展家园合作的相关建议。因此,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小衔接关系到幼儿的整体发展,也是幼儿教育中的热点。以此为背景提出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完成向小学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研究意义。然后对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次对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并列举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提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本研究以个案为主,在该部分中具体阐述了研究方法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效度和伦理。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收集到的资料,并对收集方式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以保证资料呈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三部分是 Z 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实践探索。依据家园合作的目的、内容、方式、特色活动这一内在逻辑,通过表格、详细的访谈记录以及图片的形式对 Z 园幼小衔接中

 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呈现,以更加系统的展示 Z 园在家园合作中的思想和做法,进而突出该园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是 Z 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总体特征。通过以上的展示与分析,本研究从办园思想、家园合作方式、合作内容、教育共同体四个角度总结 Z 园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总体特征。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依据 Z 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及呈现出的特征,从特色活动、资源利用、合作方式、合作效果四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该园获得优质家园合作的原因,并探讨了家园合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幼儿园和教师角度归纳出促进更好家园合作的相关建议,给该幼儿园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希望给其他幼儿园有益的启示。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

 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AbstractFamil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ldren"s growth, kindergarten is the first classroom ofchildren"s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cultural leveland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concep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o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good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kindergartens on the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Because the growth of young children is affected by manyfactors, the most direct impact is the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noton one side alone can be completed It is necessary for both kindergarten and family to workhard and cooperate actively, and entering primary school is the firs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children"s life, so good home co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youngchildren"s cohesion, but also can pave the way for children"s life of study. However, in reality,due to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concept and parenting style between the family and thekindergarten,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can not be fully supported and cooperated by theparents, which leads some young children to show some maladjustment state after enteringprimary school, and then affect the subsequent learning and growt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to unite the strength of both the family and the kindergarten for the young children.Thedevelopment creates the continuous consistent growth environment, this also needs thescientific homeland cooperation method, with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method helps theyoung child to connect.To understand how the kindergarten cooperates with the family and coordinates variousforce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consistent environment for the children, this study selectedC city Z garden as a case, using interview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physical analysismethod to collect data; through the in-depth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thekindergarten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e kindergarten in the kindergarten home cooperation inthe way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to present the kindergarten in the home cooperation in thespecific content and pract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to show the uniquefeatures of garden; Finally, through the Z garden home cooperation way summary and the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ncludes.To promote kindergarten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young

 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and better home cooperation recommendations.Therefore, this stud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Home coope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the world. The connection of young children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youngchildren, and it is also a hot spo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importanceand necessity of home cooperation to help young children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to primaryschoo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then explain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the study. Secondly, the literature of home cooperation in young and young cohesion iscombed to provide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this study. Finally, 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sof this study are put forward. Part II: Research Design. This study is mainly case-by-case, inthis part,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datacol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validity and ethics. The collected data are presented in theform of tables, and the collection methods and process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ensure theauthenticit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data presentation. And the third part is the practicalexploration of home cooperation in Z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purpose,content, mode and characteristic activities of home cooperati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homecooperation in Z garden is described and presented in detail through tables, detailed interviewrecords and pictures. A more systematic display of Z garden in the home cooperation ideasand practices, and then highlight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garden. And the fourth part is the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cooperation in Z garden. Based on the above display andanalysi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cooperation in Z gardenfrom the four angles of running garden thought, home cooperation mode, cooperation contentand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to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cooperation in the young and youngconnection of Z Gard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ities, resourceutilization, cooperation mode and cooperation effect,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gardenhas obtained high quality home cooperation. The deficiency of home cooperation is discussed.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indergarten and teachers summed up the relevantsuggestions to promote better home cooper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kindergarten, butalso hope to give other kindergarten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Key words:Community of Young and Young; Home Cooperation; Strategy; Case Study

 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I目 录摘 要......................................................................................................................................... IAbstract.....................................................................................................................................III一、绪论.....................................................................................................................................8(一)研究背景........................................................................................................................................81.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2.我国当前家园合作仍存在不足.......

篇二: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ldquo;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

 【摘

 要】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接,其目的就是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环境。孩子进入到大班以后,“幼小衔接”便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或许在大部分的家长心目中这也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幼小衔接的工作,光靠教师在园的不断教育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园共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实现家园共育呢?一、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和习惯;二、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三、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任务和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学习兴趣;生活习惯

 【正

 文】

 孩子进入到大班以后,“幼小衔接”便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或许在大部分的家长心目中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深知幼儿园的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接,其目的就是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环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幼小衔接的工作,光靠教师在园的不断教育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园共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和习惯。

 在幼儿园里,我们从小班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习惯,从自己吃饭到自己穿衣叠被;从饭前便后洗手到按时午睡。到了大班,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不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一日生活,吃饭、喝水、入厕、穿衣,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样样事情都不要我们去操心。但是,在家里呢?很多的时候,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常常会听到家长们这样的声音:“我们家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晚上回去都不肯吃饭。”“我们家的也是,不然就挑食,这样不吃那样

 不吃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地告诉家长们,你们所说的这些不听话、不肯好好吃饭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从不挑食,然后会非常愉快地吃完自己的饭菜。

 为什么很多的孩子会出现在园和在家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我想,这主要是由以下两种原因所构成的。其一,现在的孩子都是掌中宝,家长们都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回到家以后就实行着“包办代替”的政策,取消了孩子做一切事情的资格和权利,是家长强制性地让孩子放弃了回家后继续独立自主的机会。其二,也正是基于上面的一个原因,很多的孩子都知道,在家里只要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想吃的东西,只要坚持不做、不吃,家长们就会妥协。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样样事情都能自己做,但是回到家就什么都不会了。

 我们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是大班上学期才来到我们班的。刚入园的时候,只要到吃饭的时间她就开始哭,吃饭的时候也是边吃边哭,因为每天的菜都是她不喜欢吃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努力之后,小女孩变得不再那样地挑食,只是偶尔会出现不愿意吃一样东西的现象。正当我们为此感到高兴而告之其父母的时候,她的爸爸却告诉我们,她在家里却仍然和以前一样,每天都吃一道菜,而且天天都一样,因为别的她的不喜欢吃。

 过度的宠爱是溺爱,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家长们必须正视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方面,应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帮助幼儿规范良好的作息时间;帮助幼儿真正地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为,孩子们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才能为进入小学奠定下第一块基石。

 二、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们的学习任务相对于在幼儿园里来说就会重很多。所以,幼小衔接工作面临的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为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1] 。正如新《纲要》中所指出的,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给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家长们应和我们

 的教育观点保持一致,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地将自己的教育观点告之家长,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

 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家长们理解,我们并不需要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学习加减乘除,我们也不需要孩子学习拼音、汉字,因为升入小学以后,这些知识小学老师都会教给他们。我们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为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数学方面,给孩子适度的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和创造的物质环境、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以及对孩子的评价等方面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儿童数学的成就[2] 。是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者,父母的教育也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

 进入到大班以后,对孩子数学方面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视的,因为我知道,只有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才能对以后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幼儿园里,我们每周一次的数学课都重在培养孩子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有趣的图片、形象的表述都有利于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孩子们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去进行学习;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在活动中对孩子的评价,表扬、鼓励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式,这样,孩子们就能在获得成功和满足的同时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很自豪地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已经会两位数的加减了;有时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些知识我们都在家里教过的,为什么还是会做错呢?试问,家长们是否想过,您教给孩子们的这些知识是不是孩子自愿去接受的?是不是您教给孩子的就是对的呢?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拥有一个开心的童年。但是,大班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大班幼儿自主性、主动性等年龄特点,造成教育中强制多于引导[3] 。也就是说,如果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就强行灌输一些小学才会学到的知识给孩子的话,或许会适得其反,孩子排斥接受,从而就不愿意再去学习数学知识也就丢失了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例如:我们有一个小女孩,她是非常乖巧的孩子,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她基

 本上都能玩不掌握。但是,有一次的数学活动,我们教授的非常简单的数字 3的组成。在课堂上,我们运用了图片等方式来进行教授,孩子们基本上都掌握了这个本领,但是只到活动结束,她都没有能够理解。放学后,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这是我们才知道,原来家长在家里已经教给过孩子这个知识。为什么父母已经教过,老师又教了一遍的知识却仍然不会呢?我想,孩子是排斥父母的这种提前教授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孩子连同老师的课堂教授也一并排斥,或许她已经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在我们班还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和其他的家长一点都不一样,他愿意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但是对孩子的学习却不闻不问。进入到大班以后,为了更好的和小学相衔接,我们教给了孩子学写数字,以五角星为评价标准,很多的孩子都会为了拿到更多的五角星而认真地去写数字。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养成了认真作业、及时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这位家长的孩子却不一样,有时他会随便在本上画两笔,有时他会故意不带作业本,有时他会把本子放在书本不拿出来。站在为孩子考虑和对孩子负责的立场上,我们多次与这位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每一次家长都非常认真地回答我们:我知道了,今天回去一定让他好好写。可是,第二天我们看到的仍然如同之前一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家园工作中,应使家长以持久的热情专注幼儿园的工作,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以科学的育儿观尊重、支持和帮助幼儿的发展[4] 。家长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合作者,他们同样也担任着教育孩子的职责,我想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也就要求家长们要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为主,以正确的方式给孩子最适度的教育。

 (二)语言方面,利用多种形式培养表达、阅读能力。

 在幼儿园里,对孩子语言的教育分为很多种形式,有儿歌,有故事,有看图说话,有早期阅读等等。到底如何将这些形式实现“家园共育”,从而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呢? 1.创设轻松的讲述环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我们班,每天我都会留一段时间让孩子们进行故事的讲述,这些故事不是在幼儿园老师讲的,而是在家里爸爸妈妈所讲述的。我并没有刻意地让孩子们回家去让爸爸妈妈们给他们讲故事,然后再到幼儿园将给小朋友们听,而是非常随意地让有故事的孩子去进行讲述,孩子们在讲述的过程中毫无压力,不管讲的好不好,都能得到老师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很多的孩子便开始回家问爸爸妈妈“要故事”,然后再到幼儿园来进行讲述。这样也就有效地利用了家长资源,充分地实现了家园共育,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供丰富画面的图书,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开始进入教育工作者、学者和专家们关注的视野,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已从讨论其重要性发展为研究如何指导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都知道,幼儿园在早期阅读教学总是用的图书室一种特殊的阅读文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完全没有文字的图书形式。由于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图书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是非常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因此非常适合幼儿阅读[5] 。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就可以提供给孩子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有趣的图书去让幼儿进行阅读。大班幼儿由于观察、判断、推理等能力有所发展,一般能够较好地掌握图片所传递的信息,理解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并能用简练的语言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6] 。这也就要求家长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引导幼儿去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去观察画面上人物的表情等去推测故事的情节,然后自己去试着讲述故事。这样就既能通过有趣的图书去吸引幼儿阅读的兴趣,更能通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任务和规则意识。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7] 。是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也是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经常要求孩子上课坐神气;举手回答问题等等,在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和鼓励的作用下,大部分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

 活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规则的意识,能较好的把握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会适当地引导家长在家里也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如:收归玩具等等,孩子自己拿出来玩的玩具,在玩好以后一定要要求孩子归放整齐。这样家园共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除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我们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任务意识,我们通常会给孩子布置一些口头的任务,有时会不告知家长,引导孩子回家后自己完成;有时会告知家长,让家长密切地配合我们,即使知道孩子回家的任务也不去提醒,让孩子自己记住,从而培养良好的任务意识。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孩子得到好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家长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让我们“家园共育”把“幼小衔接”做到完美无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2(7)

 [2] 范晓虹等.发挥和促进家庭在学前儿童几何教育中的作用.学前教育幼教版,2010(4):50 [3] 解春荣.用亲子教育活动促大班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0):28 [4] 刘志.在家园合作中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1):30 [5] 李玲莉等.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幼小策略.素质教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0):263 [6] 徐雪琴.让大班幼儿看图讲述更生动.幼儿教育,2009(10):15 [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2(7)

篇三: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96

 -好家长 / 教育前沿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省温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李娟【摘要】幼小衔接最重要的目的并不仅是发展儿童的智力,而是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学习、生活的适应性准备。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需要幼儿园调整教学理念,家园共育,做好儿童的幼小衔接教育。【关键词】家园共育 幼小衔接 儿童 身心发展规律幼小衔接是指儿童学前教育结束到小学教育开始的中间阶段,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养成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按有关学者的观点,幼小衔接应从“生活化的课程内容、统整化的课程组织方式、小步子化的课程目标以及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手段”等方面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家园合作共育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从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审视当前我国各地的幼小衔接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到幼儿园的教育要“去小学化”。这是因为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在3到6岁期间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世界,枯燥的学下并不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但是,幼小衔接是个较为微妙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到底是应该以“去小学化”为指导,在保留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过渡教学,从而既让儿童逐渐适应小学教学模式又继续让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成长氛围呢?还是应当以小学的教学为标准,让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方式与小学教学方法一致,帮助儿童完全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家长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孩子学习焦虑,这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深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教育理念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成长并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在家长的影响下,全国绝大多数幼儿园均采用了第二种教学模式——与小学同样的教学方式:用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小学课堂中要求学生端坐在凳子上,小手规规矩矩放在桌上的模式要求儿童。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但却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长的倾力配合。虽然大部分幼儿园从事幼小衔接教学的老师都认可幼小衔接的重点是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帮助儿童养成规则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身体素养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家长对儿童学习上的焦虑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教师以割裂生活的学科教学模式开展幼小衔接的课程教学。甚至有部分老师会儿童布置诸如抄写生字、10以内甚至20以内的算术题等纯知识作业。这样提前教授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容易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觉得课程内容简单、学会了而不认真听讲,反而形成了上课分心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二、家园共育视角下提升幼小衔接教育效果的对策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儿童都是不成熟的人”,“是在生活中,在成年人的引导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人”。因此,家长也好,幼儿园也罢,应当在尊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从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的差异入手,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共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一方面,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转变传统认为幼小衔接无非就是用小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儿童的想法,而是将看作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从培养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入手,重点放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上。教师要通过适合六岁左右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逐步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学会面对问题时先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实在不能解决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学校还可以有意识的调整幼儿的作息计划,让幼小衔接班的作息时间接近小学的作息计划。如适当减少午睡时间,适当延长课程教学时间等。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多方面衔接工作。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们认识到“揠苗助长”并不可取,尊重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给儿童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赢得“生命的马拉松”长跑比赛。幼儿园还可以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发放家园练习册等方式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同时,幼儿园应注重与小学的沟通工作,如组织幼小衔接的儿童到小学校参观;邀请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来幼儿园交流沟通,研讨教学方法,研究儿童学习心理等,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三、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与家庭的共同美好愿景。儿童的发展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是让儿童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1]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作者简介:李娟(1982.5-),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本科,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幼儿园管理、家园共育。

篇四: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理论 2018 年 7 月240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周唐琳(沈阳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沈阳 110000)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其中,幼儿园教育负责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行为品德教育,而家庭教育则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助力,为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坚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重要措施,据此,本文浅析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园共育策略。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策略随着学校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所担负的教育职责也越来越重大,尤其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幼儿教师更需要紧密合作,为孩子顺利小学做足准备。因此,为更加的探究家园共育策略,本文将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和其对应的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入手,继而探究有效措施,具体如下。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应关系1.两者关系密切,互为补充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分支,也都是以幼儿为教育主体,所以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其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也互为补充,同时,鉴于幼儿心智发育仍不成熟,所以其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度也相同。总的来说,两者关系密切,互为补充。2.两者分工明确,相互独立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更多的是负责知识教育,让孩子具备基本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成体系的知识传授给幼儿;而对家庭教育来说,更多的是负责生活教育,包括生活技能培训、生活知识教学等等,这些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学不到的,必须依靠家长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才能固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1.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吸收各种知识。因此,小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不仅要让幼儿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思想品德上要有严格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魏书生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所以,家庭教育应当特别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且会不断地增值,让孩子一生都在享受着他的利息 [1] 。三、“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1.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应一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坚持“以人(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首先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以幼儿为课堂主体,始终坚持以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次在家庭教育教育中,家长应将孩子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或技能教育时,要适当的给孩子讲一些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以便让幼儿更好的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同时也要注意顺从孩子的学习意愿,不能强加硬塞,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嫁到孩子身上 [2] 。2.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应互通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两者的教育方法要互通,这样可以保证不打乱幼儿的学习节奏。笔者在此处列举几个较好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第一,生活化教学法,利用幼儿常见的生活场景,搭建教育新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以任务的方式不断引导幼儿学习知识;第三,兴趣教学法,利用幼儿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3.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互为补充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但是其主要内容还是一致的,对幼儿来说,培养其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幼儿园教育因为是一对多教学,所以很难兼顾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而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其教育内容自然要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延续和扩展,在共同的教育目标的驱动下,幼儿园教育和和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互为补充,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应更加一致,即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生活经验教育为辅,思想品德教育为重点。4.坚持教育的多样化,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教育的多样化是指幼儿园教育在坚持教学多样化的基础上,家庭教育也应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配合幼儿园教育节奏。以前虽然有家庭教育,但其与幼儿园教育严重脱节,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教育意愿,让孩子学这学那,并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就把孩子培养成了书呆子。在“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家长要全面反省自己的教育不足,并在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的多样化,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4] 。5.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和家长均为孩子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幼儿心智发育仍不成熟,所以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性较强,只有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规划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教师和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借此机会培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默契,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即独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幼小衔接”阶段,笔者依据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几项结合措施,虽然不够全面,但希望能为促进两者融合进程提供帮助。参考文献[1]杨洁. 浅谈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J]. 启迪:教育教学版, 2017(11):74-76.[2]姚科艳. 浅谈农村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6(3).[3]朱艳霞. 浅谈“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15:140-141.[4]胡蓉丽. 浅析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教育界, 2016(6):205-206.[5]叶佩佩. 浅谈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教育科学:全文版:00297-00297.万方数据

篇五: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总第328期如何利用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与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愈发贯穿个人的整个学习人生。学前教育是幼儿迈入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无疑将对其日后的认知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如何利用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一定的探析和总结,以期幼小衔接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实践应用幼小衔接,顾名思义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衔接阶段。这是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因为幼儿园的教育大都是在注重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限的知识教育,而小学阶段就是比较正规的进阶性课业教育,所以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创设良好的情境教育,培养幼儿过渡性地适应即将面对的小学教育,尽快地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已经成为广大幼儿教师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立足于幼儿教学实际,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些许思考,现与大家分享。一、家园共育对幼小衔接教育的促进意义1. 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学习生活品行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教育理念对其后代子女的影响是直接、深远,而又潜移默化的,因此如果想从根本上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行,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就需要幼儿园积极与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深入地了解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幼儿的成长环境。通过家园双方的沟通、交流,达成初步的幼儿培养共识基础,进而可以在家园一体化的环境中相互配合,一同给幼儿正确、有效的学习生活品行引导,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进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2. 家庭实际环境助力幼儿生活习性的养成幼儿教育的时间跨度与小学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仅靠幼儿园来对幼儿的生物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十分困难的,此时家园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小衔接的过渡时期,幼儿园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创设模拟小学教育的作息时间。在此基础上,家长适当地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些有效的活动安排和调整,共同为幼儿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性成长。另外,家园携手也更利于培养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以及分工合作、待人接物等良好品质与能力的形成。二、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实践应用1. 家园合作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教育阶段,通常更多的不是教会幼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主观能动性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在生活中需要扮演的就是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于生活的细微之处观察、挖掘幼儿的兴趣和习惯,给予相应的正确引导。例如,幼儿在家中的早起晚睡、穿衣吃饭,家长就可以通过逐步的帮助与引导,让幼儿逐渐养成自理的习惯和能力;又或者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动手实践的成果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幼儿获得愉悦的成就感,进而更加积极的学习。2. 家园合作共建情感导入活动,创设温馨氛围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在思想心态方面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此时家园合作共建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加持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情感培养输出可以让幼儿的内心时刻感受到正能量的鼓舞,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更加独立、自信,养成良好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确的情感表达孔令婕李彩霞(甘肃省天祝县赛什斯镇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55

 J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2020年第1期能力,为今后小学教育的学习奠定情感方面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期中、学期末举办家园亲子教育活动,邀请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在游戏互动中使幼儿与教师、家长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洗礼与感动,从而促使家园合作联系的紧密与信任,一同致力于幼小衔接教育的深入发展。3. 家园及时沟通,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的根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践行。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及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家长从幼儿在家园环境的日常表现中,更加立体、丰富地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养成,进而可以动态的进行管理、引导与培养。因材施教给予幼儿适合其发展的优势培养,也可以依据教师和家长反馈的幼儿身上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与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幼儿学习生活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历久弥新而又任重道远的事业。因此,在幼小衔接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不但教师需要给予幼儿亲切的关爱和鼓励,家长也要密切配合幼儿教育的协同工作,及时进行有效的反馈和交流,为幼儿的学习成长营造无缝链接的健康环境氛围,温暖幼儿的心灵,指引前进的方向,共同筑建起寓教于乐的发展道路,培养幼儿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为其后续的小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简述了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对幼儿家园共育培养方法的应用策略和实践,希望家园共育理念能够助力于幼儿成长和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基金项目: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 —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探究(GS[2018]GHB1369)。参考文献:[1] 樊慧娟. 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6).[2]罗玲. 幼小衔接工作中发挥家园共育作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8(3).[3]陈晓虹. 家园共育有效开展幼小衔接[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5).[4]逯行,李芒,喻凡,等. 教育游戏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能力培养实验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培养为例[J]. 数字教育,2016,2(4).探寻户外生态式游戏中的“哇时刻”摘 要:生态式游戏是一个充满“哇时刻”的地方,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新知,训练品质,掌握技能;教师则转变课程观退身于后,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关键词:户外生态式游戏;“哇时刻”;发现新知;训练品质;掌握技能幼儿园户外生态式游戏包含了竹梯、绳索、玩水区、玩沙区、泥塘等,一个个有难度、有挑战的游戏,刺激着幼儿各项机能的发展。在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中,锻炼了幼儿勇敢、专注、探索、创造、坚持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给幼儿和教师都带来了惊喜,游戏中的“哇时刻”随处可见。“哇时刻”一:协商与沟通在戏水区准备材料时,教师发现鱼竿和鱼网并不能人手一份。“我们的钓鱼工具没有这么多,你们说怎么办?”“轮流使用。”幼儿异口同声。“好主意,你们自己分组吧。”幼儿很快就选好了队友,领到了工具。小米和小烨一组,小米拿鱼竿先玩,小烨帮忙拎水桶。不一会儿,水桶里就装了许多小鱼,但是小米并没有要把鱼竿让给小烨玩的意思,小烨有点着急了,小心翼翼地说:“小米,让我玩一会儿吧!”“等会儿,我再玩一下!”小烨继续帮助小米拎水桶。“小米,轮到我玩了吗?”几分钟后小烨再次向小米发出了请求,这时站在一旁的帅帅应声喝道:“小米,刚才我们不是陈恬逸(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中虹分园)学前教育56

篇六: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前沿391Jiao Yu Qian Yan幼小衔接下的家庭教育策略探究◎谢欣越 杨梅 王媛 龚诗婷摘要:2016年,教育部举行了第五个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为“幼小协同,科学衔接”。这是自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以来,第一次将幼小衔接作为主题。《幼儿园工作指导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家庭、小学要密切联系、紧密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保障幼儿的幼小衔接顺利度过。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幼小衔接下的家庭教育策略进行探究,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策略1幼小衔接的含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教育一般是指幼儿进入小学前的一些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幼小衔接教育是帮助幼儿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做好小学教育的准备,是幼儿身心发育的客观需求,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内部精神的衔接。2幼小衔接下的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是每个孩子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拥有它特有的权威性、感染性,并且它是任何一种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家庭特有的教育环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2.1重视知识灌输,忽略能力培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大肆流行,加之许多小学甚至设置了入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已经影响到了幼儿。家长在这种大环境下错误地认识到幼儿需要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大量的像幼儿灌输文化知识,过早、过多地学习识字、算数,甚至是小学一、二年级才需掌握的内容,同时也忽略了对幼儿学习适应能力、规则意识、专注力、持久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2.2不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着重点往往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在小学的学习生活大不相同。小学的教育并不只是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识,同时更需要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小学的教育形式决定了幼儿需要更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部分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2.3对幼儿的高度期望、从众心理前文提到现在观念大肆流行,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儿童智力开发” “神童养成”的培训机构,家长对于幼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就寄托在这些培训机构上,同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和从众心理导致就了家长盲目报辅导班、超前教育、过分焦虑等情况。2.4没有意识到家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家庭教育是幼儿最早接触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体系。但有部分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有学校或者幼儿园承担的,家庭是不需要承担教育作用的。所以部分家长仅在家中为幼儿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并没有对幼儿进行教育,也没有考虑过幼小衔接的问题。3幼小衔接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分析3.1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幼儿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持久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但许多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认为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幼儿的教育任务就由幼儿园承担,家庭的任务就是要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很多时候都并不关注幼儿的发展,或者当发现幼儿的发展不好时,就认为是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也需要承担幼儿的教育责任。3.2不清楚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区别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还是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都与小学截然不同。德国哈克教授的六大断层理论描述了它们的差别,即师生关系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这六大断层将是幼小衔接的重点,而家长对此了解不足,势必会阻碍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只有对这两个阶段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更好进行幼小衔接下的家庭教育。3.3对幼小衔接认识过于片面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对小学内容的提前学习,但这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幼小衔接并不应该只涉及在幼儿智力、文化教育上的发展,同时幼儿的在品质、习惯、独立性等方面也需要衔接。4幼小衔接下的家庭教育改善建议4.1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策略。家长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在家庭中进行帮助幼儿幼小衔接的措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独立性等,才能让幼儿平稳的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尽快适应小学生活。4.2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家长需要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模式有清晰的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不止在于教学方式上,更多是在于文化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作息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家长只有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有了正确的认识,针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改变,结合幼儿情况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心理与生理上都做好准备。4.3正确看待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与小学间教育的连接,更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衔接。家长要了解幼小衔接不是指单纯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而是要让幼儿在身心上都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家长可在家中为幼儿准备一个生活作息时间表,让幼儿能提前感受小学的作息;同时要注重对幼儿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5结语幼小衔接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家长要引起注意,家庭教育应从多个方面入手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幼儿顺利的渡过幼小衔接阶段。(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参考文献[1]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2]王雪.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篇七: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但是由于大量的幼儿在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或过渡经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就会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这就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上的"脱节"现象,我们幼儿园大班组让幼儿在大班阶段,做好幼小链接,开展一些相适宜的活动,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良好的过渡,同时也让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真正通过家园配合,实现家园共育,帮助孩子完成人生中关键的过程。

 【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在幼儿园的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时间都是安排的非常紧密的,但是仍然和小学的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采用游戏化,教学重点和小学也大不相同,所以上课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也没有上课音乐的提示。在幼小承接任务的要求下,幼儿园老师在孩子们马上升入小学的最后一学期制定时间表,督促家长和孩子按时到校,进而增强孩子的时间意识。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上,游戏多种多样,非常注意动和静的转换,一般一个活动时间大概半个小时,但是小学课堂是 45 分钟,而且集体活动的时间很长,

 这样就使孩子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中不习惯。所以,小学老师应当在活动时间上进行调节,合理的增加活动时间,促使孩子身心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便于幼儿习惯小学校园生活。

 二、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我们还通过值日生安排小任务并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记清小任务的要求,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幼儿园的孩子无任务思想,总是遗忘老师在活动中布置的小任务。老师要求上交材料的同时,孩子一般都会说“是爸爸没有提醒我做”或者是“妈妈没有给我带本子和笔”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家长们也经常背黑锅。为了培育孩子的使命感。老师在班级实行小组制,组长实行轮换制,并且每天给他们发布任务。老师还让孩子们活动前预习,了解相关知识,然后通知家长让家长监督孩子学习,促使孩子逐渐形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性。小学需要学的知识较多,所以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主动记笔记的能力很必要,如果孩子没有这种能力,那么会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非常没有条理。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

 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亲子新闻快递活动。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時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要统一按照规定学习,所以,老师需要培育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性。优秀的习性的形成,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学习尤为重要。在上小学前期,老师要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孩子们尝试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给孩子讲解写字的坐姿习惯要求。老师还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做监督的工作,在孩子写字姿势错误时,要及时指出,不然错误的姿势不利于小孩子骨骼的成长,也影响孩子写字的速度。目前,许多孩子在写字的同时,家长都守在旁边督促指导,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并且正确的纠正了孩子的坐姿和拿笔姿势。

 四、提高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从幼儿园环境过渡到小学环境时,需要认识陌生的同学,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与新同学和谐相处,所以老师需要培养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老师要跟孩子们说:“你们是大朋友了,在小学生活中,要学会独立,不能总是依靠爸爸妈妈和老师了,如果与同学发生争吵时,我们要试着自己处理,实在处理不了,再请教老师”。老师说的话孩子们都表示了解,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孩子们并没有做到,当孩子们闹矛盾时,他们总爱告老师。面临这种

 问题,老师应该给孩子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可以处理好的。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们有了许多处理方式。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小衔接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俗话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育儿接受启蒙的地方,不仅关系到儿童性格、身体的正确发育,而且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篇八: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6  分析:此题如果直接去分母进行化简,将很复杂繁琐。通过观察题目,发现已知条件中的分式中的分子是单项式而分母是多项式,如果运用倒数法很容易将已知条件进行化简,从而容易求出所求结果。解:由已知a2 b 2a4 -2b 4 =1运用倒数法并令 x=a2b2 得 x-2x=1易知 x>0所以 x=2,即 x= a2b2 =2,再将所求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b2得a2 -b 219a2 +96b 2 =2-138+96= 1134.例2.设 a,b,c为实数,且aba+b= 13 ,bcb+c= 14 ,cac+a= 15 ,求abcab+bc+ca (希望杯数学竞赛题)分析:此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均为轮换式,如果直接去分母进行计算,是不能求得其结果的。通过观察发现已知条件的三个分式中的分子都是单项式而分母都是多项式,可以考虑运用倒数法进行化简,解:因为aba+b= 13 ,取倒数得1a+ 1b=3,同理得1b+ 1c=4, 1c+ 1a=5三式相加得1a+ 1b+ 1c=6,即 ab+bc+caabc=6,所以.abcab+bc+ca= 16例3.求解方程组:axybx+cy=1axycx-by{=2(a≠2c,c≠ -2b)。(上海市数学竞赛题)分析:此题的两个分式方程都是分子为单项式,分母为多项式,如果运用求倒的方法进行化简,能减少题目运算量,更容易求解出方程组的解。解:由已知axybx+cy=1 ①axycx-by=2  { ②知①,②式的分子都不为零,所以分别取倒数有bay +cax =1 ③cay -bax =12  {④将③ ×b+④ ×c得 b2 +c 2ay=2b+c2因为 c≠ -2b,所以2b+c≠0所以 y=2b2 +2c 22ab+ac同理:③ ×c-④ ×b得 x=2b2 +2c 22ab-ab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x=2b2 +2c 22ac-aby=2b2 +2c 22ab+{ac例4.求解方程组:分析:通过分析题目为分式方程式,可以看出分子全为单项式分母为多项式,当分子不为零时若运用求倒数的方法,再进行相应的化简就能很快地得到结果。解:①当 x1 =x 2 =… =x n =0时,为该方程组的解且若其中有一个不为零,则均不为零。②当 x1 ,x 2 ,…x n ≠0时,各式分别取倒数再配方可得将上面各式相加再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即得 x1 =x 2 =… =x n =1,综合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x1 =x 2 =… =x n =0或 x 1 =x 2 =… =x n =1.点评:以上结合实例列举了倒数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由此可见这些方法在解题中往往可以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要较好地掌握倒数法的应用,需要平时仔细观察题目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不断归纳总结,从中找到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日积月累。参考文献[1]朱华伟,张京明.初中数学竞赛题典[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张连吉.例谈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福建中学数学,2017年第5期.[3]王新.例谈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19年6月.作者简介:严莉,女,(1979.10—),数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家园合作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策略■颜 ? 董雪姣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吉林 长春130000)【摘 要】家园合作,协力幼小衔接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在家庭,学校双方面都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幼儿才能够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中并开始接受正式且系统的教育。本文便从家庭和幼儿园的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的进行家园合作,从而促进幼小衔接。【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小衔接;教育【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6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人还提出将“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增加为“幼儿园三年 +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的十二年义务教育,虽然最终没能够化为现实,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大众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了。事实上,受幼儿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影响,幼儿园教育与幼儿日后的成长息息相关,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为幼儿进入小学开始正式接受理论知识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幼儿园教育的局限性在于其所侧重的重点在于“育”,而非“教”,而“育”指得是培养幼儿流利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等,由于以上内容需要长期的保持才能够被幼儿印痕,所以幼儿园教育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效果。而幼小衔接工作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之一,自然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本文将从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幼儿园教育的侧重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四个方面来分析阐述家园合作如何才能够促进幼小衔接工作。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上文提到,幼儿园在日常教育中的侧重点在于“育”,而非教,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从小学教育开始,学生便会接触到完整的知识体系,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加之小学有着前后连贯的教材,教师们也有着成熟完备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较为正式,与幼儿园中宽松的氛围形成了明确的对比。在硬件设备方面,幼儿园的硬件设备以园区玩具、生活配备、手工设施等为主,意在迎合幼儿喜爱玩耍的天性,鼓励幼儿通过玩耍多多运动,或者在玩耍中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等,另外,幼儿园也需要保障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等。但在小学中,其硬件设备更多的集中在桌椅、讲台、多媒体、体育器材、教学楼等学习性较强的硬件设备上,要求学生以学习为主,鼓励将创造力应用在学习中。在软件配备上,小学中的教师、氛围、制度都迥异于幼儿园。教师一般以教授知识,着力于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幼儿园教师则是以培养学生习惯,鼓励学生表达等为主;在氛围方面,小学的氛围比幼儿园严肃正式许多,强调课堂纪律、学校纪律、学习纪律、师生礼仪等,幼儿园中则以温馨宽松,活泼童真为主;在制度方面,小学中往往有着成熟完备的制度,全体师生都要在此制度下进行教授、学习等。综上,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极大,许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在经历过漫长的一段调整期之后才适应过来,这对于幼儿正式开启学生之旅来说极为不利。二、幼儿园教育的侧重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在日常教育方面也应该有意识朝着幼小衔接的方面去发展。首先,幼儿园应当做好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其年龄应当在六岁至七岁左右,已经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自我改造能力,在面临幼小衔接时,其主要问题便是本身对于小学生活完全未知的恐惧与担忧,只要幼儿园方面合理的进行相关方面知识的补足,或者通过讲解小学生活来促使幼儿产生兴趣,那么幼小衔接工作展开的难度将大大降低。然后,在幼儿的生活方面,鼓励幼儿开始自主管理,例如衣服自己穿,饭自己盛,在学校中的午休时间调整至小学午休时间,并要求幼儿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总之,幼儿园在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时,应当侧重于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与生活独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就读做好铺垫。三、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孩子上学都是重中之重,而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更是会让每个家长都紧张一番。但只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做好工作,孩子就会顺利的开启下一步的学习旅程。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开始对孩子适当的严格要求,比如早上起床时不允许赖床,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幼儿园开始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能够偷懒分心等。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必须要严格管控幼儿的看动画时间,这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第一步。其次,家长要在了解小学作息和运行模式的情况下等孩子进行科普,让孩子对小学有一定的认知,这样有利于消除孩子对小学的恐惧,也就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了。四、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家长与幼儿园方面充分的合作是完成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幼儿园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家庭教育也需要幼儿园方面的引领与指导。第一步,双方合力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幼儿在面对去上小学时,都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例如害怕,恐惧,担忧,抵制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经过家长与老师的双方面开解,这些情绪都会很快消失。幼儿园方面可以在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的班中开展相关的小学了解课,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的具体情况,比如小学是怎样上学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怎样结交新朋友的、小学会增加那些有趣的课程等,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讲解具体的小学,比如 A幼儿园中大部分孩子都去了 B小学,那么就可以抽出某节课来具体讲解 B小学,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快速适应小学。而家长方面则是要多开解、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上小学是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去的,没有什么特别的,鼓励孩子直面小学,在小学中努力学习、结交朋友的等,同时,也要多与老师沟通,例如告知老师孩子近期的心理状况、或者告知老师孩子之后会前往哪所小学等,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师分析孩子近况,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其次,双方要合力共同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在小学中,作息时间是有制度规定,较为严格,与幼儿园中完全不同。所以,为了孩子进入小学后因为作息时间而产生不适应,在幼儿园时,就应当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例如,幼儿园制定一套小学式的作息时间表,并对每一位小朋友的到校时间做好记录,而家长也开始禁止孩子的赖床行为,在规定时间内将孩子送至学校等。总之,幼小衔接工作的完成单靠幼儿园或者家长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得幼儿逐渐摆脱幼儿身份,顺利进入小学,接受更加规范系统的知识教育。参考文献[1]陈晓红.家园共育有效开展幼小衔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5):64-67.[2]罗玲.幼小衔接工作中发挥家园共育作用[J].新校园,2018(3):168.作者简介:颜?(1989.6.26-),女,吉林省长春市,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董雪姣(1990.9.1-),女,吉林省长春市,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

篇九: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ANJIN EDUCATION一、学前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观念相统一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就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提升幼儿的各项素养。学前教育所接触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在前期很多家长都是抱着有人帮助看孩子的心态将幼儿送入幼儿园进行学习的,这就使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关注不高,也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有时还出现在幼儿园加大学习强度,教授更多知识,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相关作业时,部分家长抱着一种糊弄或者不满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教导,甚至部分家长会当着幼儿的面说教师多此一举,这会使幼儿产生“到底应该听教师的还是家长的?”的困惑,不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意识。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有教学目标的,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通常课堂的教学速度比较快、教学内容比较多,而且小学教师要教导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多,根本没有办法顾及每一位学生,只能按照学生的平均能力进行教学,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跟不上学校教师进度,落后于其他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厌学感。因此幼儿园教育观念要与家庭教育观念相统一,双方共同发力,帮助幼儿形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状态。幼儿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以幼儿的引领家园共育助力幼小衔接的策略探究■甘肃省张掖市甘州中学 王兴永■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第二幼儿园 田 炜【摘 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的一段时期,这两个学段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氛围完全不同,如果不做好衔接工作,会使幼儿在初进小学时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加重幼儿学习的心理负担。因此幼儿园应与幼儿家庭共同努力,构建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本文主要分析通过家园共育助力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一过渡阶段,让幼儿能够迅速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策略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161-02Leading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Helps the Strategy of the Connection ofKindergarten and Elementary Schools(Ganzhou Middle School in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WANG Xingyong(The Second Kindergarten in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TIAN Wei【Abstra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and primary school refers to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kindergartenstage to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tmosphere of these two stag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f the connection is not done properly, the children will not be 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learning when they enterthe primary school. The progres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good learning habits of young children, and increases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children"s learning. Therefore, kindergartens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young children"s families to build a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to help young children to smoothly pass through this stage of connectingyoung childre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helping young children through homeschooling, hop‐ing to help young children through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young children"s transition, so that children can quickly adapt to thelearning life of primary schools.【Keywords】

 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 and elementary schools; 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Strategy经 验 方 略161

 8/2020意愿为主,一天的任务量要适度,要懂得循序渐进。在进行这些方面教学之前要召开家长会,与幼儿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向家长说明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改变家长认为的“幼儿园只要玩就可以”的传统观念,重视幼小衔接,认同学前教育观念,将之视为家庭的教育观念。在幼儿园教师布置相关作业时积极配合,监督幼儿完成相关作业。构建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小学一年级的基础知识,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时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被他人落下,树立幼儿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师端正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开展丰富活动要想家园共育教学策略能够高效助力幼小衔接,幼儿园教师的态度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幼儿园教师端正态度,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幼儿家长才能够信任教师,配合教师的工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端正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时幼儿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幼儿园教师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将自己与家长放在平等的位置,要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出发点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尊重幼儿家长,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幼儿家长,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家长。二是掌握沟通技巧。教师的沟通技巧对于家长正确理解教师的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幼儿园教师要有足够真诚、有耐心。如果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够真诚,没有耐心,在家长询问问题时总是冷言冷语、敷衍了事,家长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此时就肯定不会配合教师的工作。其次,理解家长,学会说话。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沟通的技巧,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三是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每天在园内的学习生活情况,幼儿的进步情况能让家长对于幼儿园产生足够的信任,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幼儿园可以从多方面拓展沟通渠道。幼儿阶段的幼儿心智不成熟,对家长、教师十分依赖,教师应该利用幼儿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家长和教师一起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为未来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三、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幼儿园管理方要定期地对幼儿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讲师为本园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给幼儿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年级的基础知识,并且关注幼儿掌握程度,对于学习效果不佳的幼儿要重点关注,与其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寻找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四、教育形式多样化,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引领家园共育、助力幼小衔接,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并且通过课后作业让家长学会这些教育形式,让家长在课后能够采取幼儿园内的相同教育形式,加强幼儿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如,通过教育形式多样化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强化幼儿在园内学习的相关知识,通过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五、结语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十分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家长要和幼儿园教师加强沟通,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引导幼儿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减轻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压力,让幼儿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注: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引领家园共育 助力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811)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张春维.家园共育情景剧的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2]尹逸萍.浅论如何利用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责任编辑 李 芳)经 验方 略162

相关热词搜索: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幼小 衔接 策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