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着》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名目繁多的各种早教措施,把孩子束缚地严严实实,没有半点自由、空间。到了小学,无论孩子接受能力如何,统统一刀切,必须同步前进。即便分层次教学,最终目标也是一学期内必须全面开花。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家长、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于是,老师使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十八般武艺样样摆上阵来。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育现实状况就是如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可是我们的孩子,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还有家长、老师的让人心碎的殷殷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上。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这才是我们的教育主旨。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万能是教育界自欺欺人之说。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愿意搞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闹等等。如果老师每天怒目而视当阶级敌人似的对待他们,这漫长的十几年寒窗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塑家为一阎罗殿雕塑牛鬼蛇神、凶神恶煞,一年下来雕塑家的脸也变得狰狞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指给他一条路,让他再为寺庙雕一年菩萨塑像。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里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老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我听了问清原因,是因为开学初他骂过他胖子,所以那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揍他出气。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走在一百米的距离中我在想,劈头盖脸批他以大欺小,警告他以后不准再打他,能解决问题吗?老远就看见那孩子歪着头、梗着脖子,斜睨着眼等着我们,摆出一副不轻易善罢甘休的样子来。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从九十年代周宏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全国上下旋风一般争相效仿他的赏识教育。持续时间这样长,自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妨对那些后进生多变几张脸,针对不同情况多给一些笑脸,多一些鼓励的话。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全体学生,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变出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以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名著 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00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50字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