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西华池小学
贾海霞
7 月 15 日 , 我们参加了 合水县中小学教师暑期继续教育培训。
聆听了 王教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 以及杨老师和小蜜蜂班种豆芽的故事。
满眼的精彩让静坐不再单调, 虽然连续几个小时让人腰酸背痛,但是, 学得新知的清新让我的心头越发温暖… 一、 对《新课标》 有了 深入的理解。
《新课标》 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有了 进一步的阐述: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 它在小学阶段中的重要地位。
二、
要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 在古代, 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 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 相反, 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 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 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 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 却包含了 教会做“人” 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将来学习 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 导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 规律。
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 和
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 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 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 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 的意识和习 惯, 引 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 主、 合作、 探究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式。
四、 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能作诗也能吟”, 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 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读” 在学习 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在阅读教学中, 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 束之高阁, 去搞新花样;有的教师纯粹“为讲而讲”, 学生纯粹“为学而学”, “方法” 看似灵活多样, 课堂也颇显热闹, 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 遗忘很快。
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 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 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 经说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 到。这“三到” 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
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 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 情趣和文气。
《新课标》 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 前进的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慢慢的渗透到实践中。
五、 杨老师的教育故事时刻提醒我们:
给孩子一个微笑, 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杨老师引 导学生种豆芽, 观察豆芽的成长过程、 写日 记、 豆芽庆典活动, 还有她那生动精彩的教育随笔, 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自 己在平时的教学、 生活中学习 的很少, 对学生的赞赏、 关注、 鼓励、 引 导等都不够到位。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 行为习 惯, 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 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 标)。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决不能仅仅为了 考试, 我们要培养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
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
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竞争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把信任的目 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 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
通过本次学习 , 我想, 作为一名 语文教师, 我们应更加明确自 己肩 上的重任, 只 有不断修炼自 己, 增强自 己的能量, 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 驶出正确而坚实地航线。
相关热词搜索: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教育培训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