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理念9篇职业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成[20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新疆生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理念9篇,供大家参考。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提出如下意见。
一、 服务经济转型,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 当前, 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 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 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 建设、 服务、 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按照“到 2020 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求, 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增强特色为重点, 以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为主线,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 加强中高职协调, 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 加强政府统筹, 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3.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 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 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应用型、 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 分类指导, 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
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大胆探索, 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 引导学校科学定位,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完善学校自主设置、 地方统筹、 行业指导、 国家备案、 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
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合理确定、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
国家将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
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 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 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
国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 对全国专业分布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三、 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5.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 优化区域政策环境, 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明确政府、 行业、 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 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 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6. 创新办学体制, 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
共建高等职业学校, 探索行业(企业)
与高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 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 兼职教师选聘、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形成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 跨部门、 跨地区、 跨领域、 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与军队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7. 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 行业、 企业、 学校举办方、 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
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 鼓励建立董事会、 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 形成多方参与、 共同建设、 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增强办学活力。
四、 改革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8.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加强实践育人,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自信心,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9.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与行业(企业)
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
岗位对接; 推行“双证书” 制度,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引入企业新技术、 新工艺,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
的一半以上;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灵活性和开放性。
要按照生源特点, 系统设计、 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
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 产品标准、 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 系统设计、 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探索建立“校中厂” 、 “厂中校” 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推动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开放性和职业性, 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 技术和师资, 校企联合组织实训, 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 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 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指导教师配备、 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 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 完善安全措施, 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11.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开发虚拟流程、 虚拟工艺、 虚拟生产线等, 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 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 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12.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 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 企业、 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质量、 企业满意度、 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五、 改革评聘办法, 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13. 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评审标准, 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 新产品开发、 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
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
14. 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 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15. 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聘任(聘用)
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国家示范(骨干)
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 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 教学改革成果,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六、 改革招考制度, 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16. 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 完善“知识+技能” 的考核办法。稳步开展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综合素质评价、 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
支持国家示范(骨干)
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
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 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 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
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扩大奖学金、 助学金资助受众面, 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七、 增强服务能力, 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17. 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新农村建设, 提供农业技术推广、 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 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18. 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 战略, 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境外合作, 开展技术培训, 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 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办学水平。
示范(骨干)
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境外办学, 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19. 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 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参与社区教育, 服务老年学习, 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 完善保障机制,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核定高等职业学校经费的制度; 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 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 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要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 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
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1. 各地要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加大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 教学资源、教育科研、 领导能力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
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等表彰奖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的工作。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 开展顶岗实习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 兼职教师课时费等政府补贴试点, 确保学生实习权益和实践教学质量。
教 育 部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基本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基本教育,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状况来看,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受世界各国激烈的竞争,以及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为实现科教兴国教育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跨新世纪宏伟目标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全力推进技能教育。国家在构建符合技能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行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时,应注重职业技能教育改革。工作在职业教育战线的教师应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挖掘潜力,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二、职业教育教师及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特点(一)教师本身应向学生开放,注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表现在职业教育中,教育对象一般是中考的失利者,学生身体心理表现各不相同,差异性大,或者接受能力低。从低年级学生看,其对知识充满渴求、依赖性强。尤其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但是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又不能实行自我监督、约束,遇到困难时,容易灰心丧气,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自我的选择。学生对不认同的教师选择排斥的状态,采取自己不听讲、搞恶作剧等方式排斥教师主体性的作用。学生对教师上课的内容根据自己是否感兴趣、听得懂,根据自己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行内容性选择。还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次要科目对自己的升学、提高、发展并不重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价值性的排斥。(2)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练习与转化。教育活动中学生要倾听、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指令和信息,反复练习,并且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素质作基础来学习新学习的内容,以达到转化和吸收。(3)学生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一面,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主体性反映。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信息指令内容的范围,包括教师神情、姿势、语言速度、与学生交往互动的模式、外在表现形式等。(二)教师应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树立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了解教育对象,钻研教材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2)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开始到教育活动结束,教师一定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影浅谈中等职业教师的教育理念陈铺辉(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广西 合浦 536100)[摘 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要认真审视职校学生,了解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差异、个性,依据职业教育的不同点,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从而使学生个体学有所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关 键 词]教师;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6-0102-02102 - -
响和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教学活动,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3)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示范、指导,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结合课堂练习进一步吸收和运用。布置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状态、方式、结果,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1.课程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具开放性职教教师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技能学习,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教育功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等的全面发展。2.教师应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教育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价值。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封闭教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从技能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此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3.以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案课堂质量的提高,先要认真作好课时计划。在信息时代,教师应利用极具开放性网络信息的方法、手段,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优化课时计划。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遵循和坚持教育“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认真从学生主体性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职业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用各种媒体技术,以生动形象的内容、多媒体的动画运用,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软件,吸引学生,并通过学生实践参与,设计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和任务。4.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健康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利用教师崇高的威信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为学生能力发展创造重要条件,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注意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厚爱后进生和接受能力低下的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个性,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温暖,且对每位学生要抱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更有益于课程改革的推行。5.职校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把握时代发展命脉,接受新信息、新思想、新方法,才能与时俱进。教师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同时自觉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三、结束语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前的职业教育不足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顺应课程改革与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职校教师应树立新的观念,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同时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刘瑞艳,陈树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学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2]周庆.论基于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2).[3]张新民.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精彩语句:
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把握时代发展命脉,接受新信息、新思想、新方法,才能与时俱进。103 - -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1.1
实现产教全方位与深层次融合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推进产教全方位与深层次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首先,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协同产业发展效率第一的经济理念与职业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校学习活动与工厂实习工作统一起来;再次,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深度耦合,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满足产业核心技能要求;最后,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三链同构”,职校人才层次结构适应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企业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条件和锻炼机会,职业院校师生以技术反哺产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建设全面协调的产教融合体,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扩大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使职业院校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1.2
打造校企合作新范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类型属性,这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发展实现全面融合与良性互动,形成校企合作的命运共同体。第一,探索校企合作招生,积极推进职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的入学模式,探索职校学生较快成长为工厂工人的招生途径,企业提供奖助学金、荣誉称号、分配工作等优惠政策;第二,优化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鼓励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手把手教授学生工作技能;第三,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考核的评价模式,双方共同参与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评审;第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企业定向提供就业岗位并开展岗前培训,高职院校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将职业院校和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途径,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纵向发展。1.3
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新方向。第一,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打通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培养职校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实现资源协同共享;第二,拓展职业教育理念,鼓励中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树立正确技能观、职业观、择业观,在全社会形成“劳动使人光荣”、“技能使人聪明”、“创新使人进步”的时代氛围;第三,加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联系,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提前分流,扭转“职教次于普教”的错误认识;第四,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修订《职业教育法》,保障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合法地位,完善终身教育法,形成“人人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法规、法律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及办法。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是衡量国家教育结构优劣的标准,也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供给具有重要影响。1.4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和经济发展的精神源泉。开展职业教育工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工匠精神”。第一,高职院校营造良好职业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第二,依托现代学徒制,企业技术人员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参与制定学徒的招收标准、学习要求和考核标准等;第三,劳动者将精益求精的理念和专注的工作态度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增强自身就业能力,实现掌握专业技能和践行职业素养的统一;第四,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使物质奖励更多向掌握高技能的工人倾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2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清晰回答了我国职业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办、靠谁办、怎么办的问题,强调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中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重要地位和时代职责。这些论述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形成清晰正确认识的的理论钥匙。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路径,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现代化。第一,在开展职业教育工作中,各地党委、政府和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和目标要求,有特色地建设高职院校和开设专业课程,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路径选择。第二,各地高职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引导学生当前学习与未来就业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第三,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当地职业院校建设,为当地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合理的发展□
文 /张路佳摘要
我国对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产教全方位与深层次融合、打造校企合作新范式、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路径。关键词
职业教育 ; 改革发展 ; 重要论述国家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 .。
。
• 百家述评243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这些宝贵的典籍形成了一串珍贵的综合运用多重叙事手法,通过真人演绎的主体选择、多重时空的叙事空间和多元丰富的叙事视角以及影视戏剧化的叙事语言,实现了对典籍文本的全新呈现,并且将蕴含其中的古典思想和当下中国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真正践行了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诉求。3.2
提高内容创新性《典籍里的中国》策划伊始,节目组确立了每期一部典籍,一个人,讲述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创作思路。沉浸式戏剧在打破传统观演关系、更新观众感官体验、激活导表演的潜能、丰富戏剧市场生态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其挑战了国内戏剧观众长久以来的“固定观看”视角,不仅给予观者在戏剧场域内的活动权,还进一步提供参与剧情的可能性。在以往的戏剧节目体验中,观众参与感固定且微弱,从未成为戏剧演出中的主动力量,更谈不上“沉浸”,这样新的结构从接受角度看来具有新奇性、创造性。3.3
增强节目互动性在节目中的典读会环节,演员们共同围读典籍里的经典篇目,从而对经典作品的文本意义和精神蕴含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和体会,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在身份认同和情感心理层面达致身心合一,产生情感共鸣与思想贯通。典读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带领观众一起阅读经典,和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共同对历史故事和典籍价值产生新的认识。这种亲身体验的阅读过程既增加了演员对典籍故事的把握,也深化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了解,不仅实现了演员与历史典籍的互动,也实现了观众与节目内容的互动。4
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路径。《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解读,充分挖掘出深藏在典籍文本里的古典价值和传统精神,无论在节目创新和传统文化弘扬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平台也更加多样化,随着观众需求不断变化,电视文艺节目更是需要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繁荣发展。建议。第四,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让每一位劳动者通过劳动自力更生。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也对指导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上接第 241 页)【参考文献】[1]耿璐萧.文化类电视节目市场运营研究[D].长安大学,2019.[2] 李子煜 .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D] 山西师范大学 ,2020.[3] 周晓宇,张睿 . 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与传统文化 [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3):17-19.[4] 刘嘉欣 , 康杨 . 传统文化类节目发展现状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4):131-132.[5] 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362.[6] 郭钏 .《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策略分析 [J]. 当代电视 ,2021.7:51-54.[7] 车晓宇 . 从观众接受视角看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J].戏剧文学 ,2021(1):75-83.[ 作者简介:闫弘乾,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指导教师:孔德刚,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4] 徐平利 .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有效性探析 [J]. 职教论坛 ,2021,37(08):47-54.[5] 庄西真 . 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 [J]. 职教论坛 ,2021,37(08):1.[6] 应小萍 , 罗劲 . 社会心态视角下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J/OL].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05):76-84[2021-09-14].https://doi.org/10.16822/j.cnki.hitskb.2021.05.011.[7] 高娜娜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 : 内涵、困境与出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8):65-68.[8] 张旭 , 王庆贺 , 周雄庆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34(16):29-30.[ 作者简介:张路佳(199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考文献】[1] 霍丽娟 . 区域创新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研究 [J/OL].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7[2021-09-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026.g4.20210827.1516.010.html.[2] 朱德全 , 熊晴 . 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 : 价值与路向 [J/OL].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10[2021-09-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003.C.20210825.1501.004.html.[3] 崔志钰 , 陈鹏 , 倪娟 . 职业教育政策试点 : 逻辑特点、问题解析与改革建议 [J].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47(05):123-133+225.。
。. .。
。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
作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先锋, 黄炎培将自 己的一生都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 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进行了 解说、 宣传、 建立、 完善, 谱写了 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本文就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考究, 对当前的职业教育进行研究, 实现对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深入了 解和认识。
0 前言 黄炎培先生在自己的一生中致力追求完善当代的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发掘, 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炎培先生指出当代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是让年轻人学门谋生技能, 另一方面是为顺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供应社会的需要, 从而达到“物尽其能,人尽其才” 的职业教育目标。
黄炎培(1878—1965)
是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家, 对职业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炎培将民国时期的民主实用思想运用到教学之中, 在职业教学中提倡“实用主义”, 拉开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序幕。
黄炎培将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探索, 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分析, 建立了科学化、 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理念。黄炎培认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注重知识和技术并重, 将职业教学理念逐渐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了当代的职业教育体系。
1 职业教育的形成 黄炎培先生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职业教育, 对职业教育开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1914 年, 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实用教育思想开始在职业教育思想中占取一定的低位。
黄炎培先生在同时期对我国多个地区的教育体制进行考察, 对自己早先提出的教育救国和教育强族理念进行完善, 提倡教育改良。
黄炎培先生在考察后说到:“职业教育者, 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 在社会为切要之问题, 在教育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
1916 年, 黄炎培先生回国后联系蔡元培、 张元济等相关的知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了职业教育社, 并发表相关的宣言。
黄炎培先生在宣言中指出:
职业教育的目的, 应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 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在这此的宣言中, 黄炎培先生为今后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框架,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此次的宣言中, 黄炎培先生首先将实用主义教育运用在了职业教育中, 将职业教育的序幕拉开。
1926 年, 黄炎培先生发表了职业教育的主要理念, 他认为职业教育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 将职业教育的大门打开, 实现职业教育的开放化。
他还提出, 职业教育人才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在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得到飞速发展, 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中国成立之后, 黄炎培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化, 主动将中华职业教育社归交政府, 实现教育的全国化。
在这个阶段, 职业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逐渐形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大体框架。
在后续的职业教育中, 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继续进行深化, 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 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 黄炎培先生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这个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中心, 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将职业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分类, 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细致化长远发展。
2.1 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主要是建立以实用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化、 职业化、 实用化, 满足当前的职业需求。
教育的过程要以人为主体, 实现教育和应用紧密结合, 根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人才。
在此过程中, 职业教育将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的重点, 将个人、 职业、 社会三方面结合成一个整体, 达到教育的目的。
2.2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在职业教育中, 职业教育理念要直接和社会相结合。
只有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的完美结合, 使培养的职业人才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 才能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
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一方面指出, 学校事业以社会固有事业为基本, 欲预备将来之职业, 固不可无相当之知识, 而所得知识尤必十分精密正确; 仅有应用之知识而无纯熟之技能, 则仍不足以致用。
2.3 职业教育的科学化 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关键是指通过科学的态度进行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细节作为教育的重点, 从科学化的角度着手, 实现相关的教育科学化设计和设置。
黄炎培先生认为, 现代的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在科系划分之上, 将所有的专业进行区分, 对各科系进行不同的选材教育。
将所有的教材都建立在科学化的分布之上, 实施专业化的教育, 培养专业化、 科学化的职业人才。
2.4 职业教育的实用化 将职业教育实用化也是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学理念之一。
将学生进行实际职业培养,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现学生的职业教育实用化。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常规的社会需求实施, 注重教学和经验相结合。
对学生实施修业实习, 将读书和实践紧密结合。
2.5 职业教育的道德化 职业教育的道德化主要是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 严守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 发扬教育的道德。
黄炎培先生说:
所谓敬业是指所习之学业具嗜好心, 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 所谓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让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学会服务, 实现学有所长, 实事求是, 根据相关的职业教育思想对自己进行充实,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总结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坚持对职业教育进行探索, 完成了职业教育的细节完善工作。
他将职业教育进行实施和改善, 给中国的职业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实事求是、 实用教学的职业教学理念给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 成为职业教育的支柱。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在的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燕明先. 黄炎培对我国代职业教育的贡献述要[J] . 兰台世界, 2012,
(19) : 58-59.
[2]
章瑾.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J] . 大江周刊:
论坛, 2012,
(7) : 123-124. 章瑾.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J] . 大江周 刊 :
论坛, 2012,
(7) : 123-124.
[3]
李松. 向职业教育的跨越:
黄炎培的教育考察[J] . 职业教育研究, 2012,
(5) : 105-106.
作者简介:
姓名:
傅明伟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
1967. 12. 20
籍贯:
广西防城
职称:
讲师
学历:
本科
研究方向:
教育
所属行业 :
教育
Vol.40
General No.957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九条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保持同行同向,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职业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对待和贯彻实施“三全育人”,不仅关系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而且对于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培育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对“三全育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剖析“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一)“三全育人”的内涵“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指出了育人的施教者范畴,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都是育人行为的施教者。就学校而言,施教者不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其他教学辅助人员。全程育人,指出了育人的时间维度,育人活动要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育人策略和手段。全方位育人,指出了育人的空间维度,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立体化、多样化、层次化的育人方式和手段,以及系统化、全面化的育人内容。(二)“三全育人”的内在联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给出了育人的施教者,又给出了育人的时空观,因而将育人活动提升到了四维空间的层次,育人的难度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育人作为作者简介韦莉莉(1978- ),女,广东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广州,510515)基金项目广 东 省 教 育 科 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广东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研究”(2018JKDY08);2019-2020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新中国70年广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19GJ045),主持人:韦莉莉“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韦莉莉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在该育人理念推进中需要明确三个方面对应的实体:重要他人、课程设置和学生主体。职业教育领域实施“三全育人”的路径是:积极构建重要他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实现全程育人;构筑学生主体内涵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关键词 “三全育人”;职业教育;重要他人;课程设置;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73-04
74德 育 与 文 化MORAL EDUCATION AND CULTURE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众多内容,要在育人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实现育人的目的。二、“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要想顺利地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推广和实施,首先必须对之进行重新建构以使其与职业教育的实际和运行机制相适应。为此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找到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对应的实体,这样才能将教育理论作用于育人工作的实践 [1] 。(一)全员育人与重要他人著名教育学者Mils. W和Mead. H提出了“重要他人”的概念,认为重要他人对于受教育主体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受教育主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层次,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互动性和偶像性两个不同的类别。对于学生而言,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并认同的重要他人,并不是所有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的人都会被其认同为重要他人。通常而言,教师、成绩较好的同学、家长等最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全育人”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关键一步是在互动过程中促成相关施教者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在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交互活动中,要采取措施和方法提升施教者的教育自觉水平和教育意识能力,使其尽可能地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朋友、榜样乃至导师,而不是在功利主义或威权主义下将其塑造为学生的代言人、监护人或其带有功利目的的伙伴 [2] 。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中,重要他人的出现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学习经历的丰富,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将会相应地增长。根据职业教育过程这一阶段的过程特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实施的立足点应该在教师群体和学生同龄群体中去寻找。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受学生尊敬、崇拜、喜爱、敬佩的榜样人物或偶像人物。其与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区别主要在于互动频率和互动可能性。很明显,偶像性重要他人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和互动可能性要远远小于互动性重要他人。大多数情况下,偶像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单方面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建立在双方的互动基础之上。然而正因为如此,偶像性重要他人的影响力较互动性重要他人更为深远,因而在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实施中必须对偶像性重要他人进行重新建构。(二)全程育人与课程设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作为一项特定的社会事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进入课程中的知识在法理和价值上被认为是合法且具有存续价值的知识以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社会性是进入课程中的知识的重要属性。课程中的知识在梳理、筛选和加工的过程中总是与一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联系的。在职业教育中贯彻和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应该认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提倡和宣扬不应该局限在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教师上面,而应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弘扬和宣讲扩展到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全程育人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一种教育意识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从目前职业教育的育人实践来看,全程育人的环节和机制还存在诸多欠缺和不足。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对于知识的筛选和注入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但不同的施教者都是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视角独立地进行,缺乏彼此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并且相关的要求也仅在教学大纲中出现,造成了施教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可操作性把握和控制 [3] 。因此,基于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要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首先必须打破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壁垒,在新的职业教育框架内将所有的职业教育施教者和教育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包括学科专业的知识本体在内,还需要对其价值导向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从而营造全程育人的环境氛围和机制。(三)全方位育人与学生主体需求教育哲学理论认为,教育一方面对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教育及教育活动的双重特点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会尤为明显,教育在稳定社会的同时推动社会变革。教育哲学理论同时也认为应该将这种反思应用到对教育主体的分析中,以观察和领悟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矛盾境地。将教育主体视为教育过程中的生命有机体,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张和根本观点。然而不幸的是,职业教育中具有生命主体的人却往往沦为被动化的客体,这也是“三全育人”亟需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和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职业教育中出现一个甚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集中在职业取向中,对于职业的过度集中使得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度大幅度降低,甚至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分开单独地置于某一课程中进行的状况,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实效
75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9 年第 35 期 第 40 卷 总 957 期No.35, 2019
Vol.40
General No.957性。马克思认为教育的异化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本原因。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生命个体的体验,而在于向社会提供合格的成员,并由此而向受教育个体进行知识、技能、精神、理想的注入和影响 [4]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生命的人。作为个体,他具有社会和生物的双重属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生个体如何适应社会并求得生存这一职业部分给予关注,而且还要对学生如何适应整个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给予足够的关切。随着职业教育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职业院校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主体给学生进行社会化预期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和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需求和内在动力,培育其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寻找的源动力。三、“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路径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文化、技能、价值的传递过程,而“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传递。基于本文所阐述的“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实施。(一)积极建构重要他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如前所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构成了“三全育人”之全员育人的主体。这四个不同主体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要想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和收获整体可持续的育人效果,就必须积极建构重要他人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快捷地建构互动性和偶像性两个类别的重要他人群体。就互动性重要他人而言,在同一时期学生可以有若干个互动性重要他人。他们分别对应着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个性成长需要,或者是互为交叉性的存在,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职业选择、行为方式等不同层面受到来自不同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影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都应该自觉地扮演学生重要他人的角色,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和知识体系。就偶像性重要他人而言,在校学生对偶像性重要他人的选择与认同,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社会中某种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社会价值观、行为取向、意识形态等的选择与认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化调整和转型变迁,学生对偶像性重要他人的选择和认同也呈现出分散、多元、自我的特征。同时学生选择和认同的偶像性重要他人也与学校所宣传和提倡的人物圈渐渐偏离,以分散化的崇拜为主,并逐渐呈现出以自身来取代偶像的趋势。因此,全员育人的重要他人体系也必须随之扩展,将社会范围内的对于学生社会化有影响力的全部主体纳入到重要他人体系之中 [5]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数字传媒和网络平台对于学生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微信、微博、直播等,也是重要的构成学生重要他人体系的因素。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践行和实施“三全育人”的理念,就必须将学生重要他人体系的构建作为全员育人的核心。构建重要他人体系的实质是提升职业教育中所有施教主体的教育自觉意识,强化所有施教主体的引导领航作用,进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理想信念养成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暗示。(二)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程育人涵盖了从学生踏入校门到完成学业毕业的整个时期。整个时期无缝隙、无中断、无间歇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全程育人与课程设置关系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应该突破传统单一性的教育,深化调整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为实现全程育人提供关键支持和重要保障。课程价值内涵体系的重塑,重要的问题是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为此需要全局统筹、整体考虑,使之对学生的影响和培育作用持续到从学生进入校门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即使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存在领域知识和关注度的差异不同,但总体上所内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自觉不应该有所区分,更不能出现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和相关教辅人员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分享,致力于总结和打造一个跨越专业和学科的共识知识库,以此作为各专业、各学科的必备统一的知识,并持续性对共识知识库进行更新和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致力于重塑课程价值内涵体系,打造跨越学科、专业的共识知识库,并不是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只秉持一个单一的教育理念、一个固定的教育原则、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在课程价值内涵体系的一些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上,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就教育教学方法及相关专业研究对相应的教师进行培训。(三)构筑学生主体内涵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又称全面育人,是指充分发挥和利用包括测试、评比、评奖、奖学金等各种教育手段及媒介载体的作
76德 育 与 文 化MORAL EDUCATION AND CULTURE用,通过助学活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环节各部门相互配合,实现在整体推进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和机制。要构筑学生主体内涵体系,就应将受教育的学生视为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他们需要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完成人生的社会化预期,因此职业教育就需要将学生的社会化预期视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目标和出发点,以此作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目的和归宿不仅仅局限于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高的目的应是能够通过自我学习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认...
OCCUPATION2007 06单位的满意度。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内涵所决定的。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工作岗位。而毕业生的素质又与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所秉持的理念、构建的关系等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教育者很难把全部“存储”的信息通过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全部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在一次性的教育培训中获得从事本职业所需的全部“存储”,不可能指望一次性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受用终身。掌握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的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推动“教”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认可和尊重,对学习活动独立价值的重新审视与评价,对传统学习机制的转换与重构。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充分发挥其有效价值,我们应允许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在确定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并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并提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归纳以及进行观点的争鸣,使其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这样,不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既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所需要能力,也具备了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从而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2. “以生为本”,调适教与学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中,必须强调尊重学生本身的价值,重视对学生全面的智能开发和人格塑造,确立“教学即成功”的理念,使“教”的行为能促成有效的“学”,否则,“教”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提高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要达到上述的要求,教师对“教”进行系统的、有目标的变革无疑是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寻求对学生“学”的方式变革来引导或倒逼“教”的改革,并以此作为教与学整体改革和质量提高的契机和思路。相应地,教师的基本职能从“授”转换到“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成为方法的牵头人,问题的策划者,学习的导师。其基本任务是:开发课程,设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途径;加工信息资源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策划和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为恰当的方法。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厌学现象,其原因无疑是因为“学习意义的缺失”和 “角色意识”未确立。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如果把自己锁定为单一的学生角色,在心理上就很难接受 “工作者”的定位。并且,会促成一种非常顽固的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把学习活动僵化 为 “念 书 ”, 似 乎 无 书 就 不 成 其 学 习 了 。
客 观 上 ,这也是由制度化学校教育的文化造成的。交易中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强烈的角色意识对 人 的 潜 能 具 有巨大的激 发 作 用, 职 业教育的一 项 重 要 任 务 便是使学生 的 学 习 者 和 工作者角色 在 特 定 的 场 合下获得统 一 。
换 言 之, 就是要构 建 一 种 可 以 融合工作与 学 习 的 情 境 化职业教育模式。三 、 推 进 工 作 本 位的学 习 模 式 是 学 习方式改革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 师 为 中 心 、 依据教科书和在班级环境中的学习方式。能力本位下的教学方式应是行动导向的,在教学层面通常被称为“工作本位学习”。1. 建立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这意味着其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强调教育过程转移到强调教育结果,即学员毕业时实际所掌握的操作性能力。在这里,教育结果是可以预期的,是与工作场所的操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较之传统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提高了产业界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职业教学中的介入程度。与以往那种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直接符合企业的需求;与以往那种企业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适应行业性的广泛要求,更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效益。THEORY 理论观点论坛编辑 | 王海英 |zhiyezazhi@163.com26
OCCUPATION2007 06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经历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门类、结构和内容的开发,必须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为逻辑顺序,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技术实践知识,并通过设计实践性问题,从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与之相关的课程管理系统还应“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根据个人差异安排学习单元,建立能沟通各门课程的桥梁”,并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重新回到正规教育中来作出安排。只有这样,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地培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并促使其顺利就业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2. 促进教学及其组织方式的改革。知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选择。工作本位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学中重视概念、事实和程序性知识等显性知识的教学,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对策略知识 ( 如启发策略 、 控 制 策 略 和 学 习 策 略 等 )的教学,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转为工作环境中进行。通过把工作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 “做中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克服了学习与工作分离的痼疾,使教学从传统的 “应学什么”改变为 “会做什么”,指导学 生 在 工 作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建 构 理 论 知 识 , 由 “知 其然”达到 “知其所以然”。由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进行 “有意义学习”,创造的冲动油然而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会因之产生。工作本位的学习模式应遵循的原则:相信学生具备理性、自由,甚至自我否定的能力;不求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犯了错误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推动和促进独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提倡共同负责,而不是一个人对所有事物负责;提出并允许提出多种建议,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允许进行组织,而不是给出组织措施;允许学生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所有的都由教师确定;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结果;奖励和赞扬,而不是指责和挑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提供课题与相关的信息资料或学习材料,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与学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主动积极、负责与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3. 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的双重能力。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可以按照自我管理能力及独立性的高低有序展开,如:完全按照给定操作任务练习;参与制定部分操作计划并评价;通过自学辅导材料指导练习;完全自我管理的项目学习;自我管理承担生产任务,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从“门外汉”到“专家”的能力发展过程。在教学组织上,有班级课堂教学、独立学习、双人学习和小组学习,并根据需要不断加以变化。与此相关联的教师组织方式,也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专业教学和教研组织,向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转变,通过建立首席教师制、导师制,形成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的组织结构。4. 构建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本位观决定学习阵地必须以企业等工作实践的场所为主,以工作任务的真实内在结构作为课程结构,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性学习的情境。因为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境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是各具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的 “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须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工作本位的学习模式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实训中心 ( 室 ) 必须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实训中心 ( 室 ) ,而不是传统的教室,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同时,实训中心( 室 ) 不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融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因此实训中心 ( 室 ) 在物质环境设计上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吻合;其二,具有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具体而言,在空间设计上,要尽量仿照企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将生产区与教学区合理组合;在空间装饰上,如照明、色彩以及室内布置等方面也要尽量模拟企业情境;在设备陈列方式上,要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中心 ( 室 ) 的教学过程,从而构成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完成仿真或是真实的工作任务,获得丰富的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并使知识内容与工作情境直接相联系,发展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技术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角色意识的转换,使他们从纯粹学习者角色转向学习者与工作者同一的角色,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大连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技校教研室)理论观点 THEORY 论坛编辑 | 王海英 |zhiyezazhi@163.com27
任课教师张力跃, 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心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电话:
137 57 9 60 362邮箱:
zh a n g ly @ zjn u .cn
为什么学习《职业教育原理》 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现状) 认识并实现自身的师范性特色 认识职业教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2、 巴洛夫和福斯特的争论3、 职业教育的价值争论4、 职业教育有没有理论5、 德国的双元制为什么难以在我国发展壮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困境 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文凭导向 → 学科导向→ 升学导向→ 就业导向 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 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
多学科视角的解读 经济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政策学视角 教育学视角
巴洛夫和福斯特的争论人 物维 度巴洛夫福斯特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人力规划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重心正规的“学校教育”非正规的“在职培训”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者政府企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学校本位产学合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替代关系互补关系
职业教育的价值争论 职业教育有助于劳动力持续向上流动 职业教育具有阶级再制功能 着眼于减少失业和保障就业的新视角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概念 教育与职业教育社会与职业教育 社会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政治与文化功能 关于教育先行
第一节 教育与职业教育 认识教育起源起源, 内涵, 要素, 形态内涵要素形态 职业教育的性质性质、 定位、 定义、 范畴、 特点
一、认识教育 教育的起源1、 生物起源论 2、 心理起源论 3、 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定义1 广义1、 广义2 狭义2、 狭义 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的主要形态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二、 职业教育解析 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职业教育的根在工作体系, 而非学术体系。
工作体系的要素有三个:
职业、 工作、 技术。
其中, 职业是载体, 工作是过程, 技术是手段。主体分类内容要求传承方式学术体系学者学科知识理解解释工作体系工匠职业技艺掌握实践
二、 职业教育解析称谓长期以来, 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争论不休, 各持己见。
一些国家称“职业技术教育” ; 一些国家叫“职业教育” ;教科文组织自20世纪7 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T V E )
” 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则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 概念;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自20世际劳工组织则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概念;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开始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 V E T )
” 的概念。
我国一般多使用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本讲义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视同“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 V E T )
” , 就是说它包含:
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定义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二、 职业教育解析 职业教育的范畴1、 从存在状态看22、 从纵向层次看3、 从学校类别看4、 从办学形式看5、 从培养对象看从纵向层次看
二、职业教育解析 职业教育的特性1、 职业性22、 社会性3、 实践性4、 大众性5、 终身性社会性
第二节社会与职业教育 经济与职业教育政治与职业教育 政治与职业教育 文化与职业教育
一、 经济与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1.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一、 经济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1. 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2. 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3. 职业教育促进科技进步
一、 经济与职业教育 招工难 就业难:
产业升级的三波洗礼 新“技工荒” 大学生的就业尴尬 就业大动员:
多部委猛推职教
二、 政治与职业教育 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1. 政治决定职业教育的地位政治决定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权利2. 政治决定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权利3. 政治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二、 政治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政治的维护与促进作用1. 职业教育维护现实的政治关系2 职业教育影响社会政治生活质量2. 职业教育影响社会政治生活质量3. 职业教育可以促进一定政治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促进社会阶层合理、 稳定流动
三、 文化与职业教育 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1 具有活化文化的功能1. 具有活化文化的功能2. 具有文化选择、 重组、 优化功能3. 具有文化交流、 融合功能4 . 具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功能
第三节个体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 职业教育的职业保障功能职业教育的职业保障功能 职业教育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功能 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建设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起源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 职业教育的起源 特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生活中进行的2.原始社会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3.生产技术教育发轫于原始社会 形式家传世袭; 师徒相传; 学徒制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秦以前 封建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衰落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重新定位 解放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 美国现代职业教育 英国现代职业教育法国代 法国现代职业教育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业教育
四、 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职业教育国际化 职业教育终身化 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 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 职业教育全民化 职业教育协同化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制度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业学校教育制度 职业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概述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我国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知、 技、 艺)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1 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1、 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2、 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3、 学制、 学历及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4、 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
我国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总体目标 :培养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 具有以某种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质与发展素质的中、 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国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 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 服务、 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第一线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第二节 职业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法国教育部长保罗· 郎格朗提出。 终身教育的概念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 既有学校教育, 又有社会教育; 既有正规教育, 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第四章 职业学校教师 教师职业概述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专业化
一、 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职业教育教师的作用1.传播和创造文化知识2.培育新生劳动力3.促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4.激励学生开拓创新 教师职业的优越性
二、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文化专业素质(双师型教师)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 教学能力素质
双师型教师溯源 源自于职教发展的矛盾形成于高职高专的实践 形成于高职高专的实践 受推于教育行政的力量
双师型教师概念双职称说(最初始) 两个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
讲师+ 工程师,一级教师+ 会计师等一级教师+ 会计师等。 双师型教师的名称由此而来。 职称评审的条块分割。
双师型教师概念双能力说(最贴切) 具备两种能力:
教学能力; 行业实践能力。 承担双重角色:
专业理论教学; 指导技能训承担双重角色专业理论教学; 指导技能训练与实习。 能力是隐性的, 不能作为教师评价、 考核与聘用的标准。
双师型教师概念双证书说(最通用) 持在双证且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的专业教师。 教师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常态化 教师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常态化。
一般中级资格证书作为标准, 最具可操作性。 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不规范、 不完善;
双师型教师概念双素质说(最宽泛) 试图回避内涵难以准确表达和统领各种提法。 具有双重素质的教师(讲师或以上)
, 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本专业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教师技能培训合格(3)
近五年中主持或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推广并取得效益。(4)
近五年主持或参与两项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是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技能考证法 学习考试法 短期培训法 挂职煅炼法 企业引进法
双师型教师的未来发展在对象上:
由注重教师个体到注重教师群体。在能力上:
由强调技能到强调双重职业能力。在经验上:
由强调挂职煅炼到强调行业经历。在来在来源上:
由单一来源到强调来自企业渠道。上由单来到强来自企业渠道在类型上:
由不分重点到教师有侧重地发展。终极走向:
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条件进一步成熟, 我国将最终建立职业教育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度, 从而全面取代双师型教师的提法。
三、 教师专业化 涵义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1.开始教学, 寻求适应2.目标明确, 胜任教学3.自主发展, 形成风格
第五章 职业学校学生 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职业学校学生学习 职业学校学生德育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
第六章 职业教育专业论 专业概述 影响专业建设的因素 专业建设的理论模式 专业建设的方法策略
一、 专业概述 什么是专业 专业与学科 专业与职业 专业与职业
二、 影响专业建设的因素 影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外部因素1、 政策规划调控因素2、 科技进步导向因素劳动组织优化因素3、 劳动组织优化因素4 、 社会发展平衡因素 影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部因素1、 学生心理因素2、 教育资源因素3、 终身教育因素
三、 专业建设的理论模式 专业建设的动力模式——供给驱动与需求驱动专业建设的品牌战略 专业建设的品牌战略——重点专业与名牌效应 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一元机制与多元机制
四、 专业建设的方法策略 建立学校专业设置的常设机构 规范学校专业设置的操作程序 确认学校专业设置的类型定位 选择学校专业设置的组合模式 确定学校专业设置的组合策略
第七章职业教育课程论 职业教育课程的涵义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 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历程 当代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
一、 职业教育课程的涵义 “课程” 的词源分析1、 我国古代释义 ——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2、 英语早期释义 —— currere 跑道(学习进程) “课程” 涵义在近代的演进课程涵义在近代的演进1、 横向的扩充2、 纵向的扩充正规课程→领悟课程→观察课程→体验课程3、 动态的扩充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为师生共同学习所设计的教育环境, 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范围广泛的教育活动。
二、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 定向性(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 适应性 实践性(会做比会说重要) 双重性(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 昂贵性实践性
三、 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古代学徒制课程 近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萌芽1. 分解技术; 2. 班级授课当代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当代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1、 “三段式” 课程模式2、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3、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4 、 M E S 课程模式5、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6、 群集课程模式7 、 工作本位学习
四、 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突出工作本位学习 课程范围广域化课程范围广域化 课程内容理论化 内容组织模块化 课程管理弹性化 整合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 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 谋求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等值
第八章 职业教育教学论 职业教育教学的含义 职业教育教学与普通教育教学的区别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四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工作环节 教学技巧
职业教育教学的含义 教学的含义 职业教育教学的含义教育教含
职业教育教学与普通教育教学的区别 教学目标层面——追求传授结果还是传授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层面面——知识定向还是认识定向 教学行动层面——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
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教学比较专业教室; 教学简约; 内容传授学科体系教学职业情境; 教学反思; 学习管理行动体系...
“适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下的模拟导游课程设计研究 第 7 期2 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适合的职业教育是完美的、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导游专业作为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现代工程与旅游管理学院的主打专业,承载着为新疆旅游产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学生学情和专业实践教学情况,与东部地区的相关职业院校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 1 所示。表 1 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表项目名称 当前形势 教学现状文旅融合深度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现如今,人们的旅游,不再局限于看风景,更注重人文的享受,传统的导游岗位已悄然发生变化,旅游的业态发展也将更具个性化、主题化和多样化。在导游专业实际授课中,教师的职业认知有待提升,课程设置没有加大人文基本素养的培养,没有明确岗位规划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特别是没有将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并重、学生岗位实践与岗位证书相结合等。校园模拟讲解为实现导游执业的自由化,国家旅游局取消了导游由旅行社委派的规定,这就对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传统的校园模拟讲解已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受学生生源和地域特点的影响,校园模拟讲解还停留在基础景点的讲解,创新、发散性思维缺乏,“头脑风暴式训练”往往只局限于大赛选手的专项练习,没有做到普遍化。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化时代,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技能的复合化、信息的高效化,从业的专业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VR) 开展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情景模拟逼真,针对性强,具备丰富的感官体验,实训成本也极大地降低了。目前,受信息化办公条件的制约,固定的沙盘讲解已成为过去,迫切需要构建多人合作模拟讲解学习平台,开发虚拟景区漫游系统软件是西部地区导游专业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课堂开发职业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是应用型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5] 。尤其是新冠疫情过后,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迅速,需要有效地衔接理论课堂与实训课堂,所以第二课堂亟待开发。以“导游实务”课程为例,在第二课堂的实施中,部分导游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门课不但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教学的补充。作为导游专业核心课程,没有将第二课堂拓展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等。3 “适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下模拟导游课程设计实例结合以上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可知,当前旅游业形势严峻,教学现状也亟待提升。笔者以多次调研为基础研究依据,在“适合的职业教育”的理念指导下,针对模拟导游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正在尝试探索导游专业适合的教育。3. 1 教学内容模拟导游: 瘦西湖导游词讲解。3. 2 教学设计背景3. 2. 1 行业需求背景在导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背景下,学生不仅要达成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制定的专业技能目标,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合格导游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因此,专业主干课程模拟导游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3. 2. 2 课程学习背景在强化学生导游技能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专业课程资源如“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法规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等知识、信息的整合,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利用已学资源,实现学生的导游能力提升。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利用景点情境创设,学生体验从学生到导游的角色转换。3. 3 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调研分析结果,我们确立了导游职业的六大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专业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法规素质、应变素质及综合素质,从六个方面紧紧围绕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这一主线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教学设计,培养出适合职场的高素质的旅行社从业人员。3. 4 教学设计理念在“适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在充分明确“培养学生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养”的总课程目标要求后,在设计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 9 8 —
第 20 卷 职 业 技 术渗透、三个注重”的教学设计思路。“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两个渗透”即第一是在教学中渗透行业标准,以就业为导向; 第二是渗透以实践为主线的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三个注重”即注重工学结合、注重能力本位、注重多元评价。3. 5 教学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为模块一园林艺术基本知识与讲解方法和模块二园林艺术讲解技巧与导游要领的拓展运用,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园林艺术导游的理论知识。通过模块二两个话题的实践训练,学生准确、熟练运用园林艺术导游基本知识、导游讲解方法,内化讲解要领和导游要领,逐步学会自主学习,配以学生最想去实习的景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感受身为导游角色后的不同感受,体验岗位角色,内化知识进而转化为技能。3. 6 教材分析《园林艺术导游实训》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如嘉主编的《模拟导游》第四章第四节《园林艺术导游》和第五章第三节《讲解要领》。该教材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丰富,难易适中,但与地方景点结合度不高。依托原书的基本框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我将原先的章节重新整合为三个项目主题,调整后的项目由了解导游到走近导游再到体味导游; 项目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层次、三个注意点”整合思路进行,真正做到了教材为课程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做到了教材成功的二度开发。3. 7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导游专业二年级 1 班的学生,其中女生 33 人,男 6 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已经学习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法规”“江苏导游基础知识”专业课程。3. 7. 1 知识现状已经掌握瘦西湖景点知识。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已经理解了中国园林基本知识和导游常用讲解方法,但缺乏正确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3. 7. 2 技能现状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理解了基本的园林艺术导游讲解技巧与要领,也有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但缺乏技能展示的实践能力。3. 7. 3 学习能力通过前两个模块的观察,四个学习小组都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能灵活应用网络平台,但缺乏资源整合的能力。3. 8 教学目标3. 8. 1 模块教学目标基于模拟导游课程性质,在了解导游人员工作的基础上、在学习了通用的导游讲解方法与讲解技巧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一的自然景观导游讲解训练、模块一模块二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园林艺术基本知识与园林艺术导游要领,进入模块三的拓展训练———园林导游实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园林艺术基本知识、园林导游讲解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描述出心中最美的景点,达成话题一“心中最美的景点”中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要求。掌握好园林艺术讲解技巧和园林艺术导游要领后,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实践,总结出问题并不断完善改进,达到举一反三、准确掌握。3. 8. 2 话题二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导游讲解技巧。能力目标: 正确运用讲解技巧讲解瘦西湖。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与团队意识。3. 9 话题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导游讲解技巧。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导游讲解技巧讲解瘦西湖。3. 10 教学方法3. 10. 1 任务驱动法(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针对本模块内容,我们通过创设不同的任务,再将任务进行分解分配,激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课中“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后“合作练习式”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掌握本节课的主— 0 9 —
“适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下的模拟导游课程设计研究 第 7 期要教学内容。3. 10. 2 微课程教学法( 教法) ———赏析法( 学法)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重点,我们拟采用“微课程”教学法对所学重要知识点进行教学。通过微课程预习,学生课前就能够知道老师讲授的重点,课中能够高效迅速地掌握知识要点; 在课中学生采用赏析法,对五亭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 10. 3 微格教学法( 教法) ———练习法( 学法)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发现自身不足,熟练进行导游讲解,我们拟采用微格教学法对五亭桥的讲解进行实训; 而学生在练习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多次模拟“微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讲解,提高自身的讲解能力。3. 11 课时分配本话题分为四个课时,每课时授课时间为 45分钟,具体如表 2 所示。表 2 课时分配表项目名称 环节名称 分配时间课前 学: 翻转课堂 小试牛刀课中评: 专家评价 明确任务 10 分钟比: 微格对比 发现问题 30 分钟析: 自主探究 分析问题 35 分钟练: 角色扮演 解决问题 55 分钟展: 终极考核 成果展现 35 分钟评: 总结评价 巩固提高 15 分钟课后 课后作业 强化技能3. 12 教学实施过程( 话题二)教学实施过程,如图 1 所示。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含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课前翻小转试课牛堂刀1. 观看微课学生观看“名师秀微课”视频。2. 录拍视频任务一: 每位学生到瘦西湖进行实地调研,讲解拟好的导游词拍 成 视 频,分 享 至 学 习平台。3. 投票预选学生在导游通学习空间中对照上传视频完成“预选心中最美的导游”投票活动。生: 1. 每位学生观看“名师秀微课”视频,结合前面课中学到的园林艺术基本知识和讲解方法尽力讲解好瘦西湖,拍成视频上传至学习空间。2. 每位学生登录校导游通学习空间,对照上传视频完成“预选心中最美的导游”投票。3. 对得票率最高的前二十名学生进行额外加分。师: 1. 及时关注投票结果,为得票率高的学生加分。2. 上传微课及优秀讲解视频,同时链接需用网站,供学生选择,作为课堂的导入。3. 分析初步讲解视频,发现问题,思考突破难点的方法。1. 翻转课堂,课前热身。2. 课前对瘦西湖进行初讲,检验学生对导游讲解技巧和导游讲解要领的掌握程度,将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中( 一)评专明家确评认价务1. 专家评价瘦西湖导游班班长与成员点评学生的讲解视频。行业专家: 课前在导游通学习空间查看学生的讲解视频,点评学生们的作品不符实际讲解要求之处,并辅助学生完善。2. 明确任务明确本话题的最终任务。生: 明确本话题的最终任务: 通过行业专家的最终考核,顺利获取实习资格。生: 发现优点,保持自信。1. 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使教学 更 加 贴 近 导 游 工 作实际。2. 行业专家点评学生的讲解视频,并指出不符合行业要求之处,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3. 在课程开始即明确最终任务。( 二)比微发格现对问比题1....
赵荣辉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教育学原理指导教师:
刘文霞20070605
中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 是起源于人类社会营谋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
18 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它是在进行大工业和机器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 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实业教育算起, 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引起了世界各国高度的重视,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当前,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对职业教育的研究, 多停留于微观层面。
例如, 课程如何设置, 教学如何组织, 教师队伍如何建设等, 而宏观指导方面不够深入, 不够概括。
因此, 我认为应该运用哲学的思维, 从宏观的角度, 抽象的层次来阐释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 为我国职业教育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快速、 高效、 便捷的发展之路提供一些建议。本文开门见山地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入手, 基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五个理念, 按逻辑顺序排列为:实用、 实践、 敬业、 创业、 生利。本文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对以上五个理念进行了相关论述。首先, 从物( 专业、 课程和教法)和人( 善做人、 会做事)两个纬度对如何树立实用理念进行论述。
其中, 本文对民族工艺作为一门课程应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进行了阐述, 希望对我国民族工艺的保存能有所启示。其次, 从实践经验的积累、 实践技能的形成、 实践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实践智慧的生成四个角度, 对实践理念的塑造进行了探讨。
第三, 从职业知识、 职业情感、 职业信仰和职业理想四个方面对如何打造敬业理念进行了阐释。第四, 从开发创业素质( 创业意识、 创业精神、 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实践以及开启创业智慧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培育创业的理念。第五, 从消费与生利的内涵、 消费向生利的转变和生利的实质( 利己、 利民、 利国)三个角度来阐述如何实现生利理念。总之, 通过撰写此篇论文, 希望能够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如何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从而转变人们的观念,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关键词:
职业教育, 理念, 实用, 实践, 敬业, 创业, 生利
T h ev o c a f io n Me d u ca tio no r ig in a te dth en e e d o fo b ta in in gsu b sta n c elife m a ter ia lo fp e o p lea n dth eself - r ep r o d u ctio no fh u m a n ・Itg e n e r a te dinth e 1妒cen tu rye n d inE u r o p e , f o r m e do nth e b a sis o f th eb igin d u strya n d th e e m e r g e n c eo f m a ch ine. T h eref o re, th e p io n e e rv o c a Itio n a lfe d u ca tio n o fC h in a , a p p e a r e df r o mth ein d u str ye d u c a tio ninsix ty a 、 g esin19 mc e n tu r y ,h a dm o r e13 0y e a r shistory.V o ca tio n a l e d u c a tio nb yw a yo f th eim p e llin gim p le m e n t, a r o u se sth e a a e n tio n o f th e en tire w o r ld ,it a lso is th e d iscu ssio nf o cu s o f th eth eo retica l f ield . C u rren tly ,th ev o ca tio n a l e d u ca tio n o f C h in ad e v e lo p sla g , th er e se a r c ho fv o c a tio n a led u ca tio nm o stlystick s to th e m ic r o c o sm icla y ,f o r e x a m p le , h o wto se tu pth e . c u r r ic u lu m ,h o wtoa r r a n g eth ete a ch in g , h o wtoco n stru ctth e te a c h e rp r o cessio na n dS Oo n , b u tth eg r ea tv ie win stru ctio nis n o td e e pa n dg en era lized . S o , Ith in k th a t w eo u g h ttoe x e r tp h ilo so p h ica lth in k in g , f r o mth eg r ea tv ie wa n g le, n o n o bjectivela y 'e x p la in sth erequ iredb a sic id ea l o f th e v o ca tio n a l ed u ca tio n o f th ec o n te m p o r a r ye r a o fC h in a ,S Og iv esso m ea d v ic e s a b o u t h o wto f in d acelerity ,ef f icien t,h a n d yd e v e lo p m e n tr o u te.T e x t w ith o u tp r e a m b le a n a ly z e sth er eq u ir edb a sic id ea l o f th ev o ca tio n a l e d u c a tio no fth eco n tem p o ra rye r ao fC h in a ,o nth eb a siso fth eex isten t issu es o f th e v o ca tio n a l ed u ca tio n o f th eco n tem p o ra ryera o fC h in a ,p a p e rb r in g sf o r w a r df iv eid ea ls, a cco rd in gtoth eco n secu tio n , th e
seria tio nis:
p ra ctica lity ,p ra ctice, resp ect c a r e e r , c a r v e o u t, p r o d u c eben ef it.T e x t d iscu sses th ef iv e id e a ls o nth eb a sis o frea lity.F irst, d isserta tin gh o wto e r e c tp ra ctica lid ea l. F r o mtw ola titu d es o fth in g ( sp ecia lty ,cu rricu lu ma n dtea ch in g sta n d a rd )a n d perso n( friend lyb e h a v e , w isd o mw o rk ). T h ereinto , tex td isco u r sesu p o nth a t n a tio n a r tsa n d cra f t sh o u ldstepin th e c la ssr o o m o f v o ca tio n a l sch o o l a s o n ecu rricu lu m . A tla st, p a p er g iv esso m e a d v ic e s a b o u t th ep r e se r v a tio no fC h in e sen a tio n a r ts a n dcra ft.S e c o n d ly ,d isc u ssin gth esh a p in go fp ra cticeid ea l f r o m th e f o u ra n g le so fa c c u m u la tin g p ra ctica l ex p er ien ces, g r a sp in g p r a ctica l sk ills,im p r o v in gp r a ctica l th in k in gf a sh io n s a n dcr ea tin gp ra ctica lw isd o m .T h ird , tex tex p la in sh o wto b u ildr e sp e c t o ccu p a tio nid e a l f r o mth ef o u ra sp ectso f th e v o c a tio nk n o w le d g e , th ev o c a tio ne m o tio n , th ev o ca tio nb eliefa n dth ev o c a tio nd rea m .F o u r th ly ,e x p la in sh o wto cu ltiva te ca r v e o u t id ea l f r o mth e th reea sp ectso fex p lo itin gc a r v e o u td ia th esis( ca rveo u tco n scio u sn ess, ca lv eo u tsp id t, ca rv eo u tk n o w led g e str u c tu r e , c a r v eo u tp sy c h o lo g yq u a litya n dca lV e o u ta bility), d evelopingc a lv e o u tp ra cticea n du n lo c k in gca rv eF if tM y ,ex p a tia tesh o w to a ctu a lizep r o cr ea tin ga d v a n ta g eid ea l f r o mth e th r e e a n g le so f th e c o n n o ta tio n o fco n su m p tio na n dp r o cr ea tin g
堑直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 是起源于人类社会营谋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
18 世纪末产生于欧洲, 它是在进行大工业和机器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 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实业教育算起, 已经有130 多年的历史。
清末的职业教育以学习西方技艺, 培养实用人才为主要内容.19 0 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规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业教育制度。
19 17 年成立的“中华职教社” , 则开启了与实业界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职业与闲暇对立的思想, 为传统职业教育理论所继承。
尔后, 杜威在20 世纪初撰写的《明日之学校》 ( 19 15), 教育思想总纲性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 19 16)及一系列文章中, 对职业教育多有论述。
他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来探讨职业与职业教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反对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和当时盛行美国的职业教育计划, 反对职业训练与文化修养的背离、 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离, 主张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崇“综合教育计划” , 从而形成了颠覆传统、 抨击现实的新职业教育观。
杜威的职教思想不仅直接影响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 而且影响中国20 世纪二、 三十年代的平民化职教思想与实践的产生。
此外, 德国的凯兴斯泰纳毕生倡导国民教育, 实践劳作学校并贯彻劳作学校精神, 以使受教育者接受“国民教育、 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 ,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在中国, 古代的孔子、 孟子、 墨子对职业和职业伦理等做了相关论述。
近代的黄炎培、 陶行知、 蔡元培等对职业教育的内涵、 办学方针、 教学原则和教育目的等做了详细探讨, 形成了中国近代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但理念性研究缺乏、 薄弱。;那么何谓理念呢?“理念。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eid o s), 其原典涵义为“形相” ,l“形式” 、 “外观” 、 “通型” 等。
从荷马史诗至苏格拉底都常在这一意义上使用该词。苏氏之后逐渐有了“观念” 、 “类型” 、 。
宗旨■“本性” 等含义。
“理念” 被引用到英语( id ea )中之后, 又被赋予了善精神” 、 。
信仰” 、 “理想” 、 “认识” , “观点” 、 “使命一等含义。
简言之, 所谓“理念鬈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 理想追求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藿客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 脚本文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所做的尝试性探讨。
这样的探讨还具有以下意义:( 一)理论意义。●目前, 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多停留于微观层面, 例如, 对职业教育的内涵、 目标、原则、 制度的阐释; 对职业教育课程如何设置, 教学如何组织, 教师队伍如何建设,办学模式如何选择以及政策如何制定等问题的探讨。
而宏观的、 理念性的研究很薄弱,不够深入, 使我们的职业教育理论缺乏核心性的、 导向性的价值追求, 另外, 据我所知, 近年明确地以《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 为题做专门研究的成果尚无。虽然已有的研究也涉及到一些理念性的问题, 如以人为本、 终身教育、 全球化、 信息革命、 人力资本、 国际经济一体化等相关提法, 但没有很好地结合现实做全面、 综合、-●深入的论述。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刻苦钻研, 从新的视角来追闯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 力争有所感、 有所悟、 有所得. 希望能够对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性的研究有所启示, 以丰富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 使其更加充实, 更加完备。一一我国传统魄职业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病簟, 值得深入挖掘, 提升至理念层次, 以指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首先, 蔡元培是我国倡导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是第一位将“实利主义” 教育列入我国教育方针的教育家。
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
1.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办学与社会化教育; 2. 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技术人才, 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并举, 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并重; 3.职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 4 . 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5. 主张“崇尚自然” 、 “发展个性” , 提出尊重儿童、 尊重女性, 提高女子在教学界的地位, 倡导建立女职女师; 6. 主张融合中西教育思想。其次,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中国职业教育思想中最为系统、 最为完善的, 对中国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最大。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
1. 职业教育的目的,提出了“四要旨” 学说: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 嘲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使无业著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 嘲2. 职业教育的意义:
同仁鉴于我国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 莫过于生计; 根本解决, 惟有从教育入手, 进而谋职业之改善。
国人认此为救国救民唯一方法;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社会化, 科学化, 要建立职业陶冶一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 再补习, 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系统; 4 . 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 “做学合一” 、 “理论与实习并行” 、 “知识与技能并重” 、 “学用联系” 、 “教劳结合” 等:
5.职业道德:
“敬业乐群” , 后来又发展成“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 人格好、体格好:
人人有一种专长, 为社会、 国家效用。
” 硼6. 大职业教育思想。再次, 陶行知在19 18 年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文, 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观点, 认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主张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方法, 并对职业教育的教师、 设备、 课程等问题做了全面论述。
陶行知在中国率先和黄炎培同时提出职业教育, 并以试验主义相随, 而使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 走上生活教育的宽广大道。
” 嘲・总之, 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 但是, 当前对其重视不够, 挖掘不深,没有升华为我们现实职业教育的“理念” 。
先进的理论, 如果没有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那么它将是无用的。
因此, 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是势在必行的。
通过研究, 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理念” , 以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向, 实现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弘扬。另外,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研究很多侧重于对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介绍, 没有认真分析中国国情, 没有结合中国文化, 没有实现科学地引进——圾收一内化——推广的目的, 只是一知半解地为我所用, 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迟缓, 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因此, 本文将以探讨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为己任, 通过研究力争能够有所建树.( 二)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的探讨, 不仅对理论研究有帮助, 而且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探讨, 希望对改变人们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念, 树立新型的职业观能够有所帮助, 进而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推动其向民主、 科学、 大众的方向快速发展。当今社会, 人们缺乏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 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 从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漠不关心。
职业教育的迷茫, 职业教育的偏离, 职业教育的问题, 实质是观念的问题。3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观念, 反映的是人们形成的关于特定对象的定型化认识, 职业教育观念, 即, 是人们形成的关于职业教育问题的定型化认识, 这种认识在人们行动前就固化地存在着, 并对人们的决策、 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观念决定人的胆识、 决定人的成功、 决定入的命运; 制约社会的发展、 制约社会的进步、 制约社会的和谐。
因此, 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塑造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摒弃“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0“治学为尊, 治业为耻” 的传统观念, 用“劳工神圣、 劳动光荣” 的观念来引领我们的思维, 积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本着开放、 包容、 多元的观念,面向社会、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吐故纳新, 积极引进先进的办学经验, 科学的管理办法, 合理的用人制度, 以塑造祖国职业教育灿烂的明天。作为职业教育者, 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热爱本职工作, 积极丰富自我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本着对自己负责, 对学生负责, 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积极投入到职业教育当中, 培植学生科学的职业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使他们具备适应灵活多变社会的能力; 使他们怀有报效祖国的热望; 使他们明确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 就要学会一种职业本领。
以职业求生存, 以职业谋发展, 以职业做奉献。只有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到现实的艰苦工作中去, 科学理念才能真正地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总之, 通过撰写此篇论文, 希望能够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如何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以引领人们的思维,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以关注、 关心、 关爱职业教育的发展, 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职业教育的良好风气, 使当代中国职业教育早日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以造福于人民、 社会和国家。二、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基本理念( 一)实用“实用” 一词在生活中被理解为图实惠...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职业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