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述学报告

时间:2022-10-26 13:5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述学报告,供大家参考。

述学报告

 

 述 学 报 告 平时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很难做到踏实地静下心来读一些书, 即使读书也读得零零落落, 今儿读了两页, 然后搁个三五天, 再拿起来却忘了 前面看过些什么。我看书习惯一段一段反复咀嚼品味, 觉得对我有意义或有帮助的内容就抄下来,否则很快记忆模糊。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在读书学习上留下许多空白。

 一个多月的暑假给了 我充足的读书时间, 我恶补了 一番, 所看书籍既有工作业务方面的教育丛书和期刊杂志, 也有修心养性或休闲娱乐之文学艺术类。

 下面将有关教育工作业务学习的心得体会, 整理汇报一下:

 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 使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担起这份责任。

 那么, 新经济需要新型的教育, 新型的教育需要新型的教师, 我们怎样做教师呢? 怎样才是符合时代要求呢? 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谈了又谈, 想了 又想的课题。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创新, 需要持续不断地用新的知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科研型的教师, 专家型的教师, 应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业务上我们要做科研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 但是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备更重要的一点:

 就是高尚的师德。

 我们常常感叹: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确实, 做教师的都知道, 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 备课, 上课, 改作业, 课外辅导, 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假期中有幸读了两本好书, 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

 前者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 有生动的实际事例, 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它给了我很大启发:

 只有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不过只是沧海之一粟。

 这些使我茅塞顿开,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这些小溪要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 己》 , 读后, 颇有感触, 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

 的能力, 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 听课, 辅导,考试, 分数, 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 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 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

 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 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在爱的教育中, 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

 我想, 一个健康的、 心中充满阳光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从教二十年来, 我能时刻感受到“爱” 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 尤其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 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你爱他们, 他们就会爱你。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诚的付出了我们的爱, 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企盼且不断为之努力的目标, 也是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

 结合我所任教学科的特点, 我利用假期翻阅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期刊杂志, 特别是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文章。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课程标准是贯穿于我们教学中的“纲” ; 教材是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

 课程标准要在教学中验证; 教材要在教学中使用;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向课堂要效率, 这是教学工作生命力的源泉。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在学习中让所有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 通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取得成功的学习。

 所以,探索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现教与学良性互动、 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就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 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 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把自 己定位于学生的组织者、 引导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 帮助、 引导作用的人, 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 它还包含着程序、 方法、 策略。

 课标中要求学生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

 ” 结合社会学科的特点,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既能培养学生课标中要求的能力, 又能拉近学困生与尖子生的差

 距, 同时这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而实现真实有效的教育。

 合作学习有以下优势:

 1、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组, 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将强弱进行调整, 使每组的学习力量基本相当, 这样既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小组的利益, 不可避免的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帮助差一些的学生。

 消除了尖子生对学困生的轻视心理, 为了 小组的利益他们不可避免的相互依赖。

 这种互帮互助式的学习,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还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与小组的成员联系在一起, 只有他的组员和他同时取得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否则自 己一人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这样就为那些“无闻”的、 “胆小” 的…学生提供了 一个成功的机会。

 2、 确立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 它有助于形成一种精神并鼓励学生们彼此 帮助。

 在合作性的课堂上, 每个人的努力都有助于他人的目 标达成。

 就如同拔河比赛, 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是取胜的根源是全体队员的共同表现。

 因此在学习前老师还要安排小组内分工, 目的是使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奋斗目标, 且目 标又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既照顾弱也考虑了 强。

 小组成员分别为自 己组做出贡献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 明确个人责任:

 在合作学习中, 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并有内在联系的任务, 每个成员 只占有完成资料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 要想成功资料必须互赖。

 在课堂上, 各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由于是分工合作, 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不得不向全组汇报自己的工作。

 另外组内汇报没有心理压力, 一些平时较沉默的孩子可能会有突出表现。

 4、

 均等的成功机会:

 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既承担着知识传授者, 又承担着学习接受者的双重身

 份, 这样每个学生都具有相等的成功机会, 不管他的能力和背景如何, 他们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 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改变弱生的学习状态。

 合作学习中的不同分工, 还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了 ”的问题,特别是给学困生、 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教学实践证明, 成功更能令学生激动和受鼓舞, 给他们自信和快乐, 成功、 自 信、 快乐是孩子们学习道路上的指向标。

 当然, 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合作式学习, 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要求及所要达到的目 标等方面去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习有了理论上的认识, 但更重要的是能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用于实践, 指导实践, 这是我将在新学期工作中为自 己制定的要求。

 李 梅

相关热词搜索: 述学报告 报告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