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2021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总结(2022年)

时间:2022-08-30 20: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总结(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21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总结(2022年)

 

 2021 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总结 3 篇

 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总结

 按照省和**市委的统一部署,2005年始我市连续五年派出了2500多名驻(联)村干部进驻全市 208 个村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从 2008 年开始,又有 418 个省市县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支部与我市 208 个农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互帮互助活动,参与活动的党员 13000 多名,实现了城乡党组织“一帮一”活动 100%全覆盖。

  五年来,各级挂钩联系单位、参与城乡党组织“一帮一”活动的党支部以及驻(联)村干部紧紧围绕“五个帮”“五个一”和“三提高两促进”等工作主题,全面铺开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和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搭建城乡互动“连心桥”、唱响帮贫致富“**曲”,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切实抓好干部驻村和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我市每年坚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驻村和结对共建工作。建立了由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指导、镇(街道)党(工)委协调联络、城乡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活动有秩序、有组织。同时,注重与上级挂扶单位取得联系,密切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铸强坚实的工作后盾。据统计,五年来,我市主要领导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 1094 次;省直单位领导深入驻点村调研指导工作 167 人次、**市直各单位“一把手”和单位其他班子成员深入驻点村指导工作达 7200 多人次,为推动驻(联)村和互帮互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创新载体,拓展活动内容。我市在开展干部下基层驻(联)农村和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中,在认真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创新“自选动作”,拓展活动内容。一是开展“三簿一卡”活动。为确保驻村工作资料的完整性、措施的衔接性、成效的明显性、学习的借鉴性。我市在驻村干部中开展了“三簿一卡”(驻村笔记簿、为民办好事实事记录簿、下基层驻农村帮扶工作

 三年规划与实施情况记录簿和便民登记卡)活动,形成关心群众的服务体系和工作制度,建立为民办好事实事的长效机制。二是开通“民声快车”**。我市结合深化“民情日记”活动,各基层党组织面向社会全天候开通“民声快车”**,以“记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纳民智”为主题,让群众通过电子邮件、民声信箱、民声热线、领导接访日、家长会、干部进村入户等“六路快车”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安排专人接听、回复“民声快车”**收集到的信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开展“我是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农村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我是党员”为主题的提素强能、党员联系群众“1+3”、“清洁美”、勤廉自律、争先创优、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党员关爱活动等七大实践活动,实现立体式、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努力形成驻村工作与结对共建活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管理,提高工作实效。为了加强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管理,我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驻村工作有序、健康、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一是建章立制,标本兼治。我市制定《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管理规定》和《**市干部下基层联农村工作考勤管理办法》,对干部下基层驻(联)农村工作实行“三同意一手续”请假制度和采取“六项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并规范《驻村联络员考勤情况登记表》的填写制度,标本兼治,狠抓工作落实。同时,按照“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思路制定了《**市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安排表》,明确职责,推动结对共建活动有序开展。二是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制定《**市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量化考核办法》和《**市干部下基层驻(联)农村工作考核方案》,按量化考核表的内容进行逐项打分。其中,挂扶单位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并把驻(联)村干部的考核结果纳入人事部门个人档案。三是贴心服务,关爱干部。为解决驻(联)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我市连续四年为 1831 名驻(联)村干部(含省、**市驻村干部)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另外,为了让驻(联)村干部更好地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掌握农业技术,了解“三农”现状,还为 208 个工作组订阅了三年的《南方农村报》,为驻(联)村干部送上了一份精神食粮。

  (四)注重宣传,及时推广经验。为抓好“五百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及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及时传达有关信息,交流活动经验,我市通过新闻媒体、编

 印简报以及网络等形式对驻村工作典型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如市委组织部、基层办为表彰先进,会同**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党旗在田野上飘扬》专题片 20 集、驻(联)村工作电视采访系列专题片 18 集。同时,在我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开辟“五百干部”专栏,激发驻(联)村队员积极投身到宣传报道中来。五年来,各级媒体采用反映我市驻(联)村工作方面的文章 930 多篇。其中,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中央媒体采用 25 篇,南方日报、南方杂志、省“十百千万”驻村简报以及**组工网等省媒体采用 208 篇,**市媒体采用 271篇,**市媒体采用 842 篇。

  二、主要成效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各挂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把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协助做好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帮助村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研究探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一是抓班子,提升了素质。充分抓住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全面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五年来,共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 1800 多人,使新选举产生的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逐步缩少,文化程度和村“两委”成员交叉比例相对提高,有效提升了村级班子队伍的素质。如在 2008 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选出的 987 名村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 472 人,占 59.7 %,比上届提高 9.5 个百分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有 204 人,占98.1%,比上届(89.4%)提高8.7个百分点;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538人,占84.2%,比上届(69.3%)提高 14.9 个百分点,基本上形成了以年轻干部为主、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二是定制度,强化了管理。各级挂扶单位和驻(联)村干部结合各村实际,围绕实现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监督民主化的目标,积极帮助驻点村建立健全党内组织生活、村民自治、勤政廉政、财务公开、社会管理等规章制度 524 项,进一步强化了对村“两委”干部日常管理。此外,驻(联)村干部在驻村和结对帮扶工作过程中,注重结合实际,还抓好了“特色党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支部”等党建特色亮点 28 项,并与实施“双培双带”、“双强”(强素质,强能力)工程有机结合,强化对农村党员的管理,让特长及能人党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扩大了农村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目前,已在全

 市各项产业链上建起了 376 个特色党小组和 36 个专业合作社,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广覆盖。三是重保障,稳定了队伍。2006 年,我市制定下发了《村干部履行职责考核实施办法》、《关于对村(社区)党支委与村委干部实行同工同酬的通知》,2008 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村“两委”成员履行职责考核办法的实施意见》,每年坚持把落实村(居) “两委”干部待遇和工作责任问题作为工作要点,从而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农村干部队伍,使村干部能够安心工作,带领群众奔康致富。四是强队伍,壮大了力量。针对新时期呈现出的新问题,驻(联)村干部积极协助村里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及教育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驻点村党员进行党的政策理论集中学习、讨论,组织农村党员参加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五年来,驻(联)村干部共组织党员上党课 1400 多次,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5863 人,发展新党员 1357 人,培养后备干部 860 多人,使农村党员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后继有人、永葆生机。

  (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持续稳健增长。我市通过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统筹调配了城乡党建资源,推动了城市机关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城市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阵地,使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持续稳健增长。一是引资金、传信息,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挂扶单位和驻(联)村干部因地制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帮助驻点村通过集资入股扶贫电站、兴办经济实体、招商引资等形式,选准办好集体经济项目,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如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筹资 20 万元,**市建设局筹资 28 万元,**市交通局、人防办、人口与计生局等联合筹资 25 万元分别作为黄坑镇耶溪村、全安镇陂头村、雄州街道上坪村入股**电业股分公司的本金,分别使帮扶村每年可获得 2 万多元红利收入,韶钢集团连续五年情系界址镇百罗村,每年为该村销售西瓜,确保村集体增收 2 万多元,使昔日窘困的四个村顺利摘下了“空壳村”帽子;我市水利局驻**镇**村工作组筹资 10 万多元扩建了 4 口山塘,除解决了 1100 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山塘每年的租金收益还可为村委会增收 1 万元以上;市机关事务中心驻帽子峰镇**村工作组筹资 2 万元兴办新型榨油厂,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重引导、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挂扶单位和驻(联)村干部充分发挥部门自身优势,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多年来,驻(联)村干部努力与市委保持一致,深入田间地头宣讲黄烟生产优惠政策、传授种植技术,引导农民发展**黄烟支柱产业,为完成黄烟种植任务立了功,达到政府与烟农双赢目的。如乌迳镇驻(联)村干部开展“送科技送信息”上门服务,大力推进“晒改烤”工作,使该镇 2009 年新增烟农 154 户,新增种烟面积 1666.5 亩,**烤烟房 85 间,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我市城市管理局驻帽子峰镇上龙村工作组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引进老板投资 20 多万元改造残次林 500 亩发展竹子基地,使群众得益近 3 万元;我市体育局出资 1000 元组织、扶持南亩镇岭下村村民学习紫罗兰种植技术,鼓励 30 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力促农民增收;市珠玑纸业分公司鼓励帮扶的水口镇云西村利用当地丘**地带黄泥土壤优势,大量种植丛生竹,并订立优先收购合同,带动农民走上一条致富道路。

  五年来,各级挂扶单位和有关部门通过集资入股扶贫电站、兴办经济实体、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资金 718 万元,帮助驻点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 274个,其中入股扶贫电站 20 个,开发收取租金型项目 46 个,种养项目 194 个,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日益融洽密切。各级挂扶单位和驻(联)村干部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城乡党员互帮互助结对子,深入了解群众呼声,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情连情,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节日期间,各级挂点领导和驻村工作组(干部)走村串户,送温暖、献爱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如在今年“七一”期间,我市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走访慰问部分困难党员、老党员,向他们送上组织的问候;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等领导连续几年到黄坑镇耶溪村慰问老党员、老游击队员、孤儿和 64 户特困群众,累计送上 10 万多元慰问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工作组在雄州街道勋口村开展了“春风送温暖”活动,为 38 户纯二女户和特困党员送上慰问金 5000 元;我市工商局党组深入到乌迳镇田心村农村老党员家中座谈,为每户贫困老党员送上慰问金 200 元;市地税局党组织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党员与结对子的珠玑镇洋湖村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与农村党员一起畅谈社情民意,送去慰问金 2980 元。二是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挂扶单位和驻(联)村干部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生

 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由技术骨干组成的医疗队,到帮扶的乌迳镇黄洞村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为到诊群众做健康检查,累计接诊村民 780 多人次,减免群众医疗费用合计 14500 多元;市粮食局驻界址镇**屋村工作组,争取单位支助 20000 元兴建自来水厂,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困难;2009年,**市民政局筹措 20 万元修建平林村小学校道路,并支持该村烤烟房建设经费 3 万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自 2005 年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以来,累计投入 130 多万元先后为耶溪村 3 个村小组铺设了水泥路,维修山塘3 座,较好地解决群众“行路难”、农业“灌溉难”等问题。三是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如今年 6 月,**海事局开展了“牵手三年,情暖一生”爱心助学活动,为乌迳镇孔江村 13 名特困学生捐款 3000 多元,并邀请他们到**开展“海事一日游”活动;韶钢集团公司驻界址镇百罗村工作组筹集资金成立“韶钢助学帮扶奖励基金”,为 146 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累计发放了 15.8 万元助学金及为百罗小学捐赠了一批价值 6.3 万多元的教学设施,帮助该小学装备了一间音乐室和图书室;**市人口与计生局筹资 1.5 万元为勋口小学购买 300 套书桌和椅子;**市交通局捐赠 1.2 万元和办公台 13 张用于新乐小学老师和村委会办公,并发动干部...

相关热词搜索: 支部党建结对共建活动总结 2021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总结 党支部 共建 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